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合集下载

恙虫病

恙虫病

立克次体病共同特点
贮存宿主: 贮存宿主:鼠类 传播媒介:吸血节肢动物(虱、蚤、蜱及螨等) 传播媒介:吸血节肢动物(虱、蚤、蜱及螨等)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小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 经系统 治疗: 治疗:广谱抗生素 治愈后可有免疫力
立克次体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Q热

支气管肺炎 中毒性肝炎 心肌炎 脑膜脑炎 急性肾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减少或正常 血常规:WBC减少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1.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外斐氏反应) 1.变形杆菌OX 凝集反应(外斐氏反应) 病程1 周阳性,效价>1:160有意义;四倍以上 病程1-3周阳性,效价>1:160有意义;四倍以上 2.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早期阳性率低 2.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 3.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3.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4. PCR法检测 PCR法检测 病原体分离: 病原体分离:小白鼠腹腔内接种
恙虫病
恙虫病立克次体 急性自然疫源性 鼠类---恙螨幼虫---传人 鼠类---恙螨幼虫---传人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发热、焦痂、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 大,白细胞减少
病原学
病原体: 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 病原体多在细胞内繁殖,发热期可从血液、淋巴结、 焦痂、骨髓中分离出病原体 有特异性抗原,还有与变形杆菌OX 有特异性抗原,还有与变形杆菌OXk相同的抗原 抵抗力弱,对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消毒剂敏 感,但耐受青霉素和链霉素 感,但耐受青霉素和链霉素
特 征 性 表 现 焦痂与溃疡 A.发生率: 见于 70~100% 患者 A.发生率 发生率: 70~100% B.外观: 圆形或椭圆形 B.外观 外观: C.直径: 2~15mm C.直径 ~15mm 直径: D.形态:表面焦黑色痂皮, 基底部肉芽创面 D.形态 表面焦黑色痂皮, 形态: E.边缘: 稍隆起,周围有红晕 E.边缘 稍隆起, 边缘: F.数目: 1个或个别2~3个 F.数目 1个或个别 数目: 个或个别2~3个 G.好发部位: 潮湿 气味浓 隐秘 G.好发部位 好发部位:

传染病学-第3章 立克次体病

传染病学-第3章 立克次体病
2. 皮疹:50%~80%患者有皮疹。皮疹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一般皮疹从胸、腹部开始,然 后向肩、背及四肢扩散,皮疹也可从四肢扩散到躯干,但是脸和颈部、手掌、足底一般无 皮疹。早期皮疹为粉红色的斑疹,按之即褪;随后皮疹发展为暗红色的斑丘疹,按之不褪。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大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等轻度神经系统症状,谵妄、嗜睡、颈 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少见。
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繁殖引起复发。 4. 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与人虱密切相关,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的冬春季节。战争、灾荒及
卫生条件不良易引起流行。
传染病学(第9版)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 发病机制: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 病理: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炎,典型病理变化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血
5. 肾综合征出血热 有明显的区域性。早期也出现发热、头痛及出血点。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 要表现,典型患者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血清学检测特异 性IgM抗体可明确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鉴别
病原 疾病性质 流行性
皮疹 血小板减少 外斐试验 接种试验 病死率(%)
传染病学(第9版)
鉴别诊断
1. 其他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患者恙螨叮咬处可有结痂和淋巴结肿大,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Q 热除发热及头痛外无皮疹,外斐试验阳性,贝纳立克次体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地方性斑疹伤寒。
2. 伤寒 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 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有相对缓脉。常有较明显的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伤寒杆 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第三章 第三节 恙虫病

第三章 第三节 恙虫病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三节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 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 s)。

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 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兰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

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

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

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

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 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流行病学】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恙虫病 ppt课件

