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叙事性作品下ppt课件
.
13
二、叙述视角
• 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 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视角。
• 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事件, 还在于是什么人、从什么视角观察和讲 述这些事件。
•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 (4种)
.
14
二、叙述视角
• 1、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立场。无视角限制。 无所不知的上帝。剥夺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 利。《三国》
.
5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总之,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不同的时间 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 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 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 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在叙述话语中,这两个时间形成了互相对 照的关系,这种互相对照的时间关系构 成了叙述时间。
.
6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次序和频率
• A、明确省略,说明省略的时间。“过了 几日”,”转眼又是一年”。
• B、暗含省略,“他一夜没睡好,次日 醒得很迟。”
.
8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 2、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长度。 叙述步速是加速状态。常用于交待不重 要的事件过程。鲁侍萍叙说30年的经 历。
• 3、场景。即匀速状态。文本时间几乎 等于故事时间。此为场景叙述。
• 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 真实故事的叙述在于事件本身的清晰叙
述。但虚构故事,叙述动作会以各种方 式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 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 述者和接受者。
.
30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有研究者认为叙述动作的完成共有6个参 与者: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 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童庆炳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 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 )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 )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 )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 )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第七讲叙事性作品(上) 主要内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性作品是"叙事"这一叙述活动的产物.分析叙事性作品就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过程的分析.具体从三个层次: 分析叙事性作品的三个层次A,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叙述内容(story),叙述活动与社),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语后的形态特征.B,叙述话语(text),对叙述文本形式特叙述话语(text) (text), 征进行分析C, 叙述动作(narrative),叙事作为活叙述动作(narrative) (narrative), 动的特征进行分析传统的西方叙事理论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 亚里斯多德《诗学》:虚构/真实,情节贺拉斯《诗艺》贺拉斯《诗艺》:人物类型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 布瓦洛:理性节制情感,类型化人物狄德罗: 狄德罗: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黑格尔: 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中心恩格斯: 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的中国叙事理论特点:作品的社会内容,以人物,情节, 特点: 作品的社会内容, 以人物, 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环境三要素为中心.毛宗岗评点《三国》毛宗岗评点《三国》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张竹坡评点《金瓶梅》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金圣叹的《水浒传》,《西厢记》评点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当代"叙事学" 当代"叙事学"理论影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主义思潮.特征: 特征: 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 注重文本及其结构,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注重文本及其结构, 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第一节叙事的界定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 汉语的本义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的"故事" "过去的事".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一词有历史" 史话"之义, "历史"或"史话"之义,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性质表明它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 通过神话,史诗,英雄传奇,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种种故事形式,人们记忆并传播着一定社会事等种种故事形式,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涵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 ①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情感意义的意义价值的价值事件过程的意义过程的价值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②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方式是话语的虚构.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人物存在于叙事世界内,而不是之外.符合生活逻辑感情逻辑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 场景;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插叙顺叙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按照历史先后逻辑,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 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行动第二节叙述内容(一)事件: 事件: 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西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 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即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 的事件.的事件.第二节叙述内容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使故事具有生动性.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黛玉焚稿,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核心单位与辅助单位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 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能改变故事进程, 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 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做法事第二节叙述内容(二)情节: 情节: 1, 按因果关系组织的一系列事件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伤心而死.武侠模式孤儿—拜孤儿拜师—恋爱/报仇—仇报/得爱—归隐恋仇归琼瑶模式苦命女—邂虐待/ 追杀—放苦命女邂逅—定情—排挤/ 虐待/ 追杀放弃/ 定排守护—殉守护殉情/圆满第二节叙述内容2,情节要有冲突.情节要有冲突.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 黑格尔:情节应表现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的解决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 出入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物命运的变化过程.