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刘震云
最爱的作家作文
最爱的作家作文在我所涉猎的众多作家中,有一个人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总能在我心浮气躁时带来宁静,在我迷茫困惑时指明方向,在我欢乐愉悦时增添色彩。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幽默风趣又充满智慧的刘震云。
初识刘震云,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
我百无聊赖地在书店闲逛,目光被一本名叫的书所吸引。
书的封面设计简约,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我随手翻开,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那本书里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琐碎点滴。
小林和他的妻子,为了一斤馊了的豆腐而争吵,为了孩子入托的事情而发愁,为了工作上的一点不顺心而抱怨。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刘震云的笔下却变得生动鲜活,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我惊讶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小林家的邻居,亲眼目睹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后来,我又陆续读了刘震云的和,对他的喜爱愈发深厚。
在中,严守一和费墨这对好友因为手机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不禁思考起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里,那个憨厚老实又有点狡黠的刘跃进,为了找回自己丢失的包而经历的种种波折,更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
刘震云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能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小算盘,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快乐。
他从不刻意美化生活,也不刻意渲染苦难,只是真实地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就像他在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
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借到了刘震云的。
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我心情低落,对未来感到迷茫。
每天晚上,我都会躺在床上,翻开这本书,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去寻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
杨百顺为了生计不断奔波,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最新上向往的生活的文学作家
最新上向往的生活的文学作家
作家刘震云。
刘震云,1958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中国男作家、编剧。
1982年,进入《农民日报》工作。
1987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塔铺》、《一地鸡毛》等小说作品。
198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
1992年,发表小说《一地鸡毛》。
1997年,出版图书《温故流传》。
1999年,创作《刘震云精品文集》。
200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刘震云》出版。
2003年,创作小说《手机》。
2007年,发表小说《我叫刘跃进》。
2009年,创作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
2011年,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在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位列第26名。
2016年,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
2018年4月13日,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作品在法文世界产生的影响。
2022年7月,做客芒果TV《向往的生活》。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以描写乡土生活和乡土情感而知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和怀念,同时也揭示了乡土情愁和人们的苦难。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小说中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厚意。
他用文字描绘了乡村的美景,如清晨的太阳,晚上的星空,山水田园的宁静和和谐景象。
他不仅描写了美丽的乡村风光,还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他通过反抗和抵抗,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家乡的深深依恋,并传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刘震云的小说中刻画了乡土情怀。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乡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情愫。
他通过对乡村人物内心感情的描绘,如家庭关系、友情等,表达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他笔下的人物多是贫苦的乡村人民,他们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刘震云的小说中揭示了乡土情愁。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他反映了农民劳作辛苦、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以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奋斗和抗争。
他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使人们对现实问题有了反思。
刘震云的小说中传达了对乡土情怀的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乡村的熟悉和亲切感。
他活泼生动地描绘了乡土人情,展现了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生活细节,使读者更加贴近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厚爱、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剖析乡土人情,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苦难和希望,也激发了对乡土情怀的思考和思索。
刘震云的小说对于研究和传承乡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作家刘震云:从乡土走向银幕
