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实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仅仅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即使受到种种防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表达,介绍褒禅山的相关情况;第二段表达,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
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
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
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这是早年王安石在浙江任地方官时写下的一首《登飞来峰》,我们先把这首诗一起来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全诗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大致写了什么意思。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予“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
(学生在初中学过此诗,能否很容易回答)师:王安石登飞来峰有感而作诗,游褒禅山而写游记。
那么在游记中他又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他的游褒禅山记。
二.教学目标学生齐读教学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朗读课文。
1.文章哪几段是“记游”?哪几段是“议论”?2.文章中那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屏幕显示问题)生: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
那么,能不能判断出来哪几个段落是记游,哪几个段落是议论呢。
生:文章1.2段记游,3.4段是议论。
师:于是余有叹焉。
并解释“于是”的意思。
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生:“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叹,感慨的意思。
师:好,那既然如此,“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或者说指代上文的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的1、2段。
三.再读课文,游山经过师:那我们齐声朗读文章的1。
2两自然段。
看一下作者记游的经过。
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一段写了褒禅山的哪些情况呢?生: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了“花”“华”音谬的情况。
并且详写了倒下的石碑。
师:在这几样景物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的是哪一处?生:路旁倒下的石碑。
让学生翻译“舍”“名”等重点实词,并巩固判断句的句式。
师:接下来,迅速浏览课文第2段,并回答问题。
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生: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师:划出作者游览前洞的句子和作者游览后洞的句子。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上课
• •
1、理解本文因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朗读并赏析文章,领悟文章深邃
的哲理。
初读课文,感悟思考:
初中我们学习了经典篇目《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它们作为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 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即以叙述为主, 抒发情感为辅。仔细阅读《游褒禅山记》,比较本文和前 面三篇游记的不同。 (提示:可结合每一段的段落大意考虑作答)。
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王安石创作《游褒禅山记》的时间离我们虽已将近 一个世纪,但今天学习它,仍有其现实意义。请同 学们选取几句感受最深的话,并结合自身实际,谈 一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先自己写,然后小组交流, 每组推选出较深刻的一篇,朗读交 流。时间5分钟。展示精彩的小组 加10分。
我感受最深的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们每 个人都想获得骄人的成绩,优秀的成果,而这 些的取得,需要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所以有 些人往往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成功的都是那 些有坚定信仰和志气的人,他们不但确立了坚 定的志向,且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学习中 我们也一定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惟有这样, 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解释红体字。 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2、夫夷以近 连词,表并列关系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 词,自己 4、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语气,难道 二、翻译句子。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 受那游玩的乐趣。 2、后世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 的事情,哪里能够说的完呢?
游褒禅山记 —第二课时
