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艺术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艺术创作

浅析

课程名称美术作品鉴赏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091

学生姓名刘烽彬

学号 0907040003

·

近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使我之于中国传统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及水墨竹石,内潜脾心,甚感古人手法之绝妙,艺术之高超,叹为观止。自小由敬郑板桥,以下便浅淡其字画,聊作鄙人论文。

一、自成意境之《墨竹图》

谈到字画,谈到花中四君子,谈到兰竹,就不得不想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郑大师对书画的技巧与手法不仅有自身独到的精细感悟,而且还有清晰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判断,诗书画三绝,艺品、人格双修。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实属古代书画艺术集大成者。本人对郑大师的书画及人品敬佩之至。现凭我略薄觉悟对其代表作《墨竹图》赏析如下:

(一)、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

《墨竹图》风格是“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

不落旧套,怒不同人。从中可看出郑大师画竹之法,会心得神,不拘泥成局,从竹貌气势来看,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竹之神韵跃然纸上,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体现了郑大师“不泥古法”,重视艺术创新,以画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思路。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竹,笔墨肖塞众逸,苍劲豪迈,从中可领悟到郑大师适天全性,相对相成,造物为师,传神写生,自出已意,画抒新意的绘画美学思想。从中我深有感悟:吾辈写意,不能拘于形式,写意二字,误事欺人瞒自己。

(二)、绘画功能及创作手法

《墨竹图》在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上,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在创作立意上,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在创作方法上,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该图把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同人的内在精神品德联系起来,融艺术观念、人生哲学,生活实践于一体,从中反映出郑大师“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论,可体会到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手法以及“雅俗共享”论的审美趣味。

(三)、题跋诗文及书法

郑大师从思想家的定位切入,另辟蹊径,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并以异样清新、流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

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题跋诗文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托物取喻拓宽了诗歌的内涵。语言朴实,寓意深刻,既照应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深厚情感,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疾苦,通过对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饶有新意,情之如此,十分可贵。其“六分半书”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勾画出一个思想家风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欣然之感。赏析完《墨竹图》,我不由想起郑大师的另外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用功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二、盛世怪手之三段法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

郑板桥在艺术创作理论方面颇有造诣。特别是其在画作题跋中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在艺术

理论中影响尤为深远。

郑板桥的题画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我们可以想象,清爽宜人的金秋,郑板桥起身巡赏翠竹,旭日朝霞,晨露清气,皆游浮于千竿竹枝之间,自然之笔绘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深深地吸引并浸润着观者。正是这么美妙的景物才激发起画家无尽的遐想和激情,以至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才有了“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次飞跃。

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在这里,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共同铸造起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一)、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活动

“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客观物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意象,人的眼睛好比是照相机,具有一种反映和记录能力。但却又不是照相机式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所以“眼中之竹”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即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是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

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工作。故郑板桥在赏竹之时看到“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时才会“勃勃遂有画意”。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官去感受、体会。

所以此时的“眼中之竹”明显带上了人为的因素,因为郑板桥具有极强的审美能力,通过他的眼睛展示出来则带有极强的审美意识。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竹了。“眼中之竹”是审美主体(郑板桥)与客体(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等构成的客观之景)相遇的一刹那,形成了郑板桥对竹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情感的参与。创造者与自然之竹相契后,转化为“眼中之竹”。

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二)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活动

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不仅不同于生活原型,也不同于表象,它已经是客观物象与理想情感的结合。胸中之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