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雪球地球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地球46亿年演变史顺序表

地球46亿年演变史顺序表

地球46亿年演变史顺序表
地球46亿年演变史的顺序表可以按照以下时间线进行概述:
1.前寒武纪(46亿年至5.42亿年前):这是地球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没有生命,只有一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

2.太古宙(38.4亿年前至20亿年前):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生命,最早的生物是所有生物的祖先“露卡”,它存在于地下极深的地方,以“硫、铁、氢和碳”为生。

3.古元古代(20亿年前至11亿年前):这个时期出现了蓝藻等更复杂的生物,大气中出现了氧气。

4.中元古代(11亿年前至
5.7亿年前):这个时期出现了超大陆瓦巴拉大陆,多细胞生物开始繁殖。

5.新元古代(5.7亿年前至6亿年前):这个时期出现了雪球地球时期,二氧化碳减少,“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

6.显生宙(5.42亿年前至今):这个时期是生物多样性的高峰期,包括寒武纪大爆发和生物的繁殖和多样化。

请注意,这个时间线仅是一个概述,具体的演变过程可能因地质学研究的深入而有所修正。

23242399_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

23242399_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变质成矿过程

1000 0569/2021/037(01) 0253 6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1 15浅谈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的沉积 变质成矿过程李旭平 陈妍蓉LIXuPingandCHENYanRong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 266510KeyLaboratoryofSedimentaryMineralization&SedimentaryMineralsinShandongProvinces,CollegeofEarth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510,China2020 10 01收稿,2020 12 05改回LiXPandChenYR 2021 AbriefdiscussiononthedepositionalandmetamorphicmineralizationofPrecambrianbandedironformations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253-268,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1 15Abstract Bandedironformations(BIFs)aresedimentscommonlydepositedincontinentalshelfandoceanbasin3 5~1 8Gaago PrecambrianBIFconstitutesanimportantironoreresourceintheworld Althoughmanyaspectsoftheirmetallogenicprocessesandevolutionremainunresolved,itiswidelyacceptedthatthelong termchangesoftheirdepositionarerelatedtotheenvironmentalandgeochemicalevolutionofEarth BIFrecordsthePrecambrianpaleooceanic,paleoenvironment,atmosphericandbacterialmetabolismconditionsaswellasitsironsourceanddepositionprocess LargeBIFdepositsaregeneticallyrelatedtolargeigneousprovinces,andthesourceofironisrelatedtotheseafloorhydrothermalsystemmixedwithvolcanicmaterial,ortheinorganicproductsoftheweatheringofterrestrialrocks Theclosertothecontinentalmargin,themoreterrigenousdebrisisadded However,inthedeepoceanbasinsofBIFdepositionduringtheArchaeantoEarlyPaleoproterozoic,therewaslittleadditionofterrestrialsources Atthattime,theironformationwasdepositedintheoxygen deficientocean,andthedissolvedFe2+wasoxidizedthroughthemechanismsofmicrobialphotosynthesis,anaerobicphotosyntheticandultravioletradiationoxidation,soastofacilitatethedepositionoftrivalentironhydroxideandoxide MostlargeBIFs,formedinsedimentarybasins,experiencedalong termcomplexgeologicalprocessforthetransformationoflowgradetohighgradeofironorefromArcheantoMesozoic,andgenerallyexperiencedhypogenemetasomaticmetamorphismtoremovethesiliconandcarbonatemineralsandthusenrichinironoxides,andafterwardssupergene modifiedandironenrichmentprocess ManyBIFironoresundergometamorphismfromgreenschistfaciestoamphibolitefacies,butthepressureconditionsarenotveryhigh,whichmayberelatedtothedynamicmechanismofdifficultexhumationofhigh densityBIFironoresfromsubductionprocesses Uptonow,theinfluenceofmetamorphism,especiallyhighgrademetamorphism,onthemineralizationprocesshasbeenrarelystudied,soitisanareaworthyofattentioninthefutureKeywords BIFironore;ArchaeatoEarlyProterozoic;Sedimentationprocess;Metamorphism;Mineralization摘 要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3 5~1 8Ga前陆架和洋盆的常见沉积物。

国家海洋博物馆介绍

国家海洋博物馆介绍

国家海洋博物馆介绍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其地位堪比故宫博物院的海洋博物馆,可以称之为“海洋上的故宫”。

博物馆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米,馆内共设有六大展区,15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古今以来的海洋生态文明及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历史。

门票参考:免费所在地/隶属: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轩道377号所属类别:博物馆开放时间:09:00~19:00(周一闭馆)适宜季节:全年建议游玩时间:1~2小时旅游景区级别:4A博物馆等级:无级别(行业)基本介绍国家海洋博物馆,它结束了中国没有一座与海洋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历史。

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版块,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国家级海洋博物馆,她不是海洋技术博物馆,也不是海洋生物博物馆,而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博物馆,如果说故宫是中华民族陆地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馆,那么,国家海洋博物馆则是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博物馆,兵马俑之于西安,故宫之于北京,海洋博物馆之于天津,从西向东,勾勒出中华文明2000多年来陆地黄色文明和海洋蓝色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景象。

常设展览远古海洋远古海洋展厅以地质年代为轴,通过展览叠层石、三叶虫、鹦鹉螺、菊石、鱼龙等1158件化石标本,讲述了46亿年以来地球、海洋和生命的演化故事。

叠层石采集自中国天津蓟县的叠层石,它是地球出现氧气这一过程的见证。

最早产生氧气的生物,主要是一种叫做蓝细菌的低等原核生物。

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吸附周围的碎屑颗粒,留下一层层的矿物质沉积,以每年一毫米的速度逐渐积累成了叠层石。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展线左边的一个展板,讲述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

震旦纪大冰期时代整个地球处于平均气温零下30至40度的环境之中,生命在火山口等适宜生命繁衍生息的地带继续生存了下来。

从_全球冰川_到_雪球假说_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

从_全球冰川_到_雪球假说_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

第8卷 第4期 高校地质学报 Vol.8 No.4 2002年12月 G 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Dec.2002 从“全球冰川”到“雪球假说”———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张启锐,储雪蕾,张同钢,冯连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新元古代冰期地层不同于显生宙冰期地层。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雪球假说,掀起了关于新元古代冰期环境特征与成因演化的研究热潮,成为当前地学前沿的一个热门课题。

本轮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高度综合性,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此外还牵扯到天体运行等学科。

研究重点有新元古代冰川作用的低纬和低海拔特征、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的矛盾运动、海洋封冻的探索、碳酸盐岩岩帽的成因、碳、硫、锶等同位素的峰谷变化的环境含义、冰期地层中铁矿的成因、新元古代冰期的次数争议、雪球理论的数值模拟和冰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与生物演化,特别是与早寒武世生物大辐射的关系等。

我国南方已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及其与寒武系生物大辐射关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关 键 词:新元古代;冰川作用;雪球假说;同位素地球化学;寒武系生物大辐射中图分类号:P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Ο7493(2002)04Ο473Ο09早在20世纪初,地质学者在各大洲都发现了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的记录。

相关的岩石经过古地磁测试,其古纬度多为中、低纬。

而且,这些冰期地层往往与代表温暖环境的碳酸盐岩、菱锰矿等共生。

这些奇特的地质现象,长期成为地质科学的难题,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关注。

最近,在古地磁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成果,再结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一些新认识,使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作用的研究获得新突破,诱发出一股研究浪潮,开拓了许多新思路和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雪球假说”的提出、争议和不断充实与完善。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元古代到寒武纪的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是地质历史中最重要且复杂的转折点之一。

在其中隐藏着无数的谜题等待着进一步的探究。

其中,古海洋的海水地球化学,生物面貌都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板块的重新拼合、生物绝灭和后生动物群的发展等。

在此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寒武动物群的消失和带矿化骨骼的后生动物群的爆发以及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地球化学特征的剧变。

地质历史中发现最早的后生动物化石化石的时代可能为570Ma(Narbonne and Gehling,2003),甚至也可能到了提前632Ma(Yin et al.,2007),比寒武纪大爆发早了数千万年。

这一段地质历史从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开始出现生命的曙光,到海洋完全氧化结束生物的丰富分异,中间发生的巨大的生态化学变化引人遐思。

不仅是化石证据,沉积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参数和氧化还原状态也显示这段时间内地球生态化学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地质历史上最显著的碳同位素异常发生在埃迪卡拉纪中期,(Fike et al.2006)。

前寒武-寒武纪界线的过渡期体现了以下一些地球化学特征:大幅度且频繁的海洋碳同位素变化,硫同位素(Shields et al.,2004)和锶同位素(Halverson et al.,2007)在海水中长期保持峰值,页岩中反应铁相对丰度的降低(Canfield et al., 2007,2008),以及一个短期的Mo同位素异常(Martin et al.,2008)。

同样的,该时期内海水中生物相关的基本元素变化也在响应海水-大气体系氧化程度增加的过程。

详细了解古气候、环境、构造演化与古生物的协同演化的过程、原因与机制是人类满足追本溯源的需求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晚前寒武到早寒武世,华南地区发育了一套分布广泛,沉积记录连续的海相地层,为研究该时代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很好的选材。

