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不是宗教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导读: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儒学是不是宗教、儒学宗教化是否可能和儒学宗教化对儒学是复兴还是解构等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的宗教词条指出:宗教的宗旨在于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慰籍。
根据宗教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受到超自然力的掌握和控制。
宗教包括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等活动。
这一界说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摘要】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既具有哲学思想,又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宗教色彩。
在儒学的哲学思想方面,强调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个人修养。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儒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孝道。
儒学还具有宗教特征,尊崇祖先、祭祀礼仪等为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在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影响深远。
当代,儒学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哲学与道德宗教的结合体现。
【关键词】关键词:儒学、哲学、道德宗教、起源、发展、思想、价值观、宗教特征、地位、影响、当代意义、中国文化、贡献、世界哲学史、结合。
1. 引言1.1 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传统认为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们应该以礼义廉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仁爱和道德完善。
儒学逐渐发展壮大,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先贤陆续涌现,如颜氏、孟子、程颢、程颐等人,他们对儒学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学复兴,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复兴与变革。
儒学从起初的治国安邦的学术思想,逐渐演变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思想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礼仪习惯等方面。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被奉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表征,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2. 正文2.1 儒学的哲学思想儒学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人性、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论。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
中国三大宗教是什么
中国三大宗教中国三大宗教分别是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
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
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
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儒教有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已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
谈儒教
谈儒教摘要:儒学作为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已然具有了作为宗教的要素及意识功能。
自秦始皇以来,儒教便通过其政治思想和存在意识辅助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现今社会,古代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弱,儒教的存在感也减弱,但不得否认作为先祖们的智慧结晶的儒学对现在社会的的发展建设仍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儒学宗教儒家自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一直到中国近代封建王朝覆灭,儒家一直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文化,从其形式和意识角度,已然有着强烈的宗教性质。
任继愈在1978年底提出儒教是教说,将儒教与儒学画等号。
从此之后边开展了各种关于“儒学宗教性”的研究。
梁启超,他的年代处于东西方宗教意识冲突的年代,当西方的传教者抨击中国的宗教意识时,他在1897年写的《复友人论保教书》中说,虽然接受西洋人的说法,觉得有宗教、半有宗教和没有宗教,就是开化、半开化、未开化,也把儒家中国看成是“半教之国”,但是,他还是觉得应当建立包教公会,以保存中国自己的宗教。
所以,当第二年德国人毁坏孔子像的消息传到他耳里的时候,他就相当激动地斥责西洋人,“明则灭吾圣教,实隐以尝我人心,若士气不扬,人心已死,鄙即遍毁吾郡邑文庙,即焚毁吾四书六经,即昌言攻吾先师,即到处迫人入教。
若人威畏势,大教沦亡,皇上孤立于上,谁与共此国也……若大教既亡,纲常绝纽,则教既亡,而国亦随之”。
另有王先谦,在1901年他六十岁的时候,写了《重刊景教碑文纪事考证后续》说道,“窃试论之,敬天之理,今古全同,福善祸淫之训,上帝有赫之歌,诗书略陈之以垂世戒……行万世而无弊者,唯我孔子之教。
”由此可见认为儒学是宗教的,早就有之。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其中内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和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儒家,有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思想核心。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
儒学的神秘化与宗教色彩: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这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概括地说,中国历史上的儒教之争共有三次:从明末清初利玛窦否认儒教是宗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儒教之争,再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任继愈先生重提儒教是宗教,每次都引起人们极大的讨论热情。
因为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牵涉如何认识宗教的本质,而且对建立独立的中国宗教学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典史籍中,常有“三教”并称的现象。
所谓“三教”,实际上指的是儒教、佛教与道教。
佛教、道教是宗教,学术界早有一致的意见。
而一提到儒教也是宗教问题,学者们则是意见纷呈,莫衷一是。
有些学者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一样,同属宗教;有的学者则认为,儒教与佛、道二教不同,“儒教”之“教” 是指儒学之“教化”,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儒教注重务实,而且纵观古今,儒教从没有设立作为社会特殊阶层的专职祭司。
