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知识分享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精心整理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 14 分)1.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B. 儿童依恋的发展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 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A. 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B. 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D. 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3. 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
A. 幼儿园B. 家庭c.社区 D. 社会4. 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 B5. 6. 7.)。
A. 行为训练法B. 讨论法c.行为评价法 D. 谈话法5. 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BB.认知一体验一实践一积累一迁移6. (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 认知B. 探索c.游戏 D. 交往7. "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
"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 实践性B. 整合性c.发展性 D. 活动性二、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X" ,每小题分,共 15分)8.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
(√)9.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10. 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11.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复习题汇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填空1.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
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3.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__观察_______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
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___社会技能___的方法。
4.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更实用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5.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合宜性_。
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__早期经验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7.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情感_三个维度。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9.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10.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12.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13.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学前教育学期末总复习.
学前教育学期末总复习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随着学期的即将结束,学前教育的学期末考试也将临近。
为了帮助广大学前教育从业者和家长顺利完成这一阶段,本文将对学前教育学期末的总复习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课程内容回顾1. 学习主题和课程目标:回顾本学期的学习主题以及每个主题中的课程目标。
帮助幼儿和教育工作者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梳理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例如数字、颜色、形状、字母等。
通过系统地回顾这些内容,巩固幼儿的基础知识。
3. 发展任务和活动:回顾本学期的各种发展任务和活动,例如游戏、手工制作、绘画等。
对于每个任务和活动,回顾实施的目的、方法和效果。
4. 材料和资源使用:回顾使用过的各种教材、玩具和教具。
了解它们的功能、适用年龄和使用方法,为下学期的准备做好知识储备。
5. 家庭活动和互动:重点回顾家庭活动和互动的内容和方式。
这些活动对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非常重要,因此在复习中予以特别关注。
二、知识点强化练习除了对学期内容的回顾,学前教育学期末的总复习还包括对知识点的强化练习。
1. 语言和沟通技能: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练习。
可以通过游戏、歌曲、故事等方式,创设真实情境,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数学和逻辑思维:涵盖数字概念、数数、算术操作等方面的练习。
通过使用教具和游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字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3. 科学和探索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4. 社交和情感发展:关注幼儿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表达。
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5. 艺术和创造力:包括绘画、手工制作、音乐等方面的练习。
鼓励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三、复习计划制定在进行学前教育学期末的总复习时,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非常重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修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修改1.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2.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3.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最为常见。
4.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为学前儿童提供自主互动的机会.5.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型。
7.行为训练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1.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3.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参与度、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6.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7.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8.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评估复习资料Word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评估复习资料Word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评估复资料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评估的复资料。
复资料包括重要概念、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内容。
重要概念1.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发展社会意识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
2. 社会情感:学前儿童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合作和共情能力。
3. 社交技能:学前儿童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技能,包括沟通、分享和解决冲突等。
4. 文化多样性:学前儿童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1. 游戏教育:通过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技能和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让学前儿童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和模拟社会情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寓言故事或真实故事,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他们的文化多样性意识。
4. 团队合作: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1. 自我认知和自尊: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个人特点和优点。
2. 人际关系:教授学前儿童与他人相处的基本技能,如倾听、分享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3. 家庭和社区:介绍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的角色和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庭和社区的关心和责任感。
4. 友谊和合作: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与他人合作和建立友谊的能力。
5. 文化多样性:引导学前儿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尊重和欣赏多元化的意识。
以上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评估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学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1.测量2.不适当行为3. 移情训练法二、简答题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3.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有哪些?三、论述题1.论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有哪些?2.论述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中的核心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物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2.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3.移情训练法: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二、简答题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2)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1)自我意识(2)人际交往(3)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4)多元文化3.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有哪些?(1)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2)以儿童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3)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三、论述题1.论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有哪些?(1)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
(2)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3)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
(4)学前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
(5)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
2.论述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2)气质对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
(3)气质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
(4)气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5)气质的其他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指导【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一、各章的重点掌握内容提示第一章重点把握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产生与发展几个阶段的特点或各阶段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如,萌芽阶段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等等。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研究任务(三大任务),尤其是其核心任务,即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重点理解学前儿童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第二章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理论的了解,重点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主要理论观点;等等。
本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因为只有较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主要内容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影响儿童自我控制的主要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及其发展的内容;等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掌握: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综合复习题一、判断题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幼儿教师。
对2、家长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没有作用与影响。
错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品质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
对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在依据是遵循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是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前提对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让学前儿童“成为人”的教育,这决定了这门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人文性。
对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品质积极健康地发展。
对8、幼儿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只需要对其进行生活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教育。
错9、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划分是绝对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独立。
错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育途径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和潜隐性特征。
