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1)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得学科.研究细胞成分得物理、化学得性质与变化以及这些性质与变化与生命现象得关系,如遗传信息得传递,基因得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与表达产物得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得转导等.2)移动基因:又称转座子.由于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得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就是指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跃迁,因此也称跳跃基因。

3)假基因:有些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相应得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这些失活得基因称为假基因。

4)重叠基因:所谓重叠基因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得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就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得组成部分。

5)基因家族:就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得一组基因。

6)基因:能够表达与产生蛋白质与RNA得DNA序列,就是决定遗传性状得功能单位、7)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得一套完整单倍体得遗传物质得总与、8)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得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得结构叫端粒、该结构就是一段DNA序列与蛋白质形成得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9)操纵子:就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得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得调控区(包括启动子与操纵基因)以及下游得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得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得RNA为多顺反子、10)顺式作用元件:就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得特异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与一些反应元件等、11)反式作用因子:就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得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得蛋白质因子、12)启动子:就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得DNA序列、13)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得特殊DNA序列、它可位于被增强得转录基因得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14)转录因子: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得动态转录复合体得蛋白质因子.有通用转录因子、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辅助转录因子等。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试题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试题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试题I.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 DNA的简称是________。

2. RNA的简称是________。

3. RNA在细胞中的功能之一是________。

4. DNA的双链结构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氢键相互连接形成的。

5. DNA复制是通过________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链。

6. 在DNA复制过程中,________是起始DNA链合成的起点。

7. 基因是由________编码的。

8. 人类基因组中含有约________个基因。

9. 遗传密码是由________个密码子组成的。

10. 翻译过程中,________分子通过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将“信息”转换为氨基酸序列。

11.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________。

12. 突变可能导致________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13. 转录是指将DNA的________信息复制到RNA上的过程。

14. 在细胞中,RNA的合成需要________的帮助。

15. 在真核生物中,成熟的mRNA分子需要通过________的修饰来识别并保护。

II.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DNA双链的形成主要是由以下哪种键相互连接形成的?a) 氢键b) 双键c) 离子键d) 范德华力2. 以下哪项不是RNA的功能?a) 携带遗传信息b) 参与蛋白质合成c) 催化化学反应d) 调控基因表达3. DNA复制中,引物的作用是什么?a) 识别起始点b) 合成新的DNA链的起点c) 分离DNA双链d) 进行DNA链的延伸4. 以下哪项不属于RNA的修饰方式?a) 甲基化b) 剪接c) 磷酸化d) 序列反转5. 在翻译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tRNA的功能?a) 携带氨基酸b) 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c) 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物d) 携带氨基酰tRNA合成酶III.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描述DNA复制的过程,并说明复制的起点和终点。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判断题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别之一是前者无染色体结构,后者有染色体结构。

(√)2、基因组是指某一种生物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的总称.(×)3、真核生物基因的大小通常是外显子的数目和长度决定的。

(×)4、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内含子的长度和序列是高度保守的.(×)5、酵母的基因普遍要比人的基因小,因此,酵母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普遍要比人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要小。

(×)6、在自由的四种核苷酸混合溶液中,任何碱基之间都可以形成氢键而发生配对。

×7、PCR只能扩增双链DNA,不能扩增单链DNA。

(×)8、富含GC的DNA双螺旋比富含AT的DNA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原因是GC碱基对比AT碱基对多一个氢键。

( √)9、用氯化铯梯度超离心纯化质粒DNA时,蛋白质在离心管的最上部,RNA悬浮在中间,而DNA沉在底部。

(×)10、mRNA的剪接总是产生套索结构。

( ×)11、冈崎片段只由DNA组成.(×)12、端粒酶带有自己的DNA模板.(× )13、细胞内的DNA复制既需要DNA聚合酶,也需要RNA聚合酶。

( ×)14、同源重组和位点特异性重组都形成Holliday中间体结构。

(√)15、与tRNA相连的氨基酸本身在决定何种氨基酸参入到正在延伸的肽链上不起任何作用.(√)16、转座重组既可以导致基因的失活,也可以导致基因的激活。

(√)17、只有用相同的限制性酶获得的DNA片段末端才能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18、在一个基因的编码区内发生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总是导致移码突变。

×19、PCR和末端终止法测序都需要RNA引物。

( ×)20、只有用相同的限制性酶获得的DNA片段末端才能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1、管家基因在细胞里始终表达,因此没有也不需要对其表达进行调控.(×)22、内含子在剪接反应中被切除,所以一种蛋白质的基因如果在内含子内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影响到这种蛋白质的功能.(√ )23、限制性酶只能切开双链DNA。

分子生物学总复习期末考试总复习

分子生物学总复习期末考试总复习

分子生物学课程重点,以及一份真题。

1、绪论(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互作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3)经典历史事迹1928年格里菲斯证明了某种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1944年艾弗里做了肺炎双球杆菌转换实验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桑格尔两次诺贝尔学奖2、染色体与 DNA(1)真核生物染色体具体组成成分为:组蛋白、非组蛋白和DNA。

在真核细胞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完全融合在一起,其蛋白质与相应DNA的质量之比约为2:1。

