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 话题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初看上去,他好像是对时代生活的快速反映,但 实际上,这部书熔炼了作者自1815年拿破仑帝国 彻底覆灭以来对法国社会生活的丰富体验,但这 些体验就像河里的水,若没有一个容器,是没法 装载的。神学院学生的情杀案给了他一个绝妙的 “容器”:像于连那样有天赋、受过教育的下层 青年,在昨天可以通过红军服建功立业,改变人 生,在今天只能借助黑教袍向上爬,因而他的欲 望必然在压抑中被扭曲,而这种扭曲,一下子就 把作家对时代变迁的万千感慨容纳于内,又何愁 各种丰富的经验细节与大胆想像不随之而来?
• 即便是前一种情况,情节也不等于结构。莫泊桑 的短篇小说《项链》,在情节上设置各式危机, 把结构这只“容器”尽量打造得曲折有致,但同 时,也是用一条“误会”的项链串起了小人物的 虚荣、底层生活的艰辛、贵族的奢华、岁月的沧 桑,以及作者的许多感慨和情绪。“项链”是一 个关键线索,成为一个精巧结构的出发点,使故 事摇曳生姿而又不枝不蔓。
• 把一部长篇小说捏合在一起的,可能是人物、事件等显性 因素,也可能是情绪、记忆等隐性关联。前者如《高老 头》,后者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 也有的是兼而有之,如《九三年》。
• 它总体上也是按照情节时间的推进来写,但它的故 事头绪众多,经常在不同的场景之中穿插,特别是 小说的开头,有意先写一个平民母亲和一小队士兵 作为序幕,先写反方──从叛军头子搭乘英国军舰 从海外偷偷返回法国组织叛乱写起,而且写得极具 英雄主义气息。究其原因,作者不是要简单地描述 一场历史上的叛乱,而是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以及超越阶级立场、国家立场的人道主义追问。这 种情怀也和情节一起,成为小说的结构因素,把各 种人物和事件纽结在一起。所以,它在叙述上的安 排和切换,才会显得既独特又自然。
话题六:结构
结构的概念
• 结构是一个“容器” •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 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 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 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 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选择哪一 部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 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 位置。
长与短,巧与拙
• 博尔赫斯在评论霍桑时曾经说,巧妙的布局,能 产生优秀的短篇小说,但不能产生优秀的长篇小 说 。
• 其实,长篇小说同样需要借助结构艺术。 • 比如巴尔扎克的名作《高老头》
• • • • • • •
巴尔扎克《高老头》 1.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 2.穷大学生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故事 3.鲍赛昂夫人年老色衰爱情失意的故事 4.逃犯伏脱冷的故事 5.医生皮安训的故事 头绪看似纷繁,实则主次分明、 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很多时候,需要有一个恰当的触发点,来激活小 说家头脑中的记忆碎片,使之在顷刻之间高速旋 转,在旋转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
司汤达《红与黑》
• 《红与黑》的创作冲动来 源于一桩情杀案。1827年 12月的《司法公报》刊登 了贝尔德事件,讲述了神 学院学生安托尼· 贝尔德担 任家庭教师时,同他的女 主人秘密相爱,最后在妒 忌和绝望的冲动下竟向她 开了两枪。司汤达根据这 一案件并参考其他有关的 社会新闻,写成了这部反 映法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上层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 的著作。
• 小说家在写作前,必须找到一种自己对生活的见 闻、理解、感悟与量身定做的结构模式——切入 点及连接生活片段的方式。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 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法西斯叛军的暴 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 铺开来写、面面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 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 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 “长篇小说总是要有一副足以从头到脚支撑着它的 骨架……正如骨架绝不是人成年时强行安装进人 的躯体里,而是同人的躯体的所有部位一起成长 的。” • ——<意>阿· 莫拉维亚 • 当结构一开始在小说家头脑中浮现的时候,它很 可能还只是一个粗略的轮廓,需要在动笔之后使 之愈渐圆满。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布 局阶段从没想过让安娜去卧轨自杀,可是到了后 来她却仿佛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为了找到合适的小说结构,构思者往往会花费很 大精力。甚至为之寝食难安。当灵感终于降临于 这个勤奋思考、求索不倦的人,其狂喜之情则难 以言喻。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储存本身就有选择性,种种 经验和感觉就像碎片一样在意识的大海里漂浮。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常常是以自己 多年以前的经历为写作素材,因为这些素材已经 被充分发酵,可以较为自然地形成一些好的结构。
• 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高老头钱财遭抛弃 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通过他的 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 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随着高老头 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 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 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的丑恶 证实了他接受的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 是拉斯蒂涅的青年时代结束之时。 • 拉斯蒂涅这个人物及其所串连的故事,就成为整 部小说最适合的“容器”。
• 但无论如何改变,对结构的思考是作家在 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局部做出 的改变,必须考虑到全局,与其他部分相 协调。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作家在修改一个 部分之后,不得不重写全书或者全篇的原 因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构的“常”与“变”
• 1.结构的构成
• 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不依赖情节, 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 张力来支撑它。
•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 过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 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 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 • 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 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 仑领导的军队。 • 从1806年到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 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 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 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 会的黑暗统治。因此,以后他脱下戎装,投身于 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的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 会,便不奇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