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了解我国古代扩展国际影响和开展外交往来的历史。

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和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3.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友好、包容的外交态度。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古代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掌握扩展国际影响和开展外交往来的历史。

2. 教学难点了解外交文化和外交礼仪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

三、教学过程及教师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2)讲解巩固学生对友好外交关系的概念和培育方法的认识。

介绍我国古代外交的历史和文化。

(3)实践选择外交史上的典型事件、人物或器物,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并形成报告或展示。

通过模拟外交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外交礼仪和跨文化交流。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强调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重要性。

(5)扩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材料和活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探究外交文化。

2. 教师注意事项(1)课前充分准备,准确掌握本课内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与课堂相关的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4)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并表扬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方式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古代培育友好外交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了解我国古代扩展国际影响和开展外交往来的历史。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2.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报告、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展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合作、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识。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

专题复习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
专题二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拉点串线1】民族关系
时期
概况
原始社会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 春秋战国 ”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
夏认同观念
——王之涣《凉州词》
(1)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1分)为加强对该地的经营, 西汉朝廷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西域。(1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2分)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 323 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 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于 是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并分析 这次改革的意义。(4分)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通汉婚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分)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2.(11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如今重筑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2分)
价值:提高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构建广泛的朋友圈, 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国家互利共赢。(2分,言之有理即可)
东汉 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专题强化练习】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古代的外交交往》教案古代的外交交往导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的外交交往,从外交的定义、目的、手段以及代表性事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外交的定义和目的外交,指的是国家之间通过谈判、协商、派遣使者等方式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古代的外交交往旨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繁荣。

外交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也是国家间交流的纽带。

二、古代外交的手段和代表性事件1. 使节交换古代的外交交往中,国家通过派遣使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节是国家派遣的特使,他们的任务是代表本国与他国进行谈判、交涉,传递国家的意愿和政策。

代表性事件包括《禹贡》和《郑国使者之贡舞》等。

2. 婚姻联姻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婚姻联姻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关系,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目的。

代表性事件包括秦嬴政与越王勾践的联姻等。

3. 贡赋交流贡赋交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贡和赋税的方式来交流和平衡彼此的利益。

代表性事件包括周朝的贡使制度和秦始皇时期的南巡北征等。

4. 条约缔结古代的外交交往中,通过签订条约来确立国家间权益和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条约可以规范双方的行为准则,增强国家间的互信和稳定。

代表性事件包括《巴黎和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等。

三、古代外交的影响古代的外交交往对于国家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的外交手段和思想,对于后世的外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次,外交交往推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发展繁荣。

同时,外交交往还对国家间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古代的外交交往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在国家间的交往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外交的特点和意义,为今后的外交事务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

历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要点1、两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东汉: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3)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体现了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4)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唐玄宗时,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被誉为“天平之甍”。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传教士东来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

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古代两次民族融合高潮比较(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西汉: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

北魏:鲜卑族采取汉姓,穿汉服,学说汉话。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交流+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交流+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明朝 朝贡体制和朝
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 贡贸易体系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探究三:材料 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
时期 汉唐时期
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 胡荽(自西域汉唐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满蒙联姻
边疆稳定;多元一体 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以北制南;因俗而治。
平定准噶 尔叛乱
探究二:(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 明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 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城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 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 勾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项,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 民,“戌以充之和迁去开墨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成守、徒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 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 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时空坐标
一、冲突与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任务一:根据教材,结合时空坐标梳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概况(方
式及表现)。
朝代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册封会盟 和亲联姻 战争 阶段特征
秦 典客、典属国 南抚夷越设三郡等
北击匈奴
汉 大鸿胪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乌桓校尉,屯戍政策

教学设计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设计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

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2.难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影响【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唐朝《礼宾图》壁画,右图是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情形。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对!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那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有何内容与特点?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窦宪胜北匈奴。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2024年)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2024年)

复习课: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教学理念: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P4)“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P5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具有强化思维,连结不同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小标题: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名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梁启超: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三、学情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2和3都有相关内容,“中国”这一概念能很好的统摄这些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化。

四、学术分析本课参考书目:1.葛兆光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

2.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

3.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6.韦兵:《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通过对这些学术著作的阅读,我很快的找到了本课的大概念——中国。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整理]-人教版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整理]-人教版 最新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知识结构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

