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审美的本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审美的本质PPT演示课件

审美的本质PPT演示课件
从逻辑上说,自由的意义就是超越,因为自由不受现 实的存在,而是超越现实的存在 当我们进入审美的境界时,也就超越了现实,摆脱了 现实的束缚,进入了不受物质条件限制的精神生产中,从 而获得了自由
9
审美超越的四个特征
• 首先,超验性——是对世界的超经验的把握 • 审美是想象和激情的创造。在审美活动中,世界不是现实的世界,它被 虚幻化了,成为审美幻像,世界散失了是在性,成为非实体的“形式”—— “美在形式”。因此,美不是实体或它的属性,而是超现实的意义世界。
2
一、审美的自由性
• 认识必然和改造世界都只能获得有限的自由,而不是根本 意义上的自由,因为世界仍然与人对立。 • 自由是生存的本质,是不同于现实利性与幸福的高峰体验
• 自由必须超越实际的欲望,达到超越的精神境界。 • 一切直接功利性的活动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审美活动作 为一种情绪性的体验,是超功利的高峰体验。 • 审美活动没有任何直接的功利性,它不想索取什么,没有 实际的需求,只是自由地创造、游戏、感受。但审美的非 功利性并不是一无所求,而是一直超功利性——自由的追 求
• 超验性——非实证性 • 经验是可以实证的,但超验是不能实证的。审美对象不能实证的,无论 用什么科学的和经验的手段都无法验证美的存在。 • 一旦离开审美体验,进入现实领域,它就不再是审美主体,而成为现实 主体。现实体验产生了现实意义,审美体验产生了审美意义,审美意义与现 实意义不同,现实意义可以实证,可以被概念把握,而审美意义不可实证, 不能被概念把握。 • 因此,审美体验的结果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审美意象,它 不能被概念把握, 也不能实证
10
其次,终极价值——对现实价值的超越
• 在审美活动中,自我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 展,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达到了别无所求的状态。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的本质、美感、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等方面。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美学》课件.ppt

《美学》课件.ppt
魏晋隋唐美学思想:发展了以社会伦理政治和人生哲 学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更加强调审美的个性化特征和文学 艺术的独特审美风格,基本形成了独立的美学思想体系。
宋元明清美学思想:追求平淡境界和禅宗之道的审美 价值,更加强调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个性张扬之美,文学 艺术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结合,在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生 活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 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形成审 美活动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
美学的学科定位: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
2.美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3.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 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 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 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 的学科。
2.“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期。“认识论阶段” 的西方美学,主旨是探索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 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 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 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思 想成果。
3.“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末期。此阶段西方美学, 把语言作为符号和人的本体,以人是如何生存于世 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为主旨,认 为语言比世界的美、人对世界的审美能力更为原始、 更为根本。
二、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审美现象的内涵: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的特点
感性特征: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 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拉斐尔
10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1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
2.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 分两个角度:一是从客观精神方面探讨,如柏拉 图、普罗提诺、黑格尔;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探 讨,如休谟、康德。
(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念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主观意 识的神化、绝对化。 普罗提诺:美是物体分享到的“太一”流溢的理念。他 把柏拉图的理念神秘化,称为神明理性(理式),即 “太一”。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理念的外化。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 没有可见形象的对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 的),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线、 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审美 对象。
15
• 作为审美物象应该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即对象的 色彩、声音、形状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有宜人的 性质。
• 形式美的一般原则:单纯、齐一,对称、均衡, 比例,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
• 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 笼烟眉”。这里黛玉到底是喜是蹙说不清,其美 正在于这说不清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 (属一家之言)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曾点,字晳,故又称曾皙。儒家一代传人“宗圣”
曾参之父,比孔子小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 “吾与点也。” 《历史的天空》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 “无” “大象”即“象罔” “神人”与“至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
他还进一步提出“美的关系” 不仅指客观的物质对象, 还包括了社会生活关系。
狄德罗
③认为“美是生活”;
俄国文艺学家车尔尼雪夫 斯基认为:“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 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 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 是美。”美的根源在于生 活之中,美的本质是社会 生活的显现。
黑格尔
3、从心理、生理角度追寻美
①认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美 学观点。休谟是英国经 验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 他执著于用心理分析方 法来讨论美的问题,认 为“美是一种愉快的情 感”。
休谟
②认为“美是实验美学的创始者。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
劳动。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P26 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略
略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内容概要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①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
“美是和谐与比例”, 认为凡是物 体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协调,变 化自然,就会显得美. (黄金分割率)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
赫拉克利特:
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最智慧的人和神相比,无论在智慧、美和其他方面,都像
一只猴子。 神的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和公正的;人们则认为一些东西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普洛丁
③ “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理念”, 是先有一个“绝对理念”,然后衍 生出万事万物。
由此出发他认为“美是绝对理 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 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 就是艺术美”。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 从绝对理念出发所建立的美学 体系(三卷本的美学巨著)。
对美的本质刍议
1、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现象。
2、美诞生于人化的自然或属人的自然。
3、美的源泉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4、美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与升华。
1、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 人类诞生之前,自然界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不存 在美丑之分。
他力图通过心理实验方法来确立 和解释各种令人愉快的美的形式。
他的实验所得的结论之一是: 人们最喜爱的美的图形是接近 或正好是黄金分割的图形,最 不喜欢的是过于正的正方形和 过于长的长方形,由此他得出 “美是一种心理—物理现象”。
③认为“美是一种移情现象”。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费歇尔父子的美学观点。
认为所谓美是人把自己的 生命即情感观念移入无生 命的事物,使之成为有生 命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对 象,从而让人体验到审美 的喜悦之情。这就是著名 的“移情说”。
公正,另一些东西不公正。
2013年
7
德谟克利特: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2013年
德谟克利特像
8
②认为“美在于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 创始人狄德罗提出的,他认 为“美总是由关系构成的”, 事物的关系才是美的根源。 事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对 称、秩序,就是美。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认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对 它的探讨无意义,也永远找不到答案。人们只 能回答“什么是美的”。而无法回答“什么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2.从客观唯心主义角度寻求美
①认为“美是永恒的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 美学观点。
柏拉图最先提出了 “什 么是美”的问题,并且从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出发, 认为是先有美的理念,然 后才有美的事物,“美的 本质是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
②认为美是“神的光辉的反映”;
中世纪宗教哲学 的始祖普洛丁的 美学观点,他认 为客观世界的美 是神的光辉的反 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