儒家的种种仪礼,均由官吏、族长或家长作为主祭人而主持。
笔者认为,首先,儒教与儒学不同,儒学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是一种学说,而儒教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同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至少从社会功能的意义上,具有准宗教的作用。
任继愈先生认为,儒教是宗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他明确指出:“我们还应注意正统的儒教的研究。
过去认为‘儒’不是教,只是一种学说,儒教是不是宗教,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儒具有一些宗教的特征,如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这些东西都带有一些宗教的内容和性质。
所以,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儒也是一种宗教,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至少它影响到中国社会千家万户,以前都信奉天、地、君、亲、师,这既是封建意识,但也与宗教有关系的。
”其实,讨论儒学的宗教性质,首先要弄清儒学与儒教的区别与联系,其次要弄清宗教本身的定义与标准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围绕儒教是教非教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如,儒教出世入世的问题,儒者是否信神?孔子是人是神?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如何?儒教有没有自己的彼岸世界?儒教有没有自己的组织?谁是教徒?等等。
儒学,儒家,儒教的区别
儒学,儒家,儒教的区别
展开全文
儒学,是学术的称号和用语。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史和儒家代表人思想的研究。
儒家,是学术团体或派别的用语。
指在先秦以及后来众多学术流派中,儒学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概念,以及代表人物和著作。
儒教,又称“圣教”,至清代儒家宗教化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儒教有着严格的中国文化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
先秦被称为儒家,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
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儒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北方的辽、金、元,西夏及清,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历代天子为儒教教主。
……儒教利用政教结合的优势得以成为国教,儒教的神权与皇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天坛、宗庙、宗祠、文庙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
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
不仅证明了胡适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儒教虽与儒家不同但是对中国的宗教与社会和平其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没有宗教战争的原因之一。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
区分开来。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历程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宗教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和一些民间信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体系。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交融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这里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它们的演化历程。
1、古代儒教信仰《礼记》、《尚书》、《封禅书》、《孝经》等经典成为了儒家经典。
汉代的儒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宗教,儒家经典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
儒家主张重视社会秩序、社会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调等方面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影响力逐渐扩大。
汉愍帝时,第一位印度佛教高僧康缘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并翻译了一批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唐朝的艺术、文学、哲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3、道教的形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汉代,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汉代宋明理学兴起之时,道家思想被人们逐渐重新关注。
道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是追求心性中道,提倡无为而治。
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民间信仰的传承民间信仰是我国古代信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间信仰无固定的教条、神庙、教堂、教区或信徒的组织,而是一个庞大而零散的网状群体。
中国的民间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巫术、神怪信仰,它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与佛教、道教和儒教相比,民间信仰规模虽然小,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现代宗教文化的挑战与思考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在这个盛世之下,有志人士决定以新的思想信仰来对抗陈旧和自由的狭隘,这就是新的宗教文化发展的起点。
现代宗教文化是继承和发展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也因此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文化体系。
儒家
特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经典典籍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 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 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 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有教无类
互敬互信 仁而有序
重义轻利
微言大义
格物致知
参见:正统、道统、法统、大一统、天命论、君君臣臣、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华夷之辨、君臣大义、尊王 攘夷
孔子学说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 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 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
《儒学是不是一种宗教?》阅读答案附解析
