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单元分类及成因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1.地貌的成因
2、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
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的风化 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 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 用等。外力作用非常活跃,而且易被人们直接观察到。
3、 人类活动在现代技术社会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
破坏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
发展,则可转化为起伏和缓的丘陵。
上形成负向地貌(谷地、盆地
等)。岩性对地貌的影响,在 那些经历了长时期剥蚀的地 区表现最明显。
岩石坚硬和软弱,抗侵 蚀能力的大小都只是一个相
对概念,它与岩石所处的自
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花岗岩,分布在我国 北方常呈高大险峻的山地 (如 华山、泰山、黄山等),而在
华南地区则成馒头状丘陵;
前者地形起伏明显,后者地 势变化和缓。
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一)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地质构造和岩石
1.地质构造
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地貌的发育与构造 线相一致或部分一致
大地构造单元是地貌发育的基础。中国的 大地貌单元,即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在平 面上的排列组合形式,其形成主要受大地构造的 控制。
地质
构造是地貌 形态的骨架, 在地质构造 影响下,出 现各类构造 地貌,如褶
皱山、断块
山等。
顺构造地形
正向构造(背 斜、穹隆、地垒)
与高地相一致,负
向构造(向斜、构 造盆地、地堑)与 低地相一致,此两 者称为顺构造地形。
逆构造地形
正向构 造与低地相
一致,负向
构造与高地 相一致,称 为逆构造地 形
2.岩石性质岩Leabharlann 性质对地貌的影响,实质上就是指岩石
对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
地貌单元知识
第二节 地貌单元在安徽,各种地貌类型在分布上虽多交叉,但各地也常各有其主要的主导类型,据此,可以将全省地貌分为5大单元。
一、淮河中游平原淮河中游平原,位于省境的北部,为省内平原中的主体,其范围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也包括淮河以南宽10~60公里左右的地区。
淮河中游平原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
因各地的成因、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从而又可分为黄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滩地、淮南阶状地4个次级单元。
〔北部黄泛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宿县地区的北部和阜阳地区的北部及淮北市,区内地面除宿县地・・13区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奥陶纪地层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黄河泛滥形成。
黄河为一地上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滩地——决口扇——泛滥缓倾地——泛滥洼地组合。
尤其是在宿县地区的北部,由于故黄河横经北缘,因此组合系列更是清晰。
在萧、砀两县的北部,有宽为10~20公里,高为6~8米的黄河故道高滩地存在,俨然如城垣,成为黄淮大平原的分水岭。
在故道高滩地两旁,有多个状如洪积扇的决口扇发育。
在决口扇外缘,又有呈缓倾斜的泛滥地存在。
在泛滥地中,尤其是在泛滥地的边缘地区和丘陵地的背阴部分,由于黄泛沉积少,成为洼地,如宿县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积相当可观的洼地。
地面组成物质,也由于黄水在堤内和出堤后各地的流速变化极大,而粗细不一。
在堤内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为中砂、细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风成地貌。
在砀山西北部的黄河故道中,甚至还有小型砂丘存在。
但通过近30年的改造,现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
同时,由于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大,尤其是在宿县地区北部,由于黄泛沉积厚达10~20米,土层中含可溶性盐类的总量更大,土壤易于盐化、碱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的南部和淮南、蚌埠两市所属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平原除少数黄泛滩地外,主要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积所形成的倾斜地,因土层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称之为砂姜黑土平原。
地貌单元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表1 成 因 地 貌 单 元
主导地质作用 高
山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
山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山 地 低
山
构造作用为主,长期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 丘 陵
中等强度的构造作用,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构造、剥蚀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洪积扇
山谷洪流洪积作用 坡积裙
山坡面流坡积作用 山前平原 山谷洪流洪积作用为主,夹有山坡面流坡积作用
山麓斜坡堆积 山间凹地 周围的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
河 床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漫滩 河流的冲积作用 牛轭湖 河流的冲积作用或转变为沼泽堆积作用 河 谷 阶 地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流侵蚀堆积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流堆积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大陆停滞水 堆积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大陆构造 ~侵蚀 黄土塬,粱、峁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
岩溶盆地 地表水及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峰林地形 地表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石芽残丘 地表水的溶蚀作用
岩溶(喀斯特) 溶蚀准平原 地表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及河流的堆积作用。
工程地质讲义
