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学总论【地质学】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通过连词符o连接而成,意即关于地球的论述,包括关于地球的所有内容的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属哲学范畴,与现代地质学的含义不同。
现代地质学的地质一词最早见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地理全志》。
本辞典“地质学”一词包括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研究地球历史的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学;研究地表特征和地质作用的地貌学、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研究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研究相关技术科学的勘查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球物质的测试分析技术、地质测绘技术、遥感地质、地质信息技术等。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创造了条件。
【普通地质学】general geology是对地质学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还有一些变化。
现在有的《普通地质学》教材还包括了资源、环境、减灾、人与地球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地质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晶学】crystallography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09-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
地质力学 地洼构造学说 断块构造学说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第第一一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 二三十分。
9.3.1 地质力学
•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 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它是用力学原理 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 边缘科学。
• 断裂面常成群出现,大体平行,构成挤压带或冲断带;断裂内 经常出现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和糜棱岩;断层带内,往往有次 生的云母滑石绿泥石等鳞片状矿物,以及角闪石、绿帘石等柱 状矿物,这些矿物沿挤压面平行排列,构成片理和页理。
第第十十五五页页,,编编辑辑于于星星期期五六::二十十二一点点 二三十分。
呈舒缓波状的压性结构面〔左〕 呈波状的压性结构面 〔右〕
和流劈理面及一局部节理面等。
• 张性结构面:
•
张性结构面又称张裂面。这类结构面都是破裂面,
它的走向垂直于张应力作用方向,或平行下压应力作用
方向。如一局部正断层面、张节理面等。
第八第页,八编页辑于,星编期五辑:二于十星一点期三六十分:。十二点 二十分。
• 扭性结构面:
• 扭性结构面又称扭裂面。这类结构面是剪切破裂 面,它的走向与压应力或与张应力作用方向斜交。如 一局部平移断层面、x节理面、破劈理面等。
第十第四页十,四编辑页于,星期编五:辑二于十一星点期三十六分:。 十二点 二十分。
压性结构面的主要特征
• 在平面或剖面上,断裂面一般均呈舒缓波状,沿走向更为明显。 因而,断裂面的产状不稳定;主要断裂面上常出现大片擦痕、阶 步。擦痕与断裂面的走向垂直,阶步与断裂面的走向平行;断裂 面附近常形成一个挤压破碎带;断层面两侧的岩层产状较陡,有 时直立甚至倒转,有时出现牵引褶皱、分支断裂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一、引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于研究地球构造演化、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划分原则、划分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大地构造单元的定义大地构造单元是指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等构造部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质特征和构造性质的区域。
这些单元由于地质历史的演化而形成,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1. 地质特征原则:根据区域内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构造、形态、矿产等方面进行划分。
例如,岩性相似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2. 地质历史原则:考虑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将具有相似演化背景的地区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例如,同属一个构造带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3. 构造性质原则:根据构造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包括构造运动类型、构造演化阶段等方面。
例如,同属盆地构造的地区可能被划分为同一个构造单元。
四、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1. 实地调查:通过对地质地貌、岩性、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的地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单元的划分。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等,以此来划分大地构造单元。
3. 地质研究:通过对岩性、古生物、古植被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地质历史,从而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五、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实际划分中国地域辽阔,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根据地质特征、地质历史和构造性质等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原与盆地单元: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
这些单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和地貌特征。
2. 山地单元: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大别山系等。
这些单元形成于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隆升。
3. 海岸与岛屿单元:包括中国东海沿岸、南海诸岛等。
大地构造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1.地质学: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水文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
2.勘查技术:勘查工程、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地质资源、地球科学应用技术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勘查技术
4.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地质、环境地质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
5.核地质工程:核地质工程技术
