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清朝统治者 实行了那些措施?
清•耕织图册页
首先,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
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
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 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 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
或通计十年, 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 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明清发达的手工业
粉彩镂空转心瓶
仿宋官窑兽耳 瓶
朝鲜青花云龙瓶
康熙天蓝釉菊瓣尊 青玉嵌花把皮鞘腰刀






绿




珐琅ຫໍສະໝຸດ 瓶棉 布凸花金鹿故事银钵
宴乾 河隆 清霁 尊青
金 彩 海
五彩大缸
黑漆描金山水大 笔筒
山雍 团正 花斗 天彩 球海 瓶水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从事农 业的人中以有一部分不务农了。有的去官绅家里做家 人,有的去官府做事,有的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有的到 处游荡。这种情况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 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 清•黄河筑堤图册页
其次,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 康
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建立 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
熙 像
扩大。
第三,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人亩”税制,使经济、
人口迅速发展。 第四,乾隆时代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
多,国家富庶起来。经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 亿.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 了20余倍。
清 朝 市 井 的 繁 荣 景 象
三、西方强烈挤压下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认识清朝前期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了解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清朝前期危机的原因;(3)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1)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文化科技: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清朝前期的危机(1)内部困境:腐败现象、农民起义、民族矛盾;(2)外部压力:西方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如何使学生理解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清朝前期的盛世景象;(2)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为何会出现盛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4. 案例分析:(1)展示清朝前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2)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清朝前期盛世与危机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1、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明中期到清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人口、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手工业----瓷器、纺织业等传统手工业发展兴盛;商业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徽商、晋商),一些农村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白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①社会方面:人口流动性增强,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②经济方面:新型地主出现,一些手工工场实行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③思想方面: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升到第二;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4、清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鄙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5、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等;2).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3).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4).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

分析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和背景。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

第二章:清朝的盛世与危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让学生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清朝的盛世,包括康乾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清朝的危机,包括内忧外患的表现和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危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

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包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分析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日本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影响。

第四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危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

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

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后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侵略事件和后果。

第五章: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

分析近代前夜的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

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第一篇: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教案示例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

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1、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带了多少人去?(27800人)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

这说明朝是否强盛?(强盛)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

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

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课前导入: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进入新课:一、明清经济发展(板书)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板书、提问)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板书)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2、康乾盛世(板书)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板书:农业、对外贸易、商业),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

(板书)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板书)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通过观察反映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南都繁会卷》和《盛世滋生图》,培养通过插图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观察清代民间市井画”,学习通过教材插图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途。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掌握近代前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近代前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课程,引导学生对近代前夜的兴趣。

展示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近代前夜的了解和观点。

1.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近代前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第二章:盛世的表现2.1 教案目标: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分析盛世的原因和后果。

2.2 教学内容:介绍盛世的表现,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分析盛世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等。

探讨盛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如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等。

2.3 教学活动:展示盛世的表现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盛世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盛世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2.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章:危机的爆发3.1 教案目标: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分析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危机的爆发,如战争、经济危机等。

分析危机的原因,如社会矛盾的激化、国际关系紧张等。

探讨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动荡、生活水平的下降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危机的爆发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危机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危机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3.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第四章:应对危机的措施4.1 教案目标:了解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

4.2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危机的措施,如政策改革、国际关系调整等。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如领导力的发挥、民众的支持等。

探讨应对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生活水平的恢复等。

4.3 教学活动:展示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的图表或幻灯片。

07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07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习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理解盛世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

3.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树立求实、创新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学习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学习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学法提示讨论法、讲述法、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然而,明清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中国近代倍受侵略和奴役。

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1分)1.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2.明清时期商业佷发达,像、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3.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个。

4.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

5.明末,商人位置升到,雍正皇帝发现,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

6.“奇异的悲歌”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一:对外;二:对内坚持政策;三:鄙薄;四:思想领域;最后终于无力抵抗(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盛世与危机“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能知多少……康熙雍正乾隆1.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乾盛世呢?3.在康乾盛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表现何在?4.明清时期出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请列举其表现。

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把握这一趋向的?对中国有何影响?5.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给我们什么启示?(至少两点)四、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1.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2.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A.纺织品B.瓷器C.铁器D.茶叶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4.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_3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_3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②认识目标: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出示投影: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图》(局部)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说说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自学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99 “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明清经济发展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132—133“明清经济发展”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2)康乾盛世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有哪些表现?3.自学内容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133—134“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一目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明清时期,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向近代化方面转变的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4.自学内容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134—136“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一目的内容,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完成创造性练习P99—101(四)反思小结加速一探究“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记: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危机》教材分析北师大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认定目标】
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理解盛世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