“儒学是不是宗教”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存在重大争论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前提。
毋庸置疑,儒学和儒教都属于历史文化概念。
儒学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体系。
就其本意而言,儒教并非宗教,是指以“六经”为主的儒学的人文教化意义。
儒学与儒教有亲缘关系,但儒学不同于儒教,有儒学而后才有儒教。
儒学之为“教”,本来就是儒学教化功能的表现,彰显出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多层次、多向度的“样相”。
儒学之为儒教,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学术与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学说,以修身为本而追求成为圣人的宗教。
然而,宗教却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是导致儒学是否是宗教问题见仁见智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于宗教的理解早已多元化,迄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世界历史中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主流宗教形态,例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早已提供了宗教之“样相”的经典样本。
相对于这些宗教的经典样本来说,儒学和儒教并不是宗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没有宗教性,也不意味着儒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不能成为宗教。
从各大宗教之经典“样相”中,不难获得某种学理上的宗教观念,例如《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对掌握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自然力的信仰。
这与流行的宗教观比较接近,但不一定能表达作为宗教的儒学的精神特质。
因为儒学诉诸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力,其信仰恰恰是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和自我修养的实践,所谓“尊德性”和“道问学”。
然而,无论宗教如何变化,信仰、教义以及慰籍、礼拜、宗教仪式依然是宗教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若以此来看,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儒学曾经作为宗教存在过,即便是认定“儒学不是宗教”的人,也不能否定儒学有宗教性。
说到底,儒学的宗教性根源于其内在超越性。
不像一般宗教的超越性那么直观,儒学不以世俗社会生活的幸福为满足,而是在成圣的修行道路中,追求圣人之德与天德合一的境界,但是圣人既不否定也不脱离人世间的世俗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ppt
在古代西方,也曾有过类似中国古代的这种认识,但在发展过 程中却逐渐异化。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自然科学便在广泛搜 集材料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实验、分析、比 较、归纳,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单个部分,把具体问 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研究。这种认 识论在几个世纪以来促进了科学(尤其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发展, 人类因此也得益甚多。但同时,这种研究方式也具有孤立、片面、 静止观察事物的弊端。尽管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这种机械 论已渐为有机论所取代,但西方医学中机械的孤立的人体观和生命 观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3、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大自然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人类与自然 界就是水乳交融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环境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 限。人类,就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网 络,相互贯通,彼此渗透,机体的每一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整 体的面貌。这种观念,不仅表现为总体上人与天地一气相通、阴阳 相应、四时同变、五行周流的统一感应关系,而且表现于人对具体 环境和自然物的情感交融。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综合观,首先表现 在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用构成万物的“气”把生 命活动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医在强调人体自身整体性的 同时,还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
如果不拘泥于西方的宗教概念,儒教肯定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是一种与西方 宗教不同的独特的中国宗教。
儒学与宗教辨
儒学与宗教辨丰晓流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儒家、儒学、儒教(孔教)的记述。
至西汉后期、东汉初期,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道教创立后,人们将儒道佛合称“三教”。
其实儒学(儒教)与宗教有实质上的区别。
人们也许会问:司马迁著《史记·游侠列传》说:“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又怎么解释呢?这或许与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宗教组织有关,或在词语表达上取模糊态度。
如“汉代儒家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
[1]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语言表述也随着发生变化,如中国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某些概念、语法使用上出现差别一样。
儒学是否应属于宗教,并称“三教”?值得探讨。
一、儒家(儒学)源流儒者,是从古代巫、史、祝中分化出来的人。
《周礼·天官·家宰》[2]:“四曰儒,以道得民。
”后人解释说:儒以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
指从事国子道德教育为业的学者或专家,孔子应属这一阶层的人。
然孔子未走这条路,而是创办私学,行“有教无类”,成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后被封建王朝封为“至圣先师”。
儒学与原始宗教或后来的宗教派系及其信仰者、神职人员是有区别的。
儒家学说的理论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他爱好周代文化。
《庄子·天运》[3]载:“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因《乐》佚,称“五经”),但也不能因此说他没有作。
如作《春秋》、删《诗》经等编辑工作,应是有作的。
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将孔子的学术言论和本人的学习心得,创作集结成书或新著,继承并发展儒家理论,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从此“五经”、“四书”成为儒学的基本理论。
在儒学理论中,有诸多方面与宗教理论显著不同:一是遵循了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4]的思想;二是联系社会实际,把教育人作为要务,即以仁义道德为本,治国平天下。