王安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研习第一、二语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2、合作探讨一、二两段,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掌握词类活用、判断句的特点,熟练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学习内容】一、设计导入语,展示导入语:二、研习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二)分析总结句式特点(《阳光课堂》P45):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思考归纳:文中还有那些判断句?(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三、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加线的词句1.有泉侧出2.有穴窈然3.问其深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8.9.(二)理解第二段之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的层次:2.第二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研习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于是予有叹2.往往有得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4.夷以近…险以远5.古人之观于天地6.非常之观7.常在于险远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为可讥11.其孰能讥之乎(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1.不随以止也2.此余之所得也(三)积累古今异义词(《阳光课堂》P45):(四)文段分析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用文中语句回答。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什么结论?5.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6.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7.“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政治家的“别样情怀”教学目的;通过对文言文本的学习及对相关资料的了解,走进作者,深入探讨文章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教学时数:共三课时(以下为第二课时)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理解了字词文句,了解了文章内容。
我想听一听同学们朗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全文)(朗读中有个别同学仍然将“长乐王回深父”中“父”字读为“fù”,老师正音,强调通假用法)师:字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们考查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情况。
?(投影)?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得极夫游之乐?往往有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沛公不胜杯杓?余观夫巴陵胜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无物以相之?险以远,则至者少?由山以上五六里(分两页请两位同学先后解释粗体字的意义和用法,情况比较好)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思想出现在——生(众):第三段师:那么让我们一起重读第三段,再次领会作者的观点。
(朗读课文第三段)师:作者从探险本身谈开去。
一般人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却认为要探险就要去“险以远”之地,那里才有“奇伟瑰怪”之景。
而要到达胜景之处,必须——生(众):必须要“志”“力”“物”三个条件。
师:王安石对这三者的看法如何?生(黄):“志”“力”“物”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志”,没有它就没有志向和意志。
是肯定不能成功的。
但同时“力”和“物”也不可以缺少。
师:嗯,“志”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力”是成功的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的帮助也不可少,如果“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
(打出投影)?“立志”?“蓄力”——至?“借物”师:这是王安石的观点,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志”“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样吗?请大家讨论发言。
示范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不会读的字音 不理解的词语
读不懂的句子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 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深远幽暗 的样子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那些 代洞 走到尽头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 连词, 表修饰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懈怠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大概 将要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分之一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达到的人 体力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责怪 照明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代自己 极尽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 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精简教案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精简教案《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精简教案【课文说明】此文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是散文中的一枝奇葩。
它的主旨不在于象传统的散文那样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
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我们喜欢吃的汉堡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不管这个汉堡包用什么方式去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它吃完,填饱肚子。
同时也应该吃好,回味他的独特韵味。
同样我们在学习上,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回味它的独特韵味,希望今天这堂课结束后,我们的同学还沉静在余味中,并能三月不知肉味。
二、回顾1、昨天我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从中体味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在这篇游记中,记游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在记游基础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这跟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对大家的灵魂有那么一点触动,那么我想即使王安石已入土为安,但他还在充分发挥他的余热。
