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讲课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式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导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2.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导入活动:通过生活实例、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回顾: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新知识。
4. 练习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1. 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导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 故事导入: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知识回顾(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旧知识。
2.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新知识。
2. 讲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设计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注意事项:1. 导入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3. 知识讲解要清晰易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 练习巩固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5. 总结拓展要富有启发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数学导入新颖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导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如何在导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需要用到数学?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以下几种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1)问题导入: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游戏导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3)故事导入: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4)实验导入: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
2. 举例说明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的应用。
教师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进行教学。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种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并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
2. 课堂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一种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教学案例。
2. 搜集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颖的数学导入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初中数学导入环节模板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导入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 导入环节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导入环节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2. 如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入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开场白(1)教师与学生亲切问候,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生活实例导入(1)教师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打折、行程计算等。
(2)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3. 游戏导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如“猜数字”、“数独”等。
(2)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有趣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难题的解决等。
(2)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5. 图片导入(1)教师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几何图形、数学公式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图片与数学知识的关系。
6. 情境导入(1)教师创设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模拟生活场景、实验演示等。
(2)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堂导入总结1. 教师总结导入环节的设计思路,强调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环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堂学习1. 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教师点评学生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初中数学与艺术结合教案
初中数学与艺术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3. 几何图形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如剪纸、镶嵌画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几何图形。
2. 新课导入:介绍基本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多样性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的轮廓、家具的形状等,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几何图形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强调几何图形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如剪纸、镶嵌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2. 示例法:展示艺术作品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4. 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3. 艺术作品:评价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创作的艺术作品,注重创意和审美。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几何图形和艺术作品的相关图片。
2. 练习题:提供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练习题。
3. 艺术材料:如剪刀、彩纸等,供学生创作使用。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注重课后练习的布置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数学导入新颖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数学《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导入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2. 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形,一幅是中国的国徽,另一幅是香港的区旗。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形之间的联系。
2. 学生回答:两幅图形都是圆形,中间都有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周围有四颗小五角星。
3.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其实,这两个图形还有一个重要的联系,那就是它们都是相似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板书课题:相似多边形)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相似多边形有哪些性质呢?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总结:相似多边形有以下性质:(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3)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比的平方。
三、实例分析1.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2. 学生回答:正方形和矩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所以它们相似。
3.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4. 学生回答: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不一定成比例,对应角也不一定相等,所以它们不相似。
四、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12平方米,如果将其扩大为原来的2倍,那么扩大后的土地面积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各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4. 教师总结:通过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学生回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比的平方。
课堂导入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教学重点:1. 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难点:1. 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导入。