这些蛋白质在维持染色体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2)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其与DNA组成核小体。

根据其凝胶电泳性质可将其分为H1、H2A、H2B、H3及H4。

组蛋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H3、H4富含精氨酸,H1富含赖氨酸。

H2A、H2B 介于两者之间。

H1易分离,不保守;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分布的不对称性;组蛋白的修饰作用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3)C值反常现象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一般情况,真核生物C值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4)DNA的结构•DNA的一级结构即是指四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DNA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相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盘绕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分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和B-DNA;另一类是左手螺旋,即Z-DNA。

DNA三级结构:是双螺旋进一步缠绕,形成核小体,染色质,染色体等超螺旋结构,5、每轮碱基数10•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超螺旋结构是DNA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非唯一形式),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类,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拓扑异构酶(通过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影响DNA的拓扑状态。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doc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doc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doc第一讲染色体与DNA一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储存遗传信息量大;碱基互补,双螺旋结构使遗传稳定;核糖2′ -OH脱氢使在水中稳定性大于RNA;可以突变以进化,方便修复以稳定遗传2真核细胞染色体特点: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②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 染色体蛋白主要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中, DNA与组蛋白的质量比约为 1:14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分为H1、H2A、H2B、H3及H4五种,与DNA共同组成核小体。

组蛋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 H3、H4富含精氨酸, H1富含赖氨酸。

H2A、H2B介于两者之间。

5 组蛋白具有如下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十分相似)②无组织特异性(只有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 H5)③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而大部分疏水基团都分布在C端。

碱性的半条链易与DNA的负电荷区结合,而另外半条链与其他组蛋白、非组蛋白结合)④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如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

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二DNA1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2 C值反常现象:①所谓 C值,通常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②同类生物不同种属之间DNA总量变化很大。

从编码每类生物所需的DNA量的最低值看,生物细胞中的C值具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逐渐增加的趋势。

3 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①不重复序列(它占DNA 总量的 10%~80%。

不重复序列长约750~ 2 000bp ,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②中度重复序列(各种rRNA、 tRNA以及某些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等都属于这一类)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 DNA(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 10%~60%,由 6~100个碱基组成)三染色体与核小体1 染色质 DNA的 Tm值比自由 DNA高,说明在染色质中DNA极可能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2 在染色质状态下,由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的DNA 复制和转录活性大大低于在自由DNA 中的反应3 DNA片段均为 200bp基本单位的倍数,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 bpDNA和组蛋白八聚体(由 H2A、H2B、 H3、 H4各两个分子生成)组成四级压缩:第一级(DNA+组蛋白→核小体)第二级(核小体→螺线管)第三级(螺线体→超螺旋)第四级(超螺线体→染色体)4 原核生物基因组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且 DNA含量少主要是单拷贝基因整个染色体 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

染色体与DNA1.C值:最大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最小C值:编码基因信息的DNA总量。

2.C值矛盾:生物的C值(或基因组的大小)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相关的现象。

3.卫星DNA:高度重复的DNA序列,A、T含量较高,不编码基因,无选择压力,高度特异性4.重叠基因:同一段DNA能携带两种不同的蛋白质信息。

如ΦX174,SV40病毒,G4噬菌体的DNA中。

重叠的方式:1、大基因之内包含小基因2、前后基因产生首尾重叠3、三个基因的三重重叠。

重叠的种类:反向重叠基因、同向重叠基因、异向位重叠基因、同向位重叠基因重叠基因的生物学意义:1) 原核生物进化的经济原则(较小的C值编码较多的基因信息) 2) 遗传信息量的估算增加3)提高蛋白质的疏水性,以增加生物体自然选择的适应性4) 丰富和发展了基因的概念5.Tm值:OD增加值的中点温度Tm = 69.3 + 0.41 × GC%影响Tm值的因素:1.在A, T, C, G 随机分布的情况下,Tm与GC%成正比关系,GC%含量相同的情况下,AT形成变性核心(分布相对集中),变性加快,Tm 值小2、碱基排列对Tm值具有明显影响3、片段长短对Tm值的影响4、变性液如尿素,酰胺,甲醛等对Tm值的影响5、盐浓度的影响6、极端pH条件的影响6.复制子(Replicon):DNA复制从起点开始双向进行直到终点为止,每一个这样的DNA单位称为复制子或复制单元。

7.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正在进行复制的双链DNA分子所形成的Y形区域。

8.冈崎片段:刚开始合成的片段都是小片段,以后在连接成长片段,短片段称冈崎片段。

9.前导链:以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为基准,—条模板链是3′—5′,以此为模板而进行的新生DNA链的合成沿5′—3′方向连续进行,这条链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

10.后随链:以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为基准,—条模板链的方向为5′—3′,以此为模板的DNA合成也是沿5′一3′方向进行,但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相反,而且是分段、不连续合成的,这条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strand)。

(完整word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完整word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二、一、亲爱的读者:二、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三、四、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五、三、名词解释四、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RNA组学:RNA组学研究细胞中snmRNAs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同一细胞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snmRNAs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

增色效应: 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减色效应: 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的现象。

