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时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体系。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 近代时期:中国制造业起源于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当时的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食品等。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上海的纺织厂、天津的机械厂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也开始向重工业领域拓展,如钢铁、煤炭等。
3.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如钢铁、机械、电子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出口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4.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快速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5. 21世纪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制造业也开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体系。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与工具机发明为特征得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得结果就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得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得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得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得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得过细分工与制造系统得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得人与“工作”得以匹配.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得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得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得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得“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瞧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与柔性生产得方向。
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得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得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得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与管理技术得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得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得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得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就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得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得复苏1978年得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得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得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得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得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与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制造业发展史是一个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阶段出发,详细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1. 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革命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实现了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蒸汽机和纺织机械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
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流水线生产方法的提出,大规模生产时代正式到来。
福特公司的生产线模式成为标志性的例子。
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众消费商品化成为可能。
3. 高新技术的运用20世纪后期,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机器人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制造业的格局,降低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
4. 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引入,推动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成为制造业的新挑战。
5.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制造业将进一步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个性化定制和即时交付。
同时,智能物流、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制造业发展经历了工业革命初期、大规模生产时代、高新技术运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不断迭代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压力。
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对全球制造业发展史进行解读,探讨其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制造业的起源与发展制造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的手工制造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简单的工具和手艺进行物品的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经历了从手工制造到机械制造的转变。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变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是制造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工业革命引入了蒸汽机和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开始呈现集中化和规模化的趋势,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
第三部分:现代制造业的兴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现代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
在20世纪,制造业开始引入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生产工艺得到进一步改善。
此外,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也推动了分工与合作,促进了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第四部分:制造业的创新与转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制造业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
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应用于制造业,推动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五部分:制造业的挑战与未来尽管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新兴技术的崛起,制造业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未来,制造业将继续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结论:制造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从手工制造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快速演进。
其发展历史展示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壮丽画卷,也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制造业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制造业经历发展阶段
中国制造业经历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体系之一,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将从起步阶段、成长期和创新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挑战。
一、起步阶段中国制造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处于落后状态,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设备简陋,且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
然而,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
二、成长期20世纪后半叶,中国制造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
引进外资、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强大竞争力。
在这个阶段,中国以加工制造为主,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进行业务投资,并借助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产业链。
中国制造业产值显著增长,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然而,这个阶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依赖低端制造和外部需求的模式使得中国制造业相对脆弱,对外部经济波动敏感。
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中国加大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并积极推动科技与制造业的融合。
政府加大对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推动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
通过引进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大规模推广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创新和智能制造的道路上,中国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制造业发展史进行解读,剖析其变迁以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制造业的萌芽与发展人类早期的制造业主要是简单的手工制作,如制作器皿、武器、工具等。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制造业逐渐成型,但生产水平仍然相对低下。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制造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机械化生产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工业化的推进也促进了分工和协作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方式不断完善。
二、大规模生产与科技革新20世纪初期,大规模生产成为主导,工厂和流水线生产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形态。
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引入革命了汽车制造业,使得汽车的生产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使得汽车逐渐普及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制造业的进步,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使得制造过程更加高效、精确。
机器人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减少了人力成本。
此外,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的应用也为制造业的创新打开了新的大门。
三、制造业的国际化与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制造业也迎来了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许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外移,寻求成本低廉的地方进行生产。
这使得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地带。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制造业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钢铁等正逐渐淘汰,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逐渐兴起。
制造业不再只是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更多地涉及到设计、研发、服务等领域,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四、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挑战,制造业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在转型升级中找到新的机遇。
首先,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迎接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挑战。
制造业发展史
制造业发展史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工业经济的基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制造业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史。
本文将从古代手工业到现代高科技制造业,概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手工业时期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后,逐渐出现了手工业。
在这个时期,制造业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生产工具和产品的制作都依赖于人们的手工操作。
这个时期的制造业主要包括农具、陶器、纺织品等。
制造过程繁琐且效率低下,主要依靠手工技艺传承和经验积累。
二、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工厂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此时,制造业开始向大规模生产转变,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涵盖了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
三、现代工业时期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进入了现代工业时期。
在这个时期,制造业经历了以电气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系统大量应用,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现代工业时期的制造业已经涵盖了众多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等。
