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现象学——悬置和意向性

合集下载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悬搁”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悬搁”

第23卷 第6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3 N o .62023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N o v .2023收稿日期:2023-09-14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 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发展实证研究 (20J D 034);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立德树人 教育目标的儒家示范伦理实现路径研究 (Y K C 22007)㊂作者简介:何昇亮(1992-),男,广东始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现象学伦理㊂左秋明(1968-),男,河南桐柏人,博士,教授㊂研究方向:哲学㊁伦理学㊂文章编号:2095-2708(2023)11-0008-06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2708.2023.06.008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 悬搁何昇亮,左秋明(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关键词:悬搁;现象学还原;现象学方法摘 要:胡塞尔的现象学要成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必须从独断论转向批判考察,从个体上升到一般,从经验还原为先验,悬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㊂悬搁即是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出现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诸多环节㊂首先,悬搁物质世界而转向对直观领域的描述;其次,悬搁描述的内容而转向对抽象化的本质内容研究;进而通过反思将 原意识 的当下体验转为当下化的内容,以此来悬搁主观自我而还原为先验自我㊂所以,胡塞尔是通过多次悬搁,多重纯化来实现现象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㊂中图分类号:B 516.52 文献标识码:A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究竟研究什么?简单说就是研究意识行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 纯粹意识 行为㊂何谓 纯粹意识 ?即是意识本身,而非意识的内容㊂举个例子:以往哲学更多关注 我如何通过观察桌子来发现到关于桌子的普遍知识 ,而胡塞尔要做的是 我观察桌子 的这个意识行为结构是怎样的㊂这个意识行为结构便是胡塞尔所说的 纯粹意识 ㊂ 为了综合各种貌似对立的理解,他(梅洛 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描述㊁还原㊁本质和意向性这四个关键问题加以澄清㊂ [1]要具体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从梅洛 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概括性总结的四个方面去入手,而悬搁始终伴随着这四个关键问题㊂一、如何悬搁我们对胡塞尔 悬搁 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就是放入括号内中止判断㊂古希腊的皮浪也使用 悬搁,但有所不同的是皮浪是纯粹地怀疑世界存在真理而对事物不予判断,胡塞尔的悬搁则更像休谟的 温和怀疑论怀疑是为了找到能相信的东西㊂对于悬搁,我们在日常经验中或科学探讨中常用而不知,如 逻辑学悬置了它的内容,数学悬置了它的形象物,生物学悬置了物理学,文学悬置了纸张油墨......[2]所以悬搁从广泛意义上看不能算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专用方法,但胡塞尔对悬搁的使用一来让悬搁的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二来胡塞尔进行了最彻底的㊁最普遍的悬搁,即将一切物质实在及其判断纳入中止判断的括号中㊂当然,胡塞尔的悬搁不是一次完成,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各阶段中,都或显或隐地使用了悬搁㊂胡塞尔把悬搁看成是 具有一种有步骤的还原特征 , 在方法上,这种悬搁将分解为 排斥 加括号 的各种步骤[3]㊂(一)从排斥而开始胡塞尔从笛卡尔的 普遍怀疑 开始, 尝试对一切进行怀疑 [3],但笛卡尔的怀疑中是带有普遍否定的尝试,胡塞尔强调我们不是要去探讨和分析怀疑的成分,而是 只从中把握住 加括号 或 排除 的现象 [3]即可㊂或者,用 存疑 替换 怀疑 更适合胡塞尔所说的悬搁㊂存疑是悬搁的基础,正是因为存疑才会悬搁,如若虔诚信仰一般,自当不会存疑,也就不会悬搁㊂当然,胡塞尔的悬搁并不是想表达否定的意思,如他所说: 我不会像诡辩论者那样否认这个 世界 ,不会像怀疑论者那样怀疑它的此在㊂ [3]对尚没有明晰的内容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都容易导致独断论,胡塞尔是想表达一种搁置不做判断避免陷入独断的态度,也就是存在疑惑,不做判断㊂排斥就是对存疑的内容排斥,对一切关于物质世界的现有理论都不能作为有效性真理予以使用㊂排斥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因为没有办法直接通达 纯粹意识 领域,所以,排斥也是体现在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各阶段中㊂(二)加括号以纯化内容如前所说,对存疑的内容进行排斥,那对这些内容该如何处理它?胡塞尔认为应该将它置入括号之中,作为现象来看待它㊂胡塞尔表达的是对有关物质世界理论的限制,限制它对人的一切影响,因为这些理论终将导致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㊂长时间以来,哲学家们都无法说清楚 意识如何切中物质 我们的知识如何就是关于物质的知识 这样的认识论问题:笛卡尔尝试提出 心灵实体 和 物质实体 来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心物如何沟通的问题;莱布尼茨对于 身心二元论问题 也只能用万能上帝的预定和谐来解释;康德也尝试过了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知识是关于头脑里的现象的知识,物自体是怎样我们无从得知,如此等等㊂所以,胡塞尔认为把目光放在对物质存在的研究上就一定会陷入怀疑主义,要建立一门新的科学,就必须要将物质存在及相关理论加入括号之中, 通过受到一定限制的加括号方法 [3]来获得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领域㊂并且,胡塞尔将其与孔德的实证主义所要求的中止判断进行了区分,胡塞尔要求的不是对物质世界完全 无理论 的看而建立一门关于物质世界的实证科学,而是要求进入不预设任何物质前提的领域而达成的 纯粹意识 领域㊂排斥哪些内容,便是把这些内容放入括号之中,所以加括号也随着排斥而体现在现象学方法的各阶段中㊂(三)对直接被给予的现象研究凡是与物质世界有关的我们都应中止判断并打上无效的标签,那么胡塞尔进一步问, 假如它对所有认识都提出质疑,甚而对一切被选来作为起端的认识本身提出疑问,因而它怎样能够有开端? [4]在排斥与加括号前,要面临 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是没法准确回答的,但在悬搁之后,便可在括号之外来寻找这一开端㊂ 