恙虫病  ppt课件

29
(六)诊断标准
• 4.2 临床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加3.2.4; • 或同时具备3.1、3.2.1、3.2.4三项; • 4.3 实验室诊断病例 • 疑似病例加3.3.2、3.3.3、3.3.4中的
任何一项;
• 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中的任何一项;
PPT课件
30
(七)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PPT课件
39
(七)鉴别诊断
• 5.9 粟粒性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发生血 行播散引起,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 但通常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临床 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PPT课件
40
(七)鉴别诊断
• 5.10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外周 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 左移,血培养阳性。
PPT课件
6
(二)流行病学
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东
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日本、韩国、泰 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报道发病较多。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流行季节有显著 差异。长江以南地区以6-8月为流行高峰, 属于“夏季型”;长江以北地区以1011月为流行高峰,属于“秋季型” 。
PPT课件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 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PPT课件
4
草 地 接 触 史
PPT课件
5
(二)流行病学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 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流行地区居民多经感染而 获得免疫,通常表现为散发,外来人群进入疫 区常易发生流行。
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 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 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 生感染。

恙虫病-医学课件

恙虫病-医学课件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恙虫病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多数患者在感染后7-14天发病。
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可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 症状,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严重病例
严重病例可出现肺炎、脑膜炎、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此时可能会有生 命危险。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如控制高热、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
3
抗生素治疗
首选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对于严重病例 可考虑使用其他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等。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01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及疑似患者,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02
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好防鼠灭鼠工作,消灭恙螨孳生
恙虫病-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恙虫病概述 • 恙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恙虫病的治疗与预防 • 恙虫病与其他疾病的联系与区别 • 关于恙虫病的一些疑问和误解
01
恙虫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恙 螨幼虫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发热、叮咬部位出现焦痂或溃 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
开展科研攻关
社会综合治理
针对恙虫病防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 关和技术创新,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科技 支持。
加强政府、卫生、教育、农业等多部门的协 作,共同推进恙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控制 和消除目标。
04
恙虫病与其他疾病的联系与区别
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
发病季节
恙虫病常发生在秋季,而流行性感冒高发于冬春季。

恙虫病PPT课件

恙虫病PPT课件
cells. • Specific test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 Can’t give a rapid diagnosis.
Diagnosis
D. Molecular biologic assays •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and PCR. • Great potential for sensitive and specific
3. Lab findings A. Routine lab data: WBC↓ liver enzyme proteinuria. B. Serological tests ① Weil-Felix reaction
values↑
Diagnosis
① Weil-Felix reaction: • Positive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4th day. • Higher than 1:160 is suggestive. • Available and inexpensive. • About 50% of patients have diagnostic
Vasculitis (血管炎)
Pathology
Basic lesion:
inflammation of the walls of the smic findings:
eschar, lymphadenopathy, rash, enlargement of spleen and liver
the homologous(同源的) strains; Partial immunity against the other heterologous (异源的) strains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第二节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一、普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短杆状,0.8~2.0×0.3~0.6um,单个存在或呈短链排列。

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生长。

鸡胚高度敏感,接种后于4~13日内死亡。

接种豚鼠或家兔睾丸或兔眼前房是保菌的良好方法。

对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很敏感,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

虱叮兄弟病人后,立克次体进入虱肠管上皮细胞内繁殖。

当虱再去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即随粪便排泄在皮肤上,并经搔抓的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

立克次体在干燥粪便中于室温下能保持感染性达二个月。

偶有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的。

普氏立克次全感染虱后7~10天造成虱肠阻塞而死亡,并不经卵传给下一代,故体虱仅为普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而非储存宿主。

隐性感染者或病愈病人体内可潜伏立克次体,一般认为这类人可能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潜伏于巨噬细胞内的立克次体重又繁殖,可导致复发。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经两周左右的潜伏期后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皮疹,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其他实质脏器损害的症状。

这些症状与普氏立克次体在体内的繁殖及其毒素样物质的作用有关。

病后免疫力持久,而且对斑疹伤寒群内其他立克次体感染有交叉免疫。

(三)诊断与防治发病后尽快于一周内采血并注射入雄性豚鼠腹腔,每日测量体温并观察阴囊有肿大。

若体温超过40℃或阴囊有红肿则说明有立克次体感染。

若无阴囊红肿而体温超过40℃。

可取脾组织接种鸡胚卵黄囊,35℃孵育数日,如卵黄囊膜涂片查贝立克次体可能即为普氏立克次体,并根据形态、细胞内部位及免疫荧光法等进行鉴定。

血清学试验常用外斐氏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

若与OX19、OX2抗原效价≥1:16 0,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早期有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

