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如梦令李清照名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导读】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①,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释】①争:通“怎”,怎么;“怎渡”意即“怎么渡。
”也有解为“争相”,由“争渡”而惊起鸥鹭。
【译诗】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追述往事的词作,写的是少女时代一次难忘的游玩体验。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往事——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
接着并没有具体写所游之景,也没有直接写心情心境,而是通过写怎样“沉醉”来从侧面衬托溪亭的景色多么诱人,这景色又是怎样地触动了女孩子的情怀。
词中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景物的描写,全是因“误入藕花深处”这一插曲而产生经久不忘的效果。
“争渡”一节让读者真切地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及在情切之时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态。
全词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综合运用景物描写、叙事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情景交融,动静相宜,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摄取一个生活片断,从各个角度细写自己情感体验的写法令人印象深刻,很值得借鉴。
史湘云如梦令诗词鉴赏
史湘云如梦令诗词鉴赏
好嘞,咱一起来瞧瞧史湘云的!
史湘云这姑娘,那叫一个豪爽大气,就像一阵爽朗的风,刮过贾府
的庭院。
她写的,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你看这词,多有意思!
先来说说“岂是绣绒残吐”,这难道是绣绒残落吐出?这就好像在问你,是不是春天里那些美丽的花瓣飘落就代表着春天要走啦?可不是嘛,这就勾起了咱们对美好易逝的感叹。
“卷起半帘香雾”,哇塞,那卷起的半帘,带着香雾,这画面多美呀!就好比你清晨推开窗户,那花香雾气一下子涌进来,让人心醉。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她那纤细的手拈起这美好,连杜鹃
和燕子都嫉妒啦。
这不就跟咱们看到美好的东西,也忍不住想要拥有
是一样的吗?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哎呀,她大声喊着,让春天停下脚步,别匆匆离去。
这多像咱们在美好时光里,拼命想要留住那一刻的
心情呀!
我觉得史湘云这首,写得那叫一个真切动人,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惜,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不就是咱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份对美好的不舍吗?。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宋代: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
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原文、译文及赏析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纳兰性德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创作背景】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
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古诗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翻译赏析《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作者为宋朝诗人严蕊。
其古诗全文如下: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翻译】说是梨花,但不是,说是杏花,也不是,颜色红白相间,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超凡脱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
【赏析】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
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
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着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实在少此一笔不得。
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曾记。
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结笔仍是空际着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
“曾记。
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
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
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
如梦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像
作家作品资料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
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
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
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前期
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
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常用白描,语言清丽。
有《漱玉词》集。
主题分析
《如梦令》描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表现了女词人李清照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也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
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诗词赏析
《如梦令》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
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文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古诗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翻译赏析《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前言】《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对妻子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注释】①残月晓风何处: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浮沉: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③秋雨句:用清朱彝尊《转应曲》词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翻译】窸窣飘零的透着微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在词人的归路上。
那晓风吹动,西天残月,某一个地方,同是弯弯的新月和初秋的寒风,牵挂的人,你还好吗?秋雨被西风吹散,就像我的一半心思,也被西风吹走了,也随远方的人儿。
【鉴赏】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
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
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
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庾信在《哀江南赋》里说“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到杜甫,他在《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
“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诗词赏析
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诗词赏析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唐代: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注释
