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10沈从文与京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10沈从文与京派

京派其他作家
废名 何其芳
林徽因
萧乾
朱 自 清
京派的笔下展现了老北京城的风貌与人情
老城墙与骆驼队
西直门城墙外
安定门内大街 尘土飞扬的永定门内大街
吃午饭的人们
1949年以后,沈从文悄无声息地淡出文坛, 在文物考识领域经营起一派新的天地。
•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1924年至1927年,是沈从文创作的初期阶段,如《连长》、 《雪》、《船上岸上》诸篇。
• 2、1928年至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如 《柏子》、《萧萧》。
走进沈从文
• 一、“我是一个乡下人”
——沈从文人生与创作道路
• 二、 “从边城走向世界”
——沈从文经典意义的生成
• 三、沈从文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之一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 四、沈从文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之二 ——沈从文与京派的文化品格
一、“我是一个乡下人”
——沈从文人生与创作道路 • “读一本大书”——事象万千的水边童年
多红红绿绿的缎带纸条;能从一把空壶里喷出洒洒不穷的
清泉;能从一方包袱下变出一盆烈焰飞腾的大火,不过观
众在点头微笑和热烈鼓掌之中,心里总有‘这不过玩手法
’的感想。沈从文之所以不能如鲁迅、茅盾、叶绍钧、丁
玲等成为第一流作家,便是被这‘玩手法’三字决定的!

——原载《文学》,1934年9月,第3卷3期
• 美丽而伤痛的寄言——游走在古装器皿间的晚年
《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他回到故乡探望母亲,将返乡旅途 中的家信与见闻整理结集出版了《湘行散 记》。
此时,他的艺术创作正逐步走向成熟。 同年,传世经典代表作《边城》诞生。 沈从文手迹(《边城》)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

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

40年代的文学
国统区 沦陷区 解放区 三大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爱玲
特点:内容:多写变态人生 陌生畸形的亲情 欺骗 阴谋 背叛
以婚恋为体裁 多描写女性
创作方式:1.为意象的灵活运用
2.喜欢用反衬手法
3.说书的开头和结构
4.电影的蒙太奇手法 分镜头 片断式
内容:1.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2.抒发爱与美的追求
艺术:1.构思精巧 意象新
2.音律和谐 具有音乐美
3.章法整饬 灵活多样
4.词藻华美 风格明丽
左翼文学家(丁玲、柔石、张天翼、茅盾)
丁玲:左翼文学的女性开拓者
柔石:革命家、文学家
张天翼: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语言风格三方面的讽刺)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祈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茅盾:左翼文学巨匠(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别林斯基,巴尔扎克)
艺术成就:
1. 题材:《子夜》以开放的现代意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都市文学
2. 体式:叙事模式(错综复杂的情节,庞大的人物群像,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复合式结构) 史诗性 时代性 重大性 全知全能型的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精要

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精要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70多岁的老船工50年如一日,勤奋地为 人们摆渡,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头面人物船 总顺顺并不恃才傲物,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 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然都爱着翠 翠,但并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形式公平竞 争;杨马兵并不记恨早年追求翠翠母亲而遭 拒绝,老船工死后他成了翠翠唯一的信托人。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 抗战爆发以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 在北京大学任教。
• 1949年离开文坛,基本停止创作。1964年完成 文化研究专著《古代服饰研究》。
• 1980年曾赴美讲学。1988年逝世于北京。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老年沈从文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 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 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 以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为题材的占有极大的比重。 《八骏图》 《绅士的太太》。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八骏图》
讽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最著名之作。 所谓“八骏”指八个教授。但这“八骏” 却是被现代文明和学识堵塞了正常心灵的 衣冠俗物。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 达士先生 作家:写信给未婚妻报告其他七位 教授情况。
陷入困窘中。 • 1923年得郁达夫帮助。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九点 三十一分。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沈从文与“京派”11.1复习笔记一、“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一)生平1.出生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

他享受着湘西的河水,也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的犯人的尸体。

这美丽与野蛮的奇异组合,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入伍(1)经历沈从文从15岁开始当兵,一去5年,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辰河流域。

当兵期间,他濡染在以咀嚼杀头为乐事的军营,经历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频繁屠杀,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与五四新文学绝大多数作家完全两样的人生经验。

(2)影响①湘西河水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

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其小说优美的诗意。

②湘西那血腥的历史、自然原始的野性、未经开化的淳朴,给沈从文带来了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产生了一种超越一般悲悯的无奈和一种旷达的意识,并决定了他的文化选择,铸就他返璞归真的文化观念。

