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课时)
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1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课时)
第三章田野研究的特征(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掌握田野工作、大传统和小传统、主位和客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大小规模社会等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掌握过程研究;理解田野研究的研究性质,了解田野伦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过程研究
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田野工作的确立,田野工作的定位于研究取向;(1课时)
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问题研究,过程研究;(1课时)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理论预设与假说,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田野伦理。(1课时)
第四章田野调查方法(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田野工作的定位和预料困难;掌握田野调查的几种具体方法;
理解田野资料的整理原则,了解田野资料的种类。
2.教学重点与难点: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
第一节进入田野调查地点:进入田野的方式以及预料困难;(1课时)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举要: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谱系法,个人生活史;(1课时)
第三节田野资料与整理: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1课时)
第五章语言与交际民族志(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语言和言语、语境的内涵,了解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
理解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掌握萨皮尔-沃尔夫加说,了解双语的成因与影响;了解交际民族志的有关内容,掌握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
第一节理解语言:语言符号,语言与言语的概念,从结构语言学到结构人类学的发展,语境的涵义以及语境和意义;(1课时)第二节语言的社会关联:语言与社会、认知以及与文化的关系,双语的概念、成因及影响;(1课时)
第三节交际民族志:话语分析,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非语言交际。(1课时)
第六章生计方式(5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理解这些生计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人类学对这些生计方式的解释,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之间文化适应的理论解释;了解乡村人类学的相关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
第一节游猎:古今游猎的生计方式与文化生态学对之的解释文化生存问题;(1课时)
第二节游耕:小型园艺农业,游耕的特点、技术以及游耕与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对游耕生计方式的认识,中国境内的游耕;(2课时)
第三节游牧:游牧生计方式、游牧模式、畜牧经验方式及游牧组织,游牧生态学对游牧的解释以及牧业与农业的关系;(1课时)第四节精耕农业与乡村人类学:精耕农业的特点与农业文明,乡村人类学的基本主题。(1课时)
第七章亲属关系与社会结构(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理解婚姻的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