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新劳动力供求状况(汇总版)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16年02月29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 年 2 月 29 日201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 676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0863 亿元,增长 3.9% ;第二产业增加值 274278 亿元,增长 6.0% ;第三产业增加值 341567 亿元,增长 8.3%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0%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 ,首次突破 50% 。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9351 元,比上年增长 6.3% 。
全年国民总收入 [3] 673021 亿元。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746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8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77116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 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 1655 万人,出生率为12.07 ‰;死亡人口 975 万人,死亡率为7.11 ‰;自然增长率为 4.96 ‰。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4] 2.94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 [5] 2.47 亿人。
201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篇一:《2015年最新社保缴费比例与缴费基数》小城镇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外来从业人员缴纳综合保险费基数均为1735元,比去年的1478元提高257元。
计算方法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
(1)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3)职工工资在300%—60%之间的,按实申报。
职工工资收入无法确定时,其缴费基数按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公布的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确定。
每年社保都会在固定的时间(3月或者7月,各地不同)核定基数,根据职工上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申报新的基数,需要准备工资表这些证明。
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调新年伊始,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纷纷上浮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有所上涨。
为何缴费费率偏高,缴费基数还在涨?涨了之后负担是不是更重?“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社保缴费上涨已成全国趋势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公布,2015年天津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基数的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别为2812元和14058元。
按此测算,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上调282元,上限则上调了1278元,涨幅分篇二:《2015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平均工资被平均》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平均工资被平均欢迎访问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有媒体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
其中,北京平均工资最高——2014年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268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2902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多数省份未超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_求人倍率_王新梅
第29卷第2期2012年2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 Vol.29,No.2Feb.2012衡量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另一个指标:求人倍率*王新梅内容提要:本文详细整理分析了我国政府分别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两套求人倍率统计的特点,分析了求人倍率与失业率的区别,比较了我国的求人倍率统计与部分发达国家求人倍率统计的异同点;根据我国求人倍率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低学历劳动者的供求压力比高学历劳动者小得多;最后给出了我国求人倍率的明确的定义,提出了今后完善这项统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求人倍率;失业率;劳动市场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12)02-0100-05Another Indicator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Labor Market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Wang Xinmei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statistics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in China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tatistics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across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in China ,we point out that the labors with low education are relatively easier to get a job than the labors with high diploma in the past ten years.Finally we give the detailed definition of the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of China and suggest how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s of it.Key words :Job Vacancies-to-seekers Ratio ;Unemployment Rate ;Labor Market*本文受到“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人保部的曾健康与陈大红二位处长提供了许多关于实际统计工作方面的宝贵信息,中国社科院张翼、吴要武研究员提出了修改建议,一并感谢。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积极作为、稳中求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劳动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万人。
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
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全年全国共帮助5.7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组织2.6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0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4万人。
全国建立了部、省、市、县四级上下贯通、职责清晰的市场管理工作体系,实现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管理。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整合基本到位,省、市两级因地制宜,设立了综合性服务机构或专门性服务机构,区县一级85.4%的机构已经整合或计划年内整合设立综合性服务机构。
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2.71万家。
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年共为2432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平稳。
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6012亿元,比上年增加6184亿元,增长15.5%。
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巩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巩义市统计局2016年3月15日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4万人。
出生人口9017人,出生率10.97‰;死亡人口4973人,死亡率6.05‰;自然变动净增人口4044人,自然增长率4.92‰。
城镇化率达到52.35%。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6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08.22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0.98亿元,增长9.3%。
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7:34.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510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46人。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0%。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080人。
