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国翻译简史

林语堂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 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 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为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 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分别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提名。
中国译历史简介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
中国的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 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 动,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 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三次翻译高峰(three translation peaks)
• 1)东汉--唐宋时期 • 2)隋唐--明末清初 • 3)鸦片战争--五四运动
第一次翻译高峰期
•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 释道安首创译场制度,提出著名"五失本,三不易"理论,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 • 天竺人鸠摩罗什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 倾向于意译,注重文质结合,既忠实与原文的神情,能 “以实出华”,他反对译经时用“格义”。 • 玄奘(唐朝佛经翻译达到顶峰),他不但把佛经翻译成汉 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了梵文,成为了第一个 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制定了“五不翻”的原 则,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以及生善故。 译文中运用的种种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 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
第二次翻译高峰期
• 科技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 代表人物: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 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 这一阶段主要是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 国人选择译品的余地不大,译者对翻译理 论技巧知之不多,所以译作大都有“文义 难精”之弊。
分享 中西翻译史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
• 广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 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 文本》 • 严格意义上讲 —— 公元前三世纪中 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 希腊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 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 领导下,一直 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 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 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 象,同时还肩负外译汉的任务;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 提高。
二、隋-唐-宋时代
•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历史较 短,译经不多。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 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 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 表的大批著名译者,他于贞观二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 十七年后归国。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 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 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
• 第三阶段 —— 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 • 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 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 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 触。 •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 严复在《大演论· 译例言》中首次提出“信、达、雅”的 翻译标准。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二、发展期(东晋—隋朝)
• 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
序》
• 真谛:《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
释论》
• 鸠摩罗什:《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
《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 人物介绍:鸠摩罗什,意为童寿。后秦高僧,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大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经》
• 特点:
• ①、译文为了力求保全原文的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 多用音译。
• ②、其译经思想是“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 存文饰”,“审得本旨,了不加饰”。他一贯主张译经必 须“弃文存质”,即不重文词,但存本意。
支娄迦谶(Lokaksema,东汉)
• 影响:
• 支娄迦谶译出的《首楞严三昧经》说:“佛告坚意,有三昧名首楞 严,若有菩萨得三昧,如汝所问,皆能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诸 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这种用大 神通游戏世间的思想,在中国这个盛行神仙不老方术的社会是深受欢 迎的。此经自支娄迦谶译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竟有7个译 本,支娄迦谶的首译之功是不可抹煞的。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比过去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二三五卷。
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但各民族的翻译活动在创造、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如:回回历书,《元秘史》以及《古兰经》等的翻译。
第二次高潮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一批耶酥会士相继来华进行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
这次翻译高潮从延续时间及译著数量上都比不上先前的佛经翻译。
但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为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
他们二人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其中,西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总结出三条科技名词翻译的原则,颇有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语言学家马建忠就提出了所谓“善解”的翻译标准,即译者必须精通原文和译文,比较异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译书之前,必须透彻了解原文,达到“心悟神解”的地步,然后下笔,忠实地表达原义,“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译文又能够摹写原文的神情,仿效原文的语气。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英语翻译史

