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有了基本了解。已 经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课主 要问题就是世界物质性,对于这个深 邃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 的热情。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 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 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 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物质与物质具 体形态,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5、教学过程
• • • •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突破重点 合作探究,解晰难点 总结归纳,延伸课堂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 欣赏图片:世界著名自然风景:九寨沟 风景图、黄山风景图、西藏纳木错风景 图、马尔代夫风景图等 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 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 ,那么如此之美景又是生从何处,又如 何发展呢?它的本质是什么?
3、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 界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 别和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 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 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坚定地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 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1:物质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 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 的起源和发展史,.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入手.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过程与方法(1)列举具体事例并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物质的定义;(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初步懂得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坚决反对上帝创世说等有神论;(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三、说学情1、知识发展分析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世界的物质性 PPT教学课件12(说课) 人教课标版

世界的物质性 PPT教学课件12(说课) 人教课标版
• 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落实马克 思主义哲学唯物观。使学生坚定地树 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 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 世说
板书设计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物质的概念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物 质


2:自然界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 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

26、如果人生的旅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27、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励志名言: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2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9、人生就像一道漫长的阶梯,任何人也无法逆向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的进程中,偶尔转过头来,回望自己留下的蹒跚脚印。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 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内容。
• 本框内容主题为世界的物质性,学习本 框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 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 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理解世界物质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
2、学情分析
•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有了基本了解。已 经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本课主 要问题就是世界物质性,对于这个深 邃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 的热情。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 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 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 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世界的物质性 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   说课稿

课题:4.1世界的物质性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教材分析从本课开始,教材正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因此,本框题在整本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

3.学情分析高二1601班为理科实验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对于世界的物质性较容易理解。

而物质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4.教学重难点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去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问题:1.天地万物是盘古创造的吗?2.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吗?那它能否创造一块他也推不动的石头呢?3.运用你所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神灵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教师总结:神灵创世说的实质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现代科学也证明了所谓的神并不存在,世界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它自身的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就整本教材来说,《世界的物质性》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节课一共分2个部分内容,分别是: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问题,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分组讨论和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论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难点: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教法:(一)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精讲、学生多思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四)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学法:(一)学情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

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平直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因此,必须加强对高二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学习。

(二)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四、教学过程:(一)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高中哲学生活《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高中哲学生活《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参赛科目:参赛单位:参赛教师: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是5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框题。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第二单元在哲学生活中的地位本单元意在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都必须回答的,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本课在第四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有了基本了解,已经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等理论知识有了初步认识。

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而接下来本框——《世界的物质性》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树立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本框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这些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理解世界的物质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起到了基础作用.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理论基础性的作用,在哲学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理解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从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消除有神论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同学们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3.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互动设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物质的概念与特性;2.世界物质性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概念与特性,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2.能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际问题;3.了解哲学史上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哲学类课程兴趣盎然,尤其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与意识关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世界的物质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说课:首先,是教材的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的两部分内容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是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物质的概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用客观的眼观看待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创世说。

当我们全面分析了教材、学生并确立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了。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学重点是:1.物质的概念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由于物质这个概念是哲学生活的一个基本概念,只有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正真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其次,教学难点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由于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易陷入唯心主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第五, 说教法和学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
质性》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2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单元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分两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3: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二、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的物质。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政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哲学概念;【理解】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物质的;【运用】懂得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思考现实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物质形态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世界的起源的探究,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对神创论的否定。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物质的哲学概念三、教学策略与手段(一)设计理念1、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贴近生活,体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方法教法:观察法,讨论教学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质疑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实物(苹果、榴莲、香蕉(生和熟)以及其他非水果实物)(二)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很高兴来到xx,和我们xx四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个神秘的话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三)讲授新课1.物质的概念(约15分钟)教师分发之前准备的物体,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描述自己手上的物体。

学生描述自己手上的物体,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表示感知的词语,并及时写在副板书上。

教师针对描述榴莲的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挖掘,提问“榴莲的味道你喜欢吗?不喜欢但是你能改变吗?”教师提问:大家手中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有什么共性?教师总结:哲学上说的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进一步提问:wifi是物质吗?2.自然界的物质性(约4分钟)让刚刚拿到香蕉的同学吃一下香蕉,分别采访吃了熟香蕉和生香蕉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高二政治说课稿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高二政治说课稿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的把握。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关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开始对抽象概念和理论产生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关系。在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于贴近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更感兴趣。在学习习惯上,一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还需要培养自觉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对于哲学理论的学习可能感到枯燥,缺乏兴趣。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Biblioteka 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兴趣。
2.互动讨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故事引导:讲述一些哲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感受哲学的魅力。
4.提出建议: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他们制定后续学习计划。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思考题: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3.小论文:要求学生就某个哲学问题撰写小论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用以下方式:
1.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特定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3.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他们在辩论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2.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分别阐述世界的物质性的优点和缺点,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并提供自己生活中的案例,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进行解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3.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物质性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分享彼此的想法,促进互动交流,增强学习的参与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能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在探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哲学命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物质的定义以及它在世界中的地位。