对1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体仅限于幼儿教师。
错1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对1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
对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交叉和延展。
对15、五个领域的课程共同构成了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健康教育就在其中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
错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对17、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必须通过学习来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对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指生活能力。
对18、情绪社会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要求来理解、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实现与社会要求一致的过程。
对19、情绪本身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情绪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
错20、学前儿童只有掌握和学习了各种社会规范,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实现良性互动。
同时,学前儿童在学习与内化各种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社会化。
对21.如果材料易得、易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前儿童产生一些消极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必备2
一、单项选择题1.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B、儿童依恋的发展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A、共情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定的抑制作用B、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的理想要求,而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D、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相互影响、协同发展3、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
A、幼儿园B、家庭 c、社区 D、社会4、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B)。
A、行为训练法B、讨论法 c、行为评价法D、谈话法5、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思路是(B)B、认知一体验一实践一积累一迁移6、(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A、认知B、探索 c、游戏 D、交往7、"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
"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
A、实践性B、整合性 c、发展性 D、活动性二、填空题15、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
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
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__自然后果法__。
16、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三、是非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
(√)2、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3、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指导.doc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复习要点分析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1. “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2. “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幣的表述。
3. 学前儿童社会教冇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
4. 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
5. 学前儿童社会教冇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徳、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木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木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木观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 认知发展理论(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徳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其四个方瓯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
这部分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2)儿童依恋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
幼儿依恋的类樂与特点: 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冋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了解备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徳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材料【YANG】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复习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依恋、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自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幼师互动、家庭教育方式、自我控制简答题复习要点简述学前儿童自尊发展的基本特点。
简述亲子关系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方面。
简述社会环境与规范教育活动的一般设计模式。
简述区域活动社会教育随机指导的方式。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简述适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方法。
简述社会教育的环境渗透的要求。
简述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方式。
论述题复习要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有哪些?论述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学前儿童发展评估》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3、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4、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重点)(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5、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指导一、考试题型本课程考核的主要题型及比重大体为:单项选择题10%,判断题15%,简答题30%,案例分析15%,应用题30%。
二、考试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等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占考核总分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总分的70%。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由四次平时作业及相关案例讨论和课程实践构成。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为100分,成绩乘以70%后,计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是课程学习成果的总检验,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要求在90分钟时限内完成。
课程考核的命题,严格掌握在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试题覆盖了全部7个学习单元(章)的内容。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试题难易程度的大致比例关系是难15%,中30%,易55%。
三、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及课程领域的关系。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
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主题与课时目标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重点: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游戏与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
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基本原则与应掌握基本信息的内容。
社会性主题方案的基本特点;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要素。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社会性发展评价与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国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1.【多选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等。
A.生物因素B.环境因素C.社会认知因素2.【多选题】常用的相关后果法以下(ABD)三种。
A隔离B.剥夺D.补偿3.【多选题】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有(BCD)三种。
B.后果法C.强化法D.代币疗法4.【多选题】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ABC) 3个部分组成。
A.本我B.自我C.超我5. 【多选题】社会能力主要是指胜任各种社会生活与事务的能力,包括(ABC)三种能力。
A社会洞察力B.社会适应力C.社会行动力6.【多选题】由于认知不成熟引发的行为问题有以下几种: (ABCD)A.违规B.自私C.说谎D.偷窃7.【多选题】幼儿社会性方面的行为问题可以分为(ABD)等三类行为问题A.生理性B.心理性D.道德性8.【多选题】发展不成熟导致行为问题。
这些不成熟可分为生理(ABCD)等方面的不成熟。
A.情感B.语言发展C.社会性发展D.认知发展9.【多选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主要有(ABCD)A观察法B.访谈法C.问卷法D.社会测量法10.【多选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活动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设(ABCD)A.设计疑难问题B.设计新的情境C.讲故事D.做游戏11. 【多选题】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的人、(ABCD)爱劳动等A.爱集体B.爱祖国C.礼貌D.诚实12. 【多选题】情绪情感发展。
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ABCD)A.同情心B.责任感C.好奇心D.兴趣13.【多选题】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ABCD)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A好胜心B.自信心C独立性D.主动性14【多选题】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ABCD)等几个方面。
A自我系统B情绪情感C.社会交往D.品德15【多选题】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A导向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16.[多选题]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ABC)和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本身的功能.A.探明B调节C改善17.【多选题】情绪情感是个体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机能,儿童重緒情感的特点是情绪情感的(ABC)能力弱,A.识别B.表达C.调控18. 【多选题】教学目标的结构:通常由(ACD)3个维度构成A知识维度C.能力维度D.情感维度19.【多选题】社会教育主题架构的基本思路:活动架构应抓住:认知(ABCD)这几个基本思路。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2022年1月试题]答:(1)及时恰当的强化方式;(2)儿童对教师的模仿和认同;(3)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2022年7月试题]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2022年1月试题]答:(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2022年7月试题]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习资料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提升儿童的生命品质。
2、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形成社会行为技能,内化道德价值观念,具备良好品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较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幼儿心理特征。
44、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情绪、依恋感、愉快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等。
505、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506、移情就是识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7、幼儿社会认知指:幼儿在与社会性客体,诸如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大众媒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有关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等。
40 8、亲子交往:1 含义:是指儿童与其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
2 特点: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2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3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5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无私性和亲切性。
579、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是指学前儿童对他热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和捐赠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67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是为了完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的总体考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doc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二、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本课程考核的主要题世是填空题20%,简答30%,论述题20%,案例分析10%,应用题20%。
填空题1、在中国,前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主。
