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八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共23页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共23页

徐大椿: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 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 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 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 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 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 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 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 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秀才科:最为难考的科目 方略策 2、进士科
时务策 贴经 诗、赋 赋得
中唐以后进士科越来越重视诗赋
3、明经科 贴经 口试大义 时务策 进士科重文章,明经科重记忆背诵能力 录取难易悬殊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人重进士,仕途之正途。
(二)考生
生徒 乡贡 生徒:在校学生 国子监所辖六学:
(三)考试程序 三级考试 乡试 秋闱 贡院 举人(孝廉 ) 大挑 会试 春闱 贡士 殿试(廷试) 进士 三甲 连中三元 (四)及第之后 第一甲入翰林院 朝考 翰林院庶吉士 六部主事 知县 宰相一般翰林出身
(五)南北分卷制度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 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2、地方学校——县学、府学 生员(诸生、秀才、博士弟子)
廪生 增生 附生 地方学校入学考试:童试 童生 进学——中秀才 童试:县试、府试、道试(院试)
学道 秀才权利:穿蓝衫 免肉刑 免服役
(二)八股文(时文、制义、举业)
八段:破题 承题 起讲 提比 虚比 中比 后比 大比
四百五十到六百字之间 代圣人立言 束缚思想的文字游戏
唐代出仕不惟科举一途
门荫 军功
三、宋代科举 三项创新: (一)礼部试主考官由皇帝任命 (二)建立殿试制度
所有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 三甲 : 赐进士及第 赐进士出身 赐同进士出身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该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到了宋朝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清朝被废止,共经历了1300多年。

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的乡试制度,而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的科举制度则形成于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此确保选出品德优良、才学过硬的人才来执掌朝廷的重要职务。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最初的一轮选拔,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通过辩论来考察考生的才智、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

通过会试的考生,才能进入最后一轮殿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亲自答题,这是选拔最终人选的关键。

科举制度的推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施为社会实现了进士这一新的社会阶层。

进士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拥有政治特权和社会地位,成为朝廷官员的首选人选。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考试内容以经义为主,使儒家经典成为了全国教育的核心,推动了儒学的繁荣。

第三,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流动性的提高。

任何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脱离农村的贫寒,进入官僚阶层,社会流动性极大地提高了。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使得科举出来的官员大多数只注重学问而不注重实务,导致政府的实际工作效率低下。

其次,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由于不需要任何实际才干和管理经验,往往容易出现腐败和无能的现象。

最后,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贫苦人家的孩子通常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难通过考试获得进士身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推动社会流动性的提高和儒学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等。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积极意义与弊端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更多的时候持的是否定的观点,科举一度成为一个“贬义”的词语。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军事等各方面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20世纪初科举一度被唾骂为与缠足、鸦片、纳妾一样腐朽落后的东西。

世纪末,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冷静反思历史,清理历史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明。

结果发现尘封的科举制度,尤其在政治学界与教育学界,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可供借鉴的地方,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

比如有学者言:“如果说‘学而优则仕’不好,是否‘不学而优则仕’就好呢?”(注:何怀宏:《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战略与管理》,1996(4),第9页。

)。

在教育学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以及其它许多启示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考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在精神领域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不为过。

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注: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5)。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简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追溯至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文官,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影响深远。

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当时的科举称为进士科。

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对经典典籍的考核,以及对文章写作的测试。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吏,但还没有成为一项全国性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府试、院试和殿试。

府试是地方的选拔考试,院试是地区的选拔考试,而殿试则是最后的国家级考试。

殿试成绩优秀的考生,会被封为进士,获得一系列的特权和待遇。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由于明代官员选拔的激烈竞争,科举考试的难度也随之提高。

由于政府官员选拔的公平和公正,科举制度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清代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力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

然而,科举制度在19世纪末被废除,不再是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给予了普通百姓进入政府官员阶层的机会。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使人们不再受到出身和财富的限制,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官。

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经典典籍和文章写作,考生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文学功底。

这促使人们学习和研究经典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另外,科举制度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备考科举考试,人们纷纷参加私塾或书院的学习。

这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偏重经典典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测试。

这导致了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践经验,对应对复杂问题时可能无法胜任。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以文字为主,忽视了其他技能和才能。

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二、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 基本特征
择优录取
进士科 分类 常 科 明经科
制 举“非常之人”
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 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 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 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 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 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 第后易于飞黄腾达。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 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府、县试):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 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 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 殿试: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 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 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
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破题 承题
起讲
八 入手

文 起股
中股
程 正反
正反
式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 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 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 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 四句。
后股
正反
束股
正反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名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进,从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初步的形式,到明清时期成为最为完善和严格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秦汉时期,那时的选拔人才主要是依靠官员推荐和举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这种方式逐渐被认为是不可靠和不公正的,因为推荐往往容易受到权贵和家族势力的影响。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开始形成初步的样子。