翻译理论简介
1.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2.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的 《四十二章经》 是我国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3. 我国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佛经 翻译经过晋朝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4. 释道安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在 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
5.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 出《摩坷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 等。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 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译法灵活,态度谨 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6.玄焋,(602-664)译的经籍丰富了祖国 的文化,而且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 典籍。他的译文是‚既须求真,又须喻 俗‛。
王佐良教授曾说:‚他在寻找原文相当的‘对等词’ 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 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 影响等等都相当。‛ 这里他谈到是文化比较问题。 王佐良教授说:‚翻译无论是当作艺术也好,科学 也好,甚至叫它技术也好,它是有无限广阔的前途 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观察,不断深 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
鲁迅与瞿秋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译文中又 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 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 着原作的丰姿 。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 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 主张。他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表现在 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重神似 不重形似‛,这个观点是由著名翻 译家傅雷提出的。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序言‛提 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他的翻译代表作还有: 《老实人》、 《人 间喜剧》、 《约翰· 克利斯朵夫》。
佛经汉译的比较分解

翻译方法
相同点
不同点
佛经翻译
《圣经》汉译
1.外国僧人(背诵—口译 1.唐代的景教徒:借 用现成
直译)
的佛 、 道 概念 , “ 归化”
2. 贺清 泰:“逐字译”
2.安世高(偏于直译,但 译中带注释)
3. 马礼逊 :忠实 、明达 和 简易(fidelity perspicuity , and simplicity)====严复
3.鸠摩罗什(意译)
4.杨 格非:反对 “逐字译”, 提倡翻译“意义”====奈达
5.官话 和合本 :“ 译 文字
4.玄奘(五不翻,介乎 句 必须 忠实于 原文 ,同 时
直译与意译)
又不失中文的文韵 和语 气 ”
6.华 人圣经 学者:贯彻
“ 信达雅”
1.翻译 主体都 经 历 了“ 外 国人 主译一中外人士共译一 本国 人主译 ” 的更 替。
1.都经历了四个时期
2. 都 经 历 了转折 翻译一 直接 翻译 的 阶段。 东汉 的佛 经先从 胡本转 译 , 隋 代以后从梵文 直
接 翻泽 ; 圣经汉泽 先从 (唐朝 )叙 利亚 文 、 ( 明清之际 )拉
丁文 、 希腊 文 、 (19 世 纪 )英 语转 译 , 后 从 希伯 来文 、 希腊文直接 翻译 。
《圣经》汉译:艾儒略 《 路迦福音》在讲述耶稣诞生时并没有说明其出生的确切时期, 只是说亚古斯督作恺撒之时,而他却增译了 “ 时冬至之后四日 也” 以和中国传统习俗相符合 。
减译
“玄奘的译文删略原文的地方很少,并且限于不重要的地 方,他有时候在‘ adī, 等’之前删节了一些‘等’字可以 包括的字词。 有时候他删节了梵文中的 ‘ ca ’ ‘ va ’ ‘ punah ’等字”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西翻译简史】复习内容1

翻译史复习重点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P45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元148到256: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
由于传言者梵文水平较差,反映在译作中除目标语的句法扭曲之外,还有大量字母直译的内容,这就造成了译文晦涩难懂,没有宗教学基础的人难以理解。
此时的翻译活动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的资助下分散进行。
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公元256到589年: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译场便呈现“疑难纵横”“交辩文旨”的热闹景象。
这样对译文的讲解讨论和反复钻研,使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此时由于梵本的不断传入,天竺求经者较多,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
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公元589到1110年: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翻译行业发展变迁史

翻译行业发展变迁史翻译行业的发展变迁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历史。
在古代,随着不同文明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这就需要有人来充当翻译,帮助人们理解和传达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
在古代,贵族之间的外交通信往往需要有专门的翻译官来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翻译。
例如,在中国古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需要有翻译官来处理与附属国家的交流。
在古埃及,素有“翻译之神”之称的吉西尔就是负责将图坦卡蒙法老的告示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
然而,古代的翻译主要是基于直译的原则,即直接将原文的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导致了很多东西在翻译过程中的丢失和误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行业逐渐发展壮大。
在中世纪,尤其是在欧洲的宗教领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献需要被传播和理解,翻译的需求增加了。
这不仅促进了翻译的发展,还为翻译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感。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翻译行业也经历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代,机器翻译的出现为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自动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虽然机器翻译可以提高效率,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机器翻译在准确度和语义理解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影响也让翻译行业变得更加重要和有价值。
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还为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重要的翻译服务,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理解。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加速,翻译行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云翻译、远程协作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使翻译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与此同时,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为翻译行业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变数。
