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6eeb22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6.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精选(通用2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篇1《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
它真实地写出了在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他探讨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
格里高尔是《变形记》的主人公。
《变形记》主要讲的是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中充满了丑和荒诞。
丑和是对人性的背离,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形式。
格里高尔,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
他整天在外奔波,安排火车,找旅馆和不定时的饮食,让他自己苦不堪言。
而且他为了养家糊口,他要忍受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他的工作还要时常受到监视,工作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中。
在这里,享受不到人作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却不能享受生命的一种快乐和自由,失去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尊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领导对下属的尊重,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工作的业绩。
在他的世界里,也没有下属的一种使命感,只是雇佣关系,而且冷冰冰。
这是对人性的背离。
格里高尔一夜起来,发现自己成为了一只甲虫。
他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的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他。
当格里高尔还能为这个家挣钱,他得到了整个家人的爱戴。
但是当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时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绝。
他的父母、妹妹,他的亲人就是以物质利益来衡量他。
这就是体现了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考的是金钱和物质这些东西。
一个家庭的成员关系的维系是靠的血缘和亲情,在这里,人伦早已不存在了。
他的母亲在见到变成甲虫的他时是瘫倒在地,他的父亲对他很粗暴,是最终用苹果砸伤了他,使他最终受伤而丧了命。
但是可能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是全家的人的冷漠最终杀死了他。
文章中还提到了格里高尔的父亲在他变成甲虫之后,因为要维系生活,所以出去工作了。
格里高尔发现以前的父亲是那么衰老,成天躺在椅子里,连格里高尔出差也只微微地摆摆手,似乎连说话的气力也没有。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ae76c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e.png)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一」《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
它真实地写出了在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他探讨的是人类的生存问题。
格里高尔是《变形记》的主人公。
《变形记》主要讲的是人的异化现象。
《变形记》中充满了丑和荒诞。
丑和是对人性的背离,体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形式。
格里高尔,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
他整天在外奔波,安排火车,找旅馆和不定时的饮食,让他自己苦不堪言。
而且他为了养家糊口,他要忍受没有任何乐趣的工作,他的工作还要时常受到监视,工作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中。
在这里,享受不到人作为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却不能享受生命的一种快乐和自由,失去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尊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领导对下属的尊重,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工作的业绩。
在他的世界里,也没有下属的一种使命感,只是雇佣关系,而且冷冰冰。
这是对人性的背离。
格里高尔一夜起来,发现自己成为了一只甲虫。
他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的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他。
当格里高尔还能为这个家挣钱,他得到了整个家人的爱戴。
但是当他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时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绝。
他的父母、妹妹,他的亲人就是以物质利益来衡量他。
这就是体现了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考的是金钱和物质这些东西。
一个家庭的成员关系的维系是靠的血缘和亲情,在这里,人伦早已不存在了。
他的母亲在见到变成甲虫的他时是瘫倒在地,他的父亲对他很粗暴,是最终用苹果砸伤了他,使他最终受伤而丧了命。
但是可能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是全家的人的冷漠最终杀死了他。
文章中还提到了格里高尔的父亲在他变成甲虫之后,因为要维系生活,所以出去工作了。
格里高尔发现以前的父亲是那么衰老,成天躺在椅子里,连格里高尔出差也只微微地摆摆手,似乎连说话的气力也没有。
全家散步时,父亲总是走得慢极了,简直像在爬,不得不让母亲与格里高尔扶着,才能勉强走一段。
可现在的父亲却穿着笔挺的制服,直挺挺地站着,花白的头发一丝不乱,目光炯炯,从中透着英气。
《变形计》读后感
![《变形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d7978c58fafab068dc02ae.png)
卡夫卡《变形计》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变形计》读后感1卡尔维诺在1982年讲稿里说,博尔赫斯的每个小说,多少都在映射宇宙的无限性;镜子、死亡、黑暗、永恒;然而,博尔赫斯自己说道,无限性是卡夫卡小说的特性。
他漫无边际的黑暗,他叙述的故事中那些深不可测的权威。
