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佛山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
![佛山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1da6395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c.png)
佛山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
指引要求结合村庄传统风貌特色,确定村庄整体景观风貌特征,明确村庄景观风貌设计引导要求。
提出村民公园、村道巷道、河涌水系、空地闲地、庭院等绿化美化指引及重要节点设计方案;
充分利用村口、祠堂、戏台等村庄传统空间和村内活动广场、运动场所等开敞空间,提出改造利用方案或建议,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针对村民住宅建成区,应划定新建、改建、整治、拆除的农房范围,制定旧村整治方案,对农房的风格、色彩等进行规划指引,并提出修缮加固、外立面美化等农房整治措施。
针对新建村民住宅区,应对村民住宅的建筑高度、间距、朝向等空间布局提出规划指引,明确新建住房建设控制要求、建筑布局方案、风貌管控指引。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7b81c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其独特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这可以包括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街区、建立历史遗址公园等。
2. 强调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保持和弘扬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因素,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发展。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支撑。
政府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设立艺术区、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4.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对风貌特色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加强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打造宜居环境。
5. 引导市民参与和意识提升:市民的参与和意识提升对于保护城市风貌特色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社区参与等方式,引导市民关注和重视城市风貌特色问题,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关于加强空间管控塑造县城风貌特色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空间管控塑造县城风貌特色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6f8de1e2770bf78a652954c6.png)
关于加强空间管控塑造县城风貌特色的指导意见《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空间管控塑造县城风貌特色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请设区市城乡规划局将该意见转发至所辖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并做好县城空间管控和风貌特色规划建设督导工作。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空间管控塑造县城风貌特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县城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河北省提高县城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精神,有效控制城市空间形态、体量尺度、风格色彩,塑造魅力独具的县城风貌,避免盲目模仿大城市建设模式,贪大求洋、风格趋同,缺乏地域景观特点和文化元素,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塑造县城风貌特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提高城市设计水平(一)总体城市设计。
各县(市)要与城乡总体规划同步启动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于2013年底前完成。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总体对策。
深入研究城市整体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明确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对策。
二是明确城市风貌特色。
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提炼基本风貌特色,提出风貌特色规划设计基本对策,构筑富有特色的空间形态格局。
三是确定景观结构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
明确城市竖向轮廓与建筑高度分区、制高建筑布局、视觉走廊及眺望系统;综合评价现状建筑价值、布局、质量,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整体设计构思;对具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出入口、河湖沿岸和城市制高点、观景点所涉及的城市天际线、竖向轮廓进行设计控制;组织城市雕塑与标志系统。
四是组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研究城市绿地系统与山水环境、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以及其他开放空间的环境特征,提出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对策。
五是主要功能区环境规划设计。
分别对居住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娱乐区、教育科研区、旅游度假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主要功能区环境改造提出目标、原则与对策。
乡村 彰显精品文化 风貌特色指引策略
![乡村 彰显精品文化 风貌特色指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3e254a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8.png)
乡村彰显精品文化风貌特色指引策略
乡村彰显精品文化风貌特色,需要采取一系列指引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历史故事等。
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乡村文化风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修缮传统建筑,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3. 推广民俗文化: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建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方式,推广民俗文化,增强乡村的文化氛围。
4. 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乡村文化风貌的重要平台。
可以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
5. 制定风貌控制规划:应制定详细的风貌控制规划,明确乡村建筑风格、色彩、绿化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保持乡村整体风貌的统一性。
6.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风貌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风貌建设氛围。
7. 引入专业人才和团队:乡村文化风貌建设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人才进行规划和实施。
