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基本知识之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物,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制作、样式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铜镜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用到高纯度的铜矿石,经过熔化、净化等多个步骤才能获得纯净的铜液。

然后,铜液被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铜镜的原型。

最后,将原型进行打磨、抛光等加工,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经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才能得到一面完美的铜镜。

二、铜镜的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样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

其中,方形铜镜在古代的礼仪活动中使用较多,被视为一种极为庄重的器物。

八角形铜镜则较为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其镜面通常镶嵌有各式各样的纹饰,更显贵族气质。

圆形铜镜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简洁的造型和功能性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最常见的铜镜。

三、铜镜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反映出个人形象的美丑,同时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义。

例如,铜镜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将铜镜作为婚礼或生日等场合的礼品赠送,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铜镜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人们相信铜镜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此外,铜镜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常被用作意象的表达,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制作工艺精湛,样式丰富多样,而其象征意义更是丰富多维。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战国铜镜鉴赏

战国铜镜鉴赏

. All Rights Reserved.2铜镜的起源铜镜是古代梳妆用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绚丽的工艺品,也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极为重要并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

它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判断墓葬和遗址时代的一个实物依据,我国铜镜起源悠久。

还有学者1.战国 青铜镜2.战国 云雷地纹镜1黄金期。

这个时期铜镜不仅数量大,种类繁多,分布较广,而且镜形新颖,纹饰繁缛,制作精细。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具时代特色。

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

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失。

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3 456. All Rights Reserved.7.8.9.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著名铜镜鉴定专家孔祥星先生把战国铜镜按纹饰划分为以下几种:1.素面镜和弦纹镜(图1) (1)素面镜:镜背无纹饰和铭文。

(2)弦纹镜:简单的圆圈纹。

2.地纹镜(图2)特征:以图案衬地的花纹为主题纹饰。

类型:(1)羽翅地纹:羽状(羽毛形状)地纹。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中国民间工艺作品铜镜

面铜镜出土于1934年安阳侯
家庄1005号墓。
二、春秋战国时期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
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
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
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
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
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
细密风格。当时主要流行的镜子有草叶镜、星云镜、日光
镜和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
汉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而且其文饰也具有很
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装饰花纹出现程式化。其装饰由纽
座的放射式到轴对称,由平面到浮雕,边缘更为复杂,而
铭文已成为整个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工精良,纹饰优
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
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
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
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
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
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
纹、平行线纹、叶脉纹等,
以及一些素镜。周代则多
为素镜,从铸造来讲,工
艺较粗糙,含锡量偏低。
整体而言,这时期的
铜镜在简单朴拙之中,仍
有一定的形式美 。
重环纹镜
• 1972年12月陕西 扶风刘家水库出土。 圆形,镜面中间微凹, 直径8厘米。镜背饰 重环纹,和当时青铜 器皿上常见的重环纹 相一致。镜纽作桥形。 为西周中晚期器物。 极为罕见。

吉镜寻珍(三)战国山字类铜镜的寓意

吉镜寻珍(三)战国山字类铜镜的寓意

吉镜寻珍(三)战国山字类铜镜的寓意笔者收藏的此面战国五山铜镜(如图)直径15厘米。

圆形,弦纹钮,圆钮座。

座外五桃形叶片有规则地排列,主题纹饰为细密的羽状纹,其上镌有5个左旋“山”字。

素缘。

细密的地纹与宽疏的主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疏密有致,布局合理。

闲暇之时,捧起这面心爱的镜子,不由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山字纹镜有了些许思考。

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理解。

如战国的山字纹、汉代的规矩纹、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

战国山字纹镜目前所见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对于其纹饰的寓意,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梁廷彤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

”(见《藤花亭镜谱》)。

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的研究》中也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与今天的“山”字写法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山在中国古代往往与安静、养物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用大一点的“山”字表示山之形,如同“福”“寿”“喜”等字一样,含有丰富的吉祥寓意。

这些观点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究竟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纹饰的镜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究竟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这种山字纹发展到秦汉时期突然销声匿迹了呢?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浅显认识。

山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它高大雄伟。

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栖息着凶禽猛兽。

由于古人对山的神秘猜测,于是山也跟土地一样被神化,认为有神灵主宰。

在中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是神灵的寄居之所。

《山海经》把我国山地划分为26个区,记载了450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

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使天地相通的道路而加以崇拜。

《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至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

《札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

中国古代铜镜的设计与制作艺术

中国古代铜镜的设计与制作艺术

中国古代铜镜的设计与制作艺术铜镜,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一件文化符号,任何一个世代都不会将它遗忘在时光中。

铜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种实用品,还是一种艺术品,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

铜镜作为一个古代工艺品,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高超的手工技艺和捷足锐利的鹤嘴铜刀的帮助下,古代的铜镜制作技艺完全靠手工制作而成。

