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发展的理论、战略和实施要点,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要素,介绍我国实施创新要素驱动的特点,并提出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要点,进一步说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标签:科技创新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战略;方法
前言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
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
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在社会学上,创新是指基于人类发展的目的,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造、突破,创造某种具有新颖性、特殊性和价值性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在经济学上,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如方法、途径、物质、模式等),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行为。
科技创新属于某种类型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
涉及到政府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技术组织、个人等主体,包括
制度建设、科技基础、知识产权、人才、资金、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我国科技创新按照科技发展规律,聚焦国家目标,建立由多主体参与,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统筹科技资源,提供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3]。
以前,我国科技创新强调要素驱动。
要素驱动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这是一种原始的和初级的驱动方式,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
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今天,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多地牺牲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
因此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加快创新理论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是以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组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新驱动可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2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战略的实施不仅是系统工程,更要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首先,细化分解战略目标。
以建立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构建组织结构和任务,各级主体根据确立的任务目标稳步推进。
同时,可以比对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标准,到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
其次,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强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选择技术需求;打造企业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链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最后,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创新资源动态调节的机制,集约创新资源,按市场需求实现高效配置;构建需求引导下的政府调节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引导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行政化配置科技资源、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以及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低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 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为了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体系,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
64号)。
根据文件要求,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整体来看,系统性和协同性是这次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的最大的两个特点。
系统性和协同性是指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设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系统规划、协同改革,科技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系统完善、协同匹配,科技与经济发展系统布局、协同跟进,政府与市场系统界定、协同促进,科技计划公开透明与社会监督系统整合、协同监督。
系统性和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科技、财政、发展改革等数十个部委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协调,共同决策。
联席会议具有一般事项的决定权,可直接议定实施;重大事项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提出方案,报请国务院审定;特别重大事项须经党中央批准,党中央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决定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
同时,还组建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广泛参与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确立与实施提供智库意见,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供支撑。
3.2 实现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一体化部署
整合原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行业公益型专项、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等项目进行整合。
布局前沿探索、聚焦重大战略、定位国计民生、创新财政引导、支持能力建设,以解决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
同时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限制,实现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协同创新发展。
3.3 围绕重点任务一体化配置资源
随着我国科研设施、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源的持续增长,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科研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也显著提升。
但是我国科研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共享率较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设施设备重复建设、购置,设备闲置浪费比较突出,设施设备服务的专业化能力不足[4]。
鉴于此,国务院发布《国务院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鼓励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科技资源实现制度推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奖惩结合、分类管理。
同时,科技部也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共享数据的调查统计,进一步落实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4 建立统一的专业机构项目管理机制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申请,组织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交由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
按照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要求,专业机构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通过项目预申报的盲评,和申报评审,确立立项项目。
同时,专业机构还依托专家资源做好过程管理,分阶段性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项目结题验收,确保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
4 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重点
按照全面深化中央财政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新时期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实施重点包括:
(1)以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国计民生需求为着眼点,紧紧围绕综合国力提升,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链条设计、实施和评价效果。
如紧扣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大飞机、水专项、特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解决解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集中科技资源,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军民融合,促进国防技术与民用技术转化,实现规模、创新、资源、组织等优势的创新系统。
(2)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理顺科技创新活动的利益关系,明晰各方在科技创新系统中职责界限。
中央以科技计划体制改革为牵引,重构国家科技体制,打破部门利益分割,从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入手,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使国家各个科技创新系统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因此,整個科技体制改革贯穿着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但科研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题、后评价等各阶段,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机构和部门。
(3)统一部署国家创新体系
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统一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项目。
同时,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整合优势资源和团队,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区域创新”、“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机构,建立需求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着力发展覆盖性高新技术,率先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确保国家安全技术的领先、安全和自主可控。
以我国科技创新实际为基础,加快重构我国科技体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国家科技计划研究团队和专家系统,重点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现状和发展研究,摸清家底,分类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方案。
同时,坚持整体设计、开拓创新、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从国家层面,按照五大类科技计划进行整合,打破部门利益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人员潜能,建立全新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
参考文献:
[1]杨东占.从条块分割到统筹发展重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18-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赵静,薛强,王芳.创新驱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1-4.
[4]徐少同.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研管理知识协同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