可以引入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团队,为乡村文化风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彰显乡村精品文化风貌特色,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筑风貌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
![城镇建筑风貌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f51919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8.png)
城镇建筑风貌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当今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镇的建筑风貌逐渐失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彰显城镇建筑风貌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加强对中华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
要求城镇规划设计应当尊重并继承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结合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建筑风貌。
在城镇建设中,要鼓励绿色生态建筑和仿古建筑,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提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能源环保理念。
通过规划管理,引导城镇建筑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风貌,建立起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建筑形象。
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教育和培训。
通过加强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的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可以设立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研究院,开展中华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建筑技艺和材料的保护和传承。
鼓励开展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的传统匠人传承工作,培养一批批中华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人,推动中华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要加强对中华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使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推广中华传统建筑的绿色生态建筑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的材料文化。
要加强对中华传统建筑风貌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举办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展览、传统建筑文化节等活动,推广中华传统建筑风貌,增加公众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城镇建筑宣传中,要强调中华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引导公众尊重和保护中华传统建筑风貌,营造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彰显城镇建筑风貌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促进城镇建筑风貌的多样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保护与特色塑造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保护与特色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9726e34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8.png)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风貌保护与特色塑造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规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城市规划中,城市风貌的保护与特色塑造更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一座城市的风貌与特色,不仅是其历史文化的沉淀,更是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吸引游客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城市风貌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这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独特的风俗习惯等,都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居民的记忆和情感。
比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骑楼,这些都是城市独特的风貌符号。
如果在城市发展中不加以保护,随意拆除或破坏,那么城市将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变得千篇一律。
然而,在现实中,城市风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对土地和空间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和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同时,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城市的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风貌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也使得城市风貌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市风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认定工作,建立完善的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
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风貌保护的法律约束。
同时,要加大对城市风貌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维护。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城市风貌保护意识,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风貌保护工作中来。
在保护城市风貌的基础上,特色塑造也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在,能够让城市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城市特色的塑造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产业特色等。
自然景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1a3a66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e.png)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一、引言乡村建筑风貌整治,是指针对临汾市乡村地区的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保护和发展乡村的独特文化特色,提升乡村形象和品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本文将结合临汾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以期为临汾市乡村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乡村建筑风貌的保护与传承1. 保护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临汾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乡村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首要任务。