与此同时,该剖面中发现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近年来一直有新的古生物发现被报道,从而能更好的提供古生物丰度和分异度信息,对于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的协同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及华南板块的记录邹灏;李峤昕;陈安清;肖斌;蒋修未;黄长成;胡成辉;李蝶【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22(40)4【摘要】新元古代为距今约1000~540 Ma的地质历史时期,当时地球处于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期,板块运动和岩浆作用强烈,且伴随全球性气温下降以及大范围的几期冰期作用,形成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形成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

就华南板块而言,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有几期冰期冰碛物残留,学者们对其的定年工作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对雪球地球的形成和消融因素方面还存在的一定争议,包括形成与消融时间、方式、影响因素等。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提出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因素,即在当时古地理环境下雪球地球的形成与消融是多因素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史早期微生物作用、超大陆裂解以及超级地幔柱、甲烷渗漏、冰期岩浆热液作用。

从新元古代以来,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在超级地幔柱作用下,海岸线不断增加,大量微生物以及小壳动物繁殖,呈现峰值增加,CO_(2)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下降,从而破坏温室平衡。

后期由于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以及海底温室气体CH_(4)排放,导致温室效应重新加剧,恢复原始地球形貌。

【总页数】16页(P1043-1058)【作者】邹灏;李峤昕;陈安清;肖斌;蒋修未;黄长成;胡成辉;李蝶【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3;P467【相关文献】1.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地幔超柱活动2.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 "雪球地球"的终结机制3.扬子区新元古代"雪球"时期古环境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4."雪球"假说与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事件5.古元古代雪球地球冰川作用的形成时限研究取得新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分类

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分类

矿床地质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分类李厚民(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沉积变质型铁矿主要是指早前寒武纪(特别是太古代)沉积的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写为BIF)经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铁矿床。

其原始沉积作用包括海相火山沉积作用(鞍山式铁矿床)、海底喷气沉积作用(镜铁山式铁矿床)、海相碎屑沉积作用(袁家村式铁矿床)、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作用(大栗子式铁矿床)。

此外,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叠加变质作用形成的赵案庄式铁矿床、接触交代作用叠加变质作用形成的翁泉沟式硼铁矿床也被归入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1 海相火山沉积-变质作用形成的鞍山式铁矿床和新余式铁矿床海相火山作用可以形成铁矿床。

如云南大红山铁铜矿床赋存于元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围岩蚀变有石榴石、透闪石、阳起石、方柱石等类矽卡岩化;新疆天山雅满苏、查岗诺尔等铁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中,围岩蚀变也发育矽卡岩化,为同期火山气液或次火山岩浆热液交代成因。

鞍山式铁矿床与新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作用有关,铁矿层位于上部变质酸性火山-沉积岩层中,下部常分布有变质基性火山岩。

矿床的形成机理为:海底基性火山活动带来的铁质由于大气缺氧而大量溶解在海水中,稍后的大氧化事件使溶解在海水中的铁质氧化沉淀,形成条带状铁建造(BIF);受后期的变质变形、混合岩化改造,BIF中铁质重组成矿,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

在新元古代,全球发生了“雪球地球事件”(”snow earth”),冰雪覆盖使得地球水体再次处于缺氧环境,海底火山来源的铁质溶解于海水中;当冰盖消融,铁质氧化沉淀形成BIF;该BIF经受后来的变质变形改造成矿,在我国称为新余式铁矿床。

新余式铁矿床位于新元古代变质碎屑岩中,矿层附近有冰碛层,矿石类型与鞍山式类似,也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

2 海底喷气沉积-变质作用形成的镜铁山铁矿床和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海底喷气沉积可以形成铁矿床。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新证据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新证据

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新证据高林志;王宗起;许志琴;杨经绥;张维【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0(029)002【摘要】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剖面是目前世界各大陆中唯一发育有4套新元古代冰碛岩和多期火成岩事件的剖面.近年来,"雪球事件"的提出为全球新元古代冰碛岩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地质学家根据新元古代冰碛岩在全球各大洲发育的特点、同位素年龄和C/O、Sr同位素在新元古界划分出4个冰期.因此,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界发育的4套冰碛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和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始终为各国地质学家所注目.本次获得的库鲁克塔格地区特瑞爱肯组的锆石SHRIMP U-Pb新年龄,为完善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年代地层学提供了新的证据.【总页数】9页(P205-213)【作者】高林志;王宗起;许志琴;杨经绥;张维【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3;P597~+.3【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J], 董春艳;马铭株;刘守偈;颉颃强;刘敦一;李雪梅;万渝生2.江山-绍兴断裂带构造格局的新元古代SHRIMP锆石U-Pb年龄证据 [J], 高林志;张恒;丁孝忠;刘燕学;张传恒;黄志忠;许兴苗;周宗尧3.江南造山带存在新元古代(~850 Ma)俯冲作用——来自皖南SSZ型蛇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证据 [J], 丁炳华;史仁灯;支霞臣;郑磊;陈雷4.勉略构造带新元古代洋盆俯冲作用:来自略阳地区纸房沟岩片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的证据 [J], 徐通;张晓团;焦建刚;张红强;贾力5.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陈邦学;徐胜利;周能武;白权金;李超;张洪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跟着地质学家走读西山(一) 揭秘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

跟着地质学家走读西山(一) 揭秘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

揭秘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跟着地质学家走读西山(一)新元古代景儿峪组寒武纪昌平组馒头组紫红色泥(页)岩+白云岩编者按:如果你是一个地质迷,你一定会知道“北京西山”。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

北京西山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的地学摇篮。

2020年恰逢中国地质事业的开篇之作——《北京西山地质志》正式出版100周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老师为大家精心推出了地质科考研学课程——跟着地质学家探秘地球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跟随苏老师的脚步,沿着109国道和108国道,一起走读西山,探索地球奥秘。

文图 / 苏德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064JUN.两个古村落隐藏着数亿年的地球史丁家滩和下苇甸都是门头沟区著名的古村落,这里民风古朴,景色优美。

两村之间的直线距离才2千米,沿着蜿蜒的永定河谷来走的话,相距也不足5千米。

表面上看,两村之间的人文历史相似,风景地貌相同。

但是,连接两村的层层岩石之间的年龄差却超过上亿年。

一般的游客往往只注意到了永定河谷两侧峰峦叠障的美景,地质学家却在这些岩石之间寻找着经典的地质学现象以及隐藏张夏组鲕粒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生物丘陵风暴岩G109(进京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家憋了半年多的同学们是不是铆足了劲,想到户外走一走呢?那有没有一种既可以达到健身、放松,又可以在欣赏户外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丰富我们内心世界的户外路线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段特别适合中小学生户外研学的科考路线,它位于门头沟区丁家滩村和下苇甸村之间,交通便利,从北京的航天桥至下苇甸村只有35 千米。