从东汉到唐代,铜镜的造型频繁变化,样式多样,每一款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那么,中国古代铜镜的设计与制作艺术有哪些特点呢?一、重视镜面质量不同于其他金属细工艺品,铜镜更看重的是在制作过程中铜镜的质量。

镜面是铜镜制作的关键之一,它的光泽度、镜面平整度直接影响到铜镜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因此,在古代制作铜镜的时候,制作者不仅要虽努力地保证铜镜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质量,还要注意镜面的抛光度和光泽度,以达到铜镜制作更为完美的状况。

二、丰富的铜镜造型中国古代铜镜外观制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并且造型非常丰富。

比如,周朝时期的铜镜,多采用各种戴形、神兽等图案,给人一种厚重感;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逐渐流行起来,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八卦镜”“日月同辉”等等,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的铜镜款式。

唐代时期,铜镜造型逐渐趋于繁复,并且具有浓郁的美学特点,如锤花铜镜、篆刻铜镜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铜镜款式,堪称铜镜制作艺术的代表之作。

三、精湛的铜镜制作工艺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真正考验手工艺人的手艺,因为铜镜制作需要经过多少个数的工序。

在古代,制作铜镜的工艺流程主要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制作铜镜的镜面,并让它光亮晶莹,这个过程需要涂制数层蜡,同时反复抛光;另一个是制作铜镜的铜框,包括铜框上的花纹、边角、还有铜镜背面的设计,在铜框上得以体现出古代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审美价值。

不过,在这两个大的制作流程之中,每个步骤都非常的考究,需要非常精湛的技巧,且时间长,功夫多!四、铜镜文化的内涵丰富古代的铜镜除了视觉造型之外,在它的设计中有很多的文化元素,如“五羊图”、“麒麟图”、“百鸟朝凤”等等。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铜镜相关知识)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基本上有六种。

1.表面呈黑漆色者,俗称“黑漆古”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黑漆古镜表面两面漆黑发亮,没有或很少锈迹,常隐约可见人影,十分可心。

2.表面呈绿褐色、青褐色者,俗称“绿漆古”。

亦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佳品也是周身无锈,图文清晰,色泽宜人。

3.表面呈灰褐色者,古称“铅背”。

其色泽远在上面之下。

4.表面呈亮白色、灰白色者,俗称“水银古”。

有人认为这铜镜表面状态是由水银沁入,水银沾染而成,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保存较好时两面没有绿锈,正面隐约可见人影,甚至可辨毛发须眉。

5.表面覆盖透明物者,这镜也主要产于南方,此透明物虽然极薄,但肉眼可见。

6.表面明显呈现两种或多种颜色相差较为悬殊的镜,这类镜子在鲁西南较为常见,主要是黑白两色相间。

铜镜相关知识1.古代铜镜的主要材质是铜,而在古墓中,很多铜镜由于深埋地下,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氧化铜的黑色物质。

2.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它又称青铜镜。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常常以器物盛水辨形照影。

随着铜器的出现和合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绵延千年而不绝。

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开始盛行,产量也大大增加。

到汉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对后世铜镜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后所制铜镜工艺愈加精良,质地愈加厚重,镜背铭文、图案更趋于丰富多样。

此后经唐宋时代发展嬗变,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铜镜,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修饰而窥镜”,映照着人类的容颜,满足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几千年来,从无到有,从少量使用到渐趋普及,从实用之器到收藏艺术品,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人类的审美情趣相适应。

金属冶炼技术、青铜中各种金属含量的配比技术、抛光技术、铸造技术及绘画技术等,无不影响着铜镜的发色、纹饰和工艺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初探作者:魏萌萌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中国的青铜器中有很多具有价值的珍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

据考古可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青铜镜最早出现在,是作为一种祭祀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失去了祭祀和礼器的作用,出现了很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其中也有铜镜。

唐代、宋代的铜镜做工更为精美,每个时代的铜镜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铜带有精美纹饰的铜镜又是这珍品中的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春秋战国时代是铜镜的一个大发展时代,铜镜上的纹饰多样,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春秋战国;造型;纹饰;铜镜一、春秋战国铜镜的发展演变历史春秋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铜镜先后经历了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的初始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的流行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的鼎盛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的中衰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的繁荣期和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的衰落期六个发展阶段。

春秋铜镜,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风格,如仍然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它打破了固有的形式,出现了方形镜;而且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造出了透雕繁缛的图形纹饰;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紧跟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

这给战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铜镜出土地广泛在于,有南方的湖南、湖北、安徽出土的,也有北方的辽宁、吉林、山西、河北出土的,还有东方的山东、江苏、西边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州的河南,甚至还有西伯利亚出土的。

据初步估计出土为此时期铜镜数量在千枚以上,当中属湖南出土最多,自1951年以来,长沙先后发掘了近2000座楚墓,出土的铜镜达400多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墓葬有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特点xx时期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春秋战国的铜镜工艺,就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灵巧的形态,铸工的精美,线条流畅成为中国铜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1)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以素镜类为主,流行全素镜和单圈、双圈凸弦纹镜。