1 岩石的分类 1.1岩石按成因分类 1.1.1岩浆岩:岩浆在向地表的运移过程中,因冷 却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代表性岩石如花岗岩。 1.1.2沉积岩:是由岩石、矿物在内、外力作用下 破碎成碎屑物质后经过水流风吹等作用的搬运,堆 积后再经过胶结、压密作用后而形成的岩石。代表 性岩石如砂岩。 1.1.3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作 用而形成的岩石。代表性岩石如片麻岩。
③、海岸平原:是新的沙堤沿海岸线的下降而扩展形成 的。地形平坦,缓缓倾向大海。
1.6岩溶(卡斯特)地貌形态 ①岩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蚀洼地,一种漏斗状或盆地的凹 地。特点:底部比较平坦,常有软土及淤泥分布。发育 有落水洞、竖井、漏斗、溶洞、暗河。 ②峰林地形:岩溶盆地的边缘进一步受到溶蚀破坏,使 连续的石灰岩悬崖进一步切割分离,形成柱形或锥形陡 峻的石峰,从而形成峰林地形。峰林地区的地面常常崎 岖不平,发育有石芽、落水洞、竖井、溶洞、暗河等。 ③石芽残丘:石芽分布在石灰岩裸露的地面上,形成石 崖残丘。石芽之间溶沟底部的红粘土,一般含水量较大, 土质较软。 ④溶蚀准平原: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 较开阔的平原,叫溶蚀准平原。
2.4按工程特性分类 按工程特性分为:①湿陷性土、②红粘土、③软土、 ④冻土、⑤膨胀土、⑥盐渍土、⑦混合土、⑧填土、 ⑨污染土 2.5按有机质含量分类
3、土的野外鉴别特征 3.1碎石土的密实度野外鉴别
3.2砂土
3.3粘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
鉴别方法 湿润时用刀切 粘土 切面非常光滑, 刀刃有黏腻的阻 力 湿土用手捻摸时 有滑腻感,当水 分较大时极易沾 手,感觉不到有 颗粒的存在。 粉质粘土 粉土
4.1.2用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120)判断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认 识 地 貌
五、垭口
是指相连的两山顶之间较低的部分。是 在山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外力剥蚀作用形 成的。垭口常常是越岭线的控制点。若能找 到合适的垭口越岭,可以降低公路高程和减 少展线工程量。从地质作用看,可将垭口归 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构造型垭口、剥蚀型垭口、剥蚀-堆积
型垭口三种类型。
(一)构造型垭口
剥蚀型垭口
六、 平原地貌
陆地上起伏很小、与高地毗连或由高地围 限的广阔平地,称为平原。平原地貌是在地壳 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前提下,经过风化 剥蚀夷平或岩石风化碎屑经过搬运而在低洼地 面堆积所形成。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开阔,地 形起伏不大。平原地貌有利于公路选线,在选 择有利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设计成比较理 想的公路线形。平原按高程分为高原、高平原、 低平原和洼地。
冰斗、角峰等
风沙 风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风蚀谷、沙丘等
地貌
重力 不稳定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崩塌、滑坡等
(五)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 即地球上的大陆与大洋,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 异的两类地貌单元。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陆地,其内部起 伏很大,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而最低的死 海盆地为-415m,高差为9259.43m。大洋是指海平面 之下的水底地形,最深的海洋为马里进行划分, 如陆地上的山岳、平原、大型盆地,洋盆中的海底山脉、 洋脊和海底平原等,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三、构造地貌
是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异抗蚀力而表
现出来的地貌,其形态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地质构造 形态。根据构造地貌的规模和其形成的内力性质, 可将其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 大洋),它们是地球表面分布的最大一级地貌形态 单元。第二级是大陆和海洋中的大的地貌形态单元, 如陆地上的山系、高原、平原等,海洋中大洋中脊、 洋盆等,它们是由大地构造作用形成和控制的。第 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形成、 并遭受外力作用改造的小型构造地貌形态,如火山、 桌状山(方山)、单斜山、断层断块山、褶皱构造 山等。
地貌成因及类型
近岸带承载力高, 远岩较差 湖心沉积物强度很 低 沼泽地带泥碳含水 量极高,不宜做天 然地基
海洋沉积物
可分为滨海带、浅海带、大陆斜坡和深海带 滨海带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但透水性强 浅海带含水量高,较疏松,压缩性大,强度较 低 大陆斜坡和深海沉积表层的砂砾稳定性差
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成分极不均匀 磨圆性差,棱角分明,不具成层性
风积物 风积物主要有风成砂和黄土
风成砂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具有较高的承载 能力但抗风蚀能力极差 黄土均匀无层理,孔隙大,具有湿陷性。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 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称为地貌。
地貌的成因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
内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地表的基本起伏形态-大
的隆起与大的凹陷。
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地貌发展规律
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 质作用间强烈程度差异的关系。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升高,山岭地貌。 地表上升量<剥蚀量,夷平,剥蚀平原。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下降,低地。 地表下降量<堆积量,填平,堆积平原。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
的影响。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 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 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 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地貌单元分类
冰水堆积作用
冰水阶地
冰水侵蚀作用
蛇堤、冰碛阜
冰川接触堆积作用
风成地貌
沙漠
石漠
风的吹蚀作用
沙漠
风的吹蚀和堆积作用
泥漠
风的堆积作用和水的再次堆积作用
风蚀盆地
风的吹蚀作用
砂丘
风的堆积作用
牛轭湖
河流的冲积作用或转变为沼泽堆积作用
阶地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大陆停滞水
