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安全教育知识培训
![地震安全教育知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3c42f5b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1.png)
一、培训目的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次培训旨在普及地震安全知识,提高大家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员工、学校师生等。
三、培训内容1. 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的定义及成因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的成因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2)地震震级与烈度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是衡量地震大小的指标。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 地震预警与预报(1)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监测系统、地震预警技术等手段,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等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准确预报。
3. 地震自救与互救(1)地震自救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关闭火源、电源、气源,防止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发生。
2)尽快躲避到坚固的家具、墙角等地方,或者用书包、枕头等物品保护头部。
3)不要乘坐电梯,选择楼梯逃生。
4)远离高压电线、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区域。
5)地震结束后,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防止余震发生。
(2)地震互救地震发生后,若发现他人受伤,应立即进行以下互救:1)检查伤者呼吸、心跳,如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
2)对骨折、创伤等伤员进行包扎、固定。
3)保持伤员体温,防止休克。
4)尽快联系救援人员。
4. 地震逃生与疏散(1)地震逃生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以下逃生措施: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逃生路线。
2)尽量选择楼梯逃生,避免乘坐电梯。
3)避开易燃易爆物品、高压电线等危险区域。
4)地震结束后,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防止余震发生。
(2)地震疏散地震发生后,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疏散:1)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2)保持队形,避免拥挤。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内容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d30df6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b.png)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内容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震主要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缓慢地移动。
当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拉张或错动时,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当这种变形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引起地震。
- 例如,在板块的俯冲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容易引发频繁而强烈的地震。
2.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到达时,地面会上下颠簸,就像在波浪上的船只上下起伏一样。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到达时,地面会左右摇晃或前后摇晃,这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力最大。
面波使地面像波浪一样起伏,会导致建筑物倾斜、倒塌等严重破坏。
3.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
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计算的。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释放大约增加32倍。
例如,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级地震的32倍。
- 烈度是衡量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同一地震,不同地区的烈度可能不同。
例如,震中附近的烈度可能达到Ⅸ度(严重破坏)甚至更高,而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烈度可能只有Ⅲ度(轻微有感)或更低。
二、地震的危害1. 对建筑物的破坏- 地震时,建筑物受到地震力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墙体开裂、倾斜、倒塌等情况。
对于没有经过抗震设计或抗震能力较差的建筑物,如老旧的砌体结构房屋、简易搭建的临时建筑等,在地震中很容易遭受严重破坏。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https://img.taocdn.com/s3/m/7cda8c3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f.png)
地震的基础知识(普及)1.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
3.地震等级的划分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
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
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
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人们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烈度现象: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前兆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相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常见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
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bd0b912eff9aef8941e06fe.png)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小学生防震减灾安全教育
![小学生防震减灾安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e0aed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9.png)
一、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我们有必要开展小学生防震减灾安全教育。
本文将从地震基础知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自救、地震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二、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内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出来,引起的振动现象。
2. 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发生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3. 地震的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强震等。
4. 地震的烈度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对地面建筑物、设施及人造成破坏程度的指标。
三、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围环境,迅速采取行动。
2.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会停止运行,造成被困。
因此,地震发生时,不要使用电梯。
3. 避免到窗边、阳台、楼顶等危险区域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能会出现裂缝,甚至倒塌。
因此,要避免到窗边、阳台、楼顶等危险区域。
4. 躲避到安全地带地震发生时,要迅速躲避到坚固的家具下、墙角等安全地带。
5. 保护头部地震发生时,要用手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物品砸伤。
6. 不要慌张跳楼地震发生时,不要慌张跳楼,这样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四、地震后的自救互救1. 检查身体状况地震发生后,首先要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无大碍,要尽快与家人、朋友联系,告知自己的安全情况。
2. 检查房屋结构地震发生后,要检查房屋结构是否完好,如发现裂缝、倾斜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撤离。
3. 救助伤员地震发生后,要尽快对伤员进行救助,如止血、包扎、搬运等。
4. 防止火灾地震发生后,要注意防止火灾的发生,如关闭电源、水源等。
5. 保持通讯畅通地震发生后,要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了解灾情,获取救援信息。
五、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防震减灾安全教育,使小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7f78335727a5e9856a613a.png)
▲ 震源:断层形成的地方,即大量释放能量的地方。 震源不是一个点,而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 ▲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
2、按震源深浅程度分类
(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 km以内,一年中 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85%来自浅源地 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 km,一年中 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12%来自中源地 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 km,一年中 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约 3% 来自中源地 震。
1 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构造 地震及其成因 地震波、震级及地震烈度
