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叙议抒情和谐统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
纪念刘和珍君课文句子解释<纪念刘和珍君> 课文句子解释“中华民国……”文章开头一句“中华民国……”象一出戏的开端,点出惨案的时间(十八日)、地点(执政府前)、人物(段祺瑞和刘和珍、杨德群,还有与此有关的“我”)。
这本是一般写记叙文的方法,但作者在这里特别点出“中华民国”,是对其进行揭露和讽刺,以“惨杀”爱国者的事实证明用烈士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已复辟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革命工具。
在事件发生前一年(1925年2月),鲁迅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他在这篇文章的第四节到第六节记录了反动派三月十八日的凶残暴行,把这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在叙述事件的开始,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揭露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可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作者多次提到“中华民国”,又拿俄皇政府来与“中华民国”的执政府相类比,这就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应当从头做起,革命者必须正视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进行反抗斗争。
(韩立群)“出离愤怒”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了这样的话: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关于这一句话,有一种教材分析认为义同愤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已经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了。
”这样说,似乎倒是在解释“进入愤怒”了。
我的理解是:“出离愤怒”,意谓“实在无话可说”只有哀痛。
这可以从上下文来看。
上文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的理解共26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的理解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大全精选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大全精选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大全精选,希望大家喜欢!《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大全精选一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例如: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记念刘和珍君》重要句子的理解.
C
B
B
4、《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 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叙述 B、议论 C、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 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 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A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 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全句赞扬革命者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 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
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 在《论睁了眼看》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这样的 人才是真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 和幸福者”。就是“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 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 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 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的悲愤
些“学者文人”
作者自称
全句的含义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 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记念死者。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 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真正勇敢的革命者 惨淡的人生: 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国为民哀痛;为国为民而牺牲, 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
苟且偷生的人会从这次流 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 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 步觉醒,增长勇气。
革命者则将会更 坚定地奋勇前进。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 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 行。
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 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 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原文呈现一①中华民国十五年①【1】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2】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⑤,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⑥全年的就有她。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6】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7】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8】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⑦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⑧,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⑨,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⑩愤怒了。
我将深味⑪这非人间【9】的浓黑的悲凉【10】;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⑫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1】层解: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名师圈点:①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②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5-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1902-1926):湖南湘阴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
④程君(1902-?):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⑤寥落:稀少。
⑥《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
⑦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
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二)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③此记念刘和珍君!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13、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1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15、下列对文章的脉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D、干练——勇毅——希望——前行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2、①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
②指勇于斗争的爱国者。
13、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③指写这篇文章14、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像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像。
15、B这篇“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是由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疑难解析1、文章第一、二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从文中可以得知,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她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战友刘和珍的哀思和纪念。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
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但他并没有直接对此事件加以评价,请问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这个角度就是记念刘和珍。
写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
这可以以一当十,侧面表现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让人了解这么一批可爱的青年。
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枪弹的攒射、大棍的挥舞都历历在目,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
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到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前的惨案的全景。
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3、本文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上完了课,查字典语文小编带你回顾《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句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真的猛士”与“庸人”:1、相关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理解:从上面的的语句可以见出:“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
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
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问: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是不是“真的猛士”?冯雪峰先生认为不是。
他认为“真的猛士”泛指真正的革命者,而鲁迅并不认为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是革命行动。
我们认为从鲁迅对“真的猛士”的定义和刘和珍等人的英勇事迹来看,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算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困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可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可谓“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等烈士是当之无愧的“真的猛士”。
问:“庸人”指当时的普通的民众吗?是否包括“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庸人”指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包括“无恶意的闲人”,不包括“有恶意的闲人”。
二、“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1、相关语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两个句子
、
不 惜牺牲 的 崇 高
,
精神 的 ; 有 的 说
,
前 一 句 是 颂 扬三 个 女 子
“
后 一 句 是 讽刺 反 动 派
此外
“
中国 军 人
”
指 的 谁 ? 是 不 是 段 祺瑞 ?
`
八 国联 军
”
是 镇压义 和 团 运 动 的 八 国联 军 呢
“
,
还 是 向 段 祺瑞
。
政 府提 出 最 后 通牌 的 八 个 国 家 ( 有 人 称 它 为 第二代 八 国联 军 ) ?
