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通史)

合集下载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

• 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 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 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例如把某个事物附会神话传说或取其名称 的谐音,并视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 • 吉祥物表现了人类与生俱来趋吉避凶的本性,撇除迷信的成分, 我们可尝试细味由追求吉祥而衍生的动人故事和艺术成就。就是 现今的许多体育盛会之中,亦常有 「吉祥物」的出现,其他诸 如建筑雕塑、木器文饰、陶瓷描绘、窗花剪纸、壁画挂历乃至商 标城徽或广告宣传等各方面,均反映了这种对生活的企盼。 •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 人间世》:“虚 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有个疏解:“吉者,福善 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试以这条疏解来说明众多吉祥纹图的 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 驱凶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反过来讲 ,就是许多吉祥纹图的题材和构图,都有“福善之事”和“嘉庆 之征”作为创作的素材。
新课标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先秦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 • 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以 藩屏周,是由周天子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 对周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建立 诸侯国,形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严格等级 关系,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封建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封 建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社会历史阶 段。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本人仅收藏整理如有错误还请自己查证!《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5、商朝又称为殷朝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的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来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一个强盛国家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第5课: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2、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叫做"三星堆" 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者过着悲惨的生活第6课: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4、楚晋争霸在春秋时期最激烈其中有城濮大战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赵、魏、韩)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7课: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出现了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4、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到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第8课: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隶书(秦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商朝的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其代表作是《离骚》5、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第9课: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提出"仁" 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其言论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书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其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面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②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③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孙武--兵家著《孙子兵法》第10课1、经过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进攻秦统一六国成为不可抗拒的事实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文字(小篆、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第11课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兵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的暴政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楚汉之争"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12课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汉文帝、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是在--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原因:汉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③统一铸钱盐铁官营第13课:1、汉武帝曾令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2、发明水排的是--东汉的杜诗这是个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这一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第14课1、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族首领是-- 冒顿单于从此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2、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从此匈奴再也无力跟西汉对抗4、西汉时期有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他们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15课1、西域--指的是现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转运到欧洲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大秦中国古代对古罗马的称呼)第16课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台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第17课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2、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创始人之一是张陵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3、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一书《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第18课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战胜曹操)3、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国家建立建立者都城灭亡魏 220年曹丕洛阳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蜀 221年刘备成都 263年被魏所灭吴 222年孙权建业 280年被西晋所灭第19课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北方前秦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东晋)第20课1、建立北魏政权的是--鲜卑族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年代是--439年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第21课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第22课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3、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大绘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1。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东汉瓷器的烧制技术成熟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新兴政治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0.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通史复习秦汉史

通史复习秦汉史

• 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 .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 到全国 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 A.①②③④ B.①② . . ③ • C.②③④ D.①② . . ④
二、 秦汉时期的的政治 1、 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条件:生产力发展,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条件:生产力发展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秦国强大; 秦国强大;嬴政才能
经过: 统越族;击匈奴; 经过:灭六国 ;统越族;击匈奴;修长城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秦代
律 监 督 、 图 籍 、
皇帝
令 政 军
三公 御史 九卿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 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 中朝 -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执行 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组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个人专制独裁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 --指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经、军等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期末考题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整理

期末考题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整理
3.北宋与明朝立国之初政治制度比较
4.北方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简单介绍三本你本学期读过的三本中国古代史著作(15分)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3
名词解释8选6
党锢
宇文泰
南衙北司之争
元祐更化
捺钵
八股文
达鲁花赤
合纵连横
问答题3选2
1.老题:列举秦隋各三项对后世重大影响的制度,并简述意义。
2.老题:清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高,说明主要是哪些方面以及对清朝的影响。

四道论述题(四选三,每题20分)
1、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2、比较宋初和明初的的政治制度
3、论述宰相制度的变迁
4、论述辽、金、元、清的汉化措施及其特点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2
一、论述1、2选一3、4选一(45分)
1.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2.关于唐朝工商税
3.问我国经济中心的变迁情况如何,是如何逐步实现的,对我国古代政治的意义。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考题4
一、名词解释(6选4,共20分)
1.推恩令
2.色目人
3.调庸租
4.北府兵
5.八股文
6.天理教
二、论述题(3选2,共40分)
1.论述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
2.论述宋朝开国政策及其弊端;
3.论述明太祖的“治隆唐宋”。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2017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学生)

