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荀子、礼论》
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中国古代建筑史
-
9
“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si)及水牛皮; 第二重称杝(yi)或椑(pi),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 四重称大棺,梓木制成,又称梓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 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礼记、檀弓上》、《丧大记》
12
平民墓
商代
如以墓地面积为标准分2类:
1类墓室面积在1-3平方米之间 。一般都有棺,有的墓有腰 坑和椁。随葬品无铜礼器, 有陶器、盆、生产工具等。
2类墓室 面积不到1平方米。 有的有棺,有的无棺,或以 席裹尸。少数有棺和腰坑, 但全无椁室。全无随葬品, 墓主大都贫民。
西周 西周平民墓室结构 ,墓室面
中国古代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知北游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2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史
-
3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中国陵寝园林》课件

《中国陵寝园林》课件

06
中国陵寝园林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发展趋势
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
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中 国陵寝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 受到重视。
陵寝园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正逐 渐得到开发利用,成为旅游热点和经 济增长点。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中国陵寝 园林正不断创新发展,融入现代元素 ,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秦始皇陵
总结词
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
详细描述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 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主体建筑有 兵马俑、地宫、封土等,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秦 始皇陵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都体现了秦朝时期的特色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秦始皇陵也 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对于研究秦朝 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陵寝石刻主要包括石人、石兽等,寓意着守护和镇压的作用。这些石刻造型和纹饰多取 材于宗教神话和民间传说,如龙、凤、麒麟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 敬畏和祈求。同时,陵寝石刻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和历史意义。
陵寝建筑与艺术文化
总结词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 表,其布局、结构和装饰都体现了高超 的艺术水平。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陵寝园林建筑风格具有不 同的地域特色,如北方陵寝园林的雄 伟壮观、南方陵寝园林的秀丽精致等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 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03
陵寝园林的文化内涵
陵寝制度与礼制文化
总结词
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等级观念。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陵墓课件ppt

陵墓课件ppt
唐宋明清时期的陵墓在建筑风格和布 局上更加讲究,如唐太宗昭陵和明孝 陵等。这一时期的陵墓多采用地面建 筑群的形式,注重祭祀和纪念意义。
世界各地的陵墓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陵墓建 筑之一。金字塔不仅是死者的安息之地,还承载着埃及人对 来世的信仰和追求。
印度的泰姬陵
唐宋陵墓风格
以唐乾陵和宋陵为代表, 建筑布局严谨,注重山水 格局的融合,展现了盛唐 和北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陵墓风格
以明孝陵和清东陵为代表 ,建筑精致细腻,装饰华 丽,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 的文化特色。
陵墓雕塑艺术
石雕艺术
以石材为载体,通过雕刻 技法表现人物、动物、器 物等形象,具有质朴、粗 犷的艺术风格。
陵墓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 陵墓建筑与艺术 • 陵墓文化与信仰 • 著名陵墓介绍 • 陵墓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CHAPTER 01
陵墓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陵墓的起源
古代文明中的陵墓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陵墓形式和葬俗。这些 文明中,陵墓不仅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还承载着宗教、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帝王陵墓之一。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墓群, 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之一。
世界著名陵墓
埃及金字塔
01
位于埃及开罗市附近,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也是世界
中国的陵墓起源
中国最早的陵墓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多为土堆墓和木椁墓。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豪华的陵墓,如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第5章 陵墓景观鉴赏

第5章  陵墓景观鉴赏

3、明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区 )
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 的嫔妃、太子、公主等。13个陵寝中,建筑 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 ,规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千米 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长陵
永陵
思陵
Hale Waihona Puke 定陵4、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
4、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 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
二号坑:“左军”
二号坑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 步兵和骑兵组成曲尺形军阵。
三号坑:指挥部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呈“凸 ”字形状。
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 青铜之冠”
(三)乾陵
1.乾陵-世界上独有的夫妻坟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 ,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 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 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二)简介 1、明显陵(湖北省钟祥市)显陵是明朝追谥恭睿献 皇帝朱佑杬的陵墓
(二)简介 1、明显陵(湖北省钟祥市)
园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 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 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 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 墓中绝无仅有。
孔林的大门
林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 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 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 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 除孔子、孔鲤、孔及这祖孙三代 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 毓垢、孔闻韶、孔尚任墓等。
孔林中神道长达 1000米,苍桧翠柏, 夹道侍立,龙干虬枝, 多为宋、元时代所植。 林道尽头为"至圣林" 木构牌坊。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 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 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东周三王陵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 邀福”
陵墓木椁示意图
定 陵 地 宫
永 泰 公 主 墓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乾 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第三节 中国宫殿陵寝建筑环境设计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2、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高颐阙
梁 萧 景 墓 神 道 石 柱
局部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梁萧宏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永定 陵 神门 西侧 石狮
宋永 裕陵 东侧 武士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封之若堂” 秦公陵区 十余座“陵堂” 中山王兆域图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出土当时这座陵园的规划图——《兆域图》 《兆域图》是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代表作。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中外建筑史——秦始皇陵PPT课件