多钮镜和特殊工艺镜类中的透雕镜也开始流行,另外,出现了纯地纹镜、羽状纹地纹叶纹镜和纹饰简单、山字短粗的四山纹镜。

(2)战国中期,种类繁多,纹饰变化丰富,出现了云雷纹地花叶镜和八叶纹镜。

四山纹镜的辅助纹饰繁缛,山字变的瘦削,并出现了五山纹镜,六山纹镜,新出现了折叠菱花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以及特殊工艺镜中的彩绘镜、错金银镜。

禽兽纹镜中的兽纹镜、饕餮纹镜大量出现。

(3)战国晚期,出现了蟠螭四叶纹镜、蟠螭菱形镜和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蟠螭纹镜类的地纹大都比较模糊。

禽兽类镜中出现了龙纹镜、凤纹镜,山字纹镜中出现了三山纹镜,素镜类出现了多圈弦纹素镜和宽弦纹素镜,镜体加大,特殊工艺镜更加成熟。

根据近年考古资料的显示,三弦钮的素面镜、弦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云雷纹地四叶纹镜、折叠菱花凤鸟纹镜等铜镜的使用沿袭应一直到秦汉时期,有明显的沿用性质。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

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

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春秋战国铜镜之纯地纹镜

春秋战国铜镜之纯地纹镜

春秋战国铜镜之纯地纹镜纯地纹铜镜的背面主要由一种花纹构成。

少数镜子,中心圆面为一种纹饰,边缘为另一种花纹圈带。

地纹上不再有其它纹饰,与地纹上再加上主题纹饰的构图不同,一般称为纯地纹镜。

此类铜镜可分为羽状地纹镜、云雷地纹镜两种。

羽状地纹镜所谓羽状地纹,是把演变成羽状、涡粒状的蟠螭纹躯体的一部分分割为一个长方形的花纹单位,每个花纹单位前后左右平行,布满镜背。

梅原末治称这种纹饰为“变样羽状兽纹”。

梁上椿称其为“兽纹”或“变形兽纹”。

羽状地纹镜的纹饰有多种形式,但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涡粒状羽状地纹镜,圆形,半环形小钮,小圆银座,镜身平直,上面布满涡粒状羽状纹饰,有的学者也称之为蟠螭纹。

有的铜镜在镜背中部有一周素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还有的在花镜之边缘有一周贝纹。

此种铜镜,镜身较薄,厚度在0.15厘米左右,直径约10厘米。

另一种是羽状地纹镜,圆形,三弦钮,钮座有圆形、方形两种,座外有一周凹面形环带,羽状地纹比涡粒状地纹的纹样要大些。

镜边缘为素平缘,直径也多在10厘米上下。

战国羽翅纹镜云雷地纹镜云雷纹大都是以连续的回旋状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云雷纹镜均为圆形。

根据镜背纹饰的变化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単弦钮,圆钮座,座外有三周凸弦纹。

纹饰为双斜线方格,格内填以云纹(或称涡纹)。

素低卷边。

这种镜形体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下。

另一种是三弦钮,圆钮座,座外有一周凹面形环带。

纹饰为云纹与双斜线三角形雷纹相间排列而成的云雷纹。

花纹较细,素窄卷边。

还有一种是三弦钮、中弦较高,弦间有绳纹,圆钮座,座外有一周凹面形环带。

云雷纹的形式与上种相似,但纹样较大。

钮座外及近边缘处各有一周绳纹,素高卷边。

纯地纹镜上的云雷纹,是商周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

羽状地纹也常见于春秋战国的铜器上,如吴王光鉴、王孙遗者钟、洛阳金村的嗣子壶上的纹饰就与涡粒状羽状地纹镜的纹饰相似。

此种铜镜边缘上的贝纹,也见于洛阳中州路2717号基所出的铜鼎鼎腹上。

战国云雷纹镜纯地纹镜的出现比素镜略晚。

铜镜收藏,该怎么玩?你要知道的有哪些

铜镜收藏,该怎么玩?你要知道的有哪些

铜镜收藏,该怎么玩?你要知道的有哪些一、铜镜的起源铜镜一般是用锡的含量相对高一些的青铜制造出来的,从商代开始最早有出现,但是只有达官贵人王侯将相才有资格使用,直到西汉末期的时候,民间出现的才越来越多,现在所能见到的人们收藏的最多的也是汉朝的铜镜。

铜镜之所以目前收藏价值还可以不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还因为制作的很精细,上面的图案花纹也非常的精雕细琢,还有各种各样神态各异的神兽,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有对自然的认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有收藏铜镜的。