如此说来,按照“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概念,那么他未完的《城堡》也是“无限性”的体现之一:毕竟,如果K最后有一个结局,那就无法体现永无至尽的黑暗了,一个句号,意味着他不再与骑桶人、乡村医生们一起,永远处于“未完成”的坠落之旅。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提到了一个没有结尾的小说: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小说暗示着永未完成的时间。
而卡夫卡,则是用未完成的小说暗示永无止境的世界。
另一个启示是马尔克斯的着名故事:在阁楼上读到“格里高里清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然后大呼“小说可以这样写?”然后就开始他的伟大征途了。
很难说清,还有多少人用何种方式在卡夫卡的文本里获得经验,另加诠释?于我来说,初读《骑桶人》时,看到“我”越飞越远,“终于消失”时,被这个奇妙的叙述角度搅得思考不能。
但于他,似乎怎么解释,都不怎么完善。
诠释和解读,易让人钻牛角尖。
我们回望卡夫卡那些让人震慑的东西,包括《城堡》那永无止境的长,《乡村医生》的完全非逻辑性,《骑桶人》的轻逸与自我消失,《变形记》让马尔克斯震撼的、完全不加解释的变化过程。
卡夫卡之令世界惊异不是因为他的繁丽多变,而是他的简约。
他去掉了太多太多现代小说约定俗成的规矩,扭转了它们。
相比起来,海明威自认为把英语的乱毛剪了个干净,但他至少是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叙事。
卡夫卡则远在其外:语言以及他的精神另构成一个世界,完全不合逻辑,只符合语言本身。
维特根斯坦以为,哲学是种语言游戏,卡夫卡就是在玩这种游戏——虽然,如大多数文本的色彩所暗示的,他也许并不快乐。
社会学家会认为那是周遭世界对他心灵的投影——倘若真的这么想,那就太低估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这样想象他的:他一路走来,信手破坏了所有即定规则;他破掉了文本们故步自封的玻璃罩,给出了万千众像折射的可能性。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大全(19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大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e5075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0.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大全(19篇)读后感是反映读者对书本内容理解和领悟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整理、梳理自己的思维。
以下是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分享,读者对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和评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那么多读者徜徉在荒诞派写作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等诡异文风构筑的交叉小径花园,乐此不疲。
这些加西亚马尔克斯抑或萨特的忠实教徒们将大师字里行间的一切充满魔力的要素扭曲古怪的叙事,充满精神分析意味的意象以及探究主观世界的复合主题奉若圭臬。
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文字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们的现实批判意义与推陈出新的手法拓展着美学的疆界,而其中随处可见的反思更加深着读者对人性与人权的理解。
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经过几代大师的雕琢,行文日益成熟。
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终点在哪里。
它似乎有无限的张力,其间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
实际上,这种不可言说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如果顺着脉络一路上溯,我们会发现,无论直观象征的表达技法还是趋于荒诞架空的设定,这类笔法产生与兴盛的暗流都清晰地指向或者经过一位风流于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处的奥地利作家。
他的名字叫弗兰茨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
本来只是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一个自闭寡言的年轻人,这些带着卑微色彩的经历和特质却成就了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天分与孤寂酿造了最自然的非自然,这种风格也反过来影响他的一生。
我猜卡夫卡在深夜写下那些只属于他的文字的时候,并不曾料到他会成为值得整个20世纪文坛为之脱帽的大师。
卡夫卡并不高产,而且似乎写作习惯不太好。
后世整理他的作品,发现最多的是一些类似寓言的、不分段的小短篇;这些行文十分可疑的超短篇直到现在都仍有人为之绞尽脑汁。
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作品从已经完成的部分判断它们本来可以成为杰作。
然而,除此之外,这个挣扎的作者仍旧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佳作。
《变形记》无疑是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变形记》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利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3debe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5.png)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变形记》读后感(15篇)》,期望能够帮到你!《变形记》读后感1昨晚,乘着雨后的凉快,捧起尘封许久的《外国中篇小说百年精华》,任凭翻了几页,便翻到了弗兰茨。
卡夫卡的《变形记》,题目很怪异,有点像科幻小说,但通篇读下来,除了作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实则与一般意义上科幻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并不一样。
虽然小说的风格怪异,甚至有点荒诞,却留给读者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表面看来,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由于变成一只甲虫而为人屏弃,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而在我看来,主人公真正的悲剧不是变成一只甲虫,而是对现实的躲避。
当格里高尔从担忧的睡梦中醒来,发觉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在最初的惊异和慌张之后,更加使他郁郁不闷是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让妹妹读音乐学校,拉小提琴,为了负担起当长子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旅行推销员,长期日夜颠倒的作息制度,毫无起色的人际关系,不被重视的社会地位,相比较于变成甲虫的事实,格里高尔疲于奔命的生活现状更令他懊丧。
