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分解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及作用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及作用



1. 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 国际贸易使世界经济产生“传递性”,
是联系各国经济的纽带
3. 对外贸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

3、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 年)的国际贸易
• 向帝国主义过渡到一战前时期(1870~1914年)的国际贸易。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38年)的国际贸易。
三、
当代的国际贸易
1. 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 2. 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 3.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 4. 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 5.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
•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 国际贸易 •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 贸易 • 3、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 1938年)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 • 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 贸易
• 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 •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评析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就对外贸易能带动或激发经济增长这点来说, 它是正确的。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 明,商业扩张往往推动着工业的进步,世界 上也和世界市场是在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近 代生活史的。战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是以发展对外贸易为突破 口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这些国家和地 区经济的发展。
评析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过分夸大对外贸易的作用。经济发展出了生 产关系改革这个重要条件以外,还有四个重 要因素,即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 科 学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管理 忽略了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对外贸易对一 个国际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带动作用, 但只有经济和社会条件具备了才能充分发挥 作用。 掩饰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关系,只 抽象的谈论了对外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经济利 益。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的理解还有歧见,以致造成对某些理论甚至政策问题的混淆。

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有关的标准和内容加以阐述。

本文试图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阶段的标准及理论内容加以探讨。

一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麽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麽?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麽?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麽。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是,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在这里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导论
§1.1 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3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4 国际贸易的地位与作用
§1.1 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
1.1.1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特征及其一般规律性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原 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商 品交换。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进入了奴隶社会,部 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国际商品交换的 萌芽。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商品交换有所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 地位,因此,国家间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 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实际意义的国 际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 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 易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2.5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Goods Trade)和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国际贸易中的货物 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统计处起草了1950年版的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并于1960年和 197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
上一页 返回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2.1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 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 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岛屿国家,如英国、日 本等国也常用"海外贸易"来表述它们的对外贸易活动。从国 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活动是由 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构成的。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服务贸易; 狭义的对外贸易则只包含货物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世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超 过100个。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国贸易的 发展也十分迅速,已成为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 一个重要特征。
10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4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5.贸易保护增强且保护手段更加隐蔽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各国对外贸易基本都保持自由贸易政策,通过 国际市场进行调节,倾向于贸易自由化。20世 纪70年代中期,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兴起,一些 发达国家开始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保护手 段更加隐蔽、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有的 发达国家还专门设置一些标准,如ISO9000、 ISO14000等,通过这些管理手段进行贸易保 护,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手工业的出现使得剩余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于是就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 随着商品交换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由此产生了人类 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
➢ 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了私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流通最 终超出了国家的界限,产生了国际贸易。
5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3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与发展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 竞争时期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控 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由它 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 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 围和规模,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更有效地争夺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8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与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外贸依存度 12.4 27.2 ( %) *年均增长率>GDP增长率 46.1 36.1 40 44 43.9 50.3 60.3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2)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980
中国出口贸易额
1995 1997 1998 2000 2002 2003
* ———————x100%
拉美 大洋州 16.2 2.3 2.0 18.3 2.6 1.8 17.2 2.6 2.1 16.9 2.9 1.9 美 港 14.8 14.1 17.0 14.0 15.7 11.4 15.7 11.1
非洲 % 1.4 1.7 2.2 2.0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5)总体仍处粗放型发展阶段
3000
2000 1000
1950 53 57 65 70 80 88 94 97 98 99 00 01 02 03 年份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980 1988 1994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进出口总额 378.2 1027.9 2367.3 3250.6 3239.2 4743 5097.7 6207.7 8512.1 (亿美元) 2492 2661.6 3255.7 4383.7
波折起伏时期(1958--1978)
• 在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以后,中国的进出口 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 公司垄断经营,并严格按 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 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 制,盈亏由国家统负,从 而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 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的格 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 政企不分的外贸体制。
•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贸易范围扩大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作用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作用