用普氏立克次体可溶性(群特异)抗原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可区别斑疹伤寒和其他群的立克次体感染,而要区别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还需用颗粒性(种特异)抗原。

04-03-恙虫病 (2)

04-03-恙虫病 (2)

第三节恙虫病三、参考答案及分析㈠名词解释1.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由于恙虫病东方体及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存在交叉抗原,此类患者的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发生凝集反应,利用变形杆菌OX与患者血清所做的此种凝集试验对恙虫病及立克次体感染有一定诊断意义。

2. 焦痂(eschar)恙虫病患者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皮肤损害,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直径多在4~10mm,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如堤围状,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也无渗液。

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

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及腰背等处。

㈡填空题1. 恙螨,焦痂或溃疡,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白细胞数2. 恙虫病东方体,恙螨叮咬3. 白细胞数常减少,OXk4. 氯霉素,四环素族㈢选择题A1型题⑴ D试题分析:恙虫病的病原体不同于立克次体属,已单列为恙虫病东方体属。

⑵ B⑶ A⑷ C试题分析:焦痂是几乎只见于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常以此确诊恙虫病。

⑸ E⑹ D⑺ C126试题分析:外-斐试验是根据变形杆菌OX株与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存在交叉抗原,以变形杆菌OX株代替不易获得的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行凝集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立克次体及恙虫病东方体抗体,是较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恙虫病及其他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试验。

㈣问答题1. 答案要点弛张热型高热,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神经系统的表现可有神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律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罗音等肺炎表现。

少数患者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

其中焦痂与溃疡对于诊断有重要价值,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及腰背等处。

传染病学(第9版)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传染病学(第9版)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传染病学(第9版)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区。 ➢ 在流行季节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临床表现 ➢ 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外裴反应凝集效价≥1︰80有辅助诊断价值。 ➢ 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 PCR检测细胞、血液标本中的恙虫病东方体DNA对鉴定恙虫病东方体株有意义。
传染病学(第9版)
预防
控制传染源
➢ 灭鼠是主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 关键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在草地上坐卧,在野外 工作活动时,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 消灭恙螨及其孳生地,改善环境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 恙虫病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与病理
病理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 被恙螨叮咬的局部皮肤表现为:充血——水肿——小丘疹——小水
疱——水疱中央坏死、出血——焦痂——溃疡。 ➢ 焦痂或溃疡附近的淋巴结显著肿大,并可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 肝脾因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而肿大,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心
肿大、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病原学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传染病学(第9版)
病原学
恙虫病东方体呈球形或球杆状,大小为(0.3~0.6) μm×(0.5~1.5)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以吉姆萨 染色显色较好,呈紫蓝色。

传染病学——恙虫病.

传染病学——恙虫病.


断 ■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病原体分离:动物接种分离恙虫病东方体 (小鼠腹腔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HeLa细胞培养); ♣分子生物学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Hela细胞
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源自一位美国 妇女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子宫颈癌细 胞的细胞系。 ●增殖异常迅速;持续无限分裂,无衰老于死亡。 ●遗传形状稳定,多带遗传,感染性强。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 (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落基 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 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 ◆1916年罗恰· 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 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 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 克。 ◆1934年,中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 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 的贡献。
特征体征 ■ 焦痂与溃疡:具有诊断意义! 特点: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15mm, 焦黑色、边隆起稍红、无渗液、无 痛痒。 部位:隐蔽、湿润处 数量:多数1个,个别2-3个
■ 淋巴结肿大:以病灶附近明显、有压痛
■ 皮疹:第4-6天出现、散发性暗红色斑丘疹、躯干多见 ■ 肝脾大