一曲舞鸾歌凤:一本作“一曲清歌舞凤”。
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
赏析
那次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情景,依然如在眼前。
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
眼前的“残月落花”,更引起了别后的相思;如烟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词语美,意境更美。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
所以,诗应当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抱负世界的召唤。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李清照如梦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李清照如梦令诗词1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获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详细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2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别。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制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
2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宋词佳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情爱描写与唯美情感评析
宋词佳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情爱描写与唯美情感评析一、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其诗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其中,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堪称佳作,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描写技巧和唯美的意境,吸引了众多读者和学者。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简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创作于宋代南宋时期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思念离别情人的深切感受。
下面是这首词的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描写情爱之深1.对离别情人浓厚思念之情:•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伤和寂寞。
•由于思人之情浓烈,词人在浓睡之后仍然无法消除残留的酒意。
2.对分离带来的苦楚感受:•试问卷帘人,意味着词人询问正在将纸窗拉起的佳人,表达了对别离的苦楚。
3.浪漫唯美的景物描写:•海棠依旧的描述展示出春天花开、生命永恒的美好意象。
•绿肥红瘦则通过自然景色来与主体情感相互呼应,使整首词更加丰富有趣。
四、唯美情感评析1.感情真挚:《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内心真挚和深沉的感情为基础,表达了对离别情人无尽思念之情。
这种真挚与深沉迎合了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中崇尚深情厚意的审美需求。
2.感悟世事:词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愫,使读者有机会深思时间流转、事物变迁,展示了对青春易逝和生命短暂的领悟。
这种唯美而深刻的情感描写也为后人提供了沉思和启发。
3.艺术张力:李清照在描绘自己内心情感之余,借助自然景物对比,赋予了词作更加丰富的艺术性。
通过表现对风景和季节的感知与体味,凸显出将离别爱人与自然景色相互烘衬的唯美效果。
五、结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其情爱描写和唯美情感赞誉备至之功,成为宋代词作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透过这首词,读者可以品味到作者对离别苦楚的深处体验,并被带入如梦般迷离而纠结之境地。
这种境地既使读者得到了审美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短暂和情感难舍的思考。
如梦令古诗词赏析
如梦令古诗词赏析向来如梦令人嗟,古人能将心情抒发于诗词之中,形容梦境的变幻无常、虚幻迷离,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几首古代诗词中的“如梦令”之美。
一、《如梦令·娇罗之梦》- 李清照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恨何时已,眉间露相思。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痛苦地与思念的人分别之后,归寄相思之情于梦的遐想。
李清照以“娇罗之梦”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感受她的思念忧伤之情。
通过“胭脂泪,相留醉”描绘了女子情深意重的离别,而“此恨何时已,眉间露相思”则表达了她忍受思念之苦的心情。
整首词以婉约细腻之笔,把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杨万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诗以唯美的意境描绘了诗人在溪亭沉醉忘返的情景。
在“常记溪亭日暮”中,作者描绘了溪亭中夕阳的美景,隐约透露出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沉醉不知归路”则表现了他沉醉于美景之中的心情,进一步增加了梦境的感觉。
整首诗用字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的个人体验赋予了诗词以浓厚的文化内涵。
三、《如梦令·卜算子》- 秦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一首通过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深深的爱情思念之词。
诗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节奏感鲜明,让人们更易于接受,更能把握整首诗的情感表达。
诗人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远,突显出分离的痛苦,并通过“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达了作者日复一日的思念之情。
最后,杰出的结尾使得整首诗表达出的意境更加深远,凸显出悠长的时光和思念的坚守。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梦境的描写,而“如梦令”则成为其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通过虚幻的梦境,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赋予诗歌以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之一,其诗词以其细腻丰富的情感,节奏自然顺畅的和弦以及抚今追昔的流淌性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沉的心灵内涵。
其著名的《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如梦令”可以说是李清照的一种创作技艺,这种形式的诗歌由七句组成,以“如梦令”为标题,每句三言,每句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字,如“微雨”,“霜月”等,而另外六句诗则围绕这个统一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李清照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诸如“春花秋月”,“杨柳青青”,“谁家玉笛暗飞声”等字眼,透过这样的客观内容,描绘出了自然风光中夹杂着自己的婉转情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词语言系统。
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被称为“小令”,它能在短短的七句话中,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对于抒发爱情的情感时,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通过抒情的言语,将诗人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读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到诗人的情感,感染到其中的浪漫和情怀,因此《如梦令》的流传甚广,被广泛欣赏与传播。
李清照的诗词充满了情感和深度,她以客观的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每一句诗都能让读者有一种如入梦境般的冲动,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唤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够看到自身的情感在诗词中的映射,以及周围的世界。