物质性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它表明了世界的统一性。

在本课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这意味着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的存在和属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这一点是理解物质性的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从微观的原子、分子到宏观的星球、星系,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其次,物质具有可知性。

虽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理解物质。

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揭示物质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服务。

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每一步科学的进步都是对物质性的更深入理解。

再者,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种运动包括了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多种形式。

物质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它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物质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上的物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复杂网络,使得物质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物链。

最后,物质是多样性的。

虽然物质具有统一性,但它也表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多样性是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

从简单的无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从单一的元素到复杂的化合物,物质的多样性是无限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可知的、运动的、相互联系的和多样性的。

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物质性,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物质的更多奥秘,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

世界的物质性优秀课件12(说课)

世界的物质性优秀课件12(说课)

3、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 界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 别和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 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运用马克 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 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坚定地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 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物质与物质具 体形态,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5、教学过程
• • • •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突破重点 合作探究,解晰难点 总结归纳,延伸课堂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 欣赏图片:世界著名自然风景:九寨沟 风景图、黄山风景图、西藏纳木错风景 图、马尔代夫风景图等 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 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 ,那么如此之美景又是生从何处,又如 何发展呢?它的本质是什么?


情景设置,突破重点
• 利用视频,展示关于世界起源的几种观点 :盘古开天劈地和上帝创世说。 • 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 养学生问题意识。 • 利用名人名言,展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研究 • 通过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评价 其观点,一步步引申到自然界是物质性的 。突破重点。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世 界 是 物 质 的 世 界 世 界 的 真 正 统 一 性 在 于 其 物 质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导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难点】1.重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2.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课程标准】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教材助读】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的一部分。

(2)物质的定义:(1)物质是,并能为人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物质性总之,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独学自测】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公开课.世界的物质性

公开课.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教材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三个方面讲述了世界的物质性。

首先讲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及其客观实在性,其次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最后指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然后得出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学情分析本次上公开课的班级是高二六班,是我校的文科奥赛班之一,相对而言,学生的总体程度比较好。

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合作探究兴趣浓,课堂发言比较踊跃,参与人数、人次也比较多。

目前已经基本理解并比较熟练地识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及其根本分歧、世界的范围等知识,并对物质的含义、物质和物质的基本形态的关系有简单的认知。

因为在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时,根据教学需要我已经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世界的范畴、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和物质的基本形态的关系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世界物质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知识和原理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也关系到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能否被进一步调动的问题。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具体目标:首先,从知识目标上讲,要使学生全面分析和理解物质的概念,包括物质的含义、属性、唯一特性以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等问题,并能结合实例准确判断物质现象,能将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区分开来;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并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性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说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其次,从能力目标上讲,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以及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材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三个方面讲述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1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物质性》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入手。

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为两目。

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
(1)列举具体事例并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深入理解物质的定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初步懂得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坚决反对上帝创世说等有神论;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
三、说学情
1、知识发展分析
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知识结构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
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
综上,即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欠缺。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自然界的物质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物质的定义。

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综合情景分析、探究发现、讲解点拨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2、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思路
教材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整个世界
教学知识: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物质的共性——哲学上物质的含义
七、说教学过程(探究设计)
探究一:播放视频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讲述自己知道的地球起源的故事,从而得出结论:天地万物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各种各样的神灵创世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讲授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宇宙大爆炸、地球起源的纪录片,引发学生思索世界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进行哲学思考。

同时,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神开创宇宙、缔造生灵的创世传说,如中国神话,古希腊传说和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用最概括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使同学共同分享探究成果。

并把各自的探究成果以文稿形式贴在墙报上,供感兴趣的学生阅读。

通过对比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结论。

探究二:古代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图文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具体的物质形态,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认识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其进步性就在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对客观世界追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因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这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科学的依据,也没有被科学所证实,充其量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

同时,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表明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的局限性。

第二问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共性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中都有其共同的属性,这种共同的属性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客观实在性,从中引出物质的概念。

理解了物质的概念,学生才会进一步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先以“师生对话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当学生不得其解,或众说纷纭时,可以继续问:“如果有人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你会怎么想?”大多数学生会觉得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这时候就可以继续引导,而这个结论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

再继续引导,让学生自觉意识到哲学思维的可贵之处:不但表现在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常识中提出问题,而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上。

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这样,继续反问:你们平时追问过万物是由什么产生的问题吗?接着,把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的原因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例如,古希腊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因为他用经验证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正如水滋养种子,培育生命一样,大地以及其上的事物都是从水中产生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

他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在对待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基本的主张: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这种观点比泰勒斯的水是世界本原的思想更加复杂,它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
成的。

探究三:人类社会的演化。

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第一问,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告诉学生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问,通过追溯从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的转变和从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的群体结构的转变过程,让学生领悟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自主讨论这个问题,从中认识到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本探究活动涉及生物、地理等知识,安排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演讲,由学生自主完成。

同时,补充以下知识点。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各种区别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可以说生产劳动从何开始,人类社会也从何开始。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首先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等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宗教等其他活动。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政治、法律和道德等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八、说课堂练习(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