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高考考点】1.政治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的设立、清朝的边疆政策2.社会经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帮形成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海禁”与“闭关锁国”3.思想文化: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统科技的发展、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京剧)【时代特征】一、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由盛转衰1.总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经济:①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发展,私营超过官营;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②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4.文化:①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②政府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④京剧形成,文人画占统治地位。

5.中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二、中外对照1.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相当于元末至明朝)(1)政治:天主教会统治,等级制度;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斗争。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3)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4)对外:新航路的开辟;西、葡、荷、英早期殖民;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化开端)。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相当于清朝前期)(1)政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国议会改革。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

中国通史复习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通史习题库

中国通史习题库

中国通史习题库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 、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2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研究夏代的历史有何重大意义?3 、试述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商朝历史的意义。

4 、简述周公东征的意义。

5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封国。

6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7 、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 、西周灭亡的原因是什么?9 、西周时期有哪些重要制度?10 、论商周时期王权的发展。

11 、试论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

12 、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13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14 、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如何瓦解的?15 、各国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和经过怎样?16 、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7 、秦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8 、为什么说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19 、简述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0 、论商鞅变法。

21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22 、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3 、试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24 、试评秦始皇。

25 、刘邦实行“ 郡国并行制” 是怎么回事?26 、西汉初年统治政策的实质。

27 、评价“ 文景之治” 。

28 、西汉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势力斗争的性质和意义。

29 、汉武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30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31 、试述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2 、东汉初年刘秀采取各项政策的社会背景及实施后果如何?33 、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34 、东汉初年封建皇权的加强表现在哪里?35 、东汉大地主田庄的特点。

36 、东汉对西域的经营。

37 、宦官与朋党斗争经过及对党锢事件的评价。

38 、评论司马迁与《史记》。

39 、试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40 、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41 、试述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

42 、试评曹操。

43 、试评诸葛亮。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综述
现象:百家争鸣。 联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材料四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 审分》
印象东周
战国时期铁农具
(公元前483年)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 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左传· 哀公十一年》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君列传》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 5.小农经济 6.重农抑商政策
政治 经济
禅让制 1.土地制度 2.农业 3.手工业 4.商业
文化
文字:刻画 符号
文字:甲骨文
1.思想:百家争鸣 2.文学:《诗经》、楚辞 3.科技:司南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 1.政治:夏朝建立奴隶制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时期奴隶 制崩溃,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后,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手工业、 商业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形成。 3.文化: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大宗、小宗示意图
表二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 政治
1.王位继承:世袭、“家天下”
2.西周分封制: 目的、内容、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国家产生和完善
3.西周宗法制: 目的、内容、核心、作用
1.土地制度: 国有(井田制)
2.农业:仍以耒耜为主要农具
经济
3.手工业: “工商食官”、青铜业、冶铁业(块炼 铁)、 原始瓷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斜纹提花 织物) 4.商业:职业商人、贝(商朝); “工商食官”(西周)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 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 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 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 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 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中枢机关) 选官制度----察举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实行刺史制度 ,监察地方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东汉时)改刺史为州牧。成为州最高长官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五、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 《上林赋》《子虚赋》 乐府诗 文字: 绘画和 雕塑: 秦-小篆 秦汉-隶书 大多实用性的文字 东汉-楷书 雕塑精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 石、画像砖。
1.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D.六国统治者代表着腐朽落后势力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巩固统治 ②思想基础--法家理论 ③政治探索--秦商鞅变法 ④现实条件--秦统一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3)、秦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皇帝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实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制定选官制度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 一车轨,修驰道 、长城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整顿风俗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二轮复习通史阶段特征整理(2015届使用)

二轮复习通史阶段特征整理(2015届使用)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政治上:历经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逐渐确立王位世袭制,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具体史实:1.王位世袭制(内容、影响)2.分封制(原因、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评价)3.宗法制(原因、内容、影响)4.礼乐制度(内容、影响)经济上:农业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新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逐渐确立,农耕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具体史实:1.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2.手工业(工商食官)3.商业(工商食官、商人、货币)思想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具体史实:1.文字:2.文学:3.艺术: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政治上: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具体史实:1.分封制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2.郡县制出现、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势3.各国变法(商鞅变法:背景、内容、结果、评价)经济上: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具体史实:1.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农业技术、经济政策、水利兴修、历法2.手工业:(冶铁、瓷器)3.商业:(商人、城市、市场、商品种类、货币、贸易)文化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时期。