张衡,东汉(公元132),地动仪
John Milne,1880, Seismograph
Mohorovicic,1909,Moho-Discontinuity Gutenberg,1914,GutenbergDiscontinuity
从实际地震时记录到的地震波可以看出,首先达 到的是纵波(初波、 P 波),接着是横波(次波、 S 波),面波达到的最晚。 一般情况下,当横波或面波达到时,振幅增大, 地面振动最猛烈,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2、震级
▲ 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或大小的尺度,也是
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是一个衡量地震强度的指 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即地震震级为
(2)面波:只限于在地面附近传播的波,也就是体波经 过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包含:瑞雷波和洛夫波。 特点:周期长,振幅大,只在地表附近传播,比体波 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 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面法线组成的平面内 (XZ)做椭圆形运动,而在与XZ平面垂直的水平方向(Y)没有 振动,质点在地面上呈滚动形式。 ▲ 洛夫波:传播时,质点只在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 Y) 运动,在地面上呈蛇形运动形式。
幼儿园地震知识安全教育(3篇)
![幼儿园地震知识安全教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232f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3.png)
第1篇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地震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基础知识、地震逃生技巧、地震心理调适等方面,对幼儿园地震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岩石破裂、错动等原因造成的振动,使地面产生颤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由多个大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驱动下发生相对运动,当板块边缘相互挤压、碰撞时,会引起地震。
(2)岩体破裂:岩体内部因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岩石破裂,释放能量,产生地震。
(3)火山活动:火山爆发时,岩浆上升、喷发,岩浆与地壳发生摩擦,产生地震。
3. 地震的类型地震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
二、地震逃生技巧1. 了解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动物异常行为、地光、地声等。
当发现地震前兆时,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
2. 确定逃生路线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确定逃生路线。
逃生路线应避开高大建筑物、危险品仓库、高压电线等危险区域。
3. 逃生方法(1)地震发生时,应立即蹲下或躲在桌子、床下等坚固的家具旁,保护好头部。
(2)如果身处高楼,应立即向底层转移,尽量避开电梯。
(3)如果身处户外,应迅速远离高大建筑物、危险品仓库、高压电线等危险区域。
(4)地震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尽量使用楼梯逃生。
三、地震心理调适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冷静,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逃生措施。
2. 正确面对恐惧地震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地震,人们会产生恐惧心理。
此时,应正确面对恐惧,勇敢面对现实。
3.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学习地震知识、参加地震逃生演练等方式,可以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面对地震时能够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逃生措施。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 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ef094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9.png)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问答第二版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问答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f88f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8.png)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问答第二版一、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不受地震破坏的行为。
二、为什么需要防震减灾?地震是一种地球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不可避免。
而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力,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我们需要进行防震减灾工作。
三、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波。
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形和能量的释放,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地震的预测是否准确?目前科学技术尚未实现对地震的准确预测。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地震监测仪器来监测到地震的发生,但无法精确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五、如何进行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通过监测到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中距离,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六、地震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地震发生时,首先应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如桌子下、墙角、门窗旁。
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尽量避免站在窗户、悬挂物下和建筑物外墙附近。
七、地震时有哪些应急措施?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以下应急措施:停止使用明火、关闭气源,迅速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域,不使用电梯,注意避免跌倒和被物体砸伤。
八、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是什么意思?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和抗震性能要求。
抗震设防等级越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破坏程度越小。
九、如何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灾害风险需要考虑地震带、历史地震数据、地震烈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评估出地震灾害风险的等级。
十、如何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地震应急救援是指地震发生后,组织人员和力量进行搜救、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
地震救援包括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灾情评估、灾后恢复等环节。
十一、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有哪些?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包括房屋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灾后救助、心理疏导等。
关于地震的培训内容
![关于地震的培训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13c03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8.png)
关于地震的培训内容
关于地震的培训内容通常会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地震基础知识:
- 地震的成因:介绍地震是如何由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引发的。
- 地震的分类与级别:解释地震的震级、烈度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地震波传播原理:讲解P波、S波等不同类型地震波的特点及破坏效应。
2. 防震减灾措施:
- 家庭和公共场所的防震准备:如何加固家具,避免悬挂物掉落,储备应急物资等。
- 避震技巧:在地震发生时,根据不同环境选择合适的避难方式,如“伏地、遮挡、抓牢”原则,在室内时利用坚固家具或承重墙角避险,或者迅速转移到室外开阔地带。
3. 地震应急演练:
- 灾害预警系统的认识与响应:学习接收和理解地震预警信号,指导快速启动应急预案。
- 逃生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疏散路线、集合地点以及有
序撤离的步骤。
- 自救互救:教授被困时如何保持冷静,自我保护,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互相救援。
4. 急救与灾后应对:
- 初步急救技能训练:包括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方法。
- 应急抢救与灾后恢复:如何在地震后寻找和提供临时庇护所,参与初期的救灾行动,以及了解后续重建和长期恢复的工作流程。
5. 地震应急预案制定与更新:
- 学习制定和完善家庭、学校、单位及社区的地震应急预案。
- 掌握预案中关于通信、资源分配、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定。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e0f34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6.png)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地震的强度通常以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但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方法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这些方法包括地震活动监测、地磁监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
预防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保险、地震防护门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三、地震应对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优先确保人员安全。