三、研读课文1、齐读第二自然段:⑴互动探究字词,共同解读疑难字词句:问其深,侧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拥火以入不出,火且尽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用19字就将前洞的相关情况一笔带过,作者在这边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洞后的所见所感。
这一段中的对比也呼之欲出:① 前洞平旷与后洞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⑶进洞时那种好奇以及进洞后所见的欣喜转化为出洞的内疚与后悔。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2课时 教案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 20 周日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第三课时)课堂实录授课人:宁夏育才中学高一语文组王传玲一.导入:前两节课我们随王安石一起大体领略了褒禅山的优美,知道了褒禅山的三大景点:一寺二洞,即褒禅寺和前洞后洞。
上节课我们还布置了作业题,要求大家以华山洞为参照物,画出虚拟示意图。
那么,今天,我就请咱们班绘画水平比较好的牛佳伟同学上黑板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的任务:1.用课文原句找出方位的证明2.背诵第3,4两个自然段『牛佳伟绘画大约四分钟,在黑板靠右侧;教师中间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二.析图推结论:1.分析褒禅寺和前洞师:好,牛佳伟同学已经给我们画完了,他的绘画水平的确不错,咱们重点看示意图是否正确。
师:既然是以华山洞为参照物,那么我们就先看华山洞。
但是图上没有华山洞,而是写的前洞后洞,那华山洞在哪儿?生齐答:华山洞就是前洞。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华山洞,可以用课文原文,丁玉——丁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师:好,你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丁玉: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是华山的阳面命名它的。
师:翻译的比较好,注意了判断句的翻译方法,丁玉请坐。
这个句子还有一个此类活用的词,把它找出来,并说明活用情况。
生齐答:“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教师板书“名”:名词—动词』师:这个句子还说明了华山洞即前洞的方位,咱们看牛佳伟画的对不对?『教师指图』生:对生:不对师:后面同学,前洞到底在华山的哪个方向,为什么?生1:在华山南面,因为“阳”是山的南面的意思,所以牛佳伟把前洞的位置画错了,画成了在山的东边了。
师:非常好!请坐!后面同学,请你说说褒禅寺的位置,并判断牛佳伟同学的画对不对。
生2:“距其院东五里”,应该是在洞的西面五里,牛佳伟画的正确。
师:这个句子里有没有词类活用?生:有,是“东”,翻译为“向东”,名词作状语。
师:好,你先请坐。
咱们一起分析这个“东”是不是名词作状语。
『板书“距其院东五里”』师:大家看,如果“东”作状语,那么它修饰的应该是句子的什么成分,或者是什么词性的词?生:谓语,应该是动词,(有些人醒悟了)师:那么这里的“东”后面的“五里”?生:(恍然大悟)噢,是数量词,不是动词,不是名词作状语!师:非常好!文言文中,方位名词经常作状语,所以有些时候容易误解,大家一定要学会自己分辨,根据词性和搭配。
游褒禅山记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与在初中学过用《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不同的是,它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笔墨进行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
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想通过本文,向我们说一个什么道理。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导学案》上的字音校对一下。
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开火车,哪一组愿意展示一下?(有不少学生举手)好,请xxx这一组来读,其他同学不要着急,下面还有机会。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字音下面的同学好像有异议:“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生:应该是: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师生齐读课文)师:下面我们继续看《导学案》的读对句读部分,这上面的三个句子怎么断句?有同学读一下吗?(有学生举手)好,请xxx来读一下。
生:读师:有同学有异议吗?好,xxx你说说,哪一句有异议?生:我觉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断句不对,应该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师:其他同学怎么看?对,在这里的断处应在“其”后面,(看PPT)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下。
师:下面是真正考验我们预习效果的时刻了,我们继续开火车来核对学案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部分,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踊跃。
好不少同学举手,我们请xxx这一组回答,大家听好。
(生依次回答)师:在词类活用中发现有错误吗?好,你来说。
生:“至于幽暗昏惑”中的“幽暗昏惑”应该解释为“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师:好,还有吗?没有的话我们看一下古今异义里有没有不对的地方?没有?应该没有,这里的“非常”和“学者”我们都学过的,不应该错。
特殊句式呢?也没有?好,看来大家课前是认真预习的。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张莉老师《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说明:下面是张莉老师的一个科研兴课的课例,获得2008年度市“科研兴课”示范课评比一等奖,供大家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张莉,1982年出生。
2005年7月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至今任教于焦作市第一中学。
在校期间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现教高三。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体现这三个维度,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说追求,进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
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