中外建筑史——秦始皇陵PPT课件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021/3/8
• 秦始皇陵 的封土为 方形,每 边约350 米,外观 是三层台 阶形,保 留到今天 的高度为 43米。
2021/3/8
历史上曾这样记载该陵墓的地下部分: “以明月珠为日月,人鱼膏为灯烛,水 银为大海,金银为凫雁,刻玉石为松柏 ......倾远方奇宝于冢中,为江海川渎及 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松为船楫,...... 又于海中做玉象、鲸象,衔火珠为星, 以代膏烛。”其奢华壮观的程度可见一 斑。而近年挖掘出来的兵马俑和铜马车 ,终于让我们有机会目睹了千年之前帝 王的奢靡和匠人们的才智。
2021/3/8
秦始皇陵——骊山陵
2021/3/8
• 秦始皇陵是中 国历史上最大 的陵墓。陵区 以东为正向, 位于陕西临潼 骊山主峰北麓 原地上。
2021/3/8
•陵台
2021/3/8
秦始皇陵远眺
2021/3/8
秦始皇陵鸟瞰
2021/3/8

2021/3/8
另据记载,秦始皇陵曾被项 羽发掘,而最新的考古研究 认为,秦始皇陵地下部分未 被大规模盗掘的可能性为大 。
2021/3/8
2021/3/8
2021/3/8
• 考古学家近年来通过各种现代科学 方法进行勘测,对地宫的轮廓已有 大致了解。陵园范围内的地宫,准 确的位置是在封冢之下,分为墓室、 侧室、墓道三部分的,离地面约 40~50米,与司马迁《史记》的记 载相吻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21/3/8
• 史书认为。秦始皇陵墓中放进大量 象征江河的水银。经近年的科学探 测,在骊山陵园发现的强汞范围达 1.2万平方米。更让人不敢相信的 是:如果汞的厚度是10厘米,陵墓 内储藏的贡将达100吨之巨。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2)因山为陵形 )因山为陵形——唐代的以山作“封土”
因山为陵式帝陵—— 唐太宗李世民之昭陵
(3)宝城宝顶形 )宝城宝顶形——明清时代的帝陵封土形式
明 成 祖 朱 棣 之 长 陵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清 东 陵
竖穴墓——安阳殷墟商代“中”字型 安阳殷墟商代“ 竖穴墓 安阳殷墟商代 墓
谢谢观赏
2、陪葬品

西汉王陵
燕赵大地虽非秦汉帝陵之 区,但两汉分封王陵墓却 很多, 很多,其中河北满城中山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仍 以当时少有的凿山造墓的 形式以及随葬的金缕玉衣 等稀世文物在中国古代陵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在 县西北山脚下有一片丘陵 地带, 地带,这里有一座孤立的 小山,俗称陵山。 小山,俗称陵山。陵山高 200多米,由三个连绵的山 多米, 多米 峰组成,主峰居中, 峰组成,主峰居中,山顶 较为平坦, 较为平坦,左右两峰遥相 对峙,似人工双阙, 对峙,似人工双阙,天造 地设, 地设,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的墓就坐落在主峰的东坡 上。
“黄肠题凑”木椁墓
北京大葆台汉墓 (西汉燕王刘旦墓)
清光 绪 帝——崇 陵 明 楼 ——崇
清东陵的风水格局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
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皇后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2.印度泰姬陵 . 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 玛哈尔所修的 陵墓,始建于 1630年,耗时 22年完成,号 称世 界七大奇 迹之一。
“马踏匈奴”为霍去病墓 石刻群的主像,高168厘 米,长190厘米,宽48 厘米。石马与真马大小 相近,昂首站立,肌肉 丰满,尾长拖地。马腹 下仰卧一老朽。头对马 嘴,两颊有胡须,面目 狰狞,两足上曲,手持 利器,妄图作垂死挣扎。 作者运用了富有象征色 彩的圆雕艺术手法,高 度概括了霍去病生前抗 击匈奴的战功。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PPT课件