李清照也经常用“但见新人笑,闻道久客归”来描绘一幅温馨而又有些悲伤的画面,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深刻的美学审美感。
李清照的诗歌以其宛如梦境般的节奏,细腻而有意味的生活细节,以及浪漫而细腻的情感描述,彰显出她天赋异禀的文学功底,受到许多文学家欣赏和崇敬,令人难忘。
因此,读李清照的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细腻的文学功底,更可以进一步探究她的心灵的深沉与复杂,沉浸在梦境般的语言当中,去感受其中的情绪与思索。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解析
【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出,却⼜惜墨如⾦,句句含有深意。
这⾸《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式表达了她早期⽣活的情趣和⼼境,境界优美怡⼈。
下⾯就和⽆忧考⼀起来详细了解下《如梦令》,欢迎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她那精妙绝伦的⽂字以及跌宕起伏的⼈⽣⼀直⼴受⼈们关注。
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活泼、⽆所顾忌、充满勃勃⽣机的李清照。
这⾸词,寥寥三⼗三个字,似乎是词⼈信⼿拈来,毫⽆雕琢,对六年级的学⽣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在这浅淡⾃然的语⾔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限,必须让学⽣⾛⼊⽂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
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她那⽣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幅幅荡⾈晚游图,黄昏时分,⼣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天空,⼀轮红⽇倒映在⽔中,真可谓“⼀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便是“溪亭⽇暮”,⼀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
⽽“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藕花深处”,⼀个“⼊”字,证明词⼈是置⾝其中。
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尽收眼底。
在苍茫暮⾊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
这是⼀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个清⾹飘逸的藕花深处。
词末的“⼀滩鸥鹭”,更叫⼈⼼之神往,⼀⼤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见的壮观奇伟。
“溪亭⽇暮”“藕花深处”“⼀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牵⼀“醉”⽽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步⼀步地讲解,⽀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味。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女词人,宋代人,她的词作风可谓独具一格,以无名之姿表达出自身的思想,朴实无华,却极具意蕴。
著名的李清照诗词《梦令》便是一例。
梦令,三言,体裁为抒情词,主题即是梦之描写。
这首词,首句笔触有力,奇妙着墨,宛如李清照的梦想就在眼前,读者也可以轻易获取她的思绪。
“空山松子灰,几处早莺争暖”,词中描绘了万物朝生的春意,空山松子灰的几处提醒着春的到来,早莺的争暖也表明着春的靠近。
“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被提及,又极具典故色彩,既有生活中的热闹,也有自然中的温暖。
“我言归鸟家,花落莫相离”,此句借用归鸟家之比,着重表达“相处、不离”的真挚之情,情感真挚丰富。
李清照的《梦令》词体现出她那种梦幻的状态,恰如她的心灵唱和着自然,又微妙地穿越自身的情感,衣衫褴褛,游走在松林小巷,望见宁静春色,心中洋溢着浪漫,这样的感觉平添快乐,也使情绪变得柔和温暖。
古人所言“与其憧憬美,不如实现梦”,李清照在诗词《梦令》中,以雅俗共赏的词句抒发自身的憧憬,令人勾起幽思,也使人梦想。
李清照的《梦令》诗词,就像一股清流,一丝淡薄的香气,在淡雅的唱和中,穿越心中的梦幻之境,然后流传到每个人的心中,将一份纯洁的情怀传递出去,令人得以自由自在地安放心中的情感,感受梦想之美妙。
总之,李清照的《梦令》穿越自然,抒发着梦幻般的诗句,将梦中的美景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人心神怡,感受到一份淡淡的空灵,梦的自由与色彩,使人自由随心去享受一场如梦般的诗词之旅。
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划呀划,划呀划,划的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2023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整理
2023年《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整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1在上次的考试中,我考了300多名,由于这个名次,我特别特别的难过。
因此在出分的那几天,我甚至可以说成是茶不思饭不想。
每天都在捣鼓我这个分数,我怎么可能考这么低分呢?老师,是不是批错了?还是是我真的没有考好?我每天就在焦虑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看着时间在我的指缝中流去。
最终,我想通了,不能只查着这一件事,不放。
我通过这次考试,学习更加的努力,上课更加的仔细听讲,以前常常开小差的我,现在也不开了,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点一点的把题弄会。
放学回家,我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复习,然后预习明天的功课。
老师和家长和同学们都说我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以前爱贪玩的我,现在变成了爱学习的我。
他们问我是什么让我的精神受了崩溃吗?我笑着对他们说,不是,只是长大了而已。
长大,是人人都会有的。
记得小时候,每天朝着父母要着要那的。
父母不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做法就是哭。
想当时,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天朝父母都要美丽的选自和好玩的玩具。
父母要是不给我买的话,我的哭声就又开头了。
妈妈说我当时的哭声,真的是像天打雷劈了。
特殊震耳欲聋,简直就像放鞭炮的声音一样。
可是现在回想一下,当时我是真的不懂事。
爸爸妈妈每天都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回家还要应付那满惨的我。
唉,到现在,我已经不怎么吵,父母要东西了,由于,我长大了。
爸爸妈妈们仿佛也发觉了我这个,变化。
对我说,孩子,你要懂事了,你长大了。
我听着这句话,心里有许多的感慨,小时候,妈妈让我们懂事的时候,我们却说不麻不麻,我还是个孩子。
可是到现在,妈妈让我们懂事的时候,我们只能微微的点了点头。
可是谁知道?我们在父母的眼中,只要父母一天管着我们,我们在他们的眼中,就是孩子。
我是学为了一点事,我长大了。
我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和一些繁琐的心事。
这些都是来源于什么?都是来源于四个字,我长大了。
史湘云:如梦令-红楼梦诗词鉴赏之045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史湘云:如梦令-红楼梦诗词鉴赏之045
史湘云: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诗词鉴赏】
第七十回里黛玉重建桃花诗社后,并未作诗,一日史湘云感到无聊,因见柳花飞舞,便填了这首《如梦令》,拿去与宝钗、黛玉等人看。
这首词流露出一种留恋、惋惜春光的情绪。
从湘云判词“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时坎坷形状。
终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句看,湘云将来可能有一段极短暂的美满的婚姻生活,接着就陷入悲苦的境地。
对照起来玩味,就可知道这首柳絮词是象征着湘云对那段美满生活的留恋。
古诗词鉴赏《如梦令 莺嘴啄花红溜》
古诗词鉴赏《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宋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
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注释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
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
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
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
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
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
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