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通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 国家的统一
5.封建国家繁荣富强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经济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政治方面——前代奠定基础;政治wenku.baidu.com济制度改革创新 封建帝王的个人作用
③民族关系——汉族为主体民族融合;民族政策开明加 强经济文化交流
④外交方面——对外开放,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积 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②发展趋势: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的发展趋势是 从开放到闭关。具体说,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 是对外开放的。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都采取了对外开 放的政策。 明朝后期以后,限制对外交往(闭关锁
国)。主要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倭寇的 侵扰和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明清政府实行限制对 外贸易政策。
11.启示 ①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
11.封建经济特征: 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也在缓慢发展 ②重农抑商是传统经济政策,手工业商业受到一定限制 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占主导 ⑤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封建国家经 济整体发展
12.调整生产关系:
①调整所有制形式:商鞅变法、均田制、更名田 ②调整分配形式:赋税制度改革 ③调整人与人关系:整顿吏治、保甲法、科举制、特 务统治
7.经济恢复发展的基本原因:
①客观条件——制度先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重要原因——统治阶级调整政策(吸收前代教训) ③科技进步——工具改进、水利兴修、历法进步、科
技著作指导 ④重要条件——国内各民族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⑤前代经济发展为后代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⑥根本原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①北魏(鲜卑) ②金(女真)绍兴和议 ③元(蒙古)1279年统一全国 ④清(满洲)1644年入关,20多年后统一全国
7.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 ①吐蕃 ②契丹(偏旁) ③党项(楷书) ④蒙古(八思巴蒙字)
8.创立新制度的少数民族: ①北魏:均田令 ②辽:蕃汉分治 ③金:猛安谋克制 ④后金:八旗制度
西汉——郡国制到郡县制、编户制度 东汉——州、郡、县 唐代——节度使 宋代——知州、通判、转运使、保甲制度 元代——行省制度 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清代——省、将军、办事大臣辖区 ④思想控制:
秦代——焚书坑儒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 清代——文字狱
⑤军事制度:
西魏——府兵制 隋代——府兵制(兵农合一) 唐玄宗——募兵制 北宋——枢密院、禁军、保甲法、将兵法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 明代——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 后金——八旗制度(兵农合一)
(6)近代前期: 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冲
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 令,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②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 思 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7)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学正统地位被废除 (8)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 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主要阵地。
产地(中心) 工艺水平 技术引进 外销
商业: ①商品市场: 国内——内地:集市、草市、夜市;
边关:榷场、互市 国际——管理机构:市舶司、公行 ②货币: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白银 ③城市 ④交通:道路、港口、航线
3.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奴隶社会——井田制 ②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屯田制、均田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制: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③以货币征收的赋税制: 更赋、募役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6.赋税制度沿革规律: ①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田 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两税法)直至取消人头税(地 丁银)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一条鞭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庸) ⑤税种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单单一(一条鞭法)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族名、历史、发祥地(山、河)、生产生活方式、部 落名称、首领(称谓)贡献 2.发展过程:统一、政权、都城、制度、变化 3.关系: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4.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
5.民族: ①匈奴:秦、汉 ②突厥:隋、唐 ③西域各族:西汉(BC138、BC119、BC60)、东汉 ④回纥:唐 ⑤契丹:辽、宋、金、元 ⑥党项:宋 ⑦蒙古:元、明、清 ⑧西南各族:秦、西汉、东汉、唐、元、明、清 ⑨越族:秦、西汉 ⑩吐蕃:唐、元、明、清 ⑩满族:唐、宋、金、元、明、后金、清、
9.民族融合的三个高潮: 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0.中央政府联系管理少数民族的主要措施: ①战争 ②和亲政策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④设置行政机构管辖 ⑤经济文化交流 ⑥会盟、议和
四、中国古代外交:
1.交往地区: 东北亚——朝鲜、日本 东南亚——越南、南洋诸国 南亚——天竺 中亚、西亚——安息(波斯)、大食 欧洲——大秦(意大利)、葡萄牙、荷兰、沙俄 东非沿岸
秦代——秦律 明代——《大明律》
3.古代改革类型: 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 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的封建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人物功过评估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发展 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③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与利益
6.路线: 汉代——陆路为主(两条具体路线) 唐代——水陆并举(多条具体路线)
7.代表人物: 中国官员:张骞、甘英、郑和、徐兢 高僧:法显、玄奘、义净、鉴真 中外人士:安敦王朝使者、吉备真备、崔致远、
马可·波罗、利玛窦
8.对外交往的目的: 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经济文化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丰富文化生活 ④根本目的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
9.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①政治稳定; ②经济文化繁荣; ③民族关系和睦; 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 ⑥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⑦杰出人物的推动。
10.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①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当时
经济重心在中原。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 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多战乱,造船技术进步 和指南针用于航海等。
2.基本内容: 国家对外政策 经济文化交流 国家使节往来 民间往来 人物 交通路线和港口 领土冲突
4.历史作用: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发展 丰富了中国经济文化生活 捍卫了国家主权
3.主要方式: 官方使节、留学生 官方、民间贸易 科技文化交流 宗教传播 战争(签约)
5.发展趋势: 开放——条件、作用 闭关——原因、危害
8.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
会环境; 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
进的工具和技术; 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
也有一定的影响。
9.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 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 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 移有一定的影响
10.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①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②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 ③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 持续发展。 ④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 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 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 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优美环境。
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②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 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反 之则会走向衰亡。
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④和平友好交流是我国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五、中国古代文化
1.自然科学
①四大发明——时间、发明者、应用、完善、外传、 影响(国内、国外)
地主私有
君主私有
农民私有:更名田
4.古代赋税制度: 奴隶社会——贡赋制度
春秋鲁国:初税亩 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封建社会——西汉:编户制度 北魏:租调制度 隋唐:租庸调制 唐中:两税法 宋代: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明代:一条鞭法 清代:地丁银
5.赋税制度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⑥选官制度:
夏代——王位世袭 战国——军功 秦代——皇帝任免 西汉——察举制、皇帝征召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隋代——创立
唐代——完善 北宋——发展 明清——八股取士
⑦监察制度:
秦代——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制度 元代——御史台 明代——厂卫制度、提刑按察使司 ⑧法律制度:
(2)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处于被 打击的地位。 (3)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提出“大一统” 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儒学 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宋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家思 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儒学正统地位巩固。南宋的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5)明清(鸦片战前):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儒学受到批判。进步思想家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 先驱,他指责儒家经典,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②天文历法 ③数学 ④医学 ⑤地理学 ⑥建筑学 ⑦农学 ⑧手工业技术(专著)
2.社会科学:
①文学——诗歌、辞、赋 词 散文 小说 戏曲
②艺术——绘画 音乐 舞蹈 雕塑 书法
③教育——学校设置 教学方法 教育体制
④史学——纪传体 编年体 断代体
⑤宗教——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⑥诸子百家——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前提: 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对
外开放 ②制度更新——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等 ③统治者因素——政策调整、勤政爱民、劝课农桑
2.表现: 农业: ①农具、耕作技术、水利工程、耕地 ②农作物:品种栽培、引进、推广,产量 ③人口
手工业: 行业:
纺织业 矿冶业 造船业 陶瓷业 造纸业 煮盐业 漆工业 其他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继承制度: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关:
秦汉——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 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清代——军机处
③地方管理:
4.古代地主阶级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其思想体系的核 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去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 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仁”的思想未被统治阶 级所用。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 孟子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不侵犯农 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⑦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局限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 国的战略。 ③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创新。 ④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