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合集下载

年济南鲁商项目市场定位报告资料

年济南鲁商项目市场定位报告资料
现有的中长途城乡公交: (1)从公交驾校至济南职业学院的线路1条 (2)文化路东口至虎门线路3条 (3)文化路东口至南泉线路1条 (4)文化路东口至商职学院线路1条 (5)洪家楼至大正路线路1条 (6)洪家楼至鸡山村线路1条 (7)洪家楼至孙村线路1条
区域属性界定
以商贸、金融和综合产业配套为支撑,以行政、文化、 体育为核心的东部城区中心
投资性需求受到明显抑制
省会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难以支撑项目销售。因为银行政策变化频繁,导致在销项目出现“签约难、放款难” 的尴尬局面。
明年限购政策顺延
济南明确表态明年会延续限购政策,未来市场形式依然严峻 同时加大旧村改建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从市场角度抑制房地产过快发展。
Part 1
整体市场分析
Part 1
整体市场分析
宏观大势分析 城市格局分析 房地产市场分析
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
固定资产与房地产投资额持续、健康、理性上涨,步入发展稳定期.
济南市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单位:亿元)
济南市房地产投资额与销售额(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政府公报
评判标准:房地产投资增速15%-25%以内相对良性,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24%左右相对健 康,项目进入风险适中区域
目前唐冶新城配套相对薄弱,未来政府将大力投入基 础配套将快速催熟区域
道路体系发达,但公众交通严重滞后,通勤成本高
目前配套薄弱,道路发达,公共交通滞后,未来以行政、文化、体育为主导的城 市中心区域
Part 1
项目目标与问题
项目属性界定 区域属性界定
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
鲁商置业,将以“全国领先的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 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强大的品牌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

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

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

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7.15•【字号】济政发〔2022〕9号•【施行日期】2022.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济政发〔2022〕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2022年7月15日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2022年7月目录第一章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科学确定目标要求一、发展基础二、发展趋势三、指导思想四、主要目标第二章全面提升市民化质量营造平等包容发展氛围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第三章加快优化城镇化布局健全完善现代城镇体系一、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二、优化发展中心城区三、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四、补齐县城发展弱项短板五、培育城镇化发展新节点第四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高标准打造数字共享生态一、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二、创新发展城市数字经济三、建设精准智治数字政府四、构建全民共享数字生活第五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全力建设美丽宜居泉城一、强化规划建设管理统筹二、争创城市绿色发展示范三、提升泉城生态安全韧性四、彰显山水历史人文魅力第六章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推进全民共同富裕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三、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高效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共同富裕第七章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配置二、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第八章建立规划保障机制确保目标任务落实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健全协调落实机制三、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四、凝聚规划实施合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有力支撑,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面向可实施的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

面向可实施的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

面向可实施的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吕杰;郭建民;周建国【摘要】分析影响济南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在原有线网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布局轨道交通线网。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条件、与已批建设规划项目的衔接以及泉水保护等因素,提出环线设置方案。

客流测试结果表明,环线的设置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铁道勘察》【年(卷),期】2016(042)003【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实施;环线【作者】吕杰;郭建民;周建国【作者单位】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U239.520世纪90年代,济南市开始谋划轨道交通建设,但进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济南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渐趋严重,市民对轨道交通的期盼日渐强烈。

2009年6月,济南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受制于泉水保护等因素,线网规划方案直到2013年方才基本稳定。

依据规划方案,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9条线路组成,分别是市区线路M1-M6和市域快线R1-R3,线路总长约331.5 km,设车站155座[1]。

市域快线主要为市域内的组团间提供快速轨道交通服务,沟通都市区各主要功能组团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市区线主要为中心城区内部提供轨道交通服务。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19)》,包括市域快线R1线、R2线一期工程和R3线一期工程,长约80.6 km,市区线未能纳入到本次建设规划。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部,辖6区(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3县(平阴、济阳、商河)1市(章丘),市域总面积8 177 km2。

2014年底,济南市常住人口707万,中心城区人口约400万,小汽车保有量约131万辆,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1.4万km。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桑梓店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济南市规划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1 规划背景与总则............................................................................规划背景..................................................................................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范围与期限............................................................................2 现状分析..................................................................................现状概况..................................................................................镇村建设现状..............................................................................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镇村发展条件评价.........................................................................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黄河北部地区概念规划及天桥工业园选址研究》...............................................《济南化工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济南化工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4 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5 发展定位与规模............................................................................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城镇化水平................................................................................6 镇村体系结构..............................................................................镇村等级结构..............................................................................镇村规模结构..............................................................................镇村产业发展导向..........................................................................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村庄迁并整合原则..........................................................................村庄迁并与整合............................................................................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建设标准..........................................................................8 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原则与标准............................................................................行政办公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9 基础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通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热工程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环境卫生规划..............................................................................防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近期建设重点..............................................................................政策措施..................................................................................1 规划背景与总则规划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0-2025年)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0-2025年)

