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剖析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理论力学》教学大纲引言:《理论力学》是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
本文将探讨《理论力学》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对学生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力学定律的推导与应用;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两个部分。
在教学大纲中,应将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同时,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的方式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条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课程英文译名: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参考学时:72学时参考学分:4.0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由基础理论课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力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知道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了解力学的发展概况。
(二)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知道静力学的研究对象,知道平衡、刚体、力、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的概念;2. 理解静力学公理;3. 了解自由体和非自由体,约束和约束的基本类型;4. 掌握约束反力的画法,并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正确地画出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知道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平衡的几何条件;2.会分析力在轴上的投影,力沿坐标轴的分解;3.理解合力投影定理,力对点之矩,力偶和力偶矩,平面力偶的性质;4.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四)平面任意力系1.了解刚体上力线的平移,平面任意力系向其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2.理解合力矩定理;3.会分析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4.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计算主矢与主矩,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物体和简单物系的平衡问题。
掌握求简单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五)空间力系1.了解力对轴的矩,力对点的矩矢及其矢积表示式,力对轴的矩与对该轴上任意一点的矩之间的关系,力对轴之矩的解析表达式,力对点之矩矢及其矢积表示,力偶矩矢,空间力偶的性质;2.会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3.知道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和平衡条件,会求解简单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5003 学分:3 总学时:51 实验学时:8 大纲编制主笔人:董国华大纲审核人:韦林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C1)《理论力学实验》是与《理论力学》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
《理论力学实验》是工程力学等专业的学科内基础课程(C1)。
本课程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理论力学》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知识,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力学实验的基本内容,学会实验实际操作。
本课程营造规范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理念和工作作风。
二、课程面向专业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三、实验基本要求通过本实验,要求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理论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部分)中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和机械振动原理及其实验的基本技能。
2.熟悉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用途、特点和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论探讨,巩固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
4.通过整个实验过程,尤其是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实验或上机基本内容1.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实验演示(静力学13个、运动学10个、动力学9个)。
2.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开放实验(有30多个理论力学创新应用实验模型或装置可供学生操作和体验);3.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实验内容:(1)求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频率;(2)区分自激振动现象与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区别;(3)用具有质量-弹簧系统的台秤和振动干扰源试验强迫振动现象。
4.转动惯量实验内容:(1)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与三线摆实测周期计算转动惯量公式,并确定线长对测量误差的影响;(2)用等效方法求非均质(铝/铜/钢/记忆合金)发动机摇臂的转动惯量。
5.动力减振实验内容:(1)熟悉测试仪器设备的操作并用一个竖立的悬臂梁振动模型装置模拟一栋高层建筑的地震状态(调整激振频率,模拟结构物的风振);(2)根据模型的外形结构、尺寸、质量分布及振动频率参数,设计一组或一个合理的单自由度减振系统;(3)加工制作一组或一个单自由度减振系统,并将之安装于模型上;(4)进行加装了单自由度减振系统后的振动模型装置模拟实验至达到消振或减振效果;(5)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1)》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理论力学是一门关于刚体静力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科学,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几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刚体静力学中的力系简化及平衡、平面桁架、重心和摩擦等;运动学中点的运动合成及刚体的平面运动;动力学中的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2.设计思路:本课程知识面广、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重点学习刚体的受力分析方法、运动分析方法及动力学研究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是后续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刚体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能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工程中实际问题。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大模块。