下苇甸村丁家滩村河永定G 109(出京方向)下安路寒武纪昌平组新元古代景儿峪组G 109(进京方向)北65在岩石中的各种线索,用来了解这数亿年间的地球奥秘。

据已有资料记载,下苇甸村周边多是距今8亿年以前的元古代岩石。

【doc】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

【doc】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

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4032膂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 o1.54No.2Mar.2008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周树青¨,黄海平¨,史晓颖,林畅松¨,胡尊伟D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内容提要:自从地球诞生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早期生命的出现,大气氧化事件(Atmosphericoxygenation),雪球地球及多次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稳定同位素记录在古环境和生命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记录环境变化和生命演化的重大事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碳同位素的分馏记录了最早生命的开始,硫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分馏(Independentmassfractionationofsulphurisotopes)记录了大气中氧含量的重大变化,而在显生宙的几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中,均有碳同位素的负向漂移.关键词:碳同位素;硫同位素;最早生命;大气氧化事件;生物绝灭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上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早期生命的出现,大气氧化事件及多次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生命是何时开始的?生命又怎样进行演化?在生物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生物与环境怎样相互作用?生物灭绝与复苏伴随着怎样的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兴趣与日俱增,生命起源,演化及与环境的协同演化问题,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吸引了生物,地质,化学等许多领域的学者,研究方法也从生物化石,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到分子化石.与有机分子,生物结构相比,生物过程的同位素证据更抗高温破坏(Hayeseta1.,1983).稳定同位素在古环境和生命演化研究中具重要的意义. 1最早生命的证据——碳同位素的分馏地质记录中最古老的生命证据可以追溯到3.5~3.8Ga.格陵兰古太古代的变质沉积岩中,有机质.C的变化范围为一22‰~一500(Mojzsiseta1.,1996;Rosingeta1.,1996).观测到的低.C有机质位于磷灰石晶体内,碳同位素没有受到明显的变质作用改变(Mojzsiseta1.,1996).这些变质沉积岩的低.C值(Rosingeta1.,1999)被广泛接受为生物成因,可能是地球生命最古老的化学证据(Banerjeeeta1.,2006).南非Kaapvaat和澳大利亚Pilbara克拉通3.2~3.5Ga的火山岩沉积序列中的同位素记录更有说服力,碳酸盐的.C值平均为O±2‰(V eizereta1.,1989),有机质的.C值范围为一25‰~一410(Strausseta1.,1992;Des Marais,1997).古太古代有机质较低的C值指示其生态系统主要受自养生物控制,在C0含量很高的情况下, 戊糖磷酸盐分异作用通常产生最大的分馏作用(Schidlowskieta1.,1993).然而,Hayes(2001)认为,古太古代地层序列中有机质的.C值指示了各种微生物的自养同化分异作用,特别是在厌氧条件下.与三羧酸逆循环(reversetricarboxylicacidcycle),3-羟基丙酸盐循环(3一hydroxypropionatecycle),戊糖磷酸盐循环(pentosephosphatecycle)和乙酰基一辅酶A循环(acetyl—CoAcycle)的碳同化作用伴随的同位素分异范围可从<10‰到>400.古太古代碳酸盐和干酪根的同位素记录是一致的,这些同位素记录也和化学自养微生物(包括产甲烷菌)及不产氧的光合自养细菌的同位素分异一致(Schidlowskieta1.,1983).注:本文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IRT0546,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成果.收稿日期:2007—05—28;改回El期:2007—07—16;责任编辑:章雨旭.作者简介:周树青,女,1969年生.博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通讯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博士生;电话:O1O一82320603;Email:zsqhn~126.corn.地质论评2地球第一次氧化事件——碳,硫同位素证据MacGregor(1927)提出,古元古代空气氧化还原状态发生了改变.>2.45Ga的沉积序列为包含岩屑沥青铀矿,菱铁矿和黄铁矿(Rasmusseneta1.,1999;Englandeta1.,2002),还原浅水相铁的形成(Beukeseta1.,1990),不富含氧化一还原敏感元素的高碳页岩和无氧化古土壤(Holland,1994)的冲积沉积,早期成岩黄铁矿的S与海水的硫酸盐含量(<200gM)一致(Habichteta1.,2002).相反,<2.22Ga的沉积序列包含了红层(Chandler,1980),富CaSO4的蒸发盐(Chandler,1988;Tabakheta1.,1999),氧化浅水相铁的形成(Beukeseta1.,1992).这些序列上面为氧化古土壤(Ryeeta1.,1998)覆盖,其S与海水的硫酸盐含量(>200~M)一致(Strauss,2002).尽管仍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不同的沉积后作用和不同构造环境引起的,而非空气氧水平的增加(Dimrotheta1.,1976;Clemmeyeta1.,1982;Phillipseta1.,1987;Ohmotoeta1.,1996),但这种变化是空气氧含量在2.45~2.22Ga之间增加的强有力证据.2.1硫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分馏Farquhar等(2OOO)发现,硫同位素非质量相关分馏为追踪空气中氧含量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工具. >2.47Ga的老地层单元的硫化物和硫酸盐中,硫的MIF值(用△船S表示)范围为一2.5‰~+8.1‰,而<1.9Ga的地层中所有硫化物和硫酸盐的l△船sl<o.4‰(Farquhareta1.,2000;Onoeta1., 2003).硫同位素中产生MIF的已知机理是气相的光解作用(Farquhareta1.,2001),这种作用已经在现代空气中观察到(Romeroeta1.,2002).太古宙记录中大量MIF信号的保存可能与空气中缺乏臭氧屏蔽有关,高能紫外线深深穿透,将S0.光解成元素硫和水溶硫相.太古宙空气中,元素硫颗粒和水溶硫的同位素组成没有彻底交换,因此它们的部分MIF信号被传递到地表;在空气氧含量大于1OPAL(PAL指目前空气水平)时,硫被氧化成硫酸盐,发生交换,失去大多数MIF信号(Pavloveta1.,2002).从厌氧到有氧空气的转变解释了1.9Ga以后地层中的硫化物和硫酸盐缺乏>0.4%o 的l△..sl值,这段时间内空气的氧气分压超过了10_.PAL.因此,通过确定硫化物和硫酸盐的l△船sl<o.4‰的时间,可以确定氧气分压开始大于10PAL的时间.Bekker等(2004)研究了存在于2.32Ga南非Rooihoogte和TimeballHill组富有机质页岩的黄铁矿,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很大,但没有非质量相关分馏的证据,指示这些地层单元沉积时空气的氧气分压已经大于10_.PAL.在Rooihoogte组底部圆形菱铁矿,上TimeballHill组广泛而厚的豆粒状和鲕粒状铁矿石的形成指示了空气中氧的含量上升很明显,这些单元可能沉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早元古代冰期事件中.2.2碳同位素证据2.2.1干酪根的"C变化在>2.1Ga的干酪根中,.C.值分布分散,从…20%065%0,许多值小于一35%0;相反,<2.0Ga的干酪根中,.C0值分布范围狭窄,为一2O‰~一35‰,没有超过一36‰的(图1).形成<一35‰海相干酪根.C.要求厌氧的,低硫酸盐的深水体,在2.1Ga以后,这种低碳同位素的消失指示了深海已经被氧化或硫酸盐化(DesMarais, 2001).Canfield(1998)关于中元古代深海硫酸盐水平的看法与碳同位素证据一致.22Ga以前CO:浓度高,O:浓度低,"原核牛物世界".fc墓瞥辫溉[..}霾筝警2lGa以后CO:浓度降低,O:浓度升高,"真核生物明显"图1.C,.Cc0(空白的方框),.C.值(有阴影的方框)的分布范围(据DesMarais,2001)盯b,.Cc02(openboxes)and.c0Evalues(shadedboxes)(DesMarais,2001)2.2.2碳酸盐的"C变化古元古代具有很大的,全球性的¨C曲值漂移(Barkereta1.,1989;Karhueta1.,1996)(图2).在2.3~2.2Ga,每一个正和负同位素漂移都被记录在多个盆地中,因此可能代表了广泛的事件;而在2.44~2.39Ga,1.92~1.97Ga,非常正的.Crb值仅出现在单独的沉积盆地中,因此还没有建立它们记录的全球事件(Melezhiketa1.,1999).那些真正西一西第2期周树青等: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反映古元古代全球¨C的正向漂移指示了碳做为有机质的埋藏率屡次从小于全球碳流量的2O变化到大于全球碳流量的5O(Karhueta1.,1996).这些有机质埋藏事件释放了等量的氧气,它们依次反应,增加了Fe和sO~的含量.因此,这期间频繁的同位素漂移可能与氧化事件及其引起的非常气候变化如雪球地球等有关.漠£一距今时间(Ga)图2元古宙碳酸盐的同位素组成,"?"表示单个盆地的资料,并不反映全球的同位素漂移(据DesMarais, 2001)Fig.2Carbonisotopiccomposition(Crb)of Proterozoiccarbonatesversusage,questionmarks("?") highlightdatapointsthatrepresentsinglebasinsand thereforemightreflectonlyregional,ratherthanglobal, isotopicexcursions(DesMarais,2001).Cm臂和¨Ccarb值也与古元古代2.3~2.0Ga的环境氧化一致.2.2~2.06Ga,大的正.C值指示了有机质埋藏相对速率的增加(Barkereta1.,1989;Karhueta1.,1996).有机质净埋藏速率的增加导致了O.,sO:一和沉积Fe¨的浓度增加,这些氧化物可能将曾经在全球广泛存在的产甲烷菌一甲基营养菌循环赶进更局限的沉积和深盆地区.象今天一样,氧化呼吸和细菌硫酸盐还原变成氧利用和分解的主要方式.这些反应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很小(Blaireta1.,1985;Kaplaneta1.,1964),很少有机会形成¨C.值<一35‰的沉积有机质,与2.1Ga以后的.Co记录一致.在1.9Ga以后,与生物CO.同化作用有关的同位素分异成为控制£oc幅度的主要机制.3新元古代"雪球地球"新元古代经历了超大陆的形成和解体,可能持续数百万年的全球冰期(Knoll,1991).因此这个时期经历了与古元古代类似的同位素漂移并不让人吃惊.在中元古代晚期和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的.C阻rb变化中等(一1‰~+4‰)(Kaheta1., 1999),在其后的8亿年时间里,.C呈现例外的正值,这种正的¨C值(+5‰~+10%o)几次被明显的.C阻rb负偏移(-2%0~一6‰)所打断(Knollet a1.,1986).这些负偏移与多次全球冰期一致(Kaufmaneta1.,1995),最负的.Crb值出现在冰期后的"盖帽碳酸盐"中,其.C值接近地幔的一6%0.冰期前后出现了10%o~15‰的碳同位素负漂移.Hoffman(1999)把冰期前高于5‰的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记录归因于赤道附近的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裂解大大提高了生物初级产率,而冰期生物产率几乎降至零,造成碳同位素显着的负漂移.至于帽碳酸盐岩的.C值达到一6‰,是由于雪球地球事件期间洋中脊排出的CO.所致:其地幔来源的CO2的¨C值正好为一6%0.4显生宙"集群绝灭事件"4.1显生宙"集群绝灭事件"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目前9O以上的物种已经绝灭.然而,绝灭的速率是不均匀的.在地质历史上有几次大的集群绝灭事件,>7O以上的物种在数百万年内突然死亡.发生的大灾难直接影响到地表一半以上的生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坍塌(Raup,1992).集群绝灭事件发生后,由于新的种属增生,占据了空的生态领域,因此集群绝灭控制了生命的演化.显生宙化石记录表明发生了5次重大的集群绝灭(表1)和22次较小的集群绝灭(Sepkoski,1986). 最大的集群绝灭事件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约8O~95的物种(species)和5O以上的科(families)绝灭(Hoffman,1989).第二个最大的集群绝灭发生在奥陶纪末期,导致大多数造礁动物,1/3的苔藓虫和腕足类,三叶虫,笔石死亡,总计约100个以上的海洋生物科绝灭(BrenchleY eta1.,2001).发生在白垩纪一古近纪界限的显生宙最着名的集群绝灭基本上是五次集群绝灭事件中最轻的,陨石撞击使恐龙绝灭,终止了菊石,双壳类,海洋爬行类,箭石,翼龙和许多陆生植物种(Alvarezeta1.,1980),许多浮游生物,包括有孔虫,含钙的微型浮游生物,硅藻土, 腰鞭毛虫和浅水腕足类动物,软体动物,海胆纲动物,鱼类也受到严重影响,而大多数哺乳动物,鸟类地质论评和许多现生的爬行类,两栖类,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相对不受影响.表1显生宙5次重大生物绝灭的强度(据Hallameta1..1997)Table1IntensityofthefivemajorPhanerozoicmass extinctionsIafterHallameta1..1997)Families(科)Genera(属)集群绝灭观察到的计算的物种观察到的计算的物种事件绝灭()损失()绝灭()损失()晚奥陶纪25846085晚泥盆纪22795783二叠纪末51958295三叠纪末22795380白垩纪末167047764.2"集群绝灭事件"期间同位素变化海相碳酸盐矿物研究表明,通常古代海洋的.C本来为0‰(PDB)(Claytoneta1.,1959; Schidlowskieta1.,1975;Keitheta1.,l964).然而,后来认识到,偏离PDB标准代表了海相环境中¨C的长期变化而非分析噪音,这个记录具有潜在丰富的地层和古环境信息(Schoelleta1.,1980;V eizereta1.,l980;Wadleigheta1.,l982;Arthureta1.,1985;Holsereta1.,l986;Zachoseta1., 1986),碳酸盐C的变化与全球的碳,氧和硫循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Kumpeta1.,1986;Holsereta1.,1988).现在建立的过去3.5Ga的.C变化在±3%o(Veizereta1.,1976),"Crb的巨大变化通常联系着巨大的地层记录事件,包括二叠纪一三叠纪生物绝灭事件(Holsereta1.,1988,1989; Oberhfinslieta1.,1989),白垩纪一古近纪生物绝灭事件(Holsereta1.,l988;Zachoseta1.,l989),奥陶纪一志留纪的冰期和生物绝灭(Marshalleta1., l990;Wangeta1.,l993;Brenchleyeta1.,l994)和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限等(Magaritzeta1.,1986; Brasier,1990)(图3).上扬子地区在泥盆纪一石炭纪,石炭纪一二叠纪和二叠纪一三叠纪界线附近均出现了.C的强烈负偏移,这是地质界线处生物绝灭更替造成的,它代表了生态较为萧条的时间间隔(黄思静,l997).4.3二叠纪一三叠纪"集群绝灭事件"期间同位素变化Kajiwara等(1994)通过系统分析日本Tenjinmaru和Sasayama地区二叠一三叠系界线附近以燧石为主的远洋沉积序列中全岩硫化物同位素.