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

下面是关于一些中日关系的谈论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一对于中日关系这点我一直都表示无奈。

很多人认为我是喜欢日本所以总是替日本说话。

实际上不是这样。

很多时候人只是为了知道真相。

所以听到日本从未道过谦时会多问一句:是这样么? 在听见友人用粗俗的语言攻击日本的时候多问一句:这样好吗? 在听说中国人在日本不受尊重时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的么? 之所以去问。

并不是因为挺日本人。

而是因为不敢相信这种如此极端幼稚的做法,会出现在现代人身上,会出现在同样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人身上。

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也不需要被忘记。

比如说南京大屠杀的惨案。

可是记住不代表永久的仇恨。

不代表永久得不接受,不代表永久的排斥。

有一个日本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写道:那一次大战发生时,我还没出生。

为什么现在的我,却要背负起我没有做过的罪恶呢? 看到这句话心里颤动了一下。

不代表国家,仅仅代表个人,我被他的话感染了,感到深深地痛苦和无奈。

是啊,为什么呢?很多人都一直认为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道过谦。

这一点一直以来我都是不相信的。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时代里,并没有几个政治家是真正的笨蛋。

会不知道日本的战争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我相信日本政府也是明白的。

那么,为什么要拜靖国神社?为什么? 很多同学都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我看到了曾经是抗日先锋的李敖先生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

浅谈中日关系问题篇二我认为在如何对待中日关系这个问题上面,落实到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就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

正确对待中日关系是个大命题,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还未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什么大的成就或重要的决策并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来影响我们旁边的人。

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地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这个国家,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浅谈近代中日关系中的经验教训

浅谈近代中日关系中的经验教训

浅谈近代中日关系中的经验教训本文就对近代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原因和局势分析,浅浅探索现代中日关系该如何获取教训,实现和平发展。

我就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查阅了吉林大学陈景彦教授的《浅谈近代中日关系史分期问题》一文,文中不只给出了近代中日史的时间分期,同时对每时间段中日关系的变迁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分析,认为造成近代中日关系的变迁主要原因就集中在国家建筑,社会变革及国际关系上,这些见解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首先是是关于上层国家建筑,19世纪60年代,被黑船撬开国门的日本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这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日本自此推翻建立了新政府,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此后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无疑是十分恶劣的。

当时处于闭关锁国中的中国依旧是落后世界潮流的国家建筑,中日两者的力量悬殊,几乎决定了这场拉锯战的成败。

那时的中日关系,已经从日本对天朝大国的崇拜与效仿转变为中国单方面的受压迫与妥协。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政治与国家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国情,完善自上而下的系统,这一点是民间人士所做不到,需要正确的策略与方针才能完成的。

今天中日局势的僵持,与日本不稳定的政局也是很有关系的,不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国家或国际局势。

其次是社会变革,日本于近代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的一个很幸运且重大的转变,符合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日渐崛起的工商业阶层的要求。

显而易见的,当时的中国过于陈腐落后,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入中国,后来又有毛泽东思想的补充,中国的社会变革由资本主义萌芽到轰轰烈烈地崛起了,可以说,形势才终于有了逆转,由苦苦挣扎到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政场上争取利益,这时候的中日关系不再被日本单方面的主导而有了我们的空间。

现在的中国与日本,由于国情与国家性质的不同,几乎都将自己视为这一场政治战的主导者,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国人认为理所当然,而日本人又对于我们的游行砸车行为不齿,这是我们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结果。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史及其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包括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启发。

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与中国的落后有关。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转折和挫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它们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

日本以制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为借口,进攻中国。

结果,日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

中国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领土被日本大规模侵占。

这场战争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削弱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使日本更加自负。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初中日关系紧张的开端。

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国爆发了一场战争,称为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在许多方面都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与日本联合的英国通过了《英日同盟》条约,表示要支持日本,这加强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战争中,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一些俄罗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领土,这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影响。

此外,这场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中国支持了俄罗斯,但同时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尝试,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此外,日本的军国主义成分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导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弱势,导致国内政治变幻无常。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内扩张,这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层的压力。

此外,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影响。

二战期间二战期间,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华中科技大学;曾奕昂;U201212022;15摘要:一个国家想要成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军事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关系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近现代军事一、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日本作为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国家,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积极的学习中国的知识文化。

