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合集下载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内容提要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内容提要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简·雅各布斯主要内容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

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

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

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

(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目录导言 (1)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 (023)一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025)二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048)三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066)四街区公园的用途 (079)五城市街区的用途 (100)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127)六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129)七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137)八小街段之必要 (161)九老建筑之必要 (170)十密度之需要 (182)十一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201)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217)十二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219)十三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234)十四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246)十五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267)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 (291)十六对住宅的资助 (293)十七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309)十八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341)十九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360)二十地区管理和规划 (372)二十一城市的问题所在 (393)致谢 (412)索引 (414)。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15
美国全国公路网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 长度已达630多万公里,是铁路运营里程的 倍。 多万公里, 长度已达 多万公里 是铁路运营里程的65倍
16
匹兹堡 辛辛那提
圣迭戈
),长度达 多公里。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长度达 ),长度达88500多公里。 多公里
10
5、相关产业和附属产业的螺旋式增长产生了额外的 增长效应:扩大就业---人口增长---需求增长---更多高 级服务和活动人口 6、地方税收上升,为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可能。所 有这一切又进一步强化了集聚经济,吸引了新一轮投 资。 这种自行推进的螺旋式增长也被称为累计因果 累计因果 (cumulative causation)过程。 对其他城市产生负面效果:人口与资本外流,当地发 展速度降低,更加快了流入城市和地区的增长。这些 负面结果被称为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或极 化效应。
11
补2:非均衡发展带来的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极化 :
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空间隔离是针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急剧 变迁过程中所面对的城市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而提出来的。 社会极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底部和顶部的增长,即低技能、低收 入家庭和高技能、高收入家庭的数量增长。 社会空间的极化和隔离是指由于城市规划和住房市场影响到城 市社会空间的变化,在空间上引起穷人居住区的隔离 (residential segregation)以及富人居住区的集中。 研究指出: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市场导致了贫困家庭在空间上 的集中,而相对富有的家庭从这类地区大规模迁出,这就加剧 一种明显的社会极化现象。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
1

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94年 住 房 与社 区开 发 法 > 该 法 于 19 l7 , 96年 结 束 ;
克 林 顿 政 府 从 19 9 7年 以 来 , 求 住 房 与 城 市 发 展 要
部 每 年 提 交《 度 城 市 报 告 ) 该 报 告 资 料 翔 实 , 年 , 能
反 映 美 国城 市 发 展 的 最 新 动 态 , 负 责 向 总 统 提 并
J.Mi s. Ic me, Po et l l no vry, a d at n ua c v n He l Is r n e Co - h
ea n h Untd tts: 2 0 rge i te i Sae e 0 3, V3W .c n u C q e s s.g v, o
人 补 贴 的增 长 ,/ 2 3的投 赞 成 票 的 人认 为福 利 开 支 应 该 被 砍 掉 ④ 。 很 明 显 , 区 的 不 合 作 态 度 , 制 了 中心 城 郊 限 市 改 善 基 础 设 施 、 供 公 共 服 务 的 能 力 , 这 些 投 资 对 提 而
大 都 市 区 的 发 展 笼 统 地 看 作是 郊 区 化 的 发 展 , 不 准 并
但 是 郊 区对 此 无 动 于 衷 , 区选 民往 往 从 自 身 利 郊 益 考 虑 , 对 增 加 税 收 的立 法 , 这 类 立 法 对 于 急 需 增 反 而 加 财 政 收 入 以应 付 福 利 开 支 和 投 资 基 础 建 设 的 中 心 城
术 界 人 士 则 批 评 政 府 政 策 缺 乏 稳 定 性 和 可 行 性 , 用 效
出 ,0世 纪 7 代 就 爆 发 了 一场 震 撼 许 多 中 心 城 市 的 2 O年
财政危机 。
各 界 的广 泛 注 意 。城 市 危 机 的恶 化 势 必 影 响 到 民 众 的 安 居 乐 业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稳 定 , 而 战 后 历 届 美 国 政 府 因 都 采 取 了 振 兴 中 心 城 市 的 措 施 , 图 有 所 作 为 ① 。 学 力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浪潮,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下面将会详细介绍美国的城市化及其发展与演变。