入./l/I..PT..I(1E图3显生宙.Crb长期变化曲线(据Ripperdan,2001) Fig.3Secularvariationincarbonate.Cvalues duringthePhanerozoic(Ripperdan,2001)的连续变化,发现整个中二叠统,沉积硫化物的硫同位素通常很低(SDT=一39%o~一25%o),但是在上二叠统开始时,SDT系统增加,一直持续到下三叠统(一20%o~-2%o).显着的漂移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集群绝灭事件"期间,SDT回复到低值(--41%o~一23%o).硫同位素比值显示了大的停滞,缺氧,分层的海洋,它可能开始形成于上二叠统的下部,一直持续到下三叠统的下部,随后是二叠纪一三叠纪之交的巨大混合和颠覆.上扬子地区(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的海相碳酸盐在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C具有极大的正值,为3.2‰~4.4%o,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度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达到极小值一2.2%o,反映了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黄思静,1994).二叠纪末有机质的碳同位素也表现为突然的改变,干酪根的.C从上二叠统的一29%o,改变到界限上的一33%o,然后返回到下三叠统的一29%o.集群绝灭绝灭之后降低的表面水的初次生产率可解释观察到的C变化(Scholleeta1.,1995;Wangeta1.,1994).5结语近年一般都接受第一次大气圈氧化发生在古元古代初,约2.45~2.22Ga,大气圈的第二次重大氧化事件发生在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初,约1.0~0.85Ga.由于氧含量的增加,温室气体减少,导致了全球冰期,形成了雪球地球事件,碳同位素的强烈漂移记录了这两次氧化事件.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生物的改变,第一次氧化事件前以缺氧环境为主,干第2期周树青等:稳定同位素记录与环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229 酪根.C.值分布分散,从--200~一65‰,许多值小于一35%o,形成<一35%o海相干酪根.C.;相反,第一次氧化事件后的干酪根中,.C.值分布范围狭窄,为--200~一35%o,没有超过一36‰的,这种低碳同位素的消失指示了深海已经被氧化或硫酸盐化.生命需要有碳的加入,生命演化常常伴随着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海相碳酸盐和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值的变化在记录生命演化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碳同位素的分馏记录了最早生命的开始,在显生宙的几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中,均有碳同位素的负向漂移.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环境的演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成为支持古气候假设和精细地层对比的有力工具:硫同位素的非质量相关分馏记录了大气中氧含量的重大变化,而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期间碳酸盐中碳同位素的剧烈波动也与氧化事件及其引起的"雪球地球"事件有关.稳定同位素在地层对比,海平面变化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与元素地球化学,分子地球化学等的结合,稳定同位素在环境和生命演化研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黄思静.1997.上扬子地台区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研究.地质,71(1):45~53.黄思静.1994.上扬子二叠系一三叠系初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绝灭事件.地球化学,23(1):60~68.AlvarezLW,AlvarezW,AsaroFandMichelHV.198O. Extraterrestria1causefortheCretaceousTertiaryextinction. Science,208:1095~11O8.ArthurMA,DeanWE.SchlangerSO.1985.Variationsinthe globalcarboncycleduringtheCretaceousrelatedtoclimate, volcanism,andchangesinatmosphericCO2.Am.Geophys. UnionMonogr.,32:504~529.BanerjeeNR,FumesH,Mueh1enbachsK,StaudigeH,deWitM. 2006.Preservationof~3.4~3.5Gamicrobialbiomarkersin pillowlavasandhyaloclastitesfromtheBarbertonGreenstoneBelt,SouthAfrica.EarthandPlanetaryScience,241:707~722.BarkerAJ.FallickAE.1989.EvidencefromLewisianlimestones forisotopicallyheavycarbonin2000millionyear-old—seawater. Nature,337:352~354.BekkerA,HollandHD,WangPL,RumbleD,SteinHJ,HannahJL,CoetzeeLL,BeukesNJ.2004.Datingtheriseofatmosphericoxygen.Nature,427:117~120.BeukesNJ,KleinC.1990.Geochemistryandsedimentologyofa faciestransition——frommicrobandedtogranulariron-fomati0n——intheearlyProterozoicTransvaalSupergroup, SouthAfrica.Precambr.Res.,47:99~139.BeukesNJ,KleinC.1992.TerminalProterozoicreorganizationof biogeochemicalcycles.In:SchopfJW,KleinCeds.The ProterozoicBiosphere.Cambridge,UK:CambridgeUniv. Press,147~151.BlairN,MunozE,0lsonJ,DesMaraisDJ.1985.Carbonisotopic fractionationinheterotrophicmicrobialmetabolism.App1. Microbia1.,5O:996~1001.BrasierMD,MagaritzM,Corfie|dR,LuoH,WuX,OuyangL, JiangZ,HambdiB,HeT.1990.Thecarbon-andoxygen- isotoperecordofthePrecambrian--Cambrianboundaryinterva1 inChinaandIranandtheircorrelation.Geo1.Mag.,127:319~332.BrenchleyPJ,Marshal1JD,CardenGAF,RobertsonDBR, MeidlaT,HintsL,AndersonTF.1994.Bathymetricand isotopicevidenceforashortlivedLateOrdovicianglaciationina greenhouseperiod.Geology,22:295~298.BrenchleyPJ.Marshal1JDandUnderwoodCJ.2001.Doal1mass extinctionsrepresentanecologicalcrisis?Evidencefromthelate Ordovician.GeologicalJournal,36:329~34O. CanfieldDE.1998.Anewmode1forProterozoicoceanchemistry. Nature,396:450~453.ChandlerFW.1980.ProterozoicredbedsequencesofCanada. Can.Gco1.Surv.Bul1.,311.ChandlerFW.1988.Diagenesisofsabkha-related,sulphatenodulesintheEarlyProterozoicGordonLakeFormation,Ontario, Canada.Carbon.Evapor.,3:75~94.ClaytonRN,eofisotopeanalysisfor differentiatingfreshwaterandmarinesediments.AAPG,42: 890~897.ClemmeyH,BadhamN.1982.OxygeninthePrecambrian atmosphere:Anevaluationofthegeologicale~dence.Geology, 10:141~l46.DesMaraisDJ.1997.Isotopicevolutionofthebiogeochemical anicGeochemistry 27:185~193.DesMaraisDJ.2001.Isotopicevolutionofthebiogeochemica1 carboncycleduringthePrecambrian.In:V alleyJWandColeD A.eds.StableIsotopeGeochemistry.TheMineralogySociety ofAmerica,555~578.DimrothE.KimberleyMM.1976.Precambrianatmospheric oxygen:Evidenceinthesedimentarydistributionofcarbon, sulfur,uranium,andiron.Can.J.EarthSci.,13:1161~1185.EnglandGL,RasmussenB,KrapezB,GrovesD1.2002. Paleo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ofroundedpyriteinsiliciclastic sequencesoftheLateArcheanWitwatersrandBasin:Oxygen- deficientatmosphereorhydrothermalalteration? Sedimentology,49:1133~1156.FarquharJ,BaoH,ThiemensM.2000.Atmosphericinfluenceof Earth'searliestsulfurcycle.Science,289:756~758. FarquharJ,SavarinoJ,AirieauS&ThiemensMH.2001. Observationofwavelength—sensitivemassindependentsulfur isotopeeffectsduringSOzphotolysis:Implicationsfortheearlyatmosphere.J.Geophys.Res.,106:1~11.HabichtKS,GadeM.ThamdrupB,BergP,CanfieldDE.2002. Calibrationofsulfate1evelsintheArcheanOcean.Science, 298:2372~2374.HayesJM,Kaplan1R,WedekingKW.1983.Precambrian230地质论评2008拄organicgeochemistry,preservationoftherecord.In:SchopfJ W.ed.EarthsEarliestBiospher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93~134.HayesJM.2001.FractionationofCarbonandhydrogenisotopesin biosyntheticprocesses.In:V alleyJWandColeDA.eds. StableIsotopeGeochemistry.TheMineralogySocietyof America,225~278.HallamAandWignallPB.1997.MassExtinctionsandTheir Aftermath.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 HoffmanA.1989.Massextinctions:aviewofaskeptic.Journalof theGeologicalSociety,146:21~35.HoffmanPF.1999.ThebreakupofRodinia,birthofGondwana. truepolarwanderandthesnowballEarth.J.Afr.EarthSci.,28:17~33.HollandHD.1994.EarlyProterozoicatmosphericchange.In: BengstonS,BergstrOmJ,VidalG,KnollA.eds.EarlyLifeon Earth.NewY 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237~244. HolserWT,MagaritzM,WrightJ.1986.Chemicalandisotopic variationsintheworldoceanduringPhanerozoictime.In: Walliser0H.eds.GlobalBio—events.Berlin:springer-V erlag, 63~74.HolserWT,SchidiowskiM,MackenzieFT,MaynardJB.1988. Geochemicalcyclesofcarbonandsulfur.In:GregorCB,GarrelsRM,MackenzieFT,MaynardJB.eds.Chemical CyclesintheEvolutionoftheEarth.NewY ork:Wileyand Sons,105~173.HolserWT,SchonlaubHP,AttrepM,BoeckeimannK,KleinP, MagaritzM,OrthCJ,FenningerA,JennyC,KralikM, MauritschH,PakE,SchrammJM,StatteggerK,Schmoller R.1989.AuniquegeochemicalrecordatthePermian/Triassic boundary.Nature,337:39~44.KahLC,ShermanAG,NarbonneGM,KnollAH,KaufmanA J.1999..CstratigraphyoftheProterozoicBylotSupergroup. BaffinIsland,Canada:implicationsforregional lithostratigraphiccorrelations.Can.J.EarthSci.,36:313~332.KajiwaraY,Y amakitaS,IshidaK,IshigaH,andImaiA.1994. Developmentofalargelyanodestratifiedoceanandits temporarymassivemixingatthePermian/Triassicboundary supportedbythesulfurisotopicrecord.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l11:367~379. KaplanIR,RittenbergSC.1964.Carbonisotopicfractionation duringmetabolismoflocatebyDesulfovibriadesulfuricans.J. Gen.Microbia1..34:213~217.KarhuJA,HollandHD.1996.Carbonisotopesandtheriseof atmospheric.Geology,24:867~870.KaufmanAJ,KnollAH.1995.Newproterozoicvariationsinthe C-isotopecompositionofseawater:stratigraphicand biogeochemicalimplications.PrecambrianRes.,73:27~49. KeithML,WeberJN.1964.carbonandoxygenisotope compositionsofselectedlimestonesandfossils.Geochim. Cosmochim.Acta,28:1787~1816.KnollAH,HayesJM,KaufmanAJ,SwettK,LambertIB.1986.SeculiarvariationincarbonisotoperatiosfromUpper ProterozoicSuccessionsofSvalbardandEastGreenland. Nature,321:832~838.KnoliAH.1991.EndoftheProterozoicEon.Science,265:64~73.KumpLR,GarrelsRM.1986.ModelingatmosphericOzinthe globalsedimentaryredoxcycle.Am.J.Sci.,286:337~360. MacGregorAM.1927.TheproblemofthePrecambrian atmosphere.S.Afr.J.Sci.,23:155~172.MagaritzM,HoiserWT,KirschvinkJL.1986.Carbon-isotope eventsacrossthePrecambrian/Cambrianboundaryonthe Sibe。