笛卡尔的怀疑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起点 [4],胡塞尔认为内在的 我思 是最初的绝对被给予性,对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我无法确知,对外在世界如何进入我的意识中也无法确知,但我对我意识中的内容是确定无疑的,便从我能够开始的地方开始研究㊂胡塞尔从个体直观开始现象学的研究,如从 我直观到这一张桌子 开始描述,但如果我描述的是这一张桌子,那么得到的内容不又回到了括号之内的关于物质世界的内容吗显然,胡塞尔不是要关注桌子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悬搁 对桌子的描述 来转向关注如何直观到桌子这一意识行为的结构及其发生,以及胡塞尔后期哲学中通过悬搁个体主观性而指向先验自我领域㊂所以,胡塞尔的悬搁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不断对括号之内的内容加括号,也就是现象学研究的内容也随着括号的增加而不断纯化,最终达到 纯粹意识 ㊂二、悬搁与意向性(一)何为意向性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是意识的意向性理论,或者说胡塞尔现象学所研究的纯粹意识的特点之一便是意向性,这是胡塞尔从他老师布伦塔诺那里传承而来,他在‘逻辑研究“中对此理论有专门论述㊂意向性就是意识总是意指某个东西,意识总是关于某事物的意识,这里的 某个东西 或 某事物 可以是超越自身之外物质性的物,也可以是回忆㊁想象之物,还可以是如同 当今法国国王 金山 等这样的不存在之物,甚至 圆的方 空无所有的无 这样无法想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意识所意向的某事物㊂意识意向某事物是意识的本有特征,是精神目光对自我感知的着重关注㊂胡塞尔以对放在桌面上的白纸的感知来举例: 在纸的周围有书㊁笔㊁墨水瓶等等,9第6期何昇亮,等: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 悬搁它们在某种方式上也 被感知 ,它们可感知地处于此,处于 直观的领域 中,但在对纸的朝向中,它们逃避了任何一种㊁哪怕是第二性的朝向和把握㊂ [3]我们在看到纸的同时也看到了纸周围的书㊁笔㊁墨水等事物,但我们把目光朝向了纸,这是眼睛的物理的目光,从意识来看,我需要寻找白纸,所以我的精神目光是朝向纸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在视觉中的事物㊂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正在舒服地坐在椅子上看这篇文章的读者会把你的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阅读中,会 忘记 同时映入眼帘的其它东西及其他声音等,甚至虽与椅子一直有接触,却没有将这种触感进入意识中㊂同样,我们几乎时刻都与自己的衣服接触,只要它是合身和舒适的,我们就不会把太多的 目光 放在这种接触的感觉中㊂(二)因悬搁而意向,还是因意向而悬搁梅洛 庞蒂认为胡塞尔区分了 行为的意向性 和 作用意向性 ,前者是指 我们的判断和我们的有意识采取的立场的意向性 ,后者是指 形成世界和我们生活的自然的和前断言的统一性 [5]㊂也就是 行为的意向性 倾向于意愿性或主体目的性,如我想研究这张桌子; 作用意向性 倾向于意识的功能,无论是哪个主体,只要是在意识,就一定会意向某事物,没有不意向某事物的意识,当然也没有不能意向的某事物㊂所以,当我们是有目的地意识某事物时,我们会因为需要意向我们想要意向的内容而悬搁与其无关或会干扰其研究的内容㊂当我此时尝试不带有目的性的意向某事物时,意识却正在意向 我不带目的性的意向某事物 这个观念,意识总是有所指,与此同时,我正是悬搁了其他的东西才能意向这个观念,这是在我不下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㊂举个例子,你想要在课上看其他的书,所以你会意愿性地将精神目光凝聚在看书这个行为而目的性的悬搁老师的课㊂或者反过来说,你也正是因为听老师的课而目的性地悬搁其他的事物㊂但当此时教室外一阵嘈杂声传来,上课进程被打断,那么你的意识会不自觉地悬搁此时的课而转向感知到的嘈杂声㊂但无论是意愿性的还是不下意识的,意识总在意向某事物,这是意识的本来特点㊂无论是因 行为意向性 而悬搁,还是因为不自觉地悬搁某事物而转向其他事物,都可看出意向性与悬搁是互相关联的,没有不悬搁的意向,也没有悬搁后的不意向㊂三、悬搁与描述(一)悬搁外部物质世界及对其是否存在的判断物质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哲学家们总试图去寻找在上下无常的事物背后稳定不变的本质㊂但胡塞尔认为不管是物质世界的本体论争辩,还是认识论的研究,都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 纯粹的认识现象怎样能够切中一个对于它不是内在的东西,认识的绝对自身被给予性怎样能够切中不是自身被给予性,而且应怎样解释这种切中?[4] 所以,胡塞尔将物质世界悬而不论,但胡塞尔并没否定物质存在,而是用加括号的形式将这非自身给予的 超越之物 悬搁起来,将它 作为合意识的 现实 保留着 [3]㊂既然已经将物质世界置于括号之中,那么关于世界是否存在的判断就容易成为一种独断论,自然不能成为纯粹的研究内容㊂胡塞尔以是否关注认识批判来区分自然科学和哲学科学,他认为自然科学 生于自然的思维态度 ,而哲学科学 生于哲学的思维态度 [4],前者是不关注认识批判的㊂何谓自然主义的思维?即实证科学的归纳思维:我们从一系列的经验中归纳出结论,再将结论应用于与其相似的系列事物之中,或是从这样的结论中推导出其他的结论㊂用胡塞尔的话说就是 从直接的被经验之物中演绎出没有被经验之物;我们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我们再把普遍认识运用到个别情况中;或者,应用分析思维从普遍认识中推演出新的普遍性㊂[4] 自然主义思维会使得结论和应用陷入自我循环论证的矛盾之中,进一步要么导致人在认识中的独断论,要么导致怀疑主义㊂休谟也曾对归纳的普遍必然性质疑:经验重复一万次仍然还是经验,经验只对已经验的和正在经验的有效,对未经验的无效㊂也正是休谟的提示打断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康德要求批判考察,正是胡塞尔所认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应该有的态度㊂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自然主义思维将人的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主体对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事物的认识,胡塞尔质疑 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致,它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切中它的客体? [4]意识对独立于意识之外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0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实的认识无异于 圆的方 这样的悖论,既然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意识为转移,那意识如何认识它?