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5559a681e53a580216fcfe40.png)
74寺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
李楠象的悲剧意蕴摘要: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关键词:鲁迅看客悲剧意蕴“假如一问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一些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人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但是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nI这是在面对钱玄M先生“做点文章”的邀请时,鲁迅做出的网答。
尽管如此,经过深思熟考虑,鲁迅还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直到1936年离世,他的生命再也没有l叫推翻这个“铁屋子”的努力和台战分开过。
尤其是1918年N1925年,这期问鲁迅创作的26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和《彷徨》,成为他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小说主要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为主题,但是很少描绘社会生活的外在情状,而是直指人物内心,他的小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
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着力于揭露阴暗的闭民性,看客便成为了小说中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形象。
在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6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着攀地勾勒、描画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落,具有泛指意义。
鲁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忍的笔触,白描看客形象,勾勒看客灵魂,从而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
一、表现了人性毁灭的悲哀对于看客,鲁迅曾经F过一个悲观性的结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卜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扎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
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3f69d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8.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6913e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b.png)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54d8cb2af90242a995e544.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关键词:鲁迅,探析,看客,笔下,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简介:众所周知,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放弃了“学医”,而是选择了从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东欧国家迟钝迟钝的灵魂,促进他们清醒,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除此之外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清国留学生愚钝的脾性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寄托国家的希望。
鲁迅先生以大师的风范,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内容:众所周知,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 放弃了“学医”, 而是选择了从文,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麻木麻木的灵魂, 促进他们清醒, 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 学生清国留学生的愚钝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人, 应该寄托国家的坚信。
老舍先生以大师的风范, 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的冷漠, 等于精神一体故事情节的群体人物形象。
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看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看”, 哪里有热络就是在哪里看, 看热闹成为了他们一种外在行为。
热衷于看, 但是非常的麻木, 在喜剧中扮演者看客的角色。
例如, 《孔已己》中, 一帮看客聚集在咸亨酒店, 孔乙己秀才怎样与他们没有关系, 逐步解决自身的失意与苦闷;但是在很多时候, 他们不如孔乙己, 他们不配与他坐着喝酒, 但是却发现了孔乙己的不好, 使得人们得到了安慰, 酒店内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在《药》作品中, 体现看客表演:在一个清晨, 砍志士的头颅这一举动, 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对这些看客观看杀人较为, 革命烈士的死亡与这些人们麻木成形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先生这些描绘中会, 凝聚了内心多年的悲痛。
《祝福》中“看客”观望祥林嫂的命运宿命是如此的悲剧, 似乎也没有顺便看望阿Q的想法, 这群看客是在灰暗颓废的光阴下或进行观赏, 品味卖花女内在的悲哀, 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对此将媒体报道向外扩散, 增加了“观赏”乐趣, 然后并且对此开展嘲笑。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https://img.taocdn.com/s3/m/5a29f44af7ec4afe04a1dff1.png)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04ce37569eae009581bec76.png)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e315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6.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doc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doc](https://img.taocdn.com/s3/m/5895ebaa52d380eb63946dbd.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 Q 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 Q 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道地未庄的人:“你?” “咳,好看,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
迅在描写阿 Q 述的得意形,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和《阿 Q 正》两篇小中,迅不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的表面的悲,而且揭示了看客冷血的看革命者被的更深次的悲。