附件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一、线网规划济南市轨道交通2035年线网总长604.8公里,由1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1条市域(郊)铁路组成。

二、建设规划(一)建设方案建设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共6个项目,全长约159.6公里。

估算总投资约1154.36亿元。

项目建成后,形成8条线路,总里程243.7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3号线二期:起自一期工程滩头站后,终于遥墙机场站,线路长12.9公里,估算投资约61.03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4年。

4号线一期:起自小高庄站,终于彭家庄站。

线路全长40.2公里,估算投资约311.78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8年。

6号线:起自位里庄站,终于梁王东站。

线路全长39.1公里,估算投资约317.8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7年。

7号线一期:起自凤凰南路站,终于济北站。

线路全长30.0公里,估算投资约240.22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8号线一期:起自邢村站,终于山东大学站。

线路全长22.6—5—公里,估算投资约118.25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9号线一期:起自黄河南岸站,终于毛庄站。

线路全长14.8公里,估算投资约105.2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3号线二期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4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采用A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7号线一期和8号线一期采用A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

在规划实施阶段,支持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装备,提高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为发展预留空间。

(三)资金安排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154.36亿元,其中资本金占40%,计461.75亿元,由济南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承担;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

(四)实施保障近期建设项目由济南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济南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十月目录一、总则 (1)二、现状与形势 (1)(一)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简要回顾 (1)(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三)矿产资源形势 (3)(四)矿产资源勘查现状 (6)(五)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7)(六)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9)(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0)(八)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及保证程度 (11)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规划目标 (13)四、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 (16)(一)基础地质调查 (16)(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16)(三)矿产资源勘查 (18)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9)(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布局 (19)(二)开采规划分区 (20)(三)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 (22)(四)采矿权总量控制 (24)(五)优化开发利用结构 (24)(六)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25)(七)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7)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28)(一)总体要求 (28)(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29)(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 (30)(四)矿山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31)(五)矿山土地复垦 (31)七、保障措施 (32)(一)加强规划体系建设 (32)(二)规范矿业权市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三)规划实施的资金保证 (34)(四)广泛宣传,强化社会监督 (35)(五)完善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35)(六)加强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 (35)附表目录附表1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3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4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5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附表6截至2005年济南市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附表7济南市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预测表附表8济南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分区表附表9济南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项目表附表10济南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11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附表12济南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13济南市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附表14济南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附表15济南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规划表附表16济南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表附表17济南市矿山土地复垦规划表附图目录附图1济南市矿产资源分布图(1:20万)附图2济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1:20万)附图3济南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分区图(1:20万)附图4济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分区图(1:10万)附图5济南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1:20万)一、总则为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总方针,加强对我市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有关矿产资源政策、国土资源部《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办法》、《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第二轮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成果要求》、《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济南经济社会和矿产资源实际,编制第二轮《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简称《规划》)。

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

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文本2009年12月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南部山区是济南市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区。

200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济南南部山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2002年山东省将该区域列入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3年6月26日,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同意《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提出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战略,其中明确了“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将南部山区作为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的“南控”方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南控”战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南部山区资源,全面发挥南部山区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特编制《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适用范围本规划是济南市南部山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本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遵守本规划。

第3条规划范围济南市域大南部山区东到章丘、西到平阴,包括章丘市境内、历城区境内、长清区境内、平阴县境内山区。

本次南部山区规划范围北至济南市中心城南边界,南至泰安界,西至历城、长清区界,东至章丘界,包括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及港沟镇、彩石镇的部分用地和市中区十六里河办事处、党家办事处的部分用地,规划面积839.1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环境影响评价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4)《济南市城乡规划条例》(5)《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6)《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济南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8)其它如风景名胜区、旅游、文物保护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地方管理规定第5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至2020年。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持生态优先、重点保护、区别对待,立足循环经济和生态化建设,在有效保护各类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济南市总规文本含规划图

济南市总规文本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2020~2025年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

2020~2025年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

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一、线网规划济南市轨道交通2035年线网总长604.8公里,由1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1条市域(郊)铁路组成。

二、建设规划(一)建设方案建设3号线二期、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共6个项目,全长约159.6公里。

估算总投资约1154.36亿元。

项目建成后,形成8条线路,总里程243.7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3号线二期:起自一期工程滩头站后,终于遥墙机场站,线路长12.9公里,估算投资约61.03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4年。

4号线一期:起自小高庄站,终于彭家庄站。

线路全长40.2公里,估算投资约311.78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8年。

6号线:起自位里庄站,终于梁王东站。

线路全长39.1公里,估算投资约317.8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7年。

7号线一期:起自凤凰南路站,终于济北站。

线路全长30.0公里,估算投资约240.22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8号线一期:起自邢村站,终于山东大学站。