堆积地貌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பைடு நூலகம்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梁、峁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洪积扇
山谷洪流沉积作用
堆积裙
山坡片流坡洪积作用
山前平原
山谷洪流洪积作用为主,夹有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山间凹地
周围的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
河床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漫滩
河流的冲积作用
地貌单元分类
成因
地貌单元
主导地质作用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名称
2km距离内的相对高度(m)
高山
﹥1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山
400-1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地貌单元的分类
表1
成因
构造、剥蚀
山麓斜坡堆积
河流侵蚀堆积
河流堆积 大陆停滞水
堆积 大陆构造 ~侵蚀 岩溶(喀斯特)
地貌单元
高山
山 地
中山
低山
丘陵
剥蚀残山
剥蚀准平原
洪积扇
坡积裙
山前平原
山间凹地
河床
河
谷
河漫滩 牛轭湖
阶地
河间地块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湖泊平原
沼泽地
构造平原
黄土塬,粱、峁
岩溶盆地
峰林地形
石芽残丘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 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
表2
山地名称 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m)
备注
最高山
>5000
>5000
其界线大致与现代冰川位置和雪线 相符
高山
>1000
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强烈的冰川
中高山
高山
3500~5000
500~1000 刨蚀切割作用
低高山
200~500
中山
低山 丘陵
高中山 中山 低中山 中低山 低山
对高度小于 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
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
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
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
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地表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表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表知识点常常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从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三个方面介绍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一、陆地地表知识点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地壳构造单元,通常指的是大陆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壳和最外部的上地幔岩石部分。
大陆板块的移动会导致地壳变动,形成山脉、高原、丘陵等地貌。
2. 山脉山脉是地表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是由构造力和侵蚀力作用下被抬升的地表岩石形成的高大隆起。
山脉常常由多个山岭组成,形成山脉带。
3. 高原高原是地表的另一种重要地貌类型,是由于地壳抬升而形成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貌。
高原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海拔较高。
4. 平原平原是地表上广阔而平坦的区域,通常由沉积物构成。
平原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盆地平原等。
平原地区常常适宜农业发展。
二、水域地表知识点1.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包括五大洋和海峡、海湾、海海峡等。
海洋对地球气候和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2. 湖泊湖泊是地表上蓄水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沉积物、断层构造或火山活动形成。
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有的湖泊还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3.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降水和地下水带回海洋。
河流对区域的水资源、交通和农田灌溉等起着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体,是积雪在高山地区长时间积累、压实形成的。
冰川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融化和退缩,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三、人类活动区域地表知识点1. 都市地表都市地表是人类活动区域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等。
都市地表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2. 农田和农业活动农田是农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耕地、田地、农作物等。
地貌知识点笔记总结图表
地貌知识点笔记总结图表一、地貌定义及分类地貌是地表形成的地理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丘陵等。
地貌根据其形成方式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地貌标志。
1. 地形地形是地表的形状和起伏变化,是地球表面的三维几何形态,由地表的高程和坡度构成。
按照起伏变化的幅度分为高山、低山、高原、丘陵、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多种类型。
2. 地貌地貌是由气候、地质、水文、生态、土壤等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特征。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以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溶蚀地貌、冰蚀地貌、风蚀地貌等多种类型。
3. 地貌单元地貌单元是具有相对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相对稳定的空间范围的地表景观单位。
按照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峡谷、台地等多种类型。
4. 地貌标志地貌标志是一些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地貌景观,具有一定的区域意义和地质科普价值。
根据地貌标志的特征和意义可以分为自然标志、人文标志等多种类型。