我国青铜器制造和使用的历史相当悠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文明发源地之一。

而在这些最早被我国先民生产、利用的青铜器中,铜镜显然有一席之地。

铜镜,即青铜镜,古时称“鉴”或“照子”。

古代铜镜的作用,是具有较为明确的年代分区的。

在较早的齐家文化至商周时期,铜镜所承担的作用还仅限于礼仪祭祀,属于礼器范畴。

春秋战国时,王权和上层贵族开始将镜子作为日用器,功能慢慢转化为如今天的普通镜子一样。

直到西汉末年以后,铜镜才真正走向民间,成为实用青铜器。

铜镜起源于商周,那时候都是圆圆的,而且多以镜背面上什么都没有的称之为素镜的为主。

直到到了西周中期,镜子背面才有了纹饰,慢慢的又出现了动物的纹饰,开始变得更加的有文化意义了。

春秋战国的时候,铜镜发展非常迅速并且逐渐变得成熟,就连制造铜镜的地点也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迁移了。

靠南边一点的楚国,就成了铜镜的重要产地。

而且在这一时期,铜镜铸造开始出现了各种精美的工艺,比如金银错图案,透空的一些雕刻,还有一些简单的颜色绘上去,相比较之前可以说有了质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铜镜,既传承了之前铜镜的样式,而且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一些的。