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
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
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
师:说了什么理呢?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
师:大家认为呢?(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
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3)第4、5段
一词多义:
“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Βιβλιοθήκη 以物喜,不以己悲”(《某某楼记》)。
“胜”:①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某某楼记》)。④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相”:①帮助、辅佐,读 xiàng。“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 xià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1)第1、2段
一词多义:
“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③士兵,“疲敝之卒”。
“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
“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2《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张正耀(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昨天的课上,同学们交流了预习情况,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进行了梳理,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也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有的同学还就一些重点字词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明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非常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名篇。
师:我们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作小声讨论。
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人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深思慎取,明理笃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
深思慎取,明理笃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陈清华陈清华,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教师1应邀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中学执教高中语文思维教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由丰顺中学语文组科老师指定J代表广州市到400余公里外的县城一中上一堂课文被指定、学情全不知、老师很期待的文言文阅读思维教学展示课是有着一定挑战性的。
慎思之后,我确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3.理,不;4.深思慎,理笃行。
科学确目标以保证教学“有谱”,除了“有谱”,一堂示范课还必须“有趣”,让学享语文之。
慎思之后,我学情、语言学思维,了,力求语文课堂有、有情。
“有得”,是课堂的维,评价教学效果的是学生的学。
慎思之后,我堂课应学E“语言积累”“”和“明理”三个层面上“有”。
思维,我了“之得”“荆公之得”和“少年之得”三个层次,由文而人,由,由人到,,学生的思维展以渐入佳境。
一文的教学不到的纳概括,慎思之后,我以“五个一”结文:一的游,一个省的教(思),一切而深刻的哲理,一颗孤独而勇敢的心灵,一位政治家兼善天下的理想和事不避的情怀。
管只是一送课,作为一名心怀热爱的语文老师,结课时,也送上发乎本心的期盼之言。
【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一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一赏析3.理一不志4.思慎取一明理笃行【课堂实录】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哪一课?:《游褒禅山记》。
师:老师特别想请大家注意,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游记。
师:王安石是哪里人呀?生:江西临川人。
师:褒禅山哪里啊?安徽含山。
师:安徽含山。
老师家在安徽,也去过褒禅山,今天咱们学校给了我课文,自己突然感觉到广东、安徽、江西被一篇游记给连了一起。
大家堂课咱们干哪几件事啊?短暂沉默)师:你们大声说,我都听得到,放松,放松。
学稀疏小声地回答)了解作者。
师:了解作者?没问题,肯定的,我们之前不都是这样做的吗?生:背景。
师:是不是想到了知人论世?生:字音。
师:你们说,我都听着呢。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师:传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练丹之术浮丘公说:要炼金丹,就一定要到天下第一的奇山去我看遍天下名山,只有黟山(黄山原名“黟山”)符合条件,是神仙经常光顾的地方,山高林茂,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很高兴,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到山灵水秀的黟山,烧炭炼丹,黄帝吞下七粒后,身轻体爽,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所以黄山的来源,是根据皇帝的名字而来的生点头师:黄山是由人名命名的,褒禅山是根据谁命名的?生:唐浮图慧褒师:浮图是什么意思?生稀疏回答师: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两个浮图写法不一样,但是意思都相同,都是指佛塔所以这里的浮图是和尚的意思(生记)师:黄帝去黄山炼丹,唐长老慧褒来华山做什么舍,(解释),这是个状语后置生记录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翻译强调“名”)生记录师:这里的名是名作动,命名,相同翻译的,第一段哪一句也是?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师:翻译师: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不知道那是假赤壁,黄州的赤壁,真名叫赤鼻矶,但是当地人鼻方读作bi(第四声),所以就误传为赤壁,褒禅山也是一样,原名叫什么?师:叫“花山”,哪里看到的哦,一块石碑上写的找到相关文字师: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山”之“华”者,盖音谬也(翻译)师:古代,如果想知道一个山洞有多深,一般都会往里面投石头,然后根据声音估计洞有多深这天,有一个人在山上闲逛,发现有个山洞,他就开始琢磨这洞有多深,恰巧他身边有块巨石,于是他就找来一根木棍利用杠杆原理把石头弄进去碰!!