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 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别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 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体质类型 条件 转化分≥60分 其它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 转化分≥60分 其它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转化分≥40分 转化分30~39分 转化分<30分 判定结果 是 基本是 否 是 倾向是 否
1
2
3
4
5
阴虚质 (D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您感到脚心发热吗?? (2)您感觉身体、脸上发热吗? (3)您皮肤或口唇干吗? (4)您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吗? (5)您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吗? (6)您面部两颊潮红或偏红吗? (7)您感到眼睛干涩吗? (8)您感到口干咽燥,总想喝水吗? 判断结果:□是 □倾向是 □否
气郁型(H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 (2)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吗? (3)您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吗? 没有 (根本无) 1 1 1 很少 (有一点) 2 2 2 有时 (有些) 3 3 3 经常 (相当) 4 4 4 总是 (非常) 5 5 5
(4)您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吗? (5)您胁肋部或乳房胀痛吗? (6)您无缘无故叹气吗? (7)您咽喉部有异物感,口吐之不出,咽之 不下吗? 判断结果:□是 □倾向是 □否
平和质
偏颇体质
3.示例
4.正表 平和质 (A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您体力充沛吗? (2)您容易疲乏吗?* (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 (4)您感觉胸闷不乐,情绪低沉吗?* (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是寒 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吗?* (6)您能适应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吗? (7)您容易失眠吗?* (8)您容易忘事(健忘)吗?* 判断结果:□是 □基本是 □否 没有 (根本无) 1 5 5 5 5 1 5 5 很少 (有一点) 2 4 4 4 4 2 4 4 有时 (有些) 3 3 3 3 3 3 3 3 经常 (相当) 4 2 2 2 2 4 2 2 总是 (非常) 5 1 1 1 1 5 1 1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标准)

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
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3.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4、表格
阳虚质
血瘀质
特禀质
气郁质
平和质
阴虚质
(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中医体质辨识的依据,是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可以准确判断个体的体质类型,为个体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主要包括形体特征、生理功能、症状表现、心理特点、耐受能力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形体特征。

形体特征是指个体的身材、面部特征、舌质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形体特征将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类型。

通过观察个体的形体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个体的体质类型。

二、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是指个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内分泌调节等方面的功能状态。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生理功能将体质分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类型。

通过分析个体的生理功能,可以进一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三、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口臭、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症状表现将体质分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类型。

通过分析个体的症状表现,可以进一步确立个体的体质类型。

四、心理特点。

心理特点是指个体的性格、情绪、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心理特点将体质分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类型。

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特点,可以进一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五、耐受能力。

耐受能力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根据耐受能力将体质分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类型。

通过分析个体的耐受能力,可以进一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3.示例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4、表格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 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 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 个亚量表构成, 各个亚量表含有7~ 11 个条目。

计分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 每一问题按5 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 分, 最高分是5 分, 9 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

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 即原始分数= 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 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 100 分。

中医体质辨识简易判断表

中医体质辨识简易判断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军店镇中心卫生院
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七、血瘀质 (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 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 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 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 证、血证等。 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军店镇中心卫生院
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三、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 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 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 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 湿邪。
军店镇中心卫生院 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该标准是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 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 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 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 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 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 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 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 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军店镇中心卫生院 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人体体质特点的辨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体质分类标准,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体质辨识,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辨识要点和临床表现,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个体的体质类型。

其次,平和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体态匀称、心情舒畅、睡眠良好等特点。

气虚质的主要表现是面色白晰、容易疲乏、声音低微、容易感冒等。

阳虚质的特点是手脚发冷、腰膝酸软、脉象沉迟等。

阴虚质的主要表现是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盗汗等。

痰湿质的特点是身体胖乎乎、容易困倦、口苦口腻、脉象滑数等。

湿热质的表现为面部油腻、口苦口干、大便黏腻等。

血瘀质的特点是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月经不调等。

气郁质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胸闷胁痛、舌质发暗等。

特禀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过敏体质,主要表现为过敏性疾病易发。

再次,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

比如,气虚质的人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多食温补食物,如姜、葱、羊肉等,来增强体内的阳气。