Lo scrittore Liu Zhenyun: dalla propria terra natia verso lo schermo cinematografico—————作者:石隐 Shi Yin 翻译:Ylenia Morando作家刘震云:从乡土走向银幕24河南,中原腹地,深厚传统文化的沉积使其在20世纪的文学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被边缘化。
80年代以后,在“文化寻根”和“回归乡土”等民族文化自觉自省的热潮中,“文学豫军”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形成“南阳作家群”“周口作家群”“郑州作家群”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团体,涌现出诸如曾获卡夫卡文学奖的洛阳作家阎连科、创作有帝王小说巨著“落霞三部曲”的南阳作家二月河等一大批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
刘震云是“文学豫军”中最富盛名的作家,不仅在于其小说叙事的先锋姿态和批判精神,也在于其作品影视化改编的成功。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由原著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刘震云的作品无论是改编频率、票房成绩还是所获奖项,都是相当可观的。
刘震云生于1958年的河南省延津县,家境苦寒,1973年参军入伍,1978年复员回乡,当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出类拔萃的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当时是最令人羡慕的专业之一。
从进入北京大学校园起,刘震云便开始了文学创作。
1979年,刘震云在北京大学自办刊物《未名湖》发表处女作《瓜地一夜》。
这篇短篇小说以自己家乡延津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他对历史、权力以及被异化的人的反思,这也成为刘震云此后长期坚持的创作主题。
在刘震云的观念中,历史是由权力的更替演化构成的,而权力是异化人性的根源。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又相继发表了《被水卷去的酒帘》《乡村变奏》《江上》《罪人》等30多篇批判立场鲜明、且带有浓郁河南农村乡土风格的短篇小说。
与同期多数乡土作家不同的是,刘震云的贫苦童年使他能够以一种平民视角切入权力问题,没有当时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刘震云家乡观后感作文
刘震云家乡观后感作文你知道刘震云不?那可是个大作家呢!我有幸去了他的家乡,这一趟可真是让我收获满满,而且还充满了各种奇妙又有趣的感受。
一到他的家乡,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他书里的某个场景。
那种氛围,就像是一张大网,悄悄地就把我给罩住了。
这里的大街小巷,房子看起来普普通通,可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藏着故事,就等着我去发现。
我走着走着,就想象着小时候的刘震云是不是也在这些路上跑过、闹过,说不定还和小伙伴在墙角偷偷分享过什么小秘密呢。
我还特意去了他家的老院子。
那院子虽然不大,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院子里的树呀、井呀,感觉都像是刘震云作品里的那些默默的见证者。
站在那儿,我仿佛能看到他小时候在树下听长辈讲故事的画面,那些故事就像种子一样,种在了他的心里,后来就长成了一篇篇精彩的小说。
我就想啊,这地方看着普普通通的,怎么就能孕育出这么厉害的作家呢?当地的人也特别有意思。
他们说起刘震云的时候,那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
就像我们说起自己家最有出息的孩子一样。
他们会讲很多关于刘震云小时候的趣事,比如说他读书有多刻苦啦,或者是他有时候会冒出一些特别新奇的想法把大家吓一跳啦。
从他们的讲述里,我就感觉刘震云就像从这片土地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深地扎在这儿的泥土里。
我还在村子里的小茶馆坐了会儿。
那里的人一边喝茶,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
我听着他们的方言,觉得特别有韵味。
这让我想起刘震云小说里那些生动鲜活的对话,原来他作品里的那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就是从这儿来的呀。
在这儿,我就像找到了一把解开他作品密码的小钥匙。
这一趟刘震云的家乡之旅,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寻宝之旅。
我没找到什么金银财宝,但是我找到了那些藏在他家乡的关于他创作的小秘密。
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人和事,就像魔法一样,一点一点地在我脑海里拼凑出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鲜活的刘震云形象。
我觉得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宝藏,虽然它没有那些大城市的繁华,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一位以其写实派的文学风格而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乡土生活为题材,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和人情。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怀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家乡、对乡亲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下面我们将从刘震云小说中的几个代表作品入手,浅析他对乡土情怀的表现。
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一地鸡鸣》以乡土为背景,热情洋溢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
小说以一个叫做冯呈祥的普通乡村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眼睛,人们看到了家乡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乡亲们的世态炎凉。
小说中的冯呈祥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天真、善良、耿直,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贯穿全文。
在小说的结尾,冯呈祥悲痛地喊着“一地鸡鸣”这句话,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怀念和眷恋之情。
通过冯呈祥的形象,刘震云巧妙地表现了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另一部作品《晕头转向的天下》也是以乡土为背景的小说。
小说以一个叫做张小夏的乡村孩子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乡村生活。
张小夏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小说中,张小夏虽然面对着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但依然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他努力向上,渴望改变家乡的命运。
小说通过张小夏的故事,展现了他对乡土的深情眷恋,表现出了浓厚的乡土情怀。
刘震云的作品《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深刻地描绘了乡土生活和乡土情感。