一、美国的城市化历史美国的城市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

当时,欧洲移民和当地原住民开始在新英格兰地区进行交易和农业生产,并在附近建起了村庄和城镇,这是美国城市化的开端。

18世纪,印第安人被迫被驱逐到更远的地方,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纽约市等城市开始形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庞大和繁荣。

19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开始转向工业化,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中心。

同时,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吸引了更多的移民来到美国,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下面是美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演变的几个方面。

1、城市规模的增大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了20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有影响力的巨型城市,其中纽约市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2、城市人口的多样化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它的早期历史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对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的城市里,不同的族裔聚集在不同的社区中,如意大利裔、华人等等,丰富了城市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经济的和文化的联结也得以加强和扩大。

3、城市的经济结构变化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19世纪时期,美国城市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到了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不断地向服务业转移,成为了一个以金融、体育、艺术等为主的城市经济。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美国大都市发展趋势

美国大都市发展趋势

二、大都市区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使城市地域空间形态与规模发生重组,而目使人口、资本、产业等要素流动以及社会政治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1.人口移动: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二战以后,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日益恶化,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以及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等原因,使得城市人口纷纷向郊区迁移。

郊区人口迅速增加,而中心城区的人口出现下降,即人口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

美国是一个人口高流动性的国家,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1/ 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

1950年,在美国所有大都市区中,城区人口占57%,郊区人口占43%。

到1960年,城区人口占49%,郊区人口占51%,大都市区人口重心己转移到郊区。

到1970年,城区人口比重下降到43%,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到57%。

1970年以后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开始向更远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迁移,整个大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

根据美国3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的人口统计,1970- 1980年有9个SMSA的人口出现下降,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市人口年均减少0. 9% ,费城和底特律年均减少0.2%,波士顿年均减少0.1%,表明它们己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面对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区衰落,美国东北部一些大都市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以吸引人口。

特别是年轻人员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如1980- 1990年间纽约市人口增加了3. 1%,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谈美国1790年到1840年的经济发展

谈美国1790年到1840年的经济发展

谈美国1790年到1840年的经济发展作者:哈斯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8期[摘要]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级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世界霸主。

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

在19世纪,美国的经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19世纪,美国的中心化、也叫集中化或城市化发展很快。

另一个是分散化或扩散化,也就是以城市为基础公共机构也包括公司的机构向外扩散。

换一句话说,在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中,城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社会的发展。

第二个现象是许多有钱的美国人向远离城市的西部发展。

开发边疆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地理讲造就了全国范围内更大的城市群。

第三个需要我们研究的是美国人19世纪的文化。

也就是美国人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市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美国人的价值观念是什么?还有美国人的慈善行为提高了社会的福利。

这些都构成了资本主义“孕育”时期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19世纪的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进步的既得利益者与没有得到利益的人群之间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美国人总是靠着文化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使社会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没有使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但推动了经济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是我们研究社会管理的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美国 1790 1840 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42-02我们主要讨论1790——1840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独立后不久,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美国基本是上是一个农业国家。

9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在农村;城市人口只有5%,这5%的人口居住在能勉强称得上城镇或城市的社区中。

在这些城市中,只有5个城市有10000人以上。

当时,在美国的大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数费城了,也只有42000个居民居住在城市里。

美国的城市更新历程

美国的城市更新历程

美国的城市更新美国的城市更新,被人称作联邦的推土机(Federal Bulldozer),其原因乃是由于经济的快速成长及汽车工业的大量生产、住宅融资制度异常发达,造成都市居民开始摒弃密集又紧迫的中心地区,移向郊区去追求富有阳光、绿地的田野生活。

随着人口的离心作用,许多零售商业、服务事业等也纷纷跟着高速公路的建造在郊区设立,由于郊区腹地广阔,加上交通便利、停车方便,形成都市工作者假日休闲的好去处,远离都市拥挤的尘嚣。

因此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逐渐被郊区的购物中心所取代,造成原先由中产阶级居住或工作的市中心区域,形成真空无人经营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后由新卷入的贫下阶层或外来移民所填补,如此反复循环的结果,乃造成旧都市内部机能的急剧衰退,如公共设施的不足,交通系统的恶化,贫民窟的滋生蔓延等问题。