2. 传承乡村建筑的建筑技艺。
乡村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技艺和工艺。
在乡村建筑风貌整治中,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建筑的建筑技艺,培养乡村建筑的工艺人才。
三、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1. 保持乡村建筑的原汁原味。
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目的是保护和发展乡村的独特文化特色,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保持乡村建筑的原汁原味,不追求过度的现代化。
2. 强调乡村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乡村建筑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乡村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
3. 重视乡村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乡村建筑是乡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乡村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4. 提升乡村建筑的品质和形象。
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目标是提升乡村的形象和品质,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乡村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装修,使之更加美观、整洁,体现乡村的独特魅力。
5. 增强乡村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乡村建筑风貌整治中,应注重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推动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实施路径1. 制定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总体规划。
在乡村建筑风貌整治前,应制定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的总体规划,明确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整治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11c0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f.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一、导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农房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保护和传承当地的特色风貌,以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为农房建设提供指导。
二、农房特色风貌的意义1.传承壮族自治区的独特文化:农房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风貌体现了地方的历史、人文和艺术。
2.增强乡村旅游魅力:农房特色风貌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乡村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3.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保持农房的特色风貌可以让居民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家乡,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1. 保护传统建筑形式•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如青砖、青瓦等,以保持建筑的传统风貌。
•尊重原建筑布局:不随意改变房屋格局和结构,保持传统的建筑形式。
2.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选址时要考虑自然条件,如与山水相依、与田园相融。
•注意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和谐:建筑的外立面、色彩和比例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 传承壮族文化元素•细节装饰体现文化:在建筑的门窗、檐口等处加入壮族传统的装饰元素,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
•保持壮族传统建筑造型:农房的屋顶、门廊等元素应保留传统的壮族风格。
4. 合理安排农房空间布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房的功能布局,满足农户的生活需求。
•保持农房与村庄的整体风貌协调,避免随意拆建,造成破碎化的景观。
四、农房特色风貌保护的推进途径1. 建立农房特色风貌保护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对农房特色风貌的保护要求。
•建立农房特色风貌保护机构,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管。
2. 加强农房特色风貌保护的宣传教育•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农户对农房特色风貌重要性的认识。
•利用媒体、展览等形式宣传成功的农房特色风貌保护案例,引导公众关注和支持。
3. 鼓励农户主动参与保护•提供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对农房特色风貌的保护和传承。
建筑风貌指引
![建筑风貌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57872a31dd36a32d7375814c.png)
高层建筑屋顶规定: 除现代中式风格的高层建筑以外, 其余高层建筑一律不允许设置坡屋顶。
坡屋顶高层建筑立面协调 性较差。 应通过几何构砌的设计手法创造屋顶变化, 现代中式风格因整体性要求可特殊对待,设立坡屋顶。
3.1 建筑风格控制引导
多层建筑屋顶规定: 应鼓励平、坡屋顶混合设置,创造整体建筑形式多样性。
2.1 风貌特色
以简约实用的建筑风格、新颖环保的新材 料、科学合理的构造工艺,树立现代科技 新城的风貌形象。
现代科技
2.1 风貌特色
在重点建筑中利用蓝色,塑造海之氛围。
标志建筑结合海浪、风帆等与海相关元素 进行设计,树立海之形象。
滨海风情
2.2 控制原则
沉静、雅致、和谐
采用现代简约的建筑形式; 色彩上以中高明度、中低彩度的色调为主,以高彩度的色彩加以点缀; 采用环保新颖、简洁别致的建筑材料。
1.0 概述
2.0 特色与原则
3.0 控制引导
4.0 附录
3.1 建筑风格控制引导
主体风格:现代简约风格 造型简洁、无过多的装饰, 推崇科学合理的构造工艺, 重视发挥材料的性能的特点。
3.1 建筑风格控制引导
主体风格:现代简约风格
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
3.1 建筑风格控制引导
主体风格:现代简约风格
1.0 概述
2.0 特色与原则
3.0 控制引导
4.0 附录
附录——推荐色调可选范围
现行国家标准 GB/T 18922-2008 《建筑颜色的表示方法》 实施日期:2008-11-01
0134:色号 8.1YR:色相(1-10+颜色)
N无彩色、R红、 Y黄、G绿、B蓝、P紫、 YR红黄、GY黄绿、BG绿蓝、PB蓝紫、RP紫红
浙派民居特色村风貌塑造技术指引
![浙派民居特色村风貌塑造技术指引](https://img.taocdn.com/s3/m/2c28973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3.png)
浙派民居特色村风貌塑造技术指引浙派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独有的建筑类型,其特色在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塑造浙派民居特色村风貌,是研究和保护民间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浙派民居特色村风貌塑造的技术指引,旨在为保护和弘扬浙派民居文化做出贡献。