3.进京1922年,沈从文离开军队来到北京,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勤奋地写作、投稿,处于半流浪状态。

他开始了人生的“自觉”阶段——读书、写作,成为一个现代文化人。

4.写作(1)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开始陆续在《晨报副刊》《语丝》《京报副刊》等报刊发表。

(2)1928年后,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

从此沈从文结束了文学青年的流浪生涯。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4.任教1931年,他被延聘为大学教授(抗战前在青岛大学,抗战时在西南联大),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最终步入“著名作家”“教授”“名流”的圈子。

(二)文化观念在探讨沈从文的文化观念时,需要注意他所使用的一对特殊范畴——“乡下”与“城市”。

这对概念是沈从文特殊文化观念的载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第11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沈从文与《边城》

第11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沈从文与《边城》

第11讲-中国现当代⽂学-沈从⽂与《边城》第11讲中国现代⽂学——沈从⽂与《边城》⼀、重难点(⼀)重点1.沈从⽂⽣活经历与其“湘西⽂学世界”的关系2.《边城》的艺术特⾊(⼆)难点1.《边城》的艺术表现⼆、沈从⽂——“湘西⽂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的湘西⽣活对“湘西⽂学世界”的影响1.沈从⽂的湘西⽣活对其⽂学产⽣了深刻的影响。

1)他出⽣于湘西凤凰县,⾝上流着苗(祖母)、汉(⽗)、⼟家族(母)的⾎液,使其保留了天然的湘西⽓质和精神。

14岁⼊⾏伍,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暗,早早⽬睹和感受着社会的⿊暗、残酷和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作品时不但消除了炫耀猎奇之感,反⽽形成了⼀种追求美好⼈⽣、善良德性的品格。

2)沈从⽂⾃幼⽣活在湘西,活动于川、湘、鄂、黔,他熟悉这块⼟地的⼭川地貌,熟悉乡⼟⼈情,尤其是湘西⼈民爱恶哀乐的鲜明⽣活⽅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3)沈从⽂出⽣湘西,成长于湘西,在其出⽣和⽣活成长地以及家族共同影响,使其打上鲜明的乡⼟烙印和形成深深的乡⼟情结,也其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乡⼟特⾊。

2.乡下⼈从下瓢江湖挨饿、受寒,储蓄了⼀些⼈⽣经验——促成了他的“湘西⽂学世界”,促成了其创作成就。

(⼆)沈从⽂的主要作品1.⼩说集2.散⽂集《记胡也频》《从⽂⾃传》《记丁玲》《湘⾏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散⽂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三)沈从⽂的主要成就及影响沈从⽂的主要⽂学贡献是⽤⼩说、散⽂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学世界”。

1.创作风格——浪漫主义沈从⽂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体,语⾔格调古朴,沈从⽂及其作品句式简峭、主⼲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具有浓郁的地⽅⾊彩,凸现出乡村⼈性特有的⽓韵。

2.创作题材——⼀类是湘西⽣活题材、⼀类是都市⽣活题材沈从⽂创作的⼩说主要有两类,⼀种是以湘西⽣活为题材,⼀种是以都市⽣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原始、⾃然的⽣命形式,赞美⼈性美;后者通过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丧失。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

现当代文学笔记第二章第一节沈从文小说分化:北方——京派(传统)—北京南方——海派(杂交)—上海上海是革命文学的重阵,北京也是一个政治文化重阵北京文人特点:留学人员较多不愿接触政治,把艺术和政治相孤立养尊处优。

海派:革命文学新感觉派,现代派。

京派重要的作家:沈从文(生于1902.死于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在当兵时期对许多事情看不惯。

逐渐形成价值观,后投靠远亲,在北大做旁听生,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游记的方式发表文章。

一、文章分类:(一)湘西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二)反映都市中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写作特点: 平淡作品简介:《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月亮下的风景》二、小说创作情况:沈从文的主要创作贡献是小说、散文,成集80多本,是中国出书最多的作家。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桔》、《而后及其它》、《神巫之爱》,写两性关系浅尝辄止,文字纯静,沉静,30年代以后,其创作已成熟,有《龙朱》、《旅店及其它》、《虎雏》、《防黑小史》、《八骏图》,中长篇(成名作)《艾丽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其小说围绕自己的审美观观点而采,他认为人是处于两种生活状态:1.自为的生活状态。