那就意味着意识需要超出意识之外,超出自身之外与其打交道,这会使得 认识的可能性到处碰壁 [4],无法解释清楚这样的问题必然导致怀疑主义㊂所以胡塞尔认为既然无法将意识中对某事物的认识与该物体进行比较,那么就应该将超越之物㊁与超越之物相关的心理主义㊁人本主义与生物主义等自然主义打上无效性的标签,无论它在当今取得多么大的成功,无论人们如何赞赏它,都要 对它们的有效性绝对不做任何运用 [3]㊂(二)在直观领域进行现象学的描述直观领域的描述是现象学研究的基础㊂何为描述简单讲,就是不带主观的 说 ,直观到什么就 说 什么,不需要删减与构造,也不需要解释与分析㊂描述是从某个体验开始,如我直观到一张桌子,那么关于这张桌子我看到的㊁听到的㊁触摸到的等感官的直观都成为我描述的内容㊂但描述仅仅只是开端,描述的内容是关于物质的内容,胡塞尔描述不是为了描述,而是通过悬搁描述的内容来看 我是如何直观的 ㊂所以,因悬搁物质世界才能描述意识的直观领域,但又需要悬搁描述的内容来看意识行为结构,这便是现象学的第一口号 回到事情本身 ,在胡塞尔这里,事情本身不是意识思考的内容,而就是纯粹意识本身㊂四、悬搁与还原胡塞尔从某个体验起始,去描述㊁分析认识行为结构从而发现了与意识相关的意向性㊁流动性㊁反思性和可直观性四个特点,倪梁康将其总结为关于意识的四个定理,即(1)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2)意识总是在流动之中;(3)意识是通过反思而可被直接把握到的意识 存在;(4)意识的法则可以通过本质直观来把握[6][8][9]㊂胡塞尔通过悬搁描述的内容更进一步地进行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本质还原的现象学方法是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的现象学方法是反思㊂(一)悬搁而现出 本质内容 与 意向对象本质直观也就是 通过直接直观可指明的认识本质 [4],是进行本质分析的哲学方法㊂康德也曾使用 范畴直观 来说明四组知性范畴,胡塞尔在此基础上扩大直观的范围,对所有被给予的直观都进行本质还原㊂何谓 直观 ?即 在精神目光中的直接把握 [6]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进入被给予的直观领域去描述相关意识行为时还只是在现象学考察的第一阶段, 为了能够更加明白现象学研究的本质和它的问题的本质,我们需要进入到更高层次中去 [4],要将直观的普遍性加入到意识的考察之中,寻求关于认识本质的直观明晰性㊂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可分为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类,共时性是静态的 本质描述 ,历时性是动态的 本质说明 ㊂横向的本质直观注重的是 截断 的静态体验,其在于描述㊂以胡塞尔 看白纸 的例子来理解,我们将目光从一堆事物中朝向白纸, 更进一步说,在其与纸的白色的质有关的成分中,我们通过适当的目光朝向而发现了感觉材料:白色㊂这个白色是不可分割的属于具体感知的本质的东西,并且它作为实项的具体组成部分属于这本质㊂[3] 通过观念化的抽象,我们从白纸中直观到白色,白色是某一类颜色本质性的,其是作为构成白纸感知的内容之一㊂除白色外,还可以在白纸中直观到白纸的形状㊁大小㊁硬度等,这些同样可以通过抽象化而得出某一类本质并都以白纸作为载体而显现出来㊂这些感觉到的材料, 以及对所有这些感觉的回忆和想象,都属于广义的实项(r e e l l)内容 ㊂胡塞尔认为,我们在直观中得到了一系列的 体验单位 ,至此现象学的描述需要进入构形的阶段, 通过 立义 (A u f f a s s u n g)而在感知的具体统一性中被赋予灵魂(b e s e e l t s e i n),并且在这种赋予灵魂的过程中行使其 展示性的功能 [3]㊂也就是说,通过对白纸的颜色㊁形状㊁大小㊁硬度等的感觉而得到的直观材料是无法得出白纸这一整体事物的意识材料,通过对感觉材料的统摄才能得到,如胡塞尔所说: 一个整体的统一是借助它的各部分的特有本质而达到的㊂[3] 将实项材料的 多 统摄为同一物体的 一 的意识内容就被称为 意项(i d e e l l)内容 ,它的 主要成分是机能性,而非材料性的 [6],其统摄是作为动名词意义上的,是起激活统摄作用的静态意识,而动态意义上的统摄是在纵向的本质直观中体现㊂纵向的本质直观注重的是动态的体验流,其在于说明㊂静态体验的本质直观包含感知到的 实项内容 和起到激活统摄作用的 意项内容 ,而将两者11第6期何昇亮,等: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 悬搁综合统摄起来是在纵向的体验流中㊂将 看白纸 的例子换成 看桌子 更方便说明:当我们不透视地看一张规则的六面体桌子时,只能看到桌子的某些面(最多三个面),而围绕桌子缓缓走动,可以看完桌子的六个面,但同一时间我们仍然只能看到某些面,不能将其全部收入视角中,同样在想象中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体验到了桌子的六个面,胡塞尔将这样的晕圈称为 时间晕 (Z e i t h o f)[10]㊂意识对物体认识呈现是时间晕,即 滞留 原印象 前摄 ,对应着 过去 现在 将来 的物理时间结构㊂滞留是对刚过去自发的保持而非对其的回忆,原印象是当下的感知,前摄 不是对还未到来者的期待,而是间不容发的自主抛投 [11]㊂用声音的时间现象来理解时间晕会更直观:我们在听d o,r e l,m i, f a,s o l这样的一段旋律时,当我们在听到第二个音r e l时,并非只是被给予r e l这个音,实则意识是将前一个音d o保持在内的,同时还会有一种自发地向前摄取,听每一个音都会有 滞留 和 前摄 ,五个音听完时才会在时间晕中完成对旋律的理解㊂每个音都是被听觉给予的 实项材料 ,而听每个音时都对滞留和前摄发生着联系,由这些音在动态的发生过程综合形成的旋律才是意识的思维对象㊂静态和动态的本质还原与悬搁有什么联系其一,胡塞尔是通过对某个体验的描述开始,所描述的内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如若继而往下,就要对物质描述进行判断,这是现象学需要悬搁的内容㊂但是本质的内容是由意识所把握的,是 纯粹内在的被给予性 [4],所以应悬搁描述的内容才能避免对其判断,由悬搁个体的经验而转向对本质的内容直观㊂其二,静态的本质分析得到的是静态的意识结构,这些还不能构成意识思考的对象,通过动态的统摄过程,将诸静态本质内容综合成为 意向对象 ㊂同时,这一过程悬搁了静态的内容才能形成动态构形之后的对象,之前的内容是分散的 多 ,之后的内容是综合的 一 ㊂这有如庄子的 得意忘言 ,静态分析的内容是 言 ,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组成;动态统摄后的对象是 意 ,是最终需要得到的内容 意义之物㊂其三,从意向性的角度看,悬搁与其始终相关联:正是关注白色而悬搁了白纸的其他性质直观到颜色本质;正是关注 统摄过程 而悬搁了静态内容得到 意向对象 ㊂(二)悬搁 个体性 以达 一般性直观中的我是以主体的 我 作为载体,个体的 我思 仍然是个体,那又如何作为普遍客观性?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挑战,胡塞尔要将 主观自我 还原到 先验自我 ,这是 现象学还原的终点,是整个先验理论㊁客观真理的顶点和核心,是先验的可能世界之所以可能的最高条件 [2]㊂ 先验自我 是每个个体自我的先验条件,是纯粹自我,或者说这是每一个 我思 的先天认识的逻辑形式,例如你看到的是这张桌子,我看到的是那张桌子,两张桌子在你我意识中呈现不一样,但是呈现给我们所运用的逻辑形式是一样的,我们分析出来的 看桌子 的这个意识行为结构是一样的㊂那么,如何能 超越 主观自我而达到先验自我?反思㊂区别于非对象的㊁先发的 原意识 ,反思是对象性的㊁后随性的㊂ 原意识 是当下的,反思是当下化的㊂ 反思活动不是对当下意向体验的内感知,并且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内省,而是仅仅在当下化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㊂[12] 何谓 当下化 ,即 再现的或想象的意识行为 [9]㊂换句话说,我 看桌子 听旋律 是属于当下的体验,是 原意识 的活动,而反思正是在这些体验之后回过头来去看之前体验到的 看桌子 听旋律 的意识行为并分析其是怎样构成的㊂反思悬搁了 我思 的主观性而达到自明性,反思悬搁 我 的个别性而上升到了一般性,你与我之间不需要第三者来保证意识的同一性,先验自我本身就形成了我们意识行为的逻辑同构性㊂所以,先验还原是让我们的研究 从外部世界转回到纯粹意识 ,本质还原则是让我们的目光 从经验心理事实转向纯粹意识本质 [9]㊂结语从现象学的口号 回到事情本身 便可看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想要去找到最原初的㊁最纯粹的严格科学的东西㊂胡塞尔确定这东西不是物自体,康德 哥白尼式的革命 告诉了我们知识的范围在现象界㊂所以,要找到这纯粹的东西,便需首先将物质世界悬搁起来,从个体意识中的某个体验开始现象学的研究,为避免主观自我的影响,胡塞尔要求从描述开始㊂胡塞尔并不想关注描述的内容 那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内容,自然不是纯粹意识的内容 他真2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