小说中的角色大多来自乡村,他们的命运受制于家庭、乡土和传统观念。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表现出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尤其是在面临命运的挑战时,他们的坚守和执着更是表现出了对乡土的深情眷恋。
刘震云的小说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怀,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乡亲们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和热爱。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刘震云成功地表达了对乡土的情感体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家乡情结带来的情感共鸣。
刘震云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家乡情感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乡土情怀为主题,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乡土生活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
其作品中融入了对乡土的热爱、对人情世故的揣摩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展现了对乡土情感的浓厚情怀。
本文将从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入手,浅析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思想。
刘震云的乡土情怀深植于他的生活经历和阅历中,他出生在陕北农村,成长于农村,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是一些普通乡村人物和普通生活场景,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那些乡村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挚爱以及对乡土生活的真挚情感。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他常常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他描绘的不仅是家乡的美景和风物,更是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塑造、人物的情感体验以及生存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深沉感情。
例如在《一地鸡毛》中,他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和眷恋,呈现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乡土画卷。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他对乡土情怀的表达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呈现,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乡土元素,如乡村风情、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他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热爱的体现。
刘震云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情怀的热爱和眷恋,他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对人情世故的揣摩和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展现了对乡土情感的浓厚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对乡土生活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思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人情世故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更能够深刻体会到乡土情怀的深厚情感和博大情怀。
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我叫刘震云作文精品素材
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我叫刘震云作文精品素材高考语文(冬季第四辑)我叫刘震云作文精品素材琐碎的《一地鸡毛》,诡谲的《故乡面和花朵》,惹火的《甲方乙方》、《》、《一句顶一万句》……似乎刘震云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在文坛、影坛刮起一阵旋风.他甚至还在贺岁剧《桃花运》中客串了一把,据说还将成为葛优的“接班人〞。
没办法,谁让他这么火呢?“疯〞友启蒙老妈放话刘震云从15岁开始写作,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那个年代农村孩子没什么出路,整天在家里吃高粱面,苦,因此当兵对一个孩子是特别好的差使,当了兵,再努努力,提了干,就可以回家找媳妇。
刘震云当兵时第一次见到火车,觉得那场面特庄严,火车开动放气时的样子,“呜——〞,真好.排长是老兵,问他想家吗,他心想有白馍吃还想什么家啊。
刘震云当兵是在甘肃一个大戈壁滩上。
他说他的一个新兵朋友是他到目前为止遇到的为数不多的智商特别高的一个人,一上火车就开始写诗“新家安在长城端〞。
他朋友说,你别跟他们弄了,你跟我学写东西吧.刘震云说,跟你学写诗啊,成啊。
就这么着,他开始写诗。
他的朋友在几个月后跑了。
一开始认为他叛逃.那天晚上正睡觉呢,部队紧急集合,团长说:“投降就让他投降,不投降就让他灭亡.子弹,上膛!〞一个团的兵力布置在边境线上,最后突击了一天也没找着,因为他的朋友回家了.有一次刘震云去他村里看他,发现他在家里摆了好多书。
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农村孩子老不下地干活,在家看书,不就是疯了吗?过了几年,听说那朋友杀了人。
起因是女朋友也说他疯了,找了另外一个男的,他朋友“哐当〞一锤下去把那男的砸死了。
公安局审讯他朋友,一堂审下来,把公安人员的脑袋都弄大了,说没见过这么疯的人。
问他一句话,他能说上几十句,语速特别快,都是《资本论》上的话。
县公安局的人哪知道这种语言,纷纷嚷道:“他疯啦—-〞刘震云最后总结说,是一个“疯子〞把他领上了文学道路。
刘震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觉得写作是件简单的事.她在镇上卖过酱油,那时开始学字.酱油店旁边是个书店,她去抓了一本书开始看,一抓就是鲁迅的书.后来她知道儿子以写作为生,聊天时就说:“你现在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
单位刘震云读后感
单位刘震云读后感说起刘震云,那可真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魔法盒子,每拿出一样都能让人大开眼界。
读刘震云的作品,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街坊唠嗑儿,可这唠嗑儿的内容又深邃得像口古井,越往下探越有东西。
再看他描写的那些事儿,大都是些日常琐碎,可在他笔下就变得别有深意。
他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咱平常都不怎么在意的小细节放大,让你发现,哟,原来这里面藏着这么多生活的真相啊。
就像在他的作品里,一个小小的集市、一顿普通的饭菜,背后可能都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这就好比咱吃的一碗面,咱只看到面上那点葱花和肉丁,他却能给你扒拉出来这碗面从麦子播种到端上桌的所有故事,还能牵扯出做面的人和吃面的人的一大堆爱恨情仇。