线路全长22.6—5—公里,估算投资约118.25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9号线一期:起自黄河南岸站,终于毛庄站。

线路全长14.8公里,估算投资约105.2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6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3号线二期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4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采用A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7号线一期和8号线一期采用A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

在规划实施阶段,支持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装备,提高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为发展预留空间。

(三)资金安排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154.36亿元,其中资本金占40%,计461.75亿元,由济南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承担;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

(四)实施保障近期建设项目由济南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45页)

—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第一章总则第条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

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第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

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条规划原则()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含规划图)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图集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图集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图集济南市血市总fit 规划(2011-2020©济購市人溟剋府a a中心诫规划詭FR城市血划g 范甩市他规划范帀/■ilFL 如 RIB■ **济南市城市总滋规划(2011 -2020年) 曲市景欢冈踪後划圍济■市人民起I8济南市M5市总CK规划(2011-20203E) 扳市区位阖ffiAfi人民HI8 2015 |济南市血市总加规划 (2011-2020$)济翩市人民収府manassanaaH7L.图例♦々・•:> at ・<・eJTt ・ ■I 拿.济南市in 市总加规划 (2011-2020$)济翩市人民起丙rnana»ii9n»aH©0 04-»•M人■■・■ ,万人40人■■•图例MOIOORAY..• * > UJIABSCe•個m—— 即・en济南市血市总加规划(2011-2020$)/忙昭i、图例a»aue "■會・•・ «(&R济繭市人民収丙济南市城市总加规划 (2011-2020$)市1918锁职能结禺敖划圉济翩市人民政府■ _ — ■少・• 1\ ■)•••V—w/f vr\ 、pj^a / ■.•*• _______LiV• •.f V XL\ 1*■■ I卜"* 1 f / -< - *eK 1 fA 、图«"■■ ■・•會■・"・ • VX"・济南市城市总加规划(2011-2020$)市换历史文使還产保护规划图东a»E济南市市总ftK 规划(2011-2020$)济南市血市总滋规划 (2011-20203E)中1U 顷空何结购罔搭HI 市人民収H9A 、/•«・・•・・・XM«。

济南历城区郭店镇刘家村侯家村搬迁合项目环境-济南环保局word版本

济南历城区郭店镇刘家村侯家村搬迁合项目环境-济南环保局word版本

附件:《绿地地产(济南)有限公司绿地国际花都A1地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国环评证甲字第2401号绿地地产(济南)有限公司绿地国际花都A1地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绿地地产(济南)有限公司环评单位:山东大学二0一0年十一月1 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拟建项目位于济南市腊山片区,党杨路以东,刘长山路以南,项目区东侧、南侧均为规划路;具体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6°37′19′′,东经116°53′17′′附近。

拟建项目用地面积为16.36公顷,可用地面积为12.1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42.45万m2,项目定位以居住为主,辅以部分公建及商业,是集居住与商业为一体的住宅小区项目。

拟建项目区内配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区内道路、绿化景点等内容齐全。

环保工程包括区内中水处理站、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集点、噪声防治、绿化、通风排烟系统等。

1.2 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济南市西部新城建设规划,是腊山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项目周围情况,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项目区的发展。

拟建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槐荫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拟建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1.3 项目内容及规模拟建项目用地面积为16.36公顷,可用地面积为12.1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42.45万m2,项目定位以居住为主,辅以部分公建及商业,是集居住与商业为一体的住宅小区项目。

环保工程包括区内中水处理站、污水收集管网、噪声防治、绿化、通风排烟系统等。

拟建项目产生的居民生活污水部分进入中水处理站,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后,回用于项目区绿化、道路广场喷洒,其余污水与商业服务废水、行政办公废水、幼儿园废水、地面冲洗废水及副食品市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一起经项目区污水管网收集,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排入党杨路市政污水管网,最终排入西客站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后排入小清河。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省会城 市群经济圈”建设发展为契机,全面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注重 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注重有效保护各类生态资源,注重合理控制城市 规模,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与促进集约发展,努力建设实力济南、魅力 济南、宜居济南,推动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 式转变,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与山东经济 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 全市划分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中心城城市建设区、山前平原 农业区、黄河沿岸湿地保育区、北部平原农林区 5 个生态功能区。 1、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区:通过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小流域治理、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矿山开采区恢复治理、水资源调控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 公园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废水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 通过生态农业、生态小城镇、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提高可持 续发展能力。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 法律、法规; 2、《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 3、《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 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规划期限 2011 年—2020 年。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济南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 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济阳县、商河县和平阴县,面积 8177 平方公里。 2、中心城: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 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 速公路,面积 1022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即济南市区,包括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 区、历城区和长清区的全部,面积 3257 平方公里。