制造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将会继续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制造业将更加注重研发创新,加强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科技等领域的融合,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制造业还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史。
中国制造的发展史
中国制造的发展史中国制造的发展史一、古代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铜器制造就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而到了唐朝时期,陶瓷和纺织品的生产也已经显得非常发达。
铁器也在唐代之后逐渐兴起,并推动了当时的贸易和交流。
二、近代工业时期中国的近代工业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
这个运动是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宗旨的,向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机械设备和技术。
在民国时期,工业化进程得到了更多的推进,并迅速发展了许多工业部门。
但是,由于战争和政治不稳定,工业化的进程又一度受到了影响。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中国的电子、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也在不断壮大。
国际品牌的中国工厂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一部分。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进中国制造的发展进程,并将其打造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导者之一。
该计划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等方面来实现。
这个计划内的一些关键技术,例如无线通信技术、新一代IT技术和高性能材料等,在未来都将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基础。
五、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将转向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绿色化的方向转变。
高端化是中国制造的另一个未来趋势。
这需要中国制造企业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技术升级和创新,不断推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
六、总结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但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卓越的贡献和经验。
在中国制造商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革,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进行讲述,展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
1949年-1978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制造业开始迈向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面临着老旧设备、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
然而,政府投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200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引进外资,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工制造业,以出口贸易为主。
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0年-201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的十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和出口贸易量大幅增加。
中国制造业的重点从加工制造转向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中国制造业开始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些中国制造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品牌。
2010年-至今:这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制造业正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向提升质量和科技含量。
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业正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际贸易摩擦,通过技术和创新提升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中国制造业寻找解决的办法。
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 早期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
早期的制造业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生产,例如石器制造、陶器制作和纺织品生产等。
这些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蒸汽机的发明和机械化生产的引入对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制造业开始从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
3.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电力的引入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使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兴起,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
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4.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制造业能够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智能制造。
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5.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生物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
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也对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国公司和供应链的建立使得制造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为制造业的合作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6. 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制造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中国制造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早发展的国家之一。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史的一些主要里程碑和关键时期。
1. 古代制造业的发展(约公元前221年-19世纪初):- 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铁器和青铜器的生产成为当时的主要工业。
-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加强了冶铁、制陶、制纸以及织造等领域的发展。
丝绸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改善。
- 唐宋时期(7世纪-13世纪):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和知识的传播,提升了文化素质,也使得书籍和文学作品更广泛地传播。
2.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衰落期(1900年-1949年):- 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中国制造业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衰落。
大量的手工业生产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7年-1945年):由于日本占领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国制造业几乎停滞不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制造业复兴(1949年至今):- 毛泽东时期(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重振制造业。
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在此期间,重工业和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大力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而闻名于世。
- 21世纪以来:中国持续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支持。
中国制造业逐渐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和创新驱动型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古代的繁荣到近代的衰落,再到现代的复兴的过程。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但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技术创新等问题。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制造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工艺制造,但是现代工业制造始于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印刷、纺织、煤矿、石油和钢铁等重工业逐渐引进中国。
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中国制造业开始逐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
但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
19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国有企业,包括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和化工等。
到197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的工厂和企业建立起来。
1980年代,中国开始采取改革开放政策,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商投资、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
这些外资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出口额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进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推进,中国的制造业也
在不断变革和升级。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经济落后,中国的制造业基础极为薄弱。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1992年)
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的制造业主要以国营企业为主导,市场化程度较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涌入中国制造业。
这一阶段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主要特点,使中国制造业开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1992年-2000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制
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并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此时,中国的制造业主要以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规模效应为优势。
第四阶段:新常态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制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的必要性,开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品质。
中国制造业逐渐由低端制造转向中高端制造,提高了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步开放引进外资,再到快速崛起的过程。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蔡恩泽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复苏、崛起、亢奋到冷静,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包袱。
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期,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在珠江东岸,有一个小城镇叫东莞,3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侨乡。
沧海桑田,30多年里,这里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缩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机,从沉寂到喧闹,再从喧闹归于平静,蕞尔之地的东莞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 发展历程1.1复苏时代(1978-1987)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为第二个10年的崛起作了铺垫。
7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已迅速走上发展道路。
而此时,中国内地虽说模仿苏联,依靠计划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但生产力还很低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还要凭票供应。
8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开始复苏,电子产品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小天鹅,试图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洗衣厂对抗。
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取得了50%以上惊人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绝对的业内龙头。
燕舞收录机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词在大江南北口口相传,电视广告又带来惊人的销量和利润。
到了1984年,联想从一间小平房开始起步。
(机械论文.fwsir.)它是一代科技知识分子从计划体制内的研究走向市场应用的代表性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科技界的观念。
联想也是中关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为日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古代制造业
• 五、 计时工具
• 为了使农业劳动有规律, 把一年分为 365 天, 昼夜 12 等分。 早期是用日晷计时, 用它 计时比较准确, 但缺点是阴天和夜晚不能 使用。 还可以用沙漏计时, 沙漏即 使 晚 上 也 能 工 作, 但计时却 不准确。
• 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曾制造大更钟, 依靠悬锤的重力驱动, 并 增 添 了 精 确 的 报 更 机 构, 加工精致, 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更钟 的机械结构独特, 除具有一般钟表的走时、 报时、 报刻系统外, 又增加了发更、 打更系统及定更、 调更装置, 能够按一年之中二 十四节气夜间 的长短调整并确定更的起讫和间隔时间。 明清两朝中 国钟表工匠创制了不少新奇的钟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古代制造业