碰!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头牛发疯地飞奔过来,并一下子跳进了山洞!这人就坐在洞边苦思不得其解不一会儿,一农夫过来问:“小伙子,看没看到我的牛?”“看见了,但牛自己跳山洞里啦!”“怎么可能呢?俺将俺的牛栓在一块大石头上啊!”生笑师:牛被砸成肉饼了故事里的山洞是垂直的,褒禅山的山洞是水平的,所以要想知道洞有多深,丢石头进去是不行了,只能靠两条腿跑我们先来看看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翻译)板书“甚众”师:洞口人很多,大概都在洞口写“某某某到此一游”和“办证”前洞门口人很多,哪里人比较少?生:后洞师:读读相关文字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师:(翻译)师:原来进入山洞后,在墙上贴小广告的人少了,而且是越深入贴的越少,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师:第一个:“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翻译)里面太寒冷,当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进了还有什么原因?生回答(略)师:“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翻译)师:不过进去越困难的原因,最直接的应该是什么?生:“不出,火且尽”师:(如果)不出去,火将烧尽这确实是一个离开洞的比较充足理由,不过我希望聪明的各位能在这段找找相关的细节,来证明这句话“火要燃尽”更可能是一句借口,请各位找找师:首先,进洞的是四个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以表示修饰(生记录),而说那句:“不出,火且尽”的人是谁?“有怠而欲出者”(翻译),所以据老师看来,这个火把未必且尽,不然王安石是不会在说这句话的人前面加个“有怠而欲出”的至少这句话说明提出退出的人主要是因为“懈怠”而不是真的火把快烧尽第二,后面还有一句话“遂与之俱出”于是和他一起出去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人,而不是三个人一起认为火把快燃尽,理由在哪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出去以后,有人就要责怪那个想出去的人,这个人当然不是王安石,从“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另外三个人应该都是受了那个懈怠者的影响,产生了恐惧心理,才不敢继续深入洞穴而跑出来的,出洞后才后悔和火把要燃尽无关第三,王安石自己认为火把还可以继续支撑很久,证据在哪里:“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体力足够,火把还可以照明,万事俱备,却都砸在了那个“懈怠者”身上了师: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粒老鼠屎是谁呢?老师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就是倒数第二段中的“庐陵人萧玉”王安石特意把他写在第一个,是因为他对他实在印象比较深刻!都是你的错,害的我没玩成褒禅山生笑板书前洞口——甚众后洞内——记之者少后洞深处——又加少师:小广告的数量是和入洞的深浅成反比的所以王安石得出结论,什么地方游客就会比较多?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师:(翻译,此处略)公园和游乐场,去的人就比较多,因为比较容易靠近和游玩嘛,与之相反的呢?生:“险以远,则至者少”师:(翻译,此处略)师:毛主席有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世间最美的景不在于一马平川,而在于崎岖坎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翻译)师:在王安石看来,要欣赏到美景,要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杂说不一,统一后:力、志、物师:(板书)力——志——物师:下面作者就讲了“力、志、物”的辩证关系,请各位先读一读师:如果光有力,没意志力,会怎么样: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就不能到达,三国时,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看见泥土里有片黄金,管宁抡起锄头继续刨地,好像就行刨着瓦石一样,华歆赶忙捡起来而藏起来了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俩豪华的车子过门而去,管宁丝毫没有收到影响,华歆把课本一丢,屁颠屁颠就出去看热闹了管宁于是割席分坐,说:“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想管宁不和华歆做好朋友,多半是因为觉得华歆这个人没什么意志力,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各位记住了,以后在学习上要专注,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不然人家不仅要剪你的席子,还不跟你做好朋友师:继续,如果光有意志力,没有力怎么办呢?“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翻译)典型代表是霍金有个聪明的头脑却说不出话站不起来,还有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让他不张嘴也能说话,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待遇的所以你要想成功,还要有个好身体同学们都反感学校里组织的课间跑或者课间操(你学校是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还是不如坐在教室里趴着睡觉比较好,殊不知,睡觉一时爽,醒来住病房多运动下,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对自己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师:不过有了力和有了志,好像还不行,各位同学都有考上名牌大学的美好梦想,也都有不错的身体,可是为什么你们父母还要把你们送到咱们学校来呢?因为要有好的引导者引导你学习,我们看看原文怎么说的:“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翻译)师:那个引导者就像火把一样照亮你前行的路所以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今天才发现,原来这个比喻的构思来自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哦!以后你就可以说,老师啊就像山洞里的火把,照亮我们探索前行的路也能收到和蜡烛一样的效果生笑师:一个人,又有坚定的意志,又有强壮的身体,还有一个非常棒的中的老师教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了就算不成功,也不会有任何的遗憾,因为你已经付出过了,问心无愧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心得:“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翻译)师:读书也像过山洞一样,没有毅力、力量和辅助是不行的过山洞要有毅力深入下去,做学问也是一样《礼记·中庸》中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抄写并背诵),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还要仔细去询问,谨慎地思考,认真辨别真伪,坚持不懈地去践行就像王安石在最后总结的一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因为人们看个大概,所以看到个“花”的大概,就误认为是华山,然后以讹传讹,实在是不够专注,不深入思考带来的后果啊!