总而言之,翻译行业的发展变迁史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口头翻译到近代的科技革命,翻译行业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不仅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合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刘傲然1 张卓然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中国翻译发展绵延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整个翻译历史,从翻译起源,即佛经翻译的传入,发展至今,中国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从古代译论、近代译论、现代译论和当代译论四个阶段对中国翻译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翻译研究者只有清楚地了解翻译历史,才能为翻译的长足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发展历史;综述翻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陈福康(1991:49)将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
其中古代时期包括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近代时期是鸦片战争至清末的西学翻译;现代时期是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的文学翻译,当代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十年间的议论。
本为将以时间为节点,将古今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各个时期翻译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对传统译论进行研究。
一、古代译论(一)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汉译佛经也就成为了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
在佛经翻译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一直都存在着“文质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争论。
佛经翻译初期,翻译理论一般近乎于 “死译”的直译为主,导致译文并不能使用通顺流畅的汉语进行表达。
据此,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说明道安意识到译文应做到符合国家民众需要,适应不同的时代,同时还不能失去佛教的原旨。
发展至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成为了意译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译籍应符合汉语习惯的地道汉语表达方式,经文才能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唐代时期主要代表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意指译文继续忠实于原文,又需要通俗易懂。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翻译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佛经翻译以东汉末年为起点,唐朝到达鼎盛时期,宋代得到完善之后进入尾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上的。与海德格尔不同
的只是,本雅明实现了浪漫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完
美结合。虽然作为哲学家的本雅明在研究领域和
方法论上似乎千变万化,但真正感兴趣的始终只
是与存在本质相关的问题。在5译者的任务6里,
本雅明并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翻译实践,甚至,贝尔
/自我完善0的作品。历来伟大的诗人都可以证明
这一点。
如果作品本身不传达任何信息, /什么内容也
没有0 ,以作品为作用对象的翻译又如何传达信息
呢?跳出审美的范畴来定义/作品0的翻译,这是
本雅明在他的语言观下对翻译本质进行重新定义
的基本前提。正如语言是存在的/居所0一般,翻
译这种语言行为同样也是/交流的场所,但不是交
义的0与/超文本0的翻译相对
º
。
为了不懂出发语的读者,在贝尔曼看来,这恰
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的起源。贝尔曼这样定义
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 /将一切化为目的语的文
化,按照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价值,将位于目的语
文化之外的-异.视作是否定性的,或者说认为
译家G a nd illa c的译本)的评述。这是属于译者的
特殊评述方式,似乎正好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 5圣
经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
(陈永国编, 200 5: 12 )。
我们都知道安托万#贝尔曼是当代法国重要
的哲学家和翻译家
¼
。因为英年早逝,他大多数
这里同样不是批评,而是针对部分翻译文字所作出的/评述0。
在5翻译的时代6的第一稿中,贝尔曼确立了本雅明的身份、他的语言观以及他的写作特点。作为本雅明的译
者,贝尔曼认为,不了解本雅明所处的环境,就无法真正理解5译者的任务6。
/去交流化0开始的。5译者的任务6开篇上来第一
句话是: /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
学生的录音整理并且出版了这本5翻译的时代6。
虽然距离作者的原初语境已有近二十年,然而,它
依然是我们迄今为止,对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最为全面、深入的解读。这绝非偶然,就像本雅明
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提到的那样,能否找到/胜任
的译者0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问题,而贝尔曼或许
就是这个/胜任的译者0,或者说一个胜任的/评述
时,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不证明是有效的0 (陈
永国编, 2 005: 3 )。
表面上,似乎是本雅明将翻译归在了/艺术0
的范围内,但其实并非如此,本雅明的第一句话更
倾向于谈论什么是/作品0。这表明了5译者的任
务6决不是关于翻译的/普遍0理论,而是被定义在
对于真正的/作品0的翻译的范围内。因而贝尔曼
为理解本雅明的思考进行了三个层面、彼此之间
者0
¹
。因为就5翻译的时代6而言,得出5译者的
任务6的一个新译本显然不是贝尔曼的目的所在。
# 89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年第1期
¹在5翻译的时代6中,贝尔曼强调了/评述0 ( c o mmen t a i re )与/批评0 ( cri t i que)的不同,在他看来,评述和翻译一样,
它既是关于5译者的任务6的/评述0 ,同时也是关
于5译者的任务6的法译本的评述
º
。/评述0是从
第二稿开始的,在5译者的任务6的基础上逐段进
行:逐段列出的原文,法译(基本上都是贝尔曼自
己的翻译) ,原文所阐发的思考,同时经常伴有/离
题0 (这也是贝尔曼认为的,本雅明的写作特征之
一)的评述和针对已有的法译本(法国著名的德语
一、在/翻译的时代0重读5译者的任务6
1984年至1988年间,受到德里达的邀请,贝
尔曼在法国国际哲学院主持翻译的一系列讲座课
程。在五年的时间里,贝尔曼分别就/翻译中的直
译概念0、/翻译,母语和外语0、/哲学和翻译(沃尔
特#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的评述0、/翻译的缺
憾0、/法国翻译历史0、/翻译的巴别塔:专业翻译
尔顿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过去二十年的一
大显著标志乃是逐渐发现了沃尔特#本雅明,其实
这并不令人惊诧。0(伊格尔顿, 200 5: 3)此话不错,
因为伊格尔顿的著作成书在198 1年,的确是解构
主义的大师和/后主0们对本雅明顶礼膜拜的时
候。
兴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研
究在经历了一段语言学途径的艰难历程之后,也
务6为研究对象,继续深入他在5 /异0的考验6中的
思考感到奇怪。
在贝尔曼看来, 5译者的任务6是/不可简述
的0 ,因而他采取了与翻译极为相似的/评述0方
式,而不是/批评0 ,这就决定了5翻译的时代6同样
也具有/不可简述0的本质,这为我们的工作造成
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尝试着围绕本雅明
对于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最大的颠覆,理出贝尔曼
本质决定的翻译本质自然也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在这点上,本雅明同样与海德格尔有所接壤,
贝尔曼指出,海德格尔同样不赞同从/审美0的角
度来定义作品,认为作品被置于欣赏者的要求之
下,要历经欣赏者主观经验的改变,如此一来,作
品就会沦落为/物0。进一步说,伟大的作品都是
摆脱了/信息0和/内容0的作品,是在语言上趋于
流本身0 ( Be r man, 2 008: 23)。
因而本雅明问道:翻译的价值是建立在不懂
原文的读者之上吗?