从那时起中国就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日本从来都不甘于屈居人下,从在600年和602年,推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

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语;608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其中用语中表达的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欲望显而易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也与日本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其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朝鲜半岛。

如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凭借着优良的造船技术与丰富的作战经验。

以13000人,战船170余艘战胜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

而当时,而当时的中国,光北京的范阳节度使就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远非日本可比。

而到了中国明代,日本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

最终由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大部。

而那时日本大的战役也不过是过万人的军队,例如奠定了秀吉统一日本基础的山崎合战中明智军有1.6万人,羽柴军也仅有3.5万人。

而当时的明朝,则是强过日本数倍。

以捕鱼儿海大捷为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通过记载,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共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

在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超日本。

而到了1585年,一统日本后的秀吉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中日关系浅谈

中日关系浅谈
(四)东海油气田问题。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中间线”成中日分歧关键。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而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
一.中日关系不和谐因素
(一)历史问题。提到日本,大部分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段充满血泪的侵略史。1998年,日方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虽然这是好的开端,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极少数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仍时有发生。日本还修改其教科书,篡改历史,意在误导民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他们的这些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靖国神社问题。自1996年7月29日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自己的国际形象。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自2001年4月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顾日本国内舆论和亚洲各国反对,第六次参拜靖国神社。2013年12月26日,自小泉纯一郎于2006年8月参拜靖国神社以来,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时隔7年零4个月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二:中日关系成就
中日关系尽管有不和谐之处,但一直都以和平为主,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日本外交部于1999年6月发布的《中日关系最新发展动向》一文说:“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2008年5月15日,由日本外务省、海上保安厅派出赴成都参加抗震救灾的国际紧急救援队。这是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也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受外国专业人员救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2万吨燃油紧急援助,并免费提供大量的援助物质,派出救援队。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

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

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

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

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

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

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

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看法我认为中日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因此一定要辩证的看待中日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周恩来总理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艰辛的一页。

两千年间,日本广泛地向中国的汉唐王朝学习,中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然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在中国未愈的伤口上又狠狠的捅了一刀。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那段屈辱、备受压迫的历史,同时也希望日本能够客观的正视这段历史。

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他大肆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光环的同时重重地给了中国一拳,这是中国人民所不能认可的,导致中日关系进入僵局。

日本修改教科书,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日本没有认真反省历史上对中国的侵略,甚至否认侵略、美化侵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中日和平发展的道路变得曲折难走。

日本引发领土与资源争端:日本采取强硬非法手段,企图霸占中国领土,如钓鱼岛问题,干涉中国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如东海资源开发问题。

一系列的恶行将中日两国再次推上了对立的巅峰,致使中日之间永远存在隔阂。

如果日本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战争史,始终不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想“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免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对我有利无害,而与日本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其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技术进口来源国,中国要登上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在经济上与日本和平共处、共同合作。

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亦有助于我国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避免了因为与日交恶,而与美欧关系降温或被动与俄罗斯加强关系,甚至公开走上军事同盟的道路;对我国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亦有帮助。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二、台湾问题日本国内“台湾情结”浓重,还成为了“台独”势力的诞生地及其主要海外基地之一。

1994年,日本“山村内阁”不顾中国政府反对抗议,允许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入境。

1997年,日美确立防卫合作新指针,指出日美军事防卫范围包括日本的周边事态。

2001年,小泉纯一郎任首相后,加强了对中国台海局势的干涉。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再次不顾中方的反对,允许李登辉访日。

2005年,日本政府开始对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进行修改,新版本明确把台海地区包括在日本的周边范围内。

三、钓鱼岛争端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2012年的购岛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使中日关系降到冰点。

日本的购岛行为已经引起了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怒,我国政府和各界都对野田内阁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表明了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导致连续37年的日本经济会访华代表团行程被延期,中国银行等中国四大银行甚至缺席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召开的年会,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所罕见的。

日本经济也遭到了来自中国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的“抵制日货”行动的重创。

但是,排除美国这一大国而言,日本将是我们祖国的一个重要经贸伙伴,在处理一些问题之际,国民不可以用一种偏激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难题。

四、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日两国应该以讲清楚的认识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