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解链曲线: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absorbance,A,A260代表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率)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DNA复性: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可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

核酸分子杂交:在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温度及离子强度)下,就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基因:广义是指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 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狭义指能产生一个特定蛋白质的DNA序列。

断裂基因:不连续的基因称为断裂基因,指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上不连续排列而被不编码的序列所隔开。

分子生物学期末总复习

分子生物学期末总复习

分子生物学-期末总复习极性突变, 极性效应:在同一个操纵子中,一个结构基因发生突变后,它除了影响该基因本身产物的表达外,还(在转录或翻译水平)影响其后结构基因的表达,并且具有极性梯度的特征。

操纵子:转录的功能单位。

很多功能上相关的基因前后相连成串,由一个共同的控制区进行转录的控制,包括结构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的整个DNA序列。

主要见于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DNA 合成:需要4种dNTP、二价金属离子(Mg2+或Mn2+)Primer引物(提供3’-OH)Template 模板(Watson - Crick base-pairing)ATP的水解提供能量DNA 合成方向:从引物3’-OH延伸,5 ’到3’方向合成产物DNA的极性与模板单链相反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催化端粒酶反转录酶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延长染色体突出的3’端端粒酶是蛋白质和RNA的复合物参与DNA复制的酶: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Ⅰ解除超螺旋,拓扑异构酶Ⅱ增加超螺旋解链酶:解除DNA双螺旋单链DNA结合蛋白:DNA复制过程中,在DNA分叉处与单链DNA 结合的蛋白质。

防止已解链的双链还原、退火,使复制得以进行。

引物酶:合成一小段RNA,用来引导DNA聚合酶起始DNA链的合成DNA聚合酶DNA连接酶基因表达:指基因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到蛋白质和功能性RNA等基因产物的过程。

功能性RNA:rRNA、tRNA、snRNA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以dsDNA中的一条单链作为转录的模板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催化以NTPs为底物,按A=U,C G 配对的原则,合成RNA分子,不需要引物,从头合成RNA链合成方向5’→ 3’,与非模板单链DNA的极性方向相同(模板单链DNA的极性方向为3’ → 5’。

模板链,反义链,waston链编码连,有义链,crick链不对称转录:某一基因只以一条单链DNA 为模板进行转录转录单位:从启动子(promoter)到终止子(terminator)的一段DNA 原核生物中多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中多为单顺反子。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重点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重点

友情提示:1、一般出判断题2、一般出填空3、-------- 一般出名词解释4、******** 一般出简答题5、阴影部分也是重点(一)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它的化学结构。

二级结构:指借助主链(不包括侧链)的氢键形成的具有周期性的构象。

三级结构:指1条肽链(包括主链和侧链)完整折叠而形成的构象。

四级结构:指含有多条肽链的寡聚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构象。

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是在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之间的两个层次。

超二级结构:指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在侧链基团次级键的作用下彼此靠近而形成的规则的聚集结构。

结构域:指在1条肽链内折叠成的局部结构紧密的区域。

组成四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蛋白质的亚基,多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为寡聚蛋白质1 维持蛋白质分子构象的作用力,主要包括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范德华引力、离子键和二硫键。

2 二级结构主要包括下面几种基本类型(一) α—螺旋(二)β折叠(三)转角(四) β突起(五)卷曲(六)无序结构3 β折叠有两种类型,1种是平行式,1种是反平行式。

反平行折叠在能量上更稳定。

4 转角主要分两类:β转角和γ转角。

转角结构通常负责各种二级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作用。

5 常见的3种超二级结构单元为:αα ββ,βαβ。

6 结构域不仅仅是折叠单位和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还是一个遗传单位7结构域可以分为4种类型:反平行α,平行α/β,反平行β,不规则的小结构1、多肽链的折叠过程天然蛋白质是多肽链合成后经折叠而形成的热力学上稳定的构象。

多肽链的折叠是一自发过程..人们现已提出了一些多肽链的折叠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二类。

一种模型认为多肽链的折叠是逐步进行的,先形成一种稳定的二级结构作为核心,然后二级结构的氨基酸侧链进一步发生交互作用,扩大成天然三维结构;另一种模型提出,多肽链可能由于其疏水侧链的疏水交互作用而突然自发折叠,形成一种含二级结构的紧密状态,最后调整成天然结构。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参考题答案1、请简述实时定量PCR的过程和基本原理。

原理:具体实时荧光定量PCR 就是通过对PCR 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检测从而实现对起始模板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过程:1.在实时荧光定量PCR 反应中,引入了一种荧光化学物质2.随着PCR 反应的进行,PCR 反应产物不断累计,荧光信号强度也等比例增加。

3.经过一个循环,收集一个荧光强度信号4.通过荧光强度变化监测产物量的变化,从而得到一条荧光扩增曲线图。

三个阶段:荧光背景信号阶段, 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和平台期。

只有在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PCR 产物量的对数值与起始模板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选择在这个阶段进行定量分析。

