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_李清照_点绛唇

合集下载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鉴赏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鉴赏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鉴赏《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鉴赏《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鉴赏1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古诗简介《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篇1《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蹴”本意为踩、踏,“赋罢秋千”,就是刚荡完秋千。

“慵”,懒、困倦意,“慵整”,懒得收拾。

刚荡完秋千,两只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

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天真烂漫、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才做得出。

这里对人物的描画是多么真切、自然,又是多么细腻、生动啊。

“露浓花瘦”,打秋千时已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来,才感觉到花园里是这么美:正是早春天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蓊卉正含苞待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圆滚滚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晶莹闪烁,幻出迷人的色彩。

这样的景,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

“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

这一句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妥贴、自然、巧妙。

“薄汗轻衣透”,主人公出汗,说明打秋千时的投入,以致汗出,而且不觉。

这又纯然是一个少女所为。

主人公毕竟是官宦人家女子,因而只是“薄汗”,而非“汗滴禾下土”之农夫汗。

这里的描画十分细致,且恰到好处。

“轻衣透”紧承“露浓”,“露浓”表明天气尚嫌凉。

主人公玩的.时候全然不觉,歇下来,加之出了汗,才觉凉意袭人,故而有“轻衣透”之感。

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闺思宋代: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标签宋词精选、闺怨、伤春、伤别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点红唇?孤闺》原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整个阑尾都要倾斜,但不要激动。

人们在哪里?天在枯萎,草在枯萎,回去的路在断裂。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翻译晚春,闺房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动,但这一寸的柔情却蕴涵着千千万万的惆怅。

我们越珍惜春天,春天就越容易过去。

淅沥沥的雨催促着红色的飘落和春天的回归。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李清照《点红唇?孤闺》赏析《点绛唇?寂寞深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闺怨词,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这是《伤春》写的一首闺怨诗。

前一部电影描述了伤害春天的感觉,下一部电影描述了伤害他人的感觉。

春天的伤痛和离别,化作千丝万缕的哀伤。

从孤独的悲哀,到伤人的春天的悲哀,到伤人的悲哀,再到期盼归来的悲哀,这一整句话,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悲伤在女性心中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在《沙威》的结尾,感情积累到了顶峰,整个世界也达到了高潮。

开篇处词人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沦,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惟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

人的青春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诗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诗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诗词赏析点绛唇·闺思宋代: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赏析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蹴”本意为踩、踏,“赋罢秋千”,就是刚荡完秋千。

“慵”,懒、困倦意,“慵整”,懒得收拾。

刚荡完秋千,两只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

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天真烂漫、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才做得出。

这里对人物的描画是多么真切、自然,又是多么细腻、生动啊。

“露浓花瘦”,打秋千时已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来,才感觉到花园里是这么美:正是早春天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蓊卉正含苞待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圆滚滚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晶莹闪烁,幻出迷人的色彩。

这样的景,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

“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

这一句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妥贴、自然、巧妙。

“薄汗轻衣透”,主人公出汗,说明打秋千时的投入,以致汗出,而且不觉。

这又纯然是一个少女所为。

主人公毕竟是官宦人家女子,因而只是“薄汗”,而非“汗滴禾下土”之农夫汗。

这里的描画十分细致,且恰到好处。

“轻衣透”紧承“露浓”,“露浓”表明天气尚嫌凉。

主人公玩的时候全然不觉,歇下来,加之出了汗,才觉凉意袭人,故而有“轻衣透”之感。

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也就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大户人家少女形象的另一面来: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得不遵守所谓“礼”的心理与行动。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赏析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赏析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②慵:懒。

③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望着,回头嗅着青梅。

译文二:清晨,庭院掩映的秋千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少女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慵懒地下垂。

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圆润的露珠,而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衫。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鞋子都没来得及穿,金钗滑落下来也顾不得拾。

可是当她快到门口的时候,却回过头来,瞅了瞅那位客人,故作从容之态,并且顺手折下一枝青梅来闻一闻。

【评点】本词为李清照早年之作,是一首写少女情窦初萌的词。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的情景,这时少女荡秋千的动作已经停止了,只见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慵整”二字用在此处恰当而贴切。

天真无忧的少女荡完秋千后,双手酸痛,却又懒得活动,写出少女的慵懒和可爱。

“纤纤手”出自《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是指双手细嫩柔美,也点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年龄。

“露浓花瘦”写少女身旁景色,此处是以景烘托出少女的娇媚,也点出了此时为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

