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的阅读答案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0 年11月11日下午14:30~17:00 试卷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仅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出乎今天大多数人的想象。
人类之间的威慑力有限,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天或神的力量。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统治者总是将自己打扮成天或神的代表。
在有些群体,神被直接当作统治者;而在另一些群体,统治者被当作神的代表。
中国的华夏诸族显然属于后者,所以在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神话,至多是一些半神半人的英雄,并且逐渐让位于代表了天意或天命的人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观念,都赋子记录君主言行和祭祀、军事等大事的史官最神圣的使命一他们所记录的实际是天意和天命。
如果有半点不实,那就是曲解了天意和天命,就是欺天。
正因为如此,历史在古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对神的崇拜和对某种宗教的信仰。
天或神的意志通过天象、祥瑞、灾异传达给人,类社会,或者直接给予人类庇佑或惩罚,又由获得它们充分授权或信任的君主加以执行。
史官的作用不仅在于记录以君主为核心的事实,而且扮演着沟通天人之间的角色。
离开了他们的记录和解释,普通人不可能从某种孤立的现象或事件中了解天意,即使那些人有幸在现场,或耳闻目睹,亲身感受。
对于后人来说,史官的记录更是他们了解天意的唯一来源。
所以,史官实际上类似早期的巫师或祭司,或者是宗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
“视死如生”的观念在先秦时就已形成,至秦汉已成为处理后事的原则。
君主的去世被认为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所以不仅要给子精神上的尊崇,还需要物质上的供养。
这也使君主对史官的记录和未来编纂成的历史保持着更大的敬畏。
如果说受到天谴或许还有点虚无缥缈,至少不至于立竿见影的话,那么在另一个世界直接要听到后人的咒骂,看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受到报应,就足以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在史官面前要有所顾忌。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有朝代的历史时期时,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替,但文明社会的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王权社会”。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至元明清,都是以“王”为中心。
从夏王、商王、周王这些帝王,到秦代以来的高度集权的皇帝,王权都是社会统治的核心。
后代都会追认甚至祭祀前代帝王以求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后世都城中的历代帝王庙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是礼乐文明或者礼制社会。
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或言礼序人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延续的独特统治模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质。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讲礼仪、重礼节,还在说我们是“礼仪之邦”。
第三是文字或者汉字。
文字是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尤其作为中国文字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
山西陶寺遗址还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一个体系。
总之,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明证和繁衍发展的记录。
(摘编自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材料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礼仪与礼制文明的形成。
特定的礼器与礼制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贾湖遗址证实,中国早在距今9000年时已有礼制活动。
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礼器并形成相应礼制。
龙山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更成体系的礼制并使用成套的礼器。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测评卷。(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测评卷。
(含答案)天坛之美北京是中国的都城,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城中建造各式各样的祭拜场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坛了。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故宫的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它是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
1998年XXX将其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将意境之美融于建筑之中。
天坛的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中轴线上。
自南端向北,建筑高度连续性逐渐上升。
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比象征帝王的故宫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
这出人意料的“高”象征着“天”的至高无上,可见古人对“天”的无比崇敬。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因此,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建筑,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的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天空相融。
这“圆”的设计,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
黄帝内经》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坛是祭天之地,建筑采用了深蓝色的琉璃瓦,园内大面积种植四季常青的柏树——整体色调可谓是“青”色。
墨绿的树、深蓝的琉璃瓦和浅蓝的天空形成了色彩的深浅对比。
你知道这“青”色又象征着什么吗?天坛和故宫相比,两者之美截然不同。
故宫建筑群庞大,以气势取胜,而天坛建筑群少而精,以宁静著称;故宫的空间图形是方形的,而天坛的空间图形是开放式的一个个圆;故宫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天坛以青色为主;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面面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圆形为特点。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B)。
A.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B.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坛墙南北形状不同。
C.天坛的琉璃瓦采用深蓝色,是为了与浅蓝的天空相融合。
2.结合短文选择恰当的内容,将序号填在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
1 / 24……装…………○: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装…………○…【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北京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重视选贤任能 B .尊重个性自由 C .强调多元互鉴D .注重仁义道德2.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
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2 / 24…………订…………○…………………订…………○………装※※订※※线※※内※※答※※题※※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4. 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5. 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2024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北京有一条古老的城市轴线,如脊梁一样,贯穿南北,两翼对称。
梁思成先生把这种在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帅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