小说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述主人公在变形后,四周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以及他对四周环境的影响,变形前的生活只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叙述出来,笔墨不多,却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小人物的艰辛、无奈。
变成甲虫之后的格里高尔从一开头可怕吓着自己的家人,自卑地蜷缩在沙发下,还用白布遮住自己丑陋的身体,到后来由于渐渐被人遗忘,连和善的妹妹也懒得打扫他的房间,渐渐地连人应有的最基本的`廉耻心也没有了,变得漠然、麻木,丢失了生活的信念和期望。
或许从变成甲虫的那天起,格里高尔想恢复原样的愿望早已被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击退了,即使因逃出房间遭父亲毒打,抑或是被人遗忘,会萌生重返人类世界的愿望,但这种想法到底是昙花一现,对现实世界的自我躲避是导致格里高尔凄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他隐蔽在甲虫的身躯下,旁观着人类世界的悲欢离合,宁愿被当作怪物被人遗弃,也不幻想着重返人类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42b7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8.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
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
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78ca8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6.png)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推荐7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篇1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这篇小说,觉得读不懂。
多年之后重读,觉得卡夫卡真是太深刻了。
从人物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角度观察,我从主人公身上发现,他没有价值感,就像我们今天认识的很多人一样,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只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算是一种交换得来的价值吧。
格里高尔工作特别努力,要为他的家人提供生活保障,在职场获得成绩,以此建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正是现代人的处境,我自己本身也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解释,这是从交换价值来获取自身的存在价值。
再有一个是归属感的问题。
卡夫卡是犹太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犹太人普遍受歧视。
他自己所属的民族不被这个世界所接纳,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有一种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也反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
他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反映出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很糟糕,这也反映到小说中主人公与自己父亲的关系——始终不被父亲所接纳和认可。
还有一种感觉很触动我,就是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出了人类的异化过程。
在这个变形的过程中,他的所有体验,放在今天的我们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我们都有一个壳,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
在小说中,主人公失去了人的形象,以变形的虫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不被人接纳。
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异化,我们都戴着面具,都心怀恐惧。
面对这个异化我们的世界时,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都害怕用真实的面貌去面对彼此时,会不会仍然被认可和接纳。
卡夫卡受尼采的影响很深。
有一本书专门讲卡夫卡和尼采的思想关系,虽然他没有接受尼采的意志学说,但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对卡夫卡的影响很大。
卡夫卡认为,寻求真理是没有用的,人在社会的挤压之下,只能被异化,只能沉沦。
他作为犹太人,不能被世界所接纳,作为个体的人也不能被家庭所认可,所以,他始终是孤独的、懦弱的。
他写小说时,就把这种孤独和无奈表现出来。
我发现,他的好多小说讲述的都是这种孤独感和疏离感。
七年级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读后感8篇
![七年级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9ac5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2.png)
七年级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读后感8篇七年级关于《变形记》的读后感1读了卡夫卡的这本书之后,溢满内心的尽是压抑,阴冷,与黑暗。
故事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也许正这样的生活环境,才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一坚强而又悲剧的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旨为一家人过上简单却幸福的生活,但,生活与格里高尔开了一个不可挽回的玩笑——变成“巨大的甲虫”。
而随之而来的,不是父亲的支持,母亲的安慰,妹妹的帮助!一家人开始对其厌烦,终于,妹妹提出把哥哥弄走。
我从中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家庭的脆弱的亲情,只要一个家庭成员失去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就会被他的血缘所抛弃,没有怜悯,毫不犹豫地抛弃!尽管主人公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造成这中人性反差的难道不是由冷血的资本主义间接造成的吗?正是这唯利是图,人人为己的观念,才促成的格里高尔的悲剧,从而影射出一个社会的失败。