2. 如何将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导入语(1)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导入活动(1)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教师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
3. 导入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导入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讲授新课(1)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系统讲解新课内容。
(2)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1.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四、布置作业1. 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课堂导入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教师根据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入音乐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音乐教案年级学科:初中数学学科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音乐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与音乐的联系2. 音乐导入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音乐,如《茉莉花》。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3. 提问:音乐与数学有什么联系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与音乐的联系,如黄金分割、频率等。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数学导入音乐。
3. 讲解音乐中的数学元素,如节奏、旋律等。
4. 举例说明数学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如巴赫的音乐作品。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发放素材,让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
2. 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节奏、旋律等。
3.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数学与音乐的联系。
2.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数学与音乐的相关知识?3. 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数学与音乐联系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音乐创作能力,考查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数学与音乐的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讲课导入数学初中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如何将导入环节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相关数学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以亲切、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数学有什么样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运用数学知识的?4.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点评。
二、导入新课内容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或视频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你们知道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三、导入新课学习方法1. 教师讲解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
2. 教师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总结导入1. 教师对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所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 导入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3. 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4.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导入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设计初中数学教案
课堂导入设计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主要知识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2. 实际问题: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导入:提出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导入:创设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并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讲解: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3. 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答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教育活动教案初中数学
艺术教育活动教案初中数学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与艺术的关系2. 数学之美:对称、图案、几何画等3.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4. 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和他们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认为数学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呢?二、探究数学之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如圆、正方形、矩形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对称图形,分析其特点和美感。
3.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数学问题,如“如何用直线将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数学艺术创作任务。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3. 各组展示成果,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在数学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创作。
同时,教师应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初中数学导入技巧与艺术案例word资料4页
初中数学导入技巧与艺术案例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但能够吸引住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不断巩固原有知识.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比较实用的几种导入方法结合案例进行逐一说明与同行共同探讨.一、温故知新导入法案例:在教学“分式的乘方”时,我出示一组积的乘方,让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一些乘号改成除号或分数线(即分式的乘方),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分式的乘方.师:你们能借用积的乘方的方法去解决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有几个较活跃的学生立即就说:可以呀!那不就是把除法转换为乘法吗?他们俨然就是一名小老师.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都积极的尝试,成功地用学过的积的乘方知识解决了当天分式的乘方的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二、问题激趣导入法案例:在教学乘方这一节课之前,我先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90年代初,有一个小青年李某,凭着自己的经营头脑,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挖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于是他便向某公司的女青年陈某求婚.陈某说,你能帮我算出一笔账,我就嫁给你.问题是:你第一天付我一毛钱,第二天付我两毛钱,第三天付我四毛钱,以后每天付给我前一天的钱数的一倍,如此,你付满一个月,我就嫁给你.若你是这位青年李某的朋友,你能帮助你朋友娶到陈小姐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教材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三、创设情境导入法案例:在讲“有序实数对”时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把一张奖状奖励给我班的一名同学,这名同学的位置在第一行,大家猜一下这名同学是谁?生:开始交流、猜测,把目光集中在第一排的九名同学身上.生1:柳凯宁.生2:刘阳.生3:唐筱.生4:柳斯敏.师:具体是谁确定吗?可能会有几个人?生:不确定,可能有九个人.师:这名同学恰好又在第二行,同学们这回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了吗?生:讨论、交流.生1:柳凯宁.生2:刘阳.生3:可能是柳凯宁,也可能是刘阳.师:我要奖励的这名同学还不太好找!我再告诉大家一条信息:我说的第二行指的是从左到右的顺序.大家在看一下到底是哪位同学呀?生:刘阳.师:同学们这回找对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找人活动.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吗?生:思考.生1:要想准确地找到人,得给出这个人在哪行、哪列.比如老师刚才给出第一排、第二行.生2:那也没一下子就找到要找的刘阳呀?生1:对,还得知道排和列从哪个方向数起.师:回答得非常好.有了规定的顺序之后,一组数对就能定位置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序数对.四、“抛砖引玉”导入法两个人走在马路上擦肩而过,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怎样的联系,直到有一天,我和你们的师母成了夫妻,你们俩成了同学,而我们俩成了师生.数学上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二元一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事先谁也不知道二者有什么联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关系的神秘面纱吧!