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
“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
“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由紫禁城南移至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成为核心。
在皇家祭祖的太庙以南200米建造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现合并组建为国家博物馆),蕴含着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深意;在社稷坛以南200米建造了人民大会堂,这里是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地方,如此规划寓意深刻。
进入本世纪,中轴线逐渐延伸,在北延长线上集中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的体育设施,“鸟巢”和“水立方”分列于中轴线北端的两侧,也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随着中轴线北延南伸的逐步实现,以及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脚步渐近,历经风雨的北京中轴线,正像承载着它的这座城,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2024.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
“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共9篇)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共9篇)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一): 祭孔大典作文今天是玩书院的祭孔大典。
我和杨瀚淑、胡忻恬早早约好了,早上7:40在胜利小学门口碰面。
一早,我兴冲冲吃完早饭,坐上爸爸的“专业坐骑”一溜烟就来到相约的地点,坐上杨瀚淑妈妈的车前往万松书院。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从车窗外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不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来到万松书院,小荷老师帮助我们分组。
哇,今天可真热闹啊!不仅我们班第四假日小队来了,还有一个小队也来了,原定50人的祭孔大典,增加到了60人,到处人生鼎沸。
很可惜,我们三个人没有被分到一组。
我和胡忻恬是月亮组,杨瀚淑是小鱼儿组。
接着,我们来到一间房子里穿汉服。
我们刚穿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就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穿起汉服来特别奇怪,个子矮一点的同学穿起来都拖地了;第二个原因是男生既然和女生穿的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
他们穿着玫红色的衣服比女生更加奇怪,咋一看个个都变成了女孩了。
穿着漂亮的衣服,仿佛我们一下子成了古时候的学生。
我们排着队,来到大成殿门口,参加祭孔典礼。
老师先让孔子后代的代表进大成殿里祭拜,之后轮到我们小朋友每人拿三根香进去祭拜。
今天艳阳高照,这么热的天,我们穿着两层衣服,暴晒在太阳底下,真是没意思,我们都快要中暑了!不过,有意思的马上就来了。
祭拜完毕后,我们观看舞蹈表演。
这种舞蹈真奇怪,有很多动作我都不明白,好像是古代一种祭祀的方式。
真是太好了,不用晒太阳了!我们来到茶楼听老师讲关于国学方面的知识,其中还讲到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和学生一起写成的,非常有名,我读过一点儿,小小一本书,就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听着玩着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
这次祭孔大典真有意思,告诉我们不少道理,明年我还会来的!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二): 下面是“祭孔大典”祭文中的部分语句,请连线将上下句分别对应起来急好的给悬赏分20(1)天地人和 A地和物丰(2)天和雨顺 B国和人定(3)家和事兴 C万物繁盛(4)与时俱进 D和谐化生(1)天地人和 C万物繁盛(2)天和雨顺 A地和物丰(3)家和事兴 B国和人定(4)与时俱进 D和谐化生祭孔大典阅读答案(三): 9月28日,在“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的主题下,海峡两岸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这是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携手共祭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这说明①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有着广泛的认同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传统文化富有时代精神④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选B .第二句,海峡两岸同时举行祭孔大典,并不明显这是一场政治活动.第三句,传统文化富有时代精神.也不符合题意.祭孔大典阅读答案(四): 依据下面的内容,经两岸祭孔大典拟写一个主题,不超过14字。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答案在最后)命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央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
汉字构形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
古汉字“人”字的构形,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
那么,古人在造“人”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呢?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特自信,有一种高调的感觉。
选择侧面弓背的形象,显得谦恭有礼,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
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组合形式是“一上二下”,往往由“形”见“义”。
三叠字含义常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鑫”,表金多。
也可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
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例如“猋”,表狗奔跑的样子。
材料二: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
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
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
非连续性文本李泽厚《礼的三特点》阅读练习及答案(山东2023学年高三上联考)
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所谓“礼”,是用一整套“名分”次序的排列制度来别亲疏,定上下,立尊卑,序长幼,明贵贱,分远近,以确定人们的义务、道德和生活。
“礼,天地之序也……序,故群物有别。
”(《礼记乐记》)“礼”的功能是“别异”,这个“别异”是通过一系列的“名”来建立和确定的,“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
”(《左传桓公二年》)儒家强调“名”整理出秩序和规范,由之构成一个有明确差异和严密区分的社会统领系统。
礼有几个特点。
第一点,“礼者,履也。
”礼是实践,实践强调的不是人的内心活动,而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礼”的许多仪式、规矩、准则、范例,都是针对人的活动、行为、举止、言语甚至面容而设定的,而且必须有顺次、有规则、有秩序地去做。
“无礼则无以措手足”,礼的实践性可以到这个程度。
“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刘熙《释名》)合乎礼数的周旋酬对、俯仰往还,无不是通过切身实践,把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到位,得体、适宜、合度,使人世各种关系在这实践过程中得到合适的落实。
“礼有五经,莫大于祭”,祭礼是最重要的,祭祀把人的各种关系,长幼、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通过仪式的活动即实践,把远近亲疏上下尊卑安排规范得十分明确,并且以语言、名分确定下来,不能违背,“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譬如一个人死了,他的家人要披麻戴孝,但是由于与死者关系的名分不同,披的麻、戴的孝并不一样,不同的身份、关系、地位、等级,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且要求不同的情感表现。
不像西方,人死了都戴一点黑,动作、姿态、言语、次序等,区别不大。
礼是现实生活不可逃避,更不可违背的实践法规,是不成文的“法”。
礼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规范化,不仅是祭祀的时候,而且通过祭祀,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安排、规定好。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阅读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