雪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雪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雪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在距今7.5亿到5.8亿年前曾经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河时代——瓦兰吉尔期。

当时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海洋表面也被完全冻结,液态水靠来自地球核心的热量支持,存在于1公里厚的冰层下。

如果从太空看,地球完全是一巨大的“雪球”。

“雪球地球”假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

“雪球地球”的假说有哪些根据?第一,地球在距今6亿到8亿年间广泛发育了一层或多层称为“冰积岩”的冰川沉积,它代表了全球性的寒冷气候。

最著名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6亿年左右,几乎在现今所有大陆上都留下了可靠的记录,地质学上称为瓦伦格冰期。

不管怎样,在地球上很好保存了距今6亿到8亿年的地层中,几乎都能找到同期的冰川沉积。

很显然,这个寒冷气候是一个全球性事件。

第二,在地球的历史中,很多数据表明,地球在距今6到8亿年间,冰积岩大多沉积在中、低纬度附近,换句话说,也就是赤道和赤道附近,也是陆地主要分布的区域。

这方面的资料得出这个结论:广泛的寒冷气候发生在地球赤道及其附近区域。

新浪环球地理讯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在距今7.16亿年前,如今炎热潮湿的地球赤道曾覆盖着冰雪,这似乎为“雪球地球”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2010年3月5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地球学家麦克唐纳(Macdonald)与其合作者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对加拿大的一些夹在冰川沉积物之间的火山灰进行了精确的同位素定年,认定这些冰川沉积物是在大约7.16亿年前沉积的。

通过进一步的对比,他们还确定在7亿多年前这些沉积物并不像今天这样接近北极圈,而应该在赤道附近,也就是说当时的冰川来到了赤道附近。

这无疑为“雪球地球”的假说提供了新的地质学方面的支持。

1987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古地磁学家科什温克(Joseph L. Kirschvink)将一块石头交给他的研究生桑尼(Dawn Y. Sumner)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处室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处室文件

中国地质大学处室文件
中地大(汉)科字〔2008〕01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公布第18届学生科技报告
会获奖情况的补充通知
各院(系、课部)、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我校第18届学生科技报告会已圆满结束。

经校科协、校团委和研究生院精心组织,教务处、学工处积极配合,专家评委会严格评审,孙亚东等同学完成的9项成果获特等奖,廖宗宝、饶松等同学完成的31项成果获一等奖,刘申态等同学完成的68项成果获二等奖,邓昌州等同学完成的165项成果获三等奖。

另外,还评出了洪汉烈等44名优秀指导老师,李正汉等50名优秀组织者和地学院、管理学院等4个先进集体。

经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批准,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其中,特等奖、一等奖、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组织者及先进集体名单已由中地大校长办公室[2008]8号文件公布,现将本次活动的二等奖、三等奖名单公布如下:以下按姓名,学院,论文题目排列:
二等奖获奖成果及学生名单
三等奖获奖成果及学生名单
二OO八年三月十日主题词:第18届学生科技报告会获奖补充通知。