07.12.2020
可编辑ppt
14
静态利益指的是各国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 而后开展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产量增加, 消费水平提高。
动态利益指的是对外贸易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而取得 的规模经济利益,以及传递经济增长的利益。
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是通过以下途径 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
展及作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政 治实体。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 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07.12.2020
可编辑ppt
1
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1、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 2、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3、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
07.12.2020
可编辑ppt
8
第五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传递机制 (一)传递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传递”过程如下: 1、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 →国内经营对外贸
易部门的价格的变动 →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要素价 格变动。
群体连锁是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 发展。
07.12.2020
可编辑ppt
10
(二)传递的内容 (1)经济增长变动的传递 ( 2)经济结构变化的传递 (3)经济政策效应的传递
07.12.2020
可编辑ppt
11
(三)传递的形式
双向传递 多方位传递 连锁传递
07.12.2020
可编辑ppt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 2、英国处于垄断地位 3、大宗商品贸易比重下降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章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探究性总结第四节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掌握:国际贸易产⽣的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国际贸易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国际贸易的⼀般形态是怎样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教学⽬标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国家的出现是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社会分⼯是国际贸易的前提,没有分⼯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国际贸易。

⼀、社会分⼯是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前提原始社会末期⼈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分⼯第⼀次分⼯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第⼆次分⼯⼿⼯业与农业的分⼯第三次分⼯商业与农业的分⼯早期的国际贸易,其交换对象分为两类:⼀类是⾃然产品,另⼀类是⼿⼯产品。

由于各地或各国的⾃然条件不同,如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候条件、不同的⼟壤,就可能有不同的⾃然产品。

⼈们需要互通有⽆,这就产⽣了不同产品的国际交换。

同样,不同的⾃然条件也往往产⽣不同的具体劳动形式,⽣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由此,也产⽣了国际交换。

⼆、国际贸易产⽣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有剩余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交换商品交换要在各⾃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第⼆节资本主义⽣产⽅式以前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的国际贸易奴⾪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与暴⼒掠夺、海上抢劫、贩卖奴⾪联系在⼀起的。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是⾃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产处于次要地位,因⽽商品的流通很不发达,国际贸易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贸易的范围和商品品种都有很⼤的局限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

因此,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没有获得⼴泛的发展,也不具有了世界性。

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产⽅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四、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节资本主义⽣产⽅式下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


②贸易方式

商品交易所、大贸 易公司取代了对外 贸易特权公司,运 输业、保险业及银 行业等在国际贸易 中得到广泛发展。
信贷 关系
经营国际贸 易的组织机 构建立且日 益专业化
③ 主要贸易中心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④ 主要贸易商品。 香料、茶叶、丝绸和咖啡 纺织品贸易
(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 发展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带有垄断的
特点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 重要手段。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措施进一步 加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革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 主要贸易商品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





制成品的增长 快于初级产品


地理分布表现为

越来越多的国家

参与国际贸易,
各种类型的国家
对外贸易都有了
不同程度的增长
工业制成品贸易中 劳动密集型轻纺产 品比重下降,而资 本型货物比重上升。
发达国家内部,日本和欧洲贸易 地位 上升较快,美国下降;发展
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处于领先 地位
⑶当
2、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广泛发 展.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发展背景
资本原始积累,欧洲国家通过暴力、掠 夺 和欺骗的方式,扩大了对殖民地的贸易
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世界 市场的初步形成、工场手工、商品生产和交 换也发展起来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对外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对外商品交换的萌芽。

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进入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交易的主要商品,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论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2. 贸易的方式是殖民掠夺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贸易的流向及商品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1.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一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刺激了欧洲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sda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国际贸易sda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sda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概念–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从一个国家来看,该国与别国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称为:()A、世界贸易B、国际贸易C、对外贸易D、区域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 对外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14世纪和15世纪,在西欧出现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1522年,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1、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的产生出现在:()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初期C、奴隶社会D、原始社会2、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A、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C、没有阶级和国家D、社会成员处于自然分工状态E、依靠集体劳动获得剩余产品* 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A,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B,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C,缓和经济衰退和危机的途径D,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2,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3,各国经济资源禀赋不同4,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5,经济全球化与规模经济6,需求偏好差异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态势(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三)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第一,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遍及世界各国,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概论-学习报告班级:生技12-1姓名:学号:********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摘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各个时期国际贸易的变化,最后简要概述了当前形式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资源问题,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时没有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也没有阶级和国家,因而也没有对外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上述状况。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剩余产品的相互交换,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它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使社会相互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了货币的产生,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换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直接引致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于是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税的界限,形成了最早的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奴隶社会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