二、农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2万公顷,下降1.2%;玉米播种面积2.1万公顷,下降1.3%。
油料种植面积2796公顷,下降4.0%;蔬菜种植面积1356公顷,下降0.2%。
全年粮食产量16.9万吨,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夏粮产量9.4万吨,增长20.6%;秋粮产量7.5万吨,增长10.5%。
棉花产量769吨;油料产量5265吨,增长7.7%;肉类总产量2.6万吨,下降2.8%;禽蛋产量1.1万吨,增长10.0%;牛奶产量0.6万吨,增长10.0%。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9.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农用拖拉机1.47万台,下降2.8%;农用运输车5467辆,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86.5亿元,比上年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5.2亿元,增长8.0%,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完成14.98亿元,增长4.6%;重工业增加值完成360.22亿元,增长8.1%;轻、重工业比例为4.0:96.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与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673021亿元。
(见图1)(见图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7亿人。
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
(见表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2016年3月1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
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图1 2011-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1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表2 2015年五大功能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
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
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
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表3 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6.4一、农民工规模(一)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速继续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
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
(二)本地农民工增长较快,占比提高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
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
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农民工96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34.6%;东部地区农民工10760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增长0.9%,占农民工总量的38.8%;西部地区农民工7378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6.6%。
中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高0.8和0.4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一)女性农民工比例有所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
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提高,而本地农民工女性比例较高所致。
(二)青壮年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
从平均年龄看,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比上年提高0.3岁。
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6年3月10日)2015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综合2015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增长9.5%。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26:31.97:66.77。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1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0.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2%,其中,能源类下降9.4%,高技术类下降0.2%;轻工业下降0.2%,重工业下降4.7%;生产资料下降5.4%,生活资料下降0.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3%,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10.9%,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0.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8%,化工原料类下降6.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
—2 —表12015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56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11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0%,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全年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3 —人员就业率达71.86%。
年末,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44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5.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22万人。
2015年煤炭行业运行情况报告
2015年中国煤炭行业运行情况报告2015年,受煤炭需求大幅下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及进口煤总量依然较大等的影响,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滑,行业效益持续下降,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货款拖欠增加,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煤炭经济下行的形势更加严峻。
2016年,煤炭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煤炭需求可能还将有所下降,国内产能释放和进口煤保持高位的压力仍在加大,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还将十分突出。
一、2015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1、煤炭产量。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37.5亿吨,下降3.3%。
2、煤炭进出口。
2015年全年共进口煤炭2.04亿吨,同比下降29.9%;出口533万吨,同比下降7.1%;净进口1.99亿吨,同比减少8700万吨,下降30.4%。
3、煤炭运输。
全国铁路发运煤炭20亿吨,同比下降12.6%;主要港口发运煤炭6.44亿吨,同比下降5.5%。
4、煤炭库存。
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
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358万吨,比年初减少2100万吨,下降22.2%,可用20天。
5、煤炭价格。
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25.1点,比1年初下降12.7点,降幅9.2%。
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平仓均价370元/吨,比年初降低155元/吨,下降29.5%,已跌至2004年水平。
炼焦煤价格比年初下降约220元/吨。
6、煤炭投资。
2015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同比下降14.4%,其中民间投资2281亿元,下降12.2%。
7、行业效益。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994.9 亿元,同比下降14.8%;企业利润额440.8 亿元,同比下降65.0%。
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68.7%)合计利润21.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74.1亿元,下降96.3%。
2015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加快“转调创”步伐。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
第一产业增加值270.0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267.43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863.44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7:53.6:34.7调整为11.2:52.8:36.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5%。