人民忧心于郊区都市化过于膨胀现象的不当、以及贫民窟清除,为求住宅政策的推行,乃渐渐形成城市更新政策,欲藉此政策的开展,以改变旧城市中心土地使用模式,重新创造富有发展潜力的市中心,并改善丑陋地区的实质环境,以吸引郊区人口重返城市内,防止城市不断的衰退。

如美国东岸巴尔的摩市(Baltimore)及波士顿的芬纽市政府周围市集(Faneuil Hall M arket)(见图4、图5),其中原为一烟草加工转运港口的巴尔的摩,因遭遇到城市郊区化,人口移往市郊带走了许多商业、形成市中心商业活动逐渐萎缩、空屋率日增的现象。

有鉴于此,中心商业区部分业主与商家成立了一个“市中心商业区委员会(Committee for Down town)”来推动各种挽救的计划,藉着城市更新及再发展计划的开展,逐步发展为一个繁荣的中心商业区,成为区域性观光及休闲活动中心。

而芬纽市政厅周围市集,是由三栋一百六十九年的历史老建筑组成,原为市场及仓库使用,后来因都市机能运作的转变,逐渐成为老旧及衰败的地区,不仅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发展,也阻隔了市中心与滨水地区的联系;因此波士顿重建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BRA),决定将它重新开发成市中心的零售商店区,并将其租给以经营新市镇及购物中心著称的洛斯公司(Rouse Company)负责经营,芬纽市政厅周围市集的再发展,吸引了每年一千两百万人潮涌至此,也连带地带动了附近的市场潜力。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国中心城区复兴计划——以亚利桑那凤凰城为例

美国中心城区复兴计划——以亚利桑那凤凰城为例

环球智库026美国中心城区复兴计划美国中心城区问题的凸显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在此之后,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也快速增长。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在美国的迅速蔓延,美国部分城市的中心区环境恶化、住房拥挤、种族问题严峻等问题不断浮现。

与此同时,美国郊区快速发展,郊区人口也增长迅速。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郊区逐渐形成规模,特别是随着汽车的普及,许多上层阶层以及中产阶级都开始迁出中心城区,搬向郊区。

随着美国郊区化的发展,中心城区的问题越发严重,城市凝聚力不断下降,特别是安全问题的凸显,使得该区域的发展举步维艰。

加上美国的税收政策、住房政策以及铁路建设、住房补贴等都更倾向于郊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心城区社会问题的恶化。

落后、破旧的中心城区成为了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滋生地之一,许多城市的市中心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都与郊区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如何解决市中心所反映出的问题与振兴城市中心也成为当今美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

因为尽管美国郊区发展迅猛,中心城区呈现出众多的问题和颓势,而且不解决好该区域的问题也会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

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显示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这意味着美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心城市失去了大都郭子铭(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摘 要: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程度极高,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发展速度和程度更不相同,郊区化的盛行导致了美国城市问题横生,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都制约了美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复兴城市经济和解决社会难题,美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凤凰城作为美国二战后迅速发展的一个典型城市案列,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后,也面临着市中心区的衰落的困境,为了走出该困境,凤凰城做出了很多的改变和重建,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此研究凤凰城中心区的改造和复兴的计划和历程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回顾及经验启示作者:马先标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摘要:通过回顾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的三大阶段,即城市化初步兴起或起步阶段、加速与基本完成、从基本实现到完全实现,阐述并主要分析了经济活动、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政府法律法规等对促进其各大区域有差异的城市化,乃至整个国家层面城市化的作用。

最后,就其作为已经成功实现城市化的大国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性,给予政策启示层面的解读。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经济活动;交通运输体系;政府法律法规;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9)04-0040-07Retrospect and Experienc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A Xianbiao(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three major stage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amely, the initial rise or start stage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ion and basic completion, and from basic realization to full realiz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role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gover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in promoting differentiated urbanization in all major regions, and even urbaniz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Finally, it gives interpretation of policy implications as a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as a major country that h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urbanization.Key words: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activities; transportation system; govern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雖然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而享有城市化故乡的美誉,然而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也在其后稳健地走出一条健康城市化的道路,并长期保持世界经济中心乃至头号强国的地位。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_王海燕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_王海燕