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微不足道的,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加上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有限,但对手工业的发展促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之后,国际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增长。

到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了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探究国际贸易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起源和发展国际贸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古代世界,国际贸易通常是通过陆路和海路完成的。

在17世纪和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国际贸易开始向工业品和机器等资本货物转移。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贸易已经扩展到全球。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殖民帝国主义来实现国际贸易的控制。

这种现象导致了世界贸易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

由于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产生了贸易壁垒,世界各国在1947年签署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旨在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来促进自由贸易。

在冷战期间,世界贸易主要由发达国家间开展,贸易的重点仍然是工业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资本、服务和知识成为了日益重要的贸易组成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逐渐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的现状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经济的国际贸易金额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018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了19.48万亿美元。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国际贸易现在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流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贸易的好处并非均匀分配,一些国家和人群已经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而其他人则完全被边缘化,甚至陷入贫困。

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生态危机。

全球经济在资源开采、能源消耗和排放方面的巨大需求,加重了全球环境的负担。

因此,在推动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促进可持续发展、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加强合作。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交换。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撒同盟诸城市,都已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度到机器大工业,并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工业中心相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加上大工业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

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

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

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3)长安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
(4)主要出口产品仍是丝绸锦缎。
(5)唐代外贸繁荣原因主要是经济技术的发达和 开放政策。
宋朝
(1)宋代贸易的主要变化是,贸易通道从以陆路 为主变成了以海路为主,中西陆路贸易此时处于 衰落状态。
(2)贸易结构出口以丝绸、瓷器为主,进口香料、 象牙以及新的植物品种。
(五)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1.数量,2001年的65 000家。 2.地位,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居主
要地位。 3.实力,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等方式,结
成“战略联盟”,以提高竞争力。 (六)区域集团化贸易日益活跃。 (七)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明显加强。关贸总
协定的缔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七)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
(4)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丝、茶 仍处主要地位,约占出口的50%一90%。 进口除鸦片外,主要是棉制品、棉花、煤 油、糖类、粮食、钢铁等。其中棉纱和棉 布的进口量大大增加。
(5)税率大幅度下降,平均只有5%-6%左 右。主要白布税率只有2. 6%。
(5)鸦片战争到1877年,有顺差也有逆差。 但到了1877年以后,出现连年逆差。从 1877年到1911年,逆差累计达约为15亿美 元。从1911年到1948年的37年中,中国外 贸也是年年逆差,累计超过56亿美元。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秦汉时期,中国已有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海上贸易。中国古代 对外贸易经历了一系列辉煌时期 1.第一个外贸辉煌时期:汉朝。
汉朝“丝绸之路” 正式得到官方保护,开始 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外贸。
2.第二个外贸辉煌时期:唐朝。 (1)唐朝陆路贸易基本上沿原有“丝绸之路”。 (2)唐代还发展了海路贸易。港口有广州、明州 (今宁波)、扬州、胶州等。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陆地贸易来实现的。

人们利用陆地贸易通道,通过货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等贸易路线上。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的出现,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各大国家纷纷派出探险家和航海家,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

这些航海家开辟了非洲大陆和美洲的贸易路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货物交换。

这使得国际贸易逐渐从陆地贸易转向海洋贸易,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进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这使得国家间交流和贸易更加便利。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也更加顺畅。