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

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

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

“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

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

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某一部分放进括号里,暂时不顾及它,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这一部分。

现象学意向性

现象学意向性

现象学意向性2019-06-241.这⾥准备讨论的意向性,⾸先应当是作为哲学问题的意向性。

当意向性作为哲学问题被提出来时,它的⽇常含义在哲学讨论中就退回到背景⾥。

“意向”此时不再是指“意图”或“倾向”意义上的意向,⽽是指意识构造或指向对象的活动或能⼒。

虽然早在中世纪哲学中就有对“意向”(intentio)问题的最初讨论,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就把⽤它来定义有意图的精神⾏为,但真正将它作为哲学术语加以运⽤的⾸先是深喑中世纪哲学的弗兰茨·布伦塔诺。

他将“意向的”、“意向的内存在”这样⼀些概念引⼊到哲学和⼼理学中,并赋予它以⼀种特殊的哲学或⼼理学蕴涵。

“意向的”⼀词,在他那⾥并从他开始⽽代表着⼼理现象的⼀个基本特征:所有⼼理现象都“在⾃⾝中意向地含有⼀个对象”。

他认为可以通过对意向性或意向内存在(Inexistenz)的指明来区分⼼理现象与物理现象。

“意向性”是⼼理现象所独有的⼀个基本特征。

以后他的学⽣埃德蒙德·胡塞尔曾对此评价说:“在描述⼼理学的类别划分中,没有什么⽐布伦塔诺在‘⼼理现象’的标题下所做的、并且被他⽤来进⾏著名的⼼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划分的分类更为奇特,并且在哲学上更有意义的分类了。

