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期末考试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概述中国民歌和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及主要特征(800字)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一、民歌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战国—诗、辞、声,代表作品有硕鼠、伐檀、关雎等,特点四言体;汉魏和南北朝时代乐府民歌,西汉武帝时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入乐的歌、谣叫“乐府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五言体;唐宋的民歌称作“山歌”或“曲子词”,教坊,七言体;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民歌的内容、形式更加广泛和自由;元代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小调。
民歌的特点: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悍、鲜明的风格色彩。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统计,全国的民歌共有40万首。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与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也称劳动号子。
它直接产生在体力
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
特点:A即兴创作,内容大都与劳动直接有关;B音乐性格坚毅质朴、粗旷豪迈;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音乐常被重复使用;C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喝为主;D分为五类:船渔、作坊、工程、农事和搬运号子。
A船渔号子黄河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B工程号子:黄河打硪号子、打硪歌;C搬运号子:哈腰挂、扁担歌; D 作坊号子:《打蓝调》E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
:山歌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演唱,而这些劳动多是个体的,不象号子多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因此它不同于号子那样讲究节奏性和动作性强,它的节奏更自由,抒情性更强. 号子是在受到劳动本身的某种制约的前提下进行传唱,因此它们的音乐也保留了与某种劳动相关的因素。
山歌的特点:节奏自由、乐段结构简单、音调高亢明亮。
山歌的歌词:山歌都是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
它的歌词大多数是即兴创作,感情淳朴,想象大胆,鲜活生动,感人真挚。
山歌的曲调,充满了激情,常常一开始就出现很高的音,畅快淋漓地宣泄郁积的强烈感情。
在高音区,山歌还常使用延长音,使声音长久地回荡在山间和旷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山歌十分丰富,南方:兴国山歌(江西南部的兴国县)老区;弥渡山歌-云南小河淌水,安徽的挣净红;客家山歌等;北方:信天游-陕北;山曲;花儿;爬山调(内蒙中西部农业区的短调民歌)。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
特点: 1、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
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
2、常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具体诉说。
3、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先高后平,先是激情宣泄,再进行描述,由虚到实。
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
分为河湟花儿、姚岷花儿和陇中花儿。
无论哪个民族的花儿,都用汉语演唱。
内蒙古草原“长调”民歌,也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调式),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
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
是牧民放牧时演唱的民歌。
以歌唱草原、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为内容,表达牧民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
是歌腔舒展,节奏自由。
曲调行进多用大跳。
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波折音,类似颤音,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
哈萨克民歌
曲式上一般为带副部的二单段体。
广泛应用七声音阶,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七声调式(自然大小调),也有中国五声调式。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是江西南部客家民歌,特点:秀丽直率、明快硬朗。
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
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曾作为一种杀敌武器而风靡整个苏区。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地区。
特点: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
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
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
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放马山歌》、《赶马调》等。
9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1: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流动于四方。
而山歌、田歌则仅限于一地。
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
因此,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
3、题材广泛。
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
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
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由于流传的广泛性,及专业艺人的参与,使得小调的音乐形式更为规范,音乐手法更为丰富,旋律性强,易于流传。
但由于它的精致性,因此不象号子和山歌的鲜活、生动、淳朴、强悍的特点减弱了。
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分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对应式为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音乐内容。
起承转合式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
首句是全曲的引子,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
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独唱和齐唱,常有乐器伴奏。
二、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
是指用我国民族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民族器乐的发展
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是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经8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
2、古代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将乐器分成八类—金石土木革丝匏竹。
金指钟,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丝指琴瑟,木指柷敔。
竹指管萧,匏指笙。
3、战国时代,古琴成为一种重要的演奏乐器,并出现了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和琴师师涓和师旷。
4、唐代,由于由于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乐器开始增加,唐代,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宋代出现了胡琴、阮、月琴和扬琴;金代出现了唢呐(波斯、阿拉伯国家传入)。
5、器乐演奏形式上,西汉鼓吹乐传入,运用于战阵、狩猎和仪仗。
主要乐器有胡笳、角、鼓等。
秦汉之际,这一独特的乐队形式传入中原,同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西汉时期的“横吹”与“鼓吹”)
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
6、魏晋的清商乐—由三国时代曹魏政权的重视下发展起来的,七声清商音阶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民间音乐乐种“清商乐”所使用的音阶之一,清商乐在唐代渐渐不传,唯有琴曲中保存这种古调。
隋唐流行琵琶音乐等西域音乐。
7、民族器乐目前尚在使用的有近500种。
民族乐器的分类
按乐器发声原来和演奏方法分为四大类:
吹管乐器:利用气流震动管体发声。
有笛管等
拉弦乐器:利用持弓拉弦为主要发音的震动源,通过琴筒与弦产生震动而发声。
弹拨乐器:通过弹拨琴弦使得共鸣器与弦产生震动而发出声响的乐器。
琵琶、阮、柳琴、月琴、三弦
打击乐器:敲击乐器本体发声。
鼓、锣、铙钹、板梆四类。
民族乐器的表演形式:
独奏:除部分的打击乐器以外,各类乐器都可以独奏。
管乐合奏(鼓吹乐)
打击乐合奏(锣鼓乐)纯粹用打击乐组合的演奏形式。
弦乐合奏(弦索乐):纯粹以弦乐器组合的小型合奏。
丝竹乐合奏(丝竹乐):以拉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
吹打乐合奏(吹打乐):以吹管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大型演奏形式。
传统民间器乐曲欣赏
1、十面埋伏
琵琶曲文武之分。
文套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萧鼓)、(汉宫秋月)等曲;武套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
2、古筝
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
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3、唢呐又名“喇叭”。
有高、中、低三种,高音的小唢呐又称为“海笛”,低音的大唢呐又称“梅花”。
明代以来,已在民间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