二、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是地球内部动力、外部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构造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1. 构造作用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是地球地貌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壳运动、断裂运动、褶皱运动等。
地壳运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隆起和沉陷,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单元。
2.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地表岩石受水、风、冰等自然力作用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河流侵蚀、冰川侵蚀、风蚀等。
侵蚀作用使地形逐渐改变,形成了沟谷、峡谷、溶洞等地貌景观。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风、水、冰和生物活动以及人类活动所携带的碎屑及其化学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到地表上形成新的地层和地貌单元。
沉积作用形成了河床、河漫滩地、冰砾地、盐碱地等地貌。
三、地貌演化规律地貌演化规律是地貌形态和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相互作用、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相互制约等。
第三章 地貌的成因、类型与演化
3、垂直分带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 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 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 地貌发展的旋回性
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美国地貌学W.M.Dvis 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一分 布有河流的平坦地块被地壳运动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即行停 止,在河流作用适应侵蚀基准面下降过程中,地块将循地 表较快深切的幼年期→地形逐渐复杂多样化的壮年期→漫 长的准平原化的老年期等发展阶段。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 不反映时间关系。 老年期地形塑造的时间比幼年期和壮年期之和还要长, 最终将蚀去地表一定厚度的岩石。若上述过程完结后地块 在读抬升,则上述过程又周而复始地进行,故称“侵蚀旋 回”。
2.8 冻土地貌
高位和高山区的降水少,温度低,气候干冷,不足以形成冰 川的地区,地面近又不厚的雪层,土层持续大量散热,低温 不断下降,地面形成冻结层。
3、按岩性分类:
3.1 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的发育深受岩性影响,一方面因块状结 构,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常形成陡峭高峻的山地; 另一方面因风化壳松散偏砂,其下原岩不透水,易 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水土流失严重;且因节理丰 富,产生球状风化
1、纬度分带
2、经度分带
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 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 为干湿度分带性。 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 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 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也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最全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一、构造、剥蚀地貌(一)、山地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
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
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
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风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
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
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
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
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风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3、丘陵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
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
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
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
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
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1、洪积扇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单元地貌的种类
单元地貌的种类单元地貌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的一系列表面地貌元素,平均而言,单元地貌可以分为内地貌、外地貌和混合地貌三大类。
地貌单元也是地貌学的基本单位,是地貌物种的最小具体表现形式,是地貌的最小层级。
一、内地貌内地貌是地表上最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地下水在岩石间所携带来的碳酸盐成分和外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貌形态。
内地貌具有物种多样性强、变异性大、可分类性强等特点。
1、堰缘地貌堰缘地貌是由流水侵蚀的河堰侵蚀构成的地貌单元,河堰侵蚀的形态性状是流水的侵蚀作用的结果,它们表现为河堰的提起和河床的下降,河堰的提起和河床的下降也是水流的侵蚀作用的结果。
2、沟壑地貌沟壑地貌是指河流或雨水作用下形成的沟壑形态,沟壑是由河流和雨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沟壑的提起和沟床的下降,沟壑的提起和沟床的下降也是水流的侵蚀作用的结果。
3、湖泊沉积地貌湖泊沉积地貌是湖泊生物及湖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湖泊的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的沉积,和湖泊沉积物的沉积,湖泊沉积物的沉积均是湖泊生物及湖水的作用结果。
4、溶岩及溶蚀地貌溶岩及溶蚀地貌是指熔岩在地下温度高熔融后释出岩浆,岩浆在地表空间、地下空间中流动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溶岩的堆积和喷发,溶蚀的流沙和滑坡等。
二、外地貌外地貌是地表上最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是由风、雨、沙的外力作用形成的特定地貌形态。
外地貌具有生长周期短、变异性小、开发利用容易等特点。