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个人不是没有名誉感,但“耻感文化”下的个人趋于 把
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传统的日本人来
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 顾
事实,不分善恶。它发展到极至,就是武士道拼命鼓
吹的“死亡哲学”——为了自己避免受耻辱,就选择 消
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
数。情人们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选择手拉手蹈海。
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杀,以避免失去信用。
耻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本土文化发育水平很 低的时代,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发达的中国古典文明, 变成一种“杂交文化”,“先进”和“落后”杂糅于
一体,显 得“矛盾”和“奇怪”。这种状况存在于日本文化的
许多领 域,如性文化。
尚 未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情绪化的弱点。
就中日关系而论,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日 本,而不愿认真了解日本,对日本的看法和策略难免 隔靴搔痒。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入 手,真正看清楚这个“讨厌”的邻居;另一方面,
“厌日” 的情绪更多像是爱国的pose,曾经的英雄和死难同胞 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近纪代以念来中。日关这系 样的“民族主义”对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三、现代化视野下的中日文化
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启动力量都来自外部。在西
潮东渐之初,处于衰落期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极度腐朽
的满洲贵族的统治下,内向、自负而文弱,缺少学习
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中国的现代之路坎坷不平,经历
了一个长期的”反传统”过程。时至今日,能否找回 “自
我”仍是复兴道路上的头号难题。与中国相比,幕府 末
B、“他律”道德。道德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 束而是 靠“外部”强制(如嘲笑和羞辱)加以保障。“耻辱感在 日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浅析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浅析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浅析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摘要:中日关系高度相互依存,在许多领域都有深化竞争,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联系。

日本的战略以中国为基础,在国内进行政治重组,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对中国的支持,向侧翼围攻。

目前,中日关系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逐渐出现了适度的迹象,以防止中日之间的恶性冲突,底线开始显现,但中国与和解的道路日本还远没有困难。

可以说,中日战略碰撞和摔跤的时代刚刚开始,双边关系尚未完全定型,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性重建过程。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国情分析;中国崛起;战略研究一、近代以来日本国内变局进入第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萧条、人口老龄化、权利政治权利使日本承受着发展困境和外交困境的双重压力,前景充满变数。

日本将主要从经济强国的地位提升到政治、安全水平,充分依靠美国,同时注重战后制度,以疏导人民的注意力,以此来减少政治压力。

上述战略调整带来了东亚的转型,使日本成为东亚和平发展的扰流者。

日本变革局的基础是其经济困境。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旬以来,从泡沫经济和它的崩溃到长期的经济停滞,自90以来,虽然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10倍的经济调整前后1,但主要集中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对和繁荣,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建立,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悖论”2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危机、失业和消费需求的许多恶性循环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经济一直徘徊在收紧螺旋圈边缘。

同时,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内市场饱和,总需求严重不足,后者的优势消失,总供给能力下降,加之结构性改革滞后,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外部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长期低迷。

32008国际金融危机的两大后遗症——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严重的债务问题对日本经济造成深刻影响,使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困难。

2012年底,安1小岛明:《2020年东京奥运会与1964年奥运会之间:超越景气对策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载《日本外交政策论坛》2门洪华:《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肖晞:《日本的战略趋向与中国的应对》,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2期,第110—120页。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与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出发,生动、全面地描述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指导与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回溯到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

作为国际上新兴的大国,日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并试图从中国汲取经验与教训。

然而,在两国勾结并力图压制中国的乌鲁木齐事变之后,中日关系开始呈现出紧张的态势。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日关系再次面临巨大的转折。

中国的解放战争胜利后,日本被迫接受了无条件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关系暂时宣告结束。

然而,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日本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回避以及对侵华历史的否认,中日关系陷入了冷淡的状态。

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契机。

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而日本作为东亚最大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两国政府意识到,发展稳定的中日关系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双方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交往与对话,相互展示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日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协议,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人文领域。

经贸往来突飞猛进,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旅游和教育交流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然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也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细致回顾历史,固然对和平与友好产生积极作用,但某些历史及领土争端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时不时地会打乱中日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给两国关系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时,我们需要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以和平、友好和合作为基础,加深相互理解和互信,妥善处理历史和领土问题,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进更加稳定和发展的中日关系。