2、请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三个主要过程。

一、氨基酸的活化:氨基酸必须在氨酰-tRNA合成酶作用下生成活化氨基酸AA-tRNA。

氨基酰tRNA的形成是一个两步反应过程1.氨基酸与ATP作用,形成氨基酰腺嘌呤核苷酸;2.氨酰基转移到tRNA的3-OH端上,形成氨酰tRNA二、肽链的起始、伸长和终止(1)翻译的起始:1.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需要核糖体大、小亚基,起始tRNA和几十个蛋白因子的参与,2.在模板mRNA编码区5’端形成核糖体-mRNA-起始tRNA复合物3.将甲酰甲硫氨酸放入核糖体P位点。

(2)翻译的伸长:肽链的延伸有许多循环组成,每加上一个氨基酸就是一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进位、成肽和移位。

(3)翻译的终止:1.当mRNA上终止密码出现后,没有相应的AA-tRNA与之结合2.而释放因子(RF)能识别终止密码子并结合,水解P位上多肽链和tRNA之间二硫键。

3.多肽链合成停止,肽链从核糖体中释出,mRNA、核蛋白体等分离三、新合成多肽链的折叠和加工:1.新生成的肽链大多数是没有功能的,必须经过加工修饰才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质。

2.N端fMet/Met的切除、二硫键的形成、特定氨基酸的修饰(磷酸化、糖基化和甲基化)和切除新生肽链的非功能片段3、请简述酵母双杂交技术实验原理。

(新)XX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梳理汇编

(新)XX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梳理汇编

2.1 原核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1.原核生物染色体:DNA结构域2.染色质的结构定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所染色的物质,呈纤细状,是一种高度有序的DNA-蛋白质复合物功能:染色质结构用来包装和组构染色体DNA,并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调整压缩DNA水平。

2.1核小体(Nucleosome)核小体核心Histone octamer(146bp,1.8圈,组蛋白八聚体)→染色小体chromatosome(166bp,2圈,H1)+连接DNA2.2组蛋白(Histones)——四种核心组蛋白(H2A, H2B, H3 和H4)和H13.间期染色体结构(间期的染色体均呈一种非常松散的结构,因而不能观察到单个染色体,呈染色质结构)3.1 CpG岛4. Genome Complexity(基因的复杂度)4.1Reassociation kinetics(复性动力学)2.2 DNA的结构1. Nucleic structure:Base (碱基) →nucleoside (核苷) →nucleotide (核苷酸) →phosphodiester bonds (磷酸二酯键) →DNA/RNA sequence1.1DNA的二级结构两条双链反向且平行呈双螺旋结构,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带负电荷的戊糖磷酸作为骨架,位于分子外侧,碱基则平面堆积于螺旋等电内部2.1二级结构稳定性维持稳定性的因素:氢键、磷酸酯键、碱基堆积力、疏水作用不稳定因素: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碱基内能增加(温度), 使氢键因碱基排列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减弱1.1.1二级结构的类型1.2 RNA的二级结构2.核酸分子的理化性质强酸+高温(HClO4+100°C) 核酸完全水解为碱基(bases),核糖(riboses)/脱氧核糖 (deoxyriboses),磷酸(phosphate).2.1酸效应(水解)磷酸酯键和糖苷键都能被酸水解水解的难易顺序为:磷酸酯键>糖苷键嘧啶碱的糖苷键>嘌呤碱的糖苷键嘌呤与脱氧核糖之间的糖苷键最易水解2.2碱效应(DNA变性、RNA水解)碱效应使碱基的互变异构态(tautomeric state)发生变化,影响特定碱基间的氢键作用,导致DNA双链解离,即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pH较高时,DNA 易变性,较难水解,RNA易被水解,因为RNA中的2′-OH参与对磷酯键中磷酸分子的分子内攻击。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郭红双一至八、内容梗概:【细菌的基因转移四种机制】1.接合(conjugation):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的DNA转移。

2.转化(transformation)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3.转导(transduction):是通过噬菌体将基因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4.细胞融合(cell fusion):由细胞质膜融合导致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感受态细胞】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电击、CaCl2)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暂时性改变,成为能允许外源DNA分子进入的状态。

【转座子(transposon)】1.概念:是在基因组中可以移动的一段DNA序列,可以转移到细胞基因组的任何位置。

2.转座作用:一个转座子由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称为转座或移位,或异常重组。

3.转座特点:①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又称跳跃基因);②不以独立形式存在;③转座子编码自身的转座酶;④转座的频率很低;⑤转座作用可引起基因表达内容的改变甚至失活。

【插入序列(IS) 】最简单的转座子只含有与转座有关的酶基因,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包括抗药性基因),常被称为插入序列。

IS序列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单元,带有介导自身移动的蛋白。

【DNA的三级结构】1.一级:DNA分子中各核苷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2.二级:DNA双螺旋结构;3.三级:DNA的超螺旋结构。

【染色体的三级结构】核小体——染色质——染色体九、RNA转录后的拼接与加工【核内不均一RNA(hnRNA)】1.概念:是mRNA转录的初始产物,平均分子长度为8-10Kb(2Kb-14Kb)左右,比mRNA的平均长度(1.8-2Kb)要大4-5倍。

hnRNA分子经裂解和拼接,只有少部分序列转变为成熟的mRNA,其余在加工过程中被降解。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①基因: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单位及控制性状的功能单位。