。
惨 遭 杀 害 的经 过 是刘 和 珍 中 了弹
。
( 请 注意
,
这段 文 字 中 的 所 有 几 个
,
她 , 字
,
) 先
,
弹
“
从 背部 入
,
斜 穿 心肺
,
已 是致 命 的 创 伤
。
,
。
救死
,
扶伤
,
这是 起 码 的 人 道 主 义
可 是 反 动 派 却不 准 另l J人 去救 她
第一 个 去 救 的 是 张静 淑
几缕 血痕 ” 又该 作 何
解 释? 所 谓
“
抹 杀 ” 又 是 什么 意 思 ? 总 之
,
,
意见多
。
,
分 歧大
,
要 统一 是 很 困 难 的
鲁 迅 说过
“
倘 要 论文
,
最 好 是顾 及 全 篇 ”
究 竟 应 该 如何 理 解 这 两 个句 子
。
,
我以
为 首 先 是 研 究 整 个 第五 节 的 中 心 意 思 和 作 者 的 写 作 意 图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好词佳句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好词佳句
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四、我知道衰亡民族之所以默声无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五、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7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1.【解析】选B。
A项,“涤”应读dí;C项,“绯”应读fēi,“菲”应读fěi;D项,“缕”应读lǚ。
【穿针引线】●禅、蝉、掸●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注意:其后不能再跟宾语。
)2.【解析】选A。
B项,戳—戮;C项,碟—喋;D项,霭—蔼,魂—魄。
【穿针引线】●债、绩、啧●桀骜:倔强。
3.【解析】选C。
“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
用在此处合适。
A项,“长歌当哭”指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并非指唱歌,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B项,“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有贬义,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
D项,“有始无终”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此处强调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否则,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应该用“前功尽弃”。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A项,“造成……遭到伤害”,句式杂糅,可将“造成对”改为“使”;B项,“成绩……得到了回报”,搭配不当,可删掉“和取得的成绩”;D项,结构混乱,应将“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解析】用“罗网”是指反动派有目的去抓去杀,而学生们的惨状,充分证明反动派是布下“罗网”谋杀爱国学生,所以只要分条阐述出学生的惨状即可。
答案:①背部中枪,说明学生是在冲突中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②“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③受伤后“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表明他们是以对待敌人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是蓄意谋杀。
6.【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两个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其含意;再次要全面而深入地表达作者对三个女子的赞扬和崇敬之情,更揭露出反动派的无耻。
答案:(1)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有力地赞扬了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令人感到惊心动魄,极其辛辣地批判了当局者的凶残无耻。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
(1)“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
‘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早”字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
“直面”,和下句的“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
写猛士,抒发了对猛士的崇敬。
真的猛士,就是真正的革命者,这既是泛指,又实指了刘和珍。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专制、凶杀这种黑暗现实。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猛士精神”的内涵,热情地讴歌了“猛士”的伟大和崇高。
真正的猛士,不回避严酷的现实,不逃避残酷的斗争,不惧怕血醒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
他们因祖国衰亡、民族沦丧、人民涂炭而哀痛,他们以挽救祖国和民族的沦亡为己任,把勇往直前、浴血奋战当作最大的幸福,这是多么崇高和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冯雪峰
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我,谈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华盖集续编》)中有几处不容易领会,现在照我的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
一、原文第2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了解?又,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
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
这样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
实际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
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行动。
——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就正是指的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
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
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
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
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二、原文第4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
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
——这种最黑暗的统治和最反动的言论,可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使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都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尽头,说什么话也没有用了,只有举行革命;一种是一些爱国者和人民的革命分子被摧残了之后,全民族都被黑暗统治着,留下的爱国者和人民都悲观失望,民族就沉默地走到灭亡。
也就是说,可以有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革命)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
亡的沉默。
这是作者最大愤怒的表现,也是革命的号召。
在发生惨案当天作者所写的《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的一些话,就可以说明这段话的意思,例如: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三、这篇文章以及前后几篇中,鲁迅先生都不以请愿为然,他是正确的么?
照我了解,鲁迅先生是完全正确的,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
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
但请愿究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实际的效果是决不会有的。
当时,我们的党就一方面领导着群众的一切爱国运动,一方面时刻向群众指出反动政府的实质,指出对反动政府不能存在幻想,同时更指出必须进行比请愿之类更彻底的爱国斗争,以教育群众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热烈参加和支持,那是不用说的;同时,他指出向反动政府请愿极少效果,这在提高群众的认识,鼓舞群众进一步走上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确的,是和共产党的战斗态度完全一致的。
他在当时写的《空谈》一文中所说的像下面这样的话,就正是他的正确的战斗的态度的表现: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再者,鲁迅先生虽不以请愿为然,但对于请愿群众是始终同情和支持的,看同一文(《空谈》)中下面这两段话就最明白: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
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
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
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
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有些东西——我称之为什么呢,我想不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
这些东西仿佛就承认了对徒手群众应该开枪,执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罗网一般。
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钩通,怎么能够料到这阴险的辣手。
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豫想不到的。
这不仅说明鲁迅先生完全以最鲜明的态度站在群众的方面,而且像这些话以及当时发表的好几篇文章,这样及时地、最尖锐地揭露了人民敌人(包括反动文人如陈源等,他们诬蔑群众去送死,又诬蔑群众领导者,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的凶毒和阴险,对于当时群众的斗争是最必要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文艺学习》195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