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评课记录
【精品文档】认识平均分评课-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认识平均分评课篇一:《认识平均分》评课稿《认识平均分》评课稿二年级数学组高丽伟本周四有幸听了梁振洪老师老师上的《认识平均分》,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教学中,梁老师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安排小猴分桃子、熊猫分竹笋、小兔分萝卜等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评课记录

《平均分的认识》评课记录“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个信息窗《平均分》,该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刘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首先设计了参加森林动物大会的的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
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1、刘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
拿放学具时如要求学生“轻轻的拿”“静静的放”,都很讲究艺术,配上动作,让小朋友欣喜的接受并按她的要求去做。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
2、教学一开始,老师从食物分的是否同样多引出特殊的方法“平均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3、学生在初步感知了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时,设计了辨析题,分桃子、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参与其中,体会分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教学中还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体现了设计中细节的完美。
4、课堂练习中,把15个松果分给松鼠,可以怎么分?接着让学生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
这样的练习设计灵活、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学生还体会到了一点比例思想: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5、“分苹果”这一环节充分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时间、空间,在活动中探索了平均分的多样性。
这题在这里的安排虽然有些跨度,但学生对平均分方法的认识还是有所提升的。
建议:中间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学生从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1个1个的分到2个2个的分……)。
其中的分开教学学生接受起来似乎缺少连贯性,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到新课教学的前20分钟,并巧设悬念,引出分法,就更好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均分》课堂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均分》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学习第 48—49 页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个红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手段:多媒体课件,学具一、故事导入: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你们不光要用耳朵听,还要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想一想,在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做到吗?(出示课件)二、认定目标、教学达标:活动一:分竹笋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1、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 1:桌上有 10 个竹笋, 20 个桃子, 12 个萝卜, 15 个松果。
生 2:有 2 只松鼠。
生 3:有 5 只小猴子。
生 4:还有 2 只小兔, 2 只松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书问题)生 1: 2 只熊猫怎样分竹笋呢?生 2:一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生 3:每只小兔 4 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生4:每只松鼠分 5 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2、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生: 10 个竹笋 2 只熊猫怎样分?师:怎样帮熊猫分竹笋呢?用你手中的五子棋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提出要求:(1)如果用学具来帮忙代替竹笋,得拿几个学具?(2)在纸上完成。
(3)想出办法的用坐姿告诉老师3、猜一猜这两只熊猫会怎样分这10 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生 1:大熊猫分 8 个竹笋,小熊猫分 2 个竹笋,因为大熊猫需要吃很多才能饱,而小的熊猫吃一点点就饱了。
生 2:大的熊猫分 3 个,小的熊猫分 7 个,因为大的熊猫关心小的熊猫,把好吃的多分给小的一些。
(完整版)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评课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评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而除法的概念比较
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从让学生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经历“平均分”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增强应用意识。
全课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活动理解了平均分概念。
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红旗,重视学生分的结果。
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次、重视分法:12个矿泉水瓶平均成3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
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经历亲自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培养了他们自行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人合作,独立探索的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优质教案)【新版】

学生用小棒继续分,教师巡视
1.我发现可以分成4组,每组分了3只
2.我发现可以分成6组,每组2只
3.谁能仿照上面用的方法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分成4组,每组3只
分成6组,每组2只
分成3组,每组4只
2. 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啊?(熊、松鼠)
学生看图交流:
(1)小熊在跳拉手舞
(2)有12只小熊,有16只小松鼠
(3)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课 题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如果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可以分几只?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和分的结果,明确: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2)还可以分成几组?分一分,试一试。
教师提醒如何分组
(3)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明确所有的分法和结果分成2组,每组6只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 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课型新授 Nhomakorabea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等。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评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评课
《平均分》评课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教学中,围绕小松鼠分松果,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平均分的评课稿

平均分的评课稿平均分的评课稿一:精彩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会使整节课非常顺畅。
本节课韩老师的导入是用春天里春游的故事为切入点,用精美的春游前分发食物的图片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的概念。
顺势引导,确是本节课如行云流水,我觉得课上的连贯舒畅,层层深入。
二:课中对于问题的处理灵活本节课中处理一个平均分的分法的例题讲解,由于思考到学生会有浅入深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本,也有的学生的只是掌握程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探讨这个问题时,直接说出了最终简洁快速的方法,其实在上课中,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去让学生说出繁琐复杂的.笨方法了。