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
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天坛》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文段一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装饰工艺十分精美。
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既造成向上的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
16.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写出祈年殿被后人称道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文段二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占地27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的礼仪和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天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天坛的价值以及认定这些价值的依据。
(8分)价值:____依据:____参考答案:16.要点:工艺精美2分2结构独特2分17.要点: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4分依据:1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1分2根据中国传统学说,成功的表达了古人的认识和愿望。
1分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附答案
部编版五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总分得分第1部分识字与写字(27分)1. 读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8 分)2.[易错]根据汉字笔顺规则,“匣”字的第七笔是( )。
(2 分)A. 丨B.C. 一D.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 分)历史悠久..的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待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去建造。
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闻名遐迩....的瑰宝。
(1) “悠久”中的“悠”,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在字典中,“悠”的解释如图所示,“悠”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填序号)。
(3 分)(2)下列词语中的“待”与“对待”的“待”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 担待B. 待遇C. 待会儿D. 款待(3)[素养]“闻名遐迩”的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请你写出和它意思相近的两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4.[易错]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填序号,4 分) ( )(1)A. 外婆.(pó) B. 榨.油(zhà) C. 半亩.(mǔ) D. 浸.泡(jìn ɡ)( )(2)A. 嫌.弃(xián) B. 蓑.毛(shuāi) C. 铿.锵(kēn ɡ) D. 散.开(sàn)( )(3)A. 粉黛.(dài) B. 长喙.(huì) C. 画框.(kuāng) D. 开辟.(pì) ( )(4)A. 咂.嘴(zā) B. 眼睑.(liǎn) C. 箩.筐(luó) D. 眸.子(móu)5.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祭祀探古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祭祀探古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石器、陶器、玉器、青铜礼器等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
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即所谓人死后化作的鬼魂、自然神即自然现象衍生的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
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
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
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
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
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
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
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
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
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
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
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
阅读短文附答案范文
阅读短文附答案范文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那么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缺乏。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哀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根本原那么,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缺乏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奉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根底,“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方,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
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清明的心弦阅读答案]清明探源阅读答案
[清明的心弦阅读答案]清明探源阅读答案清明探源阅读答案篇(1):《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清明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
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
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
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
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
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
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
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
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
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
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
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
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
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
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
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
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
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的阅读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
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
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参考答案
1.B(原文是“可能存在矛盾”)
2.B(A从第1段和最后一段分析可以看出以后祭祀黄帝,才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
而是追思他的不朽功德;C“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想”说法过于绝对;D从文章第6段可分析得出“不重礼仪形式”不合文意)
3.D(前提与结果倒置,原文是说“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