一、基础工作1.文化遗产评估:评估村庄现状,明确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优先保护内容。
2.规划设计:依据文化遗产评估结果,制定村庄规划与设计方案,确立保护与修缮的内容和范围,定义村庄功能和使用要求。
3.技术调研:了解村庄原有构造、建筑材料和技术特点,以便制定保护与修缮方案。
4.资源调查:了解村庄环境、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规划设计和塑造村风貌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二、保护和修缮1.保护原则:尽可能保留民居历史痕迹和文化内涵,不改变其基本结构和风格。
2.修缮标准:依据民居建筑保护规范进行修缮,重点保护木构造、石构造、砖构造等材料,保证村庄原有的特征和风貌。
3.材料选择:在保证建筑原有特色及安全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与原材料相近或相同的材料进行修缮。
4.修缮技术:采用传统的建筑修缮技术,尽力还原历史建筑风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三、村风貌塑造1.村庄形态:依据传统村落形态,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庄形态。
例如:设置拱桥、河池、亭台等,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塑造浙派民居独特的村落风貌。
2.建筑外观:继承和发扬浙派民居的外观风格,突出建筑体块、线条美感等特点,注重建筑材料、色彩、纹样等设计元素,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3.庭园景观:依据浙派民居的园林特色,打造具有别样风情的庭院景观,塑造传统文化独有的园林氛围,增强村庄景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道路景观:对于村庄的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和美化,营造适宜行人、车辆通行的城乡交汇点,实现别样的人文空间观感。
在浙派民居的保护和塑造中,需要结合规划设计与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技术调研和资源调查,打造具有民居特色的村庄形态和建筑风貌,同时注重文化内涵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4802d0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c.png)
建筑风貌导则建筑是一种艺术,它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美学价值。
建筑风貌是指建筑物在外部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
它是城市的面孔,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因此,建筑风貌导则的制定与遵循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筑风貌导则首先要注重文化传承。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符合。
建筑风貌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再创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使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次,建筑风貌导则需要关注环境和生态保护。
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该以生态友好和环保为原则。
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通过使用绿色建材、建造绿色屋顶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将环境和生态保护作为建筑风貌设计的重要因素,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建筑风貌导则还应该注重功能和便利性。
建筑物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们对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
建筑物的布局、功能划分、空间利用等方面应该合理。
建筑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空间,更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感受和需求,提供舒适、便利的使用体验。
此外,建筑风貌导则还应该注意创新与独特性。
一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应该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建筑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借鉴现代科技和艺术的成果。
通过采用新的材料、新的造型、新的技术等方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使城市在建筑风貌上与众不同。
最后,建筑风貌导则的制定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专业指导。
建筑风貌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是城市的主人,他们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建筑风貌有着直接的利益和影响。
在制定建筑风貌导则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听取公众的声音,从而促进城市的共识与发展。
同时,专业指导也是建筑风貌导则制定的重要环节。
依靠专业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经验和技术,能够切实保证建筑风貌导则的可行性和实施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4ee0c1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9.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一、前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特的农房建筑风格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
二、背景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中农房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农房建筑逐渐被淘汰或改造,这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制定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管控内容1. 建筑样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建筑有着独特的样式和形态,如“三合院”、“四合院”等。
在新建或改造农房时,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有样式和形态,并且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结构和比例。
2. 建筑材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建筑多采用木材、竹子、石头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环保、可再生等特点。
在新建或改造农房时,应当优先选择天然材料,并且不能使用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材料。
3. 建筑色彩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建筑的色彩也具有独特性,常采用红色、黑色、白色等颜色。
在新建或改造农房时,应当尽可能使用传统的颜色,并且不能随意更改颜色。
4. 建筑装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如雕刻、彩绘等。
在新建或改造农房时,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有装饰,并且不能随意更改或拆除原有装饰。
5. 建筑布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房建筑的布局也是其独特之处,如“门前三进院”、“四合五天井”等。
在新建或改造农房时,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有布局,并且不能随意更改或拆除原有布局。