”[①]2.意向性对胡塞尔之所以具有哲学意义,乃是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此后,⽆论是在他1907年完成的超越论转向之前还是之后,意向性都构成胡塞尔意识分析的核⼼课题。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曾对此精辟地概括说:“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种构成。

它始终是前现象学⼼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②]就交遇⽽⾔,意向性所体现的⾃然观点中的⼼物⼆元的原则,是⾃我与他⼈、内⼼与外界、主体与客体、⼼理与物理的关系问题;就构成⽽⾔,意向性所体现的是哲学观点中的或超越论的主体性原则,是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显现活动与显现者、构造与被构造的关系。

现象学

现象学

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①胡塞尔首先反对心理主义的真理论;
②胡塞尔还坚决反对真理符合论;
③胡塞尔还批判了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
④胡塞尔还反对人文科学中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现象学还原方法
1、如何认识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中性的“自 我意识”呢?胡塞尔认为应采用“现象学还原方 法” 2、胡塞尔提到许多“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先验的还原方法”,“本质的还原方法”。 3、先验的还原方法
先验的第一哲学
1、反对历史上种种否认真理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2、反对肯定真理的相对性,即认为真理是可以变 化的观点; 3、认为作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就在于寻求 超越于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有效真理,以 往的哲学家只是在制造混乱,他的哲学的任务就 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为人类提供永恒 绝对的真理; 4、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5、先验第一哲学
意向性学说
意向性行为
质性与质料
充盈
立义形式
意向性行为
1.所谓意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 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 2.意识的意向性的三种构成因素:(1)意向性活 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 性的对象(客体)。 3.胡塞尔意向性行为的唯我论悖论
本质还原方法
1、通过前面两种括号法,前人留给我们的间 接知识,以及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统统被 我们清洗掉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个“纯粹意识” 或者“纯粹现象”了。但它还不是绝对真理,因 此要本质还原。 2、胡塞尔认为本质并不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本质就是现象。 3、本质还原的方法是一种“直观的方法”, 即对事物“直接把握”的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 “面向事实本身” 4、胡塞尔认为存在两种直观:感性直观与本 质直观。

现象学stratification

现象学stratification

现象学stratification现象学中的stratification是指意识的不同层次或结构,它涉及对经验中呈现的现象进行层次化分析的过程。

现象学是一门关注主观经验和意识的哲学分支,强调通过直接经验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以下是关于现象学stratification的一些相关内容:1. 意向性:这是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意识总是指向某物的特性。

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无论是具体的物体、想象的概念还是情感状态。

2. 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涉及到不同主体之间如何能够共享相同的经验世界。

在现象学中,主体间性是理解他人经验和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世界中的关键。

3. 现象学还原:这是一种方法论步骤,旨在将注意力从事物的客观属性转移到它们如何在经验中呈现给意识的方式。

这有助于揭示意识的结构和经验的本质。

4. 本质直观:这是指通过直观体验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分析。

现象学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我们与它们的直接交互和体验来揭示的。

5. 纯粹意识:现象学中提到的纯粹意识是一种剥离了所有内容的意识形态,它是理解和分析经验现象的基础。

纯粹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审视人的一般性意识,包括感受、情绪、理性等方面。

6. 存在论现象学:这是现象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更加关注存在的问题,如人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的经验等。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等哲学家。

综上所述,现象学的stratification是对意识结构的一种细致探讨,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现象的层次化分析来揭示意识的深层结构。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究人类经验和存在的哲学工具。

现象·对象·体验——音乐哲学中的现象学思考

现象·对象·体验——音乐哲学中的现象学思考

现象对象体验——音乐哲学中的现象学思考
王金强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4()2
【摘要】文章从“现象”“对象”“体验”三个层面探讨现象学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在现象层面,通过解析“现象学悬置”“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指出现象学追求直面事物本质,强调从“经验的自我”到达“先验的自我”。

在对象层面,分析音乐与语言关系,探讨音乐作品与演奏同一性问题,提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意向性对象。

在体验层面,阐述音乐成为审美对象需要经验者参与。

现象学为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当代音乐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王金强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现象学视域中的“明证性”给予音乐哲学美学的思考
2.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基于马克斯·舍勒现象学态度的思考
3.现象学态度体验的中西教师对比探析——基于马克斯·舍勒现象学态度的思考
4.从《精神现象学》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研讨、报告会侧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象学悬置

现象学悬置

现象学悬置
现象学悬置是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在审视某个事物时暂时搁置对其内在本质的判断,而将焦点放在其外在表象上,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认识。

在现象学中,悬置是一种方法论,旨在避免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干扰,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左右,对一个事物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

这时,采用现象学悬置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暂时将我们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搁置一边,只关注其外在表象,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它的特征和现象。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或错误的观点。

比如,在审视一个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先悬置自己的主观感受,仅从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外在表象入手,尽可能客观地描绘它的特征和现象。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作品,避免被自己的主观感受所左右。

然而,现象学悬置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

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内在本质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在悬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

因此,现象学悬置不仅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现象学悬置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在我们的认识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避免了主观意识的干扰,更加客观地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同时,现象学悬置也不意味着放弃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它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内在本质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摘要】胡塞尔的哲学理论由静态现象学转向动态现象学在其不断追求“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悬搁与还原的方法构成了导向超越论考察方式的通道,使他的思想已经尝试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

