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论文(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论文:

单位:大沥镇河西小学

作者:陈淑娴

科学践行《品德与社会》的实效性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实际,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观察社会,才能使学生认识社会;只有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活实践独立自主知识技能适应能力

人教版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根据教材的需要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真正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观察社会,才能使学生认识社会;只有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必须一靠课堂教学,二靠社会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应注重这一重要特性,遵循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规律,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实际,在教学中科学地让小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以下是我在教学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

一、重视新课前进行生活实践

新课前实践也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实践的基础,而自主性、能动性则是实践的特质和动力。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与自学能力的培养相联系。可以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社会文明大家谈》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生活周边进行随机采访,并写出采访记录。

由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实践,到讲课时,学生很自觉把自己调查到发生在学校、社区、大街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滔滔不绝地在小组里面汇报,他们通过汇报交流,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提升。如,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感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当师生讨论交流,共同谈自己对“一点点小事,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这句话理解的时候,学生能认识到小事不可忽视,小事也能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公民的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重视小事、关注小事、努力从小事做起的态度,引导学生初步懂得,每个人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这样在学习新课前进行实践,课堂上就不用大量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那种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就进行的讲解,缺少针对而又“咀嚼过烂”的讲解,只能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

又如六年级上册《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课前我安排学生进行小调查《科技在我家》,比如,关于洗衣机可以让学生调查和思考:奶奶年轻的时候,是手工洗衣服吗?洗衣服的同时还能做其他事情吗?观察妈妈洗衣服的同时,她还能干些什么。采访家人,并将家人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生活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了解某些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人们不断地运用科学技术,研制和开发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产品,从而体会到这些看来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是百年来人们不断努力的成果,它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注重课中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用于物体的活动。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男生和女生》,我根据教材活动步骤的安排:安排全班同学来做一个实践活动,首先给每位同学派发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并按性别分为两组;然后男女同学分别从异性组中抽取一张纸,按照纸上同学的名字想一想,他(她)有哪些值得称赞和欣赏的地方,写出三句称赞这个同学的话,不写自己的名字。最后将纸集中在一起,大家读一读纸上的话。由于这一项活动人人参与,带有神秘感,加上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回顾和反思,所以能帮助学生提升对性别特点的认识,善于发现异性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异性差异,学会欣赏异性,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没有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大胆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他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了。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地球变脏了》,我出示一些大气资源受到污染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想?接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成了课堂讨论的主阵地,学生跟老师一起上网查资料,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造成灰霾天气的原因是什么?酸雨又是怎样形成的?酸雨有哪些危害性?人们饮用了受污染的河水,食用了在污水里生长的鱼虾又会怎样?总结时问:“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三、注重课后实践,巩固知识和技能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由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各种条件,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在不断地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砥砺了坚强的意志,造成了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家乡的环境》,我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状况和家乡的长远发展。激发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关注并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存在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然后确定其中的主要问题作为学生调查的主题,学生自由组合,每组选择一个调查主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调查家乡环境问题的范例,熟悉调查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听、问、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展开调查。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拍照,也可以采集实物(如采集受污染的水)。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数据较多,可以用表格或柱状图加以整理。并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并将好的建议提供给有关部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河水污染的调查报告(样板)

当学生完成以上一份调查报告时,老师可及时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时,也需要检查一下我们的生活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课后,让学生作一个每月生活资源消耗的调查:每月使用一次性筷子双。每月用水吨。每月耗电度。每月使用塑料袋个。每月消耗纸张千克。…………。通过对家庭资源消耗问题的研讨,认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认识到地球环境的破坏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