如果地震轻微,可以走出室外,如果地震严重,应该就地避难。
在地震结束后,应该检查身体是否有伤,并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
四、地震救援和重建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包括搜救失踪人员、提供紧急救援、重建住房和基础设施、评估和恢复环境等。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并积极参与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做出贡献。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2.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和震源深度。
3.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影响和振动的大小和范围。
二、地震的预防和减轻1.地震前兆:地壳运动活跃、动物异常、气象变化等。
2.地震的预防: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制定应急计划、准备好急救箱等。
3.地震的减轻:选择坚固的住房、制定家庭防震计划、练习紧急撤离等。
三、地震的应急和救援1.地震的应急:快速反应、人员调动、救灾物资的运输等。
2.地震的救援:医疗救助、寻找被埋压人员等。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629f2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8.png)
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地震知识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地震知识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地震知识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软流层和地下深处。
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二、地震监测和预报1.地震监测:利用仪器和观察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记录。
2.地震预报:通过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前告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
地震预报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学等。
三、地震灾害应对1.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寻找安全躲避位置,避免站在高处、大门口等危险地点。
2.地震后:如发现有受伤人员,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遵循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区恢复工作。
四、家庭防震准备1.制定家庭防震计划:了解地震应对知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制定避难场所规划等。
2.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地震应对能力,熟悉紧急联系方式等。
五、地震相关法规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地震安全标准和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保障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动物异常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晴雨表”,根据动物异常判断地震的预兆:震前12小时内,猪羊乱拱乱跳,马乱踏;震前8小时内,猫会离开老鼠;震前2小时内,鸡不进窝,乱飞乱啼;震前几小时内,狗乱咬,骡马嘶鸣;震前几天,牛羊不进圈。
2.地震前几天出现地光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它是地震前地壳内累计的正负电荷以及岩石中的应力在地震前一瞬间释放或改变方向时,产生的强电磁场与瓦斯混合燃烧所产生的。
地光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震前几小时到几天内,个别地震在震前一二分钟,甚至震前几秒钟即有地光出现。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164a6558fafab069dc0216.png)
地震相关知识一、地震介绍1.别称:地动地震动英文:earthquake2.现象: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3.简介: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4.超级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十分具有破坏力的5.介绍: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6.震源震中: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7.危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8.极震区: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9.震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10.震感: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72ed92c7fd5360cba1adbe8.png)
地震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 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 5 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 5 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 次,而7 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 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 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
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 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 。
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 震源深度" 。
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 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 震源距" 。
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 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 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
全世界95% 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 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 6 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 1.0 级,能量相差(1.5)10 倍,即大约32 倍;相差 2.0 级,能量相差约1000 倍。
地震学基础知识
![地震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67d7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0.png)
地震学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地震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岩石变形所引起,是地球上能量释放最为剧烈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地震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而出现。
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现象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地表破坏。
地震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数据,探索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规律。
下面将对地震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介绍。
1.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方式。
地震波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P波是最快传播的一种地震波,它在介质中通过压缩和膨胀而传播。
S波是另一种地震波,它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
地震波不仅能够传播在地球内部,在地表以上也可以传播。
2. 震中和震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点被称为震源,震中则是地球表面正上方与震源最近的点。
震中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因此通常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区域。
3. 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释放大小被称为震级。
常用的震级计量方法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和体波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一种震级计量方法,它是根据地震波振幅的对数来定义的。
另外,震源深度是指震中与震源之间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的不同会对地表破坏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4.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通常是根据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人类体感来评定的。
相比之下,地震震度则是用来描述地震波在特定区域内的能量释放大小的一种度量标准。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度并不完全相同,地震烈度更注重地表破坏,而地震震度则更注重地震波能量的释放大小。
5. 地震带和构造板块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集中发生的区域,也是地震活动相对集中的地区。
地震带的分布与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地球的外部被分成了许多大、小构造板块,这些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互运动,导致构造活动和地震的发生。
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培训(3篇)
![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培训(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d4fc0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4.png)