而且刘震云的幽默那也是一绝。
不是那种刻意挠你咯吱窝的搞笑,而是一种从生活的荒诞里自然冒出来的诙谐。
他描写那些人物的无奈和困境的时候,常常让人忍不住一边笑一边又觉得心酸。
比如说书里那些人因为各种误会或者莫名其妙的原因而陷入尴尬境地,他写起来就特别生动,让你觉得既好笑又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无常。
他的文字也特别实在,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堆砌。
就像一个手艺精湛的老木匠,用最简单的工具做出最结实、最耐看的家具。
每个字、每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
读他的书,不会有那种被文字绕晕的感觉,反而就像是跟着他在乡间小路上溜达,轻轻松松就走进了他构建的那个充满烟火气又暗藏玄机的世界。
总的来说,刘震云就像一个生活的探秘者,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让咱们这些读者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模样,既熟悉又陌生,既让人心疼又让人捧腹。
读他的书,就像是在生活这个大池塘里捞到了一条特别的鱼,让人忍不住反复把玩,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1. 引言1.1 概述刘震云小说刘震云是中国著名作家,以其深刻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广受好评。
其小说以乡土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农村的人情世故、乡土风土人情和家族关系,展现了淳朴、真挚、纯朴的乡土风情。
刘震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温暖。
刘震云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感情、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大批读者。
他善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珍贵的乡土情感,让读者在品读小说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和温暖。
通过他那些深刻的乡土情怀,读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家乡情愫,唤起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农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刘震云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乡土风情和温暖的情感融合,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真诚、温暖和感人的乡土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生活、亲情和友情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纯真、质朴和真实的生活情感。
通过刘震云小说中那些饱含深情的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乡土情怀,让人回味无穷。
1.2 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乡土情怀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农民、乡村、自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重拾对人性的信仰。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情怀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承中逐渐被遗忘的价值观念又得以重现。
乡土情怀也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素材,赋予文学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乡土情怀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描绘乡土生活,刻画乡土人物,探讨乡土情感,他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乡土画卷,引导人们去关注、去珍惜这种纯朴而又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在于它对当代社会、人性的反思与启示。
2. 正文2.1 刘震云小说中塑造的乡土形象刘震云的小说中,乡土形象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多深具乡土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亲切而又熟悉的乡村环境中。
刘震云-鬼马作家鬼马语-刘震云吃瓜时代
刘震云:鬼马作家鬼马语:刘震云吃瓜时代他被称为“富有创意、生活气息浓郁的鬼马作家”,鬼马即机灵鬼怪的意思。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写作时所关心的是人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磨合点,关注的是人的话语。
贴近生活的口语化是他作品中语言的一大特色,他就是《一地鸡毛》《手机》等畅销书的作者刘震云。
刘震云能让小说中的人物妙语连珠,那么他自己呢?机智语说威胁刘震云受邀到重庆开文学讲座,讲座结束后他意犹未尽地转战新华网重庆频道,跟热切等待他的网友们一起笑侃当代文学。
其间,一位网友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记得王朔曾经这样评价过您,说您是当代小说家里对他最有威胁的一位,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刘震云想了想回答道:“我觉得王朔老师这个话不能认真,因为他也是一个说话非常幽默的人。
这个话他可能是在饭桌上说的,可能当时还喝了点小酒,所以我不能把一个幽默的话当成一个正经的话来听。
当然,即便如此,我也应该作出回应。
我要说,在中国作家里真正对我构成威胁的是王朔。
”这位网友所提出的问题看似平淡,其实却是绵里藏针。
如果刘震云讲自己如何对王朔构成威胁,显然就把自己摆在了王朔下风的位置;如果刘震云讲自己没有对王朔构成威胁,显然又有贬损自己作品的意思。
然而,应变能力极强的刘震云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否定这句话的正式性,把其中的锋芒化解掉,然后又顺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把这个难题抛还给了王朔。
通俗语话成功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刘震云为什么能在写作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时,他巧妙地回答道:“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我从小的愿望有三个,一是当厨师,一是唱戏,还有一个是当小学老师,最终目的都是不离开带我的外祖母。
我的外祖母活了95岁,大字不识一个,但我所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是从她身上学到的。
她~辈子都在给地主打长工,不过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却比现在的章子怡和茱莉亚・罗伯茨都要大!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外祖母有绝活,身高不到1.6米,三里地的麦子割完了,1.8米的汉子才割到了麦地的正中央。
评说刘震云
评说刘震云刘震云是一个年龄不算大,创作跨度却大,创作数量不少,创作变化多端的、具有很强文体意识、哲学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家,因而颇难捉摸。