期望受教者成为社会合格公民,共担责任,共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一直扮演着宗教和哲学的双重角色。
在儒学的传播中,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着重探讨了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以及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以更好地发挥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儒学的宗教性质及其影响儒学虽然被归类为哲学学科,但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一种宗教。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教义和思想体系逐渐得到了宗教化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宗教传承和仪式。
例如,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爱”就被视为一种道德信仰,成为了中国的精神信仰之一。
此外,儒家还创立了一系列的儒教仪式和祭祀仪式,如“孔庙祭孔大典”、“八闽祭孔”等,这些仪式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宗教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一种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教育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敬仰,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如何加强儒学的哲学性1990年代以来,我国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儒学经历了一次“复兴运动”,当代新儒家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代新儒家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是相当必要的,由此也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和改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要充分挖掘儒学的哲学性。
既然儒学需要从一个信仰系统发展成为一种哲学学科,那么儒学答案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的传递。
因此,在当代儒学中,要强调儒学文化的哲学性和人本性,强调儒学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思想,将传统宗教儒学转变为一个哲学体系,并加强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其次,要加强儒学的与时俱进性。
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普遍,我们需要跨出传统束缚,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儒学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赋予其以中国特色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
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的比较作者:廖小芳黄师敏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摘要:中国的儒学名义上不是宗教,但实质上跟宗教差不多,只是不像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义与教规。
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佛教思想是出世思想。
儒佛是截然不同,可是深入了解,还是可以发现这两大派别存在一些共同点--都对"孝"作出过阐述,本文就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作个比较。
关键词: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孝一、儒家思想孝与佛教思想孝概述1.儒家思想孝在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孔子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孔子继承二千五百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以礼、乐等六经为本,有系统的综合整理和树立一套道德伦理,这就是儒家思想。
自此以后二千五百多年,一直受其影响。
中国文化以孔子的儒家为代表,儒家学说则又以伦理道德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孕育此民族精神者,首称孝道。
儒家孝文化,不仅左右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特点。
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仍薪传不息的道德传统,而且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
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认为家庭的孝悌是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把家庭的孝推及社会,推及至国家,那么,国家将会和睦、富强。
孝作为家族统治的精神根基,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的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孝道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汉代时期,更以“以孝治国”著称,以孝廉察举士人,设孝悌力田之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见父母是每人得以形生的本源,因此报恩孝顺父母就成了顺应天下自然之理。
古人有云:“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人若不孝,禽兽不如!”俗世间对父母的朝夕奉养是最小的孝,爱护自己、不玷辱父母是中孝,扬名立万、光宗耀祖是大孝。
儒家孝文化由养亲、敬亲、谏亲和全体、贵生等多重内涵构成。
其一,养亲。
父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供养双亲、照料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论最基本的要求。
浅谈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如何复兴儒学
浅谈儒学不是宗教以及如何复兴儒学的相关问题内容摘要:目前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法得出统一结论。
本人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本文将针对支持儒学是宗教的观点,从争论的热点出发,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同时针对这场儒学是不是宗教之争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来说明宗教性不能复兴儒学。
关键词:儒学、宗教、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一般宗教的特征、儒学复兴一、儒学不是宗教本文将在儒学的思想渊源、“儒释道”三教、究天人之际、儒学不具备一般宗教的特征等方面予以论证儒学不是宗教的问题。
(一)儒学的思想渊源我们知道儒学以先秦儒学为开端,又以孔子为开创者。
那么想要探究儒学的思想渊源,就要知道孔子思想的来源。
最明确的是孔子对周礼的继承,那么对夏商时期具有巫术色彩的思想有无继承呢?商王朝可以说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强调“君权神授”。
而孔子是明确反对鬼神说的,也就是说孔子没有继承夏商时期的宗教思想。
但是孔子却又提出了“神道设教”的著名命题①,这正是让人迷惑的地方。
有些人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儒学是宗教的,其实不然。