四、管控措施1. 制定规划制定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是第一步,其次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标准,以便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具体的落实。
2.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保护和传承农房特色风貌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新建或改造农房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农房特色风貌管控导则,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改。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 -回复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8732159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5.png)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回复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是指在设计、规划和建设自然生态建筑景观时,通过指导和引导的方式,使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风貌和生态价值的场所。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是指在设计和规划自然生态建筑景观时,通过合理的布局、选择适宜的材料和植物,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等手段,使建筑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和谐、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貌。
这种风貌不仅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地域文化,还要具备生态价值,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体验。
第二步:为什么需要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建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价值。
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保护自然环境:风貌引导可以确保建筑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提升美感:通过风貌引导,可以使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景观,提升美感,使人们更愿意去欣赏和体验。
3. 增加生态价值:风貌引导可以合理选择和配置植被、湖泊、山水等元素,提供各种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等,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第三步:如何进行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风貌引导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场地调研与分析:对建筑景观的周围环境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自然地貌、气候条件等,了解当地的自然特点和文化背景。
2. 风貌定位与设计理念: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建筑景观的风貌定位和设计理念,如是否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否突出生态价值等。
3. 选择适宜的材料和植物:根据风貌定位和设计理念,选择和使用符合当地风情、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材料和植物,如采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和常绿植物等。
4. 合理布局与景观组织: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织,使建筑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3ff6ff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f.png)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1. 引言在中国的古城中,大同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
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独特的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高质量的文章。
2. 深度探讨2.1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的独特性大同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建筑风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不能随意改变。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2.2 制定背景和目的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古建筑的修缮和改造,保护其原有风貌,使之符合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导则的制定旨在平衡古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维护古城的整体风貌。
2.3 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涵盖了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修缮方式、建筑材料选择等具体内容。
其实施效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大同古城的建筑风貌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
3. 广度分析3.1 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启示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成功制定对于其他古城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古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保护和修缮。
3.2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常常面临着发展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3.3 古建筑修缮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实施也涉及到古建筑修缮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修缮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成为了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4. 总结与展望大同古城建筑风貌引导控制导则的制定与实施为古城保护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地方的古城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建筑风貌控制引导-简本1.2
![建筑风貌控制引导-简本1.2](https://img.taocdn.com/s3/m/770fac3f0066f5335a8121e2.png)
28
第四篇 控——重点地段建筑风貌控制引导
纺北路沿线建筑风貌引导
新 中 式 风 格
新 加 坡 城 市 广 场 购 物 中 心
29
第四篇 控——重点地段建筑风貌控制引导
滨水景观建筑风貌引导
现代 西安
古风古韵 历史韵味浓厚 单体较大 色彩丰富 简约 大气
运用历史元素 彰显地方特色 挖掘文化内涵 绿色建筑 简约设计 几何化处理 8
纺织 新城
第二篇 定——建筑风貌识别系统构架
建筑风貌定位
纺织新区 半坡文化
纺织新区 滨水特色