要理清刘震云的文脉,不是件容易的事。
捕捉刘震云的审美走势极困难,他像一只矫健的灵鹿,跳过山涧,跃过峭岩,穿过丛林,呼呼生风地奔跑在山野之间,你要追上他,与之并行,会感体力不支,这不是指作品的数量,而是指的审美的路径。
端详他的形象,描画他的个性,揭露其来源,难!因为他有时如同变戏法,决不能用一种现成的,已知的理论套路来看他,你永远也不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有人说,刘震云是一个出色的乡土作家,也对也不对。
他与乡土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故乡往往是他叙述话语的起点和触媒。
不管怎么变,乡村生活经验和当兵的经验,也许是影响了他一生的永远摆不脱的精神背景。
他的成名作是《塔铺》和《新兵连》。
当年我写文章说:读《塔铺》为之一震,有点凉水淋头的感觉,彷佛从灵魂深处唤起了非常渺远的记忆,又像从喧嚣拥挤的、到处闪着建筑冷光的都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园,回到一个有充足水分和阳光的原色的世界。
在那儿,“我”和一群农村知识青年背上铺盖卷儿,紧紧护好自己的“馍袋”,走进了高考复习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还写道,《塔铺》表现了当代青年企图追寻灵魂归属和踏实存在的一种努力;塔铺是双重象征,象征落后,愚昧,不自由状态,回忆塔铺,是为了告别塔铺;但塔铺又是责任、动力和爱的象征,追忆塔铺,又是为了回归塔铺。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新兵连》也写生存的挣扎,淳朴的兵娃子们,为了分到一个好的兵种,为了争取入党提干,那带着憨厚底色的明争暗斗可真是一场赤裸裸的较量。
作者对之充满悲悯。
但刘震云很快就改变了这种写法。
他写了另外一批东西:中篇《头人》,长篇《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纪实体《温故1942》。
这些作品笔法虽各个不同,但有一点也许是贯通的,不再像《塔铺》那样贴近生活原色,也并不着重单个人物自身的命运,而把人物符号化,象征化,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展开了对乡土中国的精神结构的探究,探索那种周而复始的元素,那种永远无法改变的秩序,那种主宰历史的不变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寻找历史之魂。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浅析刘震云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刘震云是我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乡土情怀而著称。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展现了农民的艰辛与坚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乡土形象。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怀贯穿始终,成为了他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一、对乡土生活的热爱刘震云的乡土情怀首先体现在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之中。
他在小说中经常描绘农村的风物、田园景色、农民的生活习俗等,充分展现了对这一片土地的情感。
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乡土的风土人情,将他深厚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在他的代表作《一地鸡毛》中,通过对于小城镇上的市井生活的描绘,他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小说以平凡的民间故事为背景,刻画了生活在小城镇上的农民兄弟宋丁和宋四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描写的人情世故、邻里之间的瓜葛以及人性的善良与丑陋等元素,都源自于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真挚感情,这种真挚的感情成为了小说的灵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刘震云的乡土情怀还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怀之中。
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含人情味的乡土形象,这些形象既有面临着生活压力的农民,也有被命运捉弄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艰辛和坚韧令人动容。
例如《鸡毛飞上天》中的主人公老陈,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人,为了一点微薄的利益和荣誉,不顾年迈体弱,艰难地在社会底层扎根和顽强地生存。
他的执着和坚持代表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被命运压迫的人们的深切关怀。
刘震云通过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乡土形象,向读者传达了对那些艰辛生活在乡村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关怀之情。
三、对农村现实的观察刘震云的乡土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农村现实的深刻观察之中。
他在小说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细节、社会风貌等方面,不仅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境况,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在《国境之南》中,刘震云通过描写一个在边疆小村庄里生活的小人物——带着梦想的村姑子溪,巧妙地展现了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村庄里异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刘震云:趣谈“吃瓜时代” 自谦写作初学者
继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后,刘震云的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暌违五年终于出版。
新书出版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国内文坛的“幽默大师”,和他一起说写作、谈电影、聊生活……谈新书:“吃瓜”是一个时代特征刘震云在《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写了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八竿子打不着,但这四个人都不是小说的主角,而真正的主角从始至终没有出场。
刘震云用了19.7万字写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的连环爆炸,正文只有三千字,其中还有一章只有一句话。
不管是从小说的内容还是结构上,对读者和刘震云本人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一次,刘震云用老辣之笔,剖析了“吃瓜”本质……《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题目颇有趣味,为什么想到给书起这样的题目呢?刘震云说:“吃瓜时代”是一个网络用语,将围观、凑热闹等联系在了一起。
这个词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征。