(1)刚体静力学使学生重点掌握本门课中所用的静力学公理、平面系里中力矩和力偶(矩)的定义、性质及计算方法、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分析方法,了解空间力系中力矩、力偶、力系的简化及平衡的分析方法,并会用静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平面桁架进行力的分析及求解,会计算物体系统的重心,会分析考虑摩擦情况下的物体系统平衡。
通过静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常见结构的力学分析及设计问题。
(2)刚体运动学使学生掌握点的运动学描述的三种方法及其关系、刚体的平行移动及定轴转动、定轴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及加速度的解法,了解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方法、速度及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方法。
通过运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能使用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常见机构的的运动分析问题,并能进行相关的运动设计。
(3)刚体动力学使学生理解牛顿三大定律及质点运动微分方程,重点掌握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理解并会应用大朗贝尔原理及虚位移原理求解相关问题。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系统的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普通物理力学,矢量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继理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是本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牛顿力学中应特别注重矢量运算,在分析力学部分则应注意建立基本概念,变分运算,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从这部分可学到后继理论物理课所必要的概念和方法。
(一)质点力学1.质点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这部分的主要数学内容是矢量数学,应使学生尽快熟悉矢量运算,特别是矢量函数对时间微商的概念。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注意。
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学生在普通物理力学中已接触过,因此概念部分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这部分内容应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与系统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的重点是:速度、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分量表示,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算,势能的物理意义及其与作用力的关系,运动定理与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
3.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力学中所阐述的基本物理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应用基本规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
(二)质点组力学1.质点组力学是质点力学的内容向多质点体系的推广,所以与前一部分有密切联系,同时从广义上讲,力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质点组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普遍意义,它也是刚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质点组内的质点数目众多,加之内力一般都是未知的,因此决定每一个质点的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码:0540254 学时:72 实验实践学时:0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理论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内容由静力学、动力学和分析力学三部分组成。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系统力学模型(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静力学引论、力系的等效与简化、力系的平衡、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引论、点的一般运动刚体的简单运动、点的复合运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定点转动与刚体一般运动简介、动力学引论、质点在惯性与非惯性参考系中的动力学、质点系动量定理、质点动量矩定理、质点系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分析力学基本概念等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达到下列要求:1. 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 能对简单物体(质点、质点系、刚体、刚体系)进行受力分析,运动分析以及建立平衡方程与动力学方程,对于简单的方程能够求解。
3. 基本具备从力学现象和实际工程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包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与结业标准1、学时分配2、本课程结业标准为:课程考核总成绩为60分。
四、教学内容要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引论【教学内容要点】静力学模型概述;工程常见约束与约束力;受力分析初步;结论与讨论。
【教学要求】(1)理解静力学模型;(2)理解约束与约束力;(3)掌握工程问题中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力系的等效与简化【教学内容要点】力矩概念的扩展和延伸;等效力系定理;力偶及其性质;力系的简化;结论与讨论。
《理论力学 (1)》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220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1Mechanics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学物理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课程教学内容:0.绪论(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3)理论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静力学部分1.静力学基础(1)静力学公理:合力法则、二力平衡、加减平衡力系、作用与反作用、刚化原理(2)常见约束类型与约束力(3)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力学模型2.平面力系(1)平面汇交力系:投影、合成与平衡(2)平面力偶系:力对点之矩及力系的合成、等效和平衡(3)平面任意力系:力线平移及力系的简化与平衡(4)物体系统的静定和静不定问题3.空间力系(1)空间汇交力系:投影、合力与平衡(2)空间力偶系: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3)空间任意力系:向任一点的简化、力系的平衡(4)平行力系与物体重心4.摩擦(1)滑动摩擦(静滑动摩擦、动滑动摩擦)定律(2)摩擦系数、摩擦角与自锁(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4)滚动摩擦定律(-)运动学部分5.点的运动学(1)矢量法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2)直角坐标法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3)自然法(弧坐标)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切向和法向)加速度6.刚体的基本运动(1)刚体的平行移动(2)刚体的定轴转动:运动方程、角速度、角加速度(3)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4)矢量表示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5)定轴轮系的传动比7.