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 也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 式进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
那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 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 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 自荐上来的。
2、常科(我们通常据说的科举,
就是常举)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 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 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 两科最受重视。
进士明经两科所考试的科目,明经重贴经、
墨义、时务策,进士重诗赋(贴经、杂文、 时务)。 评价: 由于经文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 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五)曹魏时期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 了“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 齐桓其何以霸世! ) 到了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 陈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由朝廷任命的中央官员任中正; 二、是由中正按德行、才能、门第分九 品品评人物,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 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等, 三年一调; 三、是按品授官。
大雁塔
常 科
士 生源更广 繁 制 常科录取过 多 科 的,在职官

生源 科目 考试内容 录取比例 在校学生 明 儒家经书的 十分之一 在家或在社 经 记诵、理解 会上的读书 人 进 经书,诗赋 六十分 时务策写作 之一
评价
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 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流弊。
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隋唐
系统的科举制创设于隋,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 济二科;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置进士科。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
二、科举制的发展——唐朝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2、科举分类及考试内容
常科 (1)________
制科 (2)______来自百度文库_
3、科举程序
明经科 _________
进士科 _________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
是常科,二是制科。
1、制科
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 也叫“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 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 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 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 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 进士及第的代称。
杏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
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喝 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 为惯例。
在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
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 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 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 《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 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 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 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 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 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 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 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 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1、考试的主持者 唐代考试支持其事的是礼部侍郎, 因此称“礼部试”。 2、考试的地点 尚书省礼部南院贡院 3、考试的时间 每年的春季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
“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 “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 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 头”。
考中的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
中国文化史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
回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先秦:世卿世禄制(出身) 两汉:征辟制与察举制(社会知名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与地位)
隋以后:科举制(个人学识)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如:禅让制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指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世代 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 秦代 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汉代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察举

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 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 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 官职。(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1、察举对象
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 学生。
2、察举的科目
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者)”、“秀才(才能优秀者)”、 “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 (通晓经义者)”。
征辟
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 人才做官。“征”是由皇帝聘请, “辟”是由官府来聘请。(自上而下 的选官方式) 察举与征辟至东汉末年渐趋败坏,民间 流传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的谚语。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此外还有秀才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考试,主要
为明经科与进士科。
考生的来源 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 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读书人, 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 州、县考试合后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些人称之为“乡贡”。
明经科:贴经、墨义
考试内容
进士科:策论、贴经、诗赋
身、言、书、判(吏部铨试)。
二、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隋朝 隋文帝
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分科考 试方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
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二)唐朝 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
成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 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