2.人为的生活状态。

在叙述过程中,也带有一种含蓄、伤感的批判。

(对乡村的文章)。

一方面,用文人的眼光看出感伤。

另一方面,用出乡的眼光看,总认为,原始的生活状态回消逝。

内容:湘西下层百姓的生活形式:有农民、水手、妓女作者给了他们许多同情、关注,他认为在这种自然的生命形态中,有许多纯朴和集体无意识。

(淳朴、善良、处于企望中,但却总破灭,[血和累的东西],在企望破灭的同时夹杂了许多受侮辱、侵害的东西) 载作者的眷恋中,作者也有许多无奈,也带来了淡淡的感伤,除了伤感以外,作者还带有一些忧虑,认为这种自然形态很脆弱,很容易被打破,不愿意,害怕这种形态背打破:1.消亡2.自然-----〉自为形态要让淳朴的、有生命的东西保留下来。

天天是作者美的理想纯净、挚着的民族性格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更多的不是批判,而是构筑里一个理想的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部分)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部分)笔记

沈从文一、概述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1926年到1928年,是其创作的起步阶段,30、40年代时期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

其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先后写成于这个时期,代表着他创作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作家未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的接受西方美学。

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的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吧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的作品大搜揭露劳资矛盾、阶级对抗,或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分化,或讽喻国民党所制造的白色恐怖,其主题与题材的内容,与左翼作家的创作相似或相近,所持乃是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

二、《边城》、《长河》《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其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每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而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理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边城》获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翠翠、老船夫形象的成功塑造。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

《边城》不仅在思想表现方面具有它的独特性,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它鲜明、独特的个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十二章沈从文:建构人性的庙宇第一节湘西牧歌的滋生与流变1923年,去北京求学“乡下人”的身份体认,屡次申说他“乡下人”的身份与立场。

1924,以休芸芸笔名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早期的作品尚显稚嫩1928,从北京去上海,,次年与胡也频、丁玲合编《红黑》《人间》杂志。

1930年之前,为沈从文创作第一个阶段,也是湘西牧歌的滋生阶段。

湘西回忆与都市境遇构成了这阶段创作的主要内容。

其中,湘西回忆展现了奇异而有着动人风情的湘西经验世界。

《夜渔》《在别一个国度里》《腊八粥》展现边域风情,《神巫之爱》《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渲染了少数民族对歌定情、盛大酬神的场景。

都市书写,以外在境遇的贫困潦倒、内在精神的孤独自卑呼应了湘西回忆的脉脉温情。

第一阶段的创作与成熟期美妙动人的湘西牧歌尚存在差距。

一方面,湘西回忆未免有民俗“展览”之嫌。

学习鲁迅,但平面化的、理想化的描述使文本世界“有趣”有余,而文化思考的深度和力量不足。

另一方面,都市书写则带有郁达夫的痕迹,但介入社会人生的深广度尚不能比肩,难以实现对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超越。

30年代后,沈从文还发表十几篇作家论,也对第一阶段的创作进行总结。

1933年他发表评论《文学者的态度》,倡导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与政治、商业结缘,引发了“京派”“海派”的论争。

沈从文的核心文学主张:我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成为他建构文学世界的重要部分。

1930-1936年,为沈从文第二阶段的创作,《边城》即创作于这一时期。

恬淡自守与雄强进取作为理想的文化性格主导着湘西人的生命形态,沈从文时刻都以湘西牧歌对照都市人生的虚伪和腐朽,对生命的自在状态与文明扭曲人性两个问题保持着冷静的审思。

1937年,抗战爆发去昆明,长篇小说《长河》,创作第三阶段。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沈从文

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1902-1988 年),原名沈岳焕。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而这一文学世界是用“湘西人”这个主体来叙述、观照的。

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了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

只有这时候,他才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性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沈从文的这种文化立场,在当时便显出不同一般。

他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来写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由此,沈从文的作品丰富了30 年代中国文学的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创作宏富,作品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子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不够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字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三章一、边地湘西的歌者:生平与文学道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汉苗混血儿。

沈家乃当地名流,沈从文自幼入私塾学习,但常逃学,耽于幻想。

在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经济凋敝中,沈家逐渐衰落。

沈从文14岁按当地习俗加入湘西土著部队,直至20岁离开,行伍期间饱览生活的残酷,这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独自离乡,从边城来到北京,追求他的文学之梦。

他借居于窄而霉斋,旁听于北京大学,并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尝试,以休芸芸等笔名四处投稿。

因无经济来源,沈从文一度生活困窘。

饥寒交迫中,他投书向名作家求救。

郁达夫真诚相助,并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为其处境鸣不平。

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在来稿中发现了沈从文,竭力向读者推荐,成为发现沈从文的伯乐与知己。

1928年,时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胡适将沈从文推上了讲台,客观上撮合了沈从文与苏州姑娘张兆和的姻缘。