总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起伏与波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浅谈
华中科技大学;曾奕昂;U201212022;15
摘要:一个国家想要成立,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军事方面入手,简单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对国家关系所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近现代军事
一、明治维新之前
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的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之一。

日本作为还没有完全发展的国家,以大化改新为代表,积极的学习中国的知识文化。

从那时起中国就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日本从来都不甘于屈居人下,从在600年和602年,推古政权曾派兵征新罗,但没有获得成功。

同时,先后四次派使节访隋,其中在607年派小野妹子使隋时,在国书中使用了“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语;608年,再次派遣小野妹子与8名留学生、留学僧赴隋时,国书中带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语,其中用语中表达的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的欲望显而易见。

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也与日本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战争,其主要焦点也集中在朝鲜半岛。

如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凭借着优良的造船技术与丰富的作战经验。

以13000人,战船170余艘战胜倭军42000人,战船1000余艘。

而当时,而当时的中国,光北京的范阳节度使就管兵九万一千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

远非日本可比。

而到了中国明代,日本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群雄割据时期。

最终由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大部。

而那时日本大的战役也不过是过万人的军队,例如奠定了秀吉统一日本基础的山崎合战中明智军有1.6万人,羽柴军也仅有3.5万人。

而当时的明朝,则是强过日本数倍。

以捕鱼儿海大捷为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

通过记载,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共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

在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来看都远超日本。

而到了1585年,一统日本后的秀吉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

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

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

并于1592出兵朝鲜,意图途径朝鲜进攻中国。

丰臣秀吉还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但在明朝政府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

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

二、明治维新到918事变
1598年的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
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四次中日战争。

19世纪末期,日本德川幕府实施了与清末同样的闭关锁国政策,但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在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德川幕府人心不在,以天皇为首的利益集团,发起了明治维新运动。

日本将学习对象由中国转向了西方,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

从1840年开始,清朝的国门第一次被打开,震惊的清政府企图通过洋务运动扭转颓势,但为时已晚。

这样巨大的差距在甲午海战时直观的暴露了出来,甲午海战清军出动共计630000人,日军人员240616人。

数倍的人数差距结果却是清军阵亡31500人,日军1132人阵亡,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发现了中国不再是过去的大国,侵略中国的时机已经到来。

从马关条约开始,日本也从西方列强中分得了一份蛋糕,特别是日俄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东三省基本掌握在了日本手中。

从明治维新开始经过了漫长地时间,日本在军事方面已完完全全走在了中国的前方。

此后,日本一边稳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又策划着从中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三、918事变到1945年
在瓜分中国中得到了大量资源和利益后,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918事变”。

至此,中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管制之下。

东三省的大量资源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也促进了日本对华的进一步侵略。

虽然此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灭亡,但中国仍然没有完全统一,在军备和人才方面都在紧张的发展之中,但速度仍不及日本。

直到1937年“77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的全面爆
从上方两表可以看出,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虽然从人数上看中国军队占有优势,但在已经进步到机械化的现代战争面前,日军优良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使得其在战场上全面压制中国。

以机械化部队的推进快速占领了中国的平原地区。

一直到1945年,中国才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新中国诞生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由于战败国身份承诺了不再拥有军队,对于军事的开支与研究也受到了诸多限制,日本在军事上的发展慢慢放缓。

同时,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历史的新中国决策者们将强国强军作为目标,中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特别是在尖端科技上不断追赶西方先进国家,并于1960年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1964年成功进行了原子弹的爆破试验;1967年完成氢弹的爆炸试验,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力量的国家。

从1960年到2013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从最初的352.2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143亿美元。

而日本的军费开支则从1960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22亿美元。

中国正逐步完成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型。

中国的军种也从刚建国时的百万陆军成长为以陆军为主(85万人),空军(39.8万人)海军(23.5万人)稳步成长的多样化转变。

中日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再次改变。

五、结语
军事力量作为国家存在的保证,是一个国家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中国经历了过去的强盛,也经历了屈辱的百年。

新中国建立已有60余年,我们从未忘记过当年的痛苦。

中国与日本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的分歧与冲突。

我们因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六、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

2. 杨考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日关系史纲》。

3. 王芸生,三联书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