悲使迅生了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是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述痛苦的候,迅写到人的反:“女人却不独恕了她似的,上立刻改了鄙薄的神气,要陪出多眼泪来。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1d806cbda38376baf1faec5.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
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
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
”【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
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
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
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566cd9448d7c1c708a145f1.png)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摘要看客形象在中国社会的进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围观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看热闹的人。
他们围观,他们“吃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施暴者。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虽然混沌不清,思想模糊,但是他们作为仆人公的时代和背景的衬托,对仆人公的形象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地位,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更加反应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态度和深刻认识。
看客形象的研究是我们走进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内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选材,看客的心理特征分析,看客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一起走进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充分认识和了解看客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客形象AbstractOn spectator image of China’s upper and lower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hether it is feudal society or today’s socialist society, there are always such or such onlookers, there is always one way or another to see the lively people. They surround themselves, they eat people, they ar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In Lu Xun’s novels, although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s confused and vague, but they play a role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as a backdrop to the times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tagonist. The Spectator is a unique artistic image in Lu Xun’s novel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position in his ideolog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spectator image in the novel contains a lot of information, th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feudal socie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inferiority, and more reflects Lu Xun’s life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attitud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study of spectator image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content for us to walk into Lu Xun and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be from Lu Xun’s novels in the selection of spectator imag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ator analysi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ectator’s existence, and so on into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 in Lu Xun’s novels, fully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he spectator.Keywords: Lu Xun’s novels; Viewer; Viewer image目录前言 (1)一、形色各异看客形象 (1)(一)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 (2)(二)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2)二、看客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 (2)(一)内心愚昧无知 (3)(二)精神极度空虚 (3)(三)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4)三、鲜亮的文化背景是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一)千年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4)(二)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 (4)(三)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谢辞 (7)前言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五四以后我国的文学进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doc
![浅谈中学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一).doc](https://img.taocdn.com/s3/m/942b9f9b4b73f242326c5f0f.png)
浅中学教材中迅笔下的看客(一 )文关:看客麻木国民劣根性人性反抗文摘要:本文重在分析中学本所取的迅作品中的看客象,从具体的人物事例中来看人性的并追根求源,而感受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作一代文豪兼思想家,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了“看客” 一群体形象。
于些看客,先生是深痛的,正如他在《(喊 )自序》中所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人格,“以引起救的注意”,而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成了迅先生的生追求。
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了先生所有的心。