2021/4/9
2
一、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 陵墓建筑、陵 墓建筑上的绘 画雕刻等文化 艺术和随葬品 三部分。
2021/4/9
3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 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 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 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2021/4/9
4
三、古陵墓结构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 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 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2021/4/9
5
(一)地下部分
2021/4/9
10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体呈四方锥形的三
层夯土台,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它原高约120米,历 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高度还接近50米。秦始皇陵周
围有两道陵墙环绕,呈南北较长的“回”字形,外城周长 6000多米,内城周长也有2000多米。围墙四面正中建门阙, 四角还建有警卫的角楼。陵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坐西朝东。
2021/4/9
13
2021/4/9
14
六朝陵墓
三国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均建都南京。六朝的统治者继承了始于东汉的堪舆之术,选择葬地,讲
究“望气”“风水”,所选之地,一般要“背倚山峰,面临平原”。南
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六朝皇帝陵和部分王侯墓。
2021/4/9
15
唐陵
唐陵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周围, 呈扇形展开,其中有20位皇帝 (包括武则天),号称大唐十八 陵,除了这十八陵外,还有唐 太祖永康陵,唐世祖兴宁陵;已 经追赠的帝陵如唐顺陵、唐让 陵等。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的分类
古代陵墓建筑
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各个历史 时期的特点,例如金字塔、皇 家陵园等。
现代陵墓建筑
现代陵墓建筑融合了传统和现 代元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著名陵墓建筑案例
世界各地有许多有名的陵墓建 筑,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 明陵等。
陵墓建筑的设计要素
1
建筑布局设计
2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使陵墓建筑更加庄
重和有序,符合纪念和敬意的要求。
3
装饰和艺术设计
4
通过独特的装饰和艺术设计,陵墓建筑 可以展现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人们感
受到文明的魅力。
地形地貌分析
陵墓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地 貌,以便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陵墓建筑设计中 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体现建筑的永恒和 美感。
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
陵墓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和保养陵墓建筑可以 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其保存 完好。
陵墓的修缮和重建
对于受损的陵墓建筑,适当的 修缮和重建是保护它们的重要 方式。
结语
陵墓建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陵墓建 筑将继续演变和创新,展现人类 的智慧和创造力。
陵墓建筑的人文精神价值
陵墓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故人的追 思、怀念和敬意,体现了人文情 感的表达。
《陵墓建筑》PPT课件
陵墓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本课件将介绍陵墓建筑的背景、分类、 设计要素、文化意义、保护和维护以及未来展望。
背景介绍
陵墓建筑概述
陵墓建筑是用来安葬和纪念重要人物的建筑物。 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陵墓建筑的历史渊源
陵墓建筑起源于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 们逐渐发展成为彰显权力和文化的象征。

69中国建筑史陵墓建筑PPT课件

69中国建筑史陵墓建筑PPT课件
作“品”字形排列3个长条形马坑,各埋马4匹,此外还有1个跪葬人。此 墓道长15米、宽5.2米,也呈“品”字形排列3个马坑。共杀埋了16匹马, 在靠近西南侧马坑旁,还有1坑,埋了2个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上口南 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 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 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她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 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 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1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 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
10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西汉帝、王级别墓室的建筑 方法。“黄肠”指柏木(其树心为黄色), “黄肠题凑”就是用柏木段一层层垒起木 墙。
11
砖墓
由于木材不利于长期保 存,更由于砖石技术的 发展,所以逐渐发展了 石墓室和砖墓室。 战国末年,河南一代开 始用大块空心砖代替木 材作墓室壁体。
右图是比较典型的空心砖墓
6
兆域图
从兆域图上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战国墓有着严格的中轴 对称布局,且庄严肃穆,很符合陵墓群的气氛,高居的享 堂如金字塔一般,很有纪念性,并且享堂建筑的体量,体 现了等级的差别。台东西长达310m,高约5m,台上并列 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
7
中山国兆域复原想像图
8
中山王陵
中国建筑史
墓建筑
组员:陆大为 魏方舟
---中国陵
1
商朝陵墓
商朝陵墓大都集中于殷墟附近洹水北岸侯家庄一带以及西北岗、武官 村、后岗一带。现已发现20余处,墓的形状有“亚”字形和接近正方 形两种。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斗拱(左) 翼角(右)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斗拱
翼角
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唐(上) 宋(中) 元(下)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 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中国古代建筑
古长城建筑 城池建筑
宫殿建筑
陵墓建筑 楼阁、佛塔、古桥
城 池 建 筑
南京城墙——中华门
西安城墙
平遥城墙
丽江古城