师:看见胡子就是老子,这也是不加以深入思索的后果师:全文作者从看到的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入手,借助游褒禅山洞之行,告诉各位要想获得成功而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志”,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所欠缺的希望各位能在把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的同时树别忘了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好好听老师的话,最后老师讲一个和意志力有关的故事师:古代有个叫乐羊子的人,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否则将一事无成下课!。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刘小慧(课前5分钟辩论):主持人生1: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但也有人倾向于“人间何处无风景”。
请小组讨论两分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热烈讨论中)主持人生1: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观点。
生2:我认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不错,人间尽是美景,但更多的也是人烟之迹,处处美景被过多的人迹踏碎;险峰是人迹罕至之处,那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一尘不染的美、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干净的美,远非近处唾手可得之景可比。
(掌声)生3:我认为“人间何处无风景”。
好的风景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在险峰呢?脚边小溪潺潺流过,四处野花静静绽放,头顶彩蝶翩翩飞舞,这些难道不是绝美的风景吗?那些一心想去追求险峰之美的人,或许为的并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一种对自己历尽长途跋涉后终有所获的心理安慰而已。
(掌声)生4:杜甫在《望岳》中曾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里我也想说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无限风光在险峰。
险峰上那尖利冰凉的山石能砥荡我们沸腾的热血,那阔大瑰丽的日出能照透凡尘的阴霾,那峭壁上倒挂的奇松在诠释坚韧不拔的守望;最重要的,这些独一无二的风景是为我专享的。
(掌声)生5: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人们往往会喜欢去追求一些很难得到的东西,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你忽视了或者说漠视了沿途很多令人感动的美景,人间何处无风景,只是看你肯不肯、会不会用心去发现去珍惜!(掌声)主持人生1(总结):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赞同“无限风光在险峰”,因为奋力攀登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风景;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我更喜欢“人间何处无风景”,因为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感知生命本身的魅力与悸动,而不仅仅是登顶险峰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掌声)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
主张“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学喜欢挑战,追求卓越,不甘平淡,志存高远;主张“人间何处无风景”的同学看重当下,懂得珍惜,善于在平凡中用心感受人生真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授课人:宁夏育才中学高一语文组王传玲
一.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随王安石一起大体领略了褒禅山的优美,知道了褒禅山的三大景点:一寺二洞,即褒禅寺和前洞后洞。
上节课我们还布置了作业题,要求大家以华山洞为参照物,画出虚拟示意图。
那么,今天,我就请咱们班绘画水平比较好的牛佳伟同学上黑板给大家展示一下——
其他同学的任务:1.用课文原句找出方位的证明
2.背诵第3,4两个自然段
『牛佳伟绘画大约四分钟,在黑板靠右侧;教师中间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
二.析图推结论:
1.分析褒禅寺和前洞
师:好,牛佳伟同学已经给我们画完了,他的绘画水平的确不错,咱们重点看示意图是否正确。
师:既然是以华山洞为参照物,那么我们就先看华山洞。
但是图上没有华山洞,而是写的前洞后洞,那华山洞在哪儿?
生齐答:华山洞就是前洞。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华山洞,可以用课文原文,丁玉——
丁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师:好,你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丁玉:所说的华山洞,就是因为它是华山的阳面命名它的。
师:翻译的比较好,注意了判断句的翻译方法,丁玉请坐。
这个句子还有一个此类活用的词,把它找出来,并说明活用情况。
生齐答:“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教师板书“名”:名词—动词』
师:这个句子还说明了华山洞即前洞的方位,咱们看牛佳伟画的对不对?『教师指图』生:对
生:不对
师:后面同学,前洞到底在华山的哪个方向,为什么?
生1:在华山南面,因为“阳”是山的南面的意思,所以牛佳伟把前洞的位置画错了,画成了在山的东边了。
师:非常好!请坐!后面同学,请你说说褒禅寺的位置,并判断牛佳伟同学的画对不对。
生2:“距其院东五里”,应该是在洞的西面五里,牛佳伟画的正确。
师:这个句子里有没有词类活用?
生:有,是“东”,翻译为“向东”,名词作状语。
师:好,你先请坐。
咱们一起分析这个“东”是不是名词作状语。
『板书“距其院东五里”』师:大家看,如果“东”作状语,那么它修饰的应该是句子的什么成分,或者是什么词性的词?
生:谓语,应该是动词,(有些人醒悟了)
师:那么这里的“东”后面的“五里”?
生:(恍然大悟)噢,是数量词,不是动词,不是名词作状语!
师:非常好!文言文中,方位名词经常作状语,所以有些时候容易误解,大家一定要学会自己分辨,根据词性和搭配。
师:根据牛佳伟的画和课文原文,我们已经弄清了褒禅寺和前洞的方位了,下面我们再看作者记游的重点——
2.分析后洞
师:再看牛佳伟画的后洞,它的方位正确吗?后面同学请用原文回答。
生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就是后洞。
师:那后洞是在山的那个方向?