也许,不劳动者不得食是自古传承的观念,但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中,这种行为未免太过于禽兽。
最后摆脱格里高尔这个包袱的家庭恢复到原本的平静,但,矛盾真的消除了,生活真的变好了吗?这大概只有成为历史的格里高尔知道了吧。
也许,他也不清楚……七年级关于《变形记》的读后感2“一些光穿透阴暗,成为了光,而另一些光更持久地穿透,成为了光阴。
”卡夫卡的《变形记》用一只甲虫写尽了中年人在黑暗中的,孤独和生存的荒诞,而光点也最终消逝。
课文《变形记》的开篇: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中年男子,开始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样态,并在这种荒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格里高尔就是这么不幸的人,有一天他从焦虑不安的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e94c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2.png)
《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变形记》的读后感范文1内容荒诞的小说我不太喜欢看,觉得代入不进去,也理解不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卡夫卡的《变形计》我看完之后却深有感触。
小说《变形记》的开头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就这样,格里高尔身上发生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被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地讲述了出来,卡夫卡不露声色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人生的巨大转变,没有阐述原因,也没有说明过程,只是就此开始讲述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如何努力融入正常生活的故事。
读者仿佛也跟随着卡夫卡的叙述就这样和格里高尔一起走进融入社会中的尝试中,直到故事结束才回想起来,作者并未提到主人公为何变成甲虫。
但接下来又会发现,格里高尔为何变成甲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成甲虫之后,和格里高尔有着血缘之亲的家人的种种举动,这些行为真实地表现出现代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荒诞的情感。
为什么这部荒诞的小说可以吸引到我,就是因为小说中主人公变为甲虫后家人态度的转变太过真实了,在现实生活中,把格里高尔的甲虫形象换成以为老人、病人,整篇小说就会变的无比真实,在我看来,卡夫卡就是在用艺术的形式来揭露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各残忍,即使是家人。
在《变形记》中,人变甲虫是不可信的,但是卡夫卡深入细致的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包括他的说话声音、行为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从梦中醒来的格里高尔发现被子在自己穹顶似的棕色的肚子尖上盖不住了,他想要去扯一下被子,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四肢变成了很多只细得可怜的腿,小说以客观的描写道出了格里高尔身体外形上发生的变化。
身体外形发生变化之后,格里高尔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在卧室中,格里高尔回答母亲的疑问时,就觉察出自己声音不太对劲:“这分明是他从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中却惨杂着一种从下面发出来的、无法压制下去的痛苦的叽喳声。
”卡夫卡小说充满了细节之美,他善于用极其真实的生活细节来支撑荒诞的故事,使小说的整体荒诞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这是卡夫卡独有的艺术风格。
2024年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7篇)
![2024年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894e8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8.png)
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7篇)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1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
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o⊙)!。
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
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
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
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
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绪困扰他,最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
许多人所厌恶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2奥维德所处的时代是古罗马最强盛的时代,但也是共和国宣告终结罗马帝国开始的时代。
古罗马帝国社会生活奢靡,维持这种奢靡的是对外扩张掠夺的战争。
而对于天神,奥维德一直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在《变形记》中,奥维德把天神一个个从他们天堂的宝座上搬下来,融入了古罗马的社会生化,按照罗马统治阶级——皇帝和贵族,的原型赋予天神以性格。
《变形记》的整篇诗作以“变形”为主题,将各个男女天神的故事串联在一起。
无论气势磅礴的天地风云,还是宁静悠远的林间水泉,每个故事发生的景致都充满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自然描写中多么细腻柔媚的笔触都无法掩盖男女天神那丰富多变的人性光芒。
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读后感
![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80c4b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9.png)
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读后感篇一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读过《变形记》吗?反正我读了,那感觉,真叫一个“绝”!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