1、沙丘地貌沙丘地貌是由沙子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沙丘的堆积和崩塌,沙丘的堆积和崩塌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2、滩涂地貌滩涂地貌是由滩涂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滩涂的堆积和抛落,滩涂的堆积和抛落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3、洼地地貌洼地地貌是由洼地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洼地的堆积和排水,洼地的堆积和排水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4、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由沙漠在风、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单元,它们表现为沙漠的沙暴和沙尘,沙漠的沙暴和沙尘也是风、雨作用的结果。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一种情况的例子如下: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典型的就是黄土高原,几千年前植被覆盖率高,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现在千沟万壑的景象。相反,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就会降低侵蚀速度。大量引水入渠导致河流侵蚀或堆积过程发生重大变化,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有的地方由堆积变为侵蚀了。在干旱区甚至导致洪积扇发育中断。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及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如三北防护林)。采集薪柴和药材导致固定沙丘复活。内蒙古地区采集发菜,该菜细如发丝,南方发音与“发财”相同,所以销量很大。但采集之后对沙漠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加速沙漠化的过程。
软硬相间分布的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常导致河谷盆地与峡谷相间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则形成陡缓交替的阶状山坡。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对地表的改造和利用也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上给地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还将更加广泛和深刻。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三峡,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造梯田,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填海造路,围湖围海造田,采矿,修水库,破坏或种植植被等等)。
在湿热气候区,地表径流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各种流水地貌普遍发育。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占主导外力地位,但同时化学风化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多发育红壤、砖红壤,如海南岛的砖红壤风化壳)。在该气候区内,植被覆盖率高,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流水侵蚀能力,平原、缓丘、穹状或钟状基岩岛山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图5-1d。这些是第三节的内容。
从海拔数百米的谷底直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顶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季风雨林亚热带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常绿针叶林寒温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草甸亚寒带高山冰原和寒带极高山冰雪等生态系统沿谷坡依序分布被誉为世界山地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间地块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河流的冲积作用
河口三角洲
河流的冲积作用,间有滨海堆积或湖泊堆积
湖泊、沼泽地貌
湖泊平原
湖泊堆积作用
沼泽地
沼泽堆积作用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平原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塬、梁、峁
中等构造作用,长期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
黄土地貌
陷穴、黄土堞、柱
潜蚀作用(冲沟—冲蚀作用00)
海岸地貌
海岸、海岸阶地
海水冲蚀或堆积作用
海岸平原
海水堆积作用
岩溶地貌
岩溶盆地、坡立谷
地表水、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峰林地区、石芽残丘
地表水强烈的溶蚀作用
溶蚀准平原(盆地)
地表水长期的溶蚀作用及河流的堆积作用
冰川地貌
冰斗、幽谷、冰蚀凹地
冰川刨蚀作用
冰碛丘陵、平原、终碛堤
构造土、冻土阶地
冰冻、风化和泥流作用
热岩溶
气温变暖作用
火山和熔岩地貌
熔岩丘、熔岩垄岗….
火山作用
成因
地貌单元
主导地质作用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高山
3500-5000
构造作用为主,强烈的冰川刨蚀作用
中山
1000-3500
构造作用为主,剥蚀切割作用和部分的冰川刨蚀作用
低山
500-1000
构造作用为主,长期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
丘陵
﹤500
中等强度的构造作用,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残山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切割作用
剥蚀准平原
构造作用微弱,长期剥蚀和堆积作用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洪积扇
山谷洪流沉积作用
堆积裙
山坡片流坡洪积作用
山前平原
山谷洪流洪积作用为主,夹有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山间凹地
周围的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片流坡积作用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谷
河床
河流侵蚀切割作用或冲积作用
河漫滩
河流的冲积作用
牛轭湖
河流的冲积作用或转变为沼泽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作用
冰前扇形地
冰水堆积作用
冰水阶地
冰水侵蚀作用
蛇堤、冰碛阜
冰川接触堆积作用
风成地貌
荒漠
石漠
风的吹蚀作用
沙漠
风的吹蚀和堆积作用
泥漠
风的堆积作用和水的再次堆积作用
风蚀盆地
风的吹蚀作用
砂丘
风的堆积作用
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冰川
寒冷、风化、冻融及重力作用
石环、石圈、石带
冻融、重力作用
冻胀丘、冰核丘
冻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