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济南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七月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规划目的 1第二节规划依据 1第三节规划原则 2第四节规划策略 3第五节规划范围与期限 4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6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方向7第二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9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11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3第一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13第二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发展指向15 第三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用途管制17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21第一节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1 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4第三节加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建设29 第六章土地利用重点工程32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32第二节重点土地保护工程35第三节新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工程36第七章规划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38第一节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38第二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38第三节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39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39第五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41第一章引言第一节规划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围绕发展省会经济、维护省城稳定、建设美丽泉城,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合理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用地效益和水平,强化用地调控和管理,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规划依据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发[2009]43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大桥镇镇村体系规划

大桥镇镇村体系规划

大桥镇镇村体系规划说明书济南市规划局二〇〇九年七月目录1 规划背景与总则 (1)1.1规划背景 (1)1.2规划依据 (1)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1.4规划范围与期限 (1)2 现状分析 (2)2.1现状概况 (2)2.2镇村建设现状 (2)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4)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 (4)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4)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7)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7)3.2《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 (8)3.3《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8)4 城乡统筹发展 (9)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9)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0)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0)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11)5 发展定位与规模 (12)5.1发展定位 (12)5.2发展规模 (12)5.3城镇化水平 (12)6 镇村体系结构 (13)6.1镇村等级结构 (13)6.2镇村规模结构 (14)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14)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16)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16)7.2村庄迁并与空间布点 (16)7.3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18)8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0)8.1规划原则与标准 (20)8.2行政办公设施 (21)8.3商业服务设施 (21)8.4教育设施 (21)8.5医疗设施 (21)8.6文化体育设施 (21)9 基础设施规划 (23)9.1道路交通规划 (23)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24)9.3排水工程规划 (24)9.4电力工程规划 (24)9.5通信工程规划 (24)9.6燃气工程规划 (25)9.7供热工程规划 (25)9.8防洪规划 (25)9.9消防规划 (25)9.10环境卫生规划 (25)9.11防灾规划 (26)9.12环境保护规划 (26)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28)10.1近期建设重点 (28)10.2政策措施 (30)1 规划背景与总则1.1 规划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五个统筹的必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 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省会济南各项事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申请。

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第2条本规划为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区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原则⑴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与区域、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⑵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水系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⑶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布局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⑷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⑸坚持规划协同的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同步编制、协调一致。

第5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

第6条规划基本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⑵《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⑶《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⑷《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⑸《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⑹《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⑺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第7条规划区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镇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1022平方公里。

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177平方公里。

插图:1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第8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第9条城市性质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10条城市职能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

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插图:2区域分析图一插图:3区域分析图二插图:4区域分析图三第11条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⑴繁荣的城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社会事业发达、服务功能完善的繁荣城市。

⑵和谐的城市—坚持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安定、保障有力、诚信公平的和谐城市。

⑶宜居的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服务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充分、居民生活舒适、人居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⑷魅力的泉城—彰显泉城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融合现代文明,成为山水相融、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魅力泉城。

第三章城市规模第12条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和用地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预测人口与用地规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

第13条市域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⑴ 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58%增至75%以上。

⑵ 2020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2005年的597万人增至7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5年的347万人增至530万人左右。

⑶ 2020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8万人增至14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⑷ 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4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670万人左右。

第14条规划区人口规模⑴ 2020年规划区户籍人口将由2005年的348万人增至45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5年的302万人增至380万人左右。

⑵ 2020年规划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2万人增至10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

⑶ 2020年规划区总人口将达到55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为480万人左右。

第15条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⑴人口规模2020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2005年的238万人增至340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5年的52万人增至90万人左右。

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2005年的290万人增至430万人左右。

⑵用地规模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5平方米,到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5年的295平方公里增至410平方公里。

⑶近期规模201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34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330平方公里。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与新农村第一节产业发展与布局第16条产业发展重点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⑴第一产业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⑵第二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限制和调整中心城冶金钢铁、石化化纤等高耗能、重污染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⑶第三产业优化提升主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

第17条市域产业布局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沿交通走廊向东、向西、向北的三条产业聚集带。

⑴主城区产业聚集区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

⑵东部产业聚集带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成孙村工业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4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

⑶西部产业聚集带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220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南经济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平阴工业园3个产业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⑷北部产业聚集带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220线、济盐公路(省道248线)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落实城市“北跨”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成济北民营经济园、商河经济开发区2个产业园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重化工业基地。

⑸市域农业布局构建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沿黄特色农业区及黄河北高效农业区的区域化布局。

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区着力发展生态和观光旅游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加快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沿黄特色农业区围绕黄河滨河生态旅游带的建设,以都市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为发展方向,开发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黄河北高效农业区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农业名优新特品种。

第二节市域城镇布局第18条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构建以省会济南为中心,与周边的淄博、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6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济南都市圈,增强省会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