为美国城镇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工业的发展是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美国一座座城市逐渐建立并得以发展。

美国早期的城镇主要集中在东北部,19世纪中期以前东北部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该区域也集中了全国制造业的80%和城镇人口的60%。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深深改变了美国的动力结构,蒸汽、电力依次代替牲畜力量和水力动力成为新的动力源,进而大大拓展了工业的发展空间。

中西部潜在丰富的煤、石油以及铁、铝等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钢铁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得以建立和迅速发展,美国的工业化开始向中西部、西部推进。

美国内战后,中西部、西部逐渐成为全国工业化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航天、计算机等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南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带动南部休士顿等城市崛起。

在工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人口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西部和南部迁移,中西部、西部和南部的城镇开始兴盛。

到1910年中西部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率由16%增至23%。

就整个西部而言,到1910年,城市人口总数达到4200万人,城镇化比率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6%)。

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丹佛等西部大城市开始崛起。

(三)交通体系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城镇化的发展。

交通对美国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次重要的交通发展都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美国早期主要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上交通。

美国早期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大陆,而东部是欧洲经大西洋登陆美国最近的地方,这也是东部早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蒸汽船发明后,美国迎来了运输业的第一次革命。

美国水系发达,有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等诸多大河,同时也有五大淡水湖,水域广阔。

这些湖河都是分散的,由于水运成本较低而且能够运输大量的货物,美国开始开凿运河将湖河联结起来。

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开始大规模开凿运河,到19世纪50年代已新开凿近4000公里运河。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美国城市发展的四大趋势

美国城市发展的四大趋势

(1)在高科技就业增长速度方面郊区快于城市。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中心城市高科技就业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远远不敌郊区,平均差距达30%。

其中,在东北部,郊区比城市快20%,在南部,快25%,在中西部,快60%。

在某些大都市区差距更大。

尽管高科技就业总量城市仍占优势,但郊区高科技就业的高速增长,预示着它们在不久的将来,可在高科技方面与城市分庭抗礼。

(2}在就业方面,中心城市失业率下降速度快于郊区。

1992年以来,中心城市失业的比例下降了3. 7个百分点,降到1999年的4. 8%;郊区下降3. 2个百分点降到1999年的3. 4%。

相应地,城市的工资增长速度超过郊区。

1992年以来,中心城市工资增长4. 8%,郊区为4. 3%。

在这段时期,中心城市贫困率也从20.9%降到18. s%(全国从14. 8%降到12.7% )。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人口贫困率的下降:西裔美国人贫困率己降到25. 6%,下降最快;非西裔白人降到8. 2%,速度稍‘漫;非洲裔美国人的贫困率降到26.1 %。

随着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城市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这使城市得以实施大量项目的同时还有能力清欠债务。

受“双重负担’,困扰的城市数量也略有减少。

1997年每7个城市之中有1个属此类城市,到1998年降为8: 1。

尽管城市经济己有所改善,但失业和贫困问题对城市影响依然大于郊区。

这段时期内中心城市居民贫困率依然是郊区的两倍,失业率比郊区高1/ 3,城市与郊区的贫富差距在加大。

城市居民中等家庭收入1998年仅相当于郊区的71% 。

(3)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制造业仍保持着自1970年以来开始的从城市向郊区转移的趋势。

1992年制造业在城市就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己降为13.9% , 1997年再降至12. 1%。

而同时期郊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7个百分点,1997年占郊区就业总人数的18% 。

制造业重心的迁移己成不可逆转之势。

另外,从1992到1997年,郊区的批发业比城市快6倍。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郭佳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郭佳

2012年第6期(总第398期)上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ics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特别是美国政府投入的巨额军事开支成就了加利福尼亚的经济。

第二,大公司总部外迁。

二战后,由于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美国进入都市化时代,大量人口迁往都市,继纽约后,美国在各地相继形成了大都市。

60年代末,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许多大公司总部从纽约外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札记・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刘敏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显示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这意味着美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心城市失去了大都市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郊区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主体。

此后,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人口大量流失、就业向郊区扩散、城市衰败贫困、社会问题严重。

