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看待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现实

张鹏我们可以说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是差的,这个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补充说明三点:

1、如果差是现实,那么没必要为求异而一定说德育实效性好。

2、说德育实效性差决不是否定学校德育工作。工作的效果本来就由多方面

因素决定,尤其是育人工作。

3、仅仅说德育实效性差是不够的。应尽可能想些对策,哪怕这些对策在现

实生活中落实起来很困难,甚至在现阶段不太管用。也要不停地思考如何改变实效性差这个现实。哪怕仅仅为后人提供借鉴也值得。

我们为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

先看看下面这张表。

(“+”表示好或积极;“-”表示坏或消极)我们看到效果的好坏和动机的关系并非必然,效果的好坏只和行为相关。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想把德育搞好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没有正确、合理的行为,效果必然不好。

因此,我们不应该纠缠在看到的结果上。有人看到拥挤的汽车上有学生给老弱病残让座就说德育效果好,有人看到偏僻的小巷里有学生打劫、偷盗就说德育效果差。争论下去的结果是各执一词,永远得不出结论。换个角度也许能更容易弄明白问题。每个人都想搞好德育,如果再有正确、合理的德育过程和行为,效果就好,否则,效果就差。

首先看看学校的德育现状。

我们所说的德育应该是道德教育,可现实中考核学校德育时除了道德教育还有纪律、思想、法制、心理和政治教育等等。它们所占的份额还大大超过了道德教育。事实证明,学校中实施德育的主力军——班主任的年终考核表中更多的是

所带班级的纪律总分是多少,开过多少次主题班会,做过多少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辍学的学生等等。当班主任将年终考核的项目作为自己一年工作的目标时,留给道德教育的还有多少空间呢?学校的德育概念和体系是不明晰的,一个不明晰的体系是不可能有实效的。

正因如此,才出现了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让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明天教育检查团要来,今天就停课做大扫除,明天还要穿校服、讲礼貌,不要乱说话等等。道德教育可能搞好吗?

所以说,学校教育中大小德育的不分只能带来德育实效性差的结果。

其次,从教育主管部门的作为来看德育现状。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立人。怎么“立”是个复杂的问题。但说出一两个立人的基本准则还是不成问题的,比如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就是说,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诚信。在诚信教育中,教师试图用一切办法来达到教育学生诚信的目的。可现实中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媒体传递出不允许学校考试后排名次,否则将如何如何重罚的信息,一方面拿着学校的合格率、升学率、保优率给学校发年终奖状,给校长发年终奖金。像这样用应试教育牵着学校走,校长会不以这“三率”来判定教师是否合格?教师会不以这“三率”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教育过程诚信吗,这样教育出来的对象会有诚信吗?在德育过程和行为中,学校不也是受害者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学校的政治课本里除政治教育、法律教育还有很多做人的道德准则,可三年初中或高中学完后即便道德水准很差,只要能考出高分你就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这正是在用事实告诉学生:升学或工作和道德无关,只和你是否能考出高分有关。学校和学生不是被动的吗?所以说,不要讳言德育实效性差,学校自有学校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更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教育主管部门事实上以应试教育成果来评价学校好坏的行为决定德育实效性只能差。

再则,学校德育从来就不只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社会影响时时处处存在。从两个小的方面来看就可见一斑。

(一)劳的问题。

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爱孩子,就要让他劳动起来。为什么?他劳动了才可能知道劳动的艰辛,才可能体会劳动者的心情。有了这样的思想感情,他才可能去体谅父母,体谅别人;他才可能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他才可能逐渐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可在学校我们却很难见到爱劳动的孩子?为什么难?责任并不在孩子,现代的421家庭结构和家长的溺爱造成了劳动难的现状。

(二)利的问题。

我们希望孩子有同情心,希望他们关心弱者,帮助弱势群体。孩子们可能将自己攒的一些零钱给了某些乞丐,我们也可能对此给予表扬。可媒体马上曝光说乞丐都是假的。我总在想,世上难道就没有真乞丐,没有真正有气节的乞丐?如果是那样,孟子笔下的“乞人不屑也”又是怎么来的呢?恐怕那些真乞丐就和我们这些老师一样只能偷偷抱怨那些打学生侮辱学生的“假”老师吧?可“假”毕竟存在,恐怕真还不少。那么是对孩子说见到乞丐就躲远一点,还是告诉孩子对每一个乞丐都慷慨献出爱心?有一种说法:对那些身残、无劳动能力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爱心。可紧接着媒体又给出答案,身残也可以假装,身残的乞讨孩子被身后的大人操控着,你给了孩子钱,孩子也得不到,回去该吃什么还是吃什么,该受虐待还要受虐待。这个时候谁能给出简单明确又符合道德标准的答案呢?学校恐怕承受不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从上述的三个方面可以明确地看到德育过程、行为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结论。当然,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现实不是仅靠学校就能解决的。

知道了“差”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尽可能想想搞好它的办法。

第一,要明确德育目的,究竟应该教会孩子什么,让孩子体会到什么。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必须具备的,哪些行为是应该摒弃的。古人早已说过:“德者,得也。”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论证自己所应具备的人类社会共有和现代社会特有的道德标准,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才可能有效。

第二,应该认识到在多元社会中,仅靠学校实施德育是绝对不够的。否则只

可能看到“差”的结果。家庭、社会都应该各负其责。社会应该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确保触犯法律的人真正受到制裁,维护好道德的底线;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制定确保做好事的人能真正得到利益,让人能从高尚的道德行为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而家庭应该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中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拥有较好的道德水平。

第三,论证德育目标,制定法律,实施家庭教育辅导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本民族的普遍认识和共同心理基础。一个不间断发展了五千年的文明留下的集体无意识力量究竟有多大可能是谁都不能忽视的。比如能不能充分利用孔子在道德教育上的经验,为现代的学校德育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所以说潜心地研究一下先贤的教育思想,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