具体史实:1.百家争鸣(背景、诸子百家各家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影响)2.文学3.艺术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阶段特征综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具体史实:1.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时间、条件)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中国古代史(通史体例)

中国古代史(通史体例)

②印刷术: 雕版印刷(《金刚经》)(3.P31) ⑵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怀素、张旭 (3.P35)
⑶绘画: 文人画(鼻祖:王维,特点:画中有诗)(3.P36)
⑷文学: 唐诗(李白、杜甫)(3.P43—44) 宋朝(960—1127—1276) 1.政治
⑴中央官制: 增设参知政事,分散相权(二府三司三衙)(1.P14)
①纺织业: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P14)
②陶瓷业: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产生部门;陶器:唐三彩;瓷器: 越窑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白瓷,长 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2.P16) ⑶商业: 商船规模宏大,陆路商运发达;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 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出 现了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等商业都会(2.P19—23) 3.思想文化 ⑴科技: ①火药: 火药用于军事(火药箭、火炮,时间)(3.P30)
西周(BC1046—BC771) 1.政治 分封制(概念、目的、权利和义务、对象、影响) 宗法制(概念、内容、实质、等级关系、影响) (1.P6—7)
2.经济
⑴农业: 耕作方式(生产技术):刀耕火种 土地制度:井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2.P7) ⑵手工业: 冶金业:冶铜业(礼制象征、铸造工艺水平高) (2.P15) ⑶商业:商业进一步发展(2.P19) 3.思想文化 ⑴科技: 火药发明的准备:在冶金中使用木炭(3.P30) ⑵绘画: 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3.P35) ⑶文学: 《诗经》(3.P41—42)
夏朝(BC2070—BC1600)
1.政治 2.经济 ⑴农业: 耕作方式(生产技术):刀耕火种 纺织业:纺织面料:麻、葛、丝 ⑵手工业: 冶金业:冶铜业 陶瓷业:制陶业 商朝(BC1600—BC1046) 1.政治 一切政治事物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1.P6) 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家天下”制度(世袭制度)开始(1.P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②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 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反 之则会走向衰亡。
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 重要条件。
④和平友好交流是我国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五、中国古代文化
1.自然科学
①四大发明——时间、发明者、应用、完善、外传、 影响(国内、国外)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 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 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 移有一定的影响
10.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①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②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 ③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 持续发展。 ④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 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 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 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优美环境。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前提: 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对
外开放 ②制度更新——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等 ③统治者因素——政策调整、勤政爱民、劝课农桑
2.表现: 农业: ①农具、耕作技术、水利工程、耕地 ②农作物:品种栽培、引进、推广,产量 ③人口
手工业: 行业:
纺织业 矿冶业 造船业 陶瓷业 造纸业 煮盐业 漆工业 其他
⑦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主观唯心 客观唯心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局限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 国的战略。 ③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创新。 ④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7.经济恢复发展的基本原因:
①客观条件——制度先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重要原因——统治阶级调整政策(吸收前代教训) ③科技进步——工具改进、水利兴修、历法进步、科
技著作指导 ④重要条件——国内各民族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⑤前代经济发展为后代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⑥根本原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产地(中心) 工艺水平 技术引进 外销
商业: ①商品市场: 国内——内地:集市、草市、夜市;
边关:榷场、互市 国际——管理机构:市舶司、公行 ②货币: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白银 ③城市 ④交通:道路、港口、航线
3.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奴隶社会——井田制 ②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屯田制、均田制
9.民族融合的三个高潮: 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③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0.中央政府联系管理少数民族的主要措施: ①战争 ②和亲政策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④设置行政机构管辖 ⑤经济文化交流 ⑥会盟、议和
四、中国古代外交:
1.交往地区: 东北亚——朝鲜、日本 东南亚——越南、南洋诸国 南亚——天竺 中亚、西亚——安息(波斯)、大食 欧洲——大秦(意大利)、葡萄牙、荷兰、沙俄 东非沿岸
总之,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 国家的统一
5.封建国家繁荣富强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生产力发展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经济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政治方面——前代奠定基础;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创新 封建帝王的个人作用
③民族关系——汉族为主体民族融合;民族政策开明加 强经济文化交流
④外交方面——对外开放,重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积 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秦代——秦律 明代——《大明律》