主人公格里高尔咋就突然变成大甲虫了呢?这也太离谱了吧!也许卡夫卡就是想玩儿一把大的,用这种超级夸张的变形来冲击咱们的小心脏。
我觉得吧,这变形背后藏着好多东西。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那叫一个大转变。
以前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呢?成了累赘!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身边最亲近的人突然变成这样,我会咋样?可能我也会不知所措,会害怕,会嫌弃?哎呀,我都不敢想下去了。
读的过程中,我心情那叫一个起伏不定。
一会儿同情格里高尔的悲惨遭遇,一会儿又对他家人的冷漠感到愤怒。
这故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得很!再想想咱们的生活,有时候是不是也会突然有种“变形”的感觉?可能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比如说,工作压力大得让你觉得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总之,《变形记》这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思考了好多。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读后感哎呀妈呀,《变形记》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我心里就嘀咕:“这啥情况啊?” 但是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也许卡夫卡是想用这种荒诞的变形来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不经!你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多可怜啊!他自己都懵圈了,还想着要去上班挣钱,多傻呀!可是再想想,我们很多人不也这样吗?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就算累得要死,还得硬着头皮往前冲。
他的家人呢?一开始还关心关心,后来就完全变了脸。
这让我不禁想问:“亲情就这么脆弱吗?” 可能在现实中,当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亲情也会变得不堪一击吧。
书里的描写特别细致,那甲虫的样子,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都让我感觉好像就在眼前。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格里高尔,那种孤独、无助的感觉,真的太难受了。
不过,这书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比如说,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为了家人?为了钱?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觉得,可能都有吧。
《变形记》读后感_《变形记》心得感悟五篇
![《变形记》读后感_《变形记》心得感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048f261eb91a37f1115c94.png)
《变形记》读后感_《变形记》心得感悟五篇《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我第一次读《变形记》是在高中课本上,当时的课本只节选了其中的一段,况且以当时的理解能力很难去真正地体会小说的内涵。
当时的我只是觉得很离奇,很怪异,很莫名奇妙。
一个正常人突然变了一只大甲虫,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么。
后来,一位朋友向我介绍这本小说,我就再次阅读了它。
起初,我是带着疑惑去读它的。
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
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全身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
作品主要讲: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
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
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
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
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
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
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呢?主人公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但他变成了大甲虫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 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瞬间荡然无存。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d452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7.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5篇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篇1如果你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甲壳虫,有了笨重的的外壳和细小的腿,你会考虑什么呢?难以想象,但是《变形记》的主人公格力高尔面临了这种情形。
格力高尔是一个勤劳、善良、正直、有责任心的优秀青年,当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旅行推销员,是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
格力高尔在发现自己身体的异常后,首先考虑的仍然是家人:如果自己由于不能工作,妹妹和父母该如何。
但是可怜的格力高尔并没有想到,在这之后家人并没能给他安慰和鼓励,反而最终仍然抛弃了他。
“甲壳虫”格力高尔被公司辞退,被妹妹和父母嫌弃,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格力高尔在受尽了家人的无视后死在了自己家里。
最令人难过的是得知他的死讯后,家人都感到了卸去重担般的解脱,尽管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这只甲虫就是格力高尔,这个不幸的家庭中终于又再次充满了阳光,老两口看着美丽的女儿,心满意足地想该给女儿找个好女婿啦……当格力高尔是家里经济的主要****时,在家里受到尊重和爱戴的,而当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促使了父母的逃离,嫌弃,妹妹的恐惧,躲避,同事的惊恐。
最后,在没有食物,无法走动,没有交谈的情况下,主人翁终于倒下了。