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浅述

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浅述

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沉积浅述摘要:记录雪球地球事件(635Ma左右)的冰蹟杂砾岩之上,直接覆盖着全球分布广泛的厚约3-5米的形似帽盖的碳酸盐岩,称作“盖帽碳酸盐岩”;近年来,围绕此套特殊碳酸盐岩沉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对雪球地球事件的终结以及后生生物演化期间地球环境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众多盖帽碳酸盐岩成因学说中,甲烷渗漏假说得到了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证据以及特殊的沉积构造的支撑,获得了较广泛的承认,为新元古代晚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沉积0 前言全球第一次大冰期即大约635Ma左右的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也即“雪球地球”事件,这次大冰期是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发育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范围甚至到了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在地层记录中以一套冰蹟杂砾岩沉积为特征;当寒冷时期结束,相对较为温暖的间冰期来临,碳酸盐岩层覆盖到了冰川沉积物之上,这一层碳酸盐沉积由于外形似帽盖状,因此通常称为“盖帽盐酸盐岩”,从沉积岩石学角度上讲,其主要由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并且相对较为轻质以及层厚较小(冯东等,2006);此外,在分布上十分广泛,全球范围之内都有出露,如中国华南地区(Jiang et al,2003;Wang et al,2008),非洲纳米比亚地区(Hoffmann K H et al,2004)以及印度德干高原北部等都有发现和研究记录。

近年来,随着前寒武纪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拓展,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指示,对“雪球地球”事件的终结机制解释,对后生生物演化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环境讨论等诸多方面的重大意义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此外,研究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沉积学和岩石学露头尺度研究,新兴的同位素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生物学研究手段也介入其中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研究区域之中,中国华南中上扬子板块内新元古代陡山沱组以及大塘坡组地层(周琦等,2007)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介绍重点。

6 新元古代

6 新元古代

第六章 新元古代地球演化
一、新元古代的岩石 (地层)
1.北美
3.西伯利亚
5.澳大利亚
二、新元古代地球演化
1、 大气圈 气候—冰期
1) 9-8.5, 7.8-7.3, 7.2-6.8, 6.4-5.8亿年 古城 南沱 罗圈 8-7.5 7.4-7 6.5-6.3
2)冰碛层特征 多种类型,常见有:大陆冰川直接堆积而成;几乎均为冰碛锰页 岩砾岩或砾砂岩组成,砾大小混杂、无层理、砾石有刻痕。 冰川-海洋沉积;浅灰绿色含砾板岩。 3)气候是冷暖交替出现,如我国南方: 东城组—---温暖; 罗圈组—---寒冷 6.5-6.3; 陡山沱组—温暖; 南沱组------寒冷 7.4-7; 大唐城组---温暖; 古城组------寒冷 8-7.5; 连沱组------温暖。温暖:白云岩+石膏+等蒸发岩类
1、 岩石圈 4.1 Rodinia泛大陆形成之后,岩 石圈地壳明显加厚==稳定,形 成了很稳定的沉积(在克拉通 上),稳定的标志:沉积厚度 较薄、分布较稳定、成熟度较 高、缺少火山活动(大陆上)
4.2 Rodinia泛大陆的裂解和一些新大洋的形 成 开始裂解约8.3亿年,大规模的裂谷作用、 火山作用、基性岩墙侵位 发生在8.3亿年; 在世界的很多地区,基性岩浆和A型花岗岩 侵位时间在7.5-7亿年,是主要的裂解期(I. S 造山期;A 裂谷型的,M大洋岛弧型);各地块之间的裂解 时间也不一致,劳亚古陆与东南极古陆裂解 8-7.5亿年,古澳洲大陆与劳亚古陆裂解在7 亿年等等。
5)生物演化的意义: A.与显生宙的生物比较,较为原始,可能是先驱,
如:水母类与早寒武世的很相似。 B. 地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殊生物群,与后生动 物群没什么联系,是生命物质的基本构造上的一 次独特的种族绝灭实验,生命的早期历史必然包 含多次失败的实验(Seilacher 1981)。

新元古代不同沉积环境的白云岩帽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新元古代不同沉积环境的白云岩帽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果。


词: 白云岩帽 ; 负偏移 ; 碳同位素 ; 黔湘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5r P 9 7
地 质工作 者 发现全 球各 大陆 上有 一套碳 酸 盐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区不 同沉积环境下碳酸盐帽碳同位素梯度的原因。
直接覆盖在 M r on an 期冰川杂砾岩之上, ia 其碳 同位素 值显示了一次强的负偏移, 并随着剖面向上增大。这
熊 国 庆
( 成都地质 矿产研 究所 ,四川 成都 60 8 ) 10 2
摘要 : 贵州 印江永义剖面 白云岩帽的碳同位素值 , 与全球 广布 的新元古代 碳酸盐岩 帽的一样 , 发生 了一次强 的负偏
移 , 能为 “ 可 雪球地球 ” 冰释后大量 的大陆风化产物 流入海洋 中形成 。其 88 PB 值和 8 CD均值 分别 比处 于碎屑 1 D均 0 1 p) 3  ̄
试分析 ( 1。 表 )
笔者 实测 的这套 白云岩 帽 陡山沱期 处 于浅海 陆 棚环 境 。为 了便 于对 比研 究 , 取 了前 人 研究 过 的 选 3 不 同沉 积环 境 下 的碳 酸 盐 帽 , 别 为湖 南 大庸 套 分 田坪碳酸 盐帽 _ 、 5 贵州 清镇 阿坝寨 碳酸 盐帽 J原作 J ( 者认 为是渴 湖 环境 , 文认 为是碎 屑潮 坪环境 ) 本 及铜
潮坪环境 的清镇阿坝寨 剖面低6 。 .% , % 和65 o 比处于台地斜坡 环境 的大庸 田坪 剖面高2 3 o .% , .% 和2 5 0而与 同处 于浅海 陆棚环境的铜 仁龙井剖 面一致 , 这反 映了沿碎屑潮坪相. 台地 斜坡相. 浅海 陆棚相古 环境剖 面的一个碳 同位素梯 度。 前人认为这种碳同位 素分层可能 由于冰后期海洋生物泵 吸作用 的结果 , 作者则认 为这些 不同环境 沉积 的碳 酸盐岩 可能不是 同时形成 的 , 其碳同位 素梯度 可能为 大陆风 化产物 不断输 入 、 C C D界 面变化及 生物繁 盛等共 同作用 的结

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_黄晶

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_黄晶
[ 7] [ 20] [ 17]
设立了 IGCP512 国际对比计划 , 协调各国的研究 。 m an 等[ 5] 根据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层序的碳同位素变
, 各地冰 川的
起始和结束年龄是主要依据 。 不过 , 沉积地层定年 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 可喜的是 , 国内外重视对有 争议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同 位素地质年代 学研 究 ,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 本文将结合我们的工作对 新元古代冰期地质年代的研究进展进行评介 。
第 14 卷 第 2 期 2007 年 3 月
Earth Sci ence Fronti ers (Chi na U 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 Bei jing ; Peking U niversit y)
地 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
V ol. 14 N o. 2 M ar. 2007
他们还测定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西北部的togari群中croleshill杂砾岩之上的流纹英安岩的年龄为58211411macottons角砾岩在层位上与elatina冰期marino221利用锆石an单元相当50而croleshill杂砾岩与cottons角砾岩相当所以calver等认为把57417310ma和58211411ma作为marinoan冰期的上下年龄限制
H uang Jing
, Chu Xuelei
, Z hang Qi rui , F eng Lianjun
1
1. Inst it ut e o f Geolog y and Geo phy sics , Ch inese Aca demy o f S ci ence , Bei j i ng 100029 , China 2. K ey Lab o f Miner al Resour ces , Ch inese Aca dem y o f S ci ence , Bei j i ng 100029 , China 3. Grad uate Un iver sit y o f the Ch 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 Bei j in g 100049 , Chi na

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统计年报

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统计年报

附件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统计年报一、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86.35亿元①,同比增长7.2%,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

图12006—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对比图资金来源:中央财政41.78亿元,占总量的22.4%,同比减少0.7%;地方财政84.41亿元,占总量的45.3%,同比增长10.4%;社会资金60.16亿元,占总量的32.3%,同比增长8.8%o 资金投向:矿产勘查9921亿元,占总量的53.2%,同比增长15.6%;基础地质调查18.59亿元,占总量的10.0%,①未统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所有勘查投入数据不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油气矿产勘查投入。

同比增长39.6%;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45.37亿元,占总量的24.4%,同比减少1.2%;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21.09亿元,占总量的11.3%,同比减少17.6%;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2.09亿元,占总量的1.1%,同比减少33.5%o资金投入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21.04亿元)、新疆(12.65亿元)、甘肃(10.76亿元)、广东(9.47亿元)、河北(9.33亿元)。

rι∣>∣∣ι∣∣∣∣∣>>>∣∣ι讨・看*辫源三天>c∙Mt 塞IeIc*∙∙∙图22023年各省(区、市)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示意图 (一)矿产勘查。

投入资金99.21亿元,同比增长15.6%。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14.76亿元,占14.9%,同比增长29.9%;地方财政38.78亿元,占39.1%,同比增长18.2%;社会资金45.67亿元,占46.0%,同比增长9.6%。

资金投向:以煤炭(16.53亿元)、铀(11.74亿元)、220I IIIIIIIIIIIIIIIIII金(1071亿元)、铜(6.57亿元)、铅锌(5.72亿元)为主,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518%。