少女看见花上的露水,才感觉到“薄汗轻衣透”。

她虽然身穿“轻衣”,但因荡秋千时过于用力,身上都出汗了,湿透了衣服。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鉴赏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鉴赏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鉴赏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鉴赏导语:《点绛唇·蹴罢秋千》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鉴赏,欢迎阅读!“点绛唇”即词牌名。

此调源于梁代江淹的《咏美人春游》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四十一字。

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和快乐的生活。

全词如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以后的精神状态。

词人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

” “蹴”即踏、踩。

这里指荡(秋千)。

“慵整”即懒整。

也就是懒洋洋的收拾。

词人不直接写荡秋千时的状态和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即荡完秋千以后的情景来写。

这里,少女的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通过“起来慵整纤纤手”描写感受到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薄薄的罗衣随风扬起。

这里,可以说,词人在静中见动,描写了少女活泼快乐。

第二句中的“ 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其中,“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纤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词人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接着写道:“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李清照在词作中,以花喻人,很有特点的。

比如,“人比黄花瘦”,“应是红肥绿瘦”等。

上句中的“ 露浓花瘦”,不但表明时间——春天的早晨,地点——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词人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荡秋千之后的神态。

下一句“薄汗轻衣透”,“轻衣”也就是轻薄的罗裳。

由干少女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不多的汗水)。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点绛唇·闺思宋代: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千缕愁丝。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词人首先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闺”指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有作“愁”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深院闺房中,心中总是积郁了千丝万缕的愁绪。

开篇就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词人独守深闺,孤单寂寞,思念亲人,愁情不绝,柔肠寸断,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

“柔肠一寸”就是“愁千缕”,由此可见词人寂寞愁苦、深情绵长、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

接着写道:“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

一个“惜”字表明了词人对“春春去”的情感。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诗词翻译及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前言】《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注释】⑴点绛唇:词牌名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⑶慵:懒,倦怠的样子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翻译】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李清照《点绛唇》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

(4分)(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4分)【参考答案】:(1)(4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4个要点,全对得4分。

)(2)(4分)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

(2分)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答出任一点,得2分。

也可选取其他字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赏析】:《点绛唇·寂寞深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纯真少女的情态与憧憬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纯真少女的情态与憧憬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纯真少女的情态与憧憬一、原文《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二、译文荡完秋千,慵懒地起来,懒得揉搓那细嫩的双手。

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身上的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三、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罢秋千:荡完秋千。

蹴(cù),踏、踢,这里指荡秋千时的踩踏动作。

●慵整:懒得整理。

●纤纤手:细嫩柔美的双手。

●袜刬(chǎn):穿袜行走,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金钗溜:金钗滑落坠地。

四、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五、背景故事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此时,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这首词生动地描述了她与赵明诚这两位对幸福爱情与婚姻充满了憧憬的青年男女见面的一个场景,从中也可看出李清照闺中生活的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

六、古诗讲解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荡完秋千后的少女形象,通过“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等词句,写出了少女的慵懒、天真和娇美。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李清照点绛唇赏析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⑴蹴(cù):踩,踏。

这里指荡(秋千)。

⑵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⑶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⑷袜刬(chǎn):即划袜。

未穿鞋子。

只穿着袜子行走。

⑸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补注关于此词作者众说纷纭,杨慎《词林万选》等收为李清照词,杨金本《草堂诗余》作苏轼词,《花草粹编》等作无名氏词,《词的》作周邦彦词,唐五代及北宋词集中词作互见现象所在多见,不足为奇。

赏析一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经典宋词《点绛唇》,美到心碎古诗词精选《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文末有白话翻译)【赏析】这首词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词林万选》卷四,作李清照词,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作苏轼词,《词的》作周邦彦词,《全宋词》诸说兼陈之外,又将全词录入“无名氏”一类附于编末。

由于史料不足,此词的归属问题,恐怕要成为千古悬案了。

但是,如果就这首词的内容、格调、审美情趣而论,笔者倾向于断为李清照之作。

这首词纯以白描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

在已有的大多数直接描写女性的词作中,它象一股浏然清风,使腻红软香的陈腐气氛为之一扫。

词为“艳科”,“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有唐以降”,“家家之香径春风”,“处处之红楼夜月”,词便成了花间尊前,侑酒佐欢的娱乐形式。