它包括编码蛋白质和RNA的结构基因以及具有调节控制作用的调控基因。

②基因组:含有一个生物体生存、发育、活动和繁殖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整套核酸。

即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③C值:真核生物单倍体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DNA含量称为该生物的C 值。

用皮克表示(1pg=10-12g, 属于质量单位)④C值矛盾(C值悖理):C值矛盾指真核生物中DNA含量的反常现象。

即DNA含量与进化复杂性不呈线性关系,表现为:●C值不随着生物的进化程度和复杂性而增加。

●关系密切的生物C值相差很大。

●真核生物DNA的量远大于编码蛋白等物质所需的量。

⑤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启动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它含有RNApol特异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位点,但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

原核启动子分两类:RNApol能直接识别并结合的核心启动子;启动子上游部位,即UP元件,是在RNApol作用时需要的辅因子及其结合的位点。

原核启动子结构有4个保守特征:即转录起始点、-10区、-35区以及-10区和-35区之间的间隔序列-10区(-10box),是DNA解旋酶的重要部位,突变导致解链速率降低。

-35区(Sextama box),是σ因子识别的重要部位,突变降低了RNA聚合酶的结合速率。

⑥复制叉:在复制起点,已解链形成的单链模板与未解链的双链DNA之间形成的“Y字形”连接区域,称为复制叉。

它是和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组装成复合物和新链合成的部位。

⑦复制眼: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质粒都是环状双链分子,复制从Oric(复制起点)开始以顺时针和逆时针双向进行,DNA在复制叉处两条链解开,各自合成其互补链,中间产物形成θ形结构,在电镜下可看到形如眼的结构,即复制眼。

⑧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产生的每个子代双链DNA中都含有一条亲代DNA链和一条新合成的互补链,这就是半保留复制。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总2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检疫1111班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1分/题,共50题);2、多项选择(分/题,共10题);3、名词解释(2分/题,共5题);4、问答题(共15分,4题);5、论述题(共10分,1题)第二章基因与基因组一、基因的概念(一)基因概念的发展1、孟德尔:一个因子决定一种性状。

2、摩尔根:性状单位,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

3、顺反子:功能单位,决定一条多肽链的表达4、操纵子:基因表达调控单元(原核)•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可表达)•控制基因(启动基因和操纵基因)(二)现代基因概念的发展1、重叠基因:一个基因包含或部分包含另一基因2、断裂基因:内部含间隔区,即由外显子和内含子互相间隔组成的嵌合体3、跳跃基因:转座元件,可移动遗传元件4、假基因:拟基因,没有功能,序列与功能基因相似。

(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是编码多肽链或RNA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插入序列:内含子(intron)、侧翼序列:含有调控序列(四)基因组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二、病毒基因组1、病毒基因组核酸的类型(7种)双链DNA(dsDNA)病毒;单链DNA(ssDNA)病毒;双链RNA(dsRNA)病毒;单链正链RNA病毒;单链正链RNA病毒;逆转录RNA病毒;逆转录DNA病毒2、病毒基因组的特点•一种核酸,DNA/RNA ,线性或环形•大小相差很大;•一般为单拷贝;•一条或几条核酸链;•连续或间隔;•编码序列大于90%;•相关基因往往丛集形成一个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有重叠基因。

三、原核生物基因组1、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1)一般由一条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2)通常只有一个DNA复制起点;(3)结构基因大多组成操纵子;(4)编码序列不重叠(5)没有内含子(6)编码序列(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较大,基因密度非常高(非编码—调控序列)(7)结构基因多为单拷贝,rRNA基因为多拷贝;(8)有编码同工酶的同基因(isogene)(9)转座现象:插入序列和转座子等(10)具有多种功能识别区域(往往具有特殊的序列,并且含有反向重复序列。

现代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知识点1.DNA的双螺旋模型特点: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ase pair, bp)重复一次,间隔为3.4 nm。

其意义: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

2.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亚基,由约200 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所组成。

每个核小体含有约200bp的DNA,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份拷贝,1份拷贝的H1组蛋白位于核小体外侧。

H1组蛋白不同组织和物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在酵母中不存在)。

微球菌核酸酶(micrococcal nuclease)处理染色体可得到单个核小体。

每个核小体有2圈DNA。

3.染色体(chromosome):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携带很多基因的分离单位。

只有在细胞分裂中才可见的形态单位。

4.染色体的组成:组蛋白,非组蛋白,DNA ,少量RNA5.组蛋白的特性(组蛋白分为H1、H2A、H2B、H3、H4):(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AA分布的不对称性(4)组蛋白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6.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1)基因组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且DNA含量(2)结构简练;不转录部分很少且常是控制基因表达的序列(3)存在转录单元;多顺反子mRNA,这些功能相关的RNA和蛋白质基因协同表达。