而且春秋时期的铜镜有了属于艺术上的质的突破,艺术感更强,更加有收藏价值。

它打破了铜镜仅有的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且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用一种线条勾勒,而是稍微的繁复一些,创造出了各种图案纹饰;纹饰的内容和样式,也更加反映出当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圈带:用来划分镜背区划的圆形装饰带。
镜缘:又称边缘,由于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同,有的仅指镜外缘,有的则将范围扩得较大,能观察出可以看或是边缘的都称镜缘。
纹饰:铜镜上的主要纹饰、主题纹饰称为主纹,如果铜镜分区划者,多以内区纹饰为主纹。作为主纹衬低的花纹称为地纹。边缘上的纹饰称为边缘用铭文开头的几个字来概括此组铭文,以二个字为多。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则概括为“日光”铭,又如“尚方作镜真大巧”称为“尚方”铭。由于有铭文的镜子,学者有的则以铭文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铜华镜,许多名称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的铜镜兼有纹饰和铭文,铭文为“尚方”的,则称尚方四神镜。
2、世界铜镜的两个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圆形镜形,镜背臵钮;一个是以西亚及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圆形镜形,臵有手柄。前者钮中系带,可以手持、系挂或臵放于镜台上,后者用手持柄使用。
3、世界最早的铜镜伊拉克发现有公元前2900——2700年的铜镜,伊朗、巴基斯坦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前的铜镜,埃及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妇人像。这些铜镜都是圆形具钮镜。
4、中国古代铜镜的功能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梳妆整容和墓葬中的普通随葬品,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是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运用:驱邪照妖的法宝—照妖镜。
破暗取光明的墓中用品。
爱情圆满的象征——“破镜重圆”,结婚用品。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
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等。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书籍目录:前言/1.第一章绪论一、掌握铜镜知识的意义/3二、铜镜的制作和使用/3三、铜镜的定义和各部位的称呼/6四、关于铜镜的著录和著作/7第二章中国铜镜的起源和早期阶段一、以水为鉴/13二、铜镜的萌芽——齐家文化铜镜/14三、殷商铜镜/151.叶脉纹镜/152.重弦辐射纹镜/163.平行线纹镜/16四、西周铜镜/161.素镜/162.重环纹镜/183.鸟兽纹镜/18第三章中国铜镜的勃兴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铜镜的分期/21.二、春秋战国铜镜的分类/221.素镜/222.素地镜类/233.纯地纹镜类/234.花叶纹镜类/255.山字镜类/286.菱纹镜类/348.饕餮纹镜/449.狩猎纹镜/4510.蟠螭纹镜类/4511.涡云纹镜/4912.连弧纹镜类/4913.彩画镜/4914.透雕镜/5115.金银错镜/5316.几何纹镜/5417.多钮镜/55第四章中国铜镜的繁荥阶段——两汉时期一、两汉铜镜的分期/591.西汉早期/592.西汉中、晚期/593.西汉末到东汉前期/594.东汉中、晚期/59二、两汉铜镜的分类/601.蟠螭纹镜类/602.蟠虺纹镜类/643.四花镜类/654.草叶纹镜类/685.星云纹镜类/706.铭文镜类/727.四乳镜类/818.博局纹镜类/879.鸟兽纹镜类/9910.连弧纹镜类/10311.柿蒂纹镜类/10512.夔纹镜类/10814.变形四叶龙虎纹镜/11415.神兽镜类/11516.画像镜类/12217.涡云纹镜类/129三、西汉透光镜/129四、两汉铜镜铭文举要/131第五章中国铜镜的缓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分期和分区/1371.三国至两晋/1372.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前期/1373.南北朝后期/138二、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分类/1381.神兽镜类/1382.画像镜/1433.蝙蝠形柿蒂纹镜/1464.柿蒂八凤镜/1465.四叶八凤镜类/1486.龙虎镜/1517.神禽瑞兽镜/1558.简化双夔镜/157三、汉三国六朝铜镜神兽图像及有关铭文简释/1571.道教群神图像/1582.传说人物图像/1613.神禽异兽图像/162四、汉三国六朝铜镜镜面曲率的变化与制镜工艺的发展/165..五、汉三国六朝铜镜的社会学观察/1661.爱情、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672.庄园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础/1673.社会矛盾在铜镜中的反映/1684.儒家思想弥漫铜镜/1695.道教在铜镜装饰上的重要位置/170 6.谶纬学说泛滥一时/1717.商品经济品牌意识的社会体现/172第六章中国铜镜的鼎盛阶段——隋唐时期一、隋唐铜镜的分期和特点/177二、扬州——隋唐铜镜的铸造中心/179三、隋唐铜镜的类型/1811.四神十二生肖镜类/1812.四神镜类/1823.瑞兽镜类/1844.瑞兽葡萄镜类/1875.瑞兽瑞鸟镜类/1916.花枝镜类/2057.宝相花镜类/2108.团花镜/2139.神仙人物故事镜类/21410.龙纹镜/22311. 双狮镜/22612.双飞鱼镜/22713.双犀镜/22714.八卦镜类/22815.符篥铭文镜/23016.万字镜/23017.素镜类/23118.特种工艺镜类/233四、隋唐镜铭举例/239第七章中国铜镜的缓慢发展阶段——宋辽金时期一、宋镜的分期和特点/243二、宋代湖州镜以及饶州镜和建康镜/244三、宋代铜镜的分类/2461.都省铜坊铭文镜/2462.吉祥铭文镜类/2473.花卉镜类/2524.娑罗树镜/2565.四神镜/2576.瑞鸟镜类/2577.风景镜类/2658.神仙人物故事镜类/2679.八卦纹镜类/2761O.连钱锦纹镜/28011.双龙镜/28212.双鱼镜/28613.纪名号铭镜类/286四、辽代铜镜的类型/2931.连钱锦纹镜/2932.蜂蝶蜂巢纹镜/2943.鸾凤牡丹镜/2944.四叶四花镜/2955.飞鸟葡萄镜/2956.双鱼镜/2967.天庆十年铭文镜/2968.契丹文字镜/2979.契丹小字镜/297五、金代铜镜的特点及类型/2981.双鱼镜/2982.龙纹镜/3023.双凤镜/3054.瑞兽镜/3065.菊花镜/3076.大定通宝钱纹镜/3087.神仙人物故事镜类/3088.海舶镜/3209.素镜/322第八章中国铜镜的衰落阶段——元明清时期一、元代铜镜的特点及类型/3271.至元四年铭双龙镜/3272.双凤镜/3273.双鱼镜/3284.神仙人物故事镜类/3295.二十八宿十二生肖镜/3316.符篆星象八卦镜/3327.钟形“袁家永用”铭钱纹镜/332 8.炉形海浪钱纹镜/3339.文字镜/3331O.八乳八禽博局镜/335二、明代铜镜辨识/336三、明代铜镜的分类/3381.龙纹镜/3382.双鱼镜/3393.神仙人物故事镜类/3394.多宝镜类/3425.五岳真形镜/3446.文字镜/344四、清代铜镜及其分类/3511.双龙镜/3512.龙凤镜/3523.狮子滚绣球镜/3524.五蝠双喜镜/3535.仕女楼台镜/353 6.童戏镜/354 7.岁寒三友镜/354 8.双鱼镜/354 9.文字镜/355 五、仿制镜/357 1.宋代仿制镜/357 2.金朝仿制镜/359 3.明朝仿制镜/360 4.清朝仿制镜/363。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一、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具考古实物资料和学界共识,中国古代铜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春秋战国、两汉、唐代的传承发展,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铜镜多样的造型、背面丰富多彩的纹饰等,随着各个时期不断继承发展,体现了每个时代物质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纹饰种类繁多,各时期各具特色,总的讲有动物、人物、植物、天象、地理、几何纹等。

早期铜镜多为素面,偶有纹饰,主要为以线条、点、圈组成简单且不规范的几何图形,注重实用性。

西周晚期出现动物纹饰,具有古朴的写意性。

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大发展时期,主要承袭商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内容,题材丰富,主要有几何图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此外还有狩猎纹等少量人物图像。

战国四山纹镜(图1)此镜直径16.5厘米。

镜呈圆形,弦纽,方纽座,宽卷缘。

纽座四角向外各伸出两瓣花纹呈桃型,四角向外呈放射状,接近镜缘内侧处各有一片花瓣,顶端连接长叶纹。

4个山字均匀分布在镜背,均向右旋,每一山字中间的一竖顶住镜缘内侧,其余两竖较短,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