6.地质勘探技术: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矿山地质、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7.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大地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
8.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9.地球生物学:地球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古生物学
10.普查测绘:测绘与遥感、地图制图技术。
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地质年代来源汇总
燕山运动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今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地槽-地台说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_地质学2012_绪论
许靖华(1980)—比较大地构造相分析法,大地构造相指在任何单一或组合的 弧—弧、弧—陆及陆—陆碰撞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构造式样的大地构造单元。
区域大地构造学
研究对象
特定区域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诸如大陆裂谷、 洋中脊、岛弧、边缘海、造山带、地台等等;
研究内容
特定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 构、构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地层、沉积岩、岩浆岩、 变质岩、构造、矿产及演化历史)
特点
• 注重于实际资料的调查与综合分析 • 研究中需要有(全球)大地构造的一般理论指导 • 有助于突破旧的传统大地构造理论,并对新的构造理论进行检
构造单位的划分是比较构造学分析的结果,是一项有高度综合性的工作。每 个单元都有自己特有的岩石组合、变形特点、形成环境和形成时间。这种比较不 同构造单元特征的方法不仅可以解释造山带中复杂现象,而且可弥补缺失记录。
(二)地质力学方法
根据所观察到的现存构造形态、分布排列及彼此干涉关系,用应力与 应变关系分析并配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来解释构造体系的发生和发展。
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规模的诸如地块、造山带、盆 地等大型、巨型乃至全球性构造;
研究它们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和形成演化,包 括区域大地构造学和全球大地构造学;
研究地球,特别是地球表层(地壳和上地幔)的 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和发展规律(及动力成因) 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各种地质现象的本 质,建立地球和岩石圈演化的基本理论(金性春 ,1984);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汇总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前言在介绍大地构造前先说说地球的结构、构造,大家都知道地球由三部分组成,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者之间是由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来划分的,就是所谓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地壳以下7.5km~70km之间,古登堡面则在地面以下2900km深处。
实际上,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划分出上地幔、下地幔,内地核、外地核等,细分为7层。
地壳还可以说成是岩石圈,岩石圈又可以分为两层,即: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
大陆区域两层均有,大洋区域则只有玄武岩层。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原因。
大地构造学派的划分是由于对地壳运动的形式上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分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垂直运动”为主与“水平运动”之争;还有“收缩论”与“膨胀说”之争;以及“大陆漂移”与“深层分异”之争等。
这样就形成很多观点和学派,归纳起来对我国大地构造学影响较大的有学派有:槽台学说(西方的、马杏垣和黄汲清等)、地质力学学说(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学说(张伯声)以及板块学说(尹赞勋、李春昱等)。
下面针对各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介绍如下:一、槽台学说槽台学说是以美国学者J·霍尔(J·Hall)和J·D·丹纳(J·D·Danna)等西方地质学家采用历史地质学分析法,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上传统的大地构造常说,处于统治地位达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将地壳分为线性的构造活动区和块状的构造稳定区,即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和地槽。
地台:一般位于大陆的中部,是大陆地壳上最稳定的部分。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岩系,岩石为深变质的变质岩或深成岩,即所谓的结晶基底。
我国五大地质流派及代表人物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来源:李胜斌的日志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二、地质力学——李四光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四、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五、地洼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 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大地构造学说
9.1.2.1 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地槽区旋回结束后变成褶皱带,由相对活动变为相对 稳定,形成地台区。即地台区是地槽区演变的产物。 地台区运动的特点
地台区相对稳定,并非静止不动,不时进行着升降运动。 相对于地槽区其升降运动,速度慢、幅度小,横向差异性不 很明显。升降总幅度为地槽区的十分之一,仅个别地段较大。 上升部分可以变成陆地;下降部分可以形成地台浅海,或内 陆拗陷。在地台浅海或内陆拗陷中沉积的岩层称沉积盖层。
地槽区升降运动的特点
升降幅度很大,可达一两万米。 升降速度相对较快,但按年平均计仍是 微不足道,一般也只有一或数毫米。 升降差异性明显,从地槽区横断面来看, 升降幅度、速度很不均一,所以沉积物 的厚度和岩相,其横向变化很大。
9.1.1.2 地槽区的特征
巨厚的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指特定构造单元中一个构造旋回内某个特定阶段 所发育的一套沉积物。 沉积厚度可达一两万米;但纵横方向上,岩性和厚度变化大。 表现为陆相到海相,又由海相到陆相的一套完整的沉积系列。 具有明显的节奏和清楚的韵律,即自下而上形成有节奏的沉积 顺序:具有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 岩建造、上部陆屑建造、复理石建造、可燃有机岩建造、潟湖 建造、磨拉石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
褶皱常表现线形褶皱,延伸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常形成规模 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横卧、倒转以及等斜褶皱发育。 断层规模大,断层线可延伸数十到数百千米;逆掩断层和叠瓦 式构造、推覆体发育;正断层和平推断层均有;形成平行褶曲 轴向的巨大正断层。
频繁的岩浆活动