点的合成运动(1)运动的分解:绝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为相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与牵连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和(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绝对速度为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的矢量和(3)点的加速度合成:牵连运动为平行移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8.刚体的平面运动(1)刚体的平面运动分解:随基点的平行移动与绕基点的定轴转动(2)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求解:基点法、瞬心法(3)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求解:基点法(三)动力学部分9.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1)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矢量形式、直角坐标形式、自然坐标形式10.动量定理(1)动量和冲量(2)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3)质心运动定理与质心运动守恒定律11.动量矩定理(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2)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定律(3)转动惯量的计算与平行轴定理(4)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5)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6)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12.动能定理(1)常见力作功:重力的功、弹性力的功、转动体上力的功、合力的功(2)动能:平移刚体、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3)动能定理(4)功率方程与机械效率(5)常见势能(重力场、弹性力场、万有引力场中的势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的重点、难点:(-)静力学部分1.静力学基础重点:静力学公理难点:研究对象(分离体)和受力图2.平面力系重点:平面任意力系,力系的简化难点: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3.空间力系重点:力对点之矩和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之间的关系难点:力对点之矩和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之间的关系,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4.摩擦重点:考虑摩擦时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的分析难点:自锁现象,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的分析(-)运动学部分5.点的运动学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难点:自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自然轴系上的投影6.刚体的基本运动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难点:自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自然轴系上的投影7.点的合成运动重点:运动的分解,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难点:牵连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动坐标系的选择8.刚体的平面运动重点: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难点:加速度分析(≡)动力学部分9.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重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难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初始条件的分析和积分法10.动量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难点: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11.动量矩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平面运动的微分方程难点:平面运动的微分方程12.动能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大纲《理论力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理论力学(英文):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编号:20231021课程学分:2.5课程总学时:40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理论力学是材料专业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平面问题的受力分析、点的运动与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基本方法、动力静法、动力学普遍定理等。
本课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分析、抽象并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科学技术准备条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一、能将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讲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并能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及运用平衡条件求解静力学问题。
二、能列出点的运动方程,计算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掌握缸体平动、定轴转动的特征,并能熟练的计算刚体的角速度及刚体各点的速度;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清晰的概念,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三、对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和特征系参数学如动量、动能、惯性力主矢等有清晰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之;能正确选择并综合应用各个动力学普遍定理与求解工程中简单的理论力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上是以讲学为主,并辅以适量的习题课。
考虑到课时有限,习题课只在重点和较难的章节里安排;习题课的内容是以归纳总结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分析综合性典型习题为主。
2、独立解题是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必要实践,并在课内外应安排适量的联系。
课外习题的数量考虑在50题左右。
3、本大纲的学时分配仅就大体而言,其中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时分配比例大致是4:2.5:3.5,具体教学时可能会有所变动。
第一部分静力学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受力图(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本课程教授范围内的力学模型,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进行受力分析,并能正确的画出受力图。
《理论力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1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
1测定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
2自激振动的观察
3非均匀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测定
4渐加、突加、冲击、振动荷载的观察比较
5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测定
6非均质不规则物体转动惯量测定
基本力学实验
2