山字左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花瓣。

地纹为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

此种镜类出现在战国中期,流行到西汉早期。

山字纹应是来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同时结合铜镜为圆形的特点进行了改变。

山字纹镜依据山字的数目分为三山纹镜、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

二、两汉时期西汉前期的铜镜多保留了战国铜镜的特点,最突出的变化是纹饰采用双线式或三线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内圈带多配置铭文的构图方式。

在汉武帝前后,铜镜的纹饰发生了较大变化,铜镜主题纹饰中图案结构趋于简化,纹饰组合方面对称性加强,纹饰显得简洁明快。

西汉中期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使用,地纹消失。

西汉晚期尤其到王莽时期,铜镜纹饰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现实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夸张,出现了四神规矩镜等。

东汉中期以后,古代神话传说中像伏羲、东王公、西王母等形象成为主题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思想。

(21)中国古代铜镜09:春秋战国铜镜

(21)中国古代铜镜09:春秋战国铜镜

(21)中国古代铜镜09:春秋战国铜镜铜镜的兴盛——春秋战国铜镜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新兴贵族势力迅速崛起,青铜器的教化功能和象征意义日益削弱,生活气息不断浓厚。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铜镜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春秋以前的1000多年,总共只发现了数十面铜镜,而目前已知的春秋战国铜镜,总数已在千面以上。

与早期铜镜相比,春秋战国铜镜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铜镜质地薄而轻巧。

绝大部分春秋战国铜镜厚度仅0.1-0.2厘米,小型镜(直径10厘米以下)重仅数十克,中型镜(直径10-15厘米)重约100多克,大型镜(直径15-20厘米)重约300余克。

第二,铜镜纹饰种类更加丰富,装饰技法更加多样。

春秋战国铜镜中常见纹饰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图案纹四大类,每类纹饰中还包括了多个不同的纹饰品种,常见纹饰种类多达十几种。

这一时期,铜镜的装饰技法也突破了单一浅浮雕的限制,出现了透雕、错金银、镶嵌、彩绘、鎏金等多种特殊装饰工艺。

第三,复合纹饰成为主流。

早期铜镜的纹饰没有主次之分。

春秋战国铜镜的装饰纹饰一般分为主纹和地纹两种。

地纹通常为羽纹或云雷纹,纹饰单元小而繁复,线条浅细,构成整个镜背的装饰背景。

主纹通常轮廓鲜明,纹饰单元较大,凸出于地纹之上,是镜背的主要装饰图案。

中国古代铜镜09:春秋战国铜镜中国古代铜镜09:春秋战国铜镜1、纯地纹镜。

春秋战国铜镜上的纹饰一般都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底纹,线条较浅,面积较大,起衬托主纹的作用,上层为主纹,凸出于地纹之上,起主要装饰作用。

但也有少量春秋战国铜镜,只以一种地纹作为镜背装饰,称为纯地纹镜。

春秋战国铜镜上的地纹一般都为羽纹或云雷纹,因此纯地纹镜也分为羽状地纹镜和云雷地纹镜两种。

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常见图案,多条龙缠绕在一起构成的图案称为蟠螭纹。

将蟠螭纹中龙身的一部分图案再行分割,便形成一个个涡卷状的图案,称为羽纹。

青铜器上由连续方折线条构成的装饰图案称为雷纹。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

铜镜概述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

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春秋战国铜镜之花叶镜

春秋战国铜镜之花叶镜

春秋战国铜镜之花叶镜纯地纹镜一般只有一种纹饰。

后来,在地纹之上添加了主纹,成为地纹与主纹相结合的多层花纹的铜镜。

花叶镜就是这种型式的镜子。

此类铜镜的地纹有羽状纹和云雷纹,其上有叶纹或花瓣纹,有的两者并存。

根据主纹的差异,又可分为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三种。

叶纹镜叶纹镜,包括三叶镜、四叶镜、八叶镜。

三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

羽状纹为地纹,由钮座向外均匀地伸出三长叶,素低卷边,形体较小。

四叶镜是叶纹镜中发现较多的一种。

圆形,三弦银,钮座有方有圆,羽状纹为地纹。

由钮座向外伸出四叶,叶的形式有的如团扇状,有的如桃状。

八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圆钮座。

地纹为S形云纹及回纹,由钮座向外伸出四叶,在镜的边缘处又向内伸出四叶,共八叶,素卷边。

网络配图战国花叶镜花瓣镜花瓣镜,圆形,可分为四花瓣镜、八花瓣镜、十二花瓣镜三种。

四花瓣镜,单弦钮,小双重圆钮座,变形羽状纹为地纹,由钮座向外伸出四花瓣,素高卷边。

八花瓣镜,三弦钮,双重圆钮座,以碎点纹、云纹及菱纹组成的细云雷纹为地,由钮座向外伸出连贯式的四组花瓣,每组二瓣,共八瓣。

素低卷边。

十二花瓣镜,四弦钮,双重方钮座,地纹也是碎点、云纹、菱纹所组成的云雷纹,在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组连贯式的花瓣,每组二瓣,由镜缘向内又伸出四花瓣,共十二花瓣,素低卷边。