处理问题要灵活。
彰显了一个老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数学中出现的关键字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释。
在上平均分这一节课中,出现了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这个概念中出现了“份”“分”,应该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两个同音异形字的概念,“份”就是分后的个数、组数、人数等是个名词,而“分”是个动词,分开、分完之意。
只要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字,会对后面的平均分给几个人的学习有帮助、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适时总结让学生找出规律,会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教案设计过程中,最后一个练习题,设计的非常得当,既有难度又有广度,把12块糖果分别平均分给1个学生,2个学生,3、4、6、12个学生,平均分得的糖果数量不同。
适时让学生总结一下,找找规律,人数越多分得的糖果越少。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数学要抓住细节,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相信数学有魅力。
平均分的教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例子,再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贴近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加相信数学的魅力,比如在课堂中讲平均分,韩老师让学生抬头看教室,哪些现实的实物是平均分的。
抬头看有吊灯,左右看有窗户等等都潜藏着平均分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抓住细节。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评课稿《二年级认识平均分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姓名]老师的二年级“认识平均分”这堂课,真的是感触颇多呢。
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特别活跃。
老师站在讲台上,那笑容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小朋友们都被吸引住了。
课一开始,老师拿出了一篮子小棒,哇,这小棒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分小棒的游戏哦。
”小朋友们一听玩游戏,眼睛都亮了起来。
老师先拿起8根小棒,问小朋友们:“如果要把这8根小棒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呀?”小朋友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1和7,有的说2和6,还有的说3和5呢。
这时候,有个小男孩特别有趣,他站起来大声说:“还可以4和4呢。
”老师笑着说:“对啦,那我们来看看这些分法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就把每一种分法都在黑板上画了出来,像1和7的就画得一边长一边短,到了4和4的时候,画得两边一样长。
老师说:“像4和4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哦。
”小朋友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然后呢,老师又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分小棒。
我就看到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她特别认真。
她拿了12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着,嘴里还小声嘟囔着:“要平均分,要平均分。
”最后她成功地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根,她高兴得手舞足蹈的,还和同桌说:“看,我分好啦。
”同桌也不甘示弱,又重新分了一次,这次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
整个教室都充满了小朋友们分小棒的声音,还有讨论的声音,可热闹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弯下腰去看每个小朋友分的情况,还时不时地给他们指导一下。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不太明白怎么平均分,老师就拿起他的小棒,耐心地说:“你看,我们要让每份的小棒一样多,那我们可以先一根一根地分,分到最后就知道每份是多少啦。
”小朋友听了老师的话,很快就学会了。
这堂课上,老师还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像分苹果呀,分糖果呀,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因为这样小朋友们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很有趣。
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平均分的概念和它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平均分,并学会如何计算平均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把一些物品或数字平均分成几份,并能够找出每份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计算平均分。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把一些不规则的物品平均分成几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物品,如苹果、糖果等,还有一些数字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拿出一些物品,如苹果,问学生们:“如果我们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华,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比如,我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华,那么每人就能分到5个苹果。
3. 练习:我会让学生们用数字卡片来进行练习,比如,给他们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把卡片平均分成几份,并找出每份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上面写着“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纸和笔,画出他们今天学到的平均分的例子。
2. 给定一个数字,比如12,让学生们把数字平均分成4份,并写出每份的数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比如在家里把零食平均分给兄弟姐妹。
重点和难点解析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是指把一些物品或数字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是一样的。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我可以拿出一些苹果,把它们平均分给学生们,让他们实际体验到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一样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认识平均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平均分︳青岛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认识平均分 | 青岛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本节课中,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5.1认识平均分这一章节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平均分的概念展开。
学生们将学习到平均分的定义,以及如何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多个人。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即每个人分到的数量相等。
2. 学会使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
3. 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2. 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和公平分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难点则是学生们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如何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学卡片:上面印有各种物品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思考。
2. 实物物品:如糖果、小玩具等,用于实际操作平均分的过程。
3. 计算器: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糖果,让他们尝试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几个同学。
学生们会发现,如果每个人分到的糖果数量相等,那么这些糖果就被平均分了。
2.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如“如果有12个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人能分到几个糖果?”让学生们用除法来计算平均分。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
如“如果有15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同学和3个同学,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平均分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的定义:每个人分到的数量相等。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1平均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1.1平均分知识点概述本节课将讲解平均分的概念。