表1: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二、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喜获“十二连增”。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97.15万亩,比上年增加28.58万亩,增长1.7%;粮食平均亩产873斤,比上年增加32斤,增长3.7%;粮食总产达到741.06万吨,比上年增加38.79万吨,增长5.5%,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78.37亿元,增长3.4%,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0%;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59.85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4%。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6年2月1日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
一、综合地区生产总值。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24.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增长12.5%。
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
2010-201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2010-2015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收支。
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2.6亿元,增长17.3%。
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增长56.6%、38.4%、24.2%、23.5%和13.0%。
就业和再就业。
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8万,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2.4万人;各级投入农民培训资金共3943.1万元,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1.1万人次。
市场价格。
2015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全国、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3和0.4个百分点。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类上涨4.5%,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
15年中国经济6大问题
1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6大问题今年以来,中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中国经济仍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经济增速呈稳中缓降态势,预计2015年中国GDP将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7%。
经济面临六大问题和风险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问题甚至还有所加剧。
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企业库存大幅增加,财政和金融风险开始暴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仍将面临六大问题和风险。
1、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显现。
中国房地产行业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过去5年,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2%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
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住房的需求峰值约为1200-1300万套,并在2013年基本达到,自2014年房地产市场进入量价齐跌的调整期。
不可否认,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减校2、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
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截至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32个月下降,已经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并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
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同,当时是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的价格全面下降,本次主要是工业品价格下跌,表明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更多地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的结果。
大量资源固化于产能过剩行业,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
3、地方性债务负担增加。
经过几年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
2015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3%
2015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3%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10-19 10:002015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94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增速比1-8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
从环比速度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68%。
分产业看,1-9月份,第一产业投资11007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比1-8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62189亿元,增长8%,增速回落0. 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21335亿元,增长11.2%,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159112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比1-8月份回落0. 7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9327亿元,下降8%,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31127亿元,增长8.3%,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8658亿元,增长15.7%,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69705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1-8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2.5%,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0%,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1%,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9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78691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14007亿元,增长14.5%,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98891亿元,增长8.7%,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1-9月份,内资企业投资376499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1-8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8760亿元,增长1.6%,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外商投资7840亿元,下降2.2%,降幅扩大1.5个百分点。
2015年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南阳市人民政府阅读次数:1231【字体:大中小】2015年是南阳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态势强趋势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市委、市政府突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抓早、抓准、抓实、抓狠,组织实施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二季度“稳增长、保过半”、三季度“双攻坚、保态势、促提升”、四季度“决战四季度、奋力保全年”,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市经济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南阳贡献。