网络配图战国花叶镜花叶镜花叶镜,圆形,三弦钮,双重方钮座。

地纹仍是细云雷纹。

主纹可分八花叶、十二花叶两种。

八花叶镜,由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叶式长叶,在四叶中间,有四花朵,素卷边。

十二花叶镜,由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叶式长叶,由钮座四边中部伸出四花瓣,又由镜外缘向内伸出左右夹有绳纹的四花瓣,共八花瓣四叶,素低卷边。

花叶镜中的四叶镜,在战国早期已出现。

湖南地区所出的四叶镜,均与鼎、敦、壶同出。

云雷纹地的花瓣镜、花叶镜,多属传世品。

但从其纹饰比较复杂来看,估计时代比四叶镜略晚,约属战国中期。

以后,花叶镜就衰落了。

这类铜镜流行的地区主要是安徽、湖南一带;河南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较少。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这个历史区间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这个历史区间

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这个历史区间,随着诸侯国的强大兴起,互相征战,当时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礼蹦乐坏的局面,青铜礼器等也开始走下坡路,并甚至到战国末标志青铜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青铜镜没有象青铜礼器那样消亡,而是逐渐在社会中上贵族层阶级中普及,可以说齐家文化至春秋这一历史区间的铜镜属于摸索阶段,那么战国时期的铜镜就可以理解为成熟/发展阶段,是历史上铜镜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针对战国铜镜的特点做一下总结:型制:1.镜形:多为圆形,方形次之.2.镜钮及镜缘:镜钮一般为:弦纹钮,少数为圆钮,鼻钮等,镜钮形制一般较小,除素镜及多钮镜外,均有钮座,一般为圆形或方形.,镜缘无文饰,呈宽带/窄带,略凹/平直,多为上斜卷边,卷边有宽有厚,又有高卷,低卷之分,另也有素平缘和连弧平缘。

3.战国镜发展趋势:薄-厚,小-大,镜身多为平直或略凸,轻巧型制已经趋于规范,这时铸镜业得到空前之发展.材质:1.采用青铜质青铜Cu+Sn+Pb+Oth。

2.铜色:红/灰白/黑色。

3.合金配中:Cu:55%-75%左右,Sn比相对稳定20%左右,Pb<5%。

纹饰:1.此时期除了素纹/弦纹外,纹饰主要由主纹+地纹构成,底纹主要有:涡状云纹/三角雷纹/羽状地纹等。

主纹有:花叶纹/山字纹/蟠螭纹/菱形纹/龙风纹/连弧纹/兽纹等。

铸造工艺:战国时期也没有专门的铸镜作坊,其铸镜工艺主要为范铸法铸造,其铸镜工艺方面特点重要有以下几点:1.首先铜镜的纹饰(地纹)采用了青铜器上的纹饰技术,单元纹饰范拼兑技术,这一工艺技术一直被用到战国结束,其就是将单元纹饰范拼兑成片后,取自己所需要的面积,把不需要的利用陶车车削掉,并在拼堆的地纹上直接叠压做出主纹,在车削边缘,并翻制成阳模及就是镜模,在用练泥的方式制作出镜范,这样就可以范铸铜镜了。

2.在春秋末-战国中期大部分镜钮是采用了分型嵌范技术,早战国晚期则逐渐出现了整模雕塑技术,另在制作镜钮中,还需要嵌入钮芯,以至铸造出镜钮孔。

战国时期名镜集萃

战国时期名镜集萃

战国时期名镜集萃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在《古镜图录》中形容铜镜:「古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莫镜若也。

」中国古铜镜随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美态,形态、纹饰、铭文、内蕴、技艺等,各具特色,战国时期正是铜镜的盛行期,无论铸造工艺,还是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前。

在装饰上,出现了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等图案;在种类上,包括了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四山镜、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等。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

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齐家文化铜镜新石器时代古镜之一。

迄今共发现两面,一为素镜;一为七角星纹镜。

均为圆形。

七角星纹镜经快中子放射化分析鉴定,为铜,锡合金,比例为l:0.096,含锡量比商代的爵、戈和汉代铜镜低。

齐家文化是我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而得名。

齐家文化属原始公社解体时期,距今约四千年。

齐家文化铜镜的出土,把我国铜镜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商代铜镜3300前的安阳殷墟遗址中,同样也出土的一面非常精美的商代铜镜,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了一个直径11.8厘米,边厚0.2厘米的圆形铜镜,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叶脉纹,弓形纽,镜背饰凸玄纹三周。

