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景观史---彼得拉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
---引领后工业化时代
01个人背景
彼得·拉茨,德国
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
师,1939年出生于德
国达姆斯塔特。他用
生态主义的思想和特
有的艺术语言进行景
观设计,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拉茨的重要作品有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港口岛公园。彼得•拉兹因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项目中的卓越工作成果而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并被尊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
02设计特点:生态主义与艺术语言相结合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地区自由发展。要不断地体察景观与园林文化的方方面
面,总结它的思想源泉,从中寻求景观设计的最佳解决途径。
他的设计不是故意违背传统,追求标新立异,但也不追求与传统的一致,而是寻求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追求的是地段的特征。形式和格网在拉茨的许多规划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多数的园林中缺少一种真正理智地与现代主义的对话,而流于一种表面的尝试。他认为技术、艺术、建筑、景观是紧密联系的。
拉茨的作品从很多方面是难以用传统园林概念来评价的,他的园林是生态的,又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他在寻求场地、空间的塑造中,利用了大量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与建筑、生态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03代表作品---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概况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
园位于杜伊斯堡市北
部,总占地而积230
hm2(2.3 km2),利用
原蒂森公司的梅德里
希钢铁厂遗迹建成。
该工厂改造项目被
纳入到“国际建筑展埃
姆舍公园”计划“绿色
框架”主题下的景观公园系统中,作为前期的探索性重点项日,于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竟赛。
设计思想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最突出的特色是强调工业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对策上。
一,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具有特殊的工业历史文化内涵和技术美学特征,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应加以保留并作为景观公园中的主要构成要
素。
二,对原工业遗址的整体布局骨架结构(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而不仅仅是有选择地部分保留。
三,通过对场地上各种工业设施的综合利用,使景观公园能容纳参观游览、信息咨询、餐饮、体育运动、集会、表演、体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充分彰显了该设计在具体实施上的技术现实性和经济可行性。设计特点景观层次梳理与整合
拉茨将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梳理、整合为水公园、铁路公园、公共使用区和公园道路系统四个景观层次。
1)水公园
公园标高最低
的层次,由净化水
渠、净水池、冷却
池等水体构成。净
化水渠是对山东向西流经整个厂区的埃姆舍河进行净化的河道。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2)铁路公园
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标高最高的层次,高出地面
约12m,通过楼梯、台
阶等与其他空间层次相
联结。该层次不仅形成
了独特的景观视野,而且作为水平线元素将各个庞大的独立工业设施联结起来,丰富了景观向度。铁路公园层在东西向上穿越整个园区,并在中部偏西的位置呈编组形式放大,设计者将其命名为“铁路竖琴”。
3)公共使用区
包括金属广场、
考珀活动场地、熔渣
公园、料仓花园、开
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
间。
金属广场位于厂区中心的位置,在1号高炉铸造车间的北侧。作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该广场由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的7X7共49块、每块重达7t~8t的方形铸铁板构成,彼得·拉兹对这些表面具有各异腐蚀状态的铸铁板拍照、编号,排列成抽象图案,并通过水在铁板表而的流动来象征钢铁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过程。铁板在自然状态下继续被腐蚀,隐喻了对自然演变过程的尊重。
平面布局
布局结构和各节点要素得到全面保护的整体厂区向公众全面展开了有关工业生产的组织、流程、技术特征、相关设施、景观尺度和综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厂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作为有关工业技术与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巨型博物馆。
设计思潮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项目本是作为埃姆舍地区绿色空间结构系统中的构成元素之一,以开放空间整合及生态恢复与重建为主题。但因彼得•拉兹先生具有开创性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和实施策略而使该项目声名鹊起,成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品,并为类似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运营提供了经典参考模式。
后工业景观公园建设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文明
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文化、生态、景观等多维视角和层面提出的系统整体对策,并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有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后工业景观公园是工业废弃地土地利用的过渡性对策,经过进一步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后,土地景观终究会回归到工业文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环境状态。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
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