3.古代改革类型: 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 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的封建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人物功过评估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经济文化发展 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③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与利益
8.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 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
会环境; 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
进的工具和技术; 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
也有一定的影响。
9.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制: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③以货币征收的赋税制: 更赋、募役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6.赋税制度沿革规律: ①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田 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两税法)直至取消人头税(地 丁银)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②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一条鞭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庸) ⑤税种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单单一(一条鞭法)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地主私有
君主私有
农民私有:更名田
4.古代赋税制度: 奴隶社会——贡赋制度
春秋鲁国:初税亩 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封建社会——西汉:编户制度 北魏:租调制度 隋唐:租庸调制 唐中:两税法 宋代: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明代:一条鞭法 清代:地丁银
5.赋税制度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6.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①北魏(鲜卑) ②金(女真)绍兴和议 ③元(蒙古)1279年统一全国 ④清(满洲)1644年入关,20多年后统一全国
7.创制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 ①吐蕃 ②契丹(偏旁) ③党项(楷书) ④蒙古(八思巴蒙字)
8.创立新制度的少数民族: ①北魏:均田令 ②辽:蕃汉分治 ③金:猛安谋克制 ④后金:八旗制度
2.基本内容: 国家对外政策 经济文化交流 国家使节往来 民间往来 人物 交通路线和港口 领土冲突
4.历史作用: 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发展 丰富了中国经济文化生活 捍卫了国家主权
3.主要方式: 官方使节、留学生 官方、民间贸易 科技文化交流 宗教传播 战争(签约)
5.发展趋势: 开放——条件、作用 闭关——原因、危害
一、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继承制度: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关:
秦汉——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 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清代——军机处
③地方管理:
4.古代地主阶级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其思想体系的核 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去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 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仁”的思想未被统治阶 级所用。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 孟子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不侵犯农 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②天文历法 ③数学 ④医学 ⑤地理学 ⑥建筑学 ⑦农:
①文学——诗歌、辞、赋 词 散文 小说 戏曲
②艺术——绘画 音乐 舞蹈 雕塑 书法
③教育——学校设置 教学方法 教育体制
④史学——纪传体 编年体 断代体
⑤宗教——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⑥诸子百家——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9.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①政治稳定; ②经济文化繁荣; ③民族关系和睦; 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 ⑥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⑦杰出人物的推动。
10.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①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当时
经济重心在中原。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 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多战乱,造船技术进步 和指南针用于航海等。
⑥选官制度:
夏代——王位世袭 战国——军功 秦代——皇帝任免 西汉——察举制、皇帝征召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隋代——创立
唐代——完善 北宋——发展 明清——八股取士
⑦监察制度:
秦代——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制度 元代——御史台 明代——厂卫制度、提刑按察使司 ⑧法律制度:
西汉——郡国制到郡县制、编户制度 东汉——州、郡、县 唐代——节度使 宋代——知州、通判、转运使、保甲制度 元代——行省制度 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清代——省、将军、办事大臣辖区 ④思想控制:
秦代——焚书坑儒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 清代——文字狱
⑤军事制度:
西魏——府兵制 隋代——府兵制(兵农合一) 唐玄宗——募兵制 北宋——枢密院、禁军、保甲法、将兵法 金代——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 明代——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 后金——八旗制度(兵农合一)
②发展趋势: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的发展趋势是 从开放到闭关。具体说,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 是对外开放的。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都采取了对外开 放的政策。 明朝后期以后,限制对外交往(闭关锁
国)。主要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倭寇的 侵扰和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明清政府实行限制对 外贸易政策。
11.启示 ①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
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族名、历史、发祥地(山、河)、生产生活方式、部 落名称、首领(称谓)贡献 2.发展过程:统一、政权、都城、制度、变化 3.关系: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4.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
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