纺织新区建筑风貌定位:
纺织新区 因纺筑城 蜕变成创意文化 新区
老区新中式,
11
第二篇 定——建筑风貌识别系统构架
地中海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简单、圆润的线条 省略繁复的雕琢和装饰,地中海建筑的线条简单且修边浑圆,给人感觉格 外返璞归真、与众不同,漳显极其休闲的生活方式。 色彩的组合与碰撞 西班牙蔚蓝色的海岸与白色沙滩,南意大利金黄的向日葵花田,法国南部 蓝紫色熏衣草田,希腊碧海蓝天下的白色村庄,还有北非沙漠及岩石的红 褐和土黄,在地中海充足的光照下,简单却明亮、大胆、丰厚,呈现出色 彩最绚烂的一面,也构筑了地中海风格中最典型的三种色彩搭配:蓝与白、 金黄与蓝紫、土黄与红褐。 门廊、圆拱和镂空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 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 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 细节处理细腻精巧 经常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此外,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 感,外墙局部用文化石和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 性用的烟囱带有传统英国风味。
西安文化古都背景 下的现代纺织新区 发展建设要求塑造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3874b68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6.png)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风貌引导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视越来越高。
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旨在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生态友好、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
其中,风貌引导是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认知和感受,引导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二、风貌引导在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1. 提升建筑环境的整体氛围风貌引导通过对建筑环境的景观元素进行规划布置,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环境的整体氛围。
通过绿化、水景、艺术装饰等手段,打造出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建筑景观,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氛围,使人们在其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和舒适的感受。
2. 塑造建筑环境的个性和特色风貌引导在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还可以通过对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安排,塑造建筑环境的个性和特色。
利用当地特有的植被、地形、水系等自然元素,使建筑环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从而增强建筑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
3. 引导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知风貌引导在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中还具有引导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知的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能够引导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细节和特点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关注和行动。
三、风貌引导的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城市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某城市在进行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绿化、水景、雕塑等景观元素的合理设计和布置,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自然生态氛围的建筑环境。
在建筑环境中设置了多处观景评台和休闲空间,使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并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案例二:某度假村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某度假村在进行自然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时,注重强调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通过生态湖泊、人工瀑布、植物园等景观元素的精心营造,打造出具有生态宜居和休闲度假特色的建筑环境。
安徽 建筑风貌 导则
![安徽 建筑风貌 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7707c3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e.png)
安徽建筑风貌导则
安徽建筑风貌导则
安徽建筑风貌代表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历
史悠久的省份,安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南方水乡风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安徽建筑风貌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大多数建筑物的布局和规
划都以山水为背景,亲近自然,追求和谐。
建筑物通常坐落在起伏的
山丘上,利用地势差异创造出错落有致的景观。
同时,建筑师也注重
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例如运用石头、木材等材料,使建筑物与山水
融为一体。
安徽建筑风貌也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
建筑物外观常常采用传统
的斗拱、檐口和翘角等特征,以展示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精髓。
建筑
的色彩也常常使用传统的朱红、墨绿、银灰等色调,强调对历史文化
的尊重和传承。
安徽建筑风貌还注重工艺的精细和细节的处理。
建筑物常常采用
传统的雕刻、绘画和窗花等技术,表现出精湛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同时,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十分重要,常常以天井、回廊和庭院为特色,使建筑内外形成和谐的统一。
总之,安徽建筑风貌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示了该地区丰富的建筑遗产。
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不仅是安徽人民的
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貌特色引导
![建筑风貌特色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d0fa2f5c02768e9950e73823.png)
二、建筑风貌特色引导(一)建筑风貌特色思考●面对全球化下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新的价值理念●面对建筑的功能主义泛滥——我们需要新的建筑主义●面对玉溪的历史与未来——我们需要重塑建筑的DNA(二)建筑风貌塑造的理论借鉴(1)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黑川纪章:“新时代建筑的目标是普遍的秩序与地域文化的共生”。
共生理论的哲学体系——以东方佛教哲学为本体,同时吸取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生命哲学等思想,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