五代至宋,随着词的创作文人化,堂庑渐大,感慨遂深,反映生活的广度,探及心灵的深度,都有所开拓。

但是,在描写女性方面,却变化不大。

词中的女性形象,依然是那个时代的男性特有的审美情趣的意象化,有的甚至只算是男性感官欲求的符号,没有性格,更没有人格。

这首《点绛唇》中的女性形象,就完全不同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这娇小秀美的少女,决不同于温庭筠笔下那“弄妆梳洗”,以色事人的秦楼佳丽,而是自己在享受着青春之美的自由生命。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用一“薄”字写汗是紧扣“蹴罢秋千”,它滋润了少女的面庞,使之象带着盈盈朝露的花朵。

它渗透少女的轻衫,为秀丽的身姿平添了几分自然风韵。

这里表现的是自主女性的审美心态,它根本不是以玩赏的态度来描写,更不是为了供人玩赏而描写的。

下片,以“见客入来”为契机,分两个层次曲写少女的情态和内心。

“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这是第一层。

在历代诗词中,“袜划”、“划袜”,都是指只穿袜子着地行走。

【经典诗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译文赏析

【经典诗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译文赏析

【经典诗句】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译文赏析【经典诗句】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译文赏析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怨红了脸来到房中,依靠在门边看看那少年,内心十分高兴,顺手扎过一枝青梅言着,去掩饰内心的兴奋和慌忙。

[出自]李清照《点绛唇》蹴辞秋千,出来慵整纤纤手。

茜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解:蹴(cù):踏。

慵整:懒整。

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袜?(chǎn):指顾不上穿鞋子,仅仅穿著袜子走路。

【译文】南宫辞秋千转头,不著擦拭红润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温润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扩散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望着,回头嗅着青梅。

译文1:荡罢秋千,揉着微微麻木的玉指。

秋千旁纤细的花朵染上了晶莹的露水,薄汗透湿了轻纱。

忽然存有客人去,慌忙之中,她连鞋子都没穿好,穿著袜子就匆匆地避开,金钗在途中无人知晓圣埃卢瓦了何处。

害羞的她,顺手八折下一颗青梅,自得在门旁,一向人的方向投回去深情的一瞥。

译文2: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摇晃。

年长的女词人刚刚南宫回去秋千,两手有气无力,Toothed地弯曲。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温润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扩散着薄薄的罗衣。

花掉与人相配,变得格外的娇艳。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评点】本词为李清照早年之作,是一首写少女情窦初萌的词。

上片写下少女南宫回去秋千的情景,这时少女荡秋千的动作已经暂停了,指着她“蹴辞秋千,出来慵整纤纤手”。

“慵整”二字用在此处恰当而直白。

天真享的少女南宫回去秋千后,双手酸痛,却又不著活动,写下少女的闲适和调皮。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原作】点绛唇——[清]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因南北朝时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曰:“《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李清照)闺: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一作“愁”。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两个“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望断,即望尽,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古诗今译】一个人独处深院闺房,心中总是积郁着千丝万缕的愁绪。

怜惜春天,可春天已经匆匆离去了,就在这原本令人落寞难捱的暮春时节偏偏又下起了几点令人懊恼的雨。

倚着栏杆,眺望远方,无论怎样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忧烦愁苦。

心上的人儿,你现在何方?在这枯草连天的季节,望断天涯,何处才是你回家的路啊!【赏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女作家。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古词《点绛唇-闺思》(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点绛唇-闺思》(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草一作:芳)标签宋词精选、闺怨、伤春、伤别译文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

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赏析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

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

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

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

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

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
高一(10)班
张姝昕
|古|诗|词|鉴|赏|
却 把 青 梅 嗅 。
倚 门 回 首 ,
和 袜 见 羞 刬 客 走 ( 入 , 来 ) , 金 钗 溜 。
chǎn
薄 汗 轻 衣 透 。
露 浓 花 瘦 ,
起 来 慵 整 纤 纤 手 。

( )
罢 秋 千 ,
点 绛 唇
【 宋 】 李 清 照

|古|诗|词|鉴|赏|
【赏析】: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 松,仅用四十一字,就刻画 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 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 妙笔生花。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李 清 照 ( 1084-1155 ) 号 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 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 最有名的是词。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பைடு நூலகம்人, 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 史上的一座丰碑。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她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 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 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 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 「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 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 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 等词家的不足。在中国文学史上享 有崇高声誉。
|古|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李清照晚年目睹国破家亡, “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仍殚精 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 未竟之功。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 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 善感的个性。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