在入中学本的多迅作品中,我都能看客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了一群中国人:“ 俄国人做探,被日本人捕,要了,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竟然无于衷,就像在看一般。
很想像群的看客心里在想些什么?然而先生内心的悲哀却是无法形容的 !可以正是些的看客,最初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了迅先生的“ 救”意,使他到“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他的精神”,于是最促使迅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再来看《孔乙己》一文:无是年最小的伙,是多广的掌柜,都只是把孔乙己当作茶余后取的象,尤其是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到成亨酒店,面着“穿着一件破,着两腿,下面一个蒲包,用草在肩上挂住”而且己不成子的孔乙己,掌柜竟然毫无之心,反而取笑孔乙己又西。
如果掌柜的取笑只是一个个例的,那么周数众多的酒客和者的嘲笑足以明生活在个社会的百姓大都是一群冷漠市、毫无同情心的人,孔乙己的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伙的存在似乎更印着:几千年的封建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孩子都耳濡目染,上了有色的眼,身上一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
面百无 -EIb 且愁潦倒的孔乙己,周的人或取笑他西,或拿他考秀才笑,都无非借此打。
殊不知些人的快都是建立在人的痛苦之上的。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82fda25aa00b52acec7cac6.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7150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1.png)
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第一篇: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 悲剧“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
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
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
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
她们“特意寻来”,为的便是看戏。
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
苦得多了,心便 1 [1]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
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7b379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3.png)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摘要:“看客”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一类重要群体,这类人的精神往往是病态的,他们麻木冷漠,对别人的悲惨遭际冷眼旁观。
很多现代文学作品都对“看客”形象与心理进行了刻画,其中鲁迅的小说对“看客”的描写尤为细致生动,甚至可以以几个典型的“看客”形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
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国民性集体无意识一、精神愚弱与集体无意识看客,即旁观者。
鲁迅首次发表的关于“看客”的见解可见于《呐喊》的自序部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于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1由此观之,鲁迅对“看客”的定义为体格健壮而精神愚弱的人,这一类精神愚弱的群体亟需精神而非身体上的拯救,所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章拯救国民精神。
这类“看客”群体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都普遍存在且数量庞大,正是由于这一精神病态的群体数量庞大,鲁迅才会在其作品中对“看客”进行不厌其烦地刻画和描写,其中以《示众》《祝福》和《孔乙己》为典型。
《示众》中主要塑造了18个不同的看客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本该在路边叫卖包子,却在听说有热闹看时迫不及待地离开包子铺去围观行刑;抱小孩的老妈子挤进了围观行刑的人群,对着白背心念叨着“好看”;秃子一边念着白背心上的文字,一边直起背提防别人占了他的好位置;唯一提出质疑的工人却引发所有围观者的不满,只能偷偷溜出人群……在鲁迅众多短篇小说中,《示众》对看客群像的塑造尤为典型。
这些看客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共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不管是儿童、妇女还是成年男子,都是麻木不仁、冷漠呆滞、缺乏同情心的观望者。
他们是“看”这一动词的施动者,也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ba85d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f.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8d30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c.png)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c77a29484868762caaed52e.png)
鉴赏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王彦婷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犀利是鲁迅在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鲁迅以笔为剑,写下众多文章。
小说在鲁迅的著作中所占比重并不多,但篇篇都是精华,在这些小说中,“看客”的形象尤为突出:有愚昧无知、冷漠麻木的看客,也有空虚无聊的看客,这些看客形貌不一、神色各异,但每一个都是当时愚弱的中国人,就在这样的“看”与“被看”之中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模式。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与“被看”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看客”是鲁迅对愚弱的国民的定位,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中,看客形象虽然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反复出现。
可以说,鲁迅的一生并不是平凡、安稳的。
鲁迅年幼时父亲生了病,他就每天去给父亲买药,往返于家、质铺和药店,把衣服或是首饰送到质铺的柜台,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
鲁迅家也终于从小康到了困顿,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也在这个时候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少年的心总是敏感、自尊的,他厌恶这里的人们,渴望离开。
多次辗转,鲁迅到了日本的一个医学院学医。
一次在课上,老师放映了关于战事的影片。
影片中有许多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一群人是在看日军将这个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斩首示众。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就这样,他扔掉了手中的手术刀,拿起了笔去医治中国人。
鲁迅笔下的这些看客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愚昧无知的看客在《狂人日记》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浅谈看客文档