共生理论的价值体系——以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对抗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普遍化,突出多元融合。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
(2)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主张塑造具有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三)玉溪建筑风貌塑造(1)价值观取向前文分析过,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城市面临的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两难选择,屈从于功能主义与机械理论的建筑模式与城市发展思路必然使城市特色最终丧失。
但我们却又生存在一个这样的时代,无法再来一次建筑风貌的“文艺复兴”,由此,要形成特色的建筑风貌首先是要与城市的内在精神进行对话,特别是价值观取向,最终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标准。
●聂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红塔精神——“山高人为峰”、勇于攀登为代表的时代开拓精神;●四大价值取向——多元融合;人性尺度;价值回归;人文关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确立玉溪的新城市主义——重建传统价值标准的时代精神。
民宿建筑风貌引导方案
![民宿建筑风貌引导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824bc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a.png)
民宿建筑风貌引导方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民宿体验当地风情。
而民宿的建筑风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住客的需要,更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
因此,一个好的民宿建筑风貌引导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民宿的建筑风貌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相契合。
比如,如果在山区,可以选择仿古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宁静、淳朴的感觉;如果在海边,可以选择现代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开放、自由的感觉。
此外,建筑的色彩也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突兀的感觉。
其次,民宿的建筑风貌应该尊重当地的建筑传统。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这是当地人民文化的体现。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民宿时,应该尽量保留当地的建筑特色,比如使用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保留当地的建筑元素等。
这既能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也能让住客在体验当地风情的同时感受到独特之处。
再次,民宿的建筑风貌应该注重人文关怀。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处,更是一个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受的空间。
因此,在设计和布局民宿时,应该注重人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比如,建筑内部的布局应该合理,满足住客的各种需求;房间的设施应该齐全,让住客感到宾至如归;户外的空间应该有舒适的景观和座椅等,让住客可以休闲放松。
最后,民宿的建筑风貌应该同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筑行业也应该跟进。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民宿时,应该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的设计方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民宿的建筑风貌也可以融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既能减少能源消耗,又能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民宿建筑风貌引导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平衡、协调,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匹配的民宿建筑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更多的住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建筑风貌特色引导(一)建筑风貌特色思考●面对全球化下的城市发展——我们需要新的价值理念●面对建筑的功能主义泛滥——我们需要新的建筑主义●面对玉溪的历史与未来——我们需要重塑建筑的DNA(二)建筑风貌塑造的理论借鉴(1)黑川纪章的共生理论黑川纪章:“新时代建筑的目标是普遍的秩序与地域文化的共生”。
共生理论的哲学体系——以东方佛教哲学为本体,同时吸取西方哲学的整体结构、生命哲学等思想,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
共生理论的价值体系——以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样性对抗全球化下价值观的普遍化,突出多元融合。
代表人物:黑川纪章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
(2)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主张塑造具有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三)玉溪建筑风貌塑造(1)价值观取向前文分析过,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城市面临的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两难选择,屈从于功能主义与机械理论的建筑模式与城市发展思路必然使城市特色最终丧失。
但我们却又生存在一个这样的时代,无法再来一次建筑风貌的“文艺复兴”,由此,要形成特色的建筑风貌首先是要与城市的内在精神进行对话,特别是价值观取向,最终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标准。
●聂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红塔精神——“山高人为峰”、勇于攀登为代表的时代开拓精神;●四大价值取向——多元融合;人性尺度;价值回归;人文关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确立玉溪的新城市主义——重建传统价值标准的时代精神。
(2)建筑风貌DNA玉溪特色产业体系结构规划图从现状建筑风貌分析中可以得出,玉溪的建筑风貌有四个核心DNA,即灵魂DNA——与音乐无距离;生态DNA——与水无距离;文化DNA——与世界无距离;时空DNA——与历史无距离。
我们提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玉溪新建筑DNA——水韵共生。
其核心思想为将水之柔,音之美融为一体,以水形画音韵,强调两者的共性元素,包括水滴-音符、波浪-乐谱、海洋-交响交融。
未来玉溪建筑风貌共生形态三大要素:●水滴——舞动音符把水与音符的点状形态通过建筑外墙及装饰进行表达,力求简洁明了,作为玉溪未来建筑的一种共性标志之一。
音符、水滴的建筑符号运用●波浪——流动乐章强调建筑的流动性及柔美曲线的形态塑造。
同时,用绿色的波浪与水的乐曲打造各种开放空间,体现了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人在其中行走的舒适性,连续的绿地,连续的木栈道,让人能享受到与自然完美亲近。
●海洋——绽放的交响根据植物的生态共生性,用代表海洋的花海与代表音乐的建筑共同合奏未来建筑与空间环境的交响乐。
重点布置在城市入口形象展示区及建筑半开放空间区。
(3)生态城市的低碳建筑现状居住区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布局导致建筑第五立面的景观杂乱无章;屋顶空间利用度不足,导致城市总体第五立面的灰色基调。