【课前预习】请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拓展练习】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富强时期是指﹙﹚
A、明前期到清前期
B、明中期到清中期
C、明中期到清前期
D、明前期到清后期
2、历史上被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指的是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
A、康熙乾隆
B、康熙雍正乾隆
C、顺治康熙
D、康熙顺治乾隆
3、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属于﹙﹚
A、农耕文明
B、工业文明
C、商业文明
D、手工业文明
4、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
西方列强宰割的“离奇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C、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 2
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5、“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经常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
(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
答:
(2)记:在康乾盛世的富强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表现何在?
答:
(3)记: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什么教训?答:
2/ 2。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了解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方式,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教学难点:(1)如何评价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清朝前期历史地位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提问:“清朝前期是中国的盛世吗?它是否存在危机?”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述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讨论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4)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是否存在盛世与危机并存的现象?3. 课堂小结:(2)强调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概括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四、作业布置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清朝前期历史的深入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4. 案例分析:(1)以“康乾盛世”为例,分析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以“准噶尔叛乱”为例,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以“康熙帝与荷兰使者”为例,分析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清朝前期存在的盛世与危机现象;(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前夜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现象及其成因;(2)认识近代前夜我国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3)掌握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近代前夜我国盛世与危机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近代前夜的盛世现象(1)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原因;(3)掌握康乾盛世的成就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近代前夜的危机根源(1)分析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因;(2)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的内外困境;(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与近代前夜的终结(1)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的变革。

4.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5. 第五课时: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评价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盛世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具体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的表现;2. 期中学业成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4.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1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1 新人教版

课题: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时:1课时时间:5、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能力目标: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目标: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教学过程:一、启动课堂1、复习旧知:听写上节基础知识2、课堂导入出示投影: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图》(局部)说说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学习导航基本采用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必要教师点拨的方法。

简单介绍题目:“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第一目: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盛世局面是什么?2. 当时的社会经济是怎样的?(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一直到清朝前期,中国仍旧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处于“近代前夜的盛世之中”。

第二目:解释:“近代化”——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同传统的农耕文化有何不同?点拨: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升到第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
一、助学目标:1、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3、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助学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助学难点:理解“近代化”“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方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
四、助学时数:一课时
五、助学过程:
明清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然而在这盛世背后却潜伏着着严重的危机,什么样的危机呢?——导入新授
(一)自助、互助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交流学习成果,各小组自主
(二)自助展示
(预设问题)
1、明清时期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

2、清朝时期中国陷入什么样的危机?
3、从清帝国被列强宰割的悲歌中我们应得到什么教训?
(三)求助、补助
1、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
2、教师补助(预设)
(1)资本主义萌芽
(2)近代危机的教训
(四)概括总结:根据助学案,小结本课内容
(五)当堂练习,巩固消化——《互动课堂》
板书:
第24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盛世名称
明清经济发展表现
近代前夜的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
盛世与危机
清政府的内外政策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危机表现
结局。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3.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某某义的罪恶。

【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情况、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明朝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预习】,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4)对外贸易: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1)社会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4.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等;(2)封建者,固步自封,于世界潮流;(3)、、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虚拟历史场景:小品演示: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是一位初次来华的美洲商人。

(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组,分别就多媒体所显示的任务向美洲商人介绍此时中国的相关情况。

)多媒体投影:任务一:为这位美洲商人介绍一些以其家乡的食材烹制成的菜品。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展示由美洲引进的外来作物图片分别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甘薯、玉米等老师追问:这些作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这说明当时中国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在明朝时就引进了。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第一章:明清盛世的成就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1.1.2 分析明清盛世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1.1.3 认识明清盛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明清时期的政治成就: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1.2.2 明清时期的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2.3 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繁荣。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清盛世的成就。

1.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清盛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3.3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明清盛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近代前夜的危机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近代前夜中国面临的危机。

2.1.2 分析近代前夜危机的原因。

2.1.3 认识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近代前夜的政治危机:清朝的衰落、内忧外患。

2.2.2 近代前夜的经济危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困境。

2.2.3 近代前夜的文化危机:科举制度的衰败、科技的滞后。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2.3.3 利用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鸦片战争的爆发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1.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1.3 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革。

3.2 教学内容3.2.1 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

3.2.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贸易不平衡、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3.2.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

3.3 教学方法3.3.1 利用历史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世危机》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盛世危机》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22课盛世危机[课标内容]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导入新课一、康乾盛世二、闭关锁国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三、社会危机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明朝的永乐盛世”为主题,讲述永乐皇帝的相关故事,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明朝在永乐时期会出现盛世?”“盛世背后是否存在危机?”等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认识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近代前夜盛世与危机的历史背景。
2.知道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以及危机的出现,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清朝的鸦片战争等。
3.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等,以及他们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永乐盛世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让学生对当时的繁荣景象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详细讲解明朝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阐述当时的繁荣与成就。
2.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具体案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清朝鸦片战争等,让学生了解危机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
【认定目标】
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理解盛世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

【课前预习】请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拓展练习】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A、明前期到清前期
B、明中期到清中期
C、明中期到清前期
D、明前期到清后期
2、历史上被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指的是哪几位皇帝在位时期﹙﹚
A、康熙乾隆
B、康熙雍正乾隆
C、顺治康熙
D、康熙顺治乾隆
3、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属于﹙﹚
A、农耕文明
B、工业文明
C、商业文明
D、手工业文明
4、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实行闭关政策 C、清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清王朝实行文字狱
5、“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
(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
答:
(2)记:在康乾盛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表现何在?
答:
(3)记: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什么教训?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