在过去发生一件“吃瓜”的事,有可能是一个村儿、一个县的人知道。
而现在,有趣的事往往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乃至全世界,这是新时代产生的一个词。
“吃瓜”的人往往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而且参与的程度特别深。
这个故事像大海一样,虽然看起来波澜不惊,但下面的涡流和潜流是我以“我不是个幽默的人,我写的句子特别朴实,有什么说什么,没有虚张声势和装神弄鬼。
可能事情本身幽默,更幽默的是事情背后的道理。
”从《一地鸡毛》、《手机》到《我不是潘金莲》,看过刘震云作品的读者一定会为其中的幽默色彩吸引,而他本人却这样评价自己的“刘式幽默”。
刘震云:趣谈“吃瓜时代” 自谦写作初学者前小说里面不重点呈现的,呈现的是藏在幽默背后的另一重幽默。
过去的小说主要写了些显见的东西。
《一地鸡毛》里的主人公小林一天是怎么生活的;《1942》中300万灾民是怎么饿死的;《我不是潘金莲》中主人公怎么样一层层告状,又被阻止的。
这部作品中的“吃瓜群众”并没有出场。
读者其实是这本书的主角,这在过去的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谈写作人生:我只是写作初学者刘震云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着“小人物”的故事,塑造这些人物的灵感从何而来? 刘震云说:我就是一个“小人物”,而且我也不觉得这个世界谁是“大人物”。
刘震云作者简介【模板】
刘震云作者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生。
河南延津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韩、俄、西班牙、匈牙利、阿拉伯、越南文等多种文字。
塔铺刘震云一九年前,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
用爹的话讲,在外四年,白混了:既没入党,也没提干,除了腮帮上钻出些密麻的胡子,和走时没啥两样。
可话说回来,家里也没啥大变化。
只是两个弟弟突然蹿得跟我一般高,满脸粉刺,浑身充满儿马的气息。
夜里睡觉,爹房里传来叹气声。
三个五尺高的儿子,一下子都到了向他要媳妇的年龄,是够他喝一壶的。
那是一九七八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
爹不同意,说:“兵没当好,学就能考上了?再说……”再说到镇上的中学复习功课,得先交一百元复习费。
娘却支持我的想法:“要是万一……”爹问:“你来时带了多少复员费?”我答:“一百五。
”爹朝门框上啐了一口浓痰:“随你折腾去吧。
就你那钱,家里也不要你的,也不给你添。
考上了,是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
”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准备考大学。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
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有的还是四年前中学时的同学,经过一番社会的颠沛流离,现在又聚到了一起。
同学相见,倒很亲热。
只有一少部分年龄小的,是一九七七年应届生没考上,又留下复习的。
老师把这些人招呼到一块儿,蹲在操场上开了个短会,看看各人的铺盖卷、馍袋,这个复习班就算成立了。
轮到复习班需要一个班长,替大家收收作业、管管纪律等,老师的眼睛找到我,说我在部队上当过副班长,便让我干。
我忙向老师解释,说在部队干的是饲养班,整天尽喂猪,老师不在意地挥挥手:“凑合了,凑合了……”接着是分宿舍。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刘震云:文盲“家庭教师”的朴素智慧
【人物名片】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
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
刘震云:文盲“家庭教师”的朴素智慧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有三位不太识字的“家庭教师”。
一位是他的祖母。
他祖母年轻时是干活的好手,曾经与当地最得力的男劳力一起下地割麦子,3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男人连一半都没割完。
他问祖母成功的诀窍。
祖母笑笑说:“下地之前,我就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直割到底。
割的时候,就真的要一直到底,中间不要直起腰来。
因为,如果歇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朴素的话语影响了他的一生。
刘震云不止一次地说:“我一直以祖母为榜样,在干活时尽量不直起腰,要干就干到底。
只有这样,我才能取得一点成就。
”另两位家庭教师是刘震云的两位舅舅。
其中一位是村里赶马车的,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温驯了。
有一次舅舅问刘震云:你觉得你聪明吗?刘说不太聪明。
舅舅又问:你笨不笨?刘回答:我也不笨。
舅舅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只能干一件事。
我跟你一样,也是个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所以我一辈子就只赶马车。
刘震云记住了这段对话,坚持到现在,就做一件事——写作、“编瞎话”,结果“编”出了名堂。
另一位舅舅是位木匠,也是方圆几十里木匠活做得最好的。
他教刘震云的一招就是做事要慢,别人打一张桌子用三天,这位舅舅用十天,所以打出的桌子比别人好。
刘震云牢记舅舅这一招,坚持不逞一时之快。
别人花三个月写一本小说,他要花上三年。
三位“家庭教师”里祖母告诉他,做事贵在坚持;赶马车的舅舅告诉他,成功需要专一;而木匠舅舅则告知他,做事贵在用心。
源于这些朴素平民智慧的熏陶,刘震云先生成了当今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笨人”刘震云
“笨人”刘震云作者:陈述之来源:《人生与伴侣·综合版》2022年第05期刘震云自称“笨人”一个,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跑步。
刘震云的写作,通常是两手换着写。
一手写历史与故乡,一手写当下的生活。
他去过世界许多地方,感觉跟在延津老庄村行走并无差别。
虽然各地的建筑、河流、肤色、语言不同,但“人性是一样的”。
1958年5月,刘震云出生在河南延津一个普通人家。
“我父亲是人民公社普通的职员,我母亲收破烂,物质非常的贫瘠,饭食也非常的粗糙。
”刘震云回忆。
刚满8月的时候,乡下的姥姥把刘震云从县城抱到了乡下,带回王楼乡西老庄村养活。
刘家老宅是一个干净、古旧的院子,门口种着两棵椿树,青砖灰瓦,东西两间、南北两间,正房的梁上用隶书写着“建于1974年”。
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姥姥离世后,它也死了。
后来,刘震云在原位置,重新栽种了一棵枣树。
屋子里的物品和器具,也都保留了姥姥生活的原貌,墙上和柜子上,挂着姥姥的照片。
照片上的姥姥慈祥而温和。
如今,照看刘家老屋的彩云是刘家的远亲,因名字出现在《手机》中,也成了名人。
彩云说:“姥姥活到90多岁,一辈子好干活,80多还下地呢。
”姥姥其实不是刘震云的亲姥姥。
刘震云的母亲刘素琴回忆说:“我是小时候给人家了,养母给养大的。
震云他8个月时我参加工作,没时间照顾他,震云就在老家一直跟着我妈,他对姥姥感情可深了。
我妈可大气,不是农村一般的老太太,自强自立,懂得很多道理,几个孩子都是她帮助拉扯大的。
”姥姥把他一直带大,是刘震云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与陪伴,让他在成年以后的岁月里,牵肠挂肚惦记了一辈子。
在小说和电影《一九四二》里的结尾部分,刘震云几次写到姥姥。
三年困难期间,姥姥背着年仅八个月的刘步行四十里,从延津县城一直走到王楼乡老庄村。
“没有姥姥,我就是众多饿殍中的一分子。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姥姥之于孙子刘震云,却意味着神圣的亲情和信仰,那是爱、温暖和饥饿、贫穷共同铸就的生活记忆,也是人性里善良情感的闪亮光芒。