孔子既然反对鬼神,又为何提出这种命题呢?这和孔子继承周礼的原因是一样的。
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他一生渴望和平,因此他希望通过周礼可以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祭祀等宗教活动来稳定社会。
儒家对宗教的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最重要的是,既然是“神道设教”,就没有唯一的神。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宗教战争,儒学给任何宗教都留出了空间,社会才得以稳定。
这才是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
同时周朝时期提出了民的概念,也就是民本思想。
这样中国自周朝以后,宗教就退出了社会主流。
而孔子全盘继承了周的民本思想,也接受了周对鬼神的观点。
这样儒学从思想渊源开始就没有宗教思想,又怎能说儒学是宗教。
儒教禁忌
儒教禁忌
儒教是把孔子的学说当成宗教。
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信奉“孔孟之道”。
所以儒教的信奉者主要是华人与华裔,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
儒教的禁忌内容主要是围绕人对人的关系形成的。
包括个人对群体、个人之间、个人对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世界等应该怎么样,并形成理论,从而成为儒家的行为标准。
1:儒学主张中庸,处事忌过头,忌不及,忌偏激。
2:儒学认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是伦理道德的准绳。
所以忌对上不忠,对父母长辈不孝,对下不仁不爱,对朋友不仁不义,对国家对人类不能和平相处。
3:儒学认为,治国之道,节用裕民,所以忌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不节不俭。
4:儒学认为,民不务正产,则民贫,民贫则背善,所以忌人民不从事生产劳动,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5:儒学认为,以民心之得失为国家兴衰存亡之关键,主张省劳资,去重敛、宽民力,所以禁忌以皇帝、君王为中心的各级官吏的苛政重赋,及对人民群众的过分敲榨勒索。
7:儒学认为,国之本在家,“家道正天下定”。
所以极力提倡孝悌中和观念,讲究父慈子孝,兄恩弟悌,祖孙数代同居一堂。
禁忌家庭中每个成员中有事亲不孝,别藉异财,玷污风俗,败坏名教的行为。
如果出现不轨言行,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是不是宗教?(整理)一、问题之肇始与演变“儒学是否宗教”可以一直上溯到明末清初开始的“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如果从龙华民(Nicolo Longobardi,1565 -1655)在利玛窦(MatteoRecci,1552-1610)1610 年去世后接任耶稣会中国会长算起,到1939 年罗马传信部发布教皇庇护十一世教谕时为止,长达340 年之久,即使从17 世纪30 年代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开始同耶稣会公开发生争执时算起,也绵延了 3 个世纪。
这一事件不仅牵涉到当时在我国传教的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等诸多基督宗教传教团体,而且还牵涉到罗马教廷,牵涉到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克雷芒十一世和庇护十一世,牵涉到康熙、雍正、乾隆诸位中国皇帝,不仅牵涉到中国一大批教内外士大夫,而且还牵涉到欧洲一大批知识分子精英(如莱布尼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
然而,如所周知,双方争论的焦点不是别的,正是“儒学是否宗教”这样一个问题。
至19 世纪末,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争论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民国早期,康有为、陈焕章等先是在京创办“保国会”,呼吁“保国、保种、保教”,后又创办“孔教会”,显然是从宗教向度来理解儒学的。
其后,当代新儒家的第一代人物梁漱溟、熊十力等却反其道而行之,均强调儒学的科学性而否认儒学的宗教性。
然而,至20 世纪中叶,情况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人物唐君毅、牟宗三等又重新肯定儒学的宗教价值。
他们的这样一种立场在1958 年元旦发表的由唐君毅起草,由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联合署名的《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1978 年底,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的任继愈先生, 推翻五四以来的定论, 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 由此引发激烈争论。
由于关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儒教(或儒学、儒家)是否宗教”的问题, 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 然而它确是20年来中国大陆学界最具挑战性, 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诸多学者颇感困惑的问题。
时至今日,20 多年过去了, 虽然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认识,且大多数学者仍持否定或有条件的否定意见, 但理解和支持者开始增多。
20 年来的儒教争论, 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自“儒教是教”说提出至80 年代中期。
80 年代初, 任继愈发表了《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1 期), 《儒家与儒教》(《中国哲学》第3 辑, 三联书店, 1980年8 月),《儒教的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2 期),《朱熹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5 期)等一系列文章, 论证“儒教就是宗教”。
对此,一些学者表示质疑,并纷纷撰文予以反驳主要有李国权、何克让《儒教质疑》(《哲学研究》1981 年第7 期), 张岱年《论宋明理学的基本性质》(《哲学研究》1981年10期), 冯友兰《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第3 期),崔大华《“儒教”辩》(《哲学研究》1982年第6期), 林金水《儒教不是宗教——试论利玛窦对儒教的看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 期), 李锦全《是吸收宗教的哲理, 还是儒学的宗教化》(《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等。
可以说, 当时认为“儒教是教”说的学者, 只有任继愈一人。
就笔者初步统计, 该阶段共发表文章十几篇。
参加争论者几乎都是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争论焦点是“儒教(儒家儒学)是不是宗教”。
第二阶段, 自80 年代末至2000 年。