所谓平均分,就是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在平均分的情况下,分给若干个人或物,让每个人或物得到的数量相同。
例如,我们可以把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让每个小朋友得到相等的苹果。
本节课程将介绍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平均分的概念;2.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求和知识,并问学生是否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
教师简单地解释平均分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根据教师提供的实例,通过板书和讲解来说明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请同学们将其解决。
例子:把10张桌子均分给5个人。
解:使用除法来计算。
首先把总共的物品数10除以人数5,得到每个人分到的物品数2。
3. 练习实战教师将一些实际问题带给学生,根据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把一些苹果均分给同学们,保证分给每个人的苹果数相等;或者把一些钱均分给一些人,使每个人得到的钱数相等。
4. 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了平均分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鼓励学生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教学反思平均分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数学知识,运用广泛。
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需要从实际问题来引出知识点,并在讲解过程中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点。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掌握并运用平均分的知识。
《平均分》评课稿

《平均分》评课稿《平均分》评课稿“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赵老师本节课全课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水平,让学生通过动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个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动手为两只熊猫分竹笋。
结果学生分的都是同样多。
这时老师即时的出示其他不同的分发。
让学生在体验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
通过比较引出分两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又通过教师的板演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
让学生明确了“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同时表扬学生“公平”的思想,对学生实行了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
在给小猴子分桃子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的分的方法有多种,对于学生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先分三个,再分一个;四个四个的分。
老师都予以认可。
通过比较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3、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
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水平,合作交流的水平,让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总来说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水到渠成的,为学生后面学习理解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给赵老师提一点建议,如果在动手操作后,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平均分》评课稿(5篇)

《平均分》评课稿(5篇)听了吕教师的《平均分》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创设好玩的教学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教师创设嬉戏“分奖品”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让学生在欢乐中体会到怎么分公正,也就是同样多,无形中渗透了新知,为后面的探究积存了阅历。
2、教师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教学平均分的方法时,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然后汇报不同的分法,即让学生通过相互沟通明白平均分及平均分的方法,又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力量。
与大家探讨的地方:1、可依据学生的生成准时补充板书。
课前的一个嬉戏分奖品铅笔,学生说每人三个公正,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的话接着引导为什么这样公正,让学生体会到同样多才公正,这时教师就可板书“同样多”,学生在后面表达什么是平均分时就会用到这个词了,不用教师再引导。
2、可以调整的两个小环节。
教师出示了平均分的概念后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我觉得可以将这两个环节调换过来,让学生结合例子和前面的分的同样多的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然后教师再板书定义,我们给学生表达自己真正想法的时机。
3、教师要准时小结优化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反12人桔子平均分成4份,学生展现分法时让第一位学生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再订正他的错误会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
四种分法汇报完后教师可以准时的小结出方法,即每份先分同样多,再把剩下的分的同样多;还可以优化分法,再增加一个练习,准时的让让每一位学生再用一个一个分的方法分一分。
《平均分》评课稿篇二“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头,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范教师这堂课,让我感受颇深:一、敬重学生已有的学问起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和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和除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和除法》评课稿
11月7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李永杰老师执教的《平均分和除法》的练习课,感触很深。
从这节课看出李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对于这节课我有几个想法想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1、重视学生的.操作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
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2、重视练习设计
当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了这种分法很公平之后,老师就及时地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公平的方法再帮小熊分一分,学生通过练习,再一次感受到公平的分法,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由生活到数学,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空间,对平均分的理解也相应地上升了一个阶层。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说课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说课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说课平均分说课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一平均分。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除法。
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前提。
除法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学生参与“分”的过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才能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感受可以一个一个分、二个二个分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想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评价任务设计是:1、通过教学活动一落实目标一,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数学活动二、三、四落实目标一、二、三,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2、通过练习题一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
3、通过练习题二、三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4、通过练习题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情况。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思考。