本文将着重论述胡塞尔如何真正使现象学开始成为“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1]。

【关键词】现象学;悬搁;还原;一自《逻辑研究》发表后的几年中,胡塞尔的现象学立场面临着许多局限性与模糊性,迫使他开始反思并意识到纯粹描述性现象学具有不充分性,因此他以《现象学的观念》中表达的思想转折为过渡,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之中胡塞尔公开预告了现象学还原与对象在意识中构造的基本思想,正式转向了先验构造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对实事本身”,厘清认识的本质并构造清晰有效、不可怀疑的认识论,为经验科学提供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统一”。

欧洲的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与确定的规律,科学工作者们只聚焦于从客观事实出发,利用科学实验来对科学真理进行检验,并将其信奉为唯一标准。

胡塞尔于1911年在德国哲学杂志《逻各斯》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长文,他在对实验心理学批判的同时,对这种自然主义思维进行了有利的驳斥:“自然科学是带着一种朴素性将自然作为被给予性而接受下来,当自然科学在其进程中达到一个向朴素经验回溯的地方时,这种朴素性会一再地重复自己——所有经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恰恰会回归到经验之上。

[1]”这样,我们就置身于一个背缪的循环之中:经验如何通过经验来相互证明或相互纠正。

自然科学至今没有给出清晰一致的答案,使得胡塞尔认为一切经验型的科学理论都具有不彻底性,它们遵从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设定的合法性必须接受彻底的、批判的考察,我们不能让预设的理论来塑造经验,应该让原初给予的直观作为全部知识的来源,它应该是实际被给于的,应当具有一种绝对的确定性。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论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
张云鹏
【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1)001
【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由于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他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分析是不同的.在<逻辑研究>时期,其结构为: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在先验现象学时期,其结构为:意向作用--意向对象,而与此相应的另一种表述则为:自我--我思--所思.本文对其不同时期的意识结构分析及其特定用语的特定内涵、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张云鹏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2
【相关文献】
1.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吗——胡塞尔式观点及对心灵哲学挑战的回应 [J], 李忠伟
2.论胡塞尔意向性理论视域下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 [J], 李媛媛
3.康德与意向性问题
——兼论胡塞尔的行为意向性模型 [J], 毛九星
4.胡塞尔与塞尔的意向性与意识观点之比较 [J], 尹维坤
5.从"意向性"到"超越性"——论萨特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改造与继承 [J], 李晓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伦坦诺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意识活动。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胡塞尔从布伦坦诺那里继承了意象性学说,用来创立他的现象学。

他承认有一种讨论心理现象的叫做“现象心理学”的学问,像笛卡儿一样,他又认为那仅仅是另外一种缺乏哲学的确定性的经验科学。

现象学的观念林先生

现象学的观念林先生

现象学的观念林先生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创立于20世纪初,主要关注于描述和理解人类经验现象。

现象学的核心观念是回归事物本身,即回归到事物最初的现象,去除一切先入之见和理论假设。

现象学家试图通过纯粹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结构和意义。

现象学的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识具有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对象。

意识的内容是对象,而意识本身是一种主观的经验。

2.描述性分析:现象学强调回归事物本身,通过描述性分析来揭示经验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这意味着要尽量避免对现象进行先验的理论和假设,而是直接面对现象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分析。

3.现象把握本质:现象学认为,通过深入的现象描述和分析,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事物内在的结构、意义和规律。

4.抛开主观偏见:现象学强调去除主观偏见,以一种纯粹的态度去面对事物。

这要求研究者摆脱既有的理论和成见,从零出发,对事物进行全新的审视。

5.知行合一:现象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

现象学的研究不仅在于理论探索,更在于实践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现象学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对事物的理解上。

通过回归事物本身,现象学家试图揭示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意义,以达到对世界的更深入理解。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一方面继承了自从笛卡尔以来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和明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康德哲学所追求的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何以可能”。

现象学独特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独特的意识世界,让我们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

标签: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意向性;科学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国内外学界已被广泛地重视,在国外研究主要有斯皮格尔柏格、斯图吕克等,其中斯皮格尔柏格的《现象学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内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也颇多,诸如倪梁康译的《纯粹现象学和哲学的观念》、孙周兴译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张汝伦的《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现象学方法历史渊源的考察与分析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追溯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来阐述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内容和意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自从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就已经被广泛地关注。

然而现象学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也是迥异的,就连胡塞尔最器重的学生海德格尔也不同意胡塞尔晚期的思想,因此现象学不能说是一种流派,只能说是一种运动或者思潮。

现象学作为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来说最突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现象学的方法。

这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样“现象学意味的是一个方法概念,用来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描述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1〕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现象学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对整个西方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更,同样可以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找到根源。

“理性”在古希腊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名词,胡塞尔曾说:“理性的、必然的道路许可它起初只把握无限任务的一个方面,暂时不必去认识理论上完全无限的任务和存在总体。