![浅谈看客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76d4e770b1c59eef8c7b450.png)
浅谈看客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描绘了“看客”这一群体形象,对于看客,先生是深恶痛绝的,例如先生在《呐喊·自序》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事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先生所有的心绪,并不只有先生讨厌看客,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写到:“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由此说明看客这一群体形象是令人所不齿的。
中国的看客,仅仅是麻木的围观,如果有人发生口角斗争的话,比有人围观围观者双眼紧观事态发展,交头接耳,还有人拍手叫好,加油鼓劲。
助涨施暴者的嚣张气焰,削弱轻声者生存信念,受害者无助,世态炎凉。
细谈看客缘由,中国古代专制压迫之胆怯,人本来就教育匮乏,平民们练就一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本领,但又难驱好奇之心,网上有篇文章写道:“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绵绵流长,看客历史文化则非也,诚如林语尝所言,秦汉以前,国人血性凛然,大义浩然,多慷慨悲歌之士,隋朝时代,气度恢宏,正气涣然,蝇营苟且之辈非时矣,更有甚者;元清异族,专制统治,酷烈异常;为生存及利益计,由是汉奸辈出,看客文化亦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之国民性也。
”我学识浅薄,看懂大概;应是环境使然。
有一个猴子的故事,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常宰猴待客。
当客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
笼子里的猴子非常紧张,拼命的往后自呆,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
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一动不动的任人宰割,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
这种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掉了。
假如这群猴子群起而攻之,并不是没有机会逃掉,但是,每只猴子并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否会和它一起反抗。
在反抗与躲闪的策略选择中,都选择了苟且偷生,都一个一个被宰杀。
猴子们都成了看客,殊不知,今日的看客,可能就是明日的被宰者猴子如此,人又如何呢?看客这一群体,不仅出现在以前和动物界,到现体这一群体还在,“现代看客”除了继承了鲁迅那个时代的“木然和呆滞”的看客特点之外,更有了一种“踊跃的,激动的,甚至是兴奋”的表情。
浅谈鲁迅作品中韵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韵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bad53d884254b35eefd34a9.png)
、
鲁迅对 国民性 中的 愚昧落后 ,麻木软弱进行 了无 情 的揭 露和批 判 ,使其 成为 中国人灵 魂最尖锐 , 最深刻的解剖者 ;民族精神最深邃 的反省者 ,这 些 “ 看客”多是普通人 ,因而更有其普遍性 ,更 能反映当时 中国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 祝 福》 中祥林嫂周 围那些人都可 以称为看客 ,他们
自出心裁 ,以喜 审悲 的艺术 匠心使 这种具有劣根性 的民俗 生活群像变得刺跟 和厚重 ,其笔下 的艺 术世界可 谓灵 肉皆备 , 入木具有极大 的美学价值 。
关键词 鲁迅 看客 民俗性
以喜审悲
“ 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或思想家 ,像鲁迅如此 执著 ,如此严厉 ,如此深刻地批判 过中国人 的精 神弱点 ,而鲁迅则将此贯穿 自己一 生的思考 和写
作 中 。 无论 作 为 中 国新 文学 的开拓 者 ,还 是对 中 ”
一
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趣 的与其他 看客一起谈论
着 、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 ,这 样 的下 层 人 物 是 尤 其 可 悲 的 受 压 迫 是 可 悲 的 ,受 到压迫却浑然不知的人更加可悲 。鲁 四老爷和鲁 四奶 奶作为 当时社会 的上 层人 物 ,表现 的冷 酷 、
身份不一 下层人物柳妈 、卫 老婆 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 妇 女 ,封 基 的礼 教 已经在 她们 的头 脑 中根深 蒂
固 ,但可 悲 的是 ,它们并未认识 到 自己的处境 , 而是 沾染 了一身的市侩气 ,作 了无聊 的看客 。比 起 卫 老婆子 的圆滑世故 ,柳妈更多是尖 酸刻薄 。 这样 的一个 “ 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 的大 门,这是他们之间的一次对话 :“ 祥林嫂 ,你实在 不合算 ,柳妈诡异地说 。再一强 ,或者索性撞一 个死 ,就好 了。现在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 锯 回来 ,分给他们 ……”可 以说她是给祥林嫂 瘦 弱不堪 的身上 驮 了更多的包袱 ,而 自己却依然 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据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
”[1](第124—125页))“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2](第125页)这是“只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具”[3](第124页)的“善女人”[4](第124页)———柳妈的话。
每一句每一顿都像针一样刺向祥林嫂的心,向祥林嫂疲惫不堪的心狠狠地撒了一把盐,但是柳妈并没有丝毫地觉悟和同情,她仍然把谈论祥林嫂当做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可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这些下层的看客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是何等的麻木和愚钝,在看客的话语和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可悲以及国民的劣根性!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在《祝福》中是作为上层人物兼“看客”而出现的。
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中,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情,既没有同情,对祥林嫂的遭遇也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
在他们看来,发生在祥林嫂的事情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被婆婆劫走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足以见其冷漠和麻木不仁。
一定程度上,他们就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们对下层劳动者表现出来的除了冷漠还是冷漠。
这种上层看客何其残酷、冷血、可恶、可悲、可恨!在《阿Q正传》中,阿Q是看客,同时也是被看的对象。
“‘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哎,好看好看,。
’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颈直劈下去道‘嚓’。
”[5](第72——73页)充当看客的身份,阿Q是兴高采烈的,觉得“好看”,说的时候也是饶有兴致的,而听者也是“听得出神”,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呀!也是因为阿Q看过杀人,所以“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的了。
”[6](第73页)何等辛辣的讽刺和可悲!民众麻木的程度和可笑可悲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后,阿Q被推上了断头台,成为了被看的对象。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跑一趟。