一、综合全市年末总人口1005.70万人,增长0.5%;常住人口859.60万人;出生人口11.47万人,出生率11.4‰;死亡人口6.41万人,死亡率6.4‰;全年净增人口5.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07%。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522.32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1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91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964.22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16.0:45.8:38.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1%。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表1: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类别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2 #城市101.2农村101.1 #食品101.9 #粮食101.5肉禽及其制品104.7菜108.6烟酒100.5衣着101.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1.4交通和通信98.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2.4居住101.1图1: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各月环比指数以上月为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6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年修正)-全国人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年修正)本法变迁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7月30日发布、2008年1月1日实施)2.本法规已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2015年4月24日发布、2015年4月24日实施)修改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策支持第三章公平就业第四章就业服务和管理第五章职业教育和培训第六章就业援助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三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第七条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
第八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2021年统计局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汇报(总结)
统计局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汇报(总结)统计局劳动力调查工作情况汇报省统计局检查组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制度的要求,区统计局于4月中旬全面开展了201*年二季度劳动力调查工作。
此次调查省里抽中双桥区所辖的2个调查小区共120户,涉及2个街道办事处中的2个居委会。
我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目前已圆满完成调查建筑物清单、调查样本抽取工作,入户登记工作已完成70%。
现将我区劳动力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区统计局参加了省、市两级关于劳动力调查工作的培训后,及时向区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是区政府及时提供专门经费,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是区统计局及时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专业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为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结合被抽中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
二、严格把关、认真培训为开展好此次调查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调查人员的选调标准,切实把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身体健康的高质量人员选调上来,力求调查队伍的精干高效,从源头上夯实数据质量。
此次调查我们共抽调了15名调查指导员、调查员开展此项工作。
二是对所抽调的人员进行了认真培训。
组织培训是对调查的操作方法进行细化性规范,是搞好调查的重要基础。
为此,区统计局在组织选调人员参加市局集中培训后,又对他们进行了二次培训,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步骤,调查方法及调查时间做了详细讲解,并下发宣传单及入户填表所需的各类工具,就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并请参加过此项工作的同志对以往容易出现问题的指标进行了分析、说明,为正式开展调查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宣传、争取配合宣传是争取群众配合的有效措施,为此,调查工作前及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有线广播、张贴宣传画及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让调查工作家喻户晓。
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2008年沈阳市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
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2008年沈阳市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08.05.28•【字号】沈劳社发[2008]25号•【施行日期】2008.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资福利正文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2008年沈阳市部分职位(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沈劳社发[2008]25号)各区、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直各部门,辖区内各企业: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价格机制,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用人单位及求职者提供最新的薪资参考信息,引导企业依据市场价格搞好内部分配,促进我市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市对部分职位(工种)的工资价位进行了抽样调查。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汇总,形成了我市2008年部分职位(工种)的工资指导价位,予以发布。
现就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2008年共发布252个职位(工种)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本年度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是通过调查全市355户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的用人单位,采集25512名职工,共采集28.3万条信息后,经过筛选及加工整理、汇总后形成的,此价位与国家统计局工资指标统计口径相同。
二、本次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反映的是2007年生产经营正常,职工工资发放正常企业的相关数据。
此数据均为在岗职工全年的工资收入水平。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包括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和平均数四个档次,具有不同的指导作用,其中平均数指导意义更广泛一些。
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选择高位数;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可选择中位数和平均数;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可选择平均数或低位数。
三、企业应把工资指导价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信息,合理确定并调整内部各职位(工种)的工资标准,理顺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2014年第四季度)主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单位: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2015年1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为有效掌握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了解各层次劳动力①的求职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配置处(下称局)委托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秘书处(下称协会)按季度开展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调查。
本调查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一方面结合协会参加国家人社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对普通劳动力②的调查进行;另一方面组织深圳的四大知名招聘网站,面向我市专业人才③及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借鉴了之前其他相关的调查结果,经过全面的统计、分析形成了《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1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调查报告》。
本调查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季度性监测,各季度调查的问卷内容基本一致。
报告正文以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诸如劳动力紧缺、薪酬水平、招聘求职情况以及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提炼当季的显著特性,总结劳动力供求的季度性规律,因此各季度调查的部分结论会显得有些相似。
同时,本季度创新地增加了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的重点岗位人才紧缺程度的专项调查。
此外,为全方位的反映调查结果,本报告对7份调查问卷的每个选项数据都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结果编制,形成了5套对应的调查统计结果(见附件1-5),可以为细究调查问题的人士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
注:①本文“劳动力”含普通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②本文“普通劳动力”指“一线观察项目”中《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的被访求职者。