先验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


生活世界解析
早期思想(一)
提出:要使逻辑和数学免于 偶然性和相对性的侵扰,将 它们确定为纯粹先天的科学 胡塞尔生活的时代危机:胡塞尔生活的时 ,即逻辑与数学奠定在不变 代是一个危机的时代。在胡塞尔看来,这 那么意识内容的本质,对象性的 的认知形式或意识结构的基 个危机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是科学的危机 构成及其意识的相关 础上【一切都在变得话,必 ,即科学失去了基础,但从根本上看,却 又是什么,最后得出存在的意 是欧洲人生活的深重危机,也就是西方文 须得找到一个不变的基础。 义和存在的有效性是意识的能力 明的危机,欧洲人一度稳定的价值系统为 寻找基础,奠定基础!】 所致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的世界观是什么呢?] 所以,形成了先验现象学,即研 的各种世界观所取代,人们失去了自己生 究纯粹意识的科学。 活的方向。胡塞尔就像公元前5世纪的苏格
基本想法:“我们时代的真 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 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根 基[这种根基应该是一种永恒 不变的东西。]并为保持这种 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 的人性之间的斗争”
早期思想(二)
通过对其早期著作的学习来感受胡塞尔的早期思想: 《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 目的:要从心理活动中推导出数学的基本概念 PS:使用了心理主义的做法,即用心理活动来解释客 观的思想内容。 试图用经验心理学来解释逻辑、数学这样的形式科学。 局限性:数的客观内容不能等同于我们表现数的主观活 动。 近一步 思考 上卷:《纯粹逻辑学导引》 《逻辑研究》 下卷:六个单独的部分组成
早期思想
补充例子: 当我们意向一棵树时,这棵树还只是纯粹的概念,随着我们对 树的种种直观,树的意义得以充实,而他也就得以显现出它的 同一性来。 可见,认识实际是由表达式、意义意向、直观活动和充实这四 个因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充实在这里表现为一个上升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将单纯的意 向越来越直接的带到事情本身,这个过程最终就是认识对象的 充分表现,即思想与事物在直观中完全一致,完成了对象意义 的最终充实。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中“意向性”的不同内涵毛红玉【摘要】分析哲学对“意向性”的界定比较明确,就是指向性.但现象学家们对“意向性”的内涵却有多种解释,这造成了比较的困难.布伦塔诺把“意向性”解释为心理的内含性,意向对象成了心理的内存在,实际上造成了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双重麻烦.胡塞尔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把“意向性”解释为意识的构造性,又重新把意识的存在变得不可理解.现象学的真正独特之处,其实是对“意向性”中相关性的发现.【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5)004【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意向性;内含性;构造性;相关性【作者】毛红玉【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当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现象学和分析哲学意向性的比较研究*参考李忠伟:《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吗——胡塞尔式观点及对心灵哲学挑战的回应》,《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第19页。

李晓进:《意向性分析:从胡塞尔到塞尔》,《现代哲学》2010年第5期,第92页。

但这些研究更多属于平面的比较,而没有就意向性概念的内涵做深入解读。

分析哲学中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较为清晰,比如约翰·塞尔(J.R.Searle)在《意向性》中界定:“意向性是为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性质,即这些心理状态或事件通过它而指向或关于或涉及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刘叶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在这里,意向性就是心理状态的指向性。

塞尔明确指出,意向性不等于意图。

意图只是意向性的一种。

塞尔还举了意向性的其他例子:信念、害怕、希望、愿望、喜爱、憎恨、厌恶、喜欢、不喜欢、怀疑,等等。

在这个定义下,塞尔提出:第一,不是所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都有意向性。

信念、害怕、希望等是意向性的,而类似紧张、得意、无来由的焦虑就不是意向性的。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李贯峰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8(034)001
【摘要】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预备阶段的主要构划是尝试通过“现象学悬置”确立绝对可靠的思维主体,并在“内在”与“超越”的概念分殊中消弭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二分.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规避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在寻求知识确定性中易陷入“唯我论”的风险;另一方面,路线所要求的“自然态度”向“先验态度”的转换,拓展了现象学主体构造过程中所携带的认识论内涵,为其先验现象学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和先决条件.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李贯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r(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J], 倪梁康
2.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到自我的超越性——萨特建构现象学本体论的初步尝试 [J], 陈攀文
3.时间的构成与先验的想像力——论胡塞尔对休谟、康德想像力理论的超越 [J],
王昊宁
4."休谟问题"与先验哲学——兼论胡塞尔对康德"纯粹理性"的超越 [J], 王恒;何言
5.感知与想象的现象学区分--兼谈胡塞尔“先验想象”概念的缺失 [J], 方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象学

现象学

• 2、被意指的对象是一个可能多层次综合的 结果,在这种综合中,杂多的意向活动聚合 为一个对象意识的统一。 • 3、围绕着被意指的对象的是一个非课题的 一同被意指之物所组成的视域。与这个在意 向相关项方面的视域相符合的是在意向活动 方面的意识潜能性,如果将这些潜能性加以 现时化,那么非课题的一同被意指之物就会 成为被给予性。 • 4、“意向性”是指意识对被意指对象的自 身给予或自身拥有(明见性)的目的指向性。
• 杂多——视域——被给予性——自身明见 的目的指向性
悬置(搁置、括号epoche)
• 悬置是指在意识行为中对对象存在的信仰 的中止判断,它的对立面是对存在的“信 仰”或“设定”。 • “把存在的观点悬置起来”即通常持有的 自然世界独立于我们的世界之观念。 • “把历史的观点悬置起来”即历史上遗留 的关于世界的看法。
• 我把智慧的网铺平在亲人们的路上 • 当然可以收获廉价的食粮 • 可我把有甜味的碘酒染在衣袖上 • 远处传来有泪的海洋 • 我——亲人,智慧——网,网——路,(亲人代表什么? 网代表什么?路代表什么?) • 我(智慧、网)——亲人(路)——食粮(廉价)【时间 和空间】 • 我——碘酒——衣袖【甜味】——海洋(远处、有泪)
“是”还是“不是”
• 是与是什么;存在与存在者 • 存在受存在者遮蔽 • 在时间之中——亲在(亲临存在、从它的 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探究亲在的存在状 态) • 人与世界——在世界中存在 • 操心——现身情态、筹划领会、从无到 有——沉沦即被抛状态
• • • • • •
生与死 真理与非真理 真理:听任亲在自由的存在、在世界之中 敞亮与遮蔽:玄秘与错失 思的沉沦与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与思、“说”语言与“用”语言。
• 复杂——简单(近)——意义(伦理) • 简单——复杂(遥远)——意义(心灵) • 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一个人是不是一 个人?