(4)有重叠基因;同一段DNA能携带两种一同的蛋白质信息,主要是:一个基因完全存在于另一个基因内。

部分重叠:两个基因只有一个碱基对的重叠。

7.C值(C-value):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在真核生物中,每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总是恒定的,称为C-值8.C值矛盾(C-value paradox):一个有机体的C值与它的编码能力缺乏相关性称为 C值矛盾。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对于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以下是一些重点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一、DNA 的结构与功能1、 DNA 的化学组成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包括碱基(腺嘌呤 A、胸腺嘧啶 T、鸟嘌呤 G、胞嘧啶 C)、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

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

2、 DNA 的二级结构熟悉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如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在外侧构成骨架;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等。

3、 DNA 的高级结构理解超螺旋、核小体等概念。

知道真核生物 DNA 与组蛋白结合形成核小体,进而折叠压缩形成染色质的过程。

4、 DNA 的功能明确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实现基因的表达。

二、基因与基因组1、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的经典概念和现代概念。

经典概念认为基因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现代概念认为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 RNA 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2、基因组了解不同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和特点。

比如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结构简单,通常为环状 DNA;真核生物基因组较大,结构复杂,包含大量的重复序列和非编码序列。

3、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包括基因不连续性(内含子和外显子)、大量重复序列、存在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等。

三、DNA 复制1、复制的基本特征清楚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和双向复制的概念。

2、复制的酶学掌握参与 DNA 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如解旋酶、拓扑异构酶、引物酶、DNA 聚合酶、连接酶等的作用。

3、复制的过程熟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起始、延伸和终止过程,了解两者的异同点。

四、转录1、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分子生物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说(1) Ori :原核生物基因质粒的复制开端位点,是四个高度守旧的19bp构成的正向重复序列,只有 ori 能被宿主细胞复制蛋白质识其余质粒才能在该种细胞中复制。

ARS:自主复制序列,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点,包含数个复制开端一定的守旧区。

不一样的 ARS 序列的共同特色是一个被称为 A 区的 11bp 的守旧序列。

(2)Promoter:启动子,与基因表达启动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是构造基因的重要成分,它是位于转录开端位点 5’端上游区大概 100~200bp 之内的拥有独立功能的 DNA 序列,能活化 RNA 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正确地相结归并拥有转录开端的特异性。

( 3) -independent termination不依靠因子的停止,指在不依靠因子的停止反响中,没有任何其余因子的参加,中心酶也能在某些位点停止转录。

(强停止子)(4)SD sequence:SD序列(核糖体小亚基辨别位点),存在于原核生物开端密码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的一种4~7个核苷酸的守旧片段,它与16SrRNA3’端反向互补,所以能够将 mRNA 的 AUG 开端密码子置于核糖体的适合地点以便开端翻译作用。

Kozak sequence:存在于真核生物 mRNA 的一段序列,核糖体能够辨别 mRNA 上的这段序列,并把它作为翻译开端位点。

(5)Operator:操控基因,与一个或许一组构造基因相周边,而且能够与一些特异的隔绝蛋白互相作用,进而控制周边的构造基因表达的基因。

Operon:操控子,是指原核生物中由一个或多个有关基因以及转录翻译调控元件构成的基因表达单元。

包含操控基因、构造基因、启动基因。

( 6) Enhancer:加强子,能加强转录开端的序列的为加强子或加强子Silencer:缄默子,可降低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一段DNA 顺式元件。

与增强子作用相反。

(7)cis-acting element :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含启动子、加强子、调控序列和可引诱元件,自己不编码任何蛋白质,只是供给一个作用位点,与反式作用因子互相作用参加基因表达调控。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期末复习

第一讲染色体与DNA一染色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储存遗传信息量大;碱基互补,双螺旋结构使遗传稳定;核糖2′-OH脱氢使在水中稳定性大于RNA;可以突变以进化,方便修复以稳定遗传2 真核细胞染色体特点: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②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 染色体蛋白主要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中,DNA与组蛋白的质量比约为1:14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分为H1、H2A、H2B、H3及H4五种,与DNA共同组成核小体。

组蛋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其中H3、H4富含精氨酸,H1富含赖氨酸。

H2A、H2B介于两者之间。

5 组蛋白具有如下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十分相似)②无组织特异性(只有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H5)③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而大部分疏水基团都分布在C端。

碱性的半条链易与DNA的负电荷区结合,而另外半条链与其他组蛋白、非组蛋白结合)④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如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

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二 DNA1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2 C值反常现象:①所谓C值,通常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②同类生物不同种属之间DNA总量变化很大。

从编码每类生物所需的DNA量的最低值看,生物细胞中的C值具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逐渐增加的趋势。

