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规律、问题。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史实、认识关系、审视得失、反观当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本的史实,吸取经验和教训;2、进一步认清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现象、问题和趋势;3、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
2、教学难点:在《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反观当今、进行价值判断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1.1历史是什么了解0.51.2 三种新闻定义和三种新闻史了解 11.3 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和新闻史分期了解0.5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0.5 2.2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掌握 12.3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理解0.53、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3.1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理解0.5 3.2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掌握 2 3.3 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掌握 14、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4.1 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了解0.5 4.2 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理解 1 4.3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掌握 1 4.4 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了解0.5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初步发展5.1 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掌握 1 5.2 专制与反专制:争取新闻自由掌握 1 5.3政治工具:西方社会革命时期的报刊了解0.5 5.4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了解0.56、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6.1 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与新闻需求的扩大理解0.5 6.2 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掌握 1 6.3通讯社的出现:原因和影响掌握0.5 6.4 记者、报道内容和新闻文体了解0.5 6.5 19世纪末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媒介产业化了解0.5 6.6 新闻传播中的逆流:黄色新闻的泛滥掌握 1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从萌芽到产生7.1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及特点了解0.5 7.2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了解0.5 7.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掌握 4 7.4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掌握 48、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8.1 媒介变革的基础和动力理解0.5 8.2 广播的发明和广播电台的设立掌握 2 8.3世界广播业的发展理解 1 8.4 电视时代的到来掌握 1 8.5 世界主要电视国家简介了解0.5 8.6媒介的三足鼎立与媒介特性分析掌握0.59、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作用9.1 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西方国家了解0.5 9.2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了解 1 9.3 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化与传播理论理解 1 9.4西方国家媒体与西方社会了解0.510、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10.1 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与变迁理解 1 10.2 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新闻传播理解 111、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11.1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理解0.5 11.2 当代社会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与媒介融合理解0.5 11.3 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理解0.5 11.4世界传播差距与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理解0.512、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12.1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理解0.5 12.2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理解0.5 12.3 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理解0.5 12.4 对西方媒介商业化的思考理解0.513、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13.1中国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0.5 13.2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掌握0.5 13.3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了解0.5 13.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了解0.5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 10%(2)西方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15%(3)黄色新闻的泛滥 20%(4)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25%(5)电子媒介产生的历史背景 15%(6)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5%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名词解释 20%(2)简答题 30%(3)论述题 5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刘笑盈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2版2、参考资料:(1) 谢金文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3) 陈力丹王辰瑶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

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教育部门制定了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预防和控制方法。
首先,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的核心是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生需要了解传染性疾病是如何通过空气、水、食物、血液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的,以及如何通过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和社区卫生等手段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还包括传染病的病原体和症状。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它们引发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感染了传染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还包括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策略。
学生需要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例如季节性流行、人群易感性等,以及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例如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措施等。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防控原则和方法,提高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另外,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还涵盖传染病的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
学生需要了解传染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例如经济损失、社会恐慌等,并学习如何应对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例如加强卫生宣传、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还强调了传染病的国际合作和全球防控。
学生需要了解传染病的跨国传播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合作机制和措施。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全球性挑战,增强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总之,传染性疾病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制定旨在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
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
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课程教学大纲 -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选修课程。
学生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国际传播和对外报道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对外报道技能,从而为今后在媒体、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要求学生通过34学时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和对外报道的历史沿革、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国际传播和对外报道的性质、特点、原则和基本策略、方式方法,为将来的工作作好准备。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的基本概念、特点与作用;全球化视域下的对外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中西新闻传播理念及报道模式比较;中国当代对外报道策略研究。
本课程学时设置为34-36个。
学生选修本课程之前,应当已修过《新闻传播理论基础》、《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相关课程。
教材: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主要参考书目: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4007课程名称:全球变化英文名称:Global Change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 50 讨论:14学分数: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执笔人:陈永金审核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讲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业、报告等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身素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一、本章重点:地球系统的构成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二、本章难点:三、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全球变化的内涵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了解全球变化主要时空特征。
《大众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742 程名称:大众传播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 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编辑出版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史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史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史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本章主要介绍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让学生了解各传播阶段的特点。
2.了解人类传播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对人类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1)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2)文字传播。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两座里程碑,了解这两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对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每日纪闻》、新闻信、威尼斯手抄小报的兴起。
第二节印刷传播1.基本内容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了解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对传播事业发展的意义。
(1)印刷术的发明。
(2)印刷新闻传播的萌芽。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1. 背景介绍2. 目标和目的二、课程概述1. 课程目标2. 教学方法3. 教材和参考资料三、核心内容1. 全球变化的定义与范围1.1 全球气候变化1.2 全球生态系统变化1.3 全球经济与社会变化2. 全球变化的原因与机制2.1 自然因素对全球变化的影响2.2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3. 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影响评估3.1 全球变化对环境的影响3.2 全球变化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3.3 全球变化的影响评估方法4. 全球变化的应对与适应4.1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4.2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4.3 个体行为与责任四、教学活动与评估1. 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2. 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3. 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4. 平时作业与课堂测验5. 课程论文与报告6. 期末考试与综合评估五、参考教材1. IPCC报告(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2.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作者:Peter C. Doherty)3.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作者:刘大伟)六、教学团队1. 主讲教师2. 助教与辅导员七、课程支持与资源1. 网上学习平台2. 图书馆与电子资源3. 科研机构与实验设施八、课程评价与调整1. 学生评价与反馈2. 教学团队总结与反思3. 课程改进与更新九、总结与展望1. 课程成果与经验总结2. 全球变化研究的未来挑战以上是《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变化的定义、原因、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全球变化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并具备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实地考察、独立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为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和支持。
最终评估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
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是为了适应全球变化领域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通过学生、教师的评价来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对全球变化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积极思考和行动,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小学全球文化与语言学习课程大纲2024年版