阴虚质的人可以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糯米等,来滋养阴液。

痰湿质的人可以多食清淡利湿的食物,如藕、红小豆、扁豆等,来减少湿气的生成。

血瘀质的人可以多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山楂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最后,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个体体质特点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因此,对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深入了解和应用,对于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个体体质特点的辨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从而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是根据中医理论制定的,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

以下是该表的判定方法和标准。

判定方法:回答表中的所有问题,每个问题按照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最后依据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为各条目的分数相加,转化分为[(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平和质的转化分应≥60分,其他8种体质的转化分应均≤30分。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则转化分应≥40分为偏颇体质,30~39分为倾向是,≤30分为否。

以下是两个示例:示例1:某人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虽然平和质的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的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的转化分≥40分,因此该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气虚质。

示例2:某人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的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的转化分在30~39之间,因此该人的最终体质判定结果为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此外,表中还有针对阳虚质和阴虚质的问题,根据回答结果进行判定。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改,同时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您的唇色比一般人更红吗?2.您是否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3.您的面部是否有两颊潮红或偏红的情况?4.您是否感到眼睛干涩?5.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判断结果:□ 是□ 倾向是□ 否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您是否容易疲乏?2.您是否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3.您是否容易心慌?4.您是否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5.您是否比别人容易患感冒?6.您是否喜欢安静、懒得说话?7.您说话声音是否无力?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判断结果:□ 是□ 倾向是□ 否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您是否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2.您是否感到身体不轻松或不爽快?3.您的腹部是否肥满松软?4.您是否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5.您的上眼睑是否比别人肿(仍轻微隆起的现象)?6.您的嘴里是否有黏黏的感觉?7.您平时是否痰多,特别是咽喉部总感到有痰堵着?8.您的舌苔是否厚腻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觉?判断结果:□ 是□ 倾向是□ 否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您的面部或鼻部是否有油腻感或者油亮发光?2.您是否容易生痤疮或疮疖?3.您是否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4.您大便是否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5.您小便时尿道是否有发热感、尿色浓(深)?6.您是否带下色黄(白带颜色发黄)?(限女性回答)7.您的阴囊部位是否潮湿?判断结果:□ 是□ 倾向是□ 否血瘀质请回答以下问题:1.您的皮肤会不知不觉中出现青紫瘀斑吗?2.您的两颧部有细微红丝吗?3.您身体上有哪里疼痛吗?4.您面色晦黯或容易出现褐斑吗?5.您容易有黑眼圈吗?6.您容易忘事(健忘)吗?7.您口唇颜色偏黯吗?特禀质请回答以下问题:1.您没有感冒时也会打喷嚏吗?2.您没有感冒时也会鼻塞、流鼻涕吗?3.您有因季节变化、温度变化或异味等原因而咳喘的现象吗?4.您容易过敏(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或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吗?5.您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吗?6.您的因过敏出现过紫癜吗?7.您的皮肤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吗?气郁质请回答以下问题:1.您感到闷闷不乐吗?2.您容易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吗?3.您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吗?4.您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吗?5.您胁肋部或乳房腹痛吗?6.您无缘无故叹气吗?7.您咽喉部有异物感,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吗?平和质请回答以下问题:1.您精力充沛吗?2.您容易疲乏吗?3.您说话声音无力吗?4.您感到闷闷不乐吗?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吗?6.您能适应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吗?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中医理论框架编制的一种分类方法。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3.示例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4、表格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 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 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 个亚量表构成, 各个亚量表含有7~ 11 个条目。

计分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 每一问题按5 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 分, 最高分是5 分, 9 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

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 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 100 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通过辨识一个
人的体质特点,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辨识体质的标准,它包括
了形体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们将详细
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标准的内容。