3 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①不重复序列(它占DNA总量的10%~80%。

不重复序列长约750~2 000bp,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②中度重复序列(各种rRNA、tRNA以及某些结构基因如组蛋白基因等都属于这一类)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10%~60%,由6~100个碱基组成)三染色体与核小体1 染色质DNA的Tm值比自由DNA高,说明在染色质中DNA极可能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2 在染色质状态下,由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催化的DNA复制和转录活性大大低于在自由DNA 中的反应3 DNA片段均为200bp基本单位的倍数,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 bpDNA和组蛋白八聚体(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组成四级压缩:第一级(DNA+组蛋白→核小体)第二级(核小体→螺线管)第三级(螺线体→超螺旋)第四级(超螺线体→染色体)4 原核生物基因组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很小,大多只有一条染色体,且DNA含量少主要是单拷贝基因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
题型:名词解释(英文)、选择、判断、简答、设计性问答(最后一节)
第六章DNA和RNA结构
1、DNA构建模块(DNA building blocks):碱基(Ba的构建模块。
2、DNA的全称:脱氧核糖核酸
3、DNA的4种碱基:嘌呤(Purines):Adenine (A)、Guanine (G)
14、端粒酶(telomerase)的组成及解除末端复制的原理:
端粒酶是一个新型的DNA聚合酶,它不需要外源模板。
端粒酶用其RNA成分与端粒单链DNA区域的3’端退火,随后用其反转录活性合成DNA至RNA模板末端,这时端粒酶将RNA从DNA产物上移去并重新结合到端粒的末端,重复上面的过程。
端粒酶通过延伸染色体3’端解决了末端复制问题。3 '端的延伸使DNA聚合酶合成一个新的冈崎片段,从而防止染色体末端遗传信息的丢失。
5、决定DNA双链稳定性的因素:
①氢键贡献于双螺旋的热动力学稳定性;
②双螺旋堆积时碱基间的相互作用(π-π共轭)对双螺旋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6、DNA双螺旋有大沟和小沟(Minor and Major grooves),这是由碱基对的空间几何结构所决定的。
大沟(Major groove)富含丰富的化学信息。
12、真核生物复制起始点的特异序列:起始子蛋白质结合位点、AT序列。
13、为什么仅发生一轮复制?
对pre-RC形成和激活的调控使每个细胞周期中仅有一轮复制发生。Cdk活性低时,允许pre-RC的形成,但不激活pre-RC;当Cdk活性高时,新的pre-RC的形成被抑制,已有的pre-RC被激活。细胞周期调控Cdk的活性和pre-RC的形成。
(3)终止(Termination):细菌内的终止有两种机制,Rho-依赖型和Rho-非依赖型;真核细胞有两个模型,“鱼雷模型”和“变构模型”。
4、原核细胞启动子序列的特征及其被σ因子识别的方式:
原核生物启动子在序列上不同的,但都有明确地典型特征,即-10区和-35区。
启动子被大肠杆菌σ因子(主要为σ70)识别,包括两个保守序列,-10区和-35区,由17-19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特异性延伸分开,+ 1是转录起始点的位置。启动子包含可识别序列-10区和-35区,但启动子序列是不一样的。
嘧啶(Pyrimidine):Cytosine (C)、Thymine (T)
碱基具有形成异构体的能力是DNA合成时出错的普遍来源。
4、DNA的结构特点:
一条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旋转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以磷酸二酯键为基础构成规则的不断重复的糖磷酸骨架组成的多核苷酸链。
双螺旋的两条链具有互补的序列,方向相反。
7、双螺旋的多重构象:A型(RNA双螺旋与其类似,右手螺旋)
B型(最接近生理状态,右手螺旋)
Z型(左手螺旋)
8、变性(Denaturation):当DNA溶液温度高于生理温度(接近100℃)或者pH较高时,互补的两条链就会分开,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杂交(Hybridization):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DNA或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杂交分子的过程。
后随链模板并不是立即与DNA聚合酶作用,而是以单链DNA的形式伸出,并被SSB迅速结合,引物酶与DNA解旋酶相互作用从而被激活,在后随链上不连续合成一条新的RNA引物,产生的RNA:DNA杂交体被滑动夹装载器识别为引物-模板接头,随即DNA聚合酶开始一段冈崎片段的合成。当后随链上的DNA聚合酶完成一个冈崎片段后即从滑动夹和DNA上脱落。DNA引物酶周期性地与解旋酶结合并在后随链模板上合成新的引物,随即起始下一个冈崎片段的合成。
3、转录发生的几个步骤:
(1)起始(Initiation):三个步骤
①形成闭合式复合体;②形成开放式复合体;
③启动子逃离:稳定的三重复合体(酶、DNA、RNA,是向延伸阶段的转变)。
(2)延伸(Elongation):在真核细胞中的延伸因子包括ELL家族和P-TEFb,同时真核生物的转录延伸过程和加工过程偶联。
7、复制叉上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复制过程。