小学全球文化与语言学习课程大纲2024年版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对全球文化与语言的兴趣和认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技能。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提高英语沟通和写作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 课程内容2.1 全球文化学习2.1.1 国家介绍:学生将学习并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风俗习惯和特点等。
2.1.2 传统节日:学生将学习和探索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2.1.3 世界遗产:学生将了解并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和自然遗产等。
2.2 跨文化交流技巧2.2.1 跨文化礼仪:学生将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交际礼仪,包括问候方式、礼仪习惯等,培养尊重和理解他人文化的意识。
2.2.2 跨文化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技巧,包括倾听和表达、尊重他人观点、有效解决文化差异等。
2.3 英语语言学习2.3.1 英语基础词汇和语法:学生将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以提升英语沟通能力。
2.3.2 阅读与写作:学生将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3. 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3.1 学习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 评价方式课程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因素,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师资要求为确保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具备以下师资要求:4.1 具备跨文化教育和语言学习背景的教师;4.2 对全球文化和语言学习有深入了解和研究;4.3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5. 注意事项5.1 本课程不局限于英语教学,也会结合其他语言的学习内容;5.2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差异性;5.3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进行合理调整。
国际传播 课程大纲

国际传播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国际传播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国际传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探讨国际传播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国际传播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国际传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分析国际传播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国际传播的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国际传播的主要理论,如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理论等;
3. 国际传播的方法,包括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
等;
4. 国际传播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5. 国际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6. 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2. 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
4. 实地考察(如参观国际媒体机构)。
五、教学评价
1.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2. 小组项目和报告;
3. 期末考试。
六、教学材料
1. 教材:《国际传播学:理论、历史与实践》;
2. 参考书籍:《全球传播: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传播》等;
3. 相关学术期刊和网站。
七、先修课程
无
八、教学时间
本课程共计[X]学时,每周[X]学时,教学周数为[具体周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传播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
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
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
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案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案,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案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案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案目的。
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
采用多媒体教案。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案时数分配表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诸如传播学理论、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课程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
习目标。
本课程在课时分配上,着力于系统讲国际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国际传播现象的能力,提高国际船舶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定教材: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参考书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九)说明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
考核形式:笔试闭卷。
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占。
三、教案内容纲要
第一章国际传播学概述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并掌握国际传播学
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2、比较国际传播学研究不同时期的成果;
3、区分国际传播学研究的不同方法。
教案内容
第一节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国际传播学在传播学中的地位
二、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三、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国际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一、早期研究
二、现代研究
三、国内研究
第三节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动态研究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定性研究的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国际传播在传播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如何?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国际传播学的历史
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时期国际传播形式和特点;
、把握互联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
、理解国际传播是伴随国际交往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国际交往环境下不同国际传播的特点。
教案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的国际传播
一、国家的出现
二、早期国际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印刷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一、早期的印刷媒体
二、大众化报纸的出现
三、印刷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电子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一、电报的出现
二、广播的出现
三、电视的出现
第四节卫星电视时代的国际传播
一、卫星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二、卫星电视的特点
三、卫星电视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第五节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
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二、互联网的特点
三、互联网的作用
四、互谅网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思考题
、早期的国际传播有什么历史局限性?
、印刷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有什么特点?
、电子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有什么特点?
、卫星电视时代的国际传播有什么特点?
、互联网的作用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国际传播的主体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国际传播主体的分类和特征,区分不同主体间的差别;
2、比较不同传播主体的传播形式和特点。
教案内容
第一节国际传播的主体
一、谁是国际传播的主体
二、国际传播主体的分类
三、国际传播主体的特征
第二节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政府
一、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特点
二、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职责
三、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变化
第三节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企业
一、企业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分类及特点
二、企业参与国际传播的形式
三、跨国经营的媒体企业
第四节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政党
三、社会组织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特点
第五节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个人
一、个人传播主体的产生与发展
二、个人作为传播主体的特点
三、个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形式
四、个人传播的未来走向
思考题
、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国际传播主体的特征是什么?
、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特点是什么?
、政府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职责有哪些?
、企业参与国际传播的形式有哪些?
、社会组织作为国际传播猪头的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国际传播的控制课时分配:课时
教案要求:
1、了解出境信息和入境信息控制的模式和手段;
2、掌握国际组织对国际传播的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教案内容
第一节出境信息的控制
一、出境信息控制的主要方面
二、出境信息的控制模式
三、出境信息的控制手段
四、传播控制的最佳原则
第二节入境信息的控制
一、入境信息的分类
二、入境信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三、各国对入境信息的把关控制
第三节国际组织对国际传播的控制
一、与国际组织传播相关的国际组织
二、国际组织的控制方式
三、国际组织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思考题
、出境信息的控制模式是什么?
、传播控制的最佳原则是什么?
、入境信息对国家安全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世界各国对入境信息的把关控制有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