首先,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包括了形体特征。

中医将人的形体特
征分为9种体质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
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形体
特征,如面色、舌苔、脉象等,可以初步判断出其所属的体质类型。

其次,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还包括了生理功能方面的内容。

中医
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在生理功能上会有所不同,比如阳虚质的人
容易出现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阴虚质的人则容易出现口干
口渴、手足心热等症状。

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理功能表现,
也可以初步判断出其所属的体质类型。

此外,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还包括了心理特征方面的内容。

中医
认为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在性格和心理特征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气
虚质的人多为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湿热质的人多为性格急躁、健忘等。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初步判断出其所属的体质类型。

总的来说,中医体质辨识标准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形体特征、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来判断其所属的体质类型。

而不同的体质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调养方法和治疗原则,因此准确辨识体质类型对于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体质辨识标准,从而更好地保健养生。

中医体质辨识分类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分类标准

附件1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 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3、示例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2、判定标准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3.示例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质转化分≧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4、表格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气郁质平和质(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方法: 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 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 个亚量表构成, 各个亚量表含有7~ 11 个条目。

计分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的问题, 每一问题按5 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是1 分, 最高分是5 分, 9 个亚量表分别计算分数。

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 即原始分数= 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 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1~ 100 分。

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理上与疾病易感性、耐受力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

根据个体
的体质特点,可以将体质分为多个分类。

下面是一份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 气虚体质:指体内气血不足,常表现为容易疲乏、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
感到寒冷等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体力状况、乏力程度、体温感受等。

2. 阳虚体质:指阳气不足,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发凉、腰酸腿软、面色苍白等
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怕冷、畏寒特点、四肢冰凉程度等。

3. 阴虚体质:指阴精亏损,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热口干、失眠多梦、皮肤干燥等
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情绪变化、口干咽燥感受、睡眠质量等。

4. 血瘀体质: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暗黯、疤痕难散、经期不调
等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皮肤状况、经期情况等。

5. 痰湿体质:指痰湿内停,常表现为口舌黏腻、身体沉重、易困倦、胸闷等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口腻症状、消化问题、体重状况等。

6. 湿热体质:指体内湿热蕴结,常表现为口干口渴、大便黏滞、皮肤瘙痒等症状。

- 判定标准:体质问卷筛查,包括询问口渴、大便情况、皮肤症状等。

以上仅为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例举,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

诊断体质
需要综合考虑体质问卷筛查、体检结果及医生的专业判断,并结合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病史。

若有相关体质困扰,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和治疗。

(完整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完整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按摩、针灸等也有助于改善瘀血症状。
04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
气虚体质的疾病预防
01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疲劳,抵抗力 较差,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疾 病。
02
预防建议:适当锻炼,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饮食 上可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 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血虚体质的疾病预防
血虚体质的人面色苍白,易头晕心悸 ,月经量少色淡。
03 中医体质与健康管理
气虚体质的健康管理
总结词
气虚体质者通常表现为气短、乏力、易疲劳,应注重补气养 气。
详细描述
气虚体质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 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饮食上可多吃益气健 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血虚体质的健康管理
总结词
血虚体质者常见面色苍白、头晕、心 悸等症状,需注重养血补血。
容易感冒
气虚的人抵抗力较弱,容易感 冒,且恢复期较长。
舌质淡、脉象虚弱
气虚体质的人舌质多淡,脉象 虚弱无力。
血虚体质
总结词
血虚体质的人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 头晕、心悸等症状,女性还可能出现 月经不调。
面色苍白、头晕、心悸
由于血液的濡养作用不足,血虚体质 的人面色苍白,常感头晕、心悸。
女性月经不调
女性血虚体质者容易出现月经不调, 如月经量少、色淡等。
舌质淡、脉象细弱
血虚体质的人舌质多淡,脉象细弱。
阴虚体质
手足心热
口干、咽干
阴虚体质者阴液不足,滋润和制 阳的作用减弱,常感口干、咽干。
阴虚则内热,因此阴虚体质的人 常出现手足心热的现象。
容易上火、不耐热
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不耐热, 易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评分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会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 (条目数义4)] X100
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3.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工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 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叁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一: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