• 中国的青铜兵器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 中国的人工冶铁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战国之后, 冶铁技术不
断进步, 促进了铁兵 器的发展。东汉以后, 青铜兵器终由钢铁兵器 取代。 • 据文献记载, 10 世纪时, 火药已用于火攻。 宋朝以后, 火器迅 速发展, 先后出现了燃 烧、 爆炸、 射击火器, 这表明了火药制造 技术的不断改进 和 提 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古代制造业
• 六、 交通运输工具
• 上古时代的运输, 全 靠 手 提、 头 顶、 肩 扛、 背 负、 橇 引 完 成。 后 来, 又 以 马、 牛 来 驮 运, 随着农业、 畜牧业和手工业
生产的发展, 产品不断增多, 交换也开始发生, 产生了对运 输工
具的要求, 逐步创造出滚木、 轮和轴, 最后出现了车这种陆地运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古代制造业
• 二、 机械的发明与使用
中国制造发展史历程
中国制造发展史历程一、中国制造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水平低下。
在这个时期,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国营企业为主,国家对于工业化的支持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如钢铁、煤炭、机械等。
同时,由于长期封闭的国家政策,中国制造业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难以与国际接轨。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以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
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逐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三、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自身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开始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
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如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
2. 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逐渐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制造业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注重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 品牌建设:中国制造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一些中国制造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华为、小米、海尔等。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制造业的发展历程1. 制造业的起源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制造活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器制作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探索和应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逐渐发展出了更复杂的制造技术。
2. 工业革命与现代制造业工业革命是制造业发展的里程碑,它从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以机器化生产为基础,使用蒸汽动力和流水线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一时期的制造业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纺织机械、轧钢机和蒸汽机等。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由传统的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为现代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制造业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3.1 大规模生产与自动化20世纪初期,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模式之一。
大规模生产基于流水线生产方法,使得产品的生产速度和数量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制造过程更高效和精确。
3.2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技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
智能制造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将制造过程与信息流程紧密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
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发展要求制造业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制造注重利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 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未来,制造业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4.1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将会继续深化和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变革。
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息共享,提高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智能化。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战争的
要求,许多新工艺技术和新产品出现了,例如制造火药、制造木船、建造
木桥、冶炼铁路、开发青金石矿山等等。
其实,这些技术和产品对中国的
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到汉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快,新的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发
展和完善,公元前510年,楚霸张锡发明了卷簧式钥匙,并成功制作出钢
制机器;公元1世纪,汉族刘宋发明了卷簧式房门锁,在冶金技术上创造
了新的局面;公元6世纪,隋朝发明了淘沙机,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洗衣机;公元7世纪,唐代发明了纸的印刷术,相比古代的硬木文字就显得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右宗在唐代著名的宣公行,也发明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火枪、火药等火器。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的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开始出现新的
技术。
(完整版)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 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 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
从70 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 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回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探讨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制造业开始迈出发展的第一步。
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发展。
特别是1980年代,中国制造业逐渐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开始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迅速发展阶段(1990年-2010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并开始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为支撑,迅速成为全球工厂,并推动了国内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 转型升级阶段(2010年-至今)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全球制造业环境的变化,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
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变。
通过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和提质增效,中国制造业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4. 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我国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首先,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水平。
其次,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
最后,制造业的发展还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了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经历了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转型升级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下,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
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
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
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
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
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
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
管理特点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崛起,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
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
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第二阶段:90年代初-20世纪末,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
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
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第三阶段:20世纪初—现在,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在这十年,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企业。
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 in 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
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飞速增长,跨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设,铁路一次又一次地大提速,航空载客量和货运量增长神速,而中国的电信,尤其是无线通信的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地,建筑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
农民工向潮水一般,涌向沿海地区,支撑了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2003年后,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
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国家对军工行业的投入增大,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
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著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进行迅速整合。
资本市场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三、国内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相比于国外的制造业,国内绝大部分的中小制造企业的设备已处于2.0、3.0,甚至个别已计划进入4.0阶段,但管理尚没有突破2.0时代的标准化要求,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弱,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不足,与政府宏观引导的智能化发展脱节,亟待提升。
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所面临的困境是以下几点:(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
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
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
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
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供应链管理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
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
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
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
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差,成本计算结果不准确。
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企业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
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
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
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
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四、总结通过对国内及国外制造业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智能化制造在我国的发展还未趋于成熟,与世界领先发展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此,我国应当充分重视制造智能化制造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对相应发展措施的资金、政策扶持,并积极倡导企业自身的智能化建设。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网络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
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
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
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
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
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
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