把一些事物联系在一起看似牵强附会,其实也许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知识本身不一定难,难就难在你对知识的认知上.五、故事情节导入法在数学问题上,往往可以引用许多古老的故事,以刺激学生的激情,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讲述一个兄弟分地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在弥留之际,要求两个儿子把自己如右图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和其中的一口老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各得一份,但老井只能在两人土地的界线上,可两个儿子怎么也想不到分割的方法,你们能帮他们一下吗?我相信,在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种使命感积极配合,学好本堂课的内容.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艺术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课题:《艺术与数学的奇妙融合——探索对称之美》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美术与数学融合课程,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对称概念,体验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教材内容涉及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以及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数学对称的奇妙,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对称类型。
2. 学会运用对称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艺术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中心对称等对称类型。
2. 学会运用对称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二)教学难点:1. 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何将数学对称原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对称原理。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中的对称美。
2. 提问:你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有没有注意到对称的元素?(二)新课讲授1. 介绍对称的概念,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2.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分析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艺术创作,要求运用对称原理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总结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讲课导入数学初中教案
讲课导入数学初中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
2. 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
3. 进行课堂练习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吗?可以举例说明。
二、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15分钟)1.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长边是13米,短边是5米,求斜边的长度。
”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2.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斜边的长度等于长边的平方加上短边的平方的开方。
即斜边长度=√(13²+5²)。
3. 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得出斜边长度为√(169+25)=√194。
4. 总结: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勾股定理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勾股定理的应用题,如求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周长等问题。
2. 解答疑问: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拓展(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吗?2. 举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篮球架的高度等。
3. 引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勾股定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勾股定理,挖掘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勾股定理、讲解应用、课堂练习和拓展,使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导入精彩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精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直角三角形模型;3. 数学书籍或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如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引导学生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数学家为什么会这么出名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贡献?3.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许多数学规律和定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勾股定理。
二、探究勾股定理(1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2. 引导学生回顾: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直角三角形模型进行测量和计算,验证勾股定理。
4. 汇报结果:每组汇报自己的测量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勾股定理的一般性结论。
三、证明勾股定理(2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股定理是如何被证明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
3. 展示课件或黑板,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几何拼接法、代数法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5. 汇报结果:每组汇报自己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四、应用勾股定理(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等。
3. 出示例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4.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讲解答案和思路。
五、总结(5分钟)1.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的背景、证明方法和应用,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数学导入新颖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新颖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勾股定理》,本节课是该章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证明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2.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表述及证明;2.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难点:1. 勾股定理的证明;2. 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导入设计:环节一:情境创设课前,教师准备一个故事课件,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发现勾股定理的。
故事中,毕达哥拉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他的邻居家的屋顶梯子、地面和墙面的长度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他深入研究后,发现了著名的勾股定理。
环节二: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出规律吗?请试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梯子、地面和墙面的长度,设梯子长度为a,地面长度为b,墙面长度为c,那么有a^2 + b^2 = c^2。
环节三:探索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实物、模型或画图的方式来验证这个规律。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无论梯子、地面和墙面的长度如何变化,只要满足a^2 + b^2 = c^2,就可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环节四:揭示勾股定理教师总结学生的探索成果,正式引入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即a^2 + b^2 = c^2。
环节五: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出,斜边长度为5cm。
环节六: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以上导入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艺术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艺术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创作简单的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和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数学美的意识。
- 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艺术与数学的联系,如比例、对称、黄金分割等。
-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