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_雪球地球_的终结机制_冯东

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_雪球地球_的终结机制_冯东
DO I 牶 牨 牥 牣 牨 牬 牥 牪 牱 牤 j牣 cnki 牣 cjxb牣 牪 牥 牥 牰 牣 牥 牪 牣 牥 牨 牪 第 24 卷 第 2 期 2006 年 4 月
沉积学报 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I CA
V o.l 24 N o.少经历了五次冰期
[ 1, 2]
因研究成为当前地学研究最主要的热点之一 。 因此深入了解目前研究动态 , 将加深对 “雪球地 , 其中 球 ”相关现象的认识 , 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 。 本 文综合新元古代晚期盖 帽碳酸盐岩的成因与 “雪球 地球 ”的终结机制等研究的新成果 , 对新元古代晚期 “雪球地球 ”的形成模式 、盖帽碳酸盐岩的特征和成 因及 “雪球地球 ”的终结机制进行介绍 。
大约 635M a 左右的新元古代晚期 M arinoan 冰期强度 最大 , 冰川覆盖了整个地球 , 即 “雪球地球 ”(Snowball Earth)
[ 3 ~ 5]
。 “雪球地球 ”假说提出后引起了科学界
的广泛讨论 , 人们对新元古代冰期环境特征与成因演 化过程 、 导致冰期终结原因已成为当今地学研究中的 一大热门课题 。 盖帽碳酸盐岩 ( cap carbona tes) 是指沉积于新元 古代冰碛岩之上 , 主要由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 的相对均质的薄层状碳酸盐岩地层 , 直接覆盖在全球 性冰川沉积物之上 泛分布
[ 22]
在新元古代冰期 , 由于气温较低 , 在永久冻土层 和大陆边缘海底沉积物中 , 可能形成了地球历史上数 量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
[ 16] [ 13] [ 14, 15]
认为冰前期
赤道附近的 Rodinia 超大陆裂解 , 大大提高了生物的 12 繁衍和演化 , 海洋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优先吸取 C , 而 C 则留在海水中 , 形成了冰前期碳酸盐岩地层的 δ C 高值 。 而冰期来临 , 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 到 冰盛期生物产率几乎为零 , 无法改变原始幔源碳的同 13 位素比值 (δ C = - 6 ±1‰), 因此 , 盖帽碳酸盐岩 记录了冰期来源于地幔的 δ C 值 。

扑朔迷离的“雪球—地球”论战

扑朔迷离的“雪球—地球”论战
这 是 令 人 难 以 理 解 古 代 末 期 形 成 的 富 铁 岩 石 。 铁 从
的 , 因 为 在 最 近 的 几 海 洋 底 部 的 地 热 出 口 进 入 大 洋 , 个 冰 期 冰 盖 最 远 只 达 当 它 同 氧 气 接 触 的 时 候 就 会 从 海 到 北 欧 而 已 。 然 而 , 水 中 沉 降 出 来 。但 是 一 旦 海 洋 被 B d k 的 论 断 本 身 冰 封 盖 之 后 , 水 中 的 氧 气 含 量 就 uyo 存 在 着 漏 洞 , 如 说 , 会 下 降 , 溶 解 在 其 中 的 铁 也 会 随 比 是 什 么 最 终 导 致 冰 的 之 积 聚 起 来 。 当 冰 融 化 之 后 , 而 氧
融化呢?
大 结 冰 : 速 发 展 的 冰 盖 会 包 围整 个地 球 吗 ? 迅
气 的 含 量 就 会 上 升 ,这 时 导 致 大
量 的铁 沉 降 到 了海 底 。
3 8I
2 0 第 7 总第 3 6 ) 02年 期( 9期
维普资讯
与 反 对 者 间展 开 了一 场— —
“ 全球 冰河化 ”

盖范 围增 大 的 时候 会 有 什 么状 况
“ 球 一雪 球 ” 地 论
1 9 年 , 关 于 冰 融 化 的 问 92
其 实 Hof n和 S h a f ma c rg并 不 发 生 。 冰 反 射 来 自太 阳 的 辐 射 热
是 这 一 假 设 的 始 作 俑 者 ,这 一 假 量 , 因 此 冰 盖 范 围 的 扩 大 就 会 导 题 , 加 州 理 工 学 院 的 地 质 学 家 u y o由 J s p rc vn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设 来 源 于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俄 国 致 进 一 步 的 气 候 变 冷 。B d k o e h Ki h ik s 此 论 定 , 这 种 无 法 遏 制 的 冰 盖 扩 解 释 。 Ki c vn 圣 彼得 堡 中心 地球 物 理 观 测 实验 r h ik认 识 到 : 果 冰 s 如 室 的 Mih i b d k k al u y o提 出 的 “ 球 张 最 终 就 导 致 了 地 球 完 全 地 陷 人 覆 盖 了 大 洋 ,那 么 降 雨 和 侵 蚀 的 全 冰 河化 ”的假设 。B dk u y o研 究 了 冰 的 覆 盖 当 中 。 正 常 循 环 ( 在 去 除 大 气 中 二 氧 它 当地 球 气 候 缓 慢 变 冷 时 , 极 地 冰

雪球地球确切的起止时间为7.48亿年前——6.91亿年前

雪球地球确切的起止时间为7.48亿年前——6.91亿年前

雪球地球确切的起止时间为7.48亿年前——6.91亿年前“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在距今8亿年到5.8亿年前曾经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河时代——瓦兰吉尔期。

当时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海洋表面也被完全冻结,液态水靠来自地球核心的热量支持,存在于2公里厚的冰层下。

如果从太空看,地球完全是一巨大的“雪球”。

“雪球地球”假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约瑟夫·可西文克博士1992年首先提出。

然而“雪球地球”的确切起止时间却终没搞清楚,地球膨裂说认为,雪球地球的确切起止时间为7.48亿年前——6.91亿年前。

资料:1、中生代是地史演化的重要时期,晚古生代末,古地磁资料表明,当时华北板块、扬子板块都处于赤道附近,其古纬度分别为11.1°和3.3°。

早三叠世后,在东特提斯地区微板(地)块向北漂移。

2、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江三峡发现的莲沱组。

既然陆相沉积层最早是8亿年前的,这说明8亿年前海洋海覆盖着整个地球,所以大陆上不可能形成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

只有海洋开始从大陆上退却之后,大陆上才可能形成陆相沉积层。

发现最早的8亿年前的陆相沉积层,这证明海洋是8亿年前开始从大陆上退却的。

3、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气候异常的时期,比如5500万年前,地球的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了9℃,成为了地球历史上最热的时期之一;2.1万年前,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被厚达2公里的冰层覆盖,并且导致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之多……而地球历史上最极端的气候时期,很可能属于6亿或7亿年前的“雪球地球”(Snowbal Earth)。

3月5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地球学家麦克唐纳(Macdonald)与其合作者的一项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对加拿大的一些夹在冰川沉积物之间的火山灰进行了精确的同位素定年,认定这些冰川沉积物是在大约7.16亿年前沉积的。

通过进一步的对比,他们还确定在7亿多年前这些沉积物并不像今天这样接近北极圈,而应该在赤道附近,也就是说当时的冰川来到了赤道附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球科学进展教师姓名史晓颖研究生姓名赵旭峰研究生学号3001100107研究生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所在院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类别博士日期2012年3 月 1 日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研究进展赵旭峰1,2(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武汉430034)摘要新元古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几期冰期事件,其中Marinoan冰期和Sturtian冰期冰盖可能到达了赤道附近,称之为“雪球地球事件”,目前的解释主要有“雪球地球”、“甲烷泄漏”和“地轴倾斜”等假说。

本文介绍了目前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研究的进展,包括冰期期次及其年代、盖帽碳酸盐岩的甲烷水合物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古地磁特征、条带状铁矿层(BIF铁矿)、化学蚀变指数(CIA)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雪球地球新元古代冰期甲烷泄漏盖帽碳酸盐岩1、前言发生在新元古代全球性的冰期事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Kirshvink[1]为代表的美国科学家根据澳大利亚新元古代Elatina冰积岩的古地磁研究,发现冰积岩形成于赤道—亚热带的纬度范围内,提出了新元古代存在至少2次(Sturtian和Marinoan期)全球性被冰雪覆盖寒冷的“雪球地球”假说。

每次冰期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几十万年至几百万年[2]。

目前有关冰期形成前后全球巨大环境冷暖变化的原因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元古代冰期期次划分及其年代界定;盖帽碳酸盐岩的甲烷水合物研究、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冰期附近层积岩的古地磁测量;新元古代条带状铁矿层(BIF铁矿)的发现;冰碛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分析等,这些研究目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为冰期事件的相关假说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时期冰期事件的研究不仅进一步推进了冰期前后的地层单元划分及其时限的界定工作,同时也较大程度的推动了对冰期盖层(如华南地区的陡山沱组等重要含矿地层)的古生物研究、地球化学研究及成岩成矿环境研究等。

因此,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的研究对沉积地层学、古生物学、矿床学及气候与环境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假说的提出1992年, Kirschvink[1]首次提出新元古代曾经出现几次“雪球地球”事件,用此来解释低纬度地区曾经发生的全球性冰川作用。

