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
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
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
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
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
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
(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
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
二叠纪至新生代,我国西南部先后有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中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侏罗纪)、新特提斯洋(侏罗纪~白垩纪)发育,始新世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以我国西部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发展,主要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4. (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白垩纪中晚期以来,现在的太平洋逐渐形成,我国东部成为(今)太平洋西岸活动大陆边缘,置于(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
由于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过程从大洋扩张开始,一直持续到大洋闭合以后,所以每个地球动力学体系都会经历由裂陷-扩张到挤压-会聚的转变。上述四个地球动力学体系中,前三个已经完成了从扩张到挤压的转变,特别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挤压-会聚作用正在活跃进行之中。而(今)太平洋体系仍处于其发展早期的裂陷-扩张阶段,从日本海一南海的边缘海带及北起松辽盆地,向南经下辽河、华北、苏北-南黄海、江汉、衡阳等盆地达北部湾的我国东部陆内裂陷盆地带就是该体系中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分属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即:古生代至中生代初,我国北部属古蒙古洋体系;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我国东部属古太平洋体系;我国西部属特提斯体系;白垩纪晚期以来,我国东部属(今)太平洋体系,中国西部则主要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会聚运动所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可认为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延续)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是东、西两种地球动力学体系同时衰减、消失的过渡地带。
(二)区域构造格局的演变
大陆岩石圈古板块的划分是以古缝合线为边界的。由于洋壳早已消减,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古地磁数据以恢复古大洋盆地,所以古板块中只有大陆板块没有大洋板块。一般来说,大陆板块内部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相对板块边缘要稳定一些,因此从古板块构造图中可以大致了解不同区域在地史时期的构造性质。
表4.5 中国各聚煤区古板块构造演化简表
值得注意,一定区域的大地构造格局和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研究和论述大陆岩石圈的区域构造及其演化时,不宜使用一个固定的名称。例如,华北板块是寒武纪早期古中国板块裂解后出现的一个大陆古板块,当印支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焊合成为一个整体后,“华北板块”已不复存在;侏罗纪以来,原来的华北板块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其东部地区成为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又如,“扬子板块”只宜称呼前寒武纪大体沿现在长江流域展布的古陆壳区,晋宁运动后其陆壳已扩大到整个华南地区,故应称为华南板块。同样,“华南板块”也只能是对古中国板块解体后到华南、华北大陆焊合以前,也即古生代至中生代初,华南陆壳区的一种称谓,侏罗纪以后“华南板块”也不再存在。本书对我国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大陆地壳块体的命名见表4.5。
(三)中国区域构造的主要特点
1. 中国陆壳的开、合交替及螺旋式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构造绝大多数虽是板块聚合、挤压构造机制的产物,但在大陆地壳演化史上,陆壳的开裂作用也是广泛的存在。开与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替发展,是我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基本特点。
1) 开、合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开(伸展、裂陷、陆壳开裂)是同一板块不同部分之间或相邻板块之间背离运动的表现,一般发生在板块的离散型边界、被动大陆边缘及日本海型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地带;合(俯冲、碰撞、褶皱、推覆)是同一板块不同区域或相邻板块相向会聚、压缩的表现,多出现在板块的汇聚型边界附近。
2) 开、合运动的构造特点陆壳的伸展、开裂是长期的渐变过程,在陆壳裂陷、接受沉积的过程中,有时伴随有基性火山岩喷发;陆壳的聚合则表现为短促的突变形式,地层强烈褶皱、隆起、逆冲推覆或A式俯冲,并伴有中酸性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
3) 开、合运动在时间上的交替特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对我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古生代以来我国区域构造的演化同样具有这个特点。震旦纪时,原曾分离的元古大陆板块聚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古大陆地壳区——古中国板块;寒武纪,古中国板块解体;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各板块又重新聚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统一陆壳区——欧亚板块的一部分;第三纪以来,欧亚板块东南缘又出现新的开裂作用。
4) 开、合作用在空间上的交替特点“手风琴式运动”是黄汲清对我国区域开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