这一状况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

城市危机的恶化势必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振兴中心城市的措施,力图有所作为①。

学术界人士则批评政府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行性,效用有限。

国内学术界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已有的成果对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研究较多,而对中心城市的研究比较简略;对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关系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将之理解为郊区对中心城市进行挑战的单向关系。

这一认识大体上能够反映郊区化在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增长中所占据的显赫地位,但是将大都市区的发展笼统地看作是郊区化的发展,并不准确。

因此,本文试图对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重点在于反映中心城市发展变化中的一些新现象,从大都市区整体出发,对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并希冀能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心城市的困境中心城市的困境最集中体现在它的贫困上。

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的持续流失,导致中心城市贫困问题严重。

1970年美国大都市区43%的居民和55%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中心城市,1980年是加%和50%,1993年又降至33%和40%②。

大量富裕的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同时,贫困人口在中心城市聚集。

2003年,中心城市的贫困率为17.5%,郊区贫困率为9.1%。

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率高达25%以上(亚裔除外)。

中心城市与郊区的贫富差距也很大,2003年中心城市居民中等家庭收人仅相当于郊区的72%③。

由于大量中产阶级转移到郊区,贫困人121日益集中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心城市在丧失了大量税收基础的同时,又要负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开支。

这种反差使得城市在财政上日益入不敷出,20世纪70年代就爆发了一场震撼许多中心城市的财政危机。

但是郊区对此无动于衷,郊区选民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增加税收的立法,而这类立法对于急需增加财政收入以应付福利开支和投资基础建设的中心城市来说必不可少。

70年代末期,迁居到郊区的中、高收入的人口以压倒多数的投票通过了加利福尼亚州第13号议案,将州的财产税削减了60%(在美国,财产税是城市公共财政的基础)。

大部分投票者反感政府对穷人补贴的增长,2/3的投赞成票的人认为福利开支应该被砍掉④。

很明显,郊区的不合作态度,限制了中心城市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而这些投资对①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实施了城市更新计划;1965年成立了内阁级的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尼克松政府结束城市更新运动之后。

颁布了(1974年住房与社区开发法>。

谊法于1996年蛄束;克林顿政府从1997年以来,要求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每年提交《年度城市报告),该报告资料翔实.能反映美国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负责向总统提供政策建议。

②粱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

《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121页。

③CarmenDeNavas—Walt,BemadetteD.Proctor'RobertJ.Mills.Income,Poverty。

andHealthInsuranceCoy.erageintheUnitedStates:2003,WWW.cellSu8.gov,2004,8.PovertyRateofNeighborhoodin1989一PovertyStatu3ofPeoplein1999,WWW.cens,u8.gov,2000,3.④ClydeMitchell—W朗vel"。

DayidMillerandRonaldDealJr.Mulale抛lC,oloernodlceandMetropolitanRegionalismintheUSA,UrbanStudies,V01.37,No.5—6,2000。

P:B63.12l万方数据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于振兴经济,解决贫困至关重要。

中心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表现在贫困人口聚居的社区中。

为了支付昂贵的租金,这类社区往往居住密度极高、生活设施奇缺、环境卫生恶劣,其居民陷入居住隔离、教育隔离和就业隔离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

城市中衰败建筑增多,造成一种潜在的无序和失去控制的感觉,容易诱发犯罪行为。

中心城市的高失业率导致以各种非法活动为核心的“地下经济”泛滥,带来了大量的犯罪行为。

由于生活的每况愈下和日益孤立隔绝的环境,中心城市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增无减。

贫困社区中种族冲突时有发生,60年代和90年代的洛杉矶骚乱都演变成大规模种族冲突。

城市环境恶化、社会问题横生、贫困和犯罪的集聚,使得城市对投资和高收入阶层的吸引力减退,加深了城市的困境。

二、艰难的复兴之路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心城市并不甘心坐以待毙,开始寻求摆脱危机的对策。

要摆脱困境必须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吸引中、高收入者和经济活动重回城市,改变城市的贫困面貌;其二,必须正视贫民区贫困群体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

因此,中心城市采取了两个对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中心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的发展和社区发展——重点关注贫穷群体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心城市CBD的发展是很显著的。

老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修建了大量新的写字楼。

据估计从1980年到1984年,33个最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修建的办公空间比过去30年中任何一年都多。