③本文“专业人才”包括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依据《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2013年)》,高级人才指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才;中初级人才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获得相应学位的国内高校毕业生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一)调查组织普通劳动力调查——协会组织了市人才中心、三和人力、龙观人才、南深人力、劲草人才、新路程人力、辉煌人力、三和兴人力、坪山人力资源协会等9家分布在罗湖、南山、龙岗、龙华、宝安、坪山等6个区的知名现场招聘机构,并由他们分别组织共1073家用人单位和1620名求职者开展问卷调查。
专业人才调查——协会组织了深圳人才网、智联招聘、36人才、一览英才网四家知名招聘网站,对金融、物流、房地产、IT、软件、互联网、通讯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1284家用人单位及2066名专业人才开展问卷调查。
人才紧缺岗位调查——作为对新调查内容的尝试,本季度协会组织一览英才网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共计26个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开展专项调查。
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科学性,协会还随机邀请了8家用人单位HR座谈,对调查结果要点进行了验证。
(二)调查时间:2014年12月4日至12月31日(三)调查样本普通劳动力调查样本——共收回913份企业有效问卷,1439份个人有效问卷(89.23%的个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专业人才调查样本——共收回1240份企业有效问卷,2065份个人有效问卷(19.32%的个人为高级人才,80.68%为中初级人才)。
人才紧缺岗位调查样本——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分别回收213、208、211份有效问卷。
(四)调查内容面向普通劳动力的调查,是采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线观察项目”第四季度的《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问卷》和《农民工求职与就业需求调查问卷》;面向专业人才的调查,是由协会提出、局配置处审定的《企业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深圳专业人才工作生活调查问卷》;若干行业人才紧缺岗位情况的调查,是协会提出、局配置处审定的《若干行业岗位人才紧缺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的具体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企业劳动力的紧缺情况(含不同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2)劳动力薪酬;(3)企业招聘劳动力的情况;(4)劳动力的求职情况;(5)深圳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情况。
二、调查结果要点分析(一)企业劳动力的紧缺情况1、制造业缺工仍较严峻,专业人才紧缺且需求不断加大根据连续两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普通劳动力紧缺是常态,每季度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反映缺工,其中第一季度普通劳动力缺乏最严重,反映缺工的企业比例均为当年各季度最高值。
本季度53.04%的制造业反映缺工,这虽为连续两年来统计数据的最低值(详见附件1,表1-2),只表明当季制造业的缺工现象仅略有缓解,但仍较严峻。
本季度83.76%的企业表示各类专业人才有不同程度的紧缺,而前三季度该比例分别为80.81%、82.64%和83.69%(详见附件3,图3-5),结合企业HR反馈的“企业内部专业人才总体表现稳定”,说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其紧缺加剧。
此外,全年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专业人才较普通劳动力更紧缺,各季度反映专业人才紧缺的企业比例均高于反映普通劳动力缺乏的企业比例;中初级人才较高级人才更为紧缺,各季度反映中初级人才较为紧缺的企业比例均高于高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
从行业看,本季度47.14%的生物医药企业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该比例高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高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最高,为29.80%;物流企业中初级人才较为紧缺的比例高于其他行业,达38.53%(详见附件3,表3-2)。
对几个重点行业分别纵向分析发现:金融业中,前三季度均有超过35%的企业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本季度35.71%的企业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物流业中,本季度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第二季度两类专业人才皆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房地产业、建筑业中,第二季度高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第三季度中初级人才较紧缺的企业比例较高(详见附件3,图3-6、3-7,3-8)。
2、普通劳动力日趋稳定,高级人才稳定性高于中初级人才本季末企业普通劳动力相对稳定,具体表现在:89.59%的被访企业本季度普通劳动力离岗率低于10%(25.06%的企业未有员工离岗),高于前三季度;制造类企业普通劳动力的稳定性也逐季增强(详见附件1,图1-7)。
第四季度企业高级人才稳定性高于前四个季度,第三季度企业中初级人才的稳定性高于其余各季度,2013年第四季度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的流失均最为严重。
此外,高级人才较中初级人才稳定,各季度均有超过40%的企业反映其高级人才稳定,而反映中初级人才稳定的企业比例均低于40%(详见附件3,图3-25,3-26)。
从行业看,本季度金融行业专业人才稳定性较高,分别有62.63%和36.36%的金融企业认为其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稳定;生物医药行业的专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分别有25.71%和36.43%的生物医药企业反映其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大量流失”(详见附件3,表3-11,3-12)。
纵观不同行业专业人才各季度的流动情况,金融企业第二季度专业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第三季度稳定性较高;物流企业2013年第四季度专业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高级人才第一季度、中初级人才第三季度的稳定性较高;房地产业、建筑业企业2013年第四季度专业人才稳定性较高,高级人才本季度、中初级人才第一季度流失严重(详见附件3,表3-13,3-14,3-15)。
3、被调查的行业各岗位人才均“相当紧缺”针对金融、通讯电子、IT软件互联网三个行业26个岗位的人才紧缺情况调查显示:三个行业中均有超过40%的企业反映其被调查的岗位人才数量1、人才质量2和人才供给3“相当紧缺”。
其中,金融行业分别有81.69%、47.89%、55.87%的企业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表明该行业人才数量的紧缺更显著;通讯电子行业分别有43.27%、76.44%、83.17%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其中人才质量与1人才数量紧缺综合反映各行业、各岗位人才数量上供需匹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紧缺综合反映各行业、各岗位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以及高层次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程度。
3人才供给紧缺综合反映人才的培养供给能力以及人才引进的难易程度。
人才供给的紧缺问题比较严峻;IT软件互联网行业分别有57.35%、52.13%、45.02%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详见附件5,表5-2)。
◆金融业和IT软件互联网行业中,各岗位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和人才供给“相当紧缺”的企业比例均在50%左右,认为“比较紧缺”的企业比例均超过30%。
◆金融业中,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岗位的人才数量紧缺略显著,分别有60.56%和59.91%的金融企业反映上述两个岗位的人才数量“相当紧缺”或更严重(详见附件5,表5-3)。
◆通讯电子行业中,除“电子工程师”岗位外,其余岗位均有超过45%的企业反映其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属于“相当紧缺”。
其中,分别有45.67%、54.33%、54.33%的企业反映电子工程师岗位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供给“十分紧缺”或“严重紧缺”,显著高于本行业其他岗位,表明本季度该岗位为极度紧缺岗位,应引起足够重视(详见附件5,表5-4)。
◆IT软件互联网行业中,分别有16.59%、16.11%的企业反映数据库开发工程师和自动化工程师两个岗位的人才供给“基本紧缺”或“不紧缺”,略高于其他岗位,表明这两个岗位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较其他岗位容易(详见附件5,表5-5)。
(二)劳动力薪酬1、新聘员工平均起薪与期望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针对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季度新聘员工平均起薪2318元/月,全年四个季度呈缓慢递增趋势。
其中普工2247元/月,技工2964元/月。
此外,制造业和民营企业本季度为新聘员工提供的起薪分别为2145元/月和2373元/月,均略高于前三季度(详见附件1,表1-3)。
◆针对普通劳动力个人的调查显示:本季度被访求职者对最低收入的平均期望值为4701元/月,普工和技工分别为4321元/月和5025元/月,均显著高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详见附件2,表2-7)。
由此可见,尽管企业已在不断提高新聘员工的起薪,但其增幅仍远远慢于求职者对最低收入期望值的增幅,使得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2、专业人才的综合薪酬低于上季度◆针对企业的调查显示:本季度41.54%的企业为中初级人才提供的综合薪酬超过5000元/月,高于前三季度。
从行业看,物流企业和IT、软件、互联网企业本季度分别为高级人才和中初级人才提供了较高水平的薪酬(详见附件3,表3-7,3-8)。
此外,企业第一季度为高级人才提供的综合薪酬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季度,42.15%的企业提供高级人才的薪酬超过15000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