八达岭长城
山海关
居庸关
嘉峪关
宫 殿 建 筑
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
布达拉宫
坛 庙 建 筑
太庙
天坛
社稷坛 地坛
坛 庙 建 筑
孔庙
陵 墓 建 筑
秦始皇陵
唐乾陵
汉茂陵 北宋陵
一屋三分
屋顶
屋身 台基
主要构件
chuán 椽

梁 fāng 枋
gǒng
斗拱
什么是斗拱?




原来两块小木头!
斗拱
一块像挽起的弓
弓形短木叫拱
一块像盛米的斗
方形木块叫斗
斗 + 拱 = 斗拱
什么是斗拱的“跳”?
斗拱中拱或昂每挑出 一层为一跳。 斗拱跳数越多,说 明等级越高。
右图中 跳数:一跳
▪ 厢房
返▪回耳房 2020/12/5
76
伦理道德在四合院中的体现
▪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突出封建家长的权 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 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 《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 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 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 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 的力量的肯定。此外,最能代 表唐代雕塑艺术水平的还有那 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和四川大 足石窟。大足石窟中各种经变 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为生活化, 现实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 被视为普通人的肖像。
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 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 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 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 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 雕刻材料也丰富多采,除了 青铜、石、砖、泥、陶等材 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 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 塑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 塑为主, 的装饰物,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 的装饰物,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 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 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 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 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 高而怪异的美感。而从这时期考古挖掘中大 高而怪异的美感。 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见有神像, 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见有神像,这是世界 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西周以后, 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西周以后, 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 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 期则变得繁丽、华美。 周时期除礼器外, 期则变得繁丽、华美。商、周时期除礼器外, 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 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 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 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 巧妙,制做精细。 巧妙,制做精细。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欣赏
作者:深圳Leabharlann 学高一(1)班 组员 朱彤 卜益力 周诗暘 李志宏
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 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 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秦汉雕塑的粗 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 等。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 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 的。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 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 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
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 塑作品众多,其造型古朴、神态夸张 而强调动势。汉代世俗生活成为雕塑 的素材,舂米、采芋、酿酒以及舞乐 百戏等情景在汉代的砖画象中以浮雕 的形式大量存在,宴饮、驱车、习射 等土大夫的生活也得到了表现。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 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 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 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 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 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 格,不仅体现着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 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如果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造像上还是模仿印度, 如果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造像上还是模仿印度, 那么到了唐代的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那么到了唐代的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中 国雕刻家的技巧已经圆熟, 国雕刻家的技巧已经圆熟,对佛像雕刻艺术的精髓 有了深刻的理解。 有了深刻的理解。卢舍那佛像已经是中国化的佛像 了。
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 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 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 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 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 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 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有一定局限性,中国的王宫贵 族的帝王观和艺术观,与西方相比,同样是 出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中国的王宫贵 族回避了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龙凤、狮子、 。 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军队、武士来烘托自 己的伟大与神圣。同样,在佛教雕刻中,古 代雕塑家最能发挥现实描写才能的只是罗汉, 菩萨,观音,创作自由最为有限的是主佛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 皇陵兵马俑雕塑群。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 皇陵兵马俑雕塑群。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 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 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 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 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 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以体量的巨大、 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 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 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其中《 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其中《马踏匈 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 奴》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 那马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 那马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那 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 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它与马的上身连成一 多余的没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 体,多余的没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 个完整的马的形象。 个完整的马的形象。
图片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