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中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即使在分裂中也蕴含着大一统的各种因子,最终国家还会走向更高级的统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有重要促进作用,民族融合背后是“不同经济形态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中逐渐达到民族交融。

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带动了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从微观层面提高历史解释水平,提升宏观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了解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在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史实的过程中,讲述了民族融合与封建化的互动关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课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古代外交,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了解很多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对祖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升华和规律探究,避免与必修知识的简单重复。

人教版初中l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l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4.2.3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2.能力提升: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3.思维培养:学生将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4.情感态度:学生将通过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学习,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流的具体案例。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表达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思维方式: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可能影响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督促机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可以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问题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思维方式单一的学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解释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1.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的基本概念
-民族和睦:唐朝、金朝、元朝、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
2.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平等对待各民族
-鼓励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3.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往来
4.学生能够表达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现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类型: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 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复杂性。

2. 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这一主题。

2.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0 分钟)
讲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等。

3.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0 分钟)
介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等。

4. 小组讨论(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5. 总结(5 分钟)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
1. 历史教材
2. 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古代中国一贯坚持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朝鲜、日本、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与欧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提高考生归纳、综合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尤其是汉、唐、宋、元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二、知识梳理:1、基本知识概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

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明清时期,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中国爱国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进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是,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

②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④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原创]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原创] 最新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复习指要]1.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

正确认识各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

2.正确认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争冲突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暂时的,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3.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民族融合的概况,使学生明确民族融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现象,是进步的。

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族融合的规律。

4.掌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民族构成的演变过程,正确认识政治、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5.准确掌握并分析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闭关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分析]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1.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

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融。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2)秦汉时期: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

“汉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时期。

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

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

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

元朝建立以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

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清兵入关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史料实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练习:编制一份包括10道选择题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论述题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如汉朝和亲政策、唐朝羁縻制度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论述文,分析所选主题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论证能力。
5.视频观看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纪录片,要求学生在课后观看,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避免过度负担学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2.作业形式多样化,涵盖不同类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在本章节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内容上,学生可能存在以下特点与需求:
1.知识层面:学生对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认识较为零散,缺乏系框架。
(二)教学设想

高二历史(人教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高二历史(人教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本教案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展开,重点讲述秦汉、隋唐、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情况。秦汉时期,中国开辟了陆海两通道,积极与外国交往,如东汉册封倭国,标志着对外关系的初步建立。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更为活跃,陆海交往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元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有新发展,如元朝陆海道路畅通,促进了与各国的联系;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同时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两国和平共处奠定基础。教案还提及“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的观念,强调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教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朝贡体系解体的因素,并联系现实,探讨“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重要作用。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朝贡体系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讲了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第一个子目是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二个子目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第三个子目是“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第四个子目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前三个子目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自秦汉至元明清依次排列,第四个子目以专题形式简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有了基本认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升华和规律探究,避免与必修知识的简单重复。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了解朝贡体系是如何兴起发展并走向衰亡,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

2.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坐标和地图,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的历程,观察不同时期对外交往地图形势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史料实证: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客观分析朝贡贸易体制。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和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探究明清政府维持朝贡体系的根源,认识到朝贡体制走向衰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家国情怀:了解丝绸之路精神并弘扬丝路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万国来朝图》视频导入,《万国来朝图》描绘的清乾隆皇帝时期,万国来朝使团穿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贡品云集在指定区域,等候皇帝的接见,充分展示了天朝大国,万国来朝的盛世气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精品课件 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精品课件 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日本向唐朝派 交
遣唐使
近 20 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
流 随船而来,人数少者近百人,多者有 650 余人,将唐朝文化带到
日本
4.宋朝的对外关系 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 由 广州 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 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的对外关系 (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 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了著名的《马 可·波罗行纪》。
开展贸易
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
边疆 管理
官员由各族 酋长 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 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1.了解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民族 关系发展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华民族的 形成与发展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家国情怀 3.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对外交往对中国和 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知识概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历史地位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民族分布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

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3)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

(4)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个民族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广西藏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
最早成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晚的是西藏自治区。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三、古代的外交关系
1、两汉时期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唐朝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经过激烈战斗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7、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体内容在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专题中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8、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9、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专题感悟: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

认识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只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不能用侵略的说法。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树立尊重异族文明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和豁达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