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工60分,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4、表格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特禀质
(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本收藏两文经比较,内容相同,但出处及表述方式有所不同】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平和质1.您精力充沛吗?2.您容易疲乏吗?*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4.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吗?*6.您能适应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吗?7.您容易失眠吗?*8.您容易忘事(健忘)吗?*气虚质1.您容易疲乏吗?2.您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吗?3.您容易心慌吗?4.您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吗?5.您比别人容易感冒吗?6.您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7.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阳虚质1.您手脚发凉吗?2.您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吗?3.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吗?4.您冬天更怕冷,夏天不喜欢吹电扇、空调吗?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6.您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或怕吃(喝)凉的吗?7.您受凉或吃(喝)凉的东西后,容易腹泻、拉肚子吗?阴虚质1.您感到手脚心发热吗?2.您感觉身体、脸上发热吗?3.您皮肤或口唇干吗?4.您口唇的颜色比一般人红吗?5.您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吗?6.您面部两颧潮红或偏红吗?7.您感到眼睛干涩吗?8.您感到口干咽燥、总想喝水吗?痰湿质1.您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2.您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3.您腹部肥满松软吗?4.您有额部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上眼睑有轻微隆起的现象)吗?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感到咽喉部总有痰堵着吗?8.您舌苔厚腻或有舌苔厚厚的感觉吗?湿热质1.您面部或鼻部有油腻感或者油亮发光吗?2.您脸上容易生痤疮或皮肤容易生疮疖吗?3.您感到口苦或嘴里有异味吗?4.您大便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吗?5.您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深)吗?6.您带下色黄(白带颜色发黄)吗?(限女性回答)7.您的阴囊潮湿吗?(限男性回答)血瘀质1.您的皮肤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青紫瘀斑(皮下出血)吗?2.您的两颧部有细微血丝吗?3.您身体上有哪里疼痛吗?4.您面色晦黯或容易出现褐斑吗?5.您会出现黑眼圈吗?6.您容易忘事(健忘)吗?7.您口唇颜色偏黯吗?气郁质1.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2.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吗?3.您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吗?4.您容易感到害怕或受到惊吓吗?5.您胁肋部或乳房胀痛吗?6.您无缘无故叹气吗?7.您咽喉部有异物感,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吗?特禀质1.您没有感冒也会打喷嚏吗?2.您没有感冒也会鼻塞、流鼻涕吗?3.您有因季节变化、温度变化或异味等原因而咳喘的现象吗?4.您容易过敏(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交替时、气候变化等)吗?5.您的皮肤起荨麻疹(风团、风疹块、风疙瘩)吗?6.您的皮肤因过敏出现过紫癜(紫红色瘀点、瘀斑)吗?7.您的皮肤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吗?专家答疑判断出体质后如何调理?中医体质课题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倪诚副教授:体质是可以调整的。

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

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

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

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

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

比如我们创制的化痰祛湿方能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 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如阳虚体质怕冷的人,在饮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还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关于作者:王琦,江苏高邮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学科带头人。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为国家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

国际中医体质研究会主席。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男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体质学说。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概念,主编《中医体质学说》、《中医体质学》将中医体质学分化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专著《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奠定了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

并提出创立了许多男科病新的诊治理论,如“阳痿从肝论治”,男性不育的病因为“肾虚夹湿热瘀毒虫”,前列腺炎分期论治等,促进了男科疾病诊治的临床变革。

研制发明了我国第一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药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挽救了濒临失传的中医腹诊法,出版《中国腹诊》,使腹诊发展为一门系统的中医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