带着心酸以及无边的孤寂,留下的,只有不易清扫的“尸体”。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都说亲情是很伟大的,它可以包容你的一切。
但是,显然,它在故事里面,令人失望,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虽然这个故事看似荒唐,但毕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人不会变成甲壳虫,命运难以捉摸,谁知道哪天灾难就降临到自己头上来!人一旦遭遇不幸(丧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伤残等),他就不再被社会承认,从而失去作为人的价值的“自我”,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非人”。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没有生活在卡夫卡那个社会,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的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弱势群体,即使你丧失了生活的能力,也会得到社会和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帮助。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56f4059b89680202d825b4.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
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
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
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
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
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绪困扰他,最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
许多人所厌恶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2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对自己的形像感到非常的吃惊,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了一会他突然想到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可是看着自己的身驱说到,我现在变成这样是不可能了,他就发弃了上班。
限难地从床上滚了下来,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
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小心翼翼地喝着牛奶,可是还是掉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
他的这种样子使妹妹感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a3a30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4.png)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1在《变形记》一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要阅读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写作的年代,故事情节产生的背景。
否则的话一来由于时空差异无法激起阅读兴趣,导致阅读无疾而终,二来无法把握作者所要借小说表达的思想。
本书的写作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了解了这些背景,就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如果人变成虫,对主人公的主体属性分析,他的躯壳和灵魂分割开来了。
主人公所受到的待遇,能很好地反应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更重视外表美,还是注重内在美;是更注重物质追求,还是更注重精神涵养。
格里高尔变成虫以后,他的人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但是由于相貌和生活习性的改变,逐渐成为了家庭的负担,最终遭到了摒弃。
连亲人都变得冷酷无情,更说明,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价值体系中,是忽略人性的善良与纯真的重要性,而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外表、地位等物质因素上。
物质文明受到严重威胁的一战期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文明,人性的丑恶、残酷在这一年代赤裸裸的体现。
在作者笔下,虽然只有一个人变成了虫,而一个社会的丑态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如果把人变成虫的假设按照原书的情节放在现在的背景中,我们可能没有这么深的体会,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物质条件相对战争年代,是比较富裕的,而我们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培养。
最新变形记卡夫卡夫读后感600字(模板16篇)
![最新变形记卡夫卡夫读后感600字(模板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dfdc6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1b.png)
最新变形记卡夫卡夫读后感600字(模板1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变形记卡夫卡夫读后感600字(模板16篇)读后感可以扩大我们的阅读影响力,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年级作文《变形记》读后感【10篇】
![六年级作文《变形记》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3386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e.png)
六年级作文《变形记》读后感【10篇】六年级作文《变形记》读后感(篇1)初读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简短精炼,却深谙人性。
男主格雷戈尔·萨姆沙一直以来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员工,每天按时上班,为了爸妈和妹妹过上美好的生活,努力工作挣钱,从普通推销员做到旅行推销员,虽然更累更睡眠不足,但是旅行推销员挣到的钱会更多。
他很爱自己的妹妹,妹妹是一个17岁的少女,会拉小提琴,男主一直想存够钱,送自己的妹妹去专业学习小提琴,支持她的梦想。
家里其余3人都不需要工作,还请了佣人,住在男主买的房子里。
某天醒来,男主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虽然有人的意识,但是身体却只能是一只甲虫。