既有大规模的海底火山喷发,又有酸性、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形 成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等多类型的岩石;早期以基性—超 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 的大型侵入为主;晚期为碱性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地层学杂志》第25卷增刊2001年5月发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肖藜薇撰写的文章《中国大地构造与地层区划》值得一读。
现将该文内容介绍如下,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下面是正文该文摘要根据中国大地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从全球构造角度,给出了中国中元古代一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寒武纪一志留纪、泥盆纪一二叠纪.三叠纪一白垩纪早期、白垩纪中期一新近纪的地层区划。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是由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巨型大陆复杂大陆边缘的众多微陆和造山带组合而成的复合大陆。
元古代以来,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依次受阿帕拉契亚一古亚洲洋(或称劳亚洋,古亚洲洋为其东段)、特提斯-古太平洋、印度洋一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
三大动力体系的复合、叠加,使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格局和地层分区发生多次改组和变迁。
近十年来,在前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新的研究,编制了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附简要说明书——《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任纪舜等,1999)。
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全球构造角度,根据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中国地层分区问题,敬希读者指正。
一、前言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上,黄汲清首次论证了中国地层区划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综合地层区划的原则,提出了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黄汲清,1962)。
1978年王鸿祯发表了“论中国地层分区” 一文,从整个亚洲的构造格局出发,对黄汲清的方案作了补充、修改(王鸿祯,1978)。
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地层概论》给出了中国晚前寒武纪一第四纪的地层分区。
1996年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地层典》亦给出了以纪为单位的地层分区。
最近(2001),在扩编的《中国地质学》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地层分区方案(中国地质学扩编委员会,1999)。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
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区域资料分析基础上,从时间上把各种地质作用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动态构造演化序列,并利用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与大区域或全球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对比。
只有这样才能历史地分析区域岩石圈在地质历史中组成、结构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变与作用过程。
(三)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为地球岩石圈演化提供了基本动力。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大地构造学
名词解释:坳拉谷盆地:以正断层为边界、发育于克拉通内的地槽或地堑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变质相:以岩石中出现一定的变质矿物组合为标志,反应变质作用发生时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薄皮构造:大陆碰撞过程中,大陆地壳拆多成薄片并伴随变薄的地壳楔相互叠覆逆掩作用。
沉积建造:泛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构造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沉积相:沉积相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沉积盆地: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
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出现石英、金刚石等超高压变质矿物为标志拆沉作用: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大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槽:指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大陆裂谷:指地壳上延伸很长、切割很深的张裂谷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复理石沉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构造层: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指同一构造阶段产生的建造和改造的总和。
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区,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构造单元:地壳分为地槽、地台和过渡区海底扩张: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地质学》期中考试答题纸
班级:1120101 学号:201120010116 姓名:龙盼盼
一、名词解释
1.低速高导层: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
康氏面相当。
2.复理石沉积组合:主要由泥灰岩、砂岩、钙质页岩、泥岩,与砾岩、砂岩、
硬砂岩组成具明显韵律层的沉积组合,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
很少含化石,具薄层的递变层理,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
3.优地槽:一种以拗陷过程中伴有强烈海底岩浆喷溢,形成细碧角砾岩沉积
组合为特征的地槽,它的沉积物巨厚,且多为深水相浊流沉积。
4.转换断层:是横切大洋中脊的一种剪切断层,由于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
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段之间,且
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5.热地幔柱:在深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一股上升的热塑性物质流从地核与地
幔交界处或上、下地幔边界处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
幔物质柱状体。
6.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
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7.双重构造:是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间的次级叠瓦式逆冲
断层和断片组合而成的逆冲断层系统。
8.反转构造:一种叠加、复合构造,是同一地质体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应力
改变造成伸展或压缩构造的垂向叠加。
二、简答题
1. 俯冲造山带包括哪六种基本类型?
