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地球的绕日运动》优质公开课1

浙教版科学《地球的绕日运动》优质公开课1
A 建军节 B 中秋节 C 国庆节 D 元旦
当太阳位于
的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
南 H B、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
向南北两侧递减 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_有关,一天中______时候杆影最短,此时杆影朝_________方向。 2)纬度分布规律: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一天中杆影最短是什么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运动 2、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自转 绕轴运动
公转 绕日运动
轨道面 地轴位置
方向 周期
赤道面
黄道面
Hale Waihona Puke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星附近
附近
自西向东 一天
自西向东 一年
一、观测杆影的发现: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太阳高度日变化 D、公转周期为一年,即365天 正午杆影—最—短由太地阳球高自度转最大产生
夏至(6月22日前后)
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一天中杆影最短是什么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夏至(6月22日前后)
A、赤道面与黄道面重合
这个夹角叫
,简称

1)季节性变化:夏季比冬季大; 1、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2、 点反映的是一天的正午,此时,
(1)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
夏至(6月22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A
C
秋分(9月23日前后) B
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时间
节气
赤道
北回归线 (北纬23.5°) 赤道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春分 夏至 秋分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国赛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国赛一等奖

《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几课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四季的成因,通过让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远近无关。

学生情况分析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四季现象感受很深,但对四季成因的认识是全然不知,连任何猜测都没有,足以见得本课的知识实在离学生的概念太远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相通。

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对实验的操作要求的控制将影响着实验中阳光直射点的变化,如果实验中地球转动的轨道、和地球倾斜的角度不控制好,阳光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对学生来说,做好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提醒。

教学目标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四季成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是四季第二成因教学准备地球仪、电磁感应灯、灯座、自制地球轨道、多媒体材料图、模拟实验记录纸教学过程一、引入1. 播放四季图片,提问:这张图呈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四季春夏秋冬2. 四季各有什么特点(挖掘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3.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吗请你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同学讨论,一年为何会有四季(课件出示课题)板书(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二)猜想与假设1.教师:春夏秋冬呈现周期性变化,一个四季的循环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肯定知道一年。

再问:这一年时间正好和我们地球的什么特点相符合生:地球公转。

看来四季的成因有可能和地球公转有关。

板书:公转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从学生说的春天百花盛开、冬天下雪、夏天炎热来总结,是气温变化。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气温变化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听取同学们的见解。

《地球绕太阳转动》的一等奖说课稿

《地球绕太阳转动》的一等奖说课稿

《地球绕太阳转动》的一等奖说课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地球绕太阳转动》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

2、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如创作动作动画、增加图层、制作Flash元件以及设置引导层动画等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物体沿封闭的曲线运动的动画制作方法,理解“缩放”工具的作用,以及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对学生在今后的,而设置的一个高层次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Flash 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教学目标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了较为牢固的电脑基础知识,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探究,为此,本教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会使用“缩放”工具辅助动画制作。

②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学会物体沿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在不断尝试中体验成功,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以我所学为我所用”的乐趣,及通过动画制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①学会物体沿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并能正确制作,认识“缩放”工具的作用。

②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4、教学难点:①在曲线上擦出一个较小的缺口。

②掌握物体沿封闭曲线运动的制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一)教法阐述: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创设一个神州六号太空飞船遨游太空的画面情(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和周期。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围绕太阳运动的。

2. 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公转的情况。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的公转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基本知识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运动的理解。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段时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十、课程资源:1. 教材《初中科学》。

2. 多媒体课件。

3. 地球模型制作材料。

4. 互联网资源,用于学生查阅资料。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6.提供在线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科普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更多关于地球绕日运动的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软件和工具,如天文学模拟软件,来研究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周期大约是_______。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学生难以掌握。
(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4)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理解:学生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方法。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利用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倾斜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提出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出地球公转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习惯,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耐心。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这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
1. 结合学生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生物等的影响,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作品。
- 教师组织一次课后拓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内容逻辑关系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 实地考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互动展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小型的地球公转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资料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5、地球上有没有地区一定时候不出现昼夜
四、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习要点:
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 比拟好?
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洲正处在夏季,
并且有极昼现象
时间
北半球南半球
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长昼长(夜长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长〈夜长昼长〉夜长
一、复习地球公转与 四季更替的关系:
学习任务: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及其原因
学习要点:
春分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
夏至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纬23.5°秋分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
冬至口,太阳的直射点在南纬23.5°小结: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 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 有二次直射.在南北回归线至极点的地 区,没有太阳的直射点.
2.12月白昼最短,平均10小时。
3.浙江省北纬30℃,白昼最长的时间比图 中所示的地方要短一些。白昼最短的时间 比图中所示的地方要长一些。
” Vg
1、该地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约多少时 间?
2、该地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约多少时 间?
3、该地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月份和你居住的 地方相同吗?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 规律
“地球的绕日运动”学导设计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执教时间
2020.06
设计者
杨勇军
学校
一中实验
学习内容分析与 学教方式选择
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内、主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下的“星空”中内 容。要求:
(1).说出阳历与地球公转的关系(2).知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位置和运动概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1.3 教学方法:引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地球模型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展示地球模型,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过程。

第二章:地球公转2.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

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2.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季节变化来加深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公转周期和季节变化的图表。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季节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自转3.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3.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

通过实际观察昼夜交替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教师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地理意义4.1 课程目标: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展示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图表和案例。