荒诞的故事就从此开始了,男主变甲虫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问题。
男主老板看到了变成甲虫的男主,立马掉头跑掉,家里再也没有经济****。
一开始还能靠父亲的存款过活,但是毕竟存款有限,他们辞去了佣人,请来了一个寡妇做一些重活。
妹妹开始工作,晚上继续自学速记等技能,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父亲也开始出去上班,每天晚上都穿着制服躺在椅子里睡觉,不希望别人吵醒他。
母亲接了一些手工活来做。
按照正常情节,经济问题必然引发一系列感情问题。
一开始妹妹会去男主房间送食物,有空时候会在房间坐一会,陪陪哥哥,还想着帮他搬走多余的家具,好让哥哥能够舒服的爬行。
后来妹妹随便进来,送一些食物,但是不在乎食物是否吃过,就收拾干净。
妈妈一开始进来打扫过卫生,后来再也没有进来过。
爸爸有次还拿苹果砸了男主。
男主的卧室后来变成了杂物间,什么垃圾都放进他的房间。
最后一段高潮部分是腾出了几间房间,租给三位绅士,三位绅士要求妹妹拉提琴,却表现的不友好,而男主爬出了卧室,进入了客厅,最终吓到了租客,租客要求退房租。
家人于是很生气,说再也无法忍耐男主,决定遗弃男主。
男主爬回卧室,最终孤独死去。
死去后,家人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将希望寄托在妹妹身上,仿佛家里从未有过男主一样。
卡夫卡中篇小说《变形记》阅读感想5篇
![卡夫卡中篇小说《变形记》阅读感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e77819700abb68a882fbce.png)
卡夫卡中篇小说《变形记》阅读感想5篇《变形记》创作者卡夫卡以自身与众不同的造型艺术笔风,用代表、片段描写等技巧对“人变为昆虫事情”开展造型艺术重塑,使著作展现出荒谬、难以置信的主旋律。
下边是我梳理的阅读感想,热烈欢迎阅读文章。
《变形记》阅读感想【一】我第一次读《变形记》是在高中课本上,那时候的教材只选节了在其中的一段,更何况以那时候的逻辑思维能力难以去真真正正地感受小说集的。
那时候的我仅仅感觉很诡异,很古怪,很莫名奇妙。
一个平常人忽然发生变化一只大甲虫,我确实很不可以了解卡夫卡究竟在想干什么。
之后,一位盆友向我详细介绍这部小说集,我也再度阅读文章了它。
最初,我是带上疑虑去读它的。
读着读着,我也感觉心里的压迫感像大石头一样压在我的的身上。
束缚,压抑感,歪曲,诸多觉得将我绑住了,全身上下毫无知觉,好像变为昆虫的并不是哥里高尔只是我。
著作关键讲:主角梦醒之后,察觉自己变成大甲虫,全家人惊惧,失落无比。
我认为,沒有比这更失落的事儿了,但是,都还没完毕呢?孤单接踵而来。
怎么办呢?应对没法更改的实际,一家人总算接纳了它。
亲妹妹很仔细,母亲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觉得溫暖,温驯的相互配合着,事儿好像获得了减轻,但是,经济发展上的承受不住把这个家压垮了,心理状态上的压力也逼疯了他。
哥里高尔想抑制,却又抑制不上。
理性早已无法控制,追忆占有了全部,尽管是昆虫的身躯,但人们的心没法使他躲避。
他要作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难以忍受他人当他是恶心想吐的网络爬虫,他期盼回到从前!但对以往又十分害怕,以至于有一些喜爱如今的日常生活了。
分歧的交错使他身心疲惫,最后死在自身屋子木地板上。
卡夫卡的《变形记》到底是预兆了一个将来,还仅仅不经意的一场做噩梦呢?主角在爸爸的企业破产、全家人处在疲惫的状况下,去当旅游销售员,挑动了日常生活的重任。
他在家里是遭受重视和拥戴的。
当一个人被别人依靠时,他与他人的关联当然会处在一切正常情况。
但他变成了大甲虫后,亲子关系、父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 度的变化,表明出一幅极端化自私自利、冷淡、惨忍、没法沟通交流的恐怖景象,真情、伦理道德之情一瞬间化为乌有。
变形记读后感15篇
![变形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a851b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0.png)
变形记读后感15篇变形记读后感1当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满怀对家人的脉脉温情,抱着自己必须消失的信念,伴随凌晨三点的钟声与曙光在寂静中走向生命的终结,每一位用心细读的人都能从卡夫卡的文字中体会到格里高尔的悲哀、绝望和孤独。
卡夫卡的小说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故事情节多么奇诡和荒诞,总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融入进去,并让我们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作品人物所具有的和源自我们灵魂深处的孤独。
孤独,这是卡夫卡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
体现在格里高尔身上,体现在K身上,体现在卡夫卡创造的每一位人物身上。
这种孤独的根源在灵魂深处。
当我们认真分析《变形记》会发现:作品中的孤独源于自身价值受到不可抗力的否定。
与现代社会许多普通人一样,格里高尔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父母、妹妹皆依赖其工资生活,而格里高尔很爱他的亲人,这两个条件塑造了格里高尔自身的价值判断——用自己的工作为家人谋福祉。
格里高尔的所作所为皆以其为最高宗旨,即使变成甲虫也没有改变分毫。
但卡夫卡残酷地否认了他的价值,通过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使他处于一种荒诞的境地。
他无法也不可能为家人谋福祉,即使努力去尝试,家人也无法理解他的本意,他甚至成了家庭的负担。
这就造成了现实与其自身价值标准严重背离的情形。
起初,格里高尔尝试像没有变形前一样生活,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已被否定。
他想挽回经理,因为不这么做会破坏他的工作——作为他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但周围人的敌对态度让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至始至终他一直心系家庭,家人的痛苦会引起他自身的痛苦,甲虫的外表下包孕着一颗炽热的人类之心。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自己无法帮助他们,而造成家人艰难处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格里高尔处于一种“无根状态”,他的灵魂在茫茫宇宙间四处飘荡,在原有价值变得无法实现后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甚至他自身的存在也被自己所持的价值判断所否决,渐渐地他意识到死亡是他唯一的归宿。
当他变成甲虫那一刻,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这种变形,看似荒诞,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
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受尽劳苦毫无怨言。
然而一夜之间变成一只无法再养家的大甲虫,于是成为了这个困窘家庭的累赘。