答案: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冇简答题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儿个问题:(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论述题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匝要因索,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屮,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1、同伴关系构成儿莹社会能力发展的觅要背景年幼的儿童自我屮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悄。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
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亭心得、投入和冋报的合作行为。
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屮,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重点
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1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1904年,清朝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秦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简称《章程》),“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教育战线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陈鹤琴,张宗鳞等人,它们开辟了学前教育中国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2阶段: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里面提到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3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今,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这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三个系统。
反向社会化指年轻一代将新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传递给年长一代。
传统的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为: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迟缓的孩子。
美国托马斯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
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判):难抚养型气质的儿童的父母更容易发现他们的疾病,易抚养型气质的儿童患病时容易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医生的误诊。
前者遭受意外损伤和虐待的居多,后者则较容易挨饿,甚至死亡。
难抚养型儿童气质特点会对亲子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判)。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也就是由“主体我”到“客体我”。
气质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在解题速度以及灵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抑郁质和粘液质的儿童,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情绪,情感的感觉性较强,抑制力和控制力就比较弱,所以他们难以从事一些需要细致性和持久性的智力活动;反之,粘液质和抑郁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感觉性比较弱,对自我的体验相当深刻,非常善于自我反省,所以它们的控制力和抑制力较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儿童就会强,因此他们也比较适合从事一些需要细致和持久耐力的智力活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
1.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 √ )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的一种方法。
( ×)3.自我意识是通过认识外界(包括别人)而产生的。
(√)4.亲子关系不影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 ) 5。
外貌特征不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之一。
(×)6。
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7。
惩罚主要是为了减少或遏制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等同于负强化. ( ×)8.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 √ )9.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路易斯·拉思斯(Lais E. Raths)在与他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的. ( √)10。
移情又叫感情移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11。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 √ ) 12。
事件取样观察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对随意选取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是指导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
(√ )14。
心理性问题行为是由于生理和心理问题造成的问题行为. ( ×)15.正强化和负强化是一对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干预方法。
( √)16。
消退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良行为后,没有想以前一样随即出现他期待的强化物,则他发生相应不良行为的次数会增加。
(×)17.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外在表现。
( √ ) 18。
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 √ )1、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一、各章的重点掌握内容提示第一章重点把握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产生与发展几个阶段的特点或各阶段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如,萌芽阶段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等等。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研究任务(三大任务),尤其是其核心任务,即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重点理解学前儿童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第二章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理论的了解,重点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主要理论观点;等等。
本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因为只有较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主要内容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影响儿童自我控制的主要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及其发展的内容;等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掌握: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理解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理解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在学习时应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对于“依据”,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哪几方面的依据,对于“原则”,既要记住有哪几条原则,又要对每一条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和策略,“原则”有哪几条需记住,“策略”要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去理解。
第四章掌握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对这些原则和特点要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进行把握,在学习时最好与相关案例或幼儿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要记住这些特点和原则的内涵,不能相互混淆。
有些原则在实践中有很丰富具体的内容和体现形式,如“正面教育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掌握:陶冶法、共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讨论法等。
对每一种方法应把握其内涵、理解其具体运用的策略和运用的针对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中应重点掌握和理解的是:“游戏与区域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
游戏和区域活动在幼儿园里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
而且,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游戏和区域活动也是幼儿教师的一个难题。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随机事件以及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也蕴涵着很多社会教育的机会。
第五章这一章主要在应用和实践。
知识内容方面应重点掌握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社会教育主题方案中的基本要素;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等。
技能方面应掌握的是,主题方案设计(包括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区域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方案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准备工作和材料、工具等的配备,有具体的内容和活动过程,有延伸或建议。
学习时一方面要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各种活动方案设计的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更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设计案例,并结合工作实际尝试进行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工作中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然后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设计将是期末课程终结性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六章对评价活动的一个基本认识: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又与科学认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对此,同学们要能理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几条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都很重要,要掌握每一条原则的内涵,理解具体运用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两部分,大家要分清这两种不同性质和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并理解这两种评价的相互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尤其要掌握对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活动的评价。
评价方法分为收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评价的方法。
主要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各自适用的具体情况或对象,重点关注社会测量法、教育行动反思法等。
第七章本章内容在幼儿园实践中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大家要认真掌握,并注重实践应用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内容重点掌握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因为这是界定社会性问题行为的重要依据,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的重要基础。
同时要掌握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
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应结合案例理解不同的行为问题所造成的不同的原因。
第二节“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要结合案例理解并辨别各种具体问题行为的成因,并学会如何教育、引导、帮助。
重点掌握焦虑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指导策略等。
第三节在知识方面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指导方法的概念内涵、特点、应用要求等,在具体情境下能识别不同方法的使用。
在应用方面,要在了解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的基础上,能针对具体的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制定指导方案。
二、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本课程考核的主要题型是填空题20%,简答30%,论述题20%,案例分析10%,应用题20%。
填空题1、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答案: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简答题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
(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论述题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
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
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
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
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
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
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
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
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
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
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1、画朋友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说说你画的是谁?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
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1. 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三、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2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3、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5、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