此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促进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购买到本国没有或供不应求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将自己的优势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同时,国际贸易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贸易的增加带动了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给各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出现可能扭曲贸易格局,限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此外,贸易不平衡和贸易赤字等问题也需要被关注和解决。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国际贸易发展,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并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和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 [美]Dominick Salvatore著:《国际经济学》, 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美]保罗.克鲁格曼等著:《国际经济 学 》,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美]彼得.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 1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6) 报刊
CH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 1.1 国际贸易的涵义 • 1.2国际贸易的分类 • 1.3国际贸易中若干基本概念 • 1.4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 1.5 国际分工
1.1国际贸易的涵义
1.1.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世界各国 (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从单个国家(地区) 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 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交换。
策等
区别2、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信用风险
联系不便,资信调查 困难
商业风险 汇率风险
交货期长,市场行 情变化大
各国汇率随市场供求 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影
响而变化
新版外贸法赋予自然人外贸经营资格
全国人大修订 了《对外贸易法》,新的外贸法将 从2004年7月1号起施行,
• 与1994年外贸法相比,新外贸法新增加了3章内 容和26个新条款。这3章内容分别涉及与贸易有 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外贸易调查和对外贸易救 济。新外贸法在外贸经营者的范围上作了重大修 改,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登记后, 可以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
• 其中,美国同中国的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1030亿 美元上升至2003年的1240亿美元。与此同时, 2003年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逆差增长到102.9亿美 元。
衡量出口贸易的指标为出口总额或出口总值, 指一国出口贸易所收入的全部金额
衡量进口贸易的指标为进口总额或进口总值, 一国进口贸易所支出的全部金额
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 与进口总值之差额
进口额>出口额: 贸易逆差,入超
出口额>进口额: 贸易顺差,出超
美国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消息,美国贸易逆差在2003年 达到创历史纪录的4894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 了17.1%。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47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年份
中国对外贸易(亿美元)
1950年出口额5亿多美元,进出口额11亿多美元。
2003年出口额4384亿美元,进出口额超过8400亿美元
方法 • (2) 认识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趋势(包
括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 • (3) 讨论和解释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开放条
件下的贸易问题以及相关有争议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参考书
⑴ 海闻著:《国际贸易:理论.实践.政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⑵ 海闻等著:《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修订后的外贸法具备了更大的可操作性,减少和 规范了行政审批,完善了中介机构、金融扶持等 外贸促进体系,建立健全了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 措施的法律体系。
1.2、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 从货物的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进口贸 易与过境贸易
a、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将本国生产加 工的商品输往他国市场销售。 b、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商品输 入本国市场销售。 c、过境贸易(trasit Trade):指商品由生产国 运往消费国途中,途经其他国家,对途经国来说 即为过境贸易。
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把这种 交换称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总额由1947年的 985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08,552亿美元,50年增长了109倍,年均 增长9.8%。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同期经济增长。
120000
1000000
货物进出口(单位:亿美元)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2/2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考察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 形式及其沿革,分析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措施 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的经济效应。着重分析 各种不同政策工具对国内价格、生产、消费 以及整个国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影响,通过 案例揭示实践背后的逻辑道理。
第三,现代国际贸易体制的演变。包括经济 全球化趋势与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经济贸 易合作。
6,000
5,000 4,000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3,000
2,000
1,00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1.1.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比较
相同点:
• 都是商品或服务 的交换
• 基本目的一致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
导论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材的编排(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参考书Βιβλιοθήκη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1/2
本课程主要介绍和讨论国际贸易的基本 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当今国际经济发 展过程当中不断涌现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贸易的基础与所 得,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贸易 扩展根源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贸易结 构?主要包括:古典贸易思想和贸易理 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模型的扩 展和应用。
• 交易的程序基本 一致
国际贸易的交易程序
1、一般贸易合 同管理流程图
2、贸易合同
3、贸易合同的履行
1.1.2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比较
区别1、两者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 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 各国的法律不同 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不同, 风俗习惯也
不同
$、 ¥、 £…
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 对外贸易政
第四,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别贸易。
教材的编排(教学计划)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 •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实务 • 第三部分: 当今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
些重要问题
教学目标
• 这门课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先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