现象学 悬置

现象学 悬置

现象学悬置
现象学悬置是指在现象学研究中,人们在面对某些问题时不去探究其本质或原因,而是把这些问题暂时悬置起来,只关注事物本身的现象特征和意义。

现象学悬置的前提是对于某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或原因缺乏足够的了解或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些问题,只关注它们呈现出来的现象特征和意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象本身,以及从中发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现象学悬置并不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而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暂时悬置某些问题的同时,人们也会从其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以期从中发现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总之,现象学悬置是现象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现象本身,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1 -。

现象学研究名词解释

现象学研究名词解释

现象学:研究“现象”的学问。

“现象”是“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

“显现”、“看”的动作中都有意识的参与(意识的导向、选择、自我显现)。

意识选择了观察事物的视角,其所观察的结果(“现象”)就是事物本质。

事物出现不同的现象,不是因为其本身在变化,而是人的意识作用方式在变化。

“意向intentionality”(意识被导向的过程)源于意义(meaning),意义是意识的本质。

意义是建立在意识之外,即意识的潜台词或者说是人的过去的经验(a course of experience)之上的——现象学还原法/“悬置”:假设所观察的对象并不存在,专注于自身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

综上所述,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即“显现”出来而被“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人纯粹意识的经验。

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关注,反映了现象学的人文主义的特点;假设所观察的对象并不存在,反映了现象学的怀疑批判精神。

用现象学分辨事物的三个方法:描述法、自由想象法和地平线法。

即:先不认定研究对象是什么,而是做一个客观的描述,把非对象的部分排除掉(多角度描述,剔除表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
先验悬置意向性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 是泛指一类以现代人学或人性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价值、存在、自由、选择、责任等为中心主题的现代主体性道德理论。

它立足于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试图终结近代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人, 让主体的个人、处在主体间性关系中的个人,以及各种具体的生活世界的在场的现实的个人出场,更关注主体的精神家园,主要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关注。

康德的先验:康德认为人可以为自然界立法,那么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康德认为这是人的知性能力所固有的, 他称这种知性能力的根据为纯粹的自身意识,在康德那里, 这种纯粹的自身意识是独立于所有的经验而成立的,但它仍为经验的人所具有,并且任何经验都不能不与它发生联系,在胡塞尔看来, 康德的知识根本无法突破经验层面。

为此,他提出先验还原,并用他的先验还原方法开掘出一个更深层的领域, 即纯粹意识领域。

这一纯粹意识与康德的纯粹意识不同, 它不仅也独立于所有的经验而成立, 而且它已经脱离了经验的人的层面,脱离了与经验的任何联系。

胡塞尔把这一纯粹意识作为他整个现象学的绝对无疑的出发点,从而使思维成为纯粹的、绝对的,不依赖于人的主体的先验主体。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阐述了“现象学的还原”和
“意向性的构成”这两个观念正是这两个理论突破,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现象学完全转向了先验现象学。

现象学还原的第一层含义是悬置或者说中止判断,即对对象的存在加括号、中立化、不做判断,它在中立化对象之后,进一步使得一切被认识者作为而且仅仅作为显现者显现,也就是说,通过现象学还原,一切都只是显现,这样它就把一切都逼入了纯粹现象的范围,让现象自身显示自身是如何可能的,而不需要借助于它者。

胡塞尔建构主体间性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先验悬置,即把一切经验现象存在和既定观念进行悬置,存而不论,从而复归于纯粹意识和纯粹自我。

因为胡塞尔认为要使事物的本质显现出来,就必须去除主观的一切经验的先入之见,客体的先存背景。

在对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加括号后,就成了主体直接面对事物本身,我的意识就成了纯粹意识, 一切客体的东西都是纯粹自我意识到的事物的本质。

这个纯粹自我是超时空的,它被胡塞尔规定为绝对主体,是一切意识的流调者,任何意识都以它为中心,其他客观世界因为自我意识投射的光束而显露。

我们知觉到一棵树,但是关于这棵树的存在必须给悬置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此就设定这棵树的存在,因为我们对树的知觉很可能只是一个梦,而且我们也会出现幻影或者海市蜃楼的感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这就是知觉体验本身,不管我这一知觉出于何处,但知觉体验本身是真真切切的,它具有无可怀疑的自身被给予性,所以说,现象学还原后的世界并没有缩小,反而更为丰富了,范围也扩大了,因为这时凡是能够通过自身显现自身,能自身被给予的都可以成
为有效的、可利用的对象。


此,胡塞尔认为,这个世界是我所意识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的存有是通过我自己的认识结构而认识的存有,这里我认识的结构,就包含有胡塞尔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

即,思的活动,是认识体验的本质, 把主客体统一起来。

一切意识都是指向对象的意识,一切对象都是意向性的对象,即一切对象都是以主体的纯粹意识为转移。

这样胡塞尔就确立了自我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出发点,世界因我的意向性活动而有了为我的价值和意义,纯粹自我亦在意向性活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性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内在于意识,是意识本身所带有的,即只要有意识,就必然具有意向性。

而有意向性,也必然就有意识。

意向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意向活动,另一层就是被呈现、被意指的那个东西。

胡塞尔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悬置了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取消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设定,剩下的只有纯粹意识这个现象学的研究领域,这样就给胡塞尔解决认识论之谜留下了一个难题,认识对象从何而来?
意识所关于的某物也必须由意识自身来提供,这样,现象学还原只是到纯粹意识上还不够,它还必须进一步构造出认识对象来,这就需要意向性的构成,意识行为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实项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意识活动和感觉材料;另一个是意向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意向相关项及其呈现方式,意向性构成就是指意识活动通过激发感觉
材料以某种方式把意向相关项呈现出来,这样,胡塞尔为了获得认识的真正立足点,还需要回归到一个对象世界,但是这一世界并不是曾通过现象学还原所悬置的世界,而是一个由意识活动所激发而显现的意向对象的世界。

因此,胡塞尔被人们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斥责为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倒退。

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