本
科
生
2
理论力学组合实验台
必修
2
理论力学原理演示实验
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原理演示
基本力学实验
2
本科生
3.适用专业: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5.配套教材:理论力学
实验指导书:工程力学实验
6.考核形式: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课堂问答
7.主要仪器设备: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理论力学演示实验设备等
实验
项目
与
内容
提要
序号
实验
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类型
实验时数
实验者类别
每组人数
主要仪器
及配套数
必修/选修
年月日
系审核意见
力学(系)(签名)
年月日
学院、实验中心审核意见
(签名)(公章)
年月日
《理论力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实验
课程
编号
01805170
实验名称
(中文)理论力学
(英文) Theoretical Mechanics
实验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总学时:50-80总学分:5-8实验学时:6实验学分:0.3
2.实验性质、目的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5~10
理论力学演示实验设备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附件一《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理论力学是高等学校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它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研究宏观物体做机械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系统、更严密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的理论物理素养。
2.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
并能初步分析一些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作为21世纪科学人才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3.认识物理学与数学的密切关系,能比较灵活地运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了解经典力学的新发展和现代力学的研究前沿。
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本课程总学时数为54学时左右,其中讲课为42学时左右,习题课为10学时,机动2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有“*”的内容可以选讲或不讲。
每章列出的参考时数见下表。
2.考核方式:采用笔试。
期末考试占总分的60%;期中考试占百分之20%-30%,平时成绩占10%-20%。
二. 学时分配表[注]1.本大纲参照1983年国家教育部编的大纲和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编的教学大纲,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实际教学情况制订。
2.自02级本科师范物理学专业开始采用本大纲。
以后各年级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再作增删、修改。
三.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和现代力学的新进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3+1)一.运动的描述方法⑴参照系与坐标系,运动学方程与规迹⑵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二.速度、加速度在各种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⑴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⑵速度、加速度在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⑶速度、加速度在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⑷速度、加速度在柱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⑸*速度、加速度在球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说明:⑴质点运动学的描述,应在普物力学的基础上加深、提高、阐明基本思想,使其系统化,并注意避免过多的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理论力学实验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 Experiment是否独立设课:否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类别: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项目数:4必做实验项目数:4 选做实验项目数:0开放实验项目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机电工程学院课程总学时:54 实验学时:4课程总学分:3.5 实验学分: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理论力学》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
《理论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理论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理论力学》是机械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经典力学的普遍规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振动分析》、《分析力学》等打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本实验课程包含以下四个实验,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撰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
实验一、实验法求物体重量及重心(认识实验)实验二、动滑动摩擦因子的测量实验三、三线摆法求圆盘和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四、等效法求不规则物体转动惯量(认识实验)四、教学安排及方式理论力学实验6人一组,实验课定时开放,每次实验一般安排3小时,每个学生要求完成4个实验。
其中实验一和实验四为认识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体会或对此实验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法。
实验二和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五、考核方式本实验课程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每人独立完成,至少在放假前15天将报告交上来;每人4次自做实验,缺少1次,实验成绩记为0分,本课程成绩为0分。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方案本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材。
实验一 实验法求物体重量及重心(认识实验)在工程中遇到的有些物体,形状过于复杂,且各个部分是不同材料制成的,计算重心的位置是很复杂的工作,切精度也不容易保证。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可是身边的称的量程不小于物体的质量,这时候该怎么办?下面我们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重量和重心的位置。
一、实验目的1、本实验是自主实验,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运用已学知识测定工程中实际零部件的质心;3、掌握称重法测物体重心(质心)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ZME-1型多功能实验台,电子称,待测物体,积木,卷尺三、实验原理及步骤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体积庞大的物体以及由许多构件组成的机械,常用此法确定其重心的位置。