在复制叉上前导链和后随链同时进行合成,用于协调两条DNA单链复制的是“长号模型(Trombone model)”,起延伸作用的酶为DNA聚合酶Ⅲ全酶。
当解旋酶在复制叉处解开DNA螺旋时,前导链暴露出,待引物酶合成一小段RNA引物后,解旋酶与前导链上的DNA聚合酶作用,合成一条连续的DNA互补链。
10、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起始过程:
(1)多个Dna-ATP蛋白结合到9核苷酸的单位重复序列上。
(2)上述结合导致链在13核苷酸单位重复处分离。
(3)与Dna-ATP结合的DnaB和DnaC与起始位点结合
(4)装载器催化解旋酶蛋白环的打开和套装在单链DNA起始位点的位置上,安装之后又导致装载器的脱离并激活解旋酶。
5、DNA聚合酶的延伸能力(processivity):每次酶与接头结合时所添加的核苷酸的平均数,是酶处理多聚体底物的一种特性。
6、滑动夹(Sliding clamp):大大增加DNA聚合酶的动力,环绕新合成的双链DNA以及与引物模板接头相关的聚合酶。确保DNA聚合酶快速地与同一个引物模板接头重新结合从而增加聚合酶的延伸能力。真核滑动DNA夹是PCNA。滑动夹通过滑动夹装载器打开并安置在DNA上,只要出现引物模板接头,装载器就启动开环并装载。滑动夹只能在与其相互作用的所有酶都完成工作后才能从DNA上移除。
5、原核细胞RNA聚合酶的结构特点及功能:RNA聚合酶是一个边合成边校对RNA的向前行进的机器。
6、转录不需要RNA引物,复制需要。
7、流产性起始(Abortive initiation):RNA聚合酶合成并释放短于10个核苷酸的小RNA转录物。
终止子(Terminator):引发聚合酶从DNA上脱离并释放出合成的RNA的一段序列。
(8)现在各个复制叉上的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都已启动,并将持续到模板的末端或遇到邻近复制起始位点产生另一个复制叉为止。
11、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过程:
前复制复合体的形成和活化指导真核细胞中的复制起始。包括两个步骤:
(1)复制器的选择(Replicator selection):pre-RC的组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由起始位点识别复合体与复制器的结合引发ORC与复制器结合后,至少募集另外两个蛋白:Cdc6和Cdt1,这3个蛋白共同作用募集真核DNA解旋酶——Mcm2-7复合体来完成pre-RC的形成。
复性(Annealing/renature):当变性的DNA热溶液缓慢降温,DNA的互补链又可重新聚合,形成规则双螺旋,称为复性。
熔点(Tm (melting point)):吸收值增加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9、DNA超螺旋结构的解除是靠拓扑异构酶实现的。
10、RNA的不同种类及作用:
①mRNA作为基因和蛋白质合成机器的中间体;
③稳定焦磷酸。
(3)拇指域(thumb domain)
①并不直接与催化相关联;
②维持引物和活性部位的正确位置以及帮助维持DNA聚合酶与其底物之间的紧密连接。
4、DNA聚合酶Ⅲ合酶的组成成分:2个τ蛋白、γ复合体(滑动夹装载器)、滑动夹、聚合酶III核心酶和2个柔性接头。(2个拷贝的DNA聚合酶Ⅲ核心酶和一个γ复合体)
8、复制时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上酶的种类和功能:
引物酶(primase):是一种能在单链DNA(ssDNA)模板上制造短RNA引物的特殊的RNA聚合酶;引物酶不需要用特异的DNA序列来起始新RNA引物的合成。
DNA聚合酶(DNA Pol):可以延伸与DNA模板退火的RNA引物或DNA引物。
核糖体循环(ribosome cycle):在细胞中,核糖体大小亚基相互之间及与mRNA之间相结合,翻译完mRNA、蛋白质合成后相互分离,这种结合与分离相间的顺序称为核糖体循环。
(2)起始位点的激活(Origin activation):细胞进入S期后Cdk和Ddk对复制蛋白磷酸化以引发复制起始,Mcm复合体的活化(解旋后)募集辅助因子和DNA聚合酶δ和ε,之后DNA聚合酶α引物酶被招募,其在起始位点出现后合成一段RNA引物,并进行有限的延伸。产生的引物-模板接头被滑动夹装载器识别并组装滑动夹PCNA。聚合酶δ和ε都能够识别此引物并开始前导链的合成。解旋一段时间后,引物酶合成额外的引物,使聚合酶δ和ε可以进行后随链DNA合成的起始。
有三种类型:发夹结构(Hairpin)、凸结构(Bulge)、环结构(Loop)
第八章DNA的复制(replication)
1、DNA合成(synthesis)
底物(substrates):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引物-模板接头
方向:通过引物3’端的延伸进行合成
动力来源:焦磷酸(PPi)水解
通过与新合成的DNA小沟中的碱基形成大量的氢键来检查最新添加的核苷酸碱基配对的准确性。
③核酸外切酶位点(Exonuclease site)/校正位点(proofreading site)
(2)手指域(finger domain)
①结合引入的dNTP,并将正确配对的碱基包围在催化的位置上。
②弯曲模板以仅使催化位点上引物后第一个模板碱基暴露。
内切酶(RNase H):识别并除去各条RNA引物的大部分。
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连接酶(ligase)与前面3种酶共同作用于:RNA引物的产生和消失;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除去DNA解螺旋时在复制叉上形成的超螺旋。
解旋酶(helicase):催化双链DNA两条链的分离,在复制叉前解开双螺旋。
(5)每个解旋酶招募一个引物酶,在各自的模板上合成一条RNA引物。解旋酶的运动还将多余的DNA除去。
(6)新合成的引物被两个DNA聚合酶III全酶中的夹子装载器元件识别。滑动夹在每条引物上组装,前导链的合成是由各个全酶中的两个核心DNA聚合酶III全酶中的一个启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