第1篇一、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掌握地震应急逃生技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特此开展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培训。
二、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断裂,能量迅速释放,引起地壳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与地球板块运动、地壳构造活动等因素有关。
3. 地震等级地震等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来划分的,常用的地震等级有里氏震级和面波震级。
4. 地震前兆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如地壳变形、地磁异常、地下水变化等。
三、地震逃生知识1. 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围环境,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
(2)如果身处室内,应迅速躲到坚固的家具下,如桌子、床下等。
(3)如果身处室外,应迅速离开建筑物,跑到开阔地带。
(4)如果被困在废墟中,要保持冷静,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2. 地震后的逃生知识(1)不要盲目行动,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
(2)在逃生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尽量避免窒息。
(3)如果遇到倒塌的建筑物,要尽量避免靠近,以防二次坍塌。
(4)在地震后,要注意检查水源、电源和燃气管道,确保安全。
四、幼儿园地震应急演练1. 演练目的通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掌握地震逃生技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
2. 演练内容(1)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能培训。
(2)地震后的应急处理知识培训。
(3)地震逃生演练。
3. 演练步骤(1)组织动员:宣布演练开始,全体师生参加。
(2)地震逃生技能培训:讲解地震逃生知识,示范地震逃生动作。
(3)地震逃生演练:模拟地震发生,师生按照逃生路线迅速撤离。
(4)总结评估: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地震安全教育宣传1.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宣传地震安全知识。
【初中地理】地震的基础知识
![【初中地理】地震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b9714a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0.png)
【初中地理】地震的基础知识地震的基础知识由地理网资料整理一、地震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感受到的地面振动。
就像风、雨和闪电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的地震,将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损害并成为灾害。
所有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答:地震的时间、震中和震级被称为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发生的时间就是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中,通常用经度和纬度表示。
当然,也应该注明地点的地名。
地震的震级用米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稍平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上每天都发生数以万计的地震。
这些地震发生在地壳和地幔的特殊部位。
我们称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为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
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层地震(H≤ 70公里),中等地震(H=70~100公里)和深度地震(H>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答:一定的地震震级是地震能量的量度。
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
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黄色炸药(TNT)爆炸释放的能量。
震级差为1.0,能量差为30倍。
地震只有一级。
5、什么是里氏震级?答:里氏震级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的。
它是根据距震中一定距离处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并考虑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的衰减,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震源处的地震大小。
如果震级由地震面波计算,则用MS表示;如果震级是用地震体波计算的,则用毫升表示。
在20世纪60年代,里希特是美国最著名的地震学权威。
里克特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情地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克特震级很快成为衡量地震规模的一个众所周知的术语。
目前,世界上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地震)。
地震安全教育板块幼儿园(3篇)
![地震安全教育板块幼儿园(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1f71d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1.png)
第1篇一、前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增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我们特编写此地震应急知识手册,旨在帮助幼儿园师生掌握地震应急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是什么?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地壳的震动。
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或地幔,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强。
2.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2)构造运动:地壳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如碰撞、俯冲等,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地壳,导致地壳应力变化,也可能引发地震。
3.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1)震级:地震的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
(2)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通常用中国地震烈度表表示。
三、地震应急知识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监测手段提前发现地震信息,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幼儿园应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准备。
2. 地震逃生技巧(1)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2)迅速撤离:地震发生时,应迅速撤离到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区域。
(3)蹲下掩护:在撤离过程中,应蹲下掩护头部,避免被坠物砸伤。
(4)避难场所:在室外,应选择开阔地带避难;在室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等相对安全的区域避难。
3. 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1)自救:地震发生后,如被困在废墟下,应保持冷静,寻找水源和食物,等待救援。
(2)互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互救,救助被困人员。
4. 地震后的心理疏导地震发生后,部分师生可能出现心理创伤。
幼儿园应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阴影期。
四、地震应急演练1. 演练目的通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和自救互救。
地震知识ppt课件
![地震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42b9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3.png)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传 播和普及。
投资地震研究
加大对地震研究的投入,推动 地震监测、预测和减灾技术的
创新和发展。
04 地震案例分析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该地震发生在1976年,震级为7.8级,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附 近。
总结词
了解地震的分类和分布有助于更好地预 测和应对地震灾害。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浅源地 震、深源地震、构造地震等。同时,地 震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主要集中在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地区。
VS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震可以分为多种 类型。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源 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 震(震源深度在60-300公里之间)和深 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根据 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等类型。此外,根据地震的分 布规律,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壳构 造活动较为活跃,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掌握应急避险技能
在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 速采取正确的避险姿势和避险措 施,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等
。
学习自救互救知识
了解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掌握 心肺复苏等基本的急救技能,以
便在地震后及时进行救援。
及时报警求助
在地震后应尽快报警求助,并告 知地震的地点、震级等信息,以 便专业救援队伍及时赶到现场进
唐山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遭 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救援工作面临很