甚至在那些最萧条的城市,例如纽瓦克,往往是许多年来第一次修建新的商业区建筑。

随着办公楼的发展,新的饭店、零售中心、会议中心和文化设施也修建起来①。

居住人口减少,尤其是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重的制造业迁到郊区之后,中心城市的压力减轻了,旧城改造和土地再开发工程蓬勃兴起,许多城市借机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投人大量资金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修缮,例如修建城市广场和公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改善街道和照明设施、维修有吸引力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等.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增添了一种郊区所缺乏的富有个性的城市魅力。

在这方面。

匹兹堡市金三角的重建、费城德拉威尔河沿岸工业区的改造、芝加哥市基础设施的革新都是显著的实例。

然而,这一时期中心城市发生的最大变化并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

制造业和商业的持续外迁使得中心城市经历了巨大的衰退,但l22同时也给中心城市带来了产业升级、功能转换的契机。

很多高层次的服务业,不要求空间广阔以及接近客户,但是要求良好的通讯和密切的面对面交流,因为需要对大量信息及时做出分析反馈,并与国内国际市场保持广泛直接的联系以便灵活决策,因而一般集中于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顺应了美国经济结构性变化和高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克里夫兰市商业区的发展为例,从1965—1980年,克里夫兰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经历了持续的工作流失,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但是商业区的工作机会从1970—1980年却增加了,尤其是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精密产品制造和服务业的工作机会有了大幅度的增加②。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心城市发生了经济结构性的转变。

制造业衰退了,而服务业就业显著增长,甚至在城市危机最深重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总就业也增长了,生产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是这一增长的主要特征。

纽约市80年代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结构转换产生良好效益的典型例子。

由于制造业的衰落、大量中产阶级人口迁离和城市低收入人口激增,在1975—1977年问,纽约市的财政人不敷出,陷入破产的边缘。

此后,纽约市从大力发展中心商业区人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lO年间,在先进服务业、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管理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这些富有活力的新产业部门不仅使纽约市顺利度过危机,而且在80年代日益增长的生产服务业的国际市场中,也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大都市区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

不同的产业,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要求和负担能力。

因此,中心城市相对昂贵的地租自然会将产值较低的第一、二产业排斥出去。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心城市不仅增强了自身经济活力,而且在先进产业发展方面确立了优势,成为大都市区的中枢。

整体看来,中心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美国很多地区都兴起了中产阶级回迁中心城市的潮流。

中心城市在社区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包括建立社区发展组织、提供就业培训、住房援助、福①MichaelB.Teitz.I.AmericanP/ann/riginthe1990s:P州Ⅱ,TheDilem2"tlnof1.Ile∞Jce¥,UrbanStudies,V01.34,No.5—6,1997,P782—785.②HarryL.M哪utis.Pred/a/ngtkGrowthandF//ter/ng矿At—riskHoming:StructureAgeing,PovertyandReddbd曙,UrbanStudies,V01.35,No.8。

1998,P1233.万方数据・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利救济、社区自治等多方面内容。

例如,芝加哥市1976年开始的援助住房项目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这是一个提供完善的再迁居咨询,帮助黑人迁居到黑人集中程度低的社区的项目,它帮助迁居户评估其需求和位置合宜的住房,参与户被要求迁入黑人住户少于30%的社区。

迁居带来了就业参与率、子女教育和就业前景的提高①。

这种致力于消除居住隔离的项目也被许多美国城市采用。

但是,相对于中心商业区的发展,中心城市的社区发展策略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贫困人口持续地向中心城市集中。

事实上,中心城市的发展日益趋向两极分化,中心商业区的繁荣发展和贫困社区的衰败恶化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发展起来的高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所创造的工作机会大多数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学历,而中心城市的贫困人口大都是低技能、低学历的不熟练工人。

劳动力市场的不协调直接导致了贫困人口难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且由于贫困和种族歧视,他们也无力追随分散到郊区的工作机会。

其二,城市政府热心于CBD的发展,对社区发展的投资不够,甚至不惜牺牲社区利益以满足商业利益的需要。

例如政府强迫拆迁,将清理出来的土地廉价卖给商业公司以吸引投资。

此外,中心城市的贫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