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章有:任继愈《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文史知识》1988 年第6期),《论白鹿洞书院学规》(《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年1月),《从程门立雪看儒教》(《群言》1993 年第2 期), 《朱熹的宗教感情》(《群言》1993年第8 期),《从佛教到儒教——唐宋思潮的变迁》(《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年5 月);周黎民、皮庆侯《儒学非宗教论——与任继愈先生商榷》(《湘潭大学学报》1988 年第2 期);何光沪《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合一》(署名“范艾”, 《文化·中国与世界》, 三联书店, 1988 年4 月),《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原道》第2 辑, 团结出版社, 1995 年4 月);朱春《儒教是社会化、世俗化的特殊宗教》(《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 第年3 期);牟钟鉴《中国宗法性宗教传统试探》(《世界宗教研究》1990 年 1 期);张践《儒学与宗法性传统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91 年1 期);李泽厚《再谈“实用理性”》(《原道》第1 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10 月);邹昌林《儒学与宗教的关系》(《世界宗教资料》1994 年第4期);李申《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95 年第 2 期), 《儒教、儒学和儒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 年第1 期),《朱熹的儒教新纲领》(中日韩儒释道三教关系讨论会, 1997 年8 月),《儒教研究史料补》(《中国哲学史》1999 年第1 期);谢谦《儒教: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 年第5 期);姜广辉《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3 期);张岱年、季羡林、蔡尚思、郭齐勇、张立文、李申《“儒学是否宗教”笔谈》(《文史哲》1998 年第3期);苗润田、陈燕《儒学:宗教与非宗教之争——一个学术史的检讨》(《中国哲学史》1999 年第1 期);卢钟锋《世纪之交的儒学泛宗教化问题》(《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 期)。
专著方面: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卷, 1999 年12 月;下卷, 2000 年2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第一部站在“儒教是教”立场上完成的学术专著。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和哲学、科学的综合考察, 确认并接受了任继愈的观点。
在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有创见的论文的基础上, 终于在世纪之交推出了这部150 万言的学术专著。
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 正本溯源, 阐明了中国儒教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部历史。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1 月), 亦为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全书近百万字, 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宗法性国家宗教”的特征和发展情况, 并认为该教与儒家哲学“相互补充, 携手共进”, 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张荣明《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1 月)和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1 月), 则是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儒教与中国古代政治关系的力作。
在这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学界对海外学者的儒教观点的介绍。
80 年代中后期,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儒教研究影响较大;进入90 年代, 新儒家的儒学宗教性的论述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海外学者的有关论著也在大陆发表。
较重要的论介性文章有:周勤《儒学的超越性及其宗教向度———杜维明教授访谈》(《中国文化》第12 期1995 年秋季号), 郑家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问题》(上下)(《孔子研究》1996 年第2、3 期), 郭齐勇《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史》1999 年第 1 期), 段德智《从存有的层次性看儒学的宗教性》(《哲学动态》1999 年7 期);黄俊杰《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原道》第6 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年5 月);苗润田《牟宗三儒学宗教论研究》(《孔子研究》2000 年第6 期)等, 以及诸多文集中的有关篇章。
著作有: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 1990 年12 月), 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 年5 月),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8 月),加地伸行《论儒教》(齐鲁书社, 1993 年12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11 月)和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7 月)等。
这些论著不仅丰富了儒教研究的内容, 而且也进一步促使了大陆学界对儒教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第三个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文章有2002 年方朝晖在《复旦学报》当年第3 期,2003 年牛冬梅在《孔子研究》当年第5 期,段德智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当年第3 期,2004 年张丽华在《孔子研究》当年第6 期,2005 年李申在《云梦学刊》当年第2期,2007 年景海峰在《孔子研究》当年第1 期所发表的论文,都是从正面阐述儒学宗教性的。
二、有关儒学是教非教的几种观点(1)“儒教是教”说任继愈认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继承了商周时代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思想, 在历史发展中经过汉代和宋代两次大的改造,孔子被作为宗教教主, 儒家学说被改造成了儒教。
儒教以天地君亲师为崇拜对象, 以六经为经典;它有祭天祀孔宗教礼仪, 有儒家的道统论的传法世系;它不讲出世, 但追求一个精神性的天国;它缺少一般宗教的外在特征,但具有宗教的一切本质属性。
儒教的宗教组织即中央的国学及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学官即儒教的专职神职人员。
儒教没有入教的仪式, 没有精确的教徒数目, 但在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有大量信徒。
儒教把宗教社会化, 使宗教生活渗入到每一个家庭。
因此,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宗教神权的统治, 因为儒教本身就是宗教。
它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具有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的宗教神权统治的灾难。
在资本主义以前, 人类还不能摆脱宗教思想的全面统治, 中国古代也不例外。
[任继愈:《论儒教的形成》, 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 年第1 期;《儒家与儒教》, 载《中国哲学》第3辑, 三联书店, 1980 年8 月。
]赞同任继愈或提出类似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论述并证明了“儒教是教”说的, 还有何光沪、李申、朱春、谢谦、张荣明、杨阳等人。
也有学者提出“儒学是精神化的宗教”的观点。
认为宗教大体上说有两种形态:一是体制化的宗教, 二是精神化的宗教。
儒学既然有很深厚的天命的宗教根基, 又具有终极关切和灵魂救济的内在超越的品格和功能,儒学自身已具备精神化宗教的性质(或称其为智慧型宗教)。
只要对儒学或儒教极度地尊敬和崇拜, 作为精神化宗教的儒教, 便是教, 如香港的“孔教学院”、新加坡的“孔教学会”,便以儒教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