大的困难。
第一部分 地震学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地震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43caf506c175f0e7cd137f7.png)
1976年7月28日河 北唐山7.8级地震
死亡24万人
1996年2月 云南丽江7.0级地震
309人死亡 经济损失25亿元
城市—蕴藏重大震灾风险
1996年5月包头6.4级地震
包钢处于震中地区 公司生产一度全面瘫痪 经济损失达4.63亿元
包钢库房
不设防的农村—重大震灾威胁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7.2级地震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 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 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 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 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 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 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 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开展对地震全过程、高密度、大动态、多学 科、多参数观测,获取高分辨率四维图像。 (1)首都圈地震动态预测预警实验场
(2)川滇强地震综合 监测预报实验
(3)天山地震动力学 观测实验场
大陆地震活动的构造动力环境
欧亚板块
我国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强烈
逆冲和 走滑
走滑 为主
走滑兼 正断层
• 2002年6月29日晨1:20发生于吉林的7.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40km, 无破坏。
• 1960年2月29日发生于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深度
为3km。震中破坏极为严重,但破坏仅局限在震中8km内。
§1.2 地震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
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
2、震源和震中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
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
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
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
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1976年唐山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
(三) 地震的种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
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构造地震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这就是地震。
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这种地震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座活火山,每年平均约有50起火山喷发。
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吉林省和西南的云南等省。
近代活动喷发的有黑龙江省的五大莲池、吉林省的长白山、云南省的腾冲及海南岛等地的火山。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往往互有关连。
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震的发生,地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
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8.5级大地震,48小时后就使沉睡了55年之久的普惠山火山复活喷发,火山云直冲6000米高空,蔚为壮观。
1988年我国在黑龙江省五大莲池市建立了第一个地震火山监测站,开展火山及地震的观测研究。
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裂。
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
矿区陷落地震最大可达5级左右,我国曾发生过4级的陷落地震。
虽然陷落地震的震源浅,但对矿井上部和下部仍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应引起人们注意。
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
如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
福建省水口电站自1993年3月底水库开始蓄水,当年5月起的2年内,共诱发0.3级以上地震近千次,其中最大的3.9级,由于震源浅,2级以上地震,当地就会感到晃动。
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1959年建库,1962年发生了最大震级为6.1级的地震。
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里,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四) 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引起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造成了地震灾害。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力通过地震波起作用的,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引起横向结构损坏。
当先颠后晃的地震力超过建筑物的承受力时,在几秒钟内就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
另外,地震力引起的断层错动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沙土液化等地基失效问题,也间接造成建筑物的倾倒和损坏。
二、地震的周期性和灾害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一)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
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本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历了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年。
在这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到下世纪初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
(二) 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
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尤其发生在夜间的地震,后果更为严重。
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人们正在酣睡,事先毫无警觉,结果伤亡惨重,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以上。
2、成纵性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调整区域应力场,或岩石破裂的延续活动,往往在某一时间内地震活动呈成纵性出现,连续造成灾害。
3、续发性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而且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
如由地震灾害诱发的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药品的泄漏污染,以及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还有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等等。
以及上述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各种损失。
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起火灾,造成136处起火,烧毁45幢房屋,有5.6万人被烧死,其中大部分人因窒息死亡。
(三) 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
全球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
二是欧亚地震带,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的面积的79%。
(四)地震的成因假说全球地震为什么集中在上述两大地震带上呢?它的成因机制是什么?这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目前有几种假说: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
现在比较流行的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
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球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并打开了新的思路。
三、地震的前兆和监测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发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等微观的异常变化,而且还能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的大量宏观异常现象,分析鉴别这些异常现象,从中提取发生地震的准确前兆信号,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开展前兆监测的主要方法有地震学、地形变、地磁、地电、重力、地温、地应力、地下水、卫星照片分析以及动物异常活动筹现象的收集与综合分析。
(一)地震的微观前兆与监测1.地震学观测用地震仪测定地面震动大小、发震时刻和地点等的一种观测方法。
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来进行预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方法,通常称"以震报震"。
1966年在我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地震中,人们曾总结出"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
1975年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前,也发现很多前兆,尤其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情况,对当地地震部们和政府作出短临预报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的准确预报,成为世界上成功预报大震的唯一范例。
目前,用以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很多,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相关性、地震概率统计、地震波速比等十多个项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预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