本来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的一家人,也在日日夜夜间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的意识即是小说的主体: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同时所反映出的,并与之相对的是格里高尔家人们对于他的情感心理发生的变化——从惊慌、同情,到因他的存在增加的负担和引来的无限麻烦而逐渐憎恨,再到忍无可忍,对他的死无动于衷,更决定去郊游。
这种残酷的人情反差,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压迫造成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失去自我,人性扭曲。
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人们开始彷徨。
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
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
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
”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
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
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卡夫卡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
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
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是一层纸的距离。
于是有一个问题在我们迷茫的目光前变得异常尖锐:当我们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无法与其他人正常交流,面对日行渐远的昔日亲友,却无力改变自己遭到冷落甚至鄙夷与嫌弃,我们,该怎么办?又有谁为我们取走在背上留下伤痕的苹果,在它腐烂变质之前?篇二: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格雷戈尔,一个担任着重要职位的公司职员,在家里也有着维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没了他,家里就没有一个能挣钱的人——格雷戈尔的妹妹,才十七岁,不需要指望她干活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格雷戈尔的爸爸,几年之前就破产了,五年没工作了,估计自信心也没了、格雷戈尔的妈妈,更不用说,绕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气。
而可怜的格雷戈尔,在一天刚刚醒来时却意外的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人恶心的虫子(⊙ o ⊙)!。
他百般尝试的从床上下来,可刚一下来就撞伤在了床腿上。
这只可怜的虫子的惨遇估计谁也无法料到……从此以来,没人愿意再看见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给他送来吃的,天天关心着他。
格雷戈尔的爸爸妈妈从此一见到他这只恶心人的虫子就会昏过去,而家里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尔父亲的公司倒闭时“营救”出来的财产了,厨工和女佣也先后被辞退了,格雷戈尔渐渐成为了被人驱赶的对象,而他感到别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动也始终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远。
一系列的不好的心情困扰他,终于,可怜的格雷戈尔在凌晨三点呼出了最后一口气。
唉,可怜的格雷戈尔,一个相当受别人欢迎的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虫子,谁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该是多么无奈,渐渐地被人疏远,被大家所驱逐,所厌恶。
许多人所讨厌的格雷戈尔是多么可怜啊!篇三:变形记卡夫卡读后感今夜,卡夫卡的甲虫在我的思维中蛰伏着。
喧器的城市与疲惫的身影在我的灯光中四处摇曳,日渐消散。
我试图以仰姿与这位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声名大振,轰动全球,被誉为西方现代
派文学的奠基人悄悄对话。
卡夫卡的笔记片断中说:“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
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一切——那是什么?城堡,审判,流放地,科学院,乡村医生,噪音尖利的庞大的机器,一卷一卷堆上去又掉下来的公文,甚至饥饿,甚至城墙,甚至飘摇的圣灯……”而后来者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事实上,现代人的困境就是秩序化、数字化、信息化与现时的既成现实相背离的产物。
因而生活的苦难正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救渡,在众多的障碍向卡夫卡的原点袭来的时候,这种挤压状误解的境遇不得不使人产生“变形”以适应当前的生活。
格里高尔·萨姆沙在职业的习惯势力和生活的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这位奥地利作家通过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人们所创造的物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并时刻想操纵着人,专心致志于把人变成物的奴隶,最终对人的至尊地位加以驳离,使人变成了“物”或“非人”。
眼下的我们在“变形”,也正一天一天地走向自己的背面,与自己擦肩而过,但绝不是说丧失自我,只是在超越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我。
失意时顾影垂泪,自轻自贱,是变形;得意时自我膨胀,忘形失态,是变形。
社会角色的不断变换,比如居家要做好妻子,出外交往要做文明人,在单位要做好同事,在领导面前做好下属等等,如此种种,实属异化与变形,是压扁了的生活,它与真正“意义”的生活大相径庭。
这也许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吧。
社会现代化每向前迈进一步,对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和挤压,这样的结果,难免会使得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本性错位或发生偏离。
卡夫卡的现实生活表面看来是异乎寻常的,但就其生活和文学的意义来说,没有谁比他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接受真实。
就其接近生活真实这一点上,现代“新写实”小说或多或少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他们的作品在展示琐碎、苦难的时候,有意回顾了自己对苦难人生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我们被他们如此大胆地苦难描写弄得目瞪口呆,回过头,却只能看到作者那令人费解的冷漠表现。
也许这就是卡夫卡和他的甲虫情绪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