1931年沈从文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武汉、长沙,经贵州西行入滇,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京执教北京大学,并同时兼任《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大公报》四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

建国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沈从文被安排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基本中断了文学创作,渐渐从文坛销声匿迹。

1978年,沈从文被落实政策,转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1980年他应邀赴美讲学访问,受到美国文化界学术界极为热烈的欢迎,波及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的沈从文热。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主要作品沈从文从1925年发表作品,到1947年基本停止创作,20余年间共出版文集、单行本85本(共计作品648篇)建国后有论著88篇(本),总计著有作品736篇。

主要作品有:1928年《山鬼》《阿丽丝中国游记》《篁君日记》;1929年《呆官日记》《神巫之恋》;1930年《旧梦》;1931年《龙朱》;1932年《虎雏》;1933年《凤子》《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阿黑小史》;1934年《边城》《记丁玲》;1935年《八骏图》;1943年《阿金》《长河》;二、真实而浪漫的湘西回忆因为沈从文的创作并非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而是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笔记(1)第八章沈从文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示。

在小说中表示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本身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示,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示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示的终极的抱负。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示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毋忝厥职,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帮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示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斑斓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示“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示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核心分子的爱情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爱情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如下:
1.文学革命: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伟大变革,主要成果包括《新青年》杂志和文学研究会等。

2.鲁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3.茅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子夜》等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4.巴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家》、《春》、《秋》等深刻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青年的苦闷。

5.老舍: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6.沈从文: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边城》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7.钱钟书: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如《围城》等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和睿智的哲理思考。

8.张爱玲: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她的作品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具有浓郁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9.郭沫若:现代文学的重要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如《女神》、《屈原》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识。

10.丁玲: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她的作品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以上这些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例如茅盾的《春蚕》、曹禺的《雷雨》、舒婷的《致橡树》等等。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总结2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人,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县。

重要作品有《龙朱》《虎雏》《八骏图》《边城》《长河》《湘西》《湘行散记》《烛虚》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乡下”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对自我身份的自谦性的体认,同时也表征着他的经验背景、文化视野、美感趣味和文学理想。

他处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间,取得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斗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追求“自然人性”的审美选择,糅合写实、浪漫、象征、精神分析、意识流等多种艺术方法,构建起自己的小说世界。

主体部分由湘西边民社会生活和都市上流社会生活这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乡下人”系列中“自在的”的生命形态:1、“乡下人”独有的德行品性与安于命运的麻木与单纯。

《萧萧》《柏子》《虎雏》等小说集中表现了“乡下人”这种“自在的”的生命形态,作者对他们在命运面前的麻木(安于卑贱和蒙昧)表示了忧伤,对这种“自在的”生命形态予以否定,但却真诚地赞美了他们独有的纯朴厚道、忠诚善良等德行品性。

2、浪漫传奇中理想的生命形态:葆有野性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神巫之爱》《龙朱》《阿黑小史》《媚金豹子和那羊》等小说是关于湘西先民浪漫传奇故事的叙述,作者借此追寻人类随着文明的提升却逐渐失去了的充满野性的原始生命的活力,寄托着自己对理想的生命形态的思考:生命应该是符合自然的、充满活力的。

3、外来文明侵蚀下的生命形态:生命的异化与偶然。

《边城》《长河》等小说可称为作者关于当下生命的忧思录。

他写下了湘西人民的生活在外来文明侵蚀下日渐“唯实唯利”的变异,感叹个体生命的偶然和难以把捉,试图保留那些正在逝去的生命的正直与热情。

都市小说对现代文明病的观照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和“自然人性”的尺度观照都市上流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沈从文以“湘西人”这个主体,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世界”。

他以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区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从而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

描写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一个翠翠以致造成的悲剧结局。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风俗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小说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使读者从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
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抒情主人公的确立、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描绘与人事的调和等。

男性形象大多诚实正直,勇武刚强,固执天真。

3.在真善美的人性中注入“神性”,采自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的情爱故事,加以渲染,贯穿了人类已有的纯真爱情、纯洁性爱的种种表现。

4.在写商业化都市时,讽刺尖刻地揭示出市民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5.用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意念,加深小说文化内涵的纵深度,制造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

6.语言奇特,有真意,具个性,追求纯和美,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基础上吸取书面语、文言语的特长,使得长句精确、曲折而富韧性,短句重感兴,活泛有灵气。

三、文学理想的寂寞
散文精品《湘行散记》《湘西》两书,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发表感慨和议论,有着直接浓厚的历
史感受。

沈从文的向善和向美的文学理想,使他对城乡世界的美丽和丑陋特别敏感,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沉重的题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