生3:也是南面,距离前洞五六里,他画的正确。
师:好,你请坐。
从这幅画我们也可以看出,前后洞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
3.对比前后洞,得出结论
师:后面同学,请你给大家比较一下前后洞,提示:从环境和游者方面,可以用第三自然段的句子回答。
生4: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以远”,游者少。
『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找的很准确!请坐。
从图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二洞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
因为又平又近,所以游人多;因为险要遥远,所以游人少。
但是,就是这很少的人,要想看到“非常之观”,也必须有很多条件。
有哪些条件?请用课文原文回答,找同学起来把这几句背诵一下,马珍--
马珍:“有志矣……而不……随以止也,故非有志者……”
师:同桌起来接着背诵
生6:老师,我也背的不熟
师:你们都坐下。
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把这几句背诵下来。
『生自由背诵,师走道间转,了解学生背诵情况。
』
师:好,时间到。
我们现在一起背诵一下,“有志矣,--”开始!
『生背诵,师巡视,有多半学生能背诵下来了。
』
师:现在咱们再看这些条件,后面同学,请简单概况。
生7:要有“志”,还要有“力”,还要有“外物”辅助。
『师边听边板书』
师:概况的很准确而且简洁,请坐。
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才能“至矣”,如果不“至”,那么,哪些情况会后悔,哪些情况不后悔?请后面同学回答。
生8:如果有“力”而不“至”,“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如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就不会后悔,别人也不会嘲笑。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三个条件,“志”是最重要的。
请坐!
师:简单地说,由前后洞的比较,我们也有了心得体会,就是尽志无悔。
『教师板书』
4.分析仆碑,再得结论
师:看完了一寺二洞,我们再看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仆碑”,作者又从这个倒下的石碑上看到了什么?后面同学回答。
生9:他看到残存的文字,知道了华山的本名是“花山”,从而得出了结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师边听边板书』
师: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从仆碑得出“学者……深思慎取”的结论,好,请坐。
三.鉴赏主旨句
师:作者游褒禅山得出两个结论,哪句是本文的主旨句?
生齐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
师:为什么不是“学者……深思慎取”?张娟请回答。
提示:从课文的详略想。
张娟:因为后一句是作者只是从仆碑看出的,文章大部分是写后洞和关于后洞的议论,仆碑是略写,所以从写作重点上看,也应该是前一句是主旨句。
师:好!主旨句跟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相呼应,是哪一句?请同桌回答。
生10: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师:是的,“我”后悔的原因重点在于“随之”,也就是上面三个条件中的哪个条件没达到?
生:“志”!
师:好。
四.课堂随笔练习
师:王安石认为要想看到“非常之观”,需要三个条件,最重要的是要“尽志”。
那么,你怎么认为?联系生活和学习,说说你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
现在给大家四分钟时间,快写!
『学生思考写随笔四分钟,教师在下面转,了解学生写作情况。
』
师: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写完了?给大家念念。
好,张文文---
张文文:『他的随笔出色之处在于,他联想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新颖!(面向全体学生)张文文同学想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和“志,力,物”的关系相类似,最重要的是“人和”,“尽志”,非常好!其他同学写完了没有?『几名学生举手,但是下课铃声响了。
』
五.布置作业
师:有好多同学都写的差不多了,时间关系,咱们就不念了,大家写完之后,誊抄在作业本上,要“深思慎取”,要“尽志”!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主版副版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生绘画』
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志,力,物
尽志无悔『个别字音字义』
仆碑学者……深思慎取
记叙议论
课后反思:
1.课堂节奏把握不准确,前半部分用时较多,导致教学设计的“总结虚词‘其’的
用法”环节没来得及在课堂展现;
2.对学生的提问以指名为主,虽然覆盖面较大,但是没有顾及到有些想要自由表达
观点的学生,而提问到的又有的不会;
3.有的问题设计仍有“一呼百应”现象,显示了教师设计问题不够科学;
4.优点:课堂有“赞美声”,“惊讶声”和“笑声”。
李老师:
这是我昨天的课堂实录,基本上按照课上步骤写的(有些地方是课堂即兴,不能用文字详写),热切期望得到您的指导!感谢李老师的听课指导和真诚鼓励,谢谢您!
王传玲 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