走近刘震云
走近刘震云
苏宪权
【期刊名称】《中州今古》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早春二月的豫北平原 ,透过融解的雪的浓重水气 ,已经闻得出温暖的土地的气息。
2月 7日晚上 ,滑县文联的程德社副主席告知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夫妇来到了滑县 ,明天要到县文联 ,让我一道座谈 ,我心情异常激动。
2月 8日 ,正是农历正月十六 ,上午我早早地赶到了文联。
9时刚过 ,刘震云踏进了滑县文联。
衣着简朴的刘震云和大家一一握手 ,坐下后 ,震云说:“到这儿 ,就是到了故乡 ,到了老家 ,别客气 ,咱们随便聊。
”爽朗的笑声 ,亲切的话语 ,一下子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陌生的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初知道刘震云 ,是看了他的作品。
那是 1 992年 ,爱看书的我常往书店跑 ,在书店看
【总页数】2页(P7-8)
【作者】苏宪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走近餐饮,走近厨师,走近调味品——CFE2007"名厨·名品·献美味"餐饮主题活动[J], 欣欣
2.走近历史,走近孔子--指导周明、吴铖钰作文《走近孔子》有感 [J], 李渊行
3.走近生活·走近自然·走近社会——浙江省地方课程通用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J], 张建红
4.走近京剧走近国粹——高中音乐课堂京剧教学策略 [J], 雷建春;
5.走近陶行知,争做“第一流的教师”——《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读后感 [J], 黄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权力”的运作
炭火意象强化了知识分子生存的困境。本来去幼儿园的女儿已经习惯了, 但这两天突然反常,但是他们也一直找不到原因,小林老婆只好在接孩子时调 查原因,结果原来毛病出现在小林和老婆元旦没给阿姨们送东西。于是就和老 婆商量补救措施,看送一些什么合适,真要说送什么两人又犯愁了,小林说: “要不问问孩子?”将孩子叫过来一问,没想到孩子竟然知道,答:“炭火!” 为什么要送炭火呢,于是第二天小林老婆一调查,果然孩子说对了,现在是冬 天,北京实兴吃涮羊肉,大家便给老师送“炭火”。小林说:“这还不好办, 别人送炭火,咱也送炭火!”但真等到要送炭火时,炭火已经脱销了,小林感 到发愁,最后,终于在郊区一个旮旯小店里买到了高价炭火,第二天女儿回复 了常态。 没有送礼而使女儿感到委屈,在这样小小的年纪里就被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这看似是不可理喻,但是深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现象:赋予教师教 书育人的这种启蒙精神已经不是那么多纯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营私舞弊的工 具;而权力意识也具有了大众化的倾向,从某一方面来说也生动的为我们展示 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豆腐:“精英”与“平民”的双重尴尬
主人公终于觉醒并懂得了事物发展规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 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诙谐幽默的形象比喻,暗示着作为知识 分子的小林夫妇就像那斤馊豆腐一样,必须完成他们脱胎换骨去经还俗的身份转 变——环境促使他们精神与人格变得萎靡不振——发馊了的豆腐与异化了的人,以 其化学反应方式上的同质结构,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绝对科学的人生道理:“人”也 是一种物质,而一切物质都将因环境因素而起变化,所谓“完美”的人格或人性, 其实都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无幻想。 小说的结尾处写道: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一边摇头回忆梦境,一边又爬 起来去排队买豆腐,就是在梦境中小林也在想着买豆腐,每天反复的做这几件事, 真的已经从“精英”变成了“平民”,已经被异化了。作为精英,他们过着平民的 生活,而作为平民,却有着精英的名称,这就是小林夫妇面临的一种尴尬生活。 小林夫妇由对理想的憧憬转到面对现实,他们渐渐遗忘了崇高,滑向庸俗的生活, 导致他们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就是无形的权力运作。
《一地鸡毛》
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一部关系学的教 科书,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 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 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王朔指出, 它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 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运用了“豆腐”、“可 口可乐”、“炭火”、“微波炉”、“蚂蚁”和“鸡 毛”等有特征性的意象,呈现了一个在现实生存环境 的支配下逐渐丧失个性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揭示 了现代知识精英价值失落后的庸常人生。 在刘震云《一地鸡毛》的小说中意象丰富,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展开叙述,为我们赤裸裸的展示 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人类生活的压抑和痛苦。下面我 们就针对作品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进行分析,来进入到 小林的真实生活中。
作品浅谈
新写实小说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新写实小说”之后,刘震云接连发表了两 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与《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 花》以一个小村落为背景,展示近半个世纪错综复杂的社会风貌, 与新写实不同,《故乡天下黄花》属于那种寓言式写作,而之后的 《故乡相处流传》则达到了圆熟大气的佳境。 学者摩罗一直对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的兴趣,也一直在关注他 的创作。摩罗认为:“刘震云用自己的写作拼合了一个十字架。他 用机关小说(譬如《单位》、《官场》)写现代生活的卑微无聊, 这是横向的;用历史小说(譬如《故乡相处流传》)展现历史生活 的残暴恶毒,这是纵向的。一横一纵拼合到一块,就构成一个无限 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人类的苦难。”
走近刘震云
班级:广理11-2 姓名:刘乃健 学号:201101070613
刘震云
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省延津县, 著名作家。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 至198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 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 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11月21日“2011第 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 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 引发广泛关注。