答:日本岛弧型、新西兰北岛弧型、马里亚纳型、莫克兰型、智利型六种俯冲造山带。
2. 何谓沉积盆地,其成因机制有哪三种模式?
答:沉积盆地指地球历史上长期处于沉降状态并被厚层沉积物充填的盆地(盆地是指地壳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
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主要有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压力作用三种模式。
3. 板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
答:①分布特征:陆内造山带在空间上总是发生在陆内,横切板块边缘,而不是在陆缘和陆间。
它既可以发生在克拉通型的古老大陆内部,也
可以发生在由陆缘、陆间环境经过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
②地壳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类型不是大洋型或过渡性地
壳,而是大陆性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地壳,也包
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地壳。
③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在时间演化系列上具有分期演化的特
征,这不仅表现在造山带逆冲系统的分期形成上,而是伴随的构造-
热事件和磨拉石组合也具有分期的特征。
④构造变形特征:陆内造山带为多条主干逆掩断层组成的大规模逆冲
推覆构造系统在几何形态上表现为后端厚、前段薄的构造楔形体,而
且无论是前缘还是后缘往往有大面积的基底岩系也被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沉积盖层和基底岩系同时卷入变形的大型厚皮构造。
⑤变质特征:无区域变质作用发生,动力变质作用以出现高压变质岩
为特征,并往往以带状形式分布在主逆冲断层附近,多以似层状或透
镜状赋存于围岩之中。
⑥岩浆岩特征:没有标志残余洋壳的蛇绿岩套和远洋沉积,没有安山
质火山岩及其相应的侵入岩,基本上为中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表
现为酸性岩石组合和钙碱性岩石系列,并且在造山过程中具有分期演
化的特征,往往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岩浆岩更偏酸性。
⑦摩拉石沉积组合特征:分布在造山带的各个构造单元,并且在造山
过程中的每次强烈活动都会留下磨拉石沉积组合的记录,表现为分期
演化的特征。
4. 古板块构造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11个研究方面,包括造山带研究、超岩石圈深断裂带的确定、蛇绿岩套的研究、混扎堆积的研究、双变质带研究、地磁极游移轨迹
研究、岛弧成分极性研究、构造极性研究、沉积极性、内生矿产极性
研究、古生物和古气候研究。
5. 何谓地幔柱构造体系,包括哪些构造系统?