隋朝建立了乡、县、州、郡四级贡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置了进士考试,选拔文官人才。

这些改革使得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公正和公开,也提高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掌控能力。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朝推行了秀才科、举人科、进士科三级考试,选拔出合格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经过多次的完善和调整,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统一化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进士科考试成为社会上承认的唯一渠道,得中进士者可以荣宗祠堂,世代受荫禄。

然而,由于科举制度过于严格和封闭,也造成了官僚主义的泛滥和思想僵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与影响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合格的人才。

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选拔,凡是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通过乡试的人才才有机会进入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对乡试的优秀考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

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打破了封建世袭权贵的垄断,使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科举考试的出现,使得中国古代教育逐渐从私塾向官方机构转变,教育资源逐渐向更多人开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宋明清三个朝代,直到1905年被废止。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在7世纪初建立了“进士科”,以考试选拔人才,推行贤良能吏的政策。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创立了三种科目:明经、文选和制科,分别考核礼、乐、经、史和文辞。

明经考试主要考察候选者的儒家经典诗文知识,文选考试则着重于文才和才艺,制科考试则是以政治能力和治理经验为评判标准。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全面覆盖全国范围的选拔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和会试三个阶段。

县试由地方官员主持,主要考察候选者的基础知识;府试由地方官员及省级官员组织,主要考察候选者的文才和礼仪;会试是最后一轮考试,由朝廷官员组织,考察候选者的行政能力和治理经验。

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选拔,才能晋升为进士,成为官员。

进士头衔代表着文官的最高地位,进士科考试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科举制度要求候选者掌握儒家经典,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培养了很多道德高尚、有学问的官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教育成为全国性的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古代学子们不仅要阅读各类经典,还需要接受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全面的素质。

由于科举考试的普及,中国出现了不少私塾和书院,成为推动教育发展、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对经典文化的过分偏重,忽视了实际才能和专业知识,导致了知识浅薄的官员成为现象。

科举制度也加重了社会的不平等,只有家境优越、有钱财的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参加考试,其他人才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唐时期,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需要自上而下地全面整顿吏治。

同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重视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连续下去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需要从社会中下层网罗人才,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科举制度是一种适应那时候新形势需要的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点改革。

一、科学制度的形成与演化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承袭隋制。

唐太宗加添考试科目;武则天加添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用高官主考,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北宋时期,对科举制度自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严格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改进考试方法,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舞弊;不绝加添科举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宋朝科学制度比唐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严格规定答卷的文体,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清朝基本上是承袭明制,转变不大。

二、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1.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一,依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肯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第二,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肯定程度的民主性。

第三,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

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2. 科举制度的进行作用: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活着界上为首创。

它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乐观作用重要有:第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朝廷,起到了抑制门阀势力的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套考试选拔官僚人才的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1. 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和唐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演变尚未定型,但其初衷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确保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良好的治理。

然而,真正完善和普及的科举制度要追溯到宋代。

2. 科举考试的层次和内容科举制度在宋代时期逐渐成熟,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学生在家乡的考试,通过后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则是在省级或地方一级的考试,通过后可以进入最后的殿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亲自答题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政策理论等。

考生不仅需要熟记经典著作,还需要有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辩论能力。

3. 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广大普通人提供了一条途径,使他们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脱离农耕的生活,进入士人阶层。

这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其次,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培养了大批具备才干和知识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科举制度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学生们可能会过度应试,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科举制度对于女性和社会底层人士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通常无法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这一问题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选拔官僚人才的制度。

它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无论如何,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是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每个州、府、县的考场进行的,选拔一等、二等贡士;省试是在每个省会城市的考场进行的,选拔同进士和二甲进士;殿试是在京师宫廷举行的最后一级考试,选拔状元和一甲进士。

科举考试是非常严苛的,考生们必须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准备才有机会参加考试。

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经史、诗词、文赋等,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考试期间,考生们被隔离在考场内,禁止接触外界和他人,以确保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的实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的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各种学问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们掌握经书,这促使了经学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鼓励考生们发扬才华,通过文学创作展示自己的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文学的繁荣。

科举制度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地位和名望。

通过考试取得进士及格,考生可以成为官员并获得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在中国古代社会,士人地位崇高,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升官发财的途径,也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它使得整个社会的精英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而排斥了其他阶层的人才。

只有通过考试者才能进入官府,这导致了社会的封建化和一些儒家学派的垄断。

其次,科举制度过分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才能和实用技能。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和经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和技能并没有太大的要求。

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有实际才能和技能的人才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最后,科举制度也存在腐败和贿赂的问题。

由于科举考试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很多人为了能通过考试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行贿、舞弊等。