一周素面,二周四出双平行线分为四区,每区有片树叶纹相对两区纹饰相同。

外侧整齐排列乳钉纹一周。

此镜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之一。

春秋时期铜镜镜体厚重,钮长3.3、宽1.3、高0.5、钮间距2.7厘米,重2.35千克。

平面圆形,镜背上部近缘处有三个呈川字形平行排列的桥形钮,钮上铸复线曲折纹。

主体纹饰为以宽条带构成的三角形纹饰,条带内空白,以45°和90°角曲折勾连。

条带外依据宽条带的走向填以平行短竖线或者横线。

镜背周沿铸一周几何花纹带,由三角形、曲尺形、直线、斜线相间组成。

镜缘平,无隆起,铸造工致。

该镜纹饰尚无明显主地纹之分,但是在纹饰的构成上已经出现宽条带与平行短线纹的主次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岭出土。镜为圆形, 直径 7.5 厘米。镜面略凹,或以为是取火用的阳 隧。镜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座外周围有两 虎相对环绕,其外围以纠结的螭纹一圈。螭纹是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说文》:“螭,
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 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 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那规范化的形 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看中国古代铜镜已经 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二、战国铜镜的形制特点
1.形状
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镜。圆形镜最大直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战国铜镜(公元前 475 年~前 256 年)
一.战国铜镜的概况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 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 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占主导地 位、具有等级象征的礼乐器逐渐衰落了;而日常 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特别是铜镜。铜镜 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 了。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 载,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
镜图录》)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5.弦纹镜
1956 年长沙烈士公園 6 号墓出土一面。直径 9.8 厘米。镜身平直,背面中心钮部已残缺,近 边缘处有一周凸起的弦纹,从同墓出土的陶鬲、 陶壶、陶林推测,铜镜的年代属春秋晚期至战国 早期。(《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虺属蜥或蛇。”仔细观察蟠虺纹的纹饰,是许多 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几何图形,是春秋 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此镜花纹与春秋中 期末至晚期的礼器相似,因此定为春秋中期。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铜器卷》下)
3.透雕龙纹镜
径为 29.8 厘米,最小直径为 6.3 厘米;方形镜 边长在 7 厘米~13 厘米;一般铜镜直径在 10 厘 米~20 厘米之间,厚度在 0.1 厘米~0.8 厘米之 间。战国铜镜早期至晚期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直 径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镜钮
主要有弦纹钮和镂空钮。弦纹钮是战国铜镜 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形式为桥形钮背上持有一 至三道凸起的弦纹。楼空钮的上部是圆柱状鼻
钮,下部为倒扣置半圆形镂空花纹钮座,这种钮 制也是战国所独有的。
3.钮座 战国铜镜除全素镜、多钮镜等少数无钮座 外,其余皆有钮座。钮座一般为圆形和方形,战 国晚期出现了连弧纹钮座。 4.镜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内又分素平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此铜镜所饰螭纹, 有的龙首,有的鸟头,设想奇异。此镜时代被定 为春秋早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 铜器卷》下)
2.蟠虺纹镜
1978 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 1 号大墓出土。 直径 11 厘米,镜出土时已破碎。镜背中央有半 环形小钮,周围饰细密的蟠虺纹。《国语》:“为 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胞小蛇大;是
l952 年湖南长沙黄泥坑 84 号墓出土。镜为 圆形,直径 7 厘米。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 钮座外为透雕龙纹,龙身躯作 S 形卷曲,互相缠
绕。线条均匀,姿态生动。素平缘。据同墓出土 的陶鬲、陶钵的形制判断,此镜时代应属春秋晚 期。(《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 年 1 期)
4.素镜
1952 年湖南长沙龙洞坡墓 826 号出土一面。 直径 8 厘米。镜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钮,并 有一条凸起的范痕横贯中心。与铜镜共出的有陶 鬲、陶林、铜剑等,据此推测,铜镜的年代应为 春秋晚期,下限可达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 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 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 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 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 纹饰已达 15 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 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2.钮制:镜钮仍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 饰有 1—3 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
3.纹饰: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 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春秋铜镜(公元前 770 年~前 475 年)
一、春秋铜镜概况
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 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数量、品种都很少,但它与战国 铜镜有着十分相近的沿革关系。春秋战国铜镜的 造型、钮制、纹饰、铜质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1.造型: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 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 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缘和内向连弧纹平缘,只—种是素卷缘,内又分 低卷缘和高卷缘。1
23 相关 上传相关 0
cc0af0ca 宝运莱
春秋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 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
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 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 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 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 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 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 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 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
但真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却不知 或许是生活骗术高明 更或许是我们太笨被生活耍得
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 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 今河南和湖南是战园时期南、北两个重要的铜镜 产地。湖南是楚国领地,它制作的铜镜轻薄、精 美,图案多作双层处理,一般是在精细地纹上再 加各种主题浅浮雕。河南是二晋(韩、赵、魏)届 地,它以铸造精美的金银错纹镜而著称。战国铜 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铜 冶铸技术进步,随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 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