学生观察并记录地球绕太阳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等。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篇一: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

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

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

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

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的轨道特点。

2.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公转示意图。

3. 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况和特点。

2. 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 学生尝试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特点。

2.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

2. 分析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何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公转模型,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案例分析:地球公转与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的绕日运动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地球的绕日运动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以 北 半 球 为南 例:半

相 反
昼夜长短季节改变------由太阳直射点南 北移动引发
23.5°N 夏至日(昼最长)
昼长夜短,纬度 昼
0°春分日
秋分日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纬度 23.5°S
冬至日(夜最长)
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

第33页
某学校操场上,O处有一垂直于地面旗杆。OP表示正 午时旗杆在地面影子,其长度随季节发生改变,6月 22日缩短为零,M处有一棵树,0M垂直于0P,读图 回答:
第3页


时间
太阳与地面夹角
8:00

12:00

14:00

影子长度
长 短 长
西 北
影子方向
西北 正北 东北
第4页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 定义:指太阳光与地面夹角大小
太阳高度角
地平面
第5页
一天中人影长短改变
正 午 影 子 最 短 , 早 晚 影 子 最 长 。
第6页
模 拟 影 子 改 变
结论:
北极 66.5°N
23.5°N A

BB

C

23.5°S
66.5°S
第31页
结论
昼夜长短季节改变
我们居住在 北半球
时间 春分日至秋分日
秋分日至 第二年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长
南半球 昼长<夜长
昼长<夜长 昼长>夜长
昼最长 夜最长
夜最长 昼最长
昼夜等长
第32页
结论
(1) 12月 22日0P最长,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1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4、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了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2、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2、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3、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知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六、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那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的公转。

新课讲解:一、地球的公转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意义。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重要性。

1.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特点。

1.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关键概念。

1.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章: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有哪些特点?”2.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的速度和轨道。

解释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和倾角。

2.4.3 演示: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

强调地球绕日运动的特点。

2.4.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地球绕日运动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地球绕日运动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球绕日运动对生物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绕日运动影响的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绕日运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提出问题:“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3.4.2 讲解:讲解地球绕日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

3. 挂图。

4. 学习小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公转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点讲解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 练习巩固:出示一些关于地球公转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公转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基本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地球公转现象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2. 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各个环节是否顺利进行。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如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测量昼夜长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绕日运动
诸暨市暨阳初中陈坚荥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

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

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

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

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

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学法点拨]
由观察阳光照射下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实验入手,探索物影长度变化产生的原因。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经验介绍]
1、本节的内容安排如果按照参考书的分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凑,第三课时又显得比较空闲。

而且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比较多。

2、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建议不必纳入课堂教学,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3、本节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都比较集中,学习对象属于宏观立体的天体运动,宜多安排模拟实验、挂图、课件演示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关键,将有助于理解掌握本节的其他内容。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有关地球公转的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教学路径]
在教学之前先做物影长度的实验,在实验中初步了解一天中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观测时间标杆高度/cm 标杆影长/cm 杆影方向
上午7时
上午9时
正午12时
下午3时
下午5时
第一课时
【引入】:黄鹤楼的屋檐设计
用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杆影的变化
通过观察,你发现一天之中杆影是怎
么变化的?(学生回答的时候,最好
能说出杆影的长短变化和朝向变
化。


【新课学习】:
观测杆影的发现
思考:杆影的长度和什么有关?
概念: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做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影的长度和太阳高度有关。

思考:一天中的杆影最短是什么
时候?此时的杆影朝什么方向呢?
学生回答:正午的影子最短,杆影朝正北方向。

太阳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

猜想:南半球中高纬度位置,正午的杆影会朝向哪个方向?
讨论:今天正午,温州和北京的太阳高度一样吗?
演示实验:在地球仪的不同纬度位置粘上几根火柴,
分布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等各点。

以一光源做太阳。

观察:火柴杆的影子在何处最短?正午太阳高
度何处最大?
概念: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现象简称直射。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在太阳直射点的物体,影子的长度是零。

结论:太阳的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长度越来越长。

所以纬度位置不同的各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讨论:一年中,温州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谁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举例:观察射入室内的阳光,夏天和冬天比,哪个季节更深些?
课件演示:冬天和夏天北半球某地的杆影长度的变化。

结合课件说明,夏天太阳高度大,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浅;冬天太阳高度小,所以阳光入室比较深。

结论:同一地方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的。

设问过渡:物体的影子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或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为什么随季节而变化呢?)
地球的公转
课件演示:模拟地球的公转
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点的日期。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地球公转的特点(包括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公转的时候,自转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结论: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天,即一年。

设问过渡:地球的公转为什么会使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呢?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模拟实验:(或课件演示)突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

观察:在地球公转的时候,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概念:南回归线(南纬23.5○)和北回归线(北纬23.5○)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时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问题:冬至日和夏至日相比,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回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小;夏至日,太阳的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北纬300的正午太阳高度大。

注:要求初中学生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似乎没有必要,知道变化就够了。

结论: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的。

思考:1、黄鹤楼的屋檐设计为什么巧妙?
2、观察你所在地区的居民楼朝向,通常是朝哪个方向的,为什么?
3、为使低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阳光,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旧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昼夜长短变化
1、季节变化
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 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2、纬度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北极:夏半年,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冬半年,纬度越高黑夜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