答:地幔柱构造体系是指地幔柱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产物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热地幔柱和冷地幔柱两个构造体系,分别构成印张构造体系和挤压
构造体系。
热地幔柱构造体系包括热点、大陆裂谷、大洋扩张3个构造系统;冷地
幔柱构造体系包括地球演化不同阶段的前寒武纪硅铝壳造山、显生宙
硅铝壳/洋壳造山两个造山系统。
三、论述题
1. 列表对比地槽、地台的基本特征。
地槽、地台基本特征对比
地质特征地槽地台
形态特征呈狭长的条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宽仅数
十至数百千米
呈近方圆形的块状,面积广大,达
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
地貌特征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势平坦
地层特征厚度巨大,沿地槽走向分布,岩性复杂岩相、厚
度变化大
厚度不大,相当同期地槽沉积厚度
的十分之一,岩性、岩相、厚度较
稳定
沉积建造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细碧角斑岩
建造等
石英砂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红
色碎屑岩建造、含煤-铝土-铁质岩
建造等
构造形态复杂,褶皱强烈,形成巨大紧密线形褶皱,断裂
发育,走向逆断层、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
简单,褶皱微弱,岩层产状近水平,
形成宽缓短轴褶皱,深断裂主要发
育于地台边缘
2. 论述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和主要依据。
答: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论点如下:
①全球规模的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为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轴
部裂隙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壳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②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又称消减带; ③大洋岩石圈一面生长、一面消亡,不断更新,因而洋底基本没有比侏罗纪
更老的洋壳岩石,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也基本不变;
④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
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⑤大陆硅镁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犹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
该学说的主要证据如下:
①大洋洋壳厚度的均一性; ②洋底年龄自洋中脊向两侧变老; ③洋底沉积物向洋中脊轴部变薄、变新; ④海底磁异常平行洋中脊延展; ⑤洋壳存在转换断层
3. 论述威尔逊旋回的六个阶段,并举现代的实例说明。
答: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迹期6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表述如下:
1)胚胎期,大陆地壳在拉张应力作用下上拱,岩石圈破裂,形成裂谷,如东
非大裂谷;
2)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开始出现洋壳,形成
陆间裂谷,如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洋盆扩大,洋中脊形成,出现成熟的大洋盆地,如大西洋;
4)衰退期,随着海底扩张,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
行,洋盆缩小,边缘发育沟弧体系,如太平洋;
5)终了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靠近,发生碰撞,边缘发育
年轻的造山带,其间残留狭窄的海盆,如地中海;
6)遗迹期,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形成年轻造山带,如阿尔卑
斯-喜马拉雅山脉。
岩浆活动 强烈,不同时期有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
岩浆岩;早期以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
小型侵入体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大
规模侵入为主,晚期以碱性系列岩浆喷发活动和
小型浅成侵入活动为主
微弱,仅局部沿断裂有少量侵入体和喷发岩分布 变质作用 岩石常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 岩石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矿产特征 以内生矿产为主,伴随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相
应的矿产类型:早期为Cu 、Fe 、Cr 、Pt 等;中期为Cu 、Mo 、W 等多金属矿产;晚期为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产
以外生矿产为主,如Fe 、Mn 、P 、Al 、煤、石油、膏盐等
地球物理 多为地震活动带;M 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
异常呈带状展布;磁异常呈一定规模沿走向线性
分布;热流值高 无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为低负值,不规则,变化平缓;磁异常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异常幅度变化
较小;热流值低
4. 列表说明B形俯冲、A形俯冲和C形俯冲的特征。
答:板块俯冲包括B形俯冲、A形俯冲和C形俯冲3种类型,他们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表:
3种俯冲的特征对比
特征B形俯冲A形俯冲C形俯冲
大地构造位置俯冲造山带的大洋一侧火山岛弧大陆一侧或
陆-陆碰撞造山带一
侧
大陆褶皱带和山前凹陷
盆地结合部位
发育阶段板块俯冲阶段板块碰撞阶段板块拼结之后
冲断带的发育程度冲断带宽度大于100-200km 冲断带宽度仅20-60km 俯冲前的构造背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盆地大陆褶皱带
中浅部构造形态倾向大陆的叠瓦状消减
带
倾向造山带的冲断带
老褶皱山系前缘,俯冲
带倾向褶皱山系
深部地壳结构洋壳向大陆边缘俯冲基底与盖层滑脱形成
薄皮构造
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多层
次的塑性层发生滑脱
动力学特点由于洋脊扩张迫使洋壳
向陆壳发生俯冲
由于B型俯冲在大陆
一侧形成的配套俯冲
由于山前盆地沉积和构
造负载,和邻区板块活
动触发形成的复合作用
沉积盆地形成脊背前陆盆地,由
陆相沉积向海相沉积
形成周缘前陆盆地,
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
主
形成山前凹陷盆地,以
厚度巨大的陆相沉积为
主。