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主要是以故事、动手操作、同位合作、自主探索等多种形式展开,创设一个又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分竹笋,在自主选择如何分配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认为在此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然会想到每只熊猫5个,如果在这个地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会有些牵强生硬,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然后紧接着就是4个判断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后,第二个环节主要体现如何平均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平均分》评课稿【范本模板】

评课者:叶飞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帮猴妈妈分6个桃子,分成两盘,可以怎么放?结果学生分的都是同样多。这时老师及时的出示其他不同的分发。让学生在体验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通过比较引出分两份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在给兔妈妈分萝卜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得出平均分的方法。刚开始时,学生几乎都是4个4个分,此时教师发挥教学机智,自己呈现出一种一个个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提出,学生就能以此为依托,想出还可以2个2个分,3个3个分的多种分法.通过比较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3、通过表呈现,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12个萝卜分法,让学生思考除了这个方法,还可以怎么分,每份是几个,表格呈现出这个分法,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分的分数跟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从中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有以下几点我觉得商榷:1平均分不能只“停留在”每份分得一样多这个概念结果上,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结果形成的过程。平均分这里应注重“分的过程”没有分的过程何来“平均分”。因此在第一个环境中,老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法得出结论,时间上有所节约,但是我个人觉得这里还是让孩子动手实践后,在小组内多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在下面的判断“平均分”这里,孩子表述理由方面可能效果会更好。
评课稿
校名
古小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与评析.doc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4& 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丿力分一分、比较、分类的过程,认识平均分。
2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棋了、练习纸。
课前谈话:师:现在张老师想知道,你聪明吗?(学生高高的举手,个别学生想举不敢举。
)师:为什么冇的同学没冇举手呢,不太自信是吗?大家看(课件点聪明的“聪”), 认识吗?师:怎么读?“聪”的边是什么?(耳)用耳朵认真听,能做到吗?右边呢?(总)用眼睛仔细观察,能做到吗?用口大胆发言,能做到吗?你会用心思考吗?现在,告诉大家,谁是聪明的孩了?我就知道咱们班同学全都是聪明的孩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份门信,上课吧![评析:借助“聪”字,让孩子们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会倾听、会观察、会表达、会思考。
注重了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这对于孩子更好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生:想!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师:哎,这里在干什么啊?哦!原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丰收庆祝会呢。
请你仔细观察,你在这里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h 20个桃子,12个萝卜。
师:哦,你一下子说了两个信息!你的眼睛真明亮!生2 15个松果,10个竹笋。
生3有2只大熊猫,5只小猴……师:人家观察的口J真仔细啊!现在我们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呢?生:小猴爱吃桃子,松鼠爱吃松果,小兔爱吃萝卜,熊猫爱吃竹笋。
师:你知道的真多啊!评析: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与认知上的准备。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题】:“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1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修改,学生经历自己的体验,体现学生为主体1.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学生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学生养成礼貌待人和互相帮助的习惯,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简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
【教学重点:】在分一分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平均分和包含分【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学生自主准备好学具圆形硬纸板20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今天呀森林里的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上还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它们还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参加,你们想不想去参加?生:想师:一起看大屏幕(出示第1张课件)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生:有2只熊猫。
生:有5只小猴生:2只小兔生:2只小松鼠生:有10个竹笋、15个松果、20个桃子、12个萝卜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生:分食物吃师:猜的对极了,瞧两只熊猫盯着竹笋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它解决?生:想师(出示第2张课件)10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能分到几个?请同学们取出10个圆片代替竹笋分分看看,你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么分?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其他小伙伴说一说,比比谁的方法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分的认识》评课记录
“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个信息窗《平均分》,该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刘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首先设计了参加森林动物大会的的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
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刘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
拿放学具时如要求学生“轻轻的拿”“静静的放”,都很讲究艺术,配上动作,让小朋友欣喜的接受并按她的要求去做。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
2、教学一开始,老师从食物分的是否同样多引出特殊的方法“平均分”,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3、学生在初步感知了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时,设计了辨析题,分桃子、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参与其中,体会分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教学中还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体现了设计中细节的完美。
4、课堂练习中,把15个松果分给松鼠,可以怎么分?接着让学生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
这样的练习设计灵活、开放,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学生还体会到了一点比例思想: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5、“分苹果”这一环节充分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时间、空间,在活动中探索了平均分的多样性。
这题在这里的安排虽然有些跨度,但学生对平均分方法的认识还是有所提升的。
建议:
中间环节“给猴子分桃子”,学生从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1个1个的分到2个2个的分……)。
其中的分开教学学生接受起来似乎缺少连贯性,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到新课教学的前20分钟,并巧设悬念,引出分法,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