¹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本雅明写下了这篇
5译者的任务6。译者另有/任务0 ,或者说,翻译另
有/任务0。本雅明指出,德语的/任务0 ( a u fga b e )
在普遍意义之外,在浪漫主义时期更接近于/解
代6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5翻译的时代6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
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0 ,并试图对5译者的任务6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
所澄清。
关键词:本雅明, 5译者的任务6 ,贝尔曼, 5翻译的时代6 ,翻译的本质
引言
在5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6中,伊格
而贝尔曼对于本雅明的关注和亲近,除了因
为/翻译的时代0的到来,亦可追寻到本雅明本人
的背景:他所秉承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和他所处
的哲学语境。一方面,在近代的欧洲文化史上,恐
怕没有一个时期像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那般重视
翻译。另一方面, 20世纪上半叶亦是语言问题全
面进驻哲学的时期。在这一点上,本雅明与其最
大的竞争对手海德格尔完全一致:亦即相信语言
在评述他时的基本逻辑。
二、颠覆一: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0
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是从将翻译
# 90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年第1期
¹
º
»
¼
½国内通用的译名为5异域的考验6 ,我们觉得/异域0有可能引起歧义,所以还是主张用5/异0的考验6。
Ant o i ne Berman( 19 42 - 19 91)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德语、西班牙语翻译家之一。出于对他本人观点的认同和尊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 ) )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
提要:自2 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0以来,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几乎被所有翻译
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0。本雅明究竟在5译者的任务6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
而上0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 An t oi n e Berman )所著的5翻译的时
无法放弃的程度:这其中包括德里达、保罗#德曼、
雅各布斯,也包括为本文提供理解本雅明的理论
视域的安托万#贝尔曼( A nto i n e Be r man)。
我们当然可以问,在距离5译者的任务6初次
发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 ) )即便是距重新
/发现0本雅明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 )我
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对5译者的任务6发生那么大的
/哲学家0与/翻译家0 (或翻译理论家)的身份,认
同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做出的判断:翻译
应当,同时也只能和哲学相提并论。本雅明认为,
/没有哲学的缪斯,也没有翻译的缪斯0 (陈永国
编, 2 005: 8) ,因为哲学和翻译一样,都是奔着/解
决0 ) ) )亦即德语中的/任务0所隐含的涵义) ) )
决0。/任务0总是面临事物亟待解决的状态,在逻
辑、化学或音乐的层面都是如此。在人文科学的
领域,涉及解决的有四个领域:哲学、诗歌、文学批
评和翻译。
翻译是奔着/解决0去的,本雅明鉴于各国语
言中(英语的t r a nslation,法语的t r aduction,汉语
的/翻译0 ) /翻译0这个词的模糊不清) ) )因为翻
去的。现在倒回头去看,我们不会怀疑,在80年
代,翻译的问题以及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问
题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这个重要位置理所
当然的不再仅限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现代诗歌
领域,它进入了) ) )当然是以隐蔽的方式) ) ) /现
代哲学、人种学和精神分析领域0 ( Ber ma n , 2008:
149)。我们就此到达了一个/翻译的时代0。
译既可以指行为本身,也可以指行为的结果) ) )
将/翻译0替换成了/译者0。译者有解决什么的
/任务0 ,他是负有责任的主体。这自然也是贝尔
曼别无选择地将本雅明作为切入点的原因。因为
仅仅是/译者的任务0这个标题已经就奠定了贝尔
曼的基本翻译观:翻译应该是/解析性0的, /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