例如,连杆本身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纵向对称面,其重心必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即连杆的中心线AB 上,如图1-1所示。
图1-1其重心在x 轴上的位置可用下法确定:先确定连杆的重量W ,再根据平衡定理确定中心位置。
由于磅秤的量程小于物体的重量W ,无法直接称量,可采用如下方法称量:1.将其一端支于固定支点A ,另一端支于磅秤上。
注意使AB 处于水平位置,读出磅秤上读数F NB ,并量出两支点间的水平距离l ,则列平衡方程为00=⋅-=∑C N B Ax W l F M得 NB c F lx W=(1) 2.再将连杆A 端置于磅秤上,同理可得到NA c F lx W= (2)将式子(1)与(2)相加即得到NB NA F F W +=3.由式(1)或(2)可确定物体中心位置。
四、注意事项1、由实验原理可知,构件受支持力的两端距离l 不变,故在实验中构件称量时要求其两端对齐;2、实验所测构件需水平放置,可以用水准尺检验。
五、思考题1、分析本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并简述如何减小误差。
指出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我们可以从那些地方对本实验作进一步改进,可能下一届的实验就有您设计出来的东西。
2、本实验的物体有两个对称面,有一个对称面的物体如何测量重心?3、您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实验二 动滑动摩擦因子的测量摩擦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所涉及的相关因数也很多。
当然其中有些因数的影响因子很小,可以忽略。
而如接触面的粗糙度、湿度等影响就比较大。
动滑动摩擦因数,即动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比值,是表征两物体在单位正压力下相互间摩擦力大小的一个因数。
摩擦的定律是法国科学家库仑于1781年建立的。
它是一个近似定律,其简单的表示式子远远不能反映出摩擦的复杂性。
由于其机理复杂且具有上述诸多相关因数,动滑动摩擦因数只能是一个实验值,确切地说理论上是无法计算的,只有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获得一个近似的数值范围。
不同材料(或同种材料)之间的动滑动摩擦因数,由于它在数值上与静摩擦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能随便地用简单的静止的方法来获取动滑动摩擦因数,而必须在其作相对运动时,用准确的测量方法以获得比较精确的实验结果。
下面我们利用智能加速度测试仪来测试动滑动摩擦因数。
一、实验目的1、 本实验是自主实验,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 掌握摩擦因子测定的试验原理;3、 学会测量动、静滑动摩擦因子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其简介1、设备智能加速度测试仪,待测物体,量角器,可调节的斜面2、智能仪器简介根据摩擦因数求解原理,我们利用光电技术和单片机原理自行设计开发了一套动滑动摩擦因数智能测试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1所示。
图2-1 动滑动摩擦因数智能测试系统它由智能加速度测试仪C 、角度 可调的斜面滑板B 和带有恒距离挡光片的滑块A 组成。
在斜面滑板B 上安装有光电门电路装置1L 、2L 。
三、实验原理1、动滑动摩擦因数计算公式的推导假设质量为m 的物体沿斜面滑下,斜面的倾角为θ,如图2-2所示。
图2-2 质量为m 的物体从斜面滑下示意图又设物体经过第一门槛线1L 的速度为1v ,经过第二门槛线2L 的速度为2v ;以沿着斜面向下的方向为x 轴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方向为y 轴方向,其受力分析如图2-3所示。
则有 θcos mg F ;Y N ==∑0 (1)d N f F sin mg ma ;ma X -==∑θ (2)图2-3 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将式(1)代入式(2)得计算动滑动摩擦因数的第一种表达式θθcos g atg f d -= (3)从这第一种表达式可见,只要能测试得到平均加速度a ,就可以知道动滑动摩擦因数d f 。
2、测量原理当滑块A 从滑板B 的上端自由滑下时,光电测试仪C 会自动测定并存储运动滑块上的两条挡光片通过光电门1时的第一次挡光与第二次挡光的时间间隔1t ∆和通过光电门2时的第一次挡光与第二次挡光的时间间隔2t ∆,以及运动滑块从第一光电门到第二光电门所经历的时间间隔3t ∆ (以各光电门第一次被挡光的时刻计)。
根据两挡片之间的距离参数S ∆即可通过智能测试仪计算出滑块上两挡片通过第一个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11t /S v ∆∆=和通过第二个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22t /S v ∆∆=。
由于1t ∆和2t ∆均很小,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在该段时间内物体作匀加速运动,把1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1t /S ∆∆近似为21/t ∆时刻的瞬时速度1v ;把2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t /S ∆∆近似为22/t ∆时刻的瞬时速度2v 。
而且从1v 增加到2v 所需时间修正为)22(2134/t /t t t ∆+∆-∆=∆,因为根据加速度定义,在4t ∆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为412t v v a ∆-=(4) 根据测得的1t ∆,2t ∆,4t ∆和预先输入的挡光片间隔S ∆的值(S ∆=50mm ),经智能测试仪记录、运算并显示之,可自动得到1v , 2v 和a 等参数。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从式(3)导得另两种动滑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θθcos t g v v tg f d 412∆--= (5)θθcos t t t g t t S tg f d 21421)(∆∆∆∆-∆∆-= (6)以上式(3)、式(5)、式(6)均可用来计算动滑动摩擦因数。
不同的参数,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四、测试方法与步骤1、测试准备将待测试的两种面料分别固定于滑块A 和滑板B 上,并使其平整且不要拉得太紧;调节斜面的倾角,并使其保持一定的倾角θ以便保证滑块能以适当的加速度下滑;接通系统电源根据说明书设置测试仪使其处于待测状态。
2、 测试步骤(1)打开职能加速仪的电源开关,等待数字显示值稳定(5.0); (2)将试验选择设置为直线;(3)按下“工作”键,开始正式试验,让滑块从适当倾斜的斜面上滑下,职能加速仪即记下试验次数,纪录下滑块a 和b 边经过光电门I 的时间,按“显示选择”键显示1t ∆,显示的数值即为滑块a 和b 边经过光电门I 的时间1t ;再按“显示选择”键显示2t ∆,显示的数值为滑块a 和b 边经过光电门II 的时间2t ;再按“显示选择”键显示't ∆,显示的数值为从1L 到2L 所需要的时间3t ;依次纪录t ∆、)(11βv 、)(22βv 、)(β∂、)(β∂。
(4)再按“工作”键,可进行第二次试验,总共可进行10次,10次结束后若要继续试验,可按取消以前的数据,然后继续试验。
(5)重新换材料,按照以上四步测量,纪录试验数据 3、 测试并记录数据测试时,让滑块A 沿斜面导轨B 自由地下滑至左侧底部。
智能测试仪将自动记录过程参数并可显示出1t ∆、2t ∆、3t ∆、4t ∆、1v 、2v 和a 等参数。
表1 几种材料料间的动滑动摩擦因数测量数据记录及处理表五、思考题1、分析本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并简述如何减小误差。
2、本实验对θ有什么样的要求?3 讨论动滑动摩擦因数小的材料,其动滑动摩擦因数与静摩擦因数十分接近吗?动滑动摩擦因数大的材料,其动滑动摩擦因数与静摩擦因数的差距就较大吗?4、您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测量出动滑动摩擦因子?实验三 三线摆法求圆盘和物体的转动惯量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在转动中的惯性的物理量,是描述物体动力特性的重要物理量。
转动惯量越大,保持原有转动状态的惯性就越大,反之,保持原有转动状态的惯性就越小。
转动惯量跟刚体的质量分布,几何形状以及转轴的位置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求物体的转动惯量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机械工程、航天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转动惯量的求解问题都是广泛存在的。
对于形状简单规则、质量均匀的刚体,可以推出计算公式,而对于形状复杂、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求解是很容易的。
所以在工程实践中,不能停留在理论计算,更需要用测试方法。
为此,人们探究出很多测试方法,如落体法、复摆法、扭振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