“新写实主义”作家主要有余华、莫言、贾飞等人。而刘震云 的代表作《塔铺》则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一 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 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 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 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 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到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 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故乡面 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 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也引 起了一些争议。2007年推出小说《我叫刘跃进》,并被改编成电 影。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引起轰动。2011年8 月,《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 震 云 及 其 作 品 集
刘震云作品宣传海报
作品目录
《故乡天下黄花》((长篇小说))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故乡相处流传》((长篇小说)) 华艺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故乡面和花朵》((长篇小说) 四卷) 华艺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一腔废话》(长篇小说)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手机》(长篇小说)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塔铺》(小说集) 作家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官场》(小说集) 华艺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一地鸡毛》(小说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官人》(小说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刘震云文集》(四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香港明报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刘震云》(小说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蚂蚁、鸡毛:个人理想的磨损与丧失
庸常生活将人的理想、意志渐渐消磨掉,知识分子在生活中逐渐世 俗化。小说的结尾写到:小林半夜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了 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 压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鸡毛与皮屑就是那 些琐碎而无聊的日常生活的折射,使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欲罢不能,在 销蚀性磨损中,失去了一切有棱角的特质。蚂蚁这一意象与卡夫卡笔下 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一隐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确切不过的说诉 说着个人的遭遇异化与客体化的深层痛苦与恐惧,以及人生存的压力, 是对客体环境的抗议与无力驾驭自我的否定与批判。有力的暗示着蚂蚁 之间的隐喻关系以及在文化蚂蚁上的关联:千人一面,万人同声的人群 就是无感情、无意识、无个性、无自我的蚂蚁,或是说,蚂蚁正是丧失 自我堕入千人一面的庸众状态后焦虑与反抗的意象,表述的正是一个自 我意识的哲学问题。
可口可乐、炭火、微波炉:“权力”的运作
“微波炉”的意象揭示了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运用中的蜕 变。查水表的瘸老头背着一个沉重的、眼下时兴的微波炉送给小 林,小林先是大吃一惊,后来得知文件就在自己办公室,所以夫 妇二人便欣然的接受了他的礼物并心安理得毫无愧色的想着: “给他把事情办了,还有什么话柄?什么假公济私,人家几千几 万次的倒腾,不照样做着大官,一个微波炉算什么!”从受制于 “权力”到学会运用“权力”,小林夫妇思想与人格的质变过程, 这不仅是知识分子走向堕落的开始,同时更加清晰的描画出他们 从崇尚知识到崇尚权力的心灵轨迹——在世俗文化的“权利意志” 面前,知识在此已经蜕变成一个摆设而已。
豆腐:“精英”与“平民”的双重尴尬
《一地鸡毛》通过讲述一个既平凡活又琐碎的生活故事,旨在冷静地剖析人受 环境影响而发生的思想变异,作品隐喻了在庸常生活中人就像豆腐一样,环境会发 生质变。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静静的, 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聚光,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 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她很安静,轻松,甚至还常带一点淡淡的诗意。 哪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经常 会夜里偷水的家庭主妇呢? 这段话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困境, 他们理想破灭后的无奈。 《一地鸡毛》以形象叙述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人生经验:人的价值与理想的最 终实现,并不取决于人的自身愿望,而是取决于人生活的环境因素。“老婆孩子热 炕头”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追求对于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那么崇高和神圣了。他们 首先被作者还原为普通的市井小民,当然,这其中包含有对于现代教育弊端的极大 失望,但归根结底还是表达了对于现实环境的极度失望。
1
2
文学历程 作品目录
作品浅谈
目 录
3
4 1
浅析《一地鸡毛》
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 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当年高考河南省文科状 元。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 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 《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 《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 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 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 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 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