这导致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社会地位和名望。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帖经
墨义
(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 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 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 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在唐代 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 年,公元702年。
•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 写作。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举人
会试
殿试
秀才
பைடு நூலகம்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乡试发榜
(七)清朝 --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 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 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 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 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 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 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 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 庸。
二、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 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 2、相对客观公正。 3、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 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 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一般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科举这种制度,从隋代起,历经唐代、宋代、元代,进入明清,经过几百年之后开始风雨飘摇。

直至清末,在强劲的欧美“风雨”和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它已是破败不堪。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于历史风云的遮蔽,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其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发展到清朝末年才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是通过选拔人才进入官僚机构,使官员的选拔过程更加公平和客观。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流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汉武帝就以考试选拔人才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

然而,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重新恢复并全面推行。

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主要由贡举和进士科两个阶段组成,贡举是通过地方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才进入进士科,进士科则是最重要的选拔环节,通过国家考试选拔出合格的学子。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1. 贡举贡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层的考试选拔环节。

地方官员会组织贡举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进士科参加更高层次的考试。

贡举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

2. 进士科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高层次的考试选拔环节。

通过进士科的考试,还能获得官职,享受丰厚的待遇。

进士科考试每三年一次,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考生需要回答由皇帝亲自出的试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生们进行笔试,分为经义、诗文、策论三个科目。

会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能和应试技巧。

通过会试的考生还可以参加殿试,最终根据综合表现评选出的考生即为进士,他们将被授予进士衔,获得官职。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提升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获得进士称号的学子可以成为官员,享有特权和地位。

这使得科举成为一种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许多人为了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2. 促进文化繁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这促使人们重视教育和知识的追求。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

中 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 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隋朝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门第和世袭,这使得社会阶层固化,有才华的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进入仕途。

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广大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学识和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

在唐朝,科举考试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忆和理解,相对较为容易;进士科则侧重于诗赋和策论,难度较大,但一旦考中,前途更为光明。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更加注重经义,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和应用成为考察的重点。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对考生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严格的限制。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

首先是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通常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举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

最后,贡士要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科举制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同时,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有动力去学习文化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也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八股文的形式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来答题,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一千多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此外还有秀才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考试,主要
为明经科与进士科。
考生的来源 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 另一种是不在学校读书的读书人, 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 州、县考试合后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些人称之为“乡贡”。
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 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 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 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 进士及第的代称。
杏园,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
雁塔南。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喝 完了酒,泛舟池上,听歌看舞,成 为惯例。
2、常科(我们通常据说的科举,
就是常举)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 立的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 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 算、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 两科最受重视。
进士明经两科所考试的科目,明经重贴经、
墨义、时务策,进士重诗赋(贴经、杂文、 时务)。 评价: 由于经文全赖背诵,诗赋则需发挥,因此, 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察举

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 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 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 官职。(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1、察举对象
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 学生。
2、察举的科目
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者)”、“秀才(才能优秀者)”、 “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 (通晓经义者)”。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 也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 式进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
那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 名贤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 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察举除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跟董仲舒同一次靠 自荐上来的。
1、考试的主持者 唐代考试支持其事的是礼部侍郎, 因此称“礼部试”。 2、考试的地点 尚书省礼部南院贡院 3、考试的时间 每年的春季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
“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 “落第”。进士及第就叫“进士 第”,第一名叫“状元”或“状 头”。
考中的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
征辟
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 人才做官。“征”是由皇帝聘请, “辟”是由官府来聘请。(自上而下 的选官方式) 察举与征辟至东汉末年渐趋败坏,民间 流传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的谚语。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明经科:贴经、墨义
考试内容
进士科:策论、贴经、诗赋
身、言、书、判(吏部铨试)。
二、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一)隋朝 隋文帝
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分科考 试方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
设立进士科, 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二)唐朝 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
成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 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五)曹魏时期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 了“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 齐桓其何以霸世! ) 到了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 陈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由朝廷任命的中央官员任中正; 二、是由中正按德行、才能、门第分九 品品评人物,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 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等, 三年一调; 三、是按品授官。
二、科举制的发展——唐朝
1、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2、科举分类及考试内容
常科 (1)________
制科 (2)________
3、科举程序
明经科 _________
进士科 _________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一
是常科,二是制科。
1、制科
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 也叫“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 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在自我推荐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 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 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 《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 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 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 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 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 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 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 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 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中国文化史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
回顾: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先秦:世卿世禄制(出身) 两汉:征辟制与察举制(社会知名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与地位)
隋以后:科举制(个人学识)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如:禅让制
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指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世代 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 秦代 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汉代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评价
在初期收到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 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的流弊。
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隋唐
系统的科举制创设于隋,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 济二科;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置进士科。 唐承隋制,除进士科外,增设秀才、明经、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
大雁塔
常 科
士 生源更广 繁 制 常科录取过 多 科 的,在职官

生源 科目 考试内容 录取比例 在校学生 明 儒家经书的 十分之一 在家或在社 经 记诵、理解 会上的读书 人 进 经书,诗赋 六十分 时务策写作 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