■ 流行病学:季节、流行区、户外、野外工作、休息 ■ 临床表现:高热 + 临床特征体征(主要是焦痂)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6、对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敏感;耐受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流行病学 分布: 国外:亚洲太平洋地区、东南亚、日本等; 国内:东西南及沿海地区,包括广西;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其他啮齿类动物、猫、狗等。 人类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恙螨(mite)幼虫是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户外、野外工作者高发。 ■流行特征:散发为主。流行季节与雨季相关。

恙虫病-课件

恙虫病-课件
宿主:鼠、兔、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 传播媒介:恙螨
临床特征:发热 焦痂(或潰疡) 淋巴结肿大 皮疹
2
2021/11/14
流 行 病 学(Epidemiology)
1、传染源:鼠类 其他动物 2、传播媒介:恙 螨 3、传播途经:恙螨幼虫叮咬 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5、流行特征:散发 夏秋季 6~8月高峰 秋冬季10~11月 6、地区分布:如图所示
15
有流行性接触史的患儿,可做相应鉴别 2021/11/14
8
2021/11/14
典型焦痂图片
9
2021/11/14
——
恙 虫 病 焦 痂
临床表现
病程第2周:多脏器损害表现
神经系统:神情淡漠、烦躁、甚至昏迷。
循环系统:心率快、心音弱、等心肌炎表现
呼吸系统:咳嗽、气促、双肺啰音等肺炎表现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肝损害、胃肠道出血
重症患者可出现以上器官的功能衰竭
发热 (发病急、体温高)
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颜面潮红,结膜充血
焦痂,淋巴结肿大
7
皮2疹021/1,1/14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A.焦痂对诊断最具特征性,可见70%-98%患
者,多见于潮湿、气味浓、暴露部位 B.局部淋巴结肿大,蚕豆至核桃大小,伴疼痛
和压痛 C.皮疹多见于病程4-6天,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 D.肝脾肿大,质软,可有轻触痛
13
2021/11/14
治 疗( Treatment )
氯霉素(或四环素):成人2g/d 儿童25~40mg/(kg·d) 4次分服 退热后剂量减 半,再用7~10天
强力霉素:0.2g/d,连服5~7天


14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

恙虫病教学课件

恙虫病教学课件
特点
定义与特点
临床表现
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溃疡或焦痂。
诊断
根据患者野外作业史、恙螨叮咬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
流行病学特征
恙虫病多发生于夏季,流行地区以亚洲为主,多见于丘陵、山区和沿海地区。
防治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虫意识;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者。
对症治疗
发热、头痛、咳嗽、肌肉酸痛等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和止咳药等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患者应隔离至体温恢复正常后至少3天,避免交叉感染。
隔离
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或软食。
饮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破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皮肤护理
患者常有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需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心理护理
肝肾功能损害
恙虫病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出血倾向
恙虫病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等,应密切观察,及时止血及补充血小板等处理。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严重恙虫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护器官功能。
继发感染
恙虫病患者常伴有继发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需及时治疗。
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同地区和医院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国际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和未来发展趋势
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性研究

立克次体恙虫病 ppt课件

立克次体恙虫病  ppt课件

抗 OXk阳性
滴度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
病原体分离:
小白鼠腹腔内接种
20
ppt课件
并 发 症( Complications )
支气管肺炎 心肌炎 心力衰竭
21
ppt课件
诊 断 ( Diagnosis )
流行病学资料:野外活动史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焦痂或潰疡
淋巴结肿大,皮 疹
肝脾肿大
叮咬
幼虫 (寄生性)
幼虫 (寄生性)
第一代 卵
6
成虫 (地上杂草)
鼠 蛹 稚虫
ppt课件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率 高
病后免疫:同株:持久
异株:数月
流行特征:散发 夏秋季 5~11月 6~7月高峰
流行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我国东南地区
7
ppt课件
发病机制 ( Pathogenesis )
26
ppt课件
病例分析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 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
胸透:心肺正常
肝功ALT 120 IU/L;尿检:蛋白(+);血常规: 血红蛋白100g/L,粒细胞5.4×109/L,中性 0.72,淋巴0.28
外斐氏反应:OXk1∶160
27
ppt课件
立克 次体
恙螨 人