他认为当时大陆板块基本上都聚集在中、低纬度地区,这种情况不寻常,在地球随后的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种条件下亚热带地区的反射率极大的提高,高、中纬度形成的冰川使海平面降低,使部分大陆架和内陆海露出海平面,陆地面积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地球的反射率;同时,热带地区大陆面积的增加加速了硅酸岩的风化,大气中CO2浓度降低导致地表温度进一步下降,冰盖反射的结果最终使气候不稳定,使全球的海洋都冰冻。

地球能够从“雪球地球”返回是板块构造驱动的长期碳循环(洋中脊、岛弧火山释放的CO2)使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而极端的气候使生物初级产率和有机碳的埋藏几乎终止[1], [3-4]。

1998年,Hoffman等[5]根据南部非洲纳米比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直接覆盖在新元古代冰川沉积之上帽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研究指出,各地一致的碳同位素负异常意味着地表海洋的生物产率曾中断数百万年。

他们认为生物产率的中断能够用全球性冰川作用(即“雪球地球”)解释,只有当海底火山的去气造成大气中CO2高达现在的350倍时,地球上出现极端的温室环境,冰川才快速结束。

大气CO2转移至海洋,在温暖的地表海洋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形成全球都出现的帽碳酸盐岩。

新元古代的冰川为什么会扩展到赤道附近?Hoffman[6]认为这与新元古代晚期聚集在赤道附近的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超大陆的裂解使大陆边缘海面积迅速增加,大大增加了边缘海生物初级产率和有机碳埋藏量,造成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含量迅速减少,进而驱动了失控的冰反射灾变,形成了“雪球地球”[6],[7]。

“甲烷泄漏”假说最早由Kennedy等[8]提出,用于解释盖帽碳酸盐岩的成因。

他们认为盖帽碳酸盐岩的形成及其δ13C值呈负异常等现象与陆地永久冻土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变得不稳定有关。

冰期之后气候变暖,原来广泛出露的大陆架和内部盆地被海水淹没,致使大面积的永久冻土层被海水淹没,造成天然气水合物不稳定,甲烷逸出、氧化,形成帽碳酸盐岩。

“甲烷渗漏”假说的提出也遭遇到怀疑。

Shapiro[9]指出如果是碳氢化合物成因的碳酸盐岩为什么没有在各地的帽碳酸盐岩中发现任何沥青质?他认为地球化学的证据可能更重要,碳氢化合物成因的碳酸盐岩特别亏损13C,其δ13C值可以从-20‰变化到-100‰。

一年之后, Jiang 等人[10]拿出了第一个新元古代冰期之后帽碳酸盐岩“甲烷渗漏”成因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他们在中国三峡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的帽碳酸盐岩段检测到低达-41‰的碳同位素组成。

同位素特征结合岩相组构,包括草莓状黄铁矿、重晶石的出现都证实有“甲烷渗漏”。

“地轴倾斜”假说从天体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地球变冷的原因[11]。

整个地球寒冷还是温暖,取决于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现代冰川作用局限在高纬度地区,那里接受太阳的辐射较弱。

如果地球赤道面和黄道面的夹角大于54°,而不是目前的23.5°,那么赤道附近的年平均温度就要低于极地温度,气候的分带特征将与现在相反,极地没有冰盖发育,冰川作用局限在中低纬度,这样可以解释低纬度、低海拔地层的冰成沉积层序[12],[13]。

地球只是在600Ma以后由于转速降低自转倾角急剧减小,自转倾角降低使得气候的季节变化有利于后生动物繁衍[11]。

问题是即使是在较大倾角下赤道附近仍会有季节变化,冰川也难以保存[14]。

此外,持续的大倾角也不能解释新元古代冰川的发生与消亡特征。

现在看来“地轴倾斜”假说缺乏有效的科学依据,面临诸多的困难。

3、研究进展1)新元古代冰期期次划分及其年代界定新元古代冰期发生的次数、年龄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2],[15-18]。

许多大陆的新元古界地层层序含有两层冰碛岩,它们被厚厚的非冰地层分开,表明至少有两期冰期[19]。

在我国新疆的库鲁克塔革地区的新元古界地层中还发现了三期冰期沉积的记录[20-21]。

Kaufman等[22]根据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层序的碳同位素变化曲线提出了大陆冰川至少经历了4次活动。

但是,Kennedy等[17]指出全球各大陆普遍具有两套冰碛岩,且下层冰碛岩总是被暗色的泥质白云岩覆盖,而上层冰碛岩被沉积构造发育的、淡粉色白云岩所覆盖,说明新元古代只有两次全球性的冰期。

Knoll[21]倾向认为新元古代有两次主要的全球性冰期,即Sturtian和Marinoan 冰期。

不过也有证据表明,至少在Marinoan冰期之后还有一次局部的冰期事件,可能在非洲在Sturtian冰期事件之前还有一次或者数次的小冰期。

黄晶等人[23]通过对华南的古城、铁丝坳、长安组、江口组等定年数据分析,给出了华南新元古界地层及地层对比框架(表1)。

他认为目前已经基本清楚的是Gaskiers冰期发生在580-590 Ma,Marinoan冰期结束在大约635 Ma,Sturtian冰期发生在710-720 Ma,但上下限年龄范围很宽。

Marinoan和南沱冰期起始的年龄;Sturtian冰期的起始和结束年龄;以及我国华南古城、铁丝坳、长安组、江口组的年龄限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盖帽碳酸盐岩的甲烷水合物研究及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盖帽碳酸盐岩(cap carbonates)是指沉积于新元古代冰碛岩之上,主要由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组成的相对均质的薄层状碳酸盐岩地层,直接覆盖在全球性冰川沉积物之上[24]。

盖帽碳酸盐岩在全球各地广泛分布,盖帽碳酸盐岩具有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于其成因,主要有“分层海洋上升流”、“雪球地球”和“甲烷渗漏”等假说。

最近的研究表明可能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大量甲烷导致冰期的终结及盖帽碳酸盐岩的形成[8,10]。

Kennedy等[8]认为盖帽碳酸盐岩与永久冻土层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甲烷的渗流有关。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一种类似冰状的固体物质,主要赋存于大陆边缘海底和极地永久冻土带,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出甲烷气,即形成甲烷渗漏。

渗漏甲烷通过(细菌)氧化作用转变为二氧化碳,海水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与孔隙水中的钙、镁、铁离子结合,形成方解石、文石、白云石、黄铁矿等组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沉淀。

冷泉碳酸盐岩常发育一些特殊的组构,如溶蚀、平底晶洞、凝块等。

由于冷泉碳酸盐岩的碳来源于水合物中的碳同位素极负的生物成因甲烷(δ13C甲烷:-32‰~-84‰),通常具有特别负的δ13C碳酸盐岩值(-15‰~-61‰) [26,27]。

在新元古代冰期,由于气温较低,在永久冻土层和大陆边缘海底沉积物中,可能形成了地球历史上数量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8,25]。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一个数量级。

冰期之后气候变暖,海侵使大陆架和内部盆地的大面积永久冻土层被海水淹没,甲烷水合物失稳分解,释放甲烷进入大气,大气中甲烷气体含量的增加,增强了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快冰盖的融化[10]。

水合物释放的大量甲烷经氧化生成二氧化碳,转变为碳酸氢根,与Ca2+、Mg2+结合,形成全球分布的盖帽碳酸盐岩[28]。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盖帽碳酸盐岩的甲烷水合物研究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方面做了较多工作[29-31]。

蒋干清、史晓颖等人[29]通过对华南陡山沱组底部的盖帽碳酸盐岩的研究,利用甲烷成因假说分析了盖帽碳酸盐岩的形成(图1),归纳了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记录甲烷释放事件的多种标志:(1)和甲烷渗漏构造密切相关的105年级的δ13C 显著负漂(≤-5‰);(2)从台地到盆地相剖面的δ13C变化,盖帽碳酸盐岩层中的低硫酸盐含量,并有证据表明存在有氧型甲烷氧化和海洋缺氧,(3)盖帽碳酸盐和冰碛岩之间的截然接触及盖帽碳酸盐岩底部的低PH值可能说明甲烷事件早期有氧甲烷氧化对碳酸盐沉积的抑制作用,(4)盖帽碳酸盐和上覆地层由白云岩向灰岩的岩性转化佐证了硫酸盐浓度变化、钡离子来源及重晶石沉淀机制。

图1 新元古代晚期盖帽碳酸盐岩的甲烷成因假说(a)冰期末岩浆或其他机制引发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甲烷释放导致全球变暖并诱发广泛的冰川消融和甲烷水合物进一步分解;(b)有氧甲烷氧化导致冰融末期海洋缺氧.缺氧甲烷氧化和温度上升诱发碳酸盐过饱和以及海洋中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盖帽碳酸盐岩受甲烷扰动形成了一套特征性的沉积构造和结构.甲烷释放在盖帽碳酸盐岩沉积的中后期已经停止;(c)碳酸盐沉积一直持续到由于沉淀作用和风化输入使碳酸盐离子浓度降低为止目前对甲烷成因假说也有不少质疑,主要在以下方面:1)盖帽碳酸盐岩中沉积构造和结构的大小、分布及δ13S值与现代甲烷渗漏构造的特征不一致[2,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