目前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已经占了总排放的48%,远远高于交通与工业,因此未来生态玉溪的城市建筑必须转变建设理念,实现再生能源利用的模式转变,从光热模式向光伏模式的利用模式转变,具体行动如下:●低碳建筑模式——公共建筑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行动●低碳社区构建——居住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行动●“绿色的城市”——第五立面绿化行动目前我国对光电建筑的建设应用已经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同时,我国其他地区的光电建筑实践已经有成功案例,如:中国太阳城——山东德州的再生能源之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投入应用。
但未来光电建筑的发展仍需突破三大门槛,即补贴门槛、成本门槛、观念门槛。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突破:通过联网规模供电突破补贴门槛;对初期投入补贴突破成本门槛;实行开发引导,理念推广突破观念门槛。
(四)重点地区建筑特色引导疑问:理念推广阻力——是经济不能、政策不能还是技术不能?回答:科技革新——光伏发电民用技术成熟,生态建筑的未来支撑。
成本降低——接近一元一度价格,初期投入每平方米增加230元,但可无限利用,与传统能源使用成本相比相对较少。
目前屋顶绿化成本降低,已至150元/平。
(1)现代都市风貌区现代城市的发展是未来趋势,将城市的水运用到新城是体现形象设计的重点,本区强调现代建筑风貌,处处要体现追根溯源。
1)屋顶:屋顶往往是建筑最具特色及表现力的部位。
鼓励发展台阶式和双层结构屋顶,强化玉溪建筑的生态特色。
台阶式屋顶的退台部分渐渐接近街道空间,有利于改善街道视觉环境,而且有助于加强沿街纵向景深和层次。
同时“空中花园”的绿色屋顶供人们休息,使空间贴近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双层结构屋顶在解决隔热、遮阳、减少热洗手,改善室内微气候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双层屋顶结构内层采用轻质、有良好的隔热和遮阳性构件,以及绿色植物的有效引进等方式,外层屋顶可使用太阳能光伏板,通过不同的造型塑造丰富的外层屋顶结构。
2)立面:力求以一种规律统一整栋大厦或建筑,细节上局部的水滴或者水晶造型,体现水汇流成源的概念,借助这种整体性和规律性来舒缓底部的丰富,彰显屋顶的表现力。
3)底界面:要求该区建筑底部空间与街道空间或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通过底层架空或悬挑等方式,形成连续的交往和休闲空间、强调底界面的公共性。
4 )建筑材料:由于材料的不同表现特性,提倡通过相互组合达到对比的效果。
如花岗岩的稳重、富丽可对比于玻璃的轻巧;金属材料的细腻、华美可对比于混凝土的朴实、雄壮等。
为了突出本区建筑生态化的特点,在“簇状”发展的高层建筑群,鼓励用玻璃幕墙上突出石材装饰的特点,在“线状”发展的高层建筑群,鼓励以石材为主的高层建筑。
玻璃幕墙逐步实现太阳能光伏电板替代过渡,减少传统玻璃幕墙的使用,从建筑上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模式。
5)建筑色彩:基调色以浅色调和淡雅的色调为主,强调色的面积控制在15%。
(2)生态文化风貌区此区是表现玉溪生态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重点区域,形态要追求流动与曲线的优美,风格可适当创新,色彩力求丰富变化,公共建筑可整体使用强调色,凸显文化与生态的氛围。
本区应重点把握两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建筑特色。
1)山体景观的建筑特色引导A 、整体控制原则山体建筑的群体布局应考虑山体与城市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在城市重要视点处的景观展开面,必须通过建筑群体的合理布局保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本区靠五垴山、玉枕山建筑整体控制应符合以下原则:●以城市自然环境形态的保护和整体设计来限制开发与建设,严格控制容积率;●根据总体景观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强化山体形态及城市轮廓线的起伏;●统一建筑风格和色彩,重点部位部位强化特色。
B、体量和高度的控制原则●山体建筑的高度和体量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山脊线。
当建筑与山体距离较远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建筑高度和体量可以适当放宽一点;当建筑离山体较近时,建筑高度不宜太高,体量不宜过大。
当山高为100米,视角为20度时,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
近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70米,看到山体的3/4,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25米以下的建筑;中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140米,看到山体的1/2,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50米以下的建筑;远景定为视点和山体的距离为210米,看到山体的1/4,随着建筑和山体距离的变化,可以建75米以下的建筑。
●从竖向上考虑建筑与山体的关系,需要着重处理山体轮廓线与建筑轮廓线的关系。
建筑轮廓线过于平直会显呆板,不能与山脊线形成呼应;当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对抗时,会造成紧张;当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呼应时,能形成平衡和谐的美感。
●在容积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局部建筑高度上有所突破,本地块中其他建筑高度可相应降低,这用个别建筑升高的方法既可以满足显山的要求,又使建筑群形成一个视觉中心。
这时需要特别注意山体制高点与建筑制高点的关系。
C、形态要素的控制原则屋顶:山体建筑的屋顶要给予高度重视。
长度过大的平屋顶尽量做到高低错落,以免造成屋顶轮廓生硬。
特别提倡轻巧的屋顶形式或坡屋顶、退台式屋顶,还有屋顶覆土的形式都能与山地形态协调较好。
立面:为了突出山体建筑的特色,使建筑融于山体这种自然环境中,可以尝试仿生建筑的形式,如引入流动、曲线要素,以体现生态城市的特征。
另外,在立面上开洞,透出山体的形态也是取得建筑与环境对话的好途径。
底界面:山地的坡度为建筑造型带来多种可能性,特别是建筑底层的处理手法。
往往有架空、悬挑、降层等手法,使建筑适应山形。
建筑材料:山体环境为建筑提供一个自然背景,建筑材料一般采用与自然背景相协调的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局部可用面砖和涂料。
建筑色彩:山体建筑的基调色以清新自然的浅色调和高雅的色调为好,屋顶的色调以沉稳色调为好,色相可以为蓝灰或砖红。
强调色不应超过20%,色调以暖色调为主。
2)滨水景观的建筑特色引导A、整体布局原则●水系的存在,为城市提供了新的景观视角,水系有对岸景和纵观景两种。
根据这两种视点的要求,本区的滨水建筑群体布局大体可分作三种类型,即分散型、线型和集聚型。
●在大范围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滨水环境中,如,聂耳湖滨水区,建筑群宜呈分散型布局。
根据城市滨水地区规划设计要求和功能特点,成簇、成组作分散的组合形式,使建筑融于自然景观之中。
●沿水系岸线展开的建筑群宜呈线形布局,这是由于水与地的边界本身具有“线”的形态特征所决定的。
如玉溪大河、东风大沟两条主干水系两侧,要求注意不同功能建筑的组合和穿插,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区,建筑形态交替变化,形成丰富的滨水建筑景观。
●在一些重要滨水节点,滨水建筑组可以围绕中心空间布置,形成聚集型的组群形态。
集聚型的布置容易形成某一地域甚至城市本身的标志,形成具有强烈领域感、归属感的建筑群体。
规划中的生态文化区核心区建议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B、体量和高度控制●满足腹地的观水需求滨水建筑以采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同时滨水地块的容积率也要比同地段低一些,高强度开发只能破坏滨水自然环境的优势。
建筑高度控制除了能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和优美的天际线以外,还要考虑腹地的观水需求。
使建筑高度从临水处向外逐渐增加,保留足够的开口,使通向水面的视线不受阻隔,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河宽对高度与细部的影响滨水建筑的高度要考虑河流的宽度。
不同宽度河流水系形成的视觉效果可以分为三类,即看清建筑细部、看清建筑层次和看清建筑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