”[7](第86页)这样的结尾不禁使人拍案称绝,鲁迅以“无异议”的舆论来结束《阿Q正传》,结束阿Q悲剧的一生,这样的方式最能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把文章推向了更深的一个层次。
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常常可以轻易地对看客进行想像,想像他们的嘴脸,想像他们愚昧的心灵,想象冷漠、麻木、可悲的社会。
通过《示众》,鲁迅先生对看客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写得透彻极致,把各式各样的看客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在为我们展现看客时,就像为我们展现一幅精彩的画,画里面人物丰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尽显生活百态:“刹那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后鼻子胖大汉补满了。
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8](第161页)接下来,鲁迅细致而详细地描写了看客看热闹的过程,还描写了他们为了看好戏而互相挤压的情景,在无聊之中凸显出国民的愚昧无知。
在《示众》中,各式各样的庸众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面孔,各个阶层的嘴脸,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尽管拥有不同的身份,然而他们却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而凑到一起:做看客、谈论被看者!看客并没有丝毫的兴趣去了解“被看者”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们只要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就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
看客的眼睛充满饥饿,既愚钝又锋利,他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但是却以看与自己一样受压迫的人们的好戏而满足、快乐,他们的眼睛可以吃掉人的肉体,同时也可以吃掉人们的灵魂!《祝福》就经典地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祥林嫂备受压迫,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看客不仅没有表示丝毫同情,相反地,柳妈等把她推向了地狱,使她彻底崩溃,走向死亡的深渊。
二.成其为看客的原因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看客呢?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形象呢?而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成为了看客呢?如果把我们放置在被看的位置上,我们又会怎样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在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得出看客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先,成其为看客必须建立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条件下。
封建文化的专制统治压抑了国民的情感,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使他们思想封闭,精神麻木,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民众心灵的空虚和空洞,于是只要生活中稍微出现了可以观看的事情,他们就会一拥而上,以此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和刺激。
但是看客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他们通过对被看者的无聊的谈论和嘲讽,来满足自己的抑制了的情感的需要。
这是一种麻木、冷漠的庸众心理,同时也是一种病态心理。
假如这种病态心理只是反映了社会少数人的精神状态的,那么它就不足为奇,鲁迅先生也就不会把笔锋落在上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祝福》、《阿Q正传》、《药》以及《示众》等作品中看客充斥着整个社会。
看客数量之多,看客范围之广,这就使看客变成了一种像镜子之类的工具,它照出了社会丑态,照出了社会的病态!其次,中国人从众心理一直都是根深蒂固的。
从众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但是盲目的从众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在鲁迅的笔下,社会盲目从众已经成为一种恶习,这种恶习仿佛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倘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地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
这其实也就是民众愚昧,不能自主思考的结果。
所以鲁迅主张“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想一想。
”遇到什么事情,看客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思考,他们谈论同类时并没有兴趣去了解他们为何处于被看的位置,自己是否和被看的人有类似之处,如果自己处于被看的位置那会怎样。
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看客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滑稽的笑话,他们谈论被看的人不需要动脑,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假设,仿佛思考被视为奢侈和荒诞的行为,看客只需要进行无聊的谈话和议论就会觉得很刺激,心里很满足。
人多的地方就想凑过去看看热闹,不怕挤,只怕没有得看!人家看,仿佛你没有跟着去挤反而会变成落伍的人。
人家说,我也要参一脚,仿佛不说,就会成为异类。
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看客的从众心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看客将会吞噬掉被看者,自己也将被吞噬!三.看客们带给我们的启示看客代表着冷漠、麻木的庸民,他们心灵受到压抑,他们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病态。
在鲁迅一针见血的揭露中,他们暴露了丑陋的面目,鲁迅对他们是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物欲纵流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看客难道就没有吗?这样的看客难道就少而少之吗?我们已经从劣根性摆脱出来吗?不!看客文化仍没有消失!鲁迅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国民仍然适用。
中国人似乎一直都处于“看”与“被看”的位置,封建的风气并没有完全从我们的心里清除掉。
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去做一名合格的百无聊赖的看客,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带来的益处。
但是,单单经济发展还是不行的。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国民走出看客的圈子呢?我认为,在追求物质之余,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精神不空虚是最起码的要求。
再次,保持一颗不被污染的纯净的心。
这于我们新一代是尤其重要的。
在心灵保存一个纯净的自我,不要因为生活的外在而失去自我,保持独立,保持一份珍贵的自我!参考文献:[1] [2] [3] [4] [5] [6] [7] [8] 鲁迅著傅光明主编《狂人日记》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感悟名家经典小说)阅读书目:彭定安《走向鲁迅世界》1992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钱理群《与鲁迅相遇》2003年8月北京第一版北大演讲录之二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2006年9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