入血
局部

立克次体血症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全身毒血症状 充血、皮疹
重要脏器炎症
焦痂
焦痂脱落
溃疡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心肌炎、 肾损害、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8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易感人群
➢ 恙虫病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谢谢
➢ 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1~2天内达39~41℃,多呈弛张热型, 常伴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等。
传染病学(第9版)
特征性表现
焦痂及溃疡 可见于70%以上的患者。
• 恙虫病焦痂 • (腹腋股窝沟)处)
• 恙虫病焦痂
• (头痂皮)脱落 成溃疡)
传染病学(第9版)
对各种消毒方法都很敏感。不耐热,加热至56℃ 10min可将其杀灭,能耐寒,-20℃可存活5周。
恙虫病东方体与变形杆菌OX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
• 恙虫病东方体感染 小鼠腹膜Giemsa染 色形态(1000×)

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恙虫病东方体的原始贮存宿主。 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通易感。 流行特征
➢ 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生于夏、秋季,见于5~10月,6~8月为高峰。 ➢ 北方地区多发生于秋、冬季,以9~12月多见,10月为流行高峰。四Fra bibliotek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发病机制与病理
病理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 ➢ 被恙螨叮咬的局部皮肤表现为:充血——水肿——小丘疹——小水
特征性表现
淋巴结肿大
➢ 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可移动,常伴疼痛和压痛。 ➢ 不化脓,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 ➢ 消退较慢,在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 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轻度肿大。
皮疹
➢ 多见于病程第4~6天。 ➢ 常为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少数呈出血性,不痒,直径约2~5mm,压之不褪色。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 发病前3周内是否到过恙虫病流行区。 ➢ 在流行季节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
临床表现 ➢ 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外裴反应凝集效价≥1︰80有辅助诊断价值。 ➢ 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 PCR检测细胞、血液标本中的恙虫病东方体DNA对鉴定恙虫病东方体株有意义。
2. 鉴别诊断
主要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伤寒相鉴别。 其他如流行性感冒、疟疾、败血症、登革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亦应注意鉴别。

治疗与预后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治 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 多西环素有特效,每日0.2g,连服5~7d。 ➢ 氯霉素有特效,成人剂量每日2g,儿童每日25~40mg/kg,分4次口服。 ➢ 四环素有效,但慎用于儿童。 ➢ 孕妇可选用阿奇霉素。 ➢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也有一定疗效。 ➢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病原学检查
➢ 病原体分离。 ➢ 分子生物学检查 PCR检测细胞、血液标本中的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具有敏感度高、特
异性强的特点,对于本病诊断及血清型的鉴定有一定价值。

并发症
传染病学(第9版)
中毒性肝炎 支气管肺炎 心肌炎 脑膜脑炎 消化道出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
并发症

诊断和鉴别诊断
传染病学(第9版)
疱——水疱中央坏死、出血——焦痂——溃疡。 ➢ 焦痂或溃疡附近的淋巴结显著肿大,并可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 肝脾因充血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而肿大,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心
肌炎、出血性肺炎、间质性肾炎及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

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毒血症状
肝脾大
➢ 肝肿大占10%~30%,脾肿大占30%~50%,质软,表面平滑,可有轻微触痛。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传染病学(第9版)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或正常。 血清学检查
➢ 外裴反应 凝集效价在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 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率较高,特异性较强。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IgM有早期诊断价值。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预 后
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为1%~5%。

预防
传染病学(第9版)
预防
控制传染源
➢ 灭鼠是主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 关键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在草地上坐卧,在野外 工作活动时,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并可涂上防虫剂。
➢ 消灭恙螨及其孳生地,改善环境卫生。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并发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与预后 十、预防

概述
传染病学(第9版)
概述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 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型传 染病。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 临床特征: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
肿大、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病原学
传染病学(第9版)
病原学
恙虫病东方体呈球形或球杆状,大小为(0.3~0.6) μm×(0.5~1.5)μm,革兰染色阴性,但以吉姆萨 染色显色较好,呈紫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