2. 教学难点:- 理解数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 创作具有数学美感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与数学的联系及数学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数学元素。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些具有数学美感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的黄金分割比例。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艺术作品中有哪些数学元素?(二)新授1. 讲解艺术与数学的联系,如比例、对称、黄金分割等。
2. 分析案例,如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的数学元素。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艺术作品,运用数学原理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艺术与数学的联系。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个具有数学美感的艺术作品。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和数学原理。
2. 彩笔、纸张、画板等绘画工具。
3. 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具有数学美感的音乐作品。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唱歌导入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通过唱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唱歌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唱歌相结合,让学生在唱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音乐播放设备3. 数学相关图片或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数鸭子》,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感受歌曲中的数学元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歌曲中听到了哪些数学元素?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曲中提到了“数鸭子”、“数小船”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新课导入1. 播放歌曲《七彩桥》,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数学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歌曲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曲中提到了“七彩桥”、“七座桥”等,这些都是与数学相关的概念。
三、课堂活动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
2. 各小组根据歌曲《数鸭子》和《七彩桥》中的数学元素,设计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唱歌活动。
3. 各小组展示活动,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2.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素养的提升。
板书设计:1. 数学与生活2. 数鸭子3. 七彩桥4. 课后作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艺术数学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艺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与艺术之间联系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2)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了解艺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2. 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学知识融入艺术创作中;2.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艺术创作工具等;2.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艺术与数学的资料,准备好艺术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展示一些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与数学之间的关系;2. 提问:在艺术创作中,数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讲解艺术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如对称、比例、黄金分割等;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运用数学知识的艺术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3.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数学元素。
三、实践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作;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1. 各小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2. 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2. 布置作业:课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2. 学生对艺术与数学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初中数学导入音乐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1. 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元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利用音乐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元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将音乐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教学课件3. 数学问题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放松心情。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元素,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音乐与数学有什么关系呢?”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音乐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导入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示数学问题1. 教师出示数学问题卡片,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元素来表示这个问题,如:用拍手表示5个苹果,用跺脚表示3个苹果,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拍手跺脚,计算总数。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问题,用音乐元素表示并计算答案。
2.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音乐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 强调数学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布置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将一个数学问题与音乐元素结合,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将数学问题与音乐元素巧妙结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培风中学丁勇你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你可以决定怎样出牌。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为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欲。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要使学生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有写什么方法呢?(1)用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导入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关于三视图教学的导入。
一开始屏幕上投影出庐山雄姿,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学过有关庐山的诗歌吗?学生: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多美的山,多美的诗啊!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学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今天的数学课与古诗中的“看”法有关,因为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
它体现了我们观察物体的一些方法,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视图这个导入设计巧妙地用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把学生带人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自然地从诗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
学生兴趣很高,新课的中心和重点已经不难突出了。
在这个导入中,教师首先呈现的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材料,这种材料比预定的学习任务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能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紧凑、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实物观察导入也是关于三视图教学的导入。
开始,老师告诉学生:同学们,我们先请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讲台前面的小桌子上放着热水瓶,杯子,乒乓球等,先用布盖好)(教师请三位学生分别站在桌子的前面、左面、右面的位置。
站好后,教师掀开盖布)教师问右面的学生: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热水瓶、乒乓球;师问左面的学生: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热水瓶、杯子;师问前面的学生: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热水瓶、杯子、乒乓球。
为什么三个同学说的都不一样,是不是哪个同学说错了?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把归纳到本课的内容——视图这个导入设计教师通过现场实物观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新课的引人就顺理成章了。