第二节叙述内容(三)人物: 人物: 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人物与情节的主次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故事的进展; 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 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及推动故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 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斯称之为"行动素" 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斯称之为"行动素";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也称为" 人物是性格也称为"角色").第二节叙述内容行动元"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 目的, 意义与基本方法( 情节的动因: 目的, 意义与基本方法( 情节的动因: 做什么" "做什么") 雪狼湖宁静雪胡狼玉凤梁直母亲西游记师徒妖怪神仙西厢记张生莺莺崔母红娘郑恒第二节叙述内容角色" 形象的基础: ②"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 角色功能:显现性格特征.形象的基础怎么做" "怎么做") 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一个行动素却可能由几个性格来担任,比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 游记》中的妖魔鬼怪虽然很多,性格怪异,都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属于同一类行动素,即阻碍取经的恶势力.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 西游记》一个性格也可能成为几个行动素,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 中的猪八戒,在前面是取经行动的阻碍者,而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被唐僧降伏后则成了取经人.第二节叙述内容(四)场景场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际场面和景况.没有情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难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二,叙事作品的结构1, 涵义: 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 涵义: 体形态; 体形态;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是结构.态是结构.) 2,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 ,内部结构的两个向度: (1)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历时性向度: 历时性向度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 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表层结构) 件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 平衡——打破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追求平衡——结果平衡打破平衡追求平衡结果二,叙事作品的结构如《陈奂生上城》的表层结构: 陈奂生上城》的表层结构: 陈奂生天天上城卖油绳; 初始的平衡状态) ①陈奂生天天上城卖油绳;(初始的平衡状态) 陈奂生舍不得买帽子,受凉得生病; ②陈奂生舍不得买帽子,受凉得生病;(平衡被破坏) 破坏) 陈奂生住招待所; 进入新的环境—不平衡环③陈奂生住招待所;(进入新的环境不平衡环境) 陈奂生回家.新的积极的平衡) ④陈奂生回家.(新的积极的平衡) 上城——生病生病——花钱住店花钱住店——折腾折腾——回家.回家.上城生病花钱住店折腾回家二,叙事作品的结构(2)共时性向度:叙述内容在叙述背后的内在的文共时性向度: 共时性向度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 化背景关系.(深层结构) 陈奂生甚或在一个常规状态中,性格弱点被遮蔽陈奂生甚或在一个常规状态中, 虽自得其乐, 了,虽自得其乐,但这是一种封闭的落后的生活状态.他一旦进入一个非常规的生活状态, 活状态.他一旦进入一个非常规的生活状态, 性格弱点就突现出来, 性格弱点就突现出来,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造国民性的严峻性.常态(陈旧封闭) 常态(陈旧封闭) 弱点隐蔽自得其乐非常态(新的) 非常态(新的) 弱点突现无所适从结论: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结论:改造国民性的严峻性.二,叙事作品的结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第一组俄娶母安提戈涅葬兄血缘强调第二组俄弑父俄兄弟相残血缘低估第三组俄杀死斯芬克斯杀死妖魔鬼怪拉布达克斯(拉伊俄斯的父亲) 第四组名字拉布达克斯(拉伊俄斯的父亲)= 跛子笔直站立和走路的困难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之父)= )=左撇子拉伊俄斯(俄狄浦斯之父)=左撇子俄狄浦斯=肿脚二,叙事作品的结构第一组强调血缘,重视两性关系; 第一组强调血缘,重视两性关系; 第二组低估两性关系, 第二组低估两性关系, 第三组以第一组有关, 第三组以第一组有关,对非血缘的自然力量的对抗, 第四组与第二组有关, 第四组与第二组有关,不能直立意味着人对土地自然力量的依赖.自然力量的依赖.神话深层显示无意识的思维,对人的起源的困惑, 神话深层显示无意识的思维,对人的起源的困惑, 人究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人究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还是两性结合产生的? 产生的? 救风尘》《救风尘》第一组隐瞒周舍隐瞒自己恶劣品性向宋引章求婚; 周舍隐瞒自己恶劣品性向宋引章求婚; 赵盼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赵盼儿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向周舍自荐出嫁; 安秀实隐瞒从未与宋引章结婚的事实请求州官把宋引章判给自己第二组不了解真实情况宋引章下嫁周舍周舍答应娶赵盼儿州官判宋引章给安秀实第三组诚实请求安秀实向宋引章求婚周舍请求还妻第四组拒绝宋引章拒绝安秀实州官拒绝周舍救风尘》《救风尘》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时候, 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时候, 会因遮蔽而选择错误.错误.莫信直中直,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害人之心不可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三,行动行动的含义: ( 一) 行动的含义: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行为,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A,功能研究格雷马斯: 格雷马斯:三对立关系主体与客体送信与受信助手与敌人三,行动B,逻辑研究布雷蒙德: 布雷蒙德: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复合序列首尾接续中间包含左右并联三,行动符号矩阵研究X 反X 非反X 非X 非反X 救风尘》《救风尘》道义冲突拯救宋——————霸占宋拯救宋霸占宋| | 机智| |愚蠢| | 计策骗婚——————休妻计策骗婚休妻智慧较量请欣赏影片张艺谋的《活着》请欣赏影片张艺谋的《活着》作业: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作业:从余华的《活着》到张艺谋的《活着》要求: 要求:1,主标题自拟字数1500 1500以上2,字数1500以上上交作业时间4 3,上交作业时间4月6日。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叙事性作品
2021/10/10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10/10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10/10
39
故事
10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10/10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10/10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10/10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2021/10/10
形成对文本理解之多样性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读
迫近
者
叙述者
作 抽离
者
接受者
2021/10/10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2021/10/10
叙 事 性 作 品
1
叙事的涵义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021/10/10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叙事性文章教学
叙事性文章教学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漫谈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潘文彬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船长》《爱之链》《姥姥的剪纸》,等等。
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叙事性作品有些什么特点呢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笔者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六上教材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比如《船长》这篇课文是通过叙述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塑造了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形象。
文章是围绕船长这个中心人物来展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的。
叙事性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
它是指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情节的构成当然离不开场景、人物和事件。
何谓场景所谓的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我们知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