(3)游戏导入“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导入。
学“幸运52”,以数学小游戏“猜中即奖”开场,教师(拿着礼物):“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送给谁好呢?——由游戏来确定吧!规则是:谁猜中了礼物的价格,就送给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有的犹豫地观望,有的急于举手,学生1(投石问路):“4.5元”,教师“低了”,学生2(突发念头)“20元”,教师“高了”,学生3(心存期待)“10元”,教师“高了”,学生4(满怀希望)“6元”,教师“低了”,学生5(十分兴奋)“8元”,教师“还高了”,学生6(非常肯定)“7元”,教师“还高了点”,学生7(恍然大悟)“6.5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8(胜算在握)“6.6元”教师“低了”,学生9(迫不及待)“6.8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10(脱口而出)“6.9元”。
教师让第一排的同学验证标签,学生顿时鸦雀无声,等待报价。
教师(送出礼物):“让我们祝贺这位幸运的同学。
”然后把学生们从游戏中引领到数学中来:“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大于标价,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小于标价,只有一位同学猜的等于标价,可见,生活中有相等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关系!在数学中相等关系用等号表示,那么不等关系又该这样刻画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学习的内容——不等式。
由游戏引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从游戏中提取出数学知识,从而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游戏不仅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及“二分法”的数学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相等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关系”这一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同时感受到研究不等式的意义,从而自然、贴切地引人了课题。
(4)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还是“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导入播放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片段,定格画面,屏幕上留下大大的头,小小的手,矮矮的个子的儿子和小小的头,大大的手,高高个头的爸爸,熟悉的音乐,憨憨的父子,曾经温暖过学生,给过学生美好记忆的画面跃然屏幕上,学生甭提有多亲切。
教师:“看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吗”,学生“看过”。
“那你能描述一下屏幕上的爸爸和儿子吗?”于是,大小、高矮、轻重等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嘴边流出。
教师告诉学生:“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等式及其解集’”。
这个导入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在空洞、枯燥,这一引人充分考虑了学生现实学习的起点,既包括知识积累的起点,也包括生活经验的起点,从而使课堂引人十分自然。
(5)故事导入还是“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导入老师给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以前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比赛了几次,田忌都输了。
好朋友孙膑给他出主意说:按我说的方法比,这次你肯定要赢。
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老师讲完故事说:“生活中到处充满着不等关系,我们今天来学习‘不等式及其解集’”。
故事本身就是很能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新课的导人也引人入胜。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丰富,比如还有温故知新法、精心设疑法、新旧类比较法等等。
课堂导人虽然很重要,但贵在自然、贴切,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导入一要注意关联性——课堂导人要让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已有经验的密切相关;二要注意兴趣性——课堂导入的材料和方式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三要注意“数学味”——课堂导入要凸显数学的本质,展现数学的魅力。
比如,导入新课“用频率估计概率”,可以用这种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家里拿来硬币,然后用课堂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每个学生抛两枚硬币,如果硬币一正一反,就是老师赢;如果两枚都是正面或者都是反面,就是学生赢并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评价公平不公平学生的意见可以以大家为标准,个别的不同意见是允许存在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认知水平,而且有的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已经预习,而有的学生则只是凭想当然回答教师再亮明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硬币一正一反学生赢,而如果都是正面或者都是反面则属于教师赢征得学生同意,游戏就可以开始让学生抛硬币,并记录下硬币的正反情况教师进行统计,让一正一反的学生举手示意,而恰恰是一半学生举手,情况非常巧合也就是说,剩下的学生所抛的硬币就都是正面或者反面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宣布结果:平局当然,像这样的游戏,学生也可以自己做让他们将连续抛出两枚硬币记作一次实验,可以做30次、50次甚至100次,或者更多次,然后让他们猜想,是学生赢还是老师赢做完了游戏,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询问学生对这种抛硬币的游戏的看法,认为老师所制定的规则是不是公平,能不能解释运用这种启发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会有很多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便很好地表现自己当然,做游戏的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太长,而且操作也要简单,且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抛硬币作为非常简单的一个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深刻的道理:数学源于生活,而且又为生活服务如此,能够使学生明确学好数学知识的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对于计算机里的“扫雷”游戏,相信大多数学生都玩过吧?(教师展示计算机中“扫雷”游戏画面)如果一个雷区是9×9的小方格,有10颗地雷随机埋藏着,要求学生点击雷区中的小方格,且必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没有地雷的方格找出来,整个点击过程要避免踩雷让小清先选中一个方格来随机点击,显示的数字为2,意思是说有埋藏着2颗地雷的8个小方格(设置为黑框,为A区域)与点击的方格相邻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触雷,小清下一步该在哪里点击?是A区域内的小方格,还是A区域外的小方格?由于电脑的普及,游戏也在不断增多,很多学生一定都玩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入手,必须是他们熟知的,能够激发起他们的思维,以便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比如,教师讲授“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题目,一商家为了招徕顾客,安排了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转盘(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自由转动的转盘图),然后作出规定:顾客每消费100元,可以将转盘转动一次,而转盘指针所指定的位置,即为顾客获奖情况转盘停止以后,指针所对准的只能有100元购物券(红色)、50元购物券(黄色)、20元购物券(绿色),对准哪一个就获得哪一个奖品,其他位置没有奖品可以提问:某位顾客在商场消费了120元,他有多少得到购物券的概率?100元购物券、50元购物券、20元购物券,它们的概率分别有多少?当然,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与想象来解答,但那样的话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主动性,也不会有积极性而如果拿出这样的转盘来上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转盘的趣味,就可以直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这一课的时候,在新课的导入上,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迷宫探险”。
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进入埃及法老王的陵墓,寻找可以打开法老王陵墓宝藏的钥匙。
游戏由三关组成。
第一关: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方法求出2x+5=3x-8的解,并将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放入到第一关的大门钥匙处,若求解正确,方可进入第二关。
反之,会出现另一道同难度的题目。
第二关:要求学生求出2(3x-4)-3(x-2)=3的解。
游戏规则同上。
第三关是一道写在埃及法老王陵墓里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书上的引例。
三关通过,学生就可以得到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
三个问题学生可以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来完成。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又总结出了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
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是小司机”:学生扮演乘客,随机设定行驶路线,学生自己参与行驶方向的辨别和路程的计算,自然而然的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课时《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练习巩固上就采用了“你说我猜”的游戏。
将学生这节课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名称分别写在A、B、C、D四组题中,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学生自选出两名学生,一名学生说图形的特征,一名学生从他的描述中猜出图形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