叙述性作品上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 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 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 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 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 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 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 的事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 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
核心单位与辅助单位
核心单位是故事进展线索中的必要环节,直接影 响到故事发展的可能与方向; 辅助单位只是在两个必要环节之间的过渡,并不 能改变故事进程,只是使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 伸展。辅助性的事件不断地触发故事的张力, 不断地揭示已经发生的事件同将要发生的事件 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阅读中的期待心理, 故事才因此而产生了吸引力。 张生借住厢房、兵围普救寺、隔墙酬韵、做法事
第七讲
叙事性作品(上)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
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文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示着作家的匠心、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这个行动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窦娥的不幸,但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来看,她去做童养媳这件事使她从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态中抛出,落入了一种不稳定的新状态,从而为后来受人欺侮的不幸遭遇提供了可能。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深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 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 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深层结构植根于一定文化中的深层社会心理, 往往呈现为暧昧多义的状态,造成译解的困难 和歧义。因此,对同一部作品深层结构的分析 常常会得出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结果。
行动
叙述者与声音
文学理论教程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 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 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 音”。
从叙事的本来意义而言,叙述声音的功用只是传 达内容意义,然而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 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 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叙事的基本特征
文学理论教程
㈠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 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 感情,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
㈡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是一种特殊的 话语系统,同一般话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 所指对象不同。
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理论教程
场景
文学理论教程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 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 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 其环境显现为生动、个别的形象。 场景在作品中的安排并非千篇一律。一般叙事作 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交待交替出现,二者 形成叙述速度的对比。
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
某坏人具有了作恶的可能性
作恶经过
犯下罪行
=产生报偿的可能性
报偿过程
罪恶得到报偿
2.中间包含式:一个行动的展开过程中又包含着作为手段的次一
级行动序列。
3.左右并联式: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
平行对应的两种逻辑过程。
三、行动-4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分成 两大类型: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5.[德国]黑格尔:性格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
6.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7.我国明代后期,评点式叙事批评发展起来。李贽、 叶昼、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金圣叹对《西厢记》 的评点,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点以及脂砚斋对 《红楼梦》的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等。
(一)传统叙事理论-3
(二)叙述逻辑研究
布雷蒙德:将功能组织成序列,一般的故事行动逻 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
1.可能性。一个行动将要发生,或具备了发生的条件。 2.变为现实。行动开始进行。 3.取得结果。行动成功,达到目的;或行动失败,未 达到目的。
三、行动-3
典型的序列复合方式:
1.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
改善过程(或没有改善的过程)
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改善)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恶化过程(或没有恶化的过程)
产生恶化结果(或恶化得到避免)
三、行动-5
(三)符号矩阵研究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
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由格雷马斯提出。
行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对立行动素之间的关系
问题。
X
反X
非X
8.19世纪以后,梁启超《小说和群治之关系》:强调 叙事艺术与国民性格的关系,进而提出“小说界革命”的 口号,倡导了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
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作者:戴红稳赵汝丹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1年第06期【摘要】本文針对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建议教师从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三方面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研读课标,宏观把握叙事性作品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基础目标操作方法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29-03叙事性作品占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
关于小学叙事性作品的学习,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效率整体不高,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
其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小学生毕业了,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上还不太会清晰叙述简单的事件、阐明浅显的事理;原因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多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本身出现了问题。
对此,本文提出了夯实基础、目标引领、操作方法的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三部曲”,旨在引领教师学习文学叙事知识,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领悟课标,宏观把握各学段叙事性作品的学习要求;依据学段特点,探寻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基础:学习文学叙事知识,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一)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知识“功夫在诗外”,教学效率的提升,功夫不在课堂,而在教师学科专业功底。
教师专业功底厚实,在课堂上才有知识底蕴。
学习文学理论和阅读文学作品,积累文学叙事相关知识,是教师教好叙事性作品的前提、基础。
中等师范学校出身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受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因素局限,虽然他们都非常优秀,但是文学素养不够厚实。
初始学历是专科和“三本”的小学语文教师,文学基础仍不够扎实。
他们均需要入职后不断地充电,学习文学系列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关注什么是文学叙事,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叙事等。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变慢:
❖ 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 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从 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 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 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 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 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 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 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 和谐。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 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 变慢: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框架图(全版)
文学形式的升华
文学形式之美
第四编 文学作品
含义 现实型文学 特征:再现性,逼真性
含义
文学作品的类型 理想型文学 特征:表现性,虚幻性 含义
象征型文学 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9)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含义
发生阶段 艺术发现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机缘与内在体验的契合
原来事物在知觉中被创造成新的事物
创作动机与外在机缘
创作动机
远景&近景
创作动机的结构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
艺术构思的内涵
回忆和沉思
想象与联想
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灵感与直觉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③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摹仿者&创造者
旁观者&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
主体 集体人 荣格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创造者、评价者
具体的社会人
特点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双向运动
(7)文学创造过程
材料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的含义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吸引力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震撼力 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感染力
典型环境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拉肖像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嫉妒》: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的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 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 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数目应当分别 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 掉的树,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 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二十、 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
譬如《旧约》是希 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 现。《三国演义》与 《史记》是不同意识形
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 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 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 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 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五四小说大量第一人称的运 用,如《伤逝》与《沉沦》。
帮助者、促进者
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与角色之间的艺术张力
– 角色与行动元完全吻合——扁形人物 – 如:萧峰、慕容复
– 角色与行动元的不一致——圆形人物 – 如:叶二娘、梅超风
故事: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故事:场景
• 现代小说的出现逆转了传统故事的表现 方式
– 用空间性取代时间性 – 将故事切割为碎片 – 放大局部和细节 – 例:《嫉妒》、《威克菲尔德》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情节的两种效果
1.惊奇 2.悬念 如:《倚天屠龙记》对朱元璋的处 理;《天龙八部》的身世之谜;对 阿朱与乔峰的处理。
情节就是控 制信息的技巧
故事:情节
• 世界上最短的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 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如何续接?
故事:人物
➢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和所承担的作用,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 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 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 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 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 事 ➢结 构 ➢行 动
第二节 叙述内容
故事
事件 情节 人物 场景
结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行动中国套盒 圆圈式结构 链条式结构
故事: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 成,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事件必须是一个过程。
(1)张三病了。(2)张三死了。(3)张 三没有亲戚朋友。(4)只有一个人来给 张三送葬。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事 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罗 摩衍那》插图——悉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 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
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 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公主与王子的故事
故事:情节
• “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 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 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 因果性。
–王安忆;刘庆邦《玉字》;苏童《园艺》
故事:情节
➢情节的两个必要因素
1.事件需要构成时间上的序列 2.序列之间需要构成一个因果关系
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 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她刚接到手,就 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还看见葵绿色 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 秀儿即刻跳过来要抢着看,四太太赶忙推开她。
故事:情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 列事件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 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 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故事:事件
➢ 故事是事件的堆积。一个故事至少要包含 两个事件。
➢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 推动情节的事件——功能性叙事 ▪ 塑造形象的事件 ——非功能性叙事 ▪ 文本举例:鲁迅《肥皂》
故事:事件
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秀儿糊 纸锭,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 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但那布鞋底声却愈响愈逼近, 觉得终于停在她的身边了,于是不免转过眼去看,只见 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挂底下的袍子 的大襟后面的口袋。
决定人物“做什么”;角色是形象的基 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是指生动 具体的形象和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 ▪ 分析《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 《天龙八部》等的行动元和角色。
行动元与角色
核心目的
(宝物、武功秘籍、武林盟主)
正义英雄
(张无忌、萧峰、令狐冲)
邪恶势力
(灭绝师太、慕容复、岳不群)
帮助者、促进者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 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 人孔乙己一生的悲惨命 运。叙述动作是作为咸 亨酒店小伙计的“我”, 讲述他所旁观到的孔乙 己的故事。小伙计